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天津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 间150分钟。 第I卷(39分) 基础(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躯壳(qido) 锃亮(zeng) 失怙(hu)无 依 天气闷(men)热 B.渐(jian)染 背(bei)负 期期艾艾 (ai) 抵掌而谈(zhi) C.按捺(na) 胡诌(z0u) 万事亨(heng)通 众 擎(qing)易举 D.禁(jin)受 潜(qian)伏 影影绰(chuo) 绰 供(gong)认不讳 2.下列各组词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调剂 旗竿 顶梁柱 头昏脑涨B.脉 搏C绝 迷底 大拇指 栽赃陷害 凑和 伶俐 滩泥 韦编三 D.趟水 发轫 柱香 恭贺新禧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你幸福吗?网络上热议,电视里追问,人人感受不同,这实在是一个无法简单 回答的问题。然而,在 起共识:幸福,源于个人感受,更 系于国家发展。放眼中国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的正是人民对 幸福的呼唤。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迷恋GDP增长, 注重人在发展中的 位置,认识到破坏生态、浪费资源的发展不可持续 A.众说纷纭 凝聚 回应 更B.众口 词 聚集 反应 却 C.众说纷纭 聚集 反应 更 众口 词 凝聚 回应 却 4.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各类蔬菜丰收,价格全面走低,全国多地蔬菜粉墨登场,出现滞销 B.我国奢侈品消费在短短20年间跃居世界前列,不仅世人瞠目结舌,连我们自 己也不免被吓一跳 C.《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调,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 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中国名片”。 D.城管部门连发4条新规,加大对“三车”违规的执法力度,对渣土车监管从 敲边鼓变。成了动真格。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中国好声音》中,华少在一分钟内念完几页的赞助商名单,因为超快语 速而被称为“中国好舌头”,拥有广泛的支持者,有很高的收视率。 B.日方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土采取任何单方面措施都是非法的、无效的, 日本政府试图通过所谓“国有化”强化其非法立场的图谋注定是徒劳的,白费力 气的
天津市天津一中 2013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 间 150 分钟。 第Ⅰ卷(39 分) 一、基础(15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躯壳(qiào ) 锃亮(zèng) 失怙(hù)无 依 天气闷(mèn)热 B. 渐(jiān)染 背(bēi)负 期期艾艾 (ài) 扺掌而谈(zhǐ) C. 按捺( nà ) 胡诌(zōu) 万事亨(hēng)通 众 擎(qíng)易举 D. 禁(jīn) 受 潜(qiǎn)伏 影影绰(chuὸ) 绰 供(gòng)认不讳 2. 下列各组词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调剂 旗竿 顶梁柱 头昏脑涨 B.脉 搏 迷底 大拇指 栽赃陷害 C.凑和 伶俐 一滩泥 韦编三 绝 D.趟水 发轫 一柱香 恭贺新禧 3.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你幸福吗?网络上热议,电视里追问,人人感受不同,这实在是一个无法简单 回答的问题。然而,在 中 起共识:幸福,源于个人感受,更 系于国家发展。放眼中国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的正是人民对 幸福的呼唤。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迷恋 GDP 增长, 注重人在发展中的 位置,认识到破坏生态、浪费资源的发展不可持续。 A.众说纷纭 凝聚 回应 更 B.众口一 词 聚集 反应 却 C.众说纷纭 聚集 反应 更 D.众口一 词 凝聚 回应 却 4.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年各类蔬菜丰收,价格全面走低,全国多地蔬菜粉墨登场,出现滞销 B.我国奢侈品消费在短短 20 年间跃居世界前列,不仅世人瞠目结舌,连我们自 己也不免被吓一跳。 C. 《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调,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 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中国名片”。 D. 城管部门连发 4 条新规,加大对“三车”违规的执法力度,对渣土车监管从 敲边鼓变。成了动真格。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中国好声音》中,华少在一分钟内念完几页的赞助商名单,因为超快语 速而被称为 “中国好舌头”,拥有广泛的支持者,有很高的收视率。 B. 日方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土采取任何单方面措施都是非法的、无效的, 日本政府试图通过所谓“国有化”强化其非法立场的图谋注定是徒劳的,白费力 气的
C.许多国家现代化建设经验表明,离开文化的浸润和文明修养的提高,人们的 精神世界就会变得苍白和空虚。 D.津大港管委会的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死亡的东方白鹳确认属人为投毒,他 们将明确提出悬赏5万元破案线索。 6.与下面四句话相关的作家,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生得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②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③“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④“铜板铁琶,继东坡髙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A.①孔尚任 ②屈原 ③蒲松龄 ④苏轼 B.①汤显祖 ②李白 ③蒲松龄 ④辛弃疾 C.①孔尚任 ②屈原 ③吴承恩 ④辛弃疾 D.①汤显祖 ②李白 ③吴承恩 ④苏轼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全球史观” 反思“西方中心论”的一个代表 改革开放初期,“西方中心论”在学术界有相当市场,它也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在中国流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础。但是,随着西方经济不断爆发危机,世 界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不断深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也日渐深刻 “全球史观”正是这种反思潮流的一个代表。 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明确提出了“全球史观”。他认为,主要从西欧观点 来解释历史已经不够了,史学家应该“从欧洲和西方跳出,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 地区和时代”,这样才能“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 树”。