保 启 用 前 试卷类型A 2008~2009学年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检测 2008年10月 语文试卷 第I卷(共36分) 、(15分,每小题3分) 1.下面给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低徊 发轫rn 奇诡gu 引吭hng高歌 B.召zho唤 翘qio首 戕qng害 载zi歌载舞 C.桑梓z 曝bo背 物什shn 自怜自艾y D.给j予 蓦m地 炽 疾风劲j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勾销 妥帖 按部就班 返本归元 B.碟片 笔竿 如既往 急待解决 C.磕绊 灰烬 远见灼识 坚苦卓绝 D震撼 恢宏 苟延残喘 为人不耻 3.依次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极少为人类所 (2)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最多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 潭映月”等等 (3)我们的车在甘肃的定西高原上盘旋。天已经有些 了,头顶甚至隐隐约约有 几颗星星。 A.领会 陪衬 暗淡 B.领悟 映衬 黯淡 C.领会 映衬 黯淡 D.领悟 陪衬 暗淡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 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B在刚刚结束的马德里世锦赛上,由于张洁雯不慎扭伤,这对身经百战的“广州双姝” 铩羽而归,以卫冕羽毛球冠军身份参赛的她们止步4强。 C.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都表示出息 息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D这些人垂头丧气,连眼皮也不敢抬,个个噤若寒蝉,都挤到角落去找遮掩的座位,正 襟危坐,就像待审的犯人 5.下面的句子表述正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向定调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 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一辈子附在身上,又像文身的花纹,紧紧地包着自己。 B这时,眼界突然开阔起来,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 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 A 2008~2009 学年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检测 2008 年 10 月 语 文 试 卷 第Ⅰ卷(共 36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 下面给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低徊 hu i 发轫 r n 奇诡 gu 引吭 h ng 高歌 B. 召 zh o 唤 翘 qi o 首 戕 qi ng 害 载 z i 歌载舞 C. 桑梓 z 曝 b o 背 物什 sh n 自怜自艾 y D. 给 j 予 蓦 m 地 炽 zh 热 疾风劲 j ng 草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勾销 妥帖 按部就班 返本归元 B. 碟片 笔竿 一如既往 急待解决 C. 磕绊 灰烬 远见灼识 坚苦卓绝 D.震撼 恢宏 苟延残喘 为人不耻 3. 依次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⑴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极少为人类所_____。 ⑵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______,最多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 潭映月”等等。 ⑶我们的车在甘肃的定西高原上盘旋。天已经有些 了,头顶甚至隐隐约约有 几颗星星。 A. 领会 陪衬 暗淡 B. 领悟 映衬 黯淡 C. 领会 映衬 黯淡 D. 领悟 陪衬 暗淡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 质量 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B.在刚刚结束的马德里世锦赛上,由于张洁雯不慎扭伤,这对身经百战的“广州双姝” 铩羽而归,以卫冕羽毛球冠军身份参赛的她们止步 4 强。 C. 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都表示出息 息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D.这些人垂头丧气,连眼皮也不敢抬,个个噤若寒蝉,都挤到角落去找遮掩的座位,正 襟危坐,就像待审的犯人。 5. 下面的句子表述正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向定调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 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一辈子附在身上,又像文身的花纹,紧紧地包着自己。 B.这时,眼界突然开阔起来,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 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C.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我不敢独享那一幕幕,所以将它诉诸于笔 端,带给更多的人们。 D.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 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无时无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为汉语的处境忧心不平 卢新宁 最近,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 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 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流 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 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比比皆是”。 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汉语的处境。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 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 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 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 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 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 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成绩考试的高分可以一再打破,但即 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 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 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 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己,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 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 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我们的后辈可能不再会用“恻隐之心”,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 偕老”,只会说“我看你可怜”、“老子跟你拼了”、“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 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守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 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 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 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 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 的英语,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 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 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 何处去? 