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全球经济史(中文版》 巨大的差异
经济史是社会科学的核心。它的研究范围可以借用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来表述,那就是《国 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经济学家采取一种不考虑时间因素的经济发展理论来探究“原因” 而经济史学家则在历史变迁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来寻找答案。近年来,经济史研究格外引人关注,因为 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为什么一些国家富裕,而另一些国家却陷入贫困?”)已经把视野拓展到全球 范围。这和五十年前完全不同,当时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格兰,而不是法 国?”近年来关于中国、印度和中东地区的研究强调世界各大文明内在的发展动力,因此我们如今要 经 问的是:为什么过去的经济增长发生在欧洲,而不是亚洲或非洲? 关于远古时期的收入状况,我们所掌握的数据并不充分,不过在1500年左右,似乎各国间 的贫富差距并不大。在达伽马到达印度和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如今的贫富分化格局才基本开始成 形。 文 我们可以把过去的五百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500年到大约1800年,可称为重商 主义时期。这一阶段始于哥伦布和达伽马的航海探险(正是这些航行最终促成了一体化的全球经 济),终于工业革命。在此三百年间,美洲开始被殖民并向欧洲洲输出白银、糖和烟草;非洲人被运往 美洲充当奴隶,生产上述产品;亚洲则将香料、纺织品和瓷器运往欧洲。主要欧洲国家不断获取新的 殖民地,并采用关税和战争手段阻挠其他国家与殖民地开展贸易,企图以此来增加本国的贸易收入。 以牺牲殖民地的发展为代价,欧洲制造业取得了进步,但当时经济发展本身并不是各国的兴趣所在。 第二个阶段出现在19世纪,可称为赶超时期。在这一阶段,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拿破仑于
1815年兵败滑铁卢时,英国已经在工业领域内确立了领先优势,将其他国家都甩在身后。西欧各国 和美国将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试图采取一系列政策来发展经济。这些政策包括四个部分:(1) 消除内部关税,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建立统一的全国性市场;(2)建立外部关税,保护本 国工业,应对来自英国的竞争;(3)成立银行,稳定货币并为工业投资提供资金;(4)建立大众 教育体系,提升工人的能力。这些政策在西欧和北美取得了成功,这些地区内的各个国家和英国一起 构成了如今的富国俱乐部。一些拉美国家没有完全采取这些政策,未能取得巨大成功。来自英国的竞 球 争使得大多数亚洲国家没能走上工业化道路。自从英国的奴隶贸易于1807年停止后,非洲改为对外 济 输出棕榈油、可可粉和各种矿物。 ( 到了20世纪,曾经在西欧(尤其是德国)和美国取得成功的各项政策在不发达国家实行 中 后,并没有取得显著效果。大多数技术都由富裕国家发明,由于这些国家的劳动力价格日渐昂贵,所 版 以它们需要发明新的技术,通过投入更多资本来提高生产率。对于工资水平较低的国家来说,采用新 技术常常不够划算,但要想追赶西方国家,它们需要这些技术。大多数国家一定程度上都采用了现代 技术,但它们的发展速度还不足以赶超富裕国家。也有一些国家在20世纪成功缩小了与西方国家之 间的差距,它们采取的是大推进式的发展模式,通过计划手段和投资协调来取得快速发展。 在研究一些国家如何变得富裕之前,我们必须先确定它们何时变得富裕。在1500年至1800 年间,如今的富裕国家确立了微弱的领先优势,我们可以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这一优势(参见 表1)。1820年,欧洲已经成为最富裕的大洲,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世界其他地区的两倍。当时最富
裕的国家是荷兰,人均收入(国内生产总值)为1,838美元。17世纪,低地国家开始繁荣,其他地 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赶超荷兰。当时英国正在追赶的道路上。工业革命已经经历了两代人的发 展,英国的富裕程度仅次于荷兰,1820年人均收入达到1,706美元。西欧和英国的附属地区(加拿 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的人均收入为1,100美元至1,200美元。世界其他地区远远落后, 人均收入为500美元至700美元。非洲是最贫困的大陆,人均收入只有415美元。 从1820年到现在,除个别国家外,收入差距在扩大。1820年最富裕的几个国家随后发展最 快。如今最富裕的国家人均收入为25,000美元至30,000美元,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大多数国家人均 济 收入为5,000美元至10,000美元,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人均收入只有1,387美元。图1展 示了地区间的差异,靠近右侧的地区在1820年具备较高的人均收入水平,正是这些地区呈现出了最 中 大的收入增长幅度。与之相比,靠近左侧的地区初始收入水平较低,同时收入增长幅度也较小。欧洲 版 和英国的附属地区实现了17倍至25倍的收入增长。东欧和亚洲大多数国家的初始收入低于欧洲和英 ) 国的附属地区,它们的收入增长在10倍左右。南亚、中东地区和大部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 更为不幸,它们在1820年时就更为贫困,在那之后它们也只有3倍至6倍的收入增长。它们与西方国 家的差距拉得更大。“"差异等式”总结了这一模式。 表11820年至2008年世界各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820年 1913年 1940年 1989年 2008年 英国 1706 4921 6856 16414 23742 荷兰 1838 4049 4832 16695 24695 西欧其他地区 1101 3608 4837 16880 21190 全 地中海地区的欧洲各国 945 1824 2018 11129 18218 经 北欧 898 2935 4534 17750 25221 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 1202 5233 6838 21255 30152 史 东欧 683 1695 1969 5905 8569 中 苏联 688 1488 2144 7112 7904 版 阿根廷、乌拉圭和智利 712 3524 3894 6453 8885
