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合物里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初中化学计算题 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已知元素的质量÷化合物中已知元素的质量分数 5、求化学式 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点拨:求物质化学式的主要类型: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①由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化学 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确定化合物的化学式 点拨:①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同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原子个数 ③已知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和相对原子质量,确定化学式 是相乘的关系,不同种元素相对质量是相加的关系 原子个数比=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比 ②计算结晶水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化学式中的“·表示相加,而不表示相乘 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化学式 ③化学式中原子团(或根)右下角的数字表示的是原子团(或根)的个数。计算时6、计算不纯物中某元素(或某纯净物)的质量分数 先求一个原子团或根的总相对原子质量,再乘以原子团(或根)的个数,即得出几个 计算公式: 原子团的总相对原子质量。 ①某纯净物的质量分数= 纯物质的质量 不纯物质的质量 x100% 2、计算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②不纯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不纯物中纯净物的质量分数×该纯净物中某元素的 量分数 组成化合物的各元素的质量比=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即相对③某纯净物的质量分数=实际上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学式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乘积)之比 点拨:①计算时一定要写清楚各元素质量比顺序,因顺序不同,比值也不同 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②计算时的结果约成最简整数比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其计算步骤和方法,一般分为以下几步 3、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①设未知量,未知量不带单位,常用X表示 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100% ②根据题意确定反应物与生成物,写出并配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在有关物质化学式下面写出相对分子质量并代入已知量和所设未知量 4已知某化合物的质量,求某元素的质量 ④列比例式求解,写出答案
①某纯净物的质量分数= ×100% 初中化学计算题 一、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点拨:①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同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原子个数 是相乘的关系,不同种元素相对质量是相加的关系。 ②计算结晶水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化学式中的“·”表示相加,而不表示相乘。 ③化学式中原子团(或根)右下角的数字表示的是原子团(或根)的个数。计算时 先求一个原子团或根的总相对原子质量,再乘以原子团(或根)的个数,即得出几个 原子团的总相对原子质量。 2、计算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组成化合物的各元素的质量比=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即相对 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乘积)之比。 点拨:①计算时一定要写清楚各元素质量比顺序,因顺序不同,比值也不同。 ②计算时的结果约成最简整数比。 3、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4、已知某化合物的质量,求某元素的质量 化合物里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已知元素的质量÷化合物中已知元素的质量分数 5、求化学式 点拨:求物质化学式的主要类型: ①由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化学式。 ②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确定化合物的化学式。 ③已知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和相对原子质量,确定化学式。 原子个数比=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比 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化学式。 6、计算不纯物中某元素(或某纯净物)的质量分数 计算公式: ②不纯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不纯物中纯净物的质量分数×该纯净物中某元素的 质量分数。 ③某纯净物的质量分数=实际上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学式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其计算步骤和方法,一般分为以下几步: ①设未知量,未知量不带单位,常用 X 表示. ②根据题意确定反应物与生成物,写出并配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在有关物质化学式下面写出相对分子质量并代入已知量和所设未知量. ④列比例式求解,写出答案. 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分数= ×100%