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6联系文章,下面对“汉语的处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海举行的一次翻译大赛,不仅缺乏最好的译文,评不出一等奖,而且二等奖还被外
C. 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我不敢独享那一幕幕,所以将它诉诸于笔 端,带给更多的人们。 D.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 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无时无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二、(9 分,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为汉语的处境忧心不平 卢新宁 最近,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 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 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 流 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 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比比皆是”。 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汉语的处境。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 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 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 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 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 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 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成绩考试的高分可以一再打破,但即 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 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 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 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 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 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我们的后辈可能不再会用“恻隐之心”,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 偕老”,只会说“我看你可怜”、“老子跟你拼了”、“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 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守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 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 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 100 多个国家的 2300 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 3000 万,汉语成为学习 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 的英语,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 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 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 何处去? 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6.联系文章,下面对“汉语的处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海举行的一次翻译大赛,不仅缺乏最好的译文,评不出一等奖,而且二等奖还被外
国选手拿走,这种尴尬局布面让人反思 B国内选手相当多的翻译作品言不达意,其中文字符号的小错误“更比比皆是”,这种现 象反映出我们民族的母语面临危机 C.与“全民学英语”热潮想比照,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 力严重退化,这说明对于母语的忽视。 D虽然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我们的后人也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汉语危机” 不断的呼声却使我们不能尽展欢颜 7作者感叹“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下列不能作为这句话的论据的一项是() A.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若这样,就会失 去东方民族的含蓄美。 B方块字横平竖直,风格独特,而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必难以 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C.100多个国家开了汉语课,但在汉语的故乡和高学历的青年中却出现中文水平滑落 日常语主单调的状况。 D.汉语隽永有致,承载丰富,那些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奥妙的人,不能感受 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就让作者百感交集,忧心不平,看来作者思索这种问题已有时日, 显示出作者的文化责任心。 B.“全民学英语”的热潮过热,致使汉语受到冷落,产生危机,因此,我们应把对母语 对外主事的重视程度颠倒过来 C.由于“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因此,我们书写语言要规范,词藻用语要丰富多彩, 语言修养要不断加强。 D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说明汉语独特的魅力:古希腊文、拉丁文基本死了,说明 活着的汉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三、(12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也。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性恬静乐道,忽于荣利, 征命无所就。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 徒众与天下共诛卓。承弟昭时为议郎,适从长安来,谓承曰:“今欲诛卓,众寡不敌,且起 朝之谋,战阡陌之民,士不素抚,兵不练习,难以成功。