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学素 1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学习目标 (1)辍耕之垄上停止 (2)怅恨久之失望 1.熟读课文,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3)苟富贵,无相忘如果 4)佣者笑而应 2.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3.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能力 (5)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4.认识我国古代农民在第一次起义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敢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翻译下列句子 二、学习重点、难点 贤耕之垄上 1.熟读课文,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能力 。等涉停止耕作走到田堤上休息,因失望而叹银了很久 富贵,无相忘 三、学习方法: 如果有一天谁富贵了,不要彼此忘记 四、学习时间:3课时 燕怎么知道天鹅的远大志向呢! 五、学习过程: 第二时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一)、朗读课文 1.《史记》筒介 男生读第二段,女生读第三段,然后互相纠正错误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编写的一部史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白黄帝至汉武3000多年的历()、借助课下注解,学习课文第二段,(先借助课下注解,疏通文意,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再完成练习 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 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不仅史料翔实,而且 文笔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而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本纪”简介 (1)发阀左遮戍渔阳九百人(征发)(通“谪”,) (2)屯大泽乡(停驻) 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3)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4)为屯长(担任) 记:“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5)会天大雨 (6)法皆斩(按飄法律规定) 3.司马迁简介 (7)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走 (8)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司马迁自幼刻苦学习,20岁起曾多次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土人情 掌握了丰富的史料,他继承父亲要写史书的遭志,42岁时开始写《史记 已时表奖叙的家 (9)天下苦秦久矣( (10)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封建君主继承王 捕入狱,受宫刑。出狱后,继续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 二)、初读文章 (1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12)扶苏以数谏故(因为)(屡次)(缘故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3)今或闻无(有 (14)楚人怜之(爱戴) 辍(chu)耕鸿等(h)(j)乎適(zhe)(sha) (15)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如果 (16)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向) 度(d)已失期以数(shub)谏故 (17)吴广以为然(对)(18)念鬼(考虑)(19)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 (zng)间(Jian)令篝()火忿(hul) (20)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私自)(派)(去,往) (21)夜篝火(用篝火装鬼火 宇(nlng)有种(xn)(zh)那(cu 柘(z (22)狐呜呼曰 (23)大楚兴,陈胜王(称王) 选门(q10) 车六七百乘( sheng) 骑(j)千余 社稷(j1) 2.翻译下列句子 被(pI)坚执锐 会(hu1)计事 长( zhang)吏 (1)发闾左谪戍渔阳 朗读课文,注意文章中的停顿 朝廷调发九百名贫苦百姓去戌守渔阳 分句子中的停顿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要注意不能把句中的同一成分分开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现在选跑也是死,起义也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先借助课下注解,疏通文意,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再完成练习:然后全班展示 扶苏因为多次劝戒秦始皇的原因,皇帝派他到外面带兵 (4)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直多应者
1 21《陈涉世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3.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能力。 4.认识我国古代农民在第一次起义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敢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习重点、难点: 1.熟读课文,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能力。 三、学习方法: 诵读法、自学讨论法。 四、学习时间:3 课时。 五、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1.《史记》简介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编写的一部史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 3000 多年的历 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不仅史料翔实,而且 文笔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而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本纪”简介 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 “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 记; “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 “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3.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自幼刻苦学习,20 岁起曾多次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土人情,38 岁时继任太史令,博览皇家藏书, 掌握了丰富的史料,他继承父亲要写史书的遗志,42 岁时开始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 捕入狱,受宫刑。出狱后,继续发愤著书,公元前 91 年完成《史记》。 (二)、初读文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辍.(chuò)耕 鸿鹄..( hú ) 嗟.( jiē )乎 適.( zhé )戍.(shù) 度.( duó )已失期 以数.( shuò )谏故 当行.( háng ) 陈胜王.(wàng) 所罾.(zēng) 间.( jiàn) 令 篝.( gōu )火 忿.恚.( huì ) 笞.( chī)广 宁.( nìng)有种 徇.( xùn ) 铚.(zhì ) 酂.( cuó ) 柘.(zhè) 谯.门(qiáo) 车六七百乘.(shèng ) 骑.( jì )千余 社稷.(jì) 被.(pī)坚执锐 会.( huì)计事 长.(zhǎng)吏 2.朗读课文,注意文章中的停顿。 划分句子中的停顿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要注意不能把句中的同一成分分开;二 是我们应注意照顾到我们的朗读习惯。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先借助课下注解,疏通文意,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再完成练习;然后全班展示 交流。) 1.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辍.耕之.垄上 停止 (2)怅.恨久之. 失望 (3)苟.富贵,无.相忘 如果 (4)佣者笑而应.曰 (5)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翻译下列句子。 (1)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 (2)苟富贵,无相忘。 如果有一天谁富贵了,不要彼此忘记。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远大志向呢!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男生读第二段,女生读第三段,然后互相纠正错误。 (二)、借助课下注解,学习课文第二段。(先借助课下注解,疏通文意,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再完成练习; 然后全班展示交流。) 1.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征发)(通“谪”,) (2)屯.大泽乡 ( 停驻 ) (3)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编次) (4)为.屯长 ( 担任 ) (5)会.天大雨 ( 恰逢 ) (6)法.皆斩(按照法律规定 ) (7)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 逃走 ) (8)等.死,死国可乎? ( 同样 ) (9)天下苦.秦久矣( 以……为苦) (10)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 封建君主继承王 位 ) (1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是 ) (12)扶苏以数..谏故. (因为)(屡次)(缘故) (13)今或.闻无罪 ( 有人 ) (14)楚人怜之..( 爱戴 ) (15)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如果) (16)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向) (17)吴广以为然. ( 对 ) (18)念.鬼 ( 考虑 ) (19)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 (20)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私自)(派)(去,往) (21)夜篝火..(用篝火装鬼火) (22)狐呜..呼曰 (像狐狸那样嗥叫) (23)大楚兴,陈胜王.( 称王) 2.翻译下列句子。 (1 ) 发闾左谪戍渔阳。 朝廷调发九百名贫苦百姓去戍守渔阳。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扶苏因为多次劝戒秦始皇的原因,皇帝派他到外面带兵。 (4)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这些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倡导天下人反秦,应该有很多响应的人 国家惩罚 论功劳聚会响应意图 (5)乃丹书帛日“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4)将军身被坚执锐 于是就用丹砂在丝绸上写道“陈胜王”三个字 将军您亲自作战 6)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第三课时 又暗中派吴广到士兵驻地旁边从林里的神庙中去 (一)理解内容(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分组展示) 第一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本段 二天,士兵们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这段主要写陈胜年轻时给人做佣工之时,胸中已怀有大志(“鸿鹊之志”)。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 等方面来介绍陈胜 译句子有两方法,一是童译,二是童再我们在的时候应以童译为主,意译作为输助手段。同时 2.陈涉虽出身农民,但与一般农民有很大的不同,想一想不同点 (1)“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2)“荷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 (三)借助课下注解,学习课文第三段。