在初中阶段,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3、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反应物的总质量(包含溶液的质量)一生成气体或沉淀的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质量 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就是各反应物、生成物相对分子质量×计量数 之比 四、综合计算题分类解析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化学试题来看,化学计算已经走出了“为计算而计算” 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的计算,一般是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考查误区,考题所涉及的内容更加注重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的联系:更加注 重对同学们图表、数据、信息、实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为帮助同学们复习好该 的质量比来求算的,对某些反应,可直接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 类考题,现举例分析如下: (3)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含有一定且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计算 1.评价型计算题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其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必须是纯物质的质量,含 例1.景色秀丽的洪泽湖畔,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本地所产优质元明粉供不应 有一定量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必须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才能按根据化求。元明粉的主要成分是 Na SO,广泛用于洗涤、玻璃、造纸等行业,下表为元明 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进行计算.纯物质质量=含有一定量杂质的物质质量粉的主要质量标准 该物质质量分数 质量等级NasO4的质量分数(≥) 特等品 三、有要溶液组成的计算 类一等品 1.用溶质所占溶液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组成,其关系如下t 类一等品 980 溶质的质量分数二溶质+溶加10%溶质质量x100 二类合格品 在饱和溶液中 质检人员为确定某批产品的质量等级,进行了下列实验:称取元明粉样品28.6g (杂质为可溶性氯化物),加适量的水使其完全溶解,再向其中加入20%的BaCl2溶 溶解度 液至不再产生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白色沉淀46.6g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g+溶解度100% (1)通过计算确定该产品的质量等级最高可定为哪一级? 2、有关溶液加水科释的计算 (2)反应中共消耗20%的BaCl2溶液多少克? 溶液加水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随溶液的稀释而改变,溶质质量 分数一定的溶液加水稀释,科前后溶质的总质量不会发生改变.溶液加水稀释的 解析:本题是一道有关产品等级评价的考题。解题的关键是求得样品中Na2SO4 计算,根据的就是这个道理 的质量分数,再与所给标准比较,便可得出答案 M.×浓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M×稀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设样品中所含Na2S04的质量为x,反应中共消耗20%的BaCl2溶液的质量 =(M+M水)×稀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y
在初中阶段,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就是各反应物、生成物相对分子质量×计量数 之比.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的计算,一般是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生成物间 的质量比来求算的,对某些反应,可直接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 (3)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含有一定且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计算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其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必须是纯物质的质量.含 有一定量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必须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才能按根据化 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进行计算.纯物质质量=含有一定量杂质的物质质量× 该物质质量分数 三、有要溶液组成的计算 1.用溶质所占溶液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组成,其关系如下: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 溶质+溶剂 × 100%=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 × 100% 在饱和溶液中: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解度 溶解度 100g × 100% 2、有关溶液加水稀释的计算 在溶液加水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随溶液的稀释而改变,溶质质量 分数一定的溶液加水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总质量不会发生改变.