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三语文复习专题 选考题 【真题引路】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纯朴的嗜血者 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却活得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 那么坦荡率真,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简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在许多方面,他 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甘于平庸 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他就像—枚“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突然爆炸,将你好不容易积攒 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 李逵为什么会让人害怕?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了,破坏的能量太大了。鲁迅说过:“李逵劫 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岀 了一个“嗜血者”形象:他的板斧向来是“排头砍去”,而且动不动就“杀得手顺”。在这种状态 下,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水浒》虽然处处是刀光剑影,但快意恩仇,几乎没有悲悯色彩,连 那个年仅四岁“生得端严美貌”的小衙内的死也径直写作“小衙内倒在地上…只见头劈做两半 个”。制造这一幕的正是“黑旋风”!也许为了逼使朱仝上山入伙,无论哪个梁山好汉对一个小孩 的生命都是不屑一顾的,但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杀戮,似乎只有李逵去做才 合适 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越是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充满无赖气息 反而那么纯朴,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起来了。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
1 2009 年高三语文复习专题 选考题 【真题引路】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纯朴的嗜血者 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却活得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 那么坦荡率真,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简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在许多方面,他 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甘于平庸 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他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突然爆炸,将你好不容易积攒 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 李逵为什么会让人害怕?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了,破坏的能量太大了。鲁迅说过:“李逵劫 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 了一个“嗜血者”形象:他的板斧向来是“排头砍去”,而且动不动就“杀得手顺”。在这种状态 下,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水浒》虽然处处是刀光剑影,但快意恩仇,几乎没有悲悯色彩,连 那个年仅四岁“生得端严美貌”的小衙内的死也径直写作“小衙内倒在地上……只见头劈做两半 个”。制造这一幕的正是“黑旋风”!也许为了逼使朱仝上山入伙,无论哪个梁山好汉对一个小孩 的生命都是不屑一顾的,但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杀戮,似乎只有李逵去做才 合适。 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越是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充满无赖气息, 反而那么纯朴,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
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嗜血者当然让人恐惧,而一个纯朴 的嗜血者除了带来恐惧,还让人困惑。为什么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其实并不奇 怪,因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他把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戏,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脑袋作 赌注,“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仿佛大家脖子上顶着的不过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在一个 全然不知怜惜生命的人的眼里,旁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也就变得自然和正常了。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16.下列对文中“纯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指活得洒脱奔放、坦荡率真、无牵无挂,敢爱敢恨敢做敢当,全无心机。 B.指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充满无赖气息,只是无拘无束,崇尚暴力 C.指快意恩仇,杀得手顺时对一个“端严美貌”的小衙内也没有悲悯之意 D.