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17届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暑假第一次联合考试 语文试卷解析版 试题部分16/07/22 考试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部分(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ⅠI卷(解答题)和答题(卡)两部分,满 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答题卡上填选择题时使用B铅笔填涂,如需变动,使用啰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解答 题部分使用0.5签字笔书写.考生一律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一律无效 3、考试结束后考生应走出考场,由监考员收查试卷. 第I卷(共70分) 甲必做题(45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1-3小题 中国古代的天文 李政道 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 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他说: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九天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天(西)、幽 天(西北)、玄天(北)、鸾天(东北)、钧天(中间向上),一共是九个坐标位置。屈原说,如果 天圆地平,就会相交,成“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隅隈多有,谁知 其数?”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各自 可转。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就是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 他下面再问: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实际上,地球的赤道 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22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能力及有关 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服。 《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璧的外围是圆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可是 为什么天中有礼?琮的造形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孔穿过去。外边为什么是方 的?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像璧。璧,璇玑,琮, 它们的关系是什么?《虞书·舜典》注疏:“璇,美玉也;玑为转运,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 王者正天文之器。” 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33厘米,可能是模型,是 商代的文物。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 每颗恒星和行星,都要转圈,都各自沿着一个圆在走。但大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天球 面和地球的轴的相交点,叫做正极。我们可以设想,璇玑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一个旋转式天 文仪器,目的就是把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于正极。怎样做到这个要求呢? 我的猜想是: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如果转盘的直径是8尺,那么管子的
山西省 2017 届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暑假第一次联合考试 语文试卷解析版 试 题 部 分 16/07/22 考试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试题部分(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解答题))和答题(卡)两部分,满 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 在答题卡上填选择题时使用 2B 铅笔填涂,如需变动,使用 2B 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解答 题部分使用 0.5 签字笔书写. 考生一律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一律无效. 3、 考试结束后考生应走出考场,由监考员收查试卷. 第 I 卷(共 70 分) 甲 必做题(45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 1-3 小题。 中国古代的天文 李政道 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 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他说: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九天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天(西)、幽 天(西北)、玄天(北)、鸾天(东北)、钧天(中间向上),一共是九个坐标位置。屈原说,如果 天圆地平,就会相交,成“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隅隈多有,谁知 其数?”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各自 可转。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就是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 他下面再问: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实际上,地球的赤道 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 22 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能力及有关 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服。 《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璧的外围是圆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可是, 为什么天中有礼?琮的造形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孔穿过去。外边为什么是方 的?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像璧。璧,璇玑,琮, 它们的关系是什么?《虞书·舜典》注疏:“璇,美玉也;玑为转运,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 王者正天文之器。” 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 33 厘米,可能是模型,是 商代的文物。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 每颗恒星和行星,都要转圈,都各自沿着一个圆在走。但大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天球 面和地球的轴的相交点,叫做正极。我们可以设想,璇玑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一个旋转式天 文仪器,目的就是把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于正极。怎样做到这个要求呢? 我的猜想是: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如果转盘的直径是 8 尺,那么管子的