卓阻兵而无义,固不能久;不若 择所归附,待时而动,然后可以如志。”承然之,乃解印绶间行归家,与范避地扬州。袁术 备礼招请,范称疾不往,术不强屈也。遣承与相见,术问曰:“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 霸:秦失其政,汉接而用之。今孤以土地之广,士民之众,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何如?” 承对曰:“在德不在强。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 若苟僭拟,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术不悦。是时,太祖将征冀州,术复问曰: 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可谓不量力矣!子以为何如?”承乃曰:“汉德虽衰, 天命未改,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术作色不怿,承去之 太祖平冀州,遣使迎范。范以疾留彭城,遣承诣太祖,太祖表以为谏议大夫。范子陵及承 子戬为山东贼所得,范直诣贼请二子,贼以陵还范。范谢曰:“诸君相还儿厚矣。夫人情虽 爱其子,然吾怜戬之小,请以陵易之。”贼义其言,悉以还范。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陈 以为议郎,参丞相军事,甚见敬重。太祖征伐,常令范及邴原留,与世子居守。太祖谓文帝: “举动必谘此二人。”世子执子孙礼。救恤穷乏,家无所余,中外孤寡皆归焉。赠遗无所逆 亦终不用,及去,皆以还之。建安十七年卒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节
国选手拿走,这种尴尬局布面让人反思。 B.国内选手相当多的翻译作品言不达意,其中文字符号的小错误“更比比皆是”,这种现 象反映出我们民族的母语面临危机。 C.与“全民学英语”热潮想比照,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 力严重退化,这说明对于母语的忽视。 D.虽然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我们的后人也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汉语危机” 不断的呼声却使我们不能尽展欢颜。 7.作者感叹“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下列不能作为这句话的论据的一项是( ) A.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若这样,就会失 去东方民族的含蓄美。 B.方块字横平竖直,风格独特,而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必难以 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C.100 多个国家开了汉语课,但在汉语的故乡和高学历的青年中却出现中文水平滑落、 日常语主单调的状况。 D.汉语隽永有致,承载丰富,那些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奥妙的人,不能感受 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就让作者百感交集,忧心不平,看来作者思索这种问题已有时日, 显示出作者的文化责任心。 B.“全民学英语”的热潮过热,致使汉语受到冷落,产生危机,因此,我们应把对母语 对外主事的重视程度颠倒过来。 C.由于“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因此,我们书写语言要规范,词藻用语要丰富多彩, 语言修养要不断加强。 D.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说明汉语独特的魅力;古希腊文、拉丁文基本死了,说明 活着的汉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三、(12 分,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9—12 题。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也。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性恬静乐道,忽于荣利, 征命无所就。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 徒众与天下共诛卓。承弟昭时为议郎,适从长安来,谓承曰:“今欲诛卓,众寡不敌,且起 一朝之谋,战阡陌之民,士不素抚,兵不练习,难以成功。卓阻兵而无义,固不能久;不若 择所归附,待时而动,然后可以如志。”承然之,乃解印绶间行归家,与范避地扬州。袁术 备礼招请,范称疾不往,术不强屈也。遣承与相见,术问曰:“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 霸;秦失其政,汉接而用之。今孤以土地之广,士民之众,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何如?” 承对曰:“在德不在强。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 若苟僭拟,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术不悦。是时,太祖将征冀州,术复问曰: “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可谓不量力矣!子以为何如?”承乃曰:“汉德虽衰, 天命未改,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术作色不怿,承去之。 太祖平冀州,遣使迎范。范以疾留彭城,遣承诣太祖,太祖表以为谏议大夫。范子陵及承 子戬为山东贼所得,范直诣贼请二子,贼以陵还范。范谢曰:“诸君相还儿厚矣。夫人情虽 爱其子,然吾怜戬之小,请以陵易之。”贼义其言,悉以还范。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陈, 以为议郎,参丞相军事,甚见敬重。太祖征伐,常令范及邴原留,与世子居守。太祖谓文帝: “举动必谘此二人。”世子执子孙礼。救恤穷乏,家无所余,中外孤寡皆归焉。赠遗无所逆, 亦终不用,及去,皆以还之。建安十七年卒。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乃解印绶间行归家 间:(得)机会 B.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 拟:比,比拟 C.若苟僭拟,干时而动 干:冒犯,冲犯。此处可译为“背离”。 D.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 逆:迎,迎接。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起一朝之谋∥不出,火且尽 B.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虽大风浪不可鸣也,而况石乎 D.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陈∥赵氏求救于齐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范“忽于荣利”的一组是 ①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②征命无所就 ③乃解印绶间行归家 ④袁术备礼招请,范称疾不往⑤范以疾留彭城 ⑥救恤穷乏,家无所余 A.①②③ B.④⑤⑥C.②③⑤ D.①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A.董卓作乱时,张范与张承想要集合徒众与天下豪杰一起讨伐董卓,后在其弟张昭的劝阻 下作罢。 B.张范让张承去见袁术,由于张承在言谈之中没有曲意逢迎袁术,致使见面不欢而散。从 中可以看出张承“方正”的性格 C.张范与张承的儿子同被盗贼劫持,张范前往贼穴营救,最终盗贼被他的仁义之言所感动 把两个孩子都还给了他。 D.太祖每当出兵征战,常常让张范和邴原辅助世子曹丕一同留守,并告诚曹丕若有所行动 定要向两人咨询,足见张范深得太祖器重 第Ⅱl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3分) (2)救恤穷乏,家无所余,中外孤寡皆归焉。(4分)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3分) 1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乃解印绶间行归家 间:(得)机会。 B.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 拟:比,比拟。 C.若苟僭拟,干时而动 干:冒犯,冲犯。此处可译为“背离”。 D.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 逆:迎,迎接。