溶液加水稀释的 计算,根据的就是这个道理. M 浓溶液×浓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M 稀溶液×稀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M 浓溶液+M 水)×稀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反应物的总质量(包含溶液的质量)-生成气体或沉淀的 质量 四、综合计算题分类解析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化学试题来看,化学计算已经走出了“为计算而计算” 的考查误区,考题所涉及的内容更加注重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的联系;更加注 重对同学们图表、数据、信息、实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为帮助同学们复习好该 类考题,现举例分析如下: 1. 评价型计算题 例 1. 景色秀丽的洪泽湖畔,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本地所产优质元明粉供不应 求。元明粉的主要成分是 Na2SO4,广泛用于洗涤、玻璃、造纸等行业,下表为元明 粉的主要质量标准: 质检人员为确定某批产品的质量等级,进行了下列实验:称取元明粉样品 28.6g (杂质为可溶性氯化物),加适量的水使其完全溶解,再向其中加入 20%的 BaCl2溶 液至不再产生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白色沉淀 46.6g。 (1)通过计算确定该产品的质量等级最高可定为哪一级? (2)反应中共消耗 20%的 BaCl2溶液多少克? 解析:本题是一道有关产品等级评价的考题。解题的关键是求得样品中 Na2SO4 的质量分数,再与所给标准比较,便可得出答案。 解:设样品中所含 Na2SO4的质量为 x,反应中共消耗 20%的 BaCl2溶液的质量 为 y
根据题意得:Na2SO4+BaC2=BaO4↓+2NaCl 因此第二次加入10g盐酸后所消耗CaCO3的质量共为4g,m=6g-4g=2g:(3) 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5.4g/6g×100%=90%。 142208 (4)设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x y·20%46.6g CaCo, +2HCI= CaCl, +H0+CO,1 x=284 2322 208 样品中Na2SO的质量分数为:284g/286g×100%≈993%,因此该产 2 x=14.6% 品属于特等品 答:(1)该产品属于特等品。(2)反应中共消耗20%的BaCl2溶液的质量为208g (提示:计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时,只能用前两次所用盐酸中的任 2.表格数据分析型计算题 不能根据第三次或第四次盐酸的质量计算,因为这两次盐酸有剩余。) 例2.某同学去我市的道场山风景区游玩时,取回了若干块矿石样品,它采用 答:(1)6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为0.6g:(2)m=2g:(3)样品中CaCO3 了以下的方法对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检测:取这种石灰石样品6g,把40g的质量分数为90%:(4)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14.6% 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的杂质不溶于水 不与盐酸反应)。求 3.图像型计算题 例3.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实验室中久置NaOH的变质程度。 加入稀盐酸的次序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驾101010 研究方案:先称取13.3 g NaOH样品(杂质为Na2CO3),配制成溶液,然后向溶 剩余固体的质量40 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4.6%的稀盐酸,根据生成CO2的质量测定Na2CO3的质 0.606 量,从而进一步确定样品中NaOH的变质程度。 (1)6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为 解决问题:实验测得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产生CO2气体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 :(3)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4)所用稀盐酸的质 量分数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所给数据之间的关系,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1)通过表中次序3和次序4的数据比较,可判断此时的石灰石中CaCO3已完全反 应,且其中所含杂质的质量为0.6g,所含CaOO2的质量为:6g-0.6g=5.4g:(2) 第一次加入10g盐酸,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0g,说明10g盐酸消耗了2 g CaCO
根据题意得: Na SO BaCl BaSO NaCl 2 4 2 4 2 142 208 233 x y 20% 46.6g 142 233 46 6 x . g x 28.4g 208 233 20% 46 6 y . g y 208g 样品中 Na2SO4的质量分数为:28.4g / 28.6g 100% 99.3% ,因此该产 品属于特等品。 答:(1)该产品属于特等品。(2)反应中共消耗 20%的 BaCl2溶液的质量为 208g。 2. 表格数据分析型计算题 例 2. 某同学去我市的道场山风景区游玩时,取回了若干块矿石样品,它采用 了以下的方法对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检测:取这种石灰石样品 6g,把 40g 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的杂质不溶于水, 不与盐酸反应)。求: (1)6g 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为_____________; (2)m=____________;(3)样品中 CaCO3的质量分数;(4)所用稀盐酸的质 量分数。