(先借助课下注解,疏通文意,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再完成练习:(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然后全班展示交流,) 3.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在段中画出句子 1、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明确: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兵役和残酷的刑法,“发阁左適戍渔阳九百人”一次征发就有900人 意)(想要) (2)忿恚尉(使……恼怒) 可见摇役之重:“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被逼的 (3)以激怒其众(来) (4)将尉醉(将领) 4.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5)陈胜佐之(帮助) (6)并杀两尉(一齐) 明确: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绪,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统治 (7)藉第令毋斩(即使) 者内部力量:再提深受楚国人民爱戴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力,又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 (8)而戍死者固十六七(本来) 的复仇火焰。两个策略,反映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 (9)从民欲也(愿望) (10)袒右,称大楚(号称) 5.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奥论准备,是怎样的?有何作用? (11)为坛而盟(筑) (12)收而攻蕲(收兵) 蕲下(攻克 明确: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制造陈胜要做王的奥论,主要作用是“威众 (14)死即举大名耳(就) 6.第3段写什么内容?(要求用一两句话作答) (1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难道) (16)敬受命(听从您的命令) 这段是记述陈胜起义的起事经过以及陈胜起义迅猛发展的慨况。写了三方面内容:并杀两尉:为坛而盟 胜利进军。总之,写了起义的经过和胜利情况 (17)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佝蕲以东(派)(指率军巡行,使人降服)(18)行收兵(行军) 7.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 (19)比至陈,(等到) (20)车六七百乘(四匹马拉的战车的数量) 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 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 (21)骑千余,卒数万人(一人一骑)(几)(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集会) 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譽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 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 (2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着) (24)伐无道,诛暴秦(讨伐) 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25)复立楚国之社稷(国家 26)皆刑其长吏(惩罚 (二)分析人物形象 (27功宜为王 论功) (28)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商议事情)陈胜是个年轻时就有远大抱负,有勇有谋,有敏锐洲察力,有卓越领导才能的农民领袖 (29)杀之以应陈涉(响应) (30)卜者知其指意(通“旨”,意图) 三)检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解释下列多义词的含义 (1)广故数言欲亡,忿去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1)故广故数言欲亡(故意)扶苏以数谏故(缘故) 吴广故意屡次说想要逃跑,使押送戍卒的军官恼怒,让军官责辱他,来激怒戍卒们。 (2)数卒数万人(几) 广故数言欲亡(多次)数有功(多次) (2)籍第令毋斩,而皮死者固十六七 (3)将将兵狗前以东(率领) 将尉醉(押送戍卒的军官)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大将 即使朝廷不杀我们,但是戍边而死的人本来就有十分之六七 (4)之辍耕之垄上(往) 怅恨久之(助词,无实义) (3)且壮士不死即己,死即举大名耳,王铁将相宁有种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 二世杀之(代扶苏 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要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5)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旅行或行军途中停留 用鞭、杖和竹板打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的敬称假 历史上陈胜吴广起义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结合课文内容及课后练习三的小短文,谈谈你对陈胜的看法 使 盟誓攻下攻克 分析一下其失败的根源。(学生见仁见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你的号令攻占土地 行军中沿路收纳兵 等到 一起坚固的铠
2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这些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倡导天下人反秦,应该有很多响应的人。 (5)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于是就用丹砂在丝绸上写道“陈胜王”三个字。 (6)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又暗中派遣吴广到士兵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去。 (7)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第二天,士兵们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方法链接 翻译句子有两种方法,一是直译,二是意译。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同时 在译句的时候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一定要在译文中出现。 (三)借助课下注解,学习课文第三段。(先借助课下注解,疏通文意,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再完成练习; 然后全班展示交流。) 1、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 广故.数言欲.亡 (故意)(想要) (2)忿恚..尉 ( 使……恼怒) (3)以.激怒其众(来) (4) 将.尉醉 (将领) (5)陈胜佐.之 (帮助) (6)并.杀两尉(一齐) (7)藉第令 ...毋斩 (即使) (8)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本来) (9)从民欲.也(愿望) (10)袒右,称.大楚(号称) (11)为.坛而盟 (筑) (12) 收.而攻蕲 (收兵) 蕲下.(攻克) (13)且.壮士不死即已 (况且) (14) 死即.举大名耳(就) (1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难道) (16) 敬受命..(听从您的命令) (17)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派) (指率军巡行,使人降服) (18) 行.收兵(行军) (19).比.至陈, (等到) (20) 车六七百乘.( 四匹马拉的战车的数量) (21)骑.千余,卒数.万人 (一人一骑) (几) (22)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集会) (23)将军身被.坚执锐 (通“披”,穿着) (24) 伐.无道,诛暴秦(讨伐) (25)复立楚国之社稷.. (国家) (26) 皆刑.其长吏(惩罚) (27)功.宜为王 (论功) (28)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商议事情) (29)杀之以应.陈涉 (响应) (30) 卜者知其指.意(通“旨”,意图)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吴广故意屡次说想要逃跑,使押送戍卒的军官恼怒,让军官责辱他,来激怒戍卒们。 (2)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朝廷不杀我们,但是戍边而死的人本来就有十分之六七。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要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用鞭、杖和竹板打 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一齐 帮助 对对方的敬称 假 使 本来 愿望 露出 盟誓 攻下攻克 况且 就 难道 听从 你的号令攻占土地, 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 等到 一起 坚固的铠 甲 杀 国家 惩罚 论功劳 聚会 响应 意图 (4)将军身被坚执锐。 将军您亲自作战。 第三课时 (一)理解内容(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分组展示) 1.第一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本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陈胜的? 这段主要写陈胜年轻时给人做佣工之时,胸中已怀有大志(“鸿鹄之志”)。 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 等方面来介绍陈胜。 2.陈涉虽出身农民,但与一般农民有很大的不同,想一想不同点。 (1)“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2)“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3.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在段中画出句子。 明确: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兵役和残酷的刑法,“发阁左適戍渔阳九百人”,一次征发就有 900 人, 可见摇役之重;“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被逼的。 4.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明确: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绪,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统治 者内部力量;再提深受楚国人民爱戴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力,又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 的复仇火焰。两个策略,反映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 5.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准备,是怎样的?有何作用? 明确: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威众”。 6.第 3 段写什么内容?(要求用一两句话作答) 这段是记述陈胜起义的起事经过以及陈胜起义迅猛发展的慨况。写了三方面内容:并杀两尉;为坛而盟; 胜利进军。总之,写了起义的经过和胜利情况。 7. 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 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 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二)分析人物形象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归纳分析陈胜的性格。 陈胜是个年轻时就有远大抱负,有勇有谋,有敏锐洞察力,有卓越领导才能的农民领袖。 (三)检测。 1.解释下列多义词的含义。 (1)故 广故数言欲亡 ( 故意 ) 扶苏以数谏故(缘故) (2)数 卒数万人 ( 几) 广故数言欲亡 ( 多次) 数有功(多次) (3)将 将兵徇蕲以东 (率领 ) 将尉醉(押送戍卒的军官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将) (4)之 辍耕之垄上 ( 往 ) 怅恨久之 ( 助词,无实义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的 ) 二世杀之 (代扶苏) (5)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旅行或行军途中停留 2.