长度应约是转盘直径的2倍,这个管子对着正极。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盘子:边上有三个 凹口,每一个凹口正好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动的,要定正 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对着正极,然后让盘子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扣住。 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方形,约高一尺。竹管四 周均有大石块,这样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个部分:一是大璇玑那样的盘子,凹口对着星, 随天上的星面转,代表天:一是这些大石头绑住的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假如用很细的 针在竹管一端开一个直径为2毫米的孔,管子长15尺左右,它测量正极分类的精确性能达到 0.013度。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显的星。人们为了纪念炎黄古代天文学的 成功,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 石块就变成琮。因而“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选自《中国国家天文》创刊号,有删改) 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圆的观念,如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认为存在赤道和黄道 两个圆形的轨道 B.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维度,经度与纬度哪个长一些呢?作者认为,这样提问本身就表明在屈 原心目中天和地都是圆的 C.璧为圆形,中有圆孔,代表天;琮为方形,中有圆孔,代表地。《周礼》所谓,“以苍璧礼天, 以黄琮礼地”可为印证 D.璧为圆形,可以代表天。可是,琮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 去的,起装饰作用 2.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盘固定在 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B.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穿 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二是固 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 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方形大石 块是必不可少的。 3.“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壁,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下列对这句话 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璧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 B.由于璧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 C.代表天的璧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 D.今天所能见到的璧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 1.D 2.B 【解析】 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解说,不准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 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辨析能力。D项,“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错,文中说“竹 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方形应该代表大石块,选项张冠李戴
长度应约是转盘直径的 2 倍,这个管子对着正极。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盘子;边上有三个 凹口,每一个凹口正好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动的,要定正 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对着正极,然后让盘子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扣住。 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方形,约高一尺。竹管四 周均有大石块,这样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个部分:一是大璇玑那样的盘子,凹口对着星, 随天上的星面转,代表天;一是这些大石头绑住的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假如用很细的 针在竹管一端开一个直径为 2 毫米的孔,管子长 15 尺左右,它测量正极分类的精确性能达到 0.013 度。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显的星。人们为了纪念炎黄古代天文学的 成功,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 石块就变成琮。因而“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选自《中国国家天文》创刊号,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圆的观念,如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认为存在赤道和黄道 两个圆形的轨道。 B.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维度,经度与纬度哪个长一些呢?作者认为,这样提问本身就表明在屈 原心目中天和地都是圆的。 C.璧为圆形,中有圆孔,代表天;琮为方形,中有圆孔,代表地。《周礼》所谓,“以苍璧礼天, 以黄琮礼地”可为印证。 D.璧为圆形,可以代表天。可是,琮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 去的,起装饰作用。 2.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盘固定在 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B.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穿 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二是固 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 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方形大石 块是必不可少的。 3.“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下列对这句话 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 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璧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 B.由于璧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 C.代表天的璧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 D.今天所能见到的璧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 1.D 2.B 3.C 【解析】 试题分析: 1.题干问的是“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解说,不准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 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辨析能力。