指动辄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仿佛脖子上顶着的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 1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围绕“纯朴的嗜血者”这一论题,结合李逵的所作所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了深入 细致的论述。 B.通过探讨嗜血者既让人恐惧又让人困惑的特质,文章由对李逵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粱山好 汉嗜血行为的反思 C.李逵既嫉恶如仇,又往往不讲是非曲直:既看不惯以强凌弱,又常常不分对象大肆杀戮。这是 作者所要着力分析的矛盾。 D.在一个不怜惜生命的人眼里,许多正常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就会变得自然和正常。这是作者 最终提出的观点 18.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什 么作用?(6分) 19.“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 (6分)
2 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嗜血者当然让人恐惧,而一个纯朴 的嗜血者除了带来恐惧,还让人困惑。为什么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其实并不奇 怪,因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他把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戏,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脑袋作 赌注,“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仿佛大家脖子上顶着的不过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在一个 全然不知怜惜生命的人的眼里,旁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也就变得自然和正常了。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16.下列对文中“纯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指活得洒脱奔放、坦荡率真、无牵无挂,敢爱敢恨敢做敢当,全无心机。 B.指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充满无赖气息,只是无拘无束,崇尚暴力。 C.指快意恩仇,杀得手顺时对一个“端严美貌”的小衙内也没有悲悯之意。 D.指动辄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仿佛脖子上顶着的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 1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围绕“纯朴的嗜血者”这一论题,结合李逵的所作所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了深入 细致的论述。 B.通过探讨嗜血者既让人恐惧又让人困惑的特质,文章由对李逵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粱山好 汉嗜血行为的反思。 C.李逵既嫉恶如仇,又往往不讲是非曲直;既看不惯以强凌弱,又常常不分对象大肆杀戮。这是 作者所要着力分析的矛盾。 D.在一个不怜惜生命的人眼里,许多正常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就会变得自然和正常。这是作者 最终提出的观点。 18.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什 么作用?(6 分) 19.“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 (6 分)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晚清学人杨守敬 杨守敬(1839—1915),湖北宜都人。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青年时代有两件事对 他影响很大: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 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硏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 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 涯的转折点。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 印摹刻为《留真谱》。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凊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 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清政府岀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 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 主持校勘。《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硏 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 专注学问。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 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 突出。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 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 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裁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 的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注明出处;对凊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杨守