历史上陈胜吴广起义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结合课文内容及课后练习三的小短文,谈谈你对陈胜的看法, 分析一下其失败的根源。(学生见仁见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看》昏噜食 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独倚望江棱”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婉约派和豪放派的风格特征及代表作家作表作品 (4)、“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从希望到失望 2、学会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通过反复吟咏,培养感悟诗歌 (5)、全词的主旨句是:肠断白蘋 意蕴的能力:通过探讨研究,培养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归纳、综合的能力 3、感悟作品内涵,领会词作情感,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爱国 6)、可以推断白赭洲是个什么地方?当初分别的地方。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1、准确背诵词作,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2、归纳比较不同词作的区别,感悟婉约和豪放派的词风。 4、分组展示 难点:准确默写,理解运用 三,学习方法: (三)学习《武陵春 四、学习时间:3课时 (1)学生各自诵读 五、学习过程: (2)组内展示 第一课时 (3)男女生各一人诵读 (一)预习导学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1《望江南》,选自《 》,《望江南》是 3、赏析,完成练习 南(今属山东)人,有派的重要作家之一,(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本诗作者却“日晚倦 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 2、李清照(1084约1151),号 态?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 出作者的满怀愁绪。两篇文章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 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 画,很早就受人注意。王灼《碧鸡漫志》说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遗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 话》也记载晁补之常向人称赞她的诗句。早 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 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住了作者的心 3、给加点线注音 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体,欲语泪先流 脉脉( 白蘋洲( 艋( 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 (二)学习《望江南》 诵读 1)学生各自诵读 4、分组展示 2)组内展示 (四)、总结: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男女生各一人诵读 风格相近,都比较蜿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 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本词虽短短27个字,却讲述了一个凄婉动人的故事。试给这个故事理清记叙的要素 (五)、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 六)、背诵这两首诗 物 (2)、“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3 25《词五首》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婉约派和豪放派的风格特征及代表作家作表作品; 2、学会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通过反复吟咏,培养感悟诗歌 意蕴的能力;通过探讨研究,培养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归纳、综合的能力。 3、感悟作品内涵,领会词作情感,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爱国情。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1、准确背诵词作,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2、归纳比较不同词作的区别,感悟婉约和豪放派的词风。 难点:准确默写,理解运用。 三、学习方法: 诵读法、自学讨论法。 四、学习时间:3 课时。 五、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望江南》,选自《 》,《望江南》是 。作 者 ,是 (朝代)词人,诗词兼工,是 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2、李清照(1084—约 1151),号 ,济南(今属山东)人。有《 》。李 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 画,很早就受人注意。王灼《碧鸡漫志》说她“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朱弁《风月堂诗 话》也记载晁补之常向人称赞她的诗句。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 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给加点线注音 倚( ) 脉脉( ) 白蘋洲( ) 舴艋( ) (二)学习《望江南》 1、诵读。 (1)学生各自诵读。 (2)组内展示。 (3)男女生各一人诵读。 2、理解、赏析。 (1)、本词虽短短 27 个字,却讲述了一个凄婉动人的故事。试给这个故事理清记叙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 物 事件 (2)、“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3)、 “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4)、“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从希望到失望。 (5)、全词的主旨句是:肠断白蘋 洲。 (6)、可以推断白蘋洲是个什么地方?当初分别的地方。 3 、 组 内 交 流 。 4、 分组展示。 (三)学习《武陵春》 1、诵读。 (1)学生各自诵读。 (2)组内展示。 (3)男女生各一人诵读。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3、赏析,完成练习。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本诗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 态?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 出作者的满怀愁绪。两篇文章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 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 住了作者的心。 (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 3 、组内交 流 。 4、 分组展示。 (四)、 总结: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 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五)、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 (六)、背诵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背诵《望江南》《武陵春》 (一)全班齐读五首词。 )背诵比赛。 (二)、学生自学其它三首 (三)检测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A、达标训练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范仲淹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 《望江南》中表现女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的名句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 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 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脉水悠悠 的创新精神。我们学过《岳阳楼记》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渔家做·秋思》词中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的一句是:寒下秋来风景异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 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我我们学过《水调3.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是述朝苏轼(姓名)字子醴,号东坡居士 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 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三苏”·“江域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词的题目.词中借用典故,表达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 时。政治上不得意 3)辛弃疾(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4.《式陵春》中叙述词人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的诗句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 ,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作者是宏朝爱国词人辛弃疾(姓名),字幼安,号稼轩,与苏轼并 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称“苏辛”下阕中表达词人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的远大理想的诗句是:了却君干天下 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2、通读这三首词。 1.简要说说《武陵春》中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 (1)学生各自诵读 作者先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浓重的哀愁。这哀愁 2)组内展示 浓重到使她无心梳妆打扮的程度,甚至不能提起,不能触摸。然后“只恐双溪舴蜢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 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 2.简述《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引用“亲射虎”“冯唐”“射天狼”等典故分别表达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引“亲射虎”典故,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突出表现了他虽年纪己经不小, 但仍有着少年的狂气,引“遣冯唐”典故,词人以魏尚自喻,表达了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救魏尚那样重用自 4、把握三首词的感情 1)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 己。引“射天狼”典故,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3.阅读《破阵子为陈同雨赋壮词以寄之》一词,回答问题 《渔家黴》: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1)上阕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江城子》:打猎:雄壮、开 写了挑灯看剑、听吹角的活动。