D 项,“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错,文中说“竹 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方形应该代表大石块,选项张冠李戴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的题干一般是“对……理解正确的一项”或者“错误的一项……”,答题 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 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 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选项D对应的文字在文章最后一段,经过 比对即可发现选项误把“方形”理解为“琮”,从文中来看,方形应代表大石块。 2.题干问的是“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 学生筛选和辨别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选项所在的句段,然后与选项仔 细比较、进行分析,最后发现问题。A项,“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错。见第八段,盘子要随星 转:C项,“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错。见第九段,是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 竹管固定在地上:D项,石块起固定作用,不用于直接观察天象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的题干一般是“下列理解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或者“符合文章意 思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 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 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选项A出自文章第八段,选 项C出自文章第九段 3.题干问的是“‘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 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时首 先要锁定答题范围,将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合理筛选。A项,“璇玑”是玉器,不是天文仪器:B 项,壁和琮没有保留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只是礼器:D项,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只是琮, 不包括璧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 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文字,进行比对。比 如A项,最后一段说“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可见选项中“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 的说法是错误的 、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4-7小题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勐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 以启寤汝耳。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 《论》。及至冠婚,体性梢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意业;无履 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别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 思法术,或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 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馀緒,得一阶半 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 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仲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粱朝全蠱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於谚曰:“上车不落则蓍作,体中何如则松书。” 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 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的题干一般是“对……理解正确的一项”或者“错误的一项……”,答题 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 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 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选项 D 对应的文字在文章最后一段,经过 比对即可发现选项误把“方形”理解为“琮”,从文中来看,方形应代表大石块。 2.题干问的是“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 学生筛选和辨别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选项所在的句段,然后与选项仔 细比较、进行分析,最后发现问题。A 项,“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错。见第八段,盘子要随星 转;C 项,“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错。见第九段,是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 竹管固定在地上;D 项,石块起固定作用,不用于直接观察天象。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的题干一般是“下列理解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或者“符合文章意 思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 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 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选项 A 出自文章第八段,选 项 C 出自文章第九段。 3.题干问的是“‘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 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时首 先要锁定答题范围,将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合理筛选。A 项,“璇玑”是玉器,不是天文仪器;B 项,壁和琮没有保留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只是礼器;D 项,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只是琮, 不包括璧。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 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文字,进行比对。比 如 A 项,最后一段说“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可见选项中“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 的说法是错误的。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 4-7 小题。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 以启寤汝耳。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 《论》。及至冠婚,体性梢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 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别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 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 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 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 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於谚曰:“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 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 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