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所给数据之间的关系,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1)通过表中次序 3 和次序 4 的数据比较,可判断此时的石灰石中 CaCO3已完全反 应,且其中所含杂质的质量为 0.6g,所含 CaCO3的质量为:6g-0.6g=5.4g;(2) 第一次加入10g盐酸,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0g,说明10g盐酸消耗了2g CaCO3, 因此第二次加入 10g 盐酸后所消耗 CaCO3的质量共为 4g,m 6g 4g 2g ;(3) 样品中 CaCO3的质量分数为:5.4g/6g×100%=90%。 (4)设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 x。 CaCO3 HCl CaCl2 H2O CO2 2 100 73 2g 10g·x 100 73 2 10 g g x x 14.6% (提示:计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时,只能用前两次所用盐酸中的任一次, 不能根据第三次或第四次盐酸的质量计算,因为这两次盐酸有剩余。) 答:(1)6g 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为 0.6g;(2)m=2g;(3)样品中 CaCO3 的质量分数为 90%;(4)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 14.6%。 3. 图像型计算题 例 3. 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实验室中久置 NaOH 的变质程度。 研究方案:先称取 13.3g NaOH 样品(杂质为 Na2CO3),配制成溶液,然后向溶 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 14.6%的稀盐酸,根据生成 CO2的质量测定 Na2CO3的质 量,从而进一步确定样品中 NaOH 的变质程度。 解决问题:实验测得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产生 CO2气体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
CO2)g 设生成5.3gNa2CO3需NaOH的质量为y 2NaOH +C02= Na, CO,+H,O 255075m(盐酸) 填写下表:(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y=4g未发生变质时NaOH的总质量为:8g+4g=12g [aH的质量 NaOH的变质程度(用 所以NOH的变质程度为:48×100%≈339 质量分数表示 继续探究:计算实验过程中与NaOH反应消耗盐酸的质 继续探究:设与8 g NaOH反应消耗盐酸的质量为z 发现问题:根据求得的与NaOH反应消耗盐酸的质量,对照图像,你发现了什 NaoH +HCl= NaCl+HO 么问题? 解析:此题为一道研究型考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图像中有关数据的涵义 解:13.3gNaO样品与足量盐酸反应,最多可生成2.2gCO2,设其中所含Na2CO3 8g·14.6% 的质量为x Na,CO,2HCI= 2NaCl+H,O+C0, T 光较图像中的横轴数据便会发现问题:NaO被盐酸中和后,继续滴加盐酸,为 106 什么没有立即产生CO2气体等 4.信息型计算题 例4.为测定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碳酸氢钠(NaO3)固体的质量分数,现进行 g 如下实验:向盛有13.6g该混合物的烧杯中加入109.5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则样品中NaOH的质量为:13.3g-53g=8g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Hco,+HC=NaCl+H,O+CO,↑。反应过程中用
填写下表:(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继续探究:计算实验过程中与 NaOH 反应消耗盐酸的质量。 发现问题:根据求得的与 NaOH 反应消耗盐酸的质量,对照图像,你发现了什 么问题? 解析:此题为一道研究型考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图像中有关数据的涵义。 解:13.3g NaOH 样品与足量盐酸反应,最多可生成 2.2g CO2,设其中所含 Na2CO3 的质量为 x。 Na2CO3 HCl NaCl H2O CO2 2 2 106 44 x 2.2g 106 44 2 2 x . g x 5.3g 则样品中 NaOH 的质量为:13.3g 5.3g 8g 设生成 5.3g Na2CO3需 NaOH 的质量为 y。 2N 2 2 3 2 aOH CO Na CO H O 80 106 y 5.3g 80 106 5 3 y . g y=4g 未发生变质时 NaOH 的总质量为:8g+4g=12g 所以 NaOH 的变质程度为: 4 12 100% 33 3% g g . 继续探究:设与 8g NaOH 反应消耗盐酸的质量为 z。 NaOH HCl NaCl H2O 40 36.5 8g z14.6% 40 36 5 8 . ( 14.6%) g z z 50g 比较图像中的横轴数据便会发现问题:NaOH 被盐酸中和后,继续滴加盐酸,为 什么没有立即产生 CO2气体等。 4. 信息型计算题 例 4. 为测定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碳酸氢钠(NaHCO3)固体的质量分数,现进行 如下实验:向盛有 13.6g 该混合物的烧杯中加入 109.5g 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HCO3 HCl NaCl H2O CO2 。反应过程中用
精密仪器测得烧杯和药品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数据记录如下 585 烧杯和药品的质量g21002067204612039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1g+8.775g=9.775g 求:(1)混合物中 NaHCO2的质量分数是 十算步骤为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136g+1095g-66g=1165g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计算步骤为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75g/l1165g×100%≈84% 解析:本题是一道信息型计算考题,其信息为碳酸氢钠( NaHCO3)与盐酸反应 5,实验型计算题 的化学方程式: NaHco3+HCl=Nal+H2O+CO2↑,由此可知,反应后所例5.