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1: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关系到国家的兴亡 一从苏联解体看“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意义 【案例呈现】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这个问题已经谈了10年。今年是苏联解体10周年,又正好是中国 共产党建党80周年,在这个时候结合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再来深入考察这个问题, 特别是从“三个代表”的视角寻找答案,其有格外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要珠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讲,归结起来,试是 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 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里的“ 个代表 实质上就是我党指导思想的主要内涵。 苏 (俄罗斯)的国情虽然不同,但从苏联兴衰的全过程看,作为执政党的苏共同样存在着一个 能否在指导思想中坚持“三个代表”的问题。凡是坚持“三个代表”的时候,苏联的事情就 办得好些,而凡是违背了“三个代表”,就必然要出乱子。看来,能否坚持“三个代表”与 执政党的指导思想正确与否有若直接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论点:“ 三个代 表”是衡量执政党指导思 下面试从苏 实践作以分析 1执政党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要看其能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在发展生产力这点上,列宁的指导思想是非常明确的他在十月革命后不久就明确提出: “没有建筑在现代科学最新成就上的大资本主义技术,没有一个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 分配中最严格遵守统一标准的有计别的国家组织,社会主义就无从谈起。”他认为:“劳动生 ,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他 制定的新经济政策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千疮百孔的俄罗斯能迅速恢复元 气,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斯大林师全力抓国家的工业化,用了10多年时间就将苏联变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那 一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以上。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空前的经济危机之中」 而苏联却一枝独秀,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优越性。然而,由于斯大林模式 忽视市场作用,没有竞争机制 切生产活动均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来运作 分配上 本是平均主义,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因而缺乏活力和发展的动力。到了 二战后世界经 济调整发展并日益趋向一体化之时,这一体制不利于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一面便日益突出。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都试图改变这一状况。前两人对斯大林模式小修小补, 没能从根本上摒弃这一体制内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而戈尔巴乔夫则从一个极端走到另 个极端, 干脆否定和摧毁整个体制,试图使苏联全盘西化 结果反而破坏了0年社会主义 建设莫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导致了经济崩渍和攻治动乱。 由此可见,能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关系到执政的共产党能否领导人民发展 经济、增强国力,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问题。 2.执政党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要看其能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 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和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在这点上,苏联走过的道 路同样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苏联的主要教训是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列宁逝世后,随着 斯大林在党内斗争中取胜,对他的个人崇拜便日益上升。他的每句话都成了“真理”,他的 许多文意被楼为“马列主义顶峰”,对他的看法不允许有任句反对意见。1938年11月出版 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更是 马列主 义教条化的代表作 那种氛围中, 们都热衷于引用马恩列斯的语录,而不去研究革命导师讲这些话时的历史条件,不去研究苏 联的实际及如何将这些观点应用于苏联。到赫鲁晓夫时期,虽然批判了个人崇拜,但并没有 从根本上改变教条主义盛行的状况。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教条主义、官僚主义、思想僵化趋
教学案例 1: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关系到国家的兴亡 ——从苏联解体看“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意义 【案例呈现】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这个问题已经谈了 10 年。今年是苏联解体 10 周年,又正好是中国 共产党建党 80 周年,在这个时候结合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再来深入考察这个问题, 特别是从“三个代表”的视角寻找答案,具有格外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 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 人民的根本利益。”这里的“三个代表”,实质上就是我党指导思想的主要内涵。中国与苏联 (俄罗斯)的国情虽然不同,但从苏联兴衰的全过程看,作为执政党的苏共同样存在着一个 能否在指导思想中坚持“三个代表”的问题。凡是坚持“三个代表”的时候,苏联的事情就 办得好些,而凡是违背了“三个代表”,就必然要出乱子。看来,能否坚持“三个代表”与 执政党的指导思想正确与否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论点:“三个代 表”是衡量执政党指导思想正确与否的一把标尺,下面试从苏联的实践作以分析。 1.执政党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要看其能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在发展生产力这点上,列宁的指导思想是非常明确的。他在十月革命后不久就明确提出: “没有建筑在现代科学最新成就上的大资本主义技术,没有一个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 分配中最严格遵守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国家组织,社会主义就无从谈起。”他认为:“劳动生 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他 制定的新经济政策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千疮百孔的俄罗斯能迅速恢复元 气,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斯大林倾全力抓国家的工业化,用了 10 多年时间就将苏联变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那 一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7%以上。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空前的经济危机之中, 而苏联却一枝独秀,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优越性。然而,由于斯大林模式 忽视市场作用,没有竞争机制,一切生产活动均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来运作,分配上基 本是平均主义,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因而缺乏活力和发展的动力。到了二战后世界经 济调整发展并日益趋向一体化之时,这一体制不利于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一面便日益突出。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都试图改变这一状况。前两人对斯大林模式小修小补, 没能从根本上摒弃这一体制内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而戈尔巴乔夫则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 个极端,干脆否定和摧毁整个体制,试图使苏联全盘西化,结果反而破坏了 70 年社会主义 建设奠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导致了经济崩溃和政治动乱。 由此可见,能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关系到执政的共产党能否领导人民发展 经济、增强国力,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问题。 2.执政党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要看其能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 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和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在这点上,苏联走过的道 路同样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苏联的主要教训是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列宁逝世后,随着 斯大林在党内斗争中取胜,对他的个人崇拜便日益上升。他的每句话都成了“真理”,他的 许多文章被捧为“马列主义顶峰”,对他的看法不允许有任何反对意见。1938 年 11 月出版 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更是一本将马列主义教条化的代表作。在那种氛围中,人 们都热衷于引用马恩列斯的语录,而不去研究革命导师讲这些话时的历史条件,不去研究苏 联的实际及如何将这些观点应用于苏联。到赫鲁晓夫时期,虽然批判了个人崇拜,但并没有 从根本上改变教条主义盛行的状况。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教条主义、官僚主义、思想僵化趋