此后,欧美多位历史学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 全球史观”对“西方中心论”、“洋教条”崇拜的破除在当代中国具有更重 要和更深远的意义。当然,“全球史观”尤其是其中的“中国中心观”也存在相 当的问题,无须讳言,任何学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诸如时代、文化甚至是个人 因素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在西方国家的眼中一直是一个弱小国 家.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最近30年的发展颠覆了这个形象。正因为如此, 一些西方学者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现实和历史。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 史一一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提出研究中国历史应该“走向以中国为 中心”,亦即“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来研究中国历史,并尽量采取内部的(即 中国的)而不是外部的(即西方的)准绳来决定中国历史哪些现象具有历史重要 性”。而由于中华复兴导致的自信心的恢复(有些表现为过度膨胀),也使 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并推动了这个潮流。 自“后现代”思潮兴起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危机已经充分地暴露出来, 些西方学者对西方文明的前途丧失了信心,因而认为“西方的没落”如同其他文 明的衰落一样都是历史的“宿命”。《西方的没落》的作者斯宾格勒就是一个典 型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对未来世界的构建和想象只能指向西方之外的世界 尤其是中华文明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推崇中华文明,并不是现代西方学者的专利,甚至也不完全 是对西方文明丧失信心后的偶然现象,而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些西方学 者的传统。17-18世纪,西方世界流行着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从神秘的哲学、 严肃的政治、精致的艺术到社会的经济和生活风格,中国形象在欧洲社会面前展
C. 许多国家现代化建设经验表明,离开文化的浸润和文明修养的提高,人们的 精神世界就会变得苍白和空虚。 D. 津大港管委会的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死亡的东方白鹳确认属人为投毒,他 们将明确提出悬赏 5 万元破案线索。 6.与下面四句话相关的作家,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生得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②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③“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④“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A.①孔尚任 ②屈原 ③蒲松龄 ④苏轼 B.①汤显祖 ②李白 ③蒲松龄 ④辛弃疾 C.①孔尚任 ②屈原 ③吴承恩 ④辛弃疾 D.①汤显祖 ②李白 ③吴承恩 ④苏轼 二、(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全球史观” ——反思“西方中心论”的一个代表 改革开放初期,“西方中心论”在学术界有相当市场,它也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在中国流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础。但是,随着西方经济不断爆发危机,世 界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不断深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也日渐深刻。 “全球史观”正是这种反思潮流的一个代表。 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明确提出了“全球史观”。他认为,主要从西欧观点 来解释历史已经不够了,史学家应该“从欧洲和西方跳出,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 地区和时代”,这样才能“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 树”。此后,欧美多位历史学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 “全球史观”对“西方中心论”、“洋教条”崇拜的破除在当代中国具有更重 要和更深远的意义。当然,“全球史观”尤其是其中的“中国中心观”也存在相 当的问题,无须讳言,任何学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诸如时代、文化甚至是个人 因素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的 100 多年时间里,中国在西方国家的眼中一直是一个弱小国 家.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最近 30 年的发展颠覆了这个形象。正因为如此, 一些西方学者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现实和历史。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 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提出研究中国历史应该“走向以中国为 中心”,亦即“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来研究中国历史,并尽量采取内部的(即 中国的)而不是外部的(即西方的)准绳来决定中国历史哪些现象具有历史重要 性”。而由于中华复兴导致的自信心的恢复(有些表现为过度膨胀),也使一些 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并推动了这个潮流。 自“后现代”思潮兴起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危机已经充分地暴露出来,一 些西方学者对西方文明的前途丧失了信心,因而认为“西方的没落”如同其他文 明的衰落一样都是历史的“宿命”。《西方的没落》的作者斯宾格勒就是一个典 型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对未来世界的构建和想象只能指向西方之外的世界, 尤其是中华文明。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推崇中华文明,并不是现代西方学者的专利,甚至也不完全 是对西方文明丧失信心后的偶然现象,而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些西方学 者的传统。17-18 世纪,西方世界流行着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从神秘的哲学、 严肃的政治、精致的艺术到社会的经济和生活风格,中国形象在欧洲社会面前展