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者之亲当路乘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 之世而无所用,被揭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 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 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现之, 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載终不为小人也。 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吴;文义习吏,匡时富国, 以取卿相者有吴;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 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 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 比於无学之富贵也。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茅;握意 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茶,岂得同年而语矣。且又闻之:生 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暗 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晋亦谓之学矣。今子即不能然 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有删改) 4.下列对文言文划线相关内容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从此方面来看 与《论语》相似。 B.“素业”在古文中有多重意思:先世所遗之业、清白的操守、本业。古代重农抑商,因此 本业指的就是农业 C.“秘书”现在既指政党之内的要职,也指写字楼及商业机构内的文员职位。而文中则是官 名的总称 D.古以为瑞草,服之能成仙-—芝草。治愈万症,其功能应验,灵通神效,故名灵芝, 名“不死药”,文中是对杰出人士的称赞 5.对于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 得得得得 B.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 C.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 D.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 6.下列对文章内容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普通人更有必要学习了!这类事情遍见於经籍史 书,所以作者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世人 B.各个朝代的世族子弟腐败无能,“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是对 他们无能生动表现 C.作者认为学习是值得崇尚的,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学习能修身 养性,如能经常保有几百卷的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 D.作者论述以自身读书为例。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 个月搁置,就生疏了。启示人们人会有困顿不得志而壮年失学,还该晚学,不可以自己放 弃 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 之世而无所用,被揭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 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 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现之, 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吴;文义习吏,匡时富国, 以取卿相者有吴;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 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 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 比於无学之富贵也。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 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茶,岂得同年而语矣。且又闻之:生 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暗 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今子即不能然, 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有删改) 4.下列对文言文划线相关内容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从此方面来看 与《论语》相似。 B.“素业”在古文中有多重意思:先世所遗之业、清白的操守、本业。古代重农抑商,因此 本业指的就是农业。 C.“秘书”现在既指政党之内的要职,也指写字楼及商业机构内的文员职位。而文中则是官 名的总称。 D.古以为瑞草,服之能成仙---芝草。 治愈万症,其功能应验,灵通神效,故名灵芝,又 名“不死药”,文中是对杰出人士的称赞。 5.对于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 得 B. 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 得 C. 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 得 D. 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 得 6.下列对文章内容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普通人更有必要学习了!这类事情遍见於经籍史 书,所以作者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世人。 B.各个朝代的世族子弟腐败无能,“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是对 他们无能生动表现。 C.作者认为学习是值得崇尚的,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学习能修身 养性,如能经常保有几百卷的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 D.作者论述以自身读书为例。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 一个月搁置,就生疏了。启示人们人会有困顿不得志而壮年失学,还该晚学,不可以自己放 弃。 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5分) (2)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5分) 【答案】 6.B 7.(1)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得分点“或”“一阶半 级”“足”3分,语句连贯通顺2分) (2)你们现在既然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如果不效仿古人勤奋妤学的榜样,就像盖著被子 蒙头大睡(什么也不知道)。