3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晚清学人杨守敬 杨守敬(1839 一 1915),湖北宜都人。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青年时代有两件事对 他影响很大:19 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 岁那年,偶然 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 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 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42 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 生涯的转折点。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 印摹刻为《留真谱》。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 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 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 主持校勘。《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 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 48 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 专注学问。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 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 83 种。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 突出。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 20 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 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 1904 年的《水经注疏》。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 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裁的 1200 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 的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杨守
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 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 16.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他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B.杨守敬在日本访书之事被日本人森立之记载在《清客笔话》中。 C.杨守敬校勘《古逸丛书》,体现了他在版本、目录等方面的学术造诣。 D.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17.下列有关杨守敬舆地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是在全面总结明清两代《水经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B.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C.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D.杨守敬对《水经注》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还编制了《水经注图》 18.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6分) 19.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6分) 友情提醒】 、考点解析 选考题是我省08年新增加的一个考点。当年的《考试说明》中对“选考”的内容和形式作出 了明确的规定:①论述类文本阅读:②实用类文本阅读。前者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后者包 括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考査的能力层级主要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整合信息,分析结构 理清思路,归纳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不考“鉴赏评价题”和“探究题”。 从考查内容来看,论述类涉及到的应当有作者的观点态度,会考到与话题、观点有关的“是 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方面的问题,还会涉及到某些论证方法,某些句段的作用,等等 实用类涉及到的也是文章中的基本信息,核心信息多以简答题形式考查,局部信息一般会出 现在单选题中。作为考査可能性较大的人物传记,需要概括的一般为人物的人生阶段、性格特点 精神品质、成就贡献、社会评价、成功因素,等等。 、答题指导
4 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 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 16.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他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B.杨守敬在日本访书之事被日本人森立之记载在《清客笔话》中。 C.杨守敬校勘《古逸丛书》,体现了他在版本、目录等方面的学术造诣。 D.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17.下列有关杨守敬舆地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是在全面总结明清两代《水经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B.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C.在杨守敬留下的 83 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D.