现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这种泛中国崇拜既建立在当时西方与东方 实力的对比上,也建立在东方文化的神秘以及历史文化失衡的心理上,因此并不 完全以物质实力为限。“全球史观”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从技术到制度再到 文化的解释范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这种心理。 以史鉴今,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反思与批判多半来自外部力量的推动,这反映 出了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两方面都受到西方压制与影响的事实。物质落 后,并不是挨打的充分条件,缺乏历史文化自信,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大阻碍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7.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是 A.西方经济危机不断爆发,导致世界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不断深入,因此, 学术界开始对“西方中心论”展开全面的批判 B.按照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的观点,“西方中心论”未能“公正地评价各个 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C.“中国中心观”是“全球史观”的一部分,因学者受到时代、文化甚至是个 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其观点也存在着相当的问题。 D.柯文提出研究中国历史应该“以中国为中心”,由于中华复兴导致的中国人 自信心的恢复,使一些中国人迎合并推动了这个潮流。 8.下列说法,不能证明“推崇中华文明,并不是现代西方学者的专利”的一项 是 A.17-18世纪,西方世界流行着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 B.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些西方学者继承着推崇中华文明的传统。 C.推崇中华文明不完全是现代西方学者对西方文明丧失信心后的偶然现象。 D.中国形象在欧洲社会面前展现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斯宾格勒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西方文明已经走向没落,因此,应该去 关注西方之外的世界,尤其是中华文明 B.早在17-18世纪,西方世界就流行着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因为那时中国非 常繁盛。如今,中华文明再次被世人推崇,可见经济实力决定文化地位。 C.“全球史观”破除了对“西方中心论”、“洋教条”的崇拜,一些西方学 者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现实和历史。 D.中国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更要增强 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自信力。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2 分)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 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 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①,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 赵亡则韩、魏次之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 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 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 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于前,大败智伯之众,尽灭智氏之族
现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这种泛中国崇拜既建立在当时西方与东方 实力的对比上,也建立在东方文化的神秘以及历史文化失衡的心理上,因此并不 完全以物质实力为限。“全球史观”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从技术到制度再到 文化的解释范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这种心理。 以史鉴今,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反思与批判多半来自外部力量的推动,这反映 出了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两方面都受到西方压制与影响的事实。物质落 后,并不是挨打的充分条件,缺乏历史文化自信,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大阻碍。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7.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是 A. 西方经济危机不断爆发,导致世界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不断深入,因此, 学术界开始对“西方中心论”展开全面的批判。 B. 按照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的观点,“西方中心论”未能“公正地评价各个 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C. “中国中心观”是“全球史观”的一部分,因学者受到时代、文化甚至是个 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其观点也存在着相当的问题。 D. 柯文提出研究中国历史应该“以中国为中心”,由于中华复兴导致的中国人 自信心的恢复,使一些中国人迎合并推动了这个潮流。 8. 下列说法,不能证明“推崇中华文明,并不是现代西方学者的专利”的一项 是 A. 17-18 世纪,西方世界流行着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 B. 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些西方学者继承着推崇中华文明的传统。 C. 推崇中华文明不完全是现代西方学者对西方文明丧失信心后的偶然现象。 D. 中国形象在欧洲社会面前展现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斯宾格勒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西方文明已经走向没落,因此,应该去 关注西方之外的世界,尤其是中华文明。 B.早在 17-18 世纪,西方世界就流行着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因为那时中国非 常繁盛。如今,中华文明再次被世人推崇,可见经济实力决定文化地位。 C. “全球史观” 破除了对“西方中心论”、“洋教条” 的崇拜,一些西方学 者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现实和历史。 D. 中国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更要增强 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自信力。