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且起一朝之谋//不出,火且尽 B.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 //虽大风浪不可鸣也,而况石乎 D.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陈 //赵氏求救于齐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范“忽于荣利”的一组是( ) ①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 ②征命无所就 ③乃解印绶间行归家 ④袁术备礼招请,范称疾不往 ⑤范以疾留彭城 ⑥救恤穷乏,家无所余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 ①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 A.董卓作乱时,张范与张承想要集合徒众与天下豪杰一起讨伐董卓,后在其弟张昭的劝阻 下作罢。 B.张范让张承去见袁术,由于张承在言谈之中没有曲意逢迎袁术,致使见面不欢而散。从 中可以看出张承“方正”的性格。 C.张范与张承的儿子同被盗贼劫持,张范前往贼穴营救,最终盗贼被他的仁义之言所感动, 把两个孩子都还给了他。 D.太祖每当出兵征战,常常让张范和邴原辅助世子曹丕一同留守,并告诫曹丕若有所行动 一定要向两人咨询,足见张范深得太祖器重。 第 II 卷(共 114 分) 四、(24 分) 13. 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3 分) ⑵ 救恤穷乏,家无所余,中外孤寡皆归焉。(4 分) ⑶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赤壁赋》(3 分) 1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 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15.默写(四题选三题,6分) 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采薇》 ,寒梅着花未?(王维) 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 ,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君 博 省 蓬生麻中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劝学》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沁园春·长沙》 位卑则足羞, 师说》 五、(12分) 16.将下列语段压缩为35字以内的一句话。(4分) 希望你们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 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人民群众 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 径。青年人要立志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磨炼意志,砥砺品 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这是古往 今来许多人成就一番事业的经验总结。 17.将下列语段改写为句式整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可调整个别词语和句子顺序,但不得 改变句子原意。(4分) 我喜欢自然风光,还喜欢生活中的故事,情节曲折的小说更让我喜爱,也喜欢大自 然的音响,富于魅力的风光摄影更让我着迷,当然,那美妙动听的音乐尤其让我陶醉。 18.以“青春”为主题,仿照例句,续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4分) 青春是盛开的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 六、该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下面所给(一)(二)中任选一个作答(只能选一个,不能全 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共18分) 巷 柯灵 ①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 分) 15. 默写(四题选三题,6 分) 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采薇》 ,寒梅着花未?(王维) ② ,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 ,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己, 。 蓬生麻中,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劝学》 ④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沁园春·长沙》 位卑则足羞, 。《师说》 五、(12 分) 16. 将下列语段压缩为 35 字以内的一句话。(4 分) 希望你们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 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人民群众 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 径。青年人要立志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磨炼意志,砥砺品 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这是古往 今来许多人成就一番事业的经验总结。 17. 将下列语段改写为句式整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可调整个别词语和句子顺序,但不得 改变句子原意。(4 分) 我喜欢自然风光,还喜欢生活中的故事,情节曲折的小说更让我喜爱,也喜欢大自 然的音响,富于魅力的风光摄影更让我着迷,当然,那美妙动听的音乐尤其让我陶醉。 改为: 18.以“青春”为主题,仿照例句,续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4 分) 青春是盛开的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 , ; , 。 六、该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下面所给(一)(二)中任选一个作答(只能选一个,不能全 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共 18 分) 巷 柯 灵 ①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②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 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雅的风 度。它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jⅱoi:低洼狭小)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 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它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鱗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 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 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 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③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 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 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 折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 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竹园,修竹 