杨守敬对《水经注》记载的 1200 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还编制了《水经注图》。 18.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6 分) 19.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6 分) 【友情提醒】 一、考点解析 选考题是我省 08 年新增加的一个考点。当年的《考试说明》中对“选考”的内容和形式作出 了明确的规定:①论述类文本阅读;②实用类文本阅读。前者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后者包 括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考查的能力层级主要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整合信息,分析结构, 理清思路,归纳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不考“鉴赏评价题”和“探究题”。 从考查内容来看,论述类涉及到的应当有作者的观点态度,会考到与话题、观点有关的“是 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方面的问题,还会涉及到某些论证方法,某些句段的作用,等等。 实用类涉及到的也是文章中的基本信息,核心信息多以简答题形式考查,局部信息一般会出 现在单选题中。作为考查可能性较大的人物传记,需要概括的一般为人物的人生阶段、性格特点、 精神品质、成就贡献、社会评价、成功因素,等等。 二、答题指导
1、了解文本特点,消除阅读障碍 论述类文本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分析性文章,用以阐述事物的道理,表明作者的主张。这类 文章涉及社会人文科学的方方面面,包括哲学、文艺学、美学、建筑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 如2008年江苏的《纯朴的嗜血者》,2007年海南、宁夏卷的“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 里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北京卷《“核心竞争力”:福音与诅咒》,等等。这类文章,语言平实准 确,科学性强,逻辑严密,知识面宽,引导考生关注文化,关注人类历史,关注文明的发展,关 注民族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解答这类考题,一定要真正读懂文章,把握文章观点,沿着文章 已有的论述进行理解分析,不可无中生有,不可违背作者之意,不可不合逻辑。一般要: (1)明确论点,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 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 (2)辨明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关联词B.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C.顺 序词D.范围词E.过渡词 (3)寻找关键语句。论述类文本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小 结句等,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实用类文本语言通俗、明确、主题显露、层次清晰。文本所写的人,所反映的事是时代的 面镜子,社会的一个侧面,人生的一种写照。如2008江苏卷《晚清学人杨守敬》,2007年山东卷 考査的是《梦碎雅典》的新闻特写,广东卷考査的是《访钢琴演奏家傅聪》的人物专访,宁夏 海南卷考査的是《叶圣陶在四川》的人物传记。几篇文章都从不同的侧面表现社会生活及人生感 悟。考生答题时要明辨文体特征,把握文章主旨,根据有关信息展开思考,从文本的具象层面上 升到抽象层面,加以理解阐述。一般要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等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认识到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传主的心路历程 只有深刻地认识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注重分析传主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 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 更全面地评价传主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等。 2、明确答题步骤,提高阅读效率 要树立一种观念:做选考题时并不受以往相关知识的直接影响,而要相信一切的答案都要依 据选文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要具备两种心态:高度专注;仔细严谨 要按规程操作,简答题一般要选确定有效区间,然后勾画要点,最后整合答案,若有必要, 在确定区间之后还要划分层次,找准答题角度,分清答题层面。 作为选择题,其常见陷阱往往有自相矛盾、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超前肯定、指 代混乱、强加因果、杂糅纠缠、故意拔高等 简答题则要按题干要求,抓住一些提示性语言,将角度找全,打破4分“咒语”(部分同学不 跨越的简答题分数)。对做过的习题要进行订正、总结,在反复的校正和自我提醒中提高解题能 力和得分率 【临门一脚】 甲、论述类文本 大师的分量
5 1、了解文本特点,消除阅读障碍 论述类文本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分析性文章,用以阐述事物的道理,表明作者的主张。这类 文章涉及社会人文科学的方方面面,包括哲学、文艺学、美学、建筑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 如 2008 年江苏的《纯朴的嗜血者》,2007 年海南、宁夏卷的“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 里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北京卷《“核心竞争力”:福音与诅咒》,等等。这类文章,语言平实准 确,科学性强,逻辑严密,知识面宽,引导考生关注文化,关注人类历史,关注文明的发展,关 注民族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解答这类考题,一定要真正读懂文章,把握文章观点,沿着文章 已有的论述进行理解分析,不可无中生有,不可违背作者之意,不可不合逻辑。