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12 分)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 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 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①,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 赵亡则韩、魏次之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 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 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 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于前,大败智伯之众,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 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 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②,则不能以入坚。裳 之金,天下之利也:;然 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 圣人”,才智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 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 也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 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 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 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①二子:即韩康子、魏桓子。此二人与赵襄子、智伯都是春秋末年掌握 晋国命运的“六卿”之一,此时已剩他们四卿,他们争斗兼并的结果,就是“三 家分晋”后的韩、赵、魏三国。 ②羽括:弓箭 10.对下列四句中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康子履桓子之跗 履:踩 B、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 潜:秘密。 C、才者,德之资也 资:财物 D、小人智足而遂其奸 遂:实现。 11.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常以身翼蔽沛公 B、韩、魏翼而击之 秦王还柱而走 C、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2.作者认为才和德是有区分的,要以德为先,下列句子不能体现他这一态度的 句是: A、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B、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 C、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D、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13.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智伯联合韩、魏两家进攻赵氏,在智伯谈到水可以灭亡国家的时候,两家与智 伯产生隔阂,渐渐心生叛意 B.赵襄子派张梦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这两家很 快就和赵氏联合了起来,结果三家袭击并灭掉了智氏。 C.司马光对人才做了界定: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 智兼亡谓之“愚人”,才胜德谓之“小人” D.司马光的用人观可以归结为:任人唯贤。即:先用圣人,次用君子,再次用 愚人,最后用小人 第II卷(111分) 四、(21分)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 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 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②,则不能以入坚。棠 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 “圣人”,才智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 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 也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 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 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 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周纪一》) 【注】①二子:即韩康子、魏桓子。此二人与赵襄子、智伯都是春秋末年掌握 晋国命运的“六卿”之一,此时已剩他们四卿,他们争斗兼并的结果,就是“三 家分晋”后的韩、赵、魏三国。 ②羽括:弓箭 10.对下列四句中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康子履桓子之跗 履:踩 B、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 潜:秘密。 C、才者,德之资也 资:财物 D、小人智足而遂其奸 遂:实现。 11.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常以身翼蔽沛公 B、韩、魏翼而击之 秦王还柱而走 C、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2.作者认为才和德是有区分的,要以德为先,下列句子不能体现他这一态度的 一句是: A、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B、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 C、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D、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13.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智伯联合韩、魏两家进攻赵氏,在智伯谈到水可以灭亡国家的时候,两家与智 伯产生隔阂,渐渐心生叛意。 B.赵襄子派张梦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这两家很 快就和赵氏联合了起来,结果三家袭击并灭掉了智氏。 C.司马光对人才做了界定: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 智兼亡谓之“愚人”,才胜德谓之“小人”。 D.司马光的用人观可以归结为:任人唯贤。即:先用圣人,次用君子,再次用 愚人,最后用小人。 第 II 卷(111 分) 四、(21 分)