梦见了自己己经置身于抗敌的前线 《破阵子》:回忆军旅生活:豪故、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2)第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2)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 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渔家做》: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3)“沙场秋点兵”一句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破阵子》: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秋”字用得好。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的季节 (4)下阕中哪些句子写战争的画面?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 相同:爱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战争画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现了作者统一祖国 不同:《渔家傲》与思乡紧紧联系 《江城子》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5)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破阵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 3)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两鬓新生的白发时,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只能在沉醉后驰鸦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 相同:感情上来讲,都与爱国紧密联系 醺的悲情 风格上豪放、开阔、雄 (6)假如你是词人的好友陈亮,该怎样劝慰一下“可怜白发生”的辛弃疾? 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三)拓展延伸: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 国诗句
4 第二课时 (一)、背诵《望江南》《武陵春》 (二)、 学生自学其它三首。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1)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范仲淹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 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 的创新精神。我们学过《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我我们学过《水调 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 时。政治上不得意。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 600 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 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 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2、 通读这三首词。 (1)学生各自诵读。 (2)组内展示。 (3)三个组各一人诵读。 3、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4、把握三首词的感情。 (1) 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 《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 《破阵子》: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2) 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 《渔家傲》: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江城子》: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 《破阵子》: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相同:爱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 不同:《渔家傲》与思乡紧紧联系。 《江城子》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破阵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3) 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感情上来讲,都与爱国紧密联系。 风格上豪放、开阔、雄壮。 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三)拓展延伸: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 国诗句。 第三课时 (一)全班齐读五首词。 (二)背诵比赛。 (三)检测。 A、达标训练。 1.《望江南》中表现女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的名句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 脉脉水悠悠。 2.《渔家傲•秋思》词中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的一句是:寒下秋来风景异。 3.《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是宋朝苏轼 (姓名)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与 苏洵 、 苏辙 并称 “三苏”。“江城子”是词牌名 , 密州出猎 是词的题目。词中借用典故,表达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 他机会去建功立业的两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4.《武陵春》中叙述词人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的诗句是: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作者是宋朝爱国词人_辛弃疾(姓名),字幼安,号稼轩,与苏轼并 称“苏辛”。下阕中表达词人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的远大理想的诗句是:了却君王天下 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B、能力提高 1.简要说说《武陵春》中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 作者先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浓重的哀愁。这哀愁 浓重到使她无心梳妆打扮的程度,甚至不能提起,不能触摸。然后“只恐双溪舴蜢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 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 2.简述《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引用“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等典故分别表达的意思。 引“亲射虎”典故,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突出表现了他虽年纪已经不小, 但仍有着少年的狂气。引“遣冯唐”典故,词人以魏尚自喻,表达了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 己。引“射天狼”典故,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3.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回答问题。 (1)上阕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写了挑灯看剑、听吹角的活动。梦见了自己已经置身于抗敌的前线。 (2)第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3)“沙场秋点兵”一句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秋”字用得好。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的季节。 (4)下阕中哪些句子写战争的画面?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战争画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现了作者统一祖国 的愿望。 (5)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 两鬓新生的白发时,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 酬的悲情。 (6)假如你是词人的好友陈亮,该怎样劝慰一下“可怜白发生”的辛弃疾?
《章眾人能》导看食 (只是) 若士必怒(如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 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 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借助工具 怒:秦王怫然怒 怀怒未发(怒气)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鬃,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 夫: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 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语词,无实义 4.培养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以君为长者(把) 【学习重点】 累重点字词,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亦: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也 布衣之怒,亦免冠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徒跣(也不过) 【学习难点】 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学习方法】 ①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②故不错意也(通“措”,放置) 诵读法、自学讨论法 ③轻寡人与(通“欤”,吗)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 ⑤寡人谕矣(通“喻”,明白 3、解释加点的词 不辱使命(辱没)因 1、作者作品背景介绍 易安陵(交换)虽千里不易也(即使) (1)作家作品: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请广于君(扩充) 两( 以头抢地(撞)秦王色挠(变了脸 录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色) 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 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长跪而谢之(道歉)体视降于天(吉凶的征兆) 元前230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 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童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与(轻视) 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4、翻译句子 安陵国_,于是安陵君就派_唐雎到秦国谈判 语中加点字注音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怫然(f0)休授(jn 缟素( 译: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土地,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徒跣(xidn)色挠(moo)抢地( qiang 韩愧(gu)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读课文,整体感知 译:安陵君从先王那几继承了土地并守住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是方國五百里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土地呢? 2.齐读 3、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译: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四、积累文言词语。(先自己做,再小组交流,最后分组展示) 辨析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不同含义 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