(得分点“即”“师”“踪迹”3分,语句通顺连贯2分) 【解析】 4.B项“因此本业指的就是农业”说法错误,古代一般指农业,有时也指根本事物、本身 的行业等。本题考查古文化知识,难度为古文化常识E。 5.A,“等到发生战乱流离后,朝廷变迁,执掌选拔人才的职位,不再是从前的亲属,当道执 政掌权,不再见当年的私党,求之自身一无所得”。根据划线句意思来划分层次,难度为古 文化知识C。 6.B“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特指梁朝贵族子弟。本题难度为古 文内容分析F。 7.积累必要古文字词,结合语感,联系上下文进行翻译。 附文言文翻译 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百姓之人呢!这类事情遍见於经籍史书, 我也不能一一列举,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你们。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上,没有不 受教育的,多的读到《礼记》、《左传》,少的也起码读了《毛》和《论语》。到了加冠成婚 年纪,体质性情稍稍定型,凭著这天赋的机灵,应该加倍教训诱导。有志向的,就能因此磨 炼,成就士族的事业:没有成就功业志向的,从此怠惰,就成为庸人。人生在世,应当有所 专业,农民则商议耕稼,商人则讨论货财,工匠则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法技术, 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则研究议论经书。然而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商,羞於从事工 技,射箭则不能穿铠甲,握笔则才记起姓名,饱食醉酒,恍惚空虚,以此来打法日子,以此 来终尽夭年。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遇到婚丧大事,议 论得失,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公家或私人集会宴欢,谈古赋诗,又是沉默 低头,只会打呵欠神懒腰。有见识的人在旁看到,真替他羞得无处容身。为什么不愿用几年 时间勤学,以致一辈子长时间受愧辱呢? 梁朝全盛时期,士族子弟,多数没有学问,以至有俗读说:“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 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没有人不讲究熏衣剃面,涂脂抹粉,驾著长檐车,踏著高齿屐 坐著有棋盘图案的方块褥子,靠著用染色丝织成的软囊,左右摆满了器用玩物,从容地出 看上去真好似神仙一般,到明经义求取及第时,那就雇人回答考试问题:要出席朝廷显贵的 宴会,就请人帮助作文赋诗。在这种时候,也算得上是个“才子佳士”。等到发生战乱流离 后,朝廷变迁,执掌选拔人才的职位,不再是从前的亲属,当道执政掌权,不再见当年的私 党,求之自身一无所得,施之世事一无所用,外边披上粗麻短衣,而内里没有真正本领,外 边失去虎皮外表,而里边肉里露出羊质,呆然像段枯木,泊然像条乾涸的水流,落拓兵马之 间,辗转死亡沟壑之际,在这种时候,真成了驽才。只有有学问才艺的人,才能随处可以安 身。从战乱以来,所见被俘虏的,即使世代寒士,懂得读《论语》、《孝经》的,还能给人家 当老师:虽是历代做大官,不懂得书牍的,没有不是去耕田养马,从这点来看,怎能不自勉
(1)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5 分) (2)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5 分) 【答案】 4.B 5.A 6.B 7. (1)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得分点“或”“一阶半 级”“足”3 分,语句连贯通顺 2 分) (2)你们现在既然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如果不效仿古人勤奋好学的榜样,就像盖著被子 蒙头大睡(什么也不知道)。(得分点“即”“师”“踪迹”3 分,语句通顺连贯 2 分) 【解析】 4. B 项“因此本业指的就是农业”说法错误,古代一般指农业,有时也指根本事物、本身 的行业等。本题考查古文化知识,难度为古文化常识 E。 5.A,“等到发生战乱流离后,朝廷变迁,执掌选拔人才的职位,不再是从前的亲属,当道执 政掌权,不再见当年的私党,求之自身一无所得”。根据划线句意思来划分层次,难度为古 文化知识 C。 6. B“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特指梁朝贵族子弟。本题难度为古 文内容分析 F。 7.积累必要古文字词,结合语感,联系上下文进行翻译。 附文言文翻译: 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百姓之人呢!这类事情遍见於经籍史书, 我也不能一一列举,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你们。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上,没有不 受教育的,多的读到《礼记》、《左传》,少的也起码读了《毛 》和《论语》。到了加冠成婚 年纪,体质性情稍稍定型,凭著这天赋的机灵,应该加倍教训诱导。有志向的,就能因此磨 炼,成就士族的事业;没有成就功业志向的,从此怠惰,就成为庸人。人生在世,应当有所 专业,农民则商议耕稼,商人则讨论货财,工匠则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法技术, 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则研究议论经书。然而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商,羞於从事工 技,射箭则不能穿铠甲,握笔则才记起姓名,饱食醉酒,恍惚空虚,以此来打法日子,以此 来终尽夭年。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遇到婚丧大事,议 论得失,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公家或私人集会宴欢,谈古赋诗,又是沉默 低头,只会打呵欠神懒腰。有见识的人在旁看到,真替他羞得无处容身。为什么不愿用几年 时间勤学,以致一辈子长时间受愧辱呢? 梁朝全盛时期,士族子弟,多数没有学问,以至有俗读说:“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 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没有人不讲究熏衣剃面,涂脂抹粉,驾著长檐车,踏著高齿屐, 坐著有棋盘图案的方块褥子,靠著用染色丝织成的软囊,左右摆满了器用玩物,从容地出入, 看上去真好似神仙一般,到明经义求取及第时,那就雇人回答考试问题;要出席朝廷显贵的 宴会,就请人帮助作文赋诗。在这种时候,也算得上是个“才子佳士”。等到发生战乱流离 后,朝廷变迁,执掌选拔人才的职位,不再是从前的亲属,当道执政掌权,不再见当年的私 党,求之自身一无所得,施之世事一无所用,外边披上粗麻短衣,而内里没有真正本领,外 边失去虎皮外表,而里边肉里露出羊质,呆然像段枯木,泊然像条乾涸的水流,落拓兵马之 间,辗转死亡沟壑之际,在这种时候,真成了驽才。只有有学问才艺的人,才能随处可以安 身。从战乱以来,所见被俘虏的,即使世代寒士,懂得读《论语》、《孝经》的,还能给人家 当老师;虽是历代做大官,不懂得书牍的,没有不是去耕田养马,从这点来看,怎能不自勉
呢?如能经常保有几百卷的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 有位客人追问我说:“我看见有的人只凭藉强弓长戟,就去讨伐叛逆,安抚民众,以取 得公侯的爵位:有的人只凭藉精通文史,就去救助时代,使国家富强,以取得卿相的官职。 而学贯古今,文武双全的人,却没有官禄爵位,妻子儿女饥寒交迫,类似这样的事数不胜数, 学习又怎么值得崇尚呢?”我回答说:“人的命运坎坷或者通达,就好像金玉木石:钻研学 问,掌握本领,就好像琢磨与雕刻的手艺。琢磨过的金玉之所以光亮好看,是因为金玉本身 是美物:一截木头,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但我们怎么能说雕刻过的 木石胜过尚未琢磨过的宝玉呢?同样,我们不能将有学问的贫贱之士与没有学问的富贵之 人相比。况且,身怀武艺的人,也有去当小兵的:满腹诗书的人,也有去当小吏的,身死名 灭的人多如牛毛,出类拔萃的人少如芝草。埋头读书,传扬道德文章的人,劳而无益的,少 如日蚀:追求名利,耽於享乐的人,多如秋草。二者怎么能相提并论呢?另外,我又听说: 一生下来不学就会的人,是天才;经过学习才会的人,就差了一等。因而,学习是使人增长 知识,明白通达道理。只有天才才能出类拔萃,当将领就暗合于孙子、吴起的兵法;执政者 就同于管仲、子产的政治素养,像这样的人,即使不读书,我也说他们已经读过了。你们现 在既然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如果不效仿古人勤奋好学的榜样,就像盖著被子蒙头大睡,什 么也不知道。 (二)古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送陈章甫(节选) 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8.“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历来备受诗评家的喜爱。请你结合全诗,赏析 此句的精妙之处。(5分) 9.结合全诗,分析此人所蕴含的情感。(6分) 8.陈章甫因朝夕相见的青山而起思乡之情。一说因为思乡很快就回来了,意即早晨辞别 故乡的青山,晚上又见到了。“嘶”形象的衬托出此人心中无限孤独与怀念 9.四月南风吹大麦一片金黄,枣花未落梧桐叶子已抽长。早晨辞别青山晚上又相见,出 门闻马鸣令我想念故乡。陈侯的立身处世襟怀坦荡,虬须虎眉前额宽仪表堂堂。你胸藏诗书 万卷学问深广,怎么能够低头埋没在草莽。天气清和,田野麦黄,道路荫长,骑马出门 路青山作伴,更怀念往日隐居旧乡山林的悠闲生活。这里有一种旷达的情怀,显出隐士的本 色,不介意仕途得失:同时抒发了对趁丈甫罢官被贬的同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全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诗人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感慨: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
呢?如能经常保有几百卷的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 有位客人追问我说:“我看见有的人只凭藉强弓长戟,就去讨伐叛逆,安抚民众,以取 得公侯的爵位;有的人只凭藉精通文史,就去救助时代,使国家富强,以取得卿相的官职。 而学贯古今,文武双全的人,却没有官禄爵位,妻子儿女饥寒交迫,类似这样的事数不胜数, 学习又怎么值得崇尚呢?”我回答说:“人的命运坎坷或者通达,就好像金玉木石;钻研学 问,掌握本领,就好像琢磨与雕刻的手艺。琢磨过的金玉之所以光亮好看,是因为金玉本身 是美物;一截木头,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但我们怎么能说雕刻过的 木石胜过 尚未琢磨过的宝玉呢?同样,我们不能将有学问的贫贱之士与没有学问的富贵之 人相比。况且,身怀武艺的人,也有去当小兵的;满腹诗书的人,也有去当小吏的,身死名 灭的人多如牛毛,出类拔萃的人少如芝草。埋头读书,传扬道德文章的人,劳而无益的,少 如日蚀;追求名利,耽於享乐的人,多如秋草。二者怎么能相提并论呢?另外,我又听说: 一生下来不学就会的人,是天才;经过学习才会的人,就差了一等。因而,学习是使人增长 知识,明白通达道理。只有天才才能出类拔萃,当将领就暗合于孙子、吴起的兵法;执政者 就同于管仲、子产的政治素养,像这样的人,即使不读书,我也说他们已经读过了。你们现 在既然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如果不效仿古人勤奋好学的榜样,就像盖著被子蒙头大睡,什 么也不知道。” (二)古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送陈章甫(节选) 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8.“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历来备受诗评家的喜爱。请你结合全诗,赏析 此句的精妙之处。(5 分) 9.结合全诗,分析此人所蕴含的情感。(6 分) 8. 陈章甫因朝夕相见的青山而起思乡之情。一说因为思乡很快就回来了,意即早晨辞别 故乡的青山,晚上又见到了。“嘶”形象的衬托出此人心中无限孤独与怀念。 9. 四月南风吹大麦一片金黄,枣花未落梧桐叶子已抽长。早晨辞别青山晚上又相见,出 门闻马鸣令我想念故乡。陈侯的立身处世襟怀坦荡,虬须虎眉前额宽仪表堂堂。你胸藏诗书 万卷学问深广,怎么能够低头埋没在草莽。天气清和,田野麦黄,道路荫长,骑马出门,一 路青山作伴,更怀念往日隐居旧乡山林的悠闲生活。这里有一种旷达的情怀,显出隐士的本 色,不介意仕途得失;同时抒发了对趁丈甫罢官被贬的同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全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诗人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感慨: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
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的诗句是 (2)《卖炭翁》中体现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句子是: (3)苏轼在《定风波》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却不在意风雨 吟诗长啸的句子是: 10、1、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错字则此句不给分,6分) 乙选做题(25分) 注意:此题为选考部分,考生在11、12题中在选一大题作答,并在答题纸上用2B 知笔标明序号若多做,则按第一题计分 、小说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1)-(4)题 宝物 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 急。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你有什么古 董?王经理问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 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 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 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 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2)《卖炭翁》中体现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定风波》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却不在意风雨 吟诗长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错字则此句不给分,6 分) 乙 选做题(25 分) 注意:此题为选考部分,考生在第 11、12 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并在答题纸上用 2B 铅笔标明序号。若多做,则按第一题计分。 三、小说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1)-(4)题。 宝 物 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 急。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你有什么古 董?王经理问。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 8 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 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 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 60 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 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 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 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 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 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 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 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 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 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 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 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 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 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 我们不敢再要回来。可能是以前鉴定有误啊,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它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月刊》) 1.(5分)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 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 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 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D.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