14.翻译画线的句子。(8分) (1)为之期日而遣之。(2分) (2)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3分) 译文 (3)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4分) 译文 15.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8分) 长安秋望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髙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 回家。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凄清”二字有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颔联。(3分) (3.诗中的“紫艳半开篱菊静”一句,寄托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2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个小题)(5分) (1)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 遇乐》)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荀况《劝 学》) (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 也 。(贾谊《过秦论》)
14.翻译画线的句子。(8 分) (1)为之期日而遣之。(2 分) 译 文: (2)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3分) 译 文: (3)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4 分) 译 文: 15.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8 分)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 回家。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凄清”二字有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 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颔联。(3 分) (3.诗中的“紫艳半开篱菊静”一句,寄托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2 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5 个小题)(5 分) (1)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 遇乐》)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荀况《劝 学》) (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 也? 。(贾谊《过秦论》)
铁骑突出刀枪鸣。(白 居易《琵琶形》) (5)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孟子《寡人之于过也》) (6)人生如梦 。(苏轼《念 奴娇》)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五、(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 熬鹰 吴万夫 ①大别山绵延数百里,到孙铺镇杏山时,更显莽莽苍苍,树木葱茏,林深叶茂, 遮天蔽日,雉鸡寻觅,鹞鹰盘桓,兔走狐奔,更给古老神秘的杏山衬托无限生机。 仓爷是生活在杏山脚下的一个老猎户,也是方圆百里唯一的熬鹰能手。不知从什 么时候起,仓爷的腿脚已不再灵便了,打猎是肯定不行了,提一杆猎枪,为追撵 只兔子或是狐狸,穿梭在丛林里疾走如飞,已是遥远的事情了,成为他永久的 回忆。 ②仓爷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守在家里熬鹰。熬鹰是一件颇为苦累的活计,几 天几夜,人与鹰就那么对峙着,不吃不喝,谁也不眠,直至一方最终败下阵来, 才宣告熬鹰的结束。一场活儿下来,开始还桀骜不驯、斗志昂扬的鹰,这会儿羽 毛凌乱,蔫头耷脑:熬鹰的人,也眼布血丝,形容憔悴,走路不稳,踉踉跄跄, 几天都缓不过劲儿来,若大病了一场。可以说,熬鹰,完全拼的是心劲,是一种 精神的较量。 ③仓爷七十三岁这年,在杏山上又逮住了一只鹰。这只鹰,个头虽不大,但野性 十足,自仓爷逮住它的一刻起,就没有消停过,在笼子里,上蹿下跳,左冲右突, 扑腾挣扎,试图逃离笼子的束缚。仓爷递给它水和羊肉,它睬都不睬,扇着翅膀, 带起很大的风,将仓爷手中的碟子都打翻在地。几天过去了,这只鹰的野性丝毫 无减,仓爷伸手探进笼子,想摸摸它的羽毛,猛不防被它铁钩一样尖利的喙,拉 下一道深深的口子,顿时血流如注,流血不止。仓爷在心里说,自己真正碰上了 强劲的对手啦! ④熬鹰是从这天夜晚开始的。仓爷用一条铁链子,将鹰拴在一根悬挂的横梁上 横梁摇摇晃晃,鹰就在上面不断地来回扑腾。仓爷说,横梁的晃动,以致鹰在上 面不停地运动,这样可以锻炼掉身上多余的脂肪,更利于以后捕猎。熬鹰就从这 时拉开了序幕 ⑤仓爷手持一根棍子,守候在鹰的面前,人与鹰,就开始了旷日持久地对峙。熬 鹰的日子里,是不给鹰任何吃食的,包括一滴水的饮用;仓爷也是不吃不喝, 直陪着鹰熬下来。熬鹰,就是磨掉鹰的野性,让一只桀骜不驯的鹰,最终对人服 服帖帖,俯首称臣,随时听从人的召唤和役使。熬鹰的日子是非常艰难而漫长的, 仓爷守候在鹰的跟前,时刻观察鹰的一切。那鹰,精力充沛,斗志昂扬,没有丝 毫就范的意思。它的双爪紧紧抓住来回晃悠的横梁,用铁钩一样尖利的喙,不断 啄击腿上的铁链子,每啄击一下,喙与链子都会发出金属的撞击声,异常刺耳 鹰似乎已意识到,它的自由,是与这根铁链子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啄断腿上的链 子,才能重回蓝天,自由翱翔。鹰意识到这一点,就执著地啄击着,每啄击一下, 都像啄击在仓爷的心上,让他担心鹰随时都会啄断链子,摆脱束缚,一冲九霄
(4) ,铁骑突出刀枪鸣。(白 居易《琵琶形》) (5)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孟子《寡人之于过也》) (6)人生如梦, 。(苏轼《念 奴娇》) (7) ,潦倒新停浊酒杯 。 (杜甫《登高》) 五、(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7——21 题 熬鹰 吴万夫 ①大别山绵延数百里,到孙铺镇杏山时,更显莽莽苍苍,树木葱茏,林深叶茂, 遮天蔽日,雉鸡寻觅,鹞鹰盘桓,兔走狐奔,更给古老神秘的杏山衬托无限生机。 仓爷是生活在杏山脚下的一个老猎户,也是方圆百里唯一的熬鹰能手。不知从什 么时候起,仓爷的腿脚已不再灵便了,打猎是肯定不行了,提一杆猎枪,为追撵 一只兔子或是狐狸,穿梭在丛林里疾走如飞,已是遥远的事情了,成为他永久的 回忆。 ② 仓爷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守在家里熬鹰。熬鹰是一件颇为苦累的活计,几 天几夜,人与鹰就那么对峙着,不吃不喝,谁也不眠,直至一方最终败下阵来, 才宣告熬鹰的结束。一场活儿下来,开始还桀骜不驯、斗志昂扬的鹰,这会儿羽 毛凌乱,蔫头耷脑;熬鹰的人,也眼布血丝,形容憔悴,走路不稳,踉踉跄跄, 几天都缓不过劲儿来,若大病了一场。可以说,熬鹰,完全拼的是心劲,是一种 精神的较量。 ③仓爷七十三岁这年,在杏山上又逮住了一只鹰。这只鹰,个头虽不大,但野性 十足,自仓爷逮住它的一刻起,就没有消停过,在笼子里,上蹿下跳,左冲右突, 扑腾挣扎,试图逃离笼子的束缚。仓爷递给它水和羊肉,它睬都不睬,扇着翅膀, 带起很大的风,将仓爷手中的碟子都打翻在地。几天过去了,这只鹰的野性丝毫 无减,仓爷伸手探进笼子,想摸摸它的羽毛,猛不防被它铁钩一样尖利的喙,拉 下一道深深的口子,顿时血流如注,流血不止。仓爷在心里说,自己真正碰上了 强劲的对手啦! ④ 熬鹰是从这天夜晚开始的。仓爷用一条铁链子,将鹰拴在一根悬挂的横梁上, 横梁摇摇晃晃,鹰就在上面不断地来回扑腾。仓爷说,横梁的晃动,以致鹰在上 面不停地运动,这样可以锻炼掉身上多余的脂肪,更利于以后捕猎。熬鹰就从这 时拉开了序幕。 ⑤仓爷手持一根棍子,守候在鹰的面前,人与鹰,就开始了旷日持久地对峙。熬 鹰的日子里,是不给鹰任何吃食的,包括一滴水的饮用;仓爷也是不吃不喝,一 直陪着鹰熬下来。熬鹰,就是磨掉鹰的野性,让一只桀骜不驯的鹰,最终对人服 服帖帖,俯首称臣,随时听从人的召唤和役使。熬鹰的日子是非常艰难而漫长的, 仓爷守候在鹰的跟前,时刻观察鹰的一切。那鹰,精力充沛,斗志昂扬,没有丝 毫就范的意思。它的双爪紧紧抓住来回晃悠的横梁,用铁钩一样尖利的喙,不断 啄击腿上的铁链子,每啄击一下,喙与链子都会发出金属的撞击声,异常刺耳。 鹰似乎已意识到,它的自由,是与这根铁链子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啄断腿上的链 子,才能重回蓝天,自由翱翔。鹰意识到这一点,就执著地啄击着,每啄击一下, 都像啄击在仓爷的心上,让他担心鹰随时都会啄断链子,摆脱束缚,一冲九霄