5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 精神。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学习重点】 1.积累重点字词,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学习难点】 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学习方法】 诵读法、自学讨论法。 【学习时间】2 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 作者作品背景介绍: (1) 作家作品:刘向(约前 77~前 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 目录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___《战国策·魏策四》__。《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 理编辑的一部___国别体史书__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 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背景资料: 公元前 230 年和前 225 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 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 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 骗手段吞并__安陵国__,于是安陵君就派_唐雎__到秦国谈判。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唐雎.(jǔ ) 怫.然( fǔ ) 休祲.(jìn ) 缟.素( gǎo ) 徒跣.( xiǎn ) 色挠.( náo ) 抢.地( qiāng ) 韩傀.( guī )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齐读。 3、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四、积累文言词语。(先自己做,再小组交流,最后分组展示) 1、辨析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不同含义 徒: 免冠徒.跣 ( 光着 )号令徒.属曰 (所属的人) 徒.以有先生也 (只是) 若:若.为佣耕 (你) 若.士必怒 (如果)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 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派) 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怒:秦王怫然怒 (发怒) 怀怒未发(怒气) 夫:此庸夫之怒也 (成年男子)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 语词,无实义) 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用) 以君为长者(把) 亦: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也) 布衣之怒,亦免冠 徒跣(也不过)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 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②故不错意也(通“措”,放置) ③轻寡人与 (通“欤”,吗) ④仓鹰击于殿上 (通“苍”,青色) ⑤寡人谕矣 (通“喻”,明白) 3、解释加点的词。 不辱.使命 ( 辱没) 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出使) 易.安陵(交换) 虽.千里不敢易也 (即使) 请广.于君(扩充) 而.君逆.寡人 (可是)(违背) 以头抢.地(撞) 秦王色挠.. (变了脸 色 ) 怫然..怒 (盛怒的样子) 长跪而谢.之 (道歉) 休祲..降于天 (吉凶的征兆) 轻.寡人 与(轻视) 4、翻译句子 1、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译: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土地,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2、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安陵君从先王那儿继承了土地并守住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 何况只是方圆五百里的 土地呢? 3、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 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第二课时 1、你还了解中国历史上哪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或故事? 一、分各色朗读课文。 晏子:出使楚国蔺相如:完璧归赵 诸葛亮:舌战群儒 二、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先 再小组交流,最后分组展示) 是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 地。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他出使 爱国志士为国不憎牺牲自己的故事: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 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 因为他知道秦王井不是真的想易地,秦王的目的是吞并安陵国 2、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后一次演讲》。) 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较了 2、思考、讨论: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 秦王,有理也有礼 秦王开始接受了唐腰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有没有现实意义? 秦王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拂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面对不良风气,面对歹徒,应当怎样有勇有谋地斗争?当国家有 4、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 难,比如在台湾问题上有人挑起战争:比如说 主义死灰复燃之时,你应当怎样做?答题时教师注意 雎临危不惧。他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点到为止,不要上纲上线或偏离课文 5、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说明秦王害怕了。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琴的精神 阅读下面的一则短文,回答问题。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 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 6、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牡 相同的是都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 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之明,孰与睐行乎?”平公曰:“善哉!”( 旷论学》) 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1.解释下面加粗词的活用现象。 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一刺杀秦王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秦王是前侧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一进攻国家 炳,点燃。炳烛,这里是使动用法,把蜡烛点燃的意思 秦王和唐雎分别是怎样的人 2.识别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并领悟其作用 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智勇双全的外交家 此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作用:叙事透辟,讲出一个人应终身向学,并且条分缕析:内容 集中,不枝不蔓,增强气势:节奏鲜明,长于打情,富有感染力,不能不打动晋平公 (2)……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三、问题探究 此两句运用了顶针和反问的修辞方法。前一句的句末短语“炳烛之明”作下句的开头,构成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为什么说他没有辱没使命?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针辞格,具有蝉联续接的特点。增强了语气语势,更加有说服力。后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 表示确定的意思,加强了语气,对说服、打动晋平公更具有作用,更显得情真辞切 3.根据这则短文,能概括出一个成语:“炳烛之明”“举烛之明 4.这篇文章给我们什么启发? 2、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请说说你探究的结果 刘向的这篇文章,勉励人们要终身向学,活到老学到老。这则故事概括为成语“炳烛之明” 或“举烛之明”,告诫人们即使到了老年,也要努力学习。现在用此成语形容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或 用于自谦 四、延仲思考
6 第二课时 一、分各色朗读课文。 二、 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分组展示) 1、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是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他出使 秦国。 因为他知道秦王并不是真的想易地,秦王的目的是吞并安陵国。 2、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 秦王,有理也有礼。 3、秦王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秦王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 4、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 唐雎临危不惧。他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5、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说明秦王害怕了。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6、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相同的是都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7、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8、从文章的语言和故事情节入手,你认为秦王和唐雎分别是怎样的人? 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智勇双全的外交家。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为什么说他没有辱没使命?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请说说你探究的结果。 四、延伸思考 1、 你还了解中国历史上哪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或故事? 晏子:出使楚国 蔺相如:完璧归赵 诸葛亮:舌战群儒 (爱国志士为国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 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 后一次演讲》。) 2、 思考、讨论: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 有没有现实意义?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面对不良风气,面对歹徒,应当怎样有勇有谋地斗争?当国家有 难,比如在台湾问题上有人挑起战争;比如说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之时,你应当怎样做?答题时教师注意 点到为止,不要上纲上线或偏离课文。 五、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一则短文,回答问题。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 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 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师 旷论学》) 1.解释下面加粗词的活用现象。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炳,点燃。炳烛,这里是使动用法,把蜡烛点燃的意思。 2.识别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并领悟其作用。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此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作用:叙事透辟,讲出一个人应终身向学,并且条分缕析;内容 集中,不枝不蔓,增强气势;节奏鲜明,长于抒情,富有感染力,不能不打动晋平公。 (2)……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此两句运用了顶针和反问的修辞方法。前一句的句末短语“炳烛之明”作下句的开头,构成顶 针辞格,具有蝉联续接的特点。增强了语气语势,更加有说服力。后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 表示确定的意思,加强了语气,对说服、打动晋平公更具有作用,更显得情真辞切。 3.根据这则短文,能概括出一个成语: “炳烛之明”“举烛之明”。 4.这篇文章给我们什么启发? 刘向的这篇文章,勉励人们要终身向学,活到老学到老。这则故事概括为成语“炳烛之明” 或“举烛之明”,告诫人们即使到了老年,也要努力学习。现在用此成语形容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或 用于自谦