森森,天籁细细: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 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 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ynyn:狗叫的声音)的狂吠 ④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你的心情 就会如巷尾无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 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①,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可是重 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 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⑤你是否觉得人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休 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 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 她去什么名园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在那里,你们俩可以随意谈天 心贴得更近,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巷里是没有的;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 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返身回避了。 ⑥巷,是茫茫人海中的一道避风港,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 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徜徉。 ⑦爱争名逐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 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 小巷在静候你! (选自《柯灵散文选》,略有改动 注:①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一首写六朝兴亡的咏史名篇《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9文章围绕小巷“优娴贞静”的风度,具体描述了小巷的哪几个特点?(4分) 20.仔细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说明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1)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 (2)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 21.第3段说“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市廛红尘”指什么?“乡 村风味”指什么?请结合文中实例具体说明。(不超过20个字)(4分 22.本文第4段,暗用了“乌衣巷”的典故,请结合小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②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 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雅的风 度。它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ji o i:低洼狭小)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 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它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 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 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 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③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 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 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 折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 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竹园,修竹 森森,天籁细细;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 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 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y n y n:狗叫的声音)的狂吠。 ④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你的心情 就会如巷尾无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 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①,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可是重 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 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⑤你是否觉得人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休 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 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 她去什么名园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在那里,你们俩可以随意谈天, 心贴得更近,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巷里是没有的;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 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返身回避了。 ⑥巷,是茫茫人海中的一道避风港,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 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徜徉。 ⑦爱争名逐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 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 小巷在静候你! (选自《柯灵散文选》,略有改动) 注;①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一首写六朝兴亡的咏史名篇《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9.文章围绕小巷“优娴贞静”的风度,具体描述了小巷的哪几个特点?(4 分) 20.仔细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说明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⑴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 ⑵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 21. 第 3 段说“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市廛红尘”指什么?“乡 村风味”指什么?请结合文中实例具体说明。(不超过 20 个字)(4 分) 22. 