仓爷还看到,由于不断啄击,力度太大,血已从鹰的嘴和鼻孔里流出,结成了黑 色的痂,但鹰仍没有停止的意思。那鹰,原以为自己是蓝天上最强大的主宰者, 没想到,它的强大在人面前变得那么渺小,微乎其微,根本敌不过一根小小的链 子的束缚 ⑥鹰在横梁上,便停止了无谓的挣扎,开始拿眼睛审视屋里的一切,扫视了 圈,最终将眼睛停留在仓爷的脸上。如豆一样金黄色的鹰眼里,闪烁着深深的仇 意,隐隐还有一丝迷茫。仓爷感到,鹰的眼睛在与他碰撞的瞬间,似乎要啄透他 的五脏六腑,洞穿他的一切。熬鹰几十年了,仓爷从没有发现有哪只鹰是这么用 眼神看人的,这让仓爷的身子不由震颤了一下。仓爷感到自己明显地胆怯了,仿 佛做了亏心事似的,赶紧勾下了头。仓爷在心里想到,是自己老了吗?不!即使 是因为年龄的原因,自己也要坚持把这只鹰熬下来。仓爷自从逮住这只鹰后,就 喜欢上了它,他决定熬完这只鹰后,就“金盆洗手”,不干了,给自己的熬鹰生 涯圆满地画上句号。他不相信,自己熬了几十年的鹰,如今却要败在最后一只鹰 面前! ⑦仓爷在心里很快调整了一下自己,又勇敢地迎上鹰的目光,和它对视起来。仓 爷和鹰,就这么一直久久地对视着。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那鹰终于架不住仓爷 的目光,困意袭来,几欲闭上眼睛。仓爷清楚,这是到了熬鹰的关键时刻。那鹰 每次耷拉上眼皮,仓爷都用手中的棍子拨弄它,让它始终无法闭上眼睛。仓爷这 次看到鹰的身子开始颤栗了,满眼里流露出乞怜的神色。仓爷伸手抚摸鹰的头部 时,鹰不再挣扎,没有了先前的凶悍,一动不动,任凭仓爷的手,顺着它的头部 滑下,一直抚摸到它的脊背,金色的眼睛里,透出温和柔顺的光。仓爷知道这是 熬鹰成功,在一阵欣喜中,连日来紧绷的神经,突然放松下来,让他有一种虚脱 般的感觉。正待仓爷转身欲拿羊肉喂食鹰时,他像一截朽木,扑通一声,重重地 摔倒在地……zxxk ⑧也许,七十三是个坎儿,仓爷熬败了鹰,最终没有熬过自己。那鹰,每天盘 桓在仓爷的坟头,长唳着,不忍离去。没有人知道,一只被驯顺了的鹰,一旦离 开了人,该怎样生活 17.第一段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答 18.小说中的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9.什么是“熬鹰”?怎么理解标题“熬鹰”的含义?(4分) 答: 20.仓爷为什么“决定熬完这只鹰后,就“金盆洗手”,不干了”。(2分) 答
仓爷还看到,由于不断啄击,力度太大,血已从鹰的嘴和鼻孔里流出,结成了黑 色的痂,但鹰仍没有停止的意思。那鹰,原以为自己是蓝天上最强大的主宰者, 没想到,它的强大在人面前变得那么渺小,微乎其微,根本敌不过一根小小的链 子的束缚。 ⑥ 鹰在横梁上,便停止了无谓的挣扎,开始拿眼睛审视屋里的一切,扫视了一 圈,最终将眼睛停留在仓爷的脸上。如豆一样金黄色的鹰眼里,闪烁着深深的仇 意,隐隐还有一丝迷茫。仓爷感到,鹰的眼睛在与他碰撞的瞬间,似乎要啄透他 的五脏六腑,洞穿他的一切。熬鹰几十年了,仓爷从没有发现有哪只鹰是这么用 眼神看人的,这让仓爷的身子不由震颤了一下。仓爷感到自己明显地胆怯了,仿 佛做了亏心事似的,赶紧勾下了头。仓爷在心里想到,是自己老了吗?不!即使 是因为年龄的原因,自己也要坚持把这只鹰熬下来。仓爷自从逮住这只鹰后,就 喜欢上了它,他决定熬完这只鹰后,就“金盆洗手”,不干了,给自己的熬鹰生 涯圆满地画上句号。他不相信,自己熬了几十年的鹰,如今却要败在最后一只鹰 面前! ⑦仓爷在心里很快调整了一下自己,又勇敢地迎上鹰的目光,和它对视起来。仓 爷和鹰,就这么一直久久地对视着。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那鹰终于架不住仓爷 的目光,困意袭来,几欲闭上眼睛。仓爷清楚,这是到了熬鹰的关键时刻。那鹰 每次耷拉上眼皮,仓爷都用手中的棍子拨弄它,让它始终无法闭上眼睛。仓爷这 次看到鹰的身子开始颤栗了,满眼里流露出乞怜的神色。仓爷伸手抚摸鹰的头部 时,鹰不再挣扎,没有了先前的凶悍,一动不动,任凭仓爷的手,顺着它的头部 滑下,一直抚摸到它的脊背,金色的眼睛里,透出温和柔顺的光。仓爷知道这是 熬鹰成功,在一阵欣喜中,连日来紧绷的神经,突然放松下来,让他有一种虚脱 般的感觉。正待仓爷转身欲拿羊肉喂食鹰时,他像一截朽木,扑通一声,重重地 摔倒在地……zxxk ⑧ 也许,七十三是个坎儿,仓爷熬败了鹰,最终没有熬过自己。那鹰,每天盘 桓在仓爷的坟头,长唳着,不忍离去。没有人知道,一只被驯顺了的鹰,一旦离 开了人,该怎样生活。 17.第一段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 分) 答: 18.小说中的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19.什么是“熬鹰”?怎么理解标题“熬鹰”的含义?(4 分) 答: 20.仓爷为什么“决定熬完这只鹰后,就“金盆洗手”,不干了”。(2 分) 答:
21.结合文章最后一句:“没有人知道,一只被驯顺了的鹰,一旦离开了人,该 怎样生活。”分析评价文章中作者的观点?(6分) 答 22.根据下面表格显示的内容,将表后文段的空缺处补充完整。要求:语言连贯 简洁,不要出现具体数字。(4分) 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 国家 中国美国英国巴西印度 经济增长率9.6%3%2.3%6%6.8% 公共事业支出占GDP的比 10%16%21%14%13%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率不但 而且 然而,在事关群众切身利 益的社会发展支出方面还存在欠缺。例如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事业支出占 GDP的比例,就与经济的高速增长不相协 甚至低于经济落后于我 们的印度。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 ,从而缔造一个“幸福中国”。[23. 阅读下面一篇微型小说的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晚上,小李提着礼品来到顶头上司张局长的家里 张局长:你这是什么意思①? 小李:没什么,就是想意思意思② 张局长笑了:呵,你这人还真有点意思③! 小李:其实我也没别的什么意思! 张局长: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小李:不客气!不客气! (1)解释上文中3个加点的“意思”的含义。(3分) ①②③ (2)说出加横线句子的言外之意。(1分) 言外之意: 七、作文(60分) 24.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终于揭晓,我国著名作家莫言成为首位中国籍获奖 者。诺贝尔奖的官方网站评价莫言的作品,展现出了“融合了民间传说、历史和 现实的幻想现实主义”。瑞典文学院院士、汉学家马悦然说,瑞典文学院选择莫 言,是因为他是中国最好的作家之一,“他是他自己,他不学别人,他只写他要写 的东西,谁都不能影响他