23《隆中对》导学案 1、自己诵读课文 2、同座互相听朗读,相互纠正字音、重音、语调 3、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顿 教师评价 4、默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文中疏通文意 【学习目标】 小组内讨论解决不会解释的字词 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理解课文内容 四、交流 2.积累重点字词,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五、作业:朗读课文 3.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 章第4段“隆中对策”摆事实,讲道理,理由充足,结论明确,利用这段训练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 第二课 【学习重 用现代汉语复述课 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重点字词,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A、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调语前 【学习难点】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一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 利用第4段训练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 2.“欲信大义(于天下 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学习方法】 3.“曹操比《于袁绍》” 读法、自学讨论法 信义著《于四海〉一一威信和正义在全国都很显著 学习时间】3课时 B、、几个难句 【学习过程】 跨州连郡者”一指控制几个州郡的地方军阀。州、都,均为当时的地方行政区域 2.“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岂有意乎?”一两个“岂”字都不能译为“难道”,应译为“可”,表示一种委 而期待的语气。(一说“岂”,相当于“其”,表语气,亦通 作者、作品介绍 积累文言词句。(先自己做,再分组展示) (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著作郎,平阳候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1、解释加点的字词 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亮躬耕于陇亩亲自 好为《梁父吟》喜欢 身长八尺身体 时人莫之许也承认、同意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惟博陵崔州平只有 谓为信然说:确实这样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 先主器之器重 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谓先主曰对……说,告诉 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酯压迫和刹制,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先主遂亮是(他上门)来 不可屈致委屈(他) 宜枉驾顾之屈尊:拜访 年的黄巾起义 因屏人曰于是:命人退避 汉室候颁崩溃、衰败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 孤不度德量力衡量:估计 欲信大义迺“仲”,仲张 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 遂用猎獗因此:失败 然志犹未已仍、还:止 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 君谓计将安出计策:怎样:产生 自董卓己来通“以 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 非惟天时只是 今操己拥百万之众 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以 此诚不可与争锋的确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可以凭借:谋取 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 利尽南海物资:全部取得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资助、给予 民股国富而不知存恤兴旺富裕:爱抚、爱惜 (4,刘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总搅英雄广泛地罗致 外结好孙权友好 依附刘 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 命一上将将荆州将领:率领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亲自 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 百姓孰敢箪食壶浆谁: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自主学习 减如是果真:这样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
7 23《隆中对》导学案 主备人: 谢立群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重点字词,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3.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 之才。 4.文章第 4 段“隆中对策’’摆事实,讲道理,理由充足,结论明确,利用这段训练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 【学习重点】 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重点字词,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学习难点】 利用第 4 段训练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 【学习方法】 诵读法、自学讨论法。 【学习时间】3 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 作者、作品介绍 (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 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 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 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 亮只有 26 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2、当时的政治形势 ⑴.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 184 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 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以袁绍势力 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 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 (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 200 年官渡之战中,以 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 206 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 势力最强的军阀。 (4).刘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 201 年,到荆州 依附刘表。公元 207 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 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 1、自己诵读课文。 2、同座互相听朗读,相互纠正字音、重音、语调。 3、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顿。 4、默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文中疏通文意。 三、小组内讨论解决不会解释的字词。 四、交流。 五、作业: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 二、解决翻译课文时遇到的问题。 A、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 2.“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3.“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 4.“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在全国都很显著。 B、、几个难句 1.“跨州连郡者”——指控制几个州郡的地方军阀。州、郡,均为当时的地方行政区域。 2.“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岂有意乎?”——两个“岂”字都不能译为“难道”,应译为“可”,表示一种委 婉而期待的语气。(一说“岂”,相当于“其”,表语气,亦通。) 三、积累文言词句。(先自己做,再分组展示) 1、解释加点的字词。 亮躬耕于陇亩 亲自 好为《梁父吟》 喜欢 身长八尺 身体 时人莫之许也 承认、同意 惟博陵崔州平 只有 谓为信然 说;确实这样 屯新野 驻扎 先主器之 器重 谓先主曰 对……说,告诉 此人可就见 接近、趋向 不可屈致 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宜枉驾顾之 屈尊;拜访 先主遂诣亮 于是;拜访 凡三往 总共 因屏人曰 于是;命人退避 汉室倾颓 崩溃、衰败 孤不度德量力 衡量;估计 欲信大义 通“伸”,伸张 遂用猖獗 因此;失败 然志犹未已 仍、还;止 君谓计将安出 计策;怎样;产生 自董卓已来 通“以” 非惟天时 只是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已经 此诚不可与争锋 的确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可以凭借;谋取 利尽南海 物资;全部取得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大概;资助、给予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兴旺富裕;爱抚、爱惜 帝室之胄 后代 总揽英雄 广泛地罗致 外结好孙权 友好 命一上将将荆州 将领;率领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亲自 百姓孰敢箪食壶浆 谁;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以迎将军 来 诚如是 果真;这样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一天天