某课外活动小组在研究“氧气对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影响”时,需要制取 得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完全反应后产生CO2的质量为 定量的氧气 2100g-2034g=66 (1)下列是该小组的同学设计的几种制取氧气的装置及选用的试剂,其中错 (1)设混合物中NHCO2的质量为x,该 NaHCO3与盐酸反应时生成NaC1的质量误的是() 高锰 15%的过氧 酸钾 5%的过氧 NaHCO,+HCI= NaCl+ H,0+C0, T 化氢溶液 化氢溶液 58.5 6.6g 84 x=126g 2)他们在实验中需要制取氧气的质量为0.96g,若让你选择,你会选择上图 中的哪种实验方法?所需试剂的质量是多少? 混合物中NHO的质量分数为:1268×100%926% 解析:(1)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因此选项B是 错误的 (2)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方案有以下几种情况。 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为:136g-126g=lg 方案一:选择高锰酸钾作为制取氧气的试剂 解:设需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精密仪器测得烧杯和药品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数据记录如下: 反应时间/min t0 t1 t2 t3 t4 t5 烧杯和药品的质量/g 210.0 206.7 204.6 203.9 203.4 203.4 求:(1)混合物中 NaHCO3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计算步骤为_________。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计算步骤为 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一道信息型计算考题,其信息为碳酸氢钠(NaHCO3)与盐酸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 NaHCO3 HCl NaCl H2O CO2 ,由此可知,反应后所 得溶液中的溶质为 NaCl,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完全反应后产生 CO2 的质量为: 210.0g 203.4g 6.6g (1)设混合物中 NaHCO3的质量为 x,该 NaHCO3与盐酸反应时生成 NaCl 的质量 为 y。NaHCO3 HCl NaCl H2O CO2 84 58.5 44 x y 6.6g 84 44 6 6 x . g x 12.6g 混合物中 NaHCO3的质量分数为: 12 6 13 6 100% 92 6% . . . g g 混合物中 NaCl 的质量为:13.6g 12.6g 1g 58 5 44 6 6 . . y g y 8.775g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 NaCl 的质量为:1g 8.775g 9.775g ;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13.6g 109.5g 6.6g 116.5g 。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775g / 116.5g 100% 8.4% 。 5. 实验型计算题 例 5. 某课外活动小组在研究“氧气对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影响”时,需要制取 一定量的氧气。 (1)下列是该小组的同学设计的几种制取氧气的装置及选用的试剂,其中错 误的是( ) A B C D (2)他们在实验中需要制取氧气的质量为 0.96g,若让你选择,你会选择上图 中的哪种实验方法?所需试剂的质量是多少? 解析:(1)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因此选项 B 是 错误的。 (2)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方案有以下几种情况。 方案一:选择高锰酸钾作为制取氧气的试剂 解:设需高锰酸钾的质量为 x
KMhO2≌K2MmO+MmO2+O2↑ 0.96g 316 32096 x=948g 方案二:选择15%的过氧化氢溶液作为制取氧气的试剂 解:设需要1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x Mno 2H2O2 H,O+O,个 x·15% 0.96g x15%x=136g 320.96g 答:需要15%的过氧化氢溶液13.6 方案三:选择5%的过氧化氢溶液作为制取氧气的试剂(解法与方案二相似, 答案为40.8g,解题过程略) 综上所述,综合计算题情境较复杂,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把定性思考和定量计算 合起来,要善于透过现象来抓反应的本质,对于信息题及联系实际的计算题,解 题关键在于审题,从题目所给信息分析利用哪部分知识可以解决问题。图像型和表 格型的计算题中已知数据大部分以图像或表格数据的形式出现,具有一定的隐蔽 性,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通过分析图像涵义以及对表格中的数据做横向、纵向比较 等方法,挖掘出隐含在图像或表格中的已知条件,再进行解答。另外,要注意解题 过程的完整性
2KM 4 2 4 2 2 nO K MnO MnO O 316 32 x 0.96g 316 32 0 96 x . g x 9.48g 方案二:选择 15%的过氧化氢溶液作为制取氧气的试剂 解:设需要 1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 x。 2 2 2 2 2 H O 2 2 MnO H O O 68 32 x 15% 0.96g 68 32 15% 0 96 x . g x 13.6g 答:需要 15%的过氧化氢溶液 13.6g。 方案三:选择 5%的过氧化氢溶液作为制取氧气的试剂(解法与方案二相似, 答案为 40.8g,解题过程略) 综上所述,综合计算题情境较复杂,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把定性思考和定量计算 结合起来,要善于透过现象来抓反应的本质,对于信息题及联系实际的计算题,解 题关键在于审题,从题目所给信息分析利用哪部分知识可以解决问题。图像型和表 格型的计算题中已知数据大部分以图像或表格数据的形式出现,具有一定的隐蔽 性,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通过分析图像涵义以及对表格中的数据做横向、纵向比较 等方法,挖掘出隐含在图像或表格中的已知条件,再进行解答。另外,要注意解题 过程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