21.结合文章最后一句:“没有人知道,一只被驯顺了的鹰,一旦离开了人,该 怎样生活。”分析评价文章中作者的观点?(6分) 答: 六、(8)分 22. 根据下面表格显示的内容,将表后文段的空缺处补充完整。要求:语言连贯、 简洁,不要出现具体数字。(4 分) 发达国家 新兴经济体 国家 中国 美国 英国 巴西 印度 经济增长率 9.6 % 3% 2.3% 6% 6.8% 公共事业支出占 GDP 的比 例 10% 16% 21% 14% 13%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率不但 (1) ,而且 (2) 。然而,在事关群众切身利 益的社会发展支出方面还存在欠缺。例如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事业支出占 GDP 的比例,就与经济的高速增长不相协 调, (3) ,甚至低于经济落后于我 们的印度。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 (4) ,从而缔造一个“幸福中国”。[23. 阅读下面一篇微型小说的片段,回 答后面的问题。(4 分) 晚上,小李提着礼品来到顶 头上司张局长的家里…… 张局长:你这是什么意思①? 小李:没什么,就是想意思意思②! 张局长笑了:呵,你这人还真有点意思③! 小李:其实我也没别的什么意思! 张局长: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小李:不客气!不客气! (1)解释上文中 3 个加点的“意思”的含义。(3 分) ① ② ③ (2)说出加横线句子的言外之意。(1 分) 言外之意: 七、作文(60 分) 24.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2012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终于揭晓,我国著名作家莫言成为首位中国籍获奖 者。诺贝尔奖的官方网站评价莫言的作品,展现出了“融合了民间传说、历史和 现实的幻想现实主义”。瑞典文学院院士、汉学家马悦然说,瑞典文学院选择莫 言,是因为他是中国最好的作家之一,“他是他自己,他不学别人,他只写他要写 的东西,谁都不能影响他
(2)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一夜之间便洛阳纸贵。莫言作品存货被 扫而空。可是在获奖之前,他的作品湮没于众多包装得精美的书籍当中,无人问 津。对于因得奖而引发的抢购、阅读莫言作品热潮,莫言很不以为意,他说:“我 不希望出现所谓的‘莫言热’,即便有,也希望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冷却下去。大 家该干嘛就干嘛。” 参考答案: 1.B.(A.闷menC诌(zhou)D潜(qian) 2.C(A旗杆B谜底C凑合 摊泥D一炷香 4.B.(A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C“栩 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用错了对象。D.敲边鼓:比喻从 旁帮腔,从旁助势。不合语境。) 5.C.(A搭配不当,“有很高的收视率”的主语不是“华少”,B.成分残缺 通过途径语意重复:徒劳的,就是白费力气的D搭配不当,侦破线索。) 6.B 7A(A项强加因果,“因此,学术界开始对“西方中心论”展开全面的批判” 与原文不符 8.C(C项表述“不完全是”作为论据不够确凿,无法证明观点;从上下文看, 本句讲的是“推崇中华文明并非偶然”,与前句“推崇中华文明并非现代学者 专利”句意并列,共同引出下面的结论,二者不是证明关系。) 9.B(原文,这种崇拜“不完全以物质实力为限” 10.C资:凭借 11.B(表修饰) 13.D.原文谈用人并没有把四种人这样排序,而是说应该选哪种人。“凡取人 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显然是不能用小 人的。) 14.(1)为进攻智伯约定好日期,然后把张孟谈送走(2分) (2)小人有足够的智力来实现其奸谋,有足够的勇力来逞他的凶暴,如同恶虎 生翼 (遂决虎3分) (3)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多被人的才能所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 (3分被动句是以遗)(【附译文】智伯又向赵襄子索取蔡和皋狼的地方。赵 襄子拒绝。智伯发怒,带领韩魏两家的士兵攻打赵家。赵襄子就跑到了晋阳。智 韩、魏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头只差三版的地方没有被淹没,锅灶都被 泡塌,青蛙孳生,人民仍是没有背叛之意。智伯寻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 康子站在右边护卫。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魏桓子用胳膊肘 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个魏桓子的脚。因为汾子可以灌魏国的都城安 邑,绛水可以灌韩国的都城平阳
(2)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一夜之间便洛阳纸贵。莫言作品存货被一 扫而空。可是在获奖之前,他的作品湮没于众多包装得精美的书籍当中,无人问 津。对于因得奖而引发的抢购、阅读莫言作品热潮,莫言很不以为意,他说:“我 不希望出现所谓的‘莫言热’,即便有,也希望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冷却下去。大 家该干嘛就干嘛。” 参考答案: 1. B.( A.闷 mēn C 诌(zhōu) D 潜(qián) 2.C (A 旗杆 B 谜底 C 凑合 一摊泥 D 一炷香 3.A 4.B.(A 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C“栩 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用错了对象。D.敲边鼓:比喻从 旁帮腔,从旁助势。不合语境。) 5.C.(A 搭配不当,“有很高的收视率”的主语不是“华少”,B.成分残缺, 通过途径语意重复:徒劳的,就是白费力气的 D 搭配不当,侦破线索。) 6.B 7 A (A 项强加因果,“因此,学术界开始对“西方中心论”展开全面的批判” 与原文不符 8 .C (C 项表述“不完全是”作为论据不够确凿,无法证明观点;从上下文看, 本句讲的是“推崇中华文明并非偶然”,与前句 “推崇中华文明并非现代学者 专利” 句意并列,共同引出下面的结论,二者不是证明关系。) 9. B(原文,这种崇拜“不完全以物质实力为限”) 10. C 资:凭借 11. B(表修饰) 12. C 13. D.原文谈用人并没有把四种人这样排序,而是说应该选哪种人。“凡取人 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显然是不能用小 人的。) 14.(1)为进攻智伯约定好日期,然后把张孟谈送走(2 分) (2)小人有足够的智力来实现其奸谋,有足够的勇力来逞他的凶暴,如同恶虎 生翼 (遂 决 虎 3 分) (3)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多被人的才能所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 (3 分被动句 是以遗)(【附译文】智伯又向赵襄子索取蔡和皋狼的地方。赵 襄子拒绝。智伯发怒,带领韩魏两家的士兵攻打赵家。赵襄子就跑到了晋阳。智、 韩、魏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头只差三版的地方没有被淹没,锅灶都被 泡塌,青蛙孳生,人民仍是没有背叛之意。智伯寻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 康子站在右边护卫。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魏桓子用胳膊肘 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个魏桓子的脚。因为汾子可以灌魏国的都城安 邑,绛水可以灌韩国的都城平阳