一般要: (1)明确论点,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 论证结构:并列 对照 总分 层进 (2)辨明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关联词 B.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 C.顺 序词 D.范围词 E.过渡词 (3)寻找关键语句。 论述类文本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小 结句等,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实用类文本语言通俗、明确、主题显露、层次清晰。文本所写的人,所反映的事是时代的一 面镜子,社会的一个侧面,人生的一种写照。如 2008 江苏卷《晚清学人杨守敬》,2007 年山东卷 考查的是《梦碎雅典》的新闻特写,广东卷考查的是《访钢琴演奏家傅聪》的人物专访,宁夏、 海南卷考查的是《叶圣陶在四川》的人物传记。几篇文章都从不同的侧面表现社会生活及人生感 悟。考生答题时要明辨文体特征,把握文章主旨,根据有关信息展开思考,从文本的具象层面上 升到抽象层面,加以理解阐述。一般要: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等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认识到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传主的心路历程。 只有深刻地认识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注重分析传主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 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 更全面地评价传主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等。 2、明确答题步骤,提高阅读效率 要树立一种观念:做选考题时并不受以往相关知识的直接影响,而要相信一切的答案都要依 据选文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要具备两种心态:高度专注;仔细严谨。 要按规程操作,简答题一般要选确定有效区间,然后勾画要点,最后整合答案,若有必要, 在确定区间之后还要划分层次,找准答题角度,分清答题层面。 作为选择题,其常见陷阱往往有自相矛盾、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超前肯定、指 代混乱、强加因果、杂糅纠缠、故意拔高等; 简答题则要按题干要求,抓住一些提示性语言,将角度找全,打破 4 分“咒语”(部分同学不 可跨越的简答题分数)。对做过的习题要进行订正、总结,在反复的校正和自我提醒中提高解题能 力和得分率。 【临门一脚】 甲、论述类文本 大师的分量
顾土 ①回想少年时代,我还见过一些大师,可惜,他们长期处于无人搭理的状态,没有人当他们 是大师,他们一再成为被监督改造的对象,经常在大批判的靶子中岀现他们的名字。当我们终于 发现他们是大师时,他们已经撒手人寰,或是垂垂老矣,还没有等到我们尊称他们一声大师,他 们就成了《辞海》里的人物。 ②大师辈出的岁月,我们轻视甚至蔑视大师,似乎连这样的称呼都很吝啬。失去大师的时代 大师的称呼却忽然间泛滥起来。当舆论已经将大师当作—种封号授予一些人,并且这种封号铁定 地冠于一些人名字的前面,而封赠的效果又令大多数不明真相的人因此对一些人崇敬了百倍,这 些人还能因此出任院长、会长、主持类书或丛书的编纂时,我们不能不讨论究竟什么是大师了 ③大师首先是专家。只有专家的师表,学者的楷模,教授的教授,才可以称之为大师。什么 是专家呢?写几本普及类的小册子,开几次讲堂,专门与摸不着头脑的人大谈特谈专业,经常在 屏幕里露露脸,做一时半会儿的公众人物,恐怕还不能算专家,只能叫圈内人士或是业余爱好者。 专家需要成就,成就就是研究成果的多年积累,而成果并非人云亦云,也不是前人的成果再换另 种说法。一个人假如连这样起码的专家资格都很可疑,就更不必说是什么大师了。专家是一个 专业内的高手,所谓专业就一定要具备技术,没有长期的技术训练,专业水准也不可能高于一般 爱好者。 ④大师还不等同于专家,大师必须开一代文化风气之先,如胡适;必须在学术上独树一帜, 如陈寅恪;必须是观点、理念、方法的创建宗师,如王国维;其思想足以影响一个时代,如梁启 超;培育的学术气氛可以形成—种历史标志,如蔡元培;留下的-部作品或是几部作品能够催生 出新的天地、新的历史、新的发展方向,如鲁迅。如果创立了一个体系、一个流派 风格 一个学说,那自然更是大师了。假如仅仅是有著述、有研究、有想法、有训练,那最多也只是个
6 顾 土 ①回想少年时代,我还见过一些大师,可惜,他们长期处于无人搭理的状态,没有人当他们 是大师,他们一再成为被监督改造的对象,经常在大批判的靶子中出现他们的名字。当我们终于 发现他们是大师时,他们已经撒手人寰,或是垂垂老矣,还没有等到我们尊称他们一声大师,他 们就成了《辞海》里的人物。 ②大师辈出的岁月,我们轻视甚至蔑视大师,似乎连这样的称呼都很吝啬。失去大师的时代, 大师的称呼却忽然间泛滥起来。当舆论已经将大师当作一种封号授予一些人,并且这种封号铁定 地冠于一些人名字的前面,而封赠的效果又令大多数不明真相的人因此对一些人崇敬了百倍,这 些人还能因此出任院长、会长、主持类书或丛书的编纂时,我们不能不讨论究竟什么是大师了。 ③大师首先是专家。只有专家的师表,学者的楷模,教授的教授,才可以称之为大师。什么 是专家呢?写几本普及类的小册子,开几次讲堂,专门与摸不着头脑的人大谈特谈专业,经常在 屏幕里露露脸,做一时半会儿的公众人物,恐怕还不能算专家,只能叫圈内人士或是业余爱好者。 专家需要成就,成就就是研究成果的多年积累,而成果并非人云亦云,也不是前人的成果再换另 一种说法。一个人假如连这样起码的专家资格都很可疑,就更不必说是什么大师了。专家是一个 专业内的高手,所谓专业就一定要具备技术,没有长期的技术训练,专业水准也不可能高于一般 爱好者。 ④大师还不等同于专家,大师必须开一代文化风气之先,如胡适;必须在学术上独树一帜, 如陈寅恪;必须是观点、理念、方法的创建宗师,如王国维;其思想足以影响一个时代,如梁启 超;培育的学术气氛可以形成一种历史标志,如蔡元培;留下的一部作品或是几部作品能够催生 出新的天地、新的历史、新的发展方向,如鲁迅。如果创立了一个体系、一个流派、一个风格、 一个学说,那自然更是大师了。假如仅仅是有著述、有研究、有想法、有训练,那最多也只是个