本文第 4 段,暗用了“乌衣巷”的典故,请结合小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共18分) 【德国】赫·黑塞 ①当我重新见到阿尔卑斯山南麓这块福地时,我仿佛总觉得自己从流亡中回到了故乡,仿佛 终于又站在我理应站的山的那一边。这里,太阳更亲切,群山更红,这里生长栗子、葡萄、 杏仁、无花果,人们善良、友好、彬彬有礼,虽说他们都很贫穷。他们所建造的一切,看来 是那么好,那么恰当而可爱,仿佛都是自然生成的。房屋、围墙、石级、道路、种植地和梯 田,这一切既不新也不旧,这一切仿佛不是靠劳动建造的,不是用脑筋想出来的,不是巧夺 天工的,而是像岩石、树木、苔藓一样自然形成的。葡萄山的围墙、房屋、屋顶,这一切都 是由同样的褐色片麻岩石砌成的,这一切相辅相成,像弟兄手足一般。没有一样看来是陌生 的、怀有敌意的和粗暴无情的,一切都显得亲切、欢畅和睦邻友好 ②你愿坐哪里就坐在哪里,围墙上、岩石上、树桩上、草地上或者土地上,全都可以:不论 你坐在哪里,你周围都是一幅画和一首诗,你周围的世界汇成优美而幸福的清音 ③这里是贫穷农民居住的一个田庄。他们没有牛,只有猪、羊和鸡,他们种植葡萄、玉米、 果树和蔬菜。这所房屋全部是石头砌成的,连地板和楼梯也是,两根石柱间一道凿成的石级 通往场院。不论在哪里,植物和山头之间,都浮现出蓝色的湖光 ④忧虑仿佛已留在雪山那边了。处在受折磨的人和可憎的事情之间,人们的忧虑实在太多了! 在那里,要找到生存的理由,是那么困难,又是那么至关重要。不然的话,人该怎么生活呢? 面对真正的不幸,人们煞费苦心,郁郁寡欢一一在这里,不存在难办的问题,生存无需辩护, 思索变成了游戏。人们感觉到:世界是美丽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不是万念皆灭。我想再增 对眼睛,一叶肺。我把双腿伸进草丛里,并希望它们变得更长一些。 ⑤我愿成为一个巨人,那样,我就可以把头枕在积雪旁一处高山牧场上的羊群中间,我的脚 趾则伸进山下深深的湖中去戏水。我就可以这样躺着,永远不站起来,在我的手指间长出灌 木丛,在我的头发里开出杜鹃花,我的双膝变成前山,我的躯体上将建起葡萄山、房屋和小 教堂。我就这样躺上千万年,对着天空眨眨眼睛,对着湖水眨眨眼睛。我一打喷嚏,便是一 阵雷雨。我呵上一口气,积雪融化,瀑布舞蹈。我死了,整个世界也死了。随后我在宇宙中 飘洋过海,去取一个新的太阳 ⑥这一夜我将睡在哪里?反正都一样!世界在做什么?创造出了新的神、新的法律、新的自由? 反正都一样!但是,这儿山上还开着一朵樱草花,叶子上银珠点点,那儿山下的白杨树间 甜蜜的微风在歌唱,在我的眼睛和天空之间,有一只深金色的蜜蜂在嗡嗡乱飞一一这可不是 回事。它哼着幸福的歌,它哼着永恒的歌。它的歌是我的世界史 (选自《林中水滴》) 19.作者重新见到阿尔卑斯山南麓这块土地时,为什么感到自己仿佛“从流亡中回到了故 乡”?(4分) 20.(1)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想再增一对眼睛,一叶肺”?(2分) (2)作者写“雪山那边”有什么作用?(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共 18 分) 农 家 【德国】赫·黑塞 ①当我重新见到阿尔卑斯山南麓这块福地时,我仿佛总觉得自己从流亡中回到了故乡,仿佛 终于又站在我理应站的山的那一边。这里,太阳更亲切,群山更红,这里生长栗子、葡萄、 杏仁、无花果,人们善良、友好、彬彬有礼,虽说他们都很贫穷。他们所建造的一切,看来 是那么好,那么恰当而可爱,仿佛都是自然生成的。房屋、围墙、石级、道路、种植地和梯 田,这一切既不新也不旧,这一切仿佛不是靠劳动建造的,不是用脑筋想出来的,不是巧夺 天工的,而是像岩石、树木、苔藓一样自然形成的。葡萄山的围墙、房屋、屋顶,这一切都 是由同样的褐色片麻岩石砌成的,这一切相辅相成,像弟兄手足一般。没有一样看来是陌生 的、怀有敌意的和粗暴无情的,一切都显得亲切、欢畅和睦邻友好。 ②你愿坐哪里就坐在哪里,围墙上、岩石上、树桩上、草地上或者土地上,全都可以;不论 你坐在哪里,你周围都是一幅画和一首诗,你周围的世界汇成优美而幸福的清音。 ③这里是贫穷农民居住的一个田庄。他们没有牛,只有猪、羊和鸡,他们种植葡萄、玉米、 果树和蔬菜。这所房屋全部是石头砌成的,连地板和楼梯也是,两根石柱间一道凿成的石级 通往场院。不论在哪里,植物和山头之间,都浮现出蓝色的湖光。 ④忧虑仿佛已留在雪山那边了。处在受折磨的人和可憎的事情之间,人们的忧虑实在太多了! 在那里,要找到生存的理由,是那么困难,又是那么至关重要。不然的话,人该怎么生活呢? 面对真正的不幸,人们煞费苦心,郁郁寡欢——在这里,不存在难办的问题,生存无需辩护, 思索变成了游戏。人们感觉到:世界是美丽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不是万念皆灭。我想再增 一对眼睛,一叶肺。我把双腿伸进草丛里,并希望它们变得更长一些。 ⑤我愿成为一个巨人,那样,我就可以把头枕在积雪旁一处高山牧场上的羊群中间,我的脚 趾则伸进山下深深的湖中去戏水。我就可以这样躺着,永远不站起来,在我的手指间长出灌 木丛,在我的头发里开出杜鹃花,我的双膝变成前山,我的躯体上将建起葡萄山、房屋和小 教堂。我就这样躺上千万年,对着天空眨眨眼睛,对着湖水眨眨眼睛。我一打喷嚏,便是一 阵雷雨。我呵上一口气,积雪融化,瀑布舞蹈。我死了,整个世界也死了。随后我在宇宙中 飘洋过海,去取一个新的太阳。 ⑥这一夜我将睡在哪里?反正都一样!世界在做什么?创造出了新的神、新的法律、新的自由? 反正都一样!但是,这儿山上还开着一朵樱草花,叶子上银珠点点,那儿山下的白杨树间, 甜蜜的微风在歌唱,在我的眼睛和天空之间,有一只深金色的蜜蜂在嗡嗡乱飞——这可不是 一回事。它哼着幸福的歌,它哼着永恒的歌。它的歌是我的世界史。 (选自《林中水滴》) 19.作者重新见到阿尔卑斯山南麓这块土地时,为什么感到自己仿佛“从流亡中回到了故 乡”?(4 分) 20.⑴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想再增一对眼睛,一叶肺”?(2 分) ⑵作者写“雪山那边”有什么作用?(4 分)
21.蜜蜂的歌有什么思想内涵?为什么说“它的歌是我的世界”?(4分) 2.作者笔下的“农家”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什么异同?谈谈你的看法。(4分) 六、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 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 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 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自定角度。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全文不少于800字。 2008-2009学年一轮复习必修一检测 日期:2008年10月16日 语文试题答案 (15分,每题3分) 1.B(A低徊hu;C曝p背,物什sh;D蓦m地,炽ch热 2.A(B笔“杆”“亟”待解决:C远见“卓”识:D为人不“齿”) 3.D(“领悟”:理解。“领会”: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陪衬”:陪衬的事物。“映衬”:映照, 衬托。“暗淡”:多指光线昏暗,不明亮;也指色彩。“黯淡”:指色彩暗淡。) 4.B(A.“不绝如缕”,形容气息微弱或时局危急。C应为“休戚相关”:D.“正襟危坐”,形 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5B(A语序不当“定音定调定向定位,”“一辈子附在身上”与“紧紧地包着自己”互换 C重复“诉诸于”去掉“于”D“无时无刻”改为“时时刻刻”或“无时无刻不”) 二、(9分,每题3分) 6D“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在文中只是一种假设,与后文构成让步转折关系 本项将“纵然”置换为“虽然”,是把未然说成已然了。 7C本项不能说明汉语“语词”表达特点及功能与“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8.B汉语和英语并非此起彼消、相互对立的关系,重视母语,并不意味着排斥外语。 三、(12分,每题3分) 9.C(A.从小路;B.模仿:D违背,反对。) 10.C(A况且∥将要;B.于是,就却:C即使;D在∥向。) 12.A(A.董卓作乱,张承想聚合亲信与天下共起讨伐董卓,并无哥哥张范。) 四、(24分 13.(1)太傅袁隗想要把女儿嫁给张范,张范推辞没有接受。(要点:“妻”“辞”)(3分) (2)张范救济抚恤贫困的人,(以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本地和外地的孤儿寡母都来投 靠他。(要点:“救恤”,“中外”,“归”)(4分) (3)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实际未曾消逝。月亮时圆时缺,但月亮本身最终没有损益
