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3:《论十大关系》与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理念的提出 【案例是现】 《论十大关系》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的反面教训,总结了新中国经济社会发 展的成功经验,这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的结品。它对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做了比较系统的回答。 (一)改革创新的理今 《论十大关系》针对苏联模式的整瑞和我国片面学习苏联的教训,紧扣当时发展面临的 十大矛盾,系统地提出了一套有别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类 定了理论基础 具体来 ,在操作层面包 括以 个方面 毛泽东在最开始 听取汇报时就提到“条条”和“块块”不衔接的问题,如何解决中央“几十只手插到地方 的问题。毛泽东的主张归纳起来就是放权简政,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机动权:提倡同地方商 量办事的作风:对中央部门进行分类,并精简党政机构。二是技术革命。毛泽东认为在知识 分子问题上的主动远远不够,科学上没有独立性,亟待“革技术的命”。他认为技术改革是 很大的政革,带革命性的 号召大家以小学生仿写的态度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学过米。 度建设。解决制度问题比解决思想问题更重要,更带有根本性质,这是毛泽东在形成《论 大关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建立党委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管理制度,而不是 搬用苏联的一长制,这是毛泽东制度建设的核心。 (二)平衡协调的理念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十分注意平衡协调问题,其战略思维得到集中展现。在时 间布局上,毛泽东能分清轻重缓急,善于抓重点。同时,他又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注重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平衡协调,强调要“算总账”。在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上,他明确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又强调适当提高农业和轻工业的比重可以满足人民 群众生活的需要,又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从而促讲重工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在经济 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上,毛泽东从战略高度指出,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国防建设才 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在空间布局上 毛泽东在准确把握历史和现实的基础} 主张沿海的 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也必须大力发展。他还从 国际环境变化的视角入手,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论证了改变对沿海工业估计不足、对沿 海工业发展不十分注重状态的必要性。 (三)统筹兼顾的理念 军民兼 和公私兼顾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经验总结,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恢复和社会建 设中的有效方法。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继续发挥了统筹兼顾的思想,认为国家、生户 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毛泽东认为,这个问题的核心是物质利益的分配问 题,尤其是分配要向个人项斜的问题。增加工资,改进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解决劳动和生 活中的迫切间题,这是兼顾工人和国家利盏的办法。而在兼顾农民和国家利益的问题上,毛 泽东主张吸取苏联把农民挖得太苦的教训,坚持“少取,多予”,既要坚持轻税,缩小剪刀 差,又要保证农产品价格稳中有涨,适当补贴。毛泽东告诚大家,在处理国家和农民关系片 题上不能“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总之,物 质利益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的比例。 (四)团结共处的理多 《论十大关系》还蕴含若丰富的全国人民团结共处的理念。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 因素, 才能加以开发利用,毛泽东对国内各种力量进行了 分和定位 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 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是消极因素。这三种力量如何团结共处呢?毛泽 东抓住了政治生活中应该注意的几大关系:在汉族和少数民族问题上,毛泽东强调要以反对 大汉族主义为重点,注意加强民族政策教有和民族关系工作:在民主党派关系问题上,毛泽
教学案例 3:《论十大关系》与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理念的提出 【案例呈现】 《论十大关系》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的反面教训,总结了新中国经济社会发 展的成功经验,这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的结晶。它对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做了比较系统的回答。 (一)改革创新的理念 《论十大关系》针对苏联模式的弊端和我国片面学习苏联的教训,紧扣当时发展面临的 十大矛盾,系统地提出了一套有别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方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 定了理论基础。具体来说,在操作层面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体制改革。毛泽东在最开始 听取汇报时就提到“条条”和“块块”不衔接的问题,如何解决中央“几十只手插到地方” 的问题。毛泽东的主张归纳起来就是放权简政,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机动权;提倡同地方商 量办事的作风;对中央部门进行分类,并精简党政机构。二是技术革命。毛泽东认为在知识 分子问题上的主动远远不够,科学上没有独立性,亟待“革技术的命”。他认为技术改革是 很大的改革,带革命性的,号召大家以小学生仿写的态度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学过来。三是制 度建设。解决制度问题比解决思想问题更重要,更带有根本性质,这是毛泽东在形成《论十 大关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建立党委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管理制度,而不是 搬用苏联的一长制,这是毛泽东制度建设的核心。 (二)平衡协调的理念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十分注意平衡协调问题,其战略思维得到集中展现。在时 间布局上,毛泽东能分清轻重缓急,善于抓重点。同时,他又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注重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平衡协调,强调要“算总账”。在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上,他明确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又强调适当提高农业和轻工业的比重可以满足人民 群众生活的需要,又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从而促进重工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在经济 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上,毛泽东从战略高度指出,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国防建设才 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在空间布局上,毛泽东在准确把握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主张沿海的工 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也必须大力发展。他还从 国际环境变化的视角入手,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论证了改变对沿海工业估计不足、对沿 海工业发展不十分注重状态的必要性。 (三)统筹兼顾的理念 军民兼顾和公私兼顾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经验总结,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恢复和社会建 设中的有效方法。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继续发挥了统筹兼顾的思想,认为国家、生产 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毛泽东认为,这个问题的核心是物质利益的分配问 题,尤其是分配要向个人倾斜的问题。增加工资,改进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解决劳动和生 活中的迫切问题,这是兼顾工人和国家利益的办法。而在兼顾农民和国家利益的问题上,毛 泽东主张吸取苏联把农民挖得太苦的教训,坚持“少取,多予”,既要坚持轻税,缩小剪刀 差,又要保证农产品价格稳中有涨,适当补贴。毛泽东告诫大家,在处理国家和农民关系问 题上不能“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总之,物 质利益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的比例。 (四)团结共处的理念 《论十大关系》还蕴含着丰富的全国人民团结共处的理念。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 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毛泽东对国内各种力量进行了划分和定位: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 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是消极因素。这三种力量如何团结共处呢?毛泽 东抓住了政治生活中应该注意的几大关系:在汉族和少数民族问题上,毛泽东强调要以反对 大汉族主义为重点,注意加强民族政策教育和民族关系工作;在民主党派关系问题上,毛泽
东强调“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认为一切善意地向我们提意见的民主人士,我们都要团结。 他还特别指出,党外人士的“驾”对党、人民和社会主义都比较有利,要看到“他们是反对 是反对派 常常由反对走到不反对 在如何对特反革命问题上 因素,但又强调在我国的条件下,他们中间的大多 毛泽东指出他价 转变:在是非问题上,毛泽东反对那种幸灾乐祸的宗派主义,认为对待犯错误的同志要坚持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一要看,二要帮。 (五)学习外国的理念 苏联走过的弯路不想 ,苏联的教训要引以为戒,自己的经验又不足,怎么办?向国外 学习。毛洋东认为这是要有 一点勇气的。学习的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而是 切民族、一切国家,尤其是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学习的对象。学习的内容包括政治、经 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一切真正好的东西。学习的方法上,毛泽东强调有分析有批 判地学。他认为,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概不能不加分析地一概排居,也不能不加分析 地一概照搬。毛泽东在批判那种毫无主见,往往由一个极端走到另 氏规家。对苏联以为欢,不是全定像,神的极饼的装淡: 本主义国家学习,要抵制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学习的态度上,毛泽东强调,即便发展 起来也要谦虚谨慎,不能把尾巴翘起来,要有“一万年都要学习”的态度。 《论十大关系》初步提出了改革创新的理念、平衡协调的理念、统筹兼顾的理念、团结 共处的理念、学习外国的理念。在这些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对如何在中国建设社 会主义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在顺境中能够保持 清醒的头脑,提升认识:在挫折后能够及时总 结经验教训,回归正途。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实践,发展实践又能为发展理念的进步提供丰富 的实践经验,《论十大关系》所蕴含发展理念的初步实践为“五大发展理念”的贳彻实施提 供了历史借鉴。 (济料来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案例2、3点评】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 主义道路的时期,虽然没右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颗,但在建国之后.在完成了新 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上,毛泽东基于中 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基本现状,带领党和人民围绕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的社会 主义”等问题,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探索。 【教学建议】 案例2、3可用于第一节“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的教学。通过案例,学生能够对 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有 更加全面的认识
东强调“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认为一切善意地向我们提意见的民主人士,我们都要团结。 他还特别指出,党外人士的“骂”对党、人民和社会主义都比较有利,要看到“他们是反对 派,又不是反对派,常常由反对走到不反对”。在如何对待反革命问题上,毛泽东指出他们 是消极因素、破坏因素,但又强调在我国的条件下,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将来会有不同程度的 转变;在是非问题上,毛泽东反对那种幸灾乐祸的宗派主义,认为对待犯错误的同志要坚持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一要看,二要帮。 (五)学习外国的理念 苏联走过的弯路不想走,苏联的教训要引以为戒,自己的经验又不足,怎么办?向国外 学习。毛泽东认为这是要有一点勇气的。学习的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而是一 切民族、一切国家,尤其是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学习的对象。学习的内容包括政治、经 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一切真正好的东西。学习的方法上,毛泽东强调有分析有批 判地学。他认为,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既不能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也不能不加分析 地一概照搬。毛泽东在批判那种毫无主见,往往由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的做法时,还借 此提醒:对苏联引以为戒,并不是全盘否定苏联的经验,普遍真理性的东西要继续学;向资 本主义国家学习,要抵制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学习的态度上,毛泽东强调,即便发展 起来也要谦虚谨慎,不能把尾巴翘起来,要有“一万年都要学习”的态度。 《论十大关系》初步提出了改革创新的理念、平衡协调的理念、统筹兼顾的理念、团结 共处的理念、学习外国的理念。在这些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对如何在中国建设社 会主义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在顺境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提升认识;在挫折后能够及时总 结经验教训,回归正途。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实践,发展实践又能为发展理念的进步提供丰富 的实践经验,《论十大关系》所蕴含发展理念的初步实践为“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实施提 供了历史借鉴。 (资料来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7 年第 5 期) 【案例 2、3 点评】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 主义道路的时期,虽然没有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但在建国之后,在完成了新 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上,毛泽东基于中 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基本现状,带领党和人民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的社会 主义”等问题,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探索。 【教学建议】 案例 2、3 可用于第一节“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的教学。通过案例,学生能够对 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有 更加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