专家 ⑤大师的成就往往难以逾越,这就是大的含义。由于学术山高,修养水深,所以大师的建树 非常人所能取得,一旦获得,必是巅峰之作,既是巅峰之作,当然不可能轻易超过。一个没有巅 峰之作,从未创造过不易之论的人,大,由何而来? ⑥大师的分量在于学养,在于创建,在于品质,在于风范,也在于操守;不是口才,不是年 岁渐长,当然也不是出镜率或是观众的眼球票数。我们今天检视四周泛滥的大师们,首先看看他 们是否专家,再看看他们的大师封号前面的行当与他们实际研究的领域对不对路。连专家都不配 连行当都没定确切,这样的大师显然是乱封的,是不知所以然的人妄加的,只不过是浮躁的时代 泛起的又一堆泡沫而已。 节选自2009年2月25日《文汇报》,有删改) 根据文意,下列关于“大师”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师辈出的年代,他们大多不被人们追捧,相反倒常常受到轻视甚至蔑视 B.现在的舆论常将大师当作一种封号授予一些人,岂不知有些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C.大师之所以称“大”,是因为他们学养极高,他们的成就一般人难以逾越 D.有口才和渐长的年龄,以及高出镜率或是公众注目的人是无法成为有分量的大师的 2.第四段中,作者引述胡适、陈寅恪、王国维等人的例子有何作用?(6分) 3.文章最后一句“连专家都不配…只不过是浮躁的时代泛起的又一堆泡沫而己”有何含义?(6 分) 乙、实用类文本
7 专家。 ⑤大师的成就往往难以逾越,这就是大的含义。由于学术山高,修养水深,所以大师的建树 非常人所能取得,一旦获得,必是巅峰之作,既是巅峰之作,当然不可能轻易超过。一个没有巅 峰之作,从未创造过不易之论的人,大,由何而来? ⑥大师的分量在于学养,在于创建,在于品质,在于风范,也在于操守;不是口才,不是年 岁渐长,当然也不是出镜率或是观众的眼球票数。我们今天检视四周泛滥的大师们,首先看看他 们是否专家,再看看他们的大师封号前面的行当与他们实际研究的领域对不对路。连专家都不配, 连行当都没定确切,这样的大师显然是乱封的,是不知所以然的人妄加的,只不过是浮躁的时代 泛起的又一堆泡沫而已。 (节选自 2009 年 2 月 25 日《文汇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关于“大师”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大师辈出的年代,他们大多不被人们追捧,相反倒常常受到轻视甚至蔑视。 B.现在的舆论常将大师当作一种封号授予一些人,岂不知有些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C.大师之所以称“大”,是因为他们学养极高,他们的成就一般人难以逾越。 D.有口才和渐长的年龄,以及高出镜率或是公众注目的人是无法成为有分量的大师的。 2.第四段中,作者引述胡适、陈寅恪、王国维等人的例子有何作用?(6 分) 3.文章最后一句“连专家都不配……只不过是浮躁的时代泛起的又一堆泡沫而已”有何含义?(6 分) 乙、实用类文本
明代进步思想家顾宪成 ①顾宪成,无锡泾里人,少年时代聪明刻苦,博览群书。顾宪成在读书时,非常仰慕前贤先 哲的为人,一心想仿照那些德高望重的人的思想举动去行事。他自撰了-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 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达了他对社会的关注 1580年,顾宪成参加会试,被赐进士出身,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顾宪成初入仕途,就不 顾自己位微言轻,上书直谏,评论时政得失,无所隐避。他先后在户部、吏部任职,廉洁自守、 正直无私、不媚权贵。时任内阁首辅的张居正得了重病,很多官员便联名到东岳庙为张居正祈祉 禳灾。顾宪成拒绝参加,同事担心他因此遭到打击,便代他签名岀钱,顾宪成得知后立即骑马前 去将自己的名字抹掉。万历二十二年,顾宪成因推荐阁臣“忤旨”,被革职还乡 ③回到家乡的顾宪成把精力集中到讲学上来。他认为,讲学可以传授知识,风范人物,扶持 正论,为国家培养人才,这和自己重人才、重舆论的政治思想是一致的。1604年,经顾宪成和吴 地学者的共同努力,官府终于批准在无锡城东门內的东林书院遗址重建兴复东林书院。顾宪成亲 自为书院讲会审订了宗旨,当年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了《东林会约》 顾宪成首任东林书院的主讲。 ④东林讲学规定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除了严寒盛暑外,定期会讲。这就将原来土绅的 分散游学形式变为集中固定的有组织的讲学活动。而且书院不分尊卑、不限地区、不论长少,只 要愿意,均可参加。讲学有时采用演讲方式,讲了一段时间后,就穿插朗诵一段诗词以开发性灵 有时采用集体讨论方式,沟通思想、交流心得。东林讲学以儒家经史著述为主,也兼及一些自然 科学知识和应用与管理方面的知识,还与评论政事得失、乡井是非连在一起。由于东林讲会开创 了一种崭新的讲学风气,大批学者从全国各地赶来赴会 ⑤1610年,廷臣之间因东林官员李三才能否入阁发生了激烈的党争。掌京畿道御史徐兆奎攻
8 明代进步思想家顾宪成 ①顾宪成,无锡泾里人,少年时代聪明刻苦,博览群书。顾宪成在读书时,非常仰慕前贤先 哲的为人,一心想仿照那些德高望重的人的思想举动去行事。他自撰了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 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达了他对社会的关注。 ②1580 年,顾宪成参加会试,被赐进士出身,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顾宪成初入仕途,就不 顾自己位微言轻,上书直谏,评论时政得失,无所隐避。他先后在户部、吏部任职,廉洁自守、 正直无私、不媚权贵。时任内阁首辅的张居正得了重病,很多官员便联名到东岳庙为张居正祈祉 禳灾。顾宪成拒绝参加,同事担心他因此遭到打击,便代他签名出钱,顾宪成得知后立即骑马前 去将自己的名字抹掉。万历二十二年,顾宪成因推荐阁臣“忤旨”,被革职还乡。 ③回到家乡的顾宪成把精力集中到讲学上来。他认为,讲学可以传授知识,风范人物,扶持 正论,为国家培养人才,这和自己重人才、重舆论的政治思想是一致的。1604 年,经顾宪成和吴 地学者的共同努力,官府终于批准在无锡城东门内的东林书院遗址重建兴复东林书院。顾宪成亲 自为书院讲会审订了宗旨,当年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了《东林会约》, 顾宪成首任东林书院的主讲。 ④东林讲学规定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除了严寒盛暑外,定期会讲。这就将原来士绅的 分散游学形式变为集中固定的有组织的讲学活动。而且书院不分尊卑、不限地区、不论长少,只 要愿意,均可参加。讲学有时采用演讲方式,讲了一段时间后,就穿插朗诵一段诗词以开发性灵; 有时采用集体讨论方式,沟通思想、交流心得。东林讲学以儒家经史著述为主,也兼及一些自然 科学知识和应用与管理方面的知识,还与评论政事得失、乡井是非连在一起。由于东林讲会开创 了一种崭新的讲学风气,大批学者从全国各地赶来赴会。 ⑤1610 年,廷臣之间因东林官员李三才能否入阁发生了激烈的党争。掌京畿道御史徐兆奎攻