21.蜜蜂的歌有什么思想内涵?为什么说“它的歌是我的世界”?(4 分) 22.作者笔下的“农家”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什么异同?谈谈你的看法。(4 分) 六、作文(60 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 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 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 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自定角度。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全文不少于 800 字。 2008-2009 学年一轮复习必修一检测 日期: 2008 年 10 月 16 日 语文试题答案 一、(15 分,每题 3 分) 1. B(A 低徊 hu ;C 曝 p 背 ,物什 sh ;D 蓦 m 地,炽 ch 热 ) 2. A(B 笔“杆” “亟”待解决;C 远见“卓”识;D 为人不“齿”) 3. D(“领悟”:理解。“领会”: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陪衬”:陪衬的事物。“映衬”:映照, 衬托。“暗淡”:多指光线昏暗,不明亮;也指色彩。“黯淡”:指色彩暗淡。) 4. B(A.“不绝如缕”,形容气息微弱或时局危急。C.应为“休戚相关”;D.“正襟危坐”,形 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5.B(A 语序不当“定音定调定向定位,”“一辈子附在身上”与“紧紧地包着自己”互换; C 重复“诉诸于”去掉“于”D“无时无刻”改为“时时刻刻”或“无时无刻不”) 二、(9 分,每题 3 分) 6.D “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在文中只是一种假设,与后文构成让步转折关系, 本项将“纵然”置换为“虽然”,是把未然说成已然了。 7.C 本项不能说明汉语“语词”表达特点及功能与“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8.B 汉语和英语并非此起彼消、相互对立的关系,重视母语,并不意味着排斥外语。 三、(12 分,每题 3 分) 9.C(A.从小路;B.模仿;D.违背,反对。) 10.C(A.况且//将要;B.于是,就//却;C.即使;D.在//向。) 11.D 12.A(A.董卓作乱,张承想聚合亲信与天下共起讨伐董卓,并无哥哥张范。) 四、(24 分) 13.(1)太傅袁隗想要把女儿嫁给张范,张范推辞没有接受。(要点:“妻”“辞”) (3 分) (2)张范救济抚恤贫困的人,(以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本地和外地的孤儿寡母都来投 靠他。(要点:“救恤”,“中外”,“归”) (4 分) (3)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实际未曾消逝。月亮时圆时缺,但月亮本身最终没有损益
(3分) 14.(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等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 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 的是静景。(1分)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 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 的投入和专注。(1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15①雨雪霏霏∥来日绮窗前 ②哀吾生之须臾∥利国家生死以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不扶而直 ④携来百侣曾游∥/官盛则近谀 五、(12分) 16.可压缩为:青年只有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才能健康成长,成就 番事业。(4分 17.我喜欢自然风光,更喜爱富于魅力的风光摄影:我喜欢大自然的音响,更喜爱美妙动听 的音乐:我喜欢生活中的故事,更喜爱情节曲折的小说。(4分) 18示例:青春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 青春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破腐的河堤。(4分) 六、(18分) (一)19.①深长曲折:②幽静寂寥;③古朴优雅(或古朴而生机勃勃):④悠闲和 平。(4分) 20.(1)“网”在这里有“纵横密布,像网一样”的意思,形象地描摹了那些女子因睡眠不足 而眼睛布满血丝慵懒倦怠的容颜。(“网”的含义1分,作用1分,共2分) (2)“娉娉婷婷”多形容女子的美妤,这里形容桃花杏花,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 桃花杏花娇艳美丽的神态,这不仅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也和下文的“殷勤”“招手”相 呼应,可以激发读者的想像。(“娉娉婷婷”的含义1分,作用1分,共2分)) 21.①上海的里弄拥挤粗俗②乡村的陋巷破败肮脏(每点2分) 22.①说明悠闲平静的小巷曾历尽沧桑。②说明小巷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的内涵, 带给后人以无尽的遐思。③能够丰富文章的意蕴,深化作品的主题并增强文采 (每点2分) (二)19.这儿没有一样看来是陌生的、怀有敌意的和粗暴无情的,一切都显得亲切、欢畅 和睦邻友好。(4分) 20.(1)因为世界(农家)美丽,生命短暂,作者想增加一对眼睛多看看,再增一叶肺多呼吸, 尽情享受(体味)这美好的世界,美好的生活。(2分) (2)以山那边人们的忧虑生活同山这边人们的“幸福”生活进行对比,(2分)抒发自己对充 满“忧虑”生活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2分) 21.蜜蜂的歌是幸福、永恒的歌,有着农家质朴美丽、温暖幸福、亲切欢畅的特色。(2分) 蜜蜂的歌是代表着我的理想和追求。(2分) 2.不同之处是:农家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存在,“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的生活环境,与世 隔绝。(2分) 相同之处是:它们都代表着作者的理想,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2分)
(3 分) 14. (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等前虫鸣的现象;(1 分)周诗写的是"春夜", 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 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 分)周诗描写 的是静景。(1 分)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 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 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 分)一、 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 的投入和专注。(1 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15.①雨雪霏霏//来日绮窗前 ②哀吾生之须臾//苟利国家生死以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不扶而直 ④携来百侣曾游//官盛则近谀 五、(12 分) 16. 可压缩为:青年只有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才能健康成长,成就一 番事业。(4 分) 17. 我喜欢自然风光,更喜爱富于魅力的风光摄影;我喜欢大自然的音响,更喜爱美妙动听 的音乐;我喜欢生活中的故事,更喜爱情节曲折的小说。(4 分) 18.示例:青春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 青春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破腐的河堤。(4 分) 六、(18 分) (一)19. ① 深长曲折; ② 幽静寂寥; ③ 古朴优雅(或古朴而生机勃勃);④ 悠闲和 平。(4 分) 20.⑴“网”在这里有“纵横密布,像网一样”的意思,形象地描摹了那些女子因睡眠不足 而眼睛布满血丝慵懒倦怠的容颜。(“网”的含义 1 分,作用1分,共2分) ⑵“娉娉婷婷”多形容女子的美好,这里形容桃花杏花,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 桃花杏花娇艳美丽的神态,这不仅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也和下文的“殷勤”“招手”相 呼应,可以激发读者的想像。