“3——30 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 万就 30 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 8 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 22 万元的支票,还亲自 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 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 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 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 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 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 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 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 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 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 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 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 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 我们不敢再要回来。可能是以前鉴定有误啊,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它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 400 万。” (选自《微型小说月刊》) 1.(5 分)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 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 于是以 30 万元顺利成交。 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 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D.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
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以“瓷瓶” 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2.(6分)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小说上下文分析顾林此 时的心理,以及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 3.(6分)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8分)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 分析。 (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2)①他还在为是否卖掉瓷瓶而犹豫不决。一方面,瓷瓶记录着父亲的荣誉,他不愿意卖。 另一方面,父亲住进医院急需用钱,他不得不卖。②他对瓷瓶的价值心存疑虑。他不知道瓷 瓶的真伪,弄不清它的真正价值,担心卖了低价。(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①知恩图报。王教授在被救后,为寻找恩人而到江北开设分店,用30万元买下认为是 赝品的瓷瓶。②诚信待人。王教授一直因送给“赝品”瓷瓶而愧疚,知道瓷瓶的真正价值后 毅然把瓷瓶送回。(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要点:①从情节上看,结尾与前面关于瓷瓶真伪的悬念紧密照应,使故事情节再 起波澜,又耐人寻味。 ②从人物塑造上看,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饱满。 ③从思想内容上看,赞美了被救者的感恩情怀,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丰富了作品的主题。 ④从艺术效果上看,以“最少400万”结尾,小说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四、实用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回答(1)-(4)题。 “布鞋院士”李小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因为一张光脚穿布鞋作报告的照片,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北师大教 授李小文被推到聚光灯下。“布鞋院士”、“扫地僧”的称呼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2015年 月10日下午,噩耗传来,这名莫测高深的“扫地僧”李小文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享年68岁。 貌不惊人,神功盖世。这是很多人认为李小文像《天龙八部》里扫地僧的理由。 在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谢云看来,李小文是国内遥感界泰斗级的专家。但 第一次见面让谢云很意外。当时,为了让学院在遥感领域进一步发展,领导邀请了在中科院 遥感所的李小文,“那时他才53岁,已经有那么多成果了,在我们眼里那就是偶像
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E.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以“瓷瓶” 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2.(6 分)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小说上下文分析顾林此 时的心理,以及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 3.(6 分)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8 分)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 400 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 分析。 (1)(答 E 给 3 分,答 A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B.C 不给分。) (2)①他还在为是否卖掉瓷瓶而犹豫不决。一方面,瓷瓶记录着父亲的荣誉,他不愿意卖。 另一方面,父亲住进医院急需用钱,他不得不卖。②他对瓷瓶的价值心存疑虑。他不知道瓷 瓶的真伪,弄不清它的真正价值,担心卖了低价。(每点 3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 (3)①知恩图报。王教授在被救后,为寻找恩人而到江北开设分店,用 30 万元买下认为是 赝品的瓷瓶。②诚信待人。王教授一直因送给“赝品”瓷瓶而愧疚,知道瓷瓶的真正价值后 毅然把瓷瓶送回。(每点 3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要点:①从情节上看,结尾与前面关于瓷瓶真伪的悬念紧密照应,使故事情节再 起波澜,又耐人寻味。 ②从人物塑造上看,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饱满。 ③从思想内容上看,赞美了被救者的感恩情怀,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丰富了作品的主题。 ④从艺术效果上看,以“最少 400 万”结尾,小说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四、实用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回答(1)-(4)题。 “布鞋院士”李小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因为一张光脚穿布鞋作报告的照片,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北师大教 授李小文被推到聚光灯下。“布鞋院士”、“扫地僧”的称呼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2015 年 1 月 10 日下午,噩耗传来,这名莫测高深的“扫地僧”李小文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享年 68 岁。 貌不惊人,神功盖世。这是很多人认为李小文像《天龙八部》里扫地僧的理由。 在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谢云看来,李小文是国内遥感界泰斗级的专家。但 第一次见面让谢云很意外。当时,为了让学院在遥感领域进一步发展,领导邀请了在中科院 遥感所的李小文,“那时他才 53 岁,已经有那么多成果了,在我们眼里那就是偶像
天,谢云下楼时,发现迎面上楼的男子穿着白衬衫黑裤子,手里拎着上世纪80年 代流行的半圆形黑包,脚上是一双布鞋,“特别土,我还想这人来我们这儿有什么事,别人 告诉我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小文。” 偶像的这身装扮,让谢云很意外。他后来听同事讲,李小文第一次到学院报到,就因为 这身装束,被门卫挡在了外面,以为他是来推销的农民。 李小文在中科院遥感应用硏究所做所长,白天在研究所上班,晚上回北师大做课题。地 遥学院晚上11点关门,李小文经常忙到很晚,每次回来都要叫值班室帮忙开门。李小文去 找系主任,“咱不是要办成国际一流大学吗?你在美国时,看哪个国际一流大学晚上11点钟 就把门锁了?”后来院里把钥匙分给了李小文一把,再也不影响他忙到半夜了 李小文说:“我做课题的原则就是能够交差。”但身边师生都知道他对科研有多严谨审慎 学生胡容海说老师的“能交差”,指的可是把项目申请时下的承诺全部完成。他审阅学生的 报告,勘误是逐字逐句的。学生的小组汇报做完,他说,“公式是不是再好好推一推”,抠出 每一个符号的疏漏。李小文的研究论文被广泛引用,波士顿大学地理系主任 Strahler教授 曾评价,李小文是遥感基础研究领域最顶尖的两三位科学家之一。 李小文的快乐来自学生。有人曾问李小文喜欢带什么样的学生,李小文的观点是“有教 无类”,“只要愿意跟我念书的,我都愿意带。” 他经常用古诗词解释复杂的遥感理论。谈到遥感的优势,李小文引用苏东坡《题西林壁》 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到自己的 成名作“遥感几何光学模型”,他说其实就是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的“草 色遥看近却无”,春草直生,远看绿色浓郁,但站到近处看,绿色就没有那么浓密了 李小文喜欢和学生打赌,学生们也知道,老师和自己打赌另有用意。有一次,一名学生 在实验观测中发现,太阳可以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李小文起初认为这有悖于人 们的常识,为了给学生一个发现真理的机会,他就和这个学生打睹。师生俩分头查阅资料, 仔细论证。最终,学生赢了老师。他曾在博客里提到“老师合格的标准”:让学生做自己 掘墓人”。 李小文在中国科学院做讲座的一张照片走红网络,照片里,蓄着胡须的李小文穿着黑色 外套,没穿袜子的脚上蹬着一双布鞋,不经意地跷着二郎腿,低头念着发言稿。山村老人形 象与院士身份形成的强烈反差,让很多人惊叹,“一派仙风道骨,完全就是古龙笔下的侠士”。 “李小文”作为关键词,迅速排在了搜索引擎的第一位:他在科学网开设的博客,点击量迅 速超过了400万次。媒体蜂拥而至,有时,他会在电话里赔笑,“理解一下,理解一下”;有 时,他会用商量的语气说:“再等等,等这波热点过去吧。”他希望赶紧出个新闻,为自己那 张被热炒的照片降降温。 名博友说,李小文有文人的风骨,而这种风骨,就是现在学术界缺少的真性情,是学 者本分的回归和做学问应有的那种心态 (摘编自《新京报》2015年4月29日) 相关链接 ①李小文(1947~2015),遥感、地理学家,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理学博士 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 (摘自中国科学院学部与院士网) ②汶川地震后第二天,李小文在自己的博客上“道歉”,说大家都关注汶川的灾情,“但 到现在我们还出不了一幅图”。看见时任总理温家宝去灾区,在飞机上工作的照片里看的还 是地图,而不是遥感出的现势图,李小文说,“我们搞遥感的,真是恨不得打个地洞钻下去, 就算地震殉国算了。” (摘自杨三喜《微观中国:再无“扫地僧”》)
一天,谢云下楼时,发现迎面上楼的男子穿着白衬衫黑裤子,手里拎着上世纪 80 年 代流行的半圆形黑包,脚上是一双布鞋,“特别土,我还想这人来我们这儿有什么事,别人 告诉我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小文。” 偶像的这身装扮,让谢云很意外。他后来听同事讲,李小文第一次到学院报到,就因为 这身装束,被门卫挡在了外面,以为他是来推销的农民。 李小文在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做所长,白天在研究所上班,晚上回北师大做课题。地 遥学院晚上 11 点关门,李小文经常忙到很晚,每次回来都要叫值班室帮忙开门。李小文去 找系主任,“咱不是要办成国际一流大学吗?你在美国时,看哪个国际一流大学晚上 11 点钟 就把门锁了?”后来院里把钥匙分给了李小文一把,再也不影响他忙到半夜了。 李小文说:“我做课题的原则就是能够交差。”但身边师生都知道他对科研有多严谨审慎。 学生胡容海说老师的“能交差”,指的可是把项目申请时下的承诺全部完成。他审阅学生的 报告,勘误是逐字逐句的。学生的小组汇报做完,他说,“公式是不是再好好推一推”,抠出 每一个符号的疏漏。李小文的研究论文被广泛引用,波士顿大学地理系主任 Strahler 教授 曾评价,李小文是遥感基础研究领域最顶尖的两三位科学家之一。 李小文的快乐来自学生。有人曾问李小文喜欢带什么样的学生,李小文的观点是“有教 无类”,“只要愿意跟我念书的,我都愿意带。” 他经常用古诗词解释复杂的遥感理论。谈到遥感的优势,李小文引用苏东坡《题西林壁》 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到自己的 成名作“遥感几何光学模型”,他说其实就是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的“草 色遥看近却无”,春草直生,远看绿色浓郁,但站到近处看,绿色就没有那么浓密了。 李小文喜欢和学生打赌,学生们也知道,老师和自己打赌另有用意。有一次,一名学生 在实验观测中发现,太阳可以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李小文起初认为这有悖于人 们的常识,为了给学生一个发现真理的机会,他就和这个学生打睹。师生俩分头查阅资料, 仔细论证。最终,学生赢了老师。他曾在博客里提到“老师合格的标准”:让学生做自己的 “掘墓人”。 李小文在中国科学院做讲座的一张照片走红网络,照片里,蓄着胡须的李小文穿着黑色 外套,没穿袜子的脚上蹬着一双布鞋,不经意地跷着二郎腿,低头念着发言稿。山村老人形 象与院士身份形成的强烈反差,让很多人惊叹,“一派仙风道骨,完全就是古龙笔下的侠士”。 “李小文”作为关键词,迅速排在了搜索引擎的第一位;他在科学网开设的博客,点击量迅 速超过了 400 万次。媒体蜂拥而至,有时,他会在电话里赔笑,“理解一下,理解一下”;有 时,他会用商量的语气说:“再等等,等这波热点过去吧。”他希望赶紧出个新闻,为自己那 张被热炒的照片降降温。 一名博友说,李小文有文人的风骨,而这种风骨,就是现在学术界缺少的真性情,是学 者本分的回归和做学问应有的那种心态。 (摘编自《新京报》2015 年 4 月 29 日) 相关链接 ①李小文(1947~2015),遥感、地理学家,1985 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理学博士 学位,200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 (摘自中国科学院学部与院士网) ②汶川地震后第二天,李小文在自己的博客上“道歉”,说大家都关注汶川的灾情,“但 到现在我们还出不了一幅图”。看见时任总理温家宝去灾区,在飞机上工作的照片里看的还 是地图,而不是遥感出的现势图,李小文说,“我们搞遥感的,真是恨不得打个地洞钻下去, 就算地震殉国算了。” (摘自杨三喜《微观中国:再无“扫地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