击朝廷内有许多官员与削职为民的顾宪成勾结一起,结成“东林党”,顾宪成“讲学东林,遥执朝 政”,弄得吏治人心大败。顾宪成处境艰危,东林书院的景况也开始走下坡路,与会人员锐减,讲 事也逐渐凋零。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顾宪成拒不参加为当朝内阁首辅张居正进行的祈祉活动,体现他不附权贵的耿直性格 B.为更好地讲学论道,扶持正论,培养人才,顾宪成和吴地学者共同努力创建了东林书院。 C.掌京畿道御史徐兆奎污蔑顾宪成借讲学之名,结党营私,顾宪成处境艰危,东林书院也日趋衰 洛 D.顾宪成的一生,重视社会政治,关心世道人心,他的高风亮节值得称颂 16.请根据文章第四段,概括东林讲学的特点。(6分) 17.顾宪成的一生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精神,结合全文,谈谈这种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参考答案 【真题引路】 甲、论述类文本 16.【答案】A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解析】B项虽然前面的话不错,但“崇尚暴力”却是嗜血行为,与“纯朴”无关。C项反映 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与“纯朴”完全无关。D项反映李逵连自己的生命也不怜惜,也与“纯 朴”完全无关。 17.【答案】C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A项“密切联系实际”说法错,事实上文章没有联系实际。B项“递进到对梁山好汉 嗜血行为的反思”说法错,原文中有“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杀戮,似乎只有 李逵去做才合适”。D项“最终提出的观点”说法错,其实这只是推理链条中的一点,最终的观点
9 击朝廷内有许多官员与削职为民的顾宪成勾结一起,结成“东林党”,顾宪成“讲学东林,遥执朝 政”,弄得吏治人心大败。顾宪成处境艰危,东林书院的景况也开始走下坡路,与会人员锐减,讲 事也逐渐凋零。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顾宪成拒不参加为当朝内阁首辅张居正进行的祈祉活动,体现他不附权贵的耿直性格。 B.为更好地讲学论道,扶持正论,培养人才,顾宪成和吴地学者共同努力创建了东林书院。 C.掌京畿道御史徐兆奎污蔑顾宪成借讲学之名,结党营私,顾宪成处境艰危,东林书院也日趋衰 落。 D.顾宪成的一生,重视社会政治,关心世道人心,他的高风亮节值得称颂。 16.请根据文章第四段,概括东林讲学的特点。(6 分) 17.顾宪成的一生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精神,结合全文,谈谈这种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6 分) 参考答案: 【真题引路】 甲、论述类文本 16. 【答案】A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 B 级) 【解析】B 项虽然前面的话不错,但“崇尚暴力”却是嗜血行为,与“纯朴”无关。C 项反映 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与“纯朴”完全无关。D 项反映李逵连自己的生命也不怜惜,也与“纯 朴”完全无关。 17. 【答案】C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 C 级) 【解析】A 项“密切联系实际”说法错,事实上文章没有联系实际。B 项“递进到对梁山好汉 嗜血行为的反思”说法错,原文中有“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杀戮,似乎只有 李逵去做才合适”。D 项“最终提出的观点”说法错,其实这只是推理链条中的一点,最终的观点
应该是珍借他人乃至自己的生命,反对滥用暴力。 18.【答案】①本文作者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的行为持欣赏态度。②本文作者在情感上亲近 李逵,在理智上则否定李逵。③鲁迅的话与《水浒》作者态度形成对比,对本文作者观点是一个 有力论据。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水浒》作者对李逵的态度,容易看出来,因为原文中有“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之 句。本文作者对李逵的态度,也不能看出,由开头一段话“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 可贵品质。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那么,作者的理性选择是什么? 由“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嗜血者当然让人恐惧,而一个纯朴的嗜血者除了带 来恐惧,还让人困惑”,“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等句子可以看出是否定李逵。引用鲁迅的话,完全符合论述类文本的一般作用:为本文作者的观 点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论据。但这里有一个特殊之处,下文写《水浒》作者对“排头砍去”行为的 欣赏态度,所以引用鲁迅的话,还取得了对比效果 19.【答案】①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②反对滥用暴力。③李逵这类人物 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解析】理解这个句子,关键要回答为什么说是“最可怕的”,为什么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 好”。前者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而后者要能从活在“书中”好,联想到活在“现实生活”中不好。 实用类文本 16.【答案】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A项对应区域是第二段“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硏究,在日本影响巨大”, 把这一内容改写为“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意思没有实质上的变化。B项对应区域 是第二段“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详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把这一内容改写 为“在日本访书之事被日本人森立之记载在《清客笔话》中”,意思没有实质上的变化。C项这 项对考生有一定迷惑性,因为对应区域不在一处。对应区域之一是第二段“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 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把这一内容改写为“杨守敬校勘《古逸丛书》”, 思没有实质上的变化。对应区域之二是,第二段中的“《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 影响”与第三段中的“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 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合并在一起,这是命题人所作的一次巧妙的剪辑、组合。