岂有意乎有(这种)打算 岂愿见之乎是否(可) 3.小结这一部分 每自比于管仲常常 在这段对策里,年仅26岁的诸葛亮,推确而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预见到今后将会出现的 抑亦人谋而且 足三分的同面,并事先为刘备规划了战略决策,以后事态的发展,基本上符合隆中对策的预言。这就充分显 因之以成帝业凭借、依靠 跨有荆益占据 了这位青年政治家、军事家的卓越见识和非凡才能 愿君勿复言希望:再 所以资将军用来……的 简析课文第一,二、四部分(先思考,再小组讨论 思考:这几部分在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本 何特点? (1)时人莫之许也 第一部分(第1段:写诸葛亮“躬耕”而“好 吟》”“自比管仲、乐毅”是正面写他有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他这种比法 不凡的抱负:“时人莫之许”从反面衬托,说明一般人不 谓为信然”一句则从侧面写出只有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知己才真正了解他。这一段使人们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为徐庶荐诸葛亮埋 以委屈(他)来。将军应当亲自去拜访他 下伏笔 (3)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2.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 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 (4)孤不度德量力 飞腾九天的)。刘备的“君与惧来”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了他对诸葛亮还没有真正了解和高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度重视。徐庶建议刘备亲自往访,“不可屈致”,就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卓越不群,从而提高了诸葛亮在刘备 (5)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心目中的地位,并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体,先生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3.第四部分第6段):写关、张不悦和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 卓越才能 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曹操和袁绍相比,就显得名声小,兵力弱 从这几段文章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既简洁又生动,虽系节选,但有首有尾,独立成篇,全文过渡自然 7)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联系紧密,重点突出,结构完整,值得学习借鉴 但是曹操终于能虎胜震绍,以弱胜强,不只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谋划得好啊 四、分析人物形象。(先思考,再小组讨论,后交流展示) (8)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1、文中提到的诸葛亮有何特点? 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打算呢? 智识卓绝、才华横溢、抱负非凡,料事如神,关心国家大事,有卓越的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2、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 礼贤下士,求赁若渴,虚心诚恳 初步理清全文思路 五、简要小结全文的写法 全文可分四部分 1、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托等手法,从不问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2、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六、布置作业 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三顾草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2、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精读课文第三部分(先思考,再小组讨论,后交流展示) 1.思考:“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 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 明确:五个字表明了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分三层意思:(1)概述当前政治形势,站在汉王朝的立场,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对曹操等人表示了强烈的愤齦,对汉王朝的命运表示深切关注,(2)申述自己的抱负和处境,俨然以兴复汉室、六、布置作业 剪除奸恶为己任·(3)表明几次相访的意图,询问诸葛亮除奸兴汉的大计。这番表白,恰合诸葛亮的抱负,于 是他才提出了著名的“对策 思考:诸葛亮的对策为什么要先从形势谈起?他又是怎样有理有据地分析各方面的政治军事力量,为刘备 出除奸兴汉的决策的 明确:先从形势谈起,是对刘备说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也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诸葛亮的应对可分两层来分析 前一层是对时屙以及曹操、孙权。荆、益二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地理形势等的分析及对策。 后一层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建国方针政策,以及伐曹进军的路线
8 岂有意乎 有(这种)打算 岂愿见之乎 是否(可) 每自比于管仲 常常 君与俱来 一起 抑亦人谋 而且 挟天子 挟持、控制 因之以成帝业 凭借、依靠 若跨有荆益 占据 愿君勿复言 希望;再 所以资将军 用来……的 2、 翻译 (1) 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他这种比法。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你只可以到他那儿见他,不可以委屈(他)来。将军应当亲自去拜访他。 (3)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4) 孤不度德量力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5)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先生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6)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曹操和袁绍相比,就显得名声小,兵力弱 (7)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但是曹操终于能虎胜袁绍,以弱胜强,不只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谋划得好啊 (8)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打算呢? 第三课时 一、 初步理清全文思路。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第 2 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 3、4、5 段):写刘备三顾草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 6 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二、精读课文第三部分(先思考,再小组讨论,后交流展示) 1.思考:“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 明确:五个字表明了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 分三层意思:(1)概述当前政治形势,站在汉王朝的立场, 对曹操等人表示了强烈的愤恨,对汉王朝的命运表示深切关注。(2)申述自己的抱负和处境,俨然以兴复汉室、 剪除奸恶为己任。(3)表明几次相访的意图,询问诸葛亮除奸兴汉的大计。这番表白,恰合诸葛亮的抱负,于 是他才提出了著名的“对策”。 2.思考:诸葛亮的对策为什么要先从形势谈起?他又是怎样有理有据地分析各方面的政治军事力量,为刘备 作出除奸兴汉的决策的? 明确:先从形势谈起,是对刘备说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也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诸葛亮的应对可分两层来分析: 前一层是对时局以及曹操、孙权、荆、益二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地理形势等的分析及对策。 后一层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建国方针政策,以及伐曹进军的路线。 3.小结这一部分。 在这段对策里,年仅 26 岁的诸葛亮,准确而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预见到今后将会出现的鼎 足三分的局面,并事先为刘备规划了战略决策,以后事态的发展,基本上符合隆中对策的预言。这就充分显 示了这位青年政治家、军事家的卓越见识和非凡才能。 三、简析课文第一、二、四部分(先思考,再小组讨论,后交流展示) 思考:这几部分在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有何特点? 明确: 1.第一部分(第 1 段):写诸葛亮“躬耕”而“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是正面写他有 不凡的抱负;“时人莫之许”从反面衬托,说明一般人不了解他;“惟……谓为信然”一句则从侧面写出只有 知己才真正了解他。这一段使人们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为徐庶荐诸葛亮埋 下伏笔。 2.第二部分(第 2 段):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 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 飞腾九天的)。刘备的“君与俱来”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了他对诸葛亮还没有真正了解和高 度重视。徐庶建议刘备亲自往访,“不可屈致”,就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卓越不群,从而提高了诸葛亮在刘备 心目中的地位,并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3.第四部分(第 6 段):写关、张不悦和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 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从这几段文章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既简洁又生动,虽系节选,但有首有尾,独立成篇,全文过渡自然, 联系紧密,重点突出,结构完整,值得学习借鉴。 四、分析人物形象。(先思考,再小组讨论,后交流展示) 1、文中提到的诸葛亮有何特点? 智识卓绝、才华横溢、抱负非凡,料事如神,关心国家大事,有卓越的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2、 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五、简要小结全文的写法 1、 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 2、 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六、布置作业 2、 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五、简要小结全文的写法 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 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六、布置作业
二)资科助滨 24《出师表》导学案 1、作着,三的塞 主备人:谢立群 2、文体:是声代臣内陈情事的一文体 【学习目标】 3、关于刘禅 1、正确朗读、全积累点文词、句式。 刘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集任汉熹帝,曾无能,由请高教“巨细,成决于亮 2、了解请高亮能一中国的属和广开盲路、严贪国,亲贤运侧等进步主帐, 公元234年,请高亮死北快了中,他任宦官,朝攻散,公元283年攻成都,他出那第二年 3、在反复读的基神上育通盒,积黑成语、名句 4、了解“袅”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情于议论、氨述,以情动人的写 举本迁洛阳,被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名的脂碌无张的皇帝,所以后世栏“阿斗”当作 5、课切感受请高亮对删汉的启诚,增贵任感、使命,做社金的有用丿 【芈习点】正确期读、、全文和点言调、句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清行文圆路,譟期 4、出师伐情录筒介 亮的敢油主张 请高亮念备“三”知之,出山输助刘,最了国,与孙是鼎 读法、自学讨论法 【学习时间】4课 足面三。刘备事帝后,亮为丞相,223年病逝,临终对高亮认邮荆哈儿子刘禅曰:“妆 与丞相从事,当之如”后刘弹事请高亮为“相父”请葛亮刘名知之和临终托之情,轴齿刘 忠尽冒,为现刘备的峡一中鼠光复汉宣的而聊尽死面后己 高亮位刘辛治■,经过了几钾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在选神情况下,他于2年北啦 磨着名诗人杜育在一首海中这样写道:“武相河堂何处哥?锦官城外拍森,映阶膏草自色,扁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以“北定中但刘后主却无,听最成了北位的盾 鳯之忧,以量的壽襪后广开,严明,以 黄竺好青。三蕃电池灏氛天下计,两开许者巨心出师未美身先死,长使美雄泪满1哪位同学的 攻治,亮成“兴复汉蜜·的太业也我达了详喜亮报答先主知之愿的真和“北定中眾”的决心。 说说,这是社育的哪首诗?对,是《相》写的是本文的作有情葛亮。这节我们来学习他的《出师 请高亮的战略思始终是联是抗,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作准备。主有:(1)与是国好 2)加内取没;〔3)平定南方乱 〓、 四、请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衰”这种文体。2、读全文积属生字调义 1、学生组内是示制读课文两人取四人组边期亡边交流,对于读不准的字词攻买提同学们注意的字 三、自学自测 词做上标记 2、全班分:分朝读1一9歌生共同〔请、你氨)提请点注盒 一)课前顶习正确流利地期读并试全文:初步■全文,记下处,积生字司及点文言字词.3、请晨示的学生来说说本片露买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收师预设 文分为三个部分 殂a弘酵香n捭M■哂着咖暴算一鄙分(-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能承先帝造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货罚、豪货远 员n通 藻rdng普j谭z神r音r 三邀议 先帝遣y性行xng激均 以辜忠之路 第二都分(6、7)進娘以柱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和隆下的真单和“北定中罩 宣的决心。 以vd雕下行hdn陈和险 长zhn史 算三部分(8、9段),咧确冬方面的贵任,向后主出暴切的期,总给全文