(续上表) 1820年 1913年 1940年 1989年 2008年 拉丁美洲其他国家 636 1132 1551 4965 6751 全 日本 669 1387 2874 17943 22816 中国 600 552 562 1834 6725 印度次大陆 533 673 686 1232 2698 史 东亚其他地区 562 830 840 2419 4521 中 中东及北非 561 994 1600 3879 5779 文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 415 568 754 1166 1387 ) 全世界 666 1524 1958 5130 7614 ∽ 国内生产总值测量的是一个经济体生产(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总量,以及它获得的总收入。 在表1中,各个地区不同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过换算,统一用1990年的美元价格作为基本单位, 以便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产量(真实收入水平)进行比较。 注:从1940年起,英国的数据包括北爱尔兰地区
全球经济史(中文版》 县各牙/电900四活号0280 450505050 十 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820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世界其他地区 7日本 差异等式
图1巨大的差异 个别地区的发展并不符合收入差异模式。其中最重要的是东亚地区,因为只有这一地区扭转 了原有趋势,改善了自身地位。日本在20世纪取得的成就最大,因为它在1820年时还是毫无争议的 贫困国家,但它随后消除了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样取得巨大进步的还有韩国和中国台湾地 区。苏联是另一个例外,不过它并没有完全成功。现在中国或许正在创造新的奇迹。 全 工业化和去工业化是造成世界各地收入差异的主要原因(参见图2)。1750年,世界上的大 球 多数产品由中国(占全世界总量的33%)和印度次大陆(25%)制造。亚洲酬的人均产量低于更为富 裕的西欧国家的人均产量,但差距很小。到1913年时,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和印 度次大陆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分别下降到4%和1%。英国、美国和欧洲占到世界总产量的3/4。英国 ( 中 的人均产量是中国的38倍,是印度的58倍。这不仅是因为英国的产量迅猛增长,中国和印度次大陆 版 制造业的大幅衰落也是原因之一,因为西方各国的机械化生产将这两个国家的纺织业和冶金业驱逐出 ) 了市场。在19世纪,亚洲各国从世界制造业中心变成了只会生产并出口农产品的典型的不发达国 ¥∽ 家
100% 90% ☑英国 80% 口苏联 四西欧 60% ■北美 50% 口中国 全球经济史 % 口东亚 30% 图印度次大陆 20% 10% 目世界其他地区 0% 中文版 邑品盈鱼墨金品型留留品虽胃 图2世界产量的分布 图2展示了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若干重大转折点。从1750年至1880年,英国工业革命是主要 事件。在这一阶段,英国占世界制造业的份额从2%上升到23%,正是来自英国的竞净摧毁了亚洲的 传统制造业。从1880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阶段,标志性事件是美国和欧洲大陆(尤其是德国) 的工业化。到1938年,它们占世界制造业的份额分别提高到33%和24%。英国被这些竞争者抢占了 部分市场,它所占的份额下降到13%。从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占世界制造业的份额迅
速上升,但随着苏联解体后各成员国陷入经济衰退,这一地区所占的比重又大幅下降。东亚奇迹见证 了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的崛起,它们占世界制造业的份额提高到17%。从20世纪80年代起, 中国大陆地区也一直在进行工业化。2006年,中国大陆地区制造的产品占世界总量的9%。如果中国 大陆地区追上西方国家的前进步伐,那么世界格局将重新回到原点。 真实工资 国内生产总值并不足以充分衡量民众的福社,还有许多因素有待考虑,比如健康、预期寿命 球和受教育程度。此外,缺乏数据时常给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带来困难。不管怎么说,用国内生产总值 来衡量福祉可能会产生误导,因为它只计算了平均收入,而没有区分富人和穷人。计算“真实工 史 资”(即人们的收入所能获得的生活水平)有助于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真实工资让我们得以了解普通 中 人的生活水平,并且有助于解释现代工业的起源和发展,因为在劳动力最昂贵的地方,就会产生最大 的动力来增加每个工人平均使用的机械数量。 版 ) 我关注的是体力劳动者。要衡量他们的生活水平,就必须将他们的工资与消费品价格进行比 较,并且必须对这些消费品价格进行加权平均,以计算消费价格指数。我所采用的指数是一个人维 持“最低生活开支”所花费的成本(即维持生存所需的最少费用)。此时饮食有一半是素食。煮过的 谷粒或者没有发酵的面包提供了生存所需的大部分卡路里,豆科植物成为富含蛋白质的有益补充,黄 油或植物油提供了一点脂肪。在1500年的时候,世界各地的典型食物就是这些。一个名叫弗朗西斯 科佩尔萨特的荷兰商人在17世纪早期到过印度。他注意到,德里附近的人们“没有其他食物,只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