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伯 率领韩国、魏国攻打赵国。赵国灭亡,那么接着就是韩国和魏国了。”韩康子 和魏桓子说:“我们心里都知道这种情况,只是担心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泄露, 那么灾祸马上就来临了。”张孟谈说:“计谋从你们二位口中说出,只传入我的 耳中,有什么损害呢。”两人于是秘密与张孟谈订立盟约,为进攻智伯约定好旦 期,然后把张孟谈送走。赵襄子派兵在夜里杀了守堤官员,放水淹智伯的军队 智伯军队为逃水淹而一片混乱,韩、魏军队从两侧攻打,赵襄子带兵从正面攻打 大败智伯军队,尽灭智伯部族。 臣光(司马光)说:智伯灭亡,是才能超过了德行。才与德不同,可是一般人不 能分辨,全部说成是贤德。这大概就是对人失察的原因吧。天资聪慧、头脑清晰、 能力很强、性格刚毅称为才;为人正大、直道而行、信守中庸、仁爱和平称为德。 才是德的凭借,德是才的统帅。云梦的竹子。是天下最强劲的:可如果不使它弯 曲揉和,不做成弓箭,就不能射入坚硬的东西。棠溪的剑,是天下最锋利的,但 未经熔铸和磨砺,就不能用来击刺坚硬的器物。所以才德全部达到顶点就是“圣 人”,才智全无就是“愚人”,德超过才叫作“君子”,才超过德就叫作“小 人”。凡用人之道,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而要交往他人的话,与其得小人, 不如得愚人。为什么呢?君子借助才来做好事,小人借助才来做坏事。借助才做 好事的人,做好事无处不到;借助才做坏事的人,做坏事也无处不到。愚人虽然 想做坏事,可是智力不够,力未能超过,犹如小狗扑人,人能够制服它。小人的 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足够用来决定他的凶暴,这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 危害岂不更大吗!有德的人们敬重他,有才的人们喜欢他,喜欢的人容易亲近 敬重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多被人的才能所蒙蔽,而对人的德 行有所疏忽。自古以来,国家的叛臣,家庭的败家子,才有余而德行不足,招致 家国覆灭的例子太多了,岂只一个智伯呢!所以治国治家的人如果能明察才与德 的区别并懂得它们的先后主次,又担心什么在用人的问题上对人失察呢! 15.(1)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 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2)①动静结合,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 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杄。“雁横塞”这是动景,“人倚楼”这 是静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 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表达 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情与景自然融合 ③烘托,渲染。作者通过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 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饶有情韵,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④引发联想,韵味清远。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让人联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 逝的慨叹,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的情思,那长笛一声引发无穷的联想, 使闻者黯然神伤。(对艺术特点的概括1分,结合诗歌做具体赏析2分。意思对 即可。) (3).寄托了诗人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16、(1)气吞万里如虎(2)金石可 镂(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4)银瓶乍破水浆迸(5)狗彘食人食而不 知检(6)一尊还酹江月(7)艰难苦恨繁霜
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伯 率领韩国、魏国攻打赵国。赵国灭亡,那么接着就是韩国和魏国了。” 韩康子 和魏桓子说:“我们心里都知道这种情况,只是担心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泄露, 那么灾祸马上就来临了。”张孟谈说:“计谋从你们二位口中说出,只传入我的 耳中,有什么损害呢。”两人于是秘密与张孟谈订立盟约,为进攻智伯约定好日 期,然后把张孟谈送走。赵襄子派兵在夜里杀了守堤官员,放水淹智伯的军队。 智伯军队为逃水淹而一片混乱,韩、魏军队从两侧攻打,赵襄子带兵从正面攻打。 大败智伯军队,尽灭智伯部族。 臣光(司马光)说:智伯灭亡,是才能超过了德行。才与德不同,可是一般人不 能分辨,全部说成是贤德。这大概就是对人失察的原因吧。天资聪慧、头脑清晰、 能力很强、性格刚毅称为才;为人正大、直道而行、信守中庸、仁爱和平称为德。 才是德的凭借,德是才的统帅。云梦的竹子。是天下最强劲的;可如果不使它弯 曲揉和,不做成弓箭,就不能射入坚硬的东西。棠溪的剑,是天下最锋利的,但 未经熔铸和磨砺,就不能用来击刺坚硬的器物。所以才德全部达到顶点就是“圣 人”,才智全无就是“愚人”,德超过才叫作“君子”,才超过德就叫作“小 人”。凡用人之道,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而要交往他人的话,与其得小人, 不如得愚人。为什么呢?君子借助才来做好事,小人借助才来做坏事。借助才做 好事的人,做好事无处不到;借助才做坏事的人,做坏事也无处不到。愚人虽然 想做坏事,可是智力不够,力未能超过,犹如小狗扑人,人能够制服它。小人的 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足够用来决定他的凶暴,这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 危害岂不更大吗!有德的人们敬重他,有才的人们喜欢他,喜欢的人容易亲近, 敬重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多被人的才能所蒙蔽,而对人的德 行有所疏忽。自古以来,国家的叛臣,家庭的败家子,才有余而德行不足,招致 家国覆灭的例子太多了,岂只一个智伯呢!所以治国治家的人如果能明察才与德 的区别并懂得它们的先后主次,又担心什么在用人的问题上对人失察呢! 15.(1) 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 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 的基调。 (2)①动静结合,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 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雁横塞”这是动景,“人倚楼”这 是静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 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表达 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情与景自然融合。 ③烘托,渲染。作者通过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 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饶有情韵,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④引发联想,韵味清远。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让人联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 逝的慨叹,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的情思,那长笛一声引发无穷的联想, 使闻者黯然神伤。(对艺术特点的概括 1 分,结合诗歌做具体赏析 2 分。意思对 即可。) (3).寄托了诗人思乡归隐的 思想感情。16、(1)气吞万里如虎 (2)金石可 镂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银瓶乍破水浆迸(5)狗彘食人食而不 知检 (6)一尊还酹江月(7)艰难苦恨繁霜 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