(“娉娉婷婷”的含义1分,作用 1 分,共2分)) 21.① 上海的里弄拥挤粗俗 ② 乡村的陋巷破败肮脏(每点 2 分) 22. ① 说明悠闲平静的小巷曾历尽沧桑。 ② 说明小巷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的内涵, 带给后人以无尽的遐思。 ③ 能够丰富文章的意蕴,深化作品的主题并增强文采。 (每点 2 分) (二)19.这儿没有一样看来是陌生的、怀有敌意的和粗暴无情的,一切都显得亲切、欢畅 和睦邻友好。(4 分) 20.⑴因为世界(农家)美丽,生命短暂,作者想增加一对眼睛多看看,再增一叶肺多呼吸, 尽情享受(体味)这美好的世界,美好的生活。(2 分) ⑵以山那边人们的忧虑生活同山这边人们的“幸福”生活进行对比,(2 分)抒发自己对充 满“忧虑”生活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2 分) 21.蜜蜂的歌是幸福、永恒的歌,有着农家质朴美丽、温暖幸福、亲切欢畅的特色。(2 分) 蜜蜂的歌是代表着我的理想和追求。(2 分) 22.不同之处是:农家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存在,“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的生活环境,与世 隔绝。(2 分) 相同之处是:它们都代表着作者的理想,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2 分)
七、(60分)参见2008年高考重庆卷 参考译文]: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太傅袁隗想把女儿嫁给张范,范推辞不接受。他 性格恬静,乐于道义,淡泊名利,从不接受公荐。其弟名承,字公先,也是知名人士,由于 做人方正而被征召,任命为议郎,又升任伊阙都尉。董卓作乱,张承想聚合亲信与天下共起 讨伐董卓。张承之弟张昭时任议郎,恰从长安来,对张承说:“现在想讨伐董卓,寡不敌众 况且此事只是缘于一天偶然的商议,驱使田间的百姓作战,士子没有经常安抚,士兵没有训 练,难以成功,董卓如果抵挡天下的讨伐,得不到道义上的支持,其统治本来就不稳固、长 久:不如先呆在一个地方等待时机行动,然后才能实现志向。”张承同意了张昭的建议,于 是他解下印绶,辞官不做,从小路回到家乡,与张范一同在扬州隐居。袁术准备好厚礼招请 他们,张范假称有病而不能前往,袁术没有强逼他。然后派人请张承与他相见,袁术问他: 往昔周朝衰落,于是有了称霸的桓、文二帝:秦国丧失法度,汉朝把天下接管过来而以法 度治理。现在我拥有广阔的土地.众多的人口,想效法汉高祖主事,称霸天下,你有何意见?” 张承回答说:“称霸之资在于道义而不在强大。假如以道义而取天下,即使只有一个人的力 量,而成就王业,不足为难。但是如果超越本分,自比在上位者,逆时而行,为人民所弃, 谁能使他兴旺发达起来?”于是袁术不高兴。在这时,太祖将要进军冀州,袁术又问他:“如 今曹操要以弱兵三千,抗拒十万大兵,真可谓不自量力,你认为结果会是怎样呢?”张承于 是说:“汉朝虽然不修文德,但是天命没有改变,而今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即使抵抗百万 之众也可以了。”袁术于是脸现怒色不高兴,张承就离开袁术回到扬州。 太祖(曹操)平定冀州,派使者迎请张范。张范因为得病而留在彭城,他让张承去见大祖。 太祖表奏他为谏议大夫。张范之子张陵和张承之子张戬被山东强盗抓住,张范直接到强盗住 所去要还二子侄,强盗只把张陵放回。张范谢道:“诸君把儿子相还,已经十分厚道了。但 是以人之常情,虽然爱怜自己的孩子,然而我却可怜幼小的张戬,请把张陵换回张戬。”强 盗被他的大义所感动,把两个都还给了张范。太祖从荆州回来,张范得以在陈州见到他,任 张范为议郎,参谋丞相军事,张范非常得太祖的敬重。每当太祖征伐之时,常让张范和邴原 留在许都,辅佐太子。太祖对文帝(曹丕)说:“如有什么行动。一定要向这二人咨询。”世 子以子孙之礼相待他们。他经常救济穷困人家,家中无多余的资财,远近孤寡都投靠到他那 里。别人对他的赠遗他从不反对,但也不用它们,等到他们走的时候,都把它们还回。张范 在建安十七年去世 范文 沉默的父爱 6岁 操场上,一个小男孩学着骑车,旁边站着他的父亲。没有一句指导,没有一丝安慰, 小男孩自然是摔了又摔,双腿早已是鲜血淋漓。终于,孩子坐在地上,哭了,哇哇大哭。父 亲依旧是那么笔挺地站着,眼中满是不屑与冷漠。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鼓励,没有:孩子多 么渴望爸爸的拥抱,还是没有。只是那双空洞的眼睛,让孩子感到冷酷与无情。终于,孩子 不哭了,倔强地站起来,跨上车,开始又一次的尝试。父亲早已是兴趣索然,转过身,迈着 大步,走了。身后又是一阵金属与地面的摩擦声,父亲只是不经意地回了下头,手却在颤抖 孩子站起来,想着刚才父亲冷漠依旧的眼神,两行热泪莫名其妙地滑过他的脸颊。一步、两 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16岁 礼堂里,当年的小男孩被人群簇拥着走上了奖台。又一次高举奖杯,又一次欢呼如 潮。紧拥着荣誉,在闪光灯不停的闪耀下,孩子艰难地寻找他的父亲。人群中,唯独没有他 台下座位上,只有一个他。瞬间,礼堂仿佛空荡荡的,只有孩子与他的父亲在对视着。还是 那么冷漠,依旧是如此不屑。父亲那空洞的眼神让光芒万丈的奖杯褪色。站起身,走向自己
七、(60 分)参见 2008 年高考重庆卷 [参考译文]: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太傅袁隗想把女儿嫁给张范,范推辞不接受。他 性格恬静,乐于道义,淡泊名利,从不接受公荐。其弟名承,字公先,也是知名人士,由于 做人方正而被征召,任命为议郎,又升任伊阙都尉。董卓作乱,张承想聚合亲信与天下共起 讨伐董卓。张承之弟张昭时任议郎,恰从长安来,对张承说:“现在想讨伐董卓,寡不敌众, 况且此事只是缘于一天偶然的商议,驱使田间的百姓作战,士子没有经常安抚,士兵没有训 练,难以成功,董卓如果抵挡天下的讨伐,得不到道义上的支持,其统治本来就不稳固、长 久;不如先呆在一个地方等待时机行动,然后才能实现志向。”张承同意了张昭的建议,于 是他解下印绶,辞官不做,从小路回到家乡,与张范一同在扬州隐居。袁术准备好厚礼招请 他们,张范假称有病而不能前往,袁术没有强逼他。然后派人请张承与他相见,袁术问他: “往昔周朝衰落,于是有了称霸的桓、文二帝;秦国丧失法度,汉朝把天下接管过来而以法 度治理。现在我拥有广阔的土地.众多的人口,想效法汉高祖主事,称霸天下,你有何意见?” 张承回答说:“称霸之资在于道义而不在强大。假如以道义而取天下,即使只有一个人的力 量,而成就王业,不足为难。但是如果超越本分,自比在上位者,逆时而行,为人民所弃, 谁能使他兴旺发达起来?”于是袁术不高兴。在这时,太祖将要进军冀州,袁术又问他:“如 今曹操要以弱兵三千,抗拒十万大兵,真可谓不自量力,你认为结果会是怎样呢?”张承于 是说:“汉朝虽然不修文德,但是天命没有改变,而今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即使抵抗百万 之众也可以了。”袁术于是脸现怒色不高兴,张承就离开袁术回到扬州。 太祖(曹操)平定冀州,派使者迎请张范。张范因为得病而留在彭城,他让张承去见大祖。 太祖表奏他为谏议大夫。张范之子张陵和张承之子张戬被山东强盗抓住,张范直接到强盗住 所去要还二子侄,强盗只把张陵放回。张范谢道:“诸君把儿子相还,已经十分厚道了。但 是以人之常情,虽然爱怜自己的孩子,然而我却可怜幼小的张戬,请把张陵换回张戬。”强 盗被他的大义所感动,把两个都还给了张范。太祖从荆州回来,张范得以在陈州见到他,任 张范为议郎,参谋丞相军事,张范非常得太祖的敬重。每当太祖征伐之时,常让张范和邴原 留在许都,辅佐太子。太祖对文帝(曹丕)说:“如有什么行动。一定要向这二人咨询。”世 子以子孙之礼相待他们。他经常救济穷困人家,家中无多余的资财,远近孤寡都投靠到他那 里。别人对他的赠遗他从不反对,但也不用它们,等到他们走的时候,都把它们还回。张范 在建安十七年去世。 范文: 沉默的父爱 6 岁。 操场上,一个小男孩学着骑车,旁边站着他的父亲。没有一句指导,没有一丝安慰, 小男孩自然是摔了又摔,双腿早已是鲜血淋漓。终于,孩子坐在地上,哭了,哇哇大哭。父 亲依旧是那么笔挺地站着,眼中满是不屑与冷漠。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鼓励,没有;孩子多 么渴望爸爸的拥抱,还是没有。只是那双空洞的眼睛,让孩子感到冷酷与无情。终于,孩子 不哭了,倔强地站起来,跨上车,开始又一次的尝试。父亲早已是兴趣索然,转过身,迈着 大步,走了。身后又是一阵金属与地面的摩擦声,父亲只是不经意地回了下头,手却在颤抖。 孩子站起来,想着刚才父亲冷漠依旧的眼神,两行热泪莫名其妙地滑过他的脸颊。一步、两 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16 岁。 礼堂里,当年的小男孩被人群簇拥着走上了奖台。又一次高举奖杯,又一次欢呼如 潮。紧拥着荣誉,在闪光灯不停的闪耀下,孩子艰难地寻找他的父亲。人群中,唯独没有他, 台下座位上,只有一个他。瞬间,礼堂仿佛空荡荡的,只有孩子与他的父亲在对视着。还是 那么冷漠,依旧是如此不屑。父亲那空洞的眼神让光芒万丈的奖杯褪色。站起身,走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