9 24《出师表》导学案 主备人: 谢立群 班级 小组 姓名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翻译全文;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式。 2、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等进步主张。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积累成语、名句。 4、了解“表”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5、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学习重点】正确朗读、背诵、翻译全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子。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学习方法】 诵读法、自学讨论法。 【学习时间】4 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 黄鹂空好音。三 蓄电池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哪位同学能 说说,这是杜甫的哪首诗?对,是《蜀相》。写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诸葛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出师 表》。 二、明确目标 1、了解“表”这种文体。2、熟读全文,积累生字词音义。 三、自学自测 (一)课前预习: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试背全文;初步翻译全文,记下疑惑处,积累生字词及重点文言字词。 教师预设: 殂 cú 弘 hóng 菲 fěi 陟 zhì 否 pǐ 裨 bì 阙 quē 苟 gǒu 猥 wěi 夙 sù 驽 nǔ 攘 rǎng 咎 jiù 诹 zōu 祎 yī 咨 zī 颓 tuí 先帝遗 yí德 性行 xíng 淑均 以塞 sè 忠谏之路 以遗 wèi 陛下 行 háng 阵和睦 长 zhǎng 史 (二)资料助读: 1、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2、文体: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3、关于刘禅: 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公元 234 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败。公元 263 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 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张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作昏庸 无能的人的代称。 4、出师伐魏背景简介: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 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 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 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 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 227 年率兵北驻汉 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 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 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作准备。主要措施有:(1)与吴国通好; (2)加强内政建设;(3)平定南方叛乱。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组内展示朗读课文,两人组或四人组边朗读边交流,对于读不准的字词或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字 词做上标记; 2、全班分组展示:分别朗读 1——9 段,学生共同纠错(读音、停顿)、提请重点注意; 3、请展示的学生来说说本片段需要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五、理清文章结构。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 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 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 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 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六、当堂达标 (3)、言中中,偶为体陟团否,不异同 环:富的近臣和悉粗就领的官,本是个体,功过、好坏不应该有不同 ①《出师】中示汉代兴的句子是 四、讨论 ②《出师》中出请高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 自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2段课文内容国爷以下问愿,5分钟后就难处氬内讨论 ③《出师中述作者临盒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2、对请高亮肉刘上《出舞来》的目的,有如下几看法,其中最正确的种是(B) A.向刘禅变示_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 ①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先帝创业来半而中道狠,今益州“〔事) ②当时的有利条汁是什么?“骨卫之臣不新内,剧之士忘身外“(主 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样治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③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D、此“寝”开就写屬国形势危急,让刘修明攻治,治好国家,目的只在挑敦蜀国的危 ①提出这议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遗编,恢弘志士之 ⑤对下透行了怎样的劝?“不宣妾自,引啥夹义以塞忠谅之路也 学习第二段考:①作在出的建攻是什么?具体内客是?严明赏罚:知何具体执行?“著有 作奸犯科及为息鲁着,宜付有司论其剂赏 ③提出怎样的劝?“静国否,不宣异同“不宣私 1、背语、示1—2段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 2、积眾置点文言字词、句式解课文内容 五、课堂小 1、学生站合注用五法(盲删挑补调)被理第1—2段,布忽笔勾画出不管的生字饲取嘴句子。 1、归12段大盒 2、互学互,四人小假讨论刚才自读过程中過到的阿题。〔教师关注学情并参与学生活动) 3、全密分假展示并交流组内讨论后仍旧有兼闻的字词句 一段,分析当首形,提出“广开略·的建议。 算二段,提出应内外货罚严明的建 字调:奏露:衰图乏,诚的确、确实,危急存亡:形危急,决影存亡,费卫之臣:陪、2、剧略背语前2段 保卫皇的近臣。不傷毒不懈意,息于率守,惠志之士:惠心的将士,志,士心。忘身:音不顺六、课达标 身,盖:测调,尿来,表示解原因,追,遍念,报损普。宣皮该,蚤古时臣下对称恢;1、解事划字调 发扬光大。套自:过分看轻自己。谏:臣下皇帝提盒見, 开圣听 作野犯科 句子■诉 2、·置煮句子 1)、先市创业未半面中道影,今下三分益州度算此急存亡之秋也 (1)、先帝创业未半面中道嫩,今天下三分益州,此诚常急存亡之也。 W先帝开创大业未亮成半,中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意、民生测敢,这真是处(2)、不立套自拳,引哈央义,以忠之路 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宠存亡的关头 (3)、宫中府中,为体,胁团否不异网 (2)、不宣套自菲,引失义,以忠之路 师不应该障金看轻自己,说话不怕当,以增塞言进请的道略啊1 10
10 六、当堂达标 1、按要求用原句回答: ①《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句子是: ②《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 ③《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2、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其中最正确的一种是( B) 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 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1、背诵、翻译 1——2 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三、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用五字法(留删换补调)试疏通第 1——2 段,拿起笔勾画出不懂的生字词或者句子。 2、互学互教,四人小组讨论刚才自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关注学情并参与学生活动。) 3、全班分组展示并交流组内讨论后仍旧有疑问的字词句。 教师预设: ◼ 重点字词:疲弊:疲弱困乏。诚:的确、确实。危急存亡:形势危急,决定存亡。侍卫之臣:陪侍、 保卫皇帝的近臣。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职守。忠志之士:忠心的将士。志,士心。忘身:奋不顾 身。盖:副词,原来,表示解释原因。追:追念。报:报答。宜:应该。圣:古时臣下对称。恢宏: 发扬光大。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谏:臣下给皇帝提意见。 ◼ 句子翻译: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 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2)、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译: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译: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不同。 四、讨论答疑 自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2 段,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5 分钟后就疑难处组内讨论。 学习第一段,回答: ① 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② 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③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④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⑤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学习第二段,思考: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严明赏罚; ②如何具体执行?“若有 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 。 五、课堂小结: 1、归纳 1——2 段大意 第一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第二段,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2、据思路背诵前 2 段。 六、课堂达标: 1、解释划线字词: 开张圣听 作奸犯科 2、翻译重点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