势更为突出。教条主义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导致马克思主义的停滞、僵化、萎缩,逐步丧失战 斗力,最后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湖的冲击下失去思想理论阵地,无法再指引人民前进,从 这个意义上说,戈尔巴乔夫最终抛弃马克思主义与苏共长期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有着密切的 因果联系。 由于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态度,导致对外国优秀文化采取排斥态度,这也是苏联 的一个教训。本来,列宁曾把能否吸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视为社会主义能否实现的必要条 件。但列宁逝世后,由于个人迷信和文化专制主义的发展,也由于国际环境的恶化,在苏联 了将社会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对立起来的倾向, 并逐步发展为不加分析地批 、排斥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思潮、新理论、新学说。当时苏联的理论权威日丹诺夫甚至言“资 产阶级文化腐朽和瓦解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样的指导思想严重阻碍了苏联与西方的文化交 流,不利于苏联文化艺术的发展。到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又大搞全盘西化,把西方资本主义 文化中许多腐朽的东西都吸收讲来,这又是走到另一个极端,是对长期以来排斥西方文化的 后动 从上述种种深刻的教训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执政党米说,能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向同样是一个事关国家、民族兴亡的重大问趣, 3.执政党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要看其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这个问顺上,苏联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如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就使物 受战乱之苦的苏联人民获得了 一个休差生息的机合 ,受到了大多数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又 如斯大林在短期内全力 军力的决策,使苏联能应对险恶多变的外部 不境,在一战 中打垮德意日法西斯,捍卫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果,也是符合广大苏联人民的根本利 益的。然而,教训也是十分沉痛的,值得我们总结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是超越发展阶段的种种强制做法损害了群众利益:二是混淆两类矛盾,扩大打击面 伤害了许多好人: 三是特权、腐败和官主义使渐脱离人民群众:四是对外扩张,搞霸 权主义,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五是抛弃社会主义原则,其 了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由上述教训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理论、路线、纲领 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如果做不到这 点,党就必然会失去执政地位。 在苏联解体这一错综复杂的历史发展中兹含着许许多多的道理和教训,为世界名国的共 产党和共产党人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水存的反面教材。它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道理,也 是本文力图要说明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存亡取决于执政党的核心领导及由其确定的 的指导思想,决定执政党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的根本问题在于能否将科学社会主义普遍真理 与本国的具体实际及当代实际结合起来,而“三个代表”则是衡量执政党指导思想正确与否 的一把标尺。 (资料来源:《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6期,有删改) 【案例点评】 三个代表”是衡量执政党指导思想正确与否的一把标尺。深入学习、理解并坚持“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教学建议】 本案例用于第 节“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教学的导入,以引 起学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要性的思考
势更为突出。教条主义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导致马克思主义的停滞、僵化、萎缩,逐步丧失战 斗力,最后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冲击下失去思想理论阵地,无法再指引人民前进。从 这个意义上说,戈尔巴乔夫最终抛弃马克思主义与苏共长期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有着密切的 因果联系。 由于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态度,导致对外国优秀文化采取排斥态度,这也是苏联 的一个教训。本来,列宁曾把能否吸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视为社会主义能否实现的必要条 件。但列宁逝世后,由于个人迷信和文化专制主义的发展,也由于国际环境的恶化,在苏联 出现了将社会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对立起来的倾向,并逐步发展为不加分析地批判、排斥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思潮、新理论、新学说。当时苏联的理论权威日丹诺夫甚至断言“资 产阶级文化腐朽和瓦解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样的指导思想严重阻碍了苏联与西方的文化交 流,不利于苏联文化艺术的发展。到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又大搞全盘西化,把西方资本主义 文化中许多腐朽的东西都吸收进来,这又是走到另一个极端,是对长期以来排斥西方文化的 一个反动。 从上述种种深刻的教训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执政党来说,能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向同样是一个事关国家、民族兴亡的重大问题。 3.执政党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要看其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这个问题上,苏联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如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就使饱 受战乱之苦的苏联人民获得了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受到了大多数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又 如斯大林在短期内全力加强国力、军力的决策,使苏联能应对险恶多变的外部环境,在二战 中打垮德意日法西斯,捍卫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果,也是符合广大苏联人民的根本利 益的。然而,教训也是十分沉痛的,值得我们总结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超越发展阶段的种种强制做法损害了群众利益;二是混淆两类矛盾,扩大打击面, 伤害了许多好人;三是特权、腐败和官僚主义使党逐渐脱离人民群众;四是对外扩张,搞霸 权主义,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五是抛弃社会主义原则,违背了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由上述教训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理论、路线、纲领、 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如果做不到这一 点,党就必然会失去执政地位。 在苏联解体这一错综复杂的历史发展中蕴含着许许多多的道理和教训,为世界各国的共 产党和共产党人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永存的反面教材。它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道理,也 是本文力图要说明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存亡取决于执政党的核心领导及由其确定的党 的指导思想,决定执政党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的根本问题在于能否将科学社会主义普遍真理 与本国的具体实际及当代实际结合起来,而“三个代表”则是衡量执政党指导思想正确与否 的一把标尺。 (资料来源:《东欧中亚研究》,2001 年第 6 期,有删改) 【案例点评】 “三个代表”是衡量执政党指导思想正确与否的一把标尺。深入学习、理解并坚持“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教学建议】 本案例用于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教学的导入,以引 起学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要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