那么 命题人把它们剪辑、组合、改写为“体现了他在版本、目录等方面的学术造诣”,是否改变了原文 的意思呢?显然没有,“等学术领域”的表述与“等方面”的表述,都是具有弹性空间的,而已不 需要我们计较“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和“版本、目录”两处列举数量 上的差别了。D项对应区域是第二段“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了我国大量的 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由此可知收集珍本古籍时原来并没有什么书名《留 真谱》,只是在影印摹刻后才取了这一书名。故“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 摹刻”说法完全错误。 17.【答案】B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A项对应区域是第四段“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 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该项由此改写而成,意思没有变化。B项对应区域是第四段“杨守敬既有 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
10 应该是珍惜他人乃至自己的生命,反对滥用暴力。 18. 【答案】①本文作者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的行为持欣赏态度。②本文作者在情感上亲近 李逵,在理智上则否定李逵。③鲁迅的话与《水浒》作者态度形成对比,对本文作者观点是一个 有力论据。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 C 级) 【解析】《水浒》作者对李逵的态度,容易看出来,因为原文中有“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之 句。本文作者对李逵的态度,也不能看出,由开头一段话“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 可贵品质。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那么,作者的理性选择是什么? 由“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嗜血者当然让人恐惧,而一个纯朴的嗜血者除了带 来恐惧,还让人困惑”,“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等句子可以看出是否定李逵。引用鲁迅的话,完全符合论述类文本的一般作用:为本文作者的观 点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论据。但这里有一个特殊之处,下文写《水浒》作者对“排头砍去”行为的 欣赏态度,所以引用鲁迅的话,还取得了对比效果。 19. 【答案】①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②反对滥用暴力。③李逵这类人物 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为 B 级) 【解析】理解这个句子,关键要回答为什么说是“最可怕的”,为什么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 好”。前者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而后者要能从活在“书中”好,联想到活在“现实生活”中不好。 乙、实用类文本 16. 【答案】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级) 【解析】A 项对应区域是第二段“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 把这一内容改写为“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意思没有实质上的变化。B 项对应区域 是第二段“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详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把这一内容改写 为“在日本访书之事被日本人森立之记载在《清客笔话》中”,意思没有实质上的变化。C 项这一 项对考生有一定迷惑性,因为对应区域不在一处。对应区域之一是第二段“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 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把这一内容改写为“杨守敬校勘《古逸丛书》”,意 思没有实质上的变化。对应区域之二是,第二段中的“《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 影响”与第三段中的“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 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合并在一起,这是命题人所作的一次巧妙的剪辑、组合。那么, 命题人把它们剪辑、组合、改写为“体现了他在版本、目录等方面的学术造诣”,是否改变了原文 的意思呢?显然没有,“等学术领域”的表述与“等方面”的表述,都是具有弹性空间的,而已不 需要我们计较“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和“版本、目录”两处列举数量 上的差别了。D 项对应区域是第二段“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了我国大量的 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由此可知收集珍本古籍时原来并没有什么书名《留 真谱》,只是在影印摹刻后才取了这一书名。故“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 摹刻”说法完全错误。 17. 【答案】B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级) 【解析】A 项对应区域是第四段“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 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该项由此改写而成,意思没有变化。B 项对应区域是第四段“杨守敬既有 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