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I:10.13374/j.issn1001053x.1981.03.022 北京钢铁学院学报 1981年第3期 中43小钎头光弹试验分析 力学教研室能翼翔 采矿教研室齐金鐸 摘 要 为提高钎头的使用寿命和寻求合理的结构设计,对中43毫米钎头进行了光弹试 验。试验结果表明:在钎头载面变化及其与钎杆末端接触处有应力集中,在轩头的 尾端有较大的周向应力,这与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钎头断腰和尾部开裂现象符合。根 据试验,对钎头的结构形状及钎头与钎杆的联结提出了改进意见,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试验方法 1,模型制作 (1)材料制作环氧树脂、邻苯二甲酸二丁脂、顺丁稀二酸干以一定比例配制,按工 艺要求,将其浇铸于涂有脱模剂的玻璃管中,在恒温箱中进行低温固化,制成中45意米的棒 材。为了避免和减少原材料中的初应力,在弹塑性状态下脱模,然后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 对环氧树脂棒进行二次固化。 (2)机加工切去环氧树脂棒的端部,按图纸尺寸加工成钎头体及钎杆末端部分的形 状。因为主要是研究钎头体的应力,暂不考虑硬质合金对钎头头部的局部影响(6〕。所以, 对钎头体作了如图1的简化。 图1 ,完成钎头、钎杆模型的机加工后,再将它进行退火处理,释放初应力,消除加工应力。 检查退火后的模型,合格者可留作试验之用。 2.加戴及应力冻结
北 京 钢 铁 学 院 学 报 年第 期 中 小钎头光弹试验分析 力 学教 研 室 熊 砚 翔 采 矿教 研 室 齐金铎 摘 要 为 提 高钎 头 的使 用 寿 命和寻 求合 理 的结构 设 计 , 对 小 毫米钎 头进行 了光 弹试 验 。 试 验 结 果表 明 在 钎头 截面 变化及 其 与 钎杆末端 接 触处 有应 力集 中 , 在钎 头 的 尾端 有较 大的周 向应 力 , 这 与 生产 实 践 中出现 的钎 头断腰 和 尾部 开 裂 现象符合 。 根 据试 验 , 对钎 头 的结 构形状 及 钎 头 与钎杆的联 结提 出 了改进 意见 , 收到 良好 的效果 。 一 、 式验 方 法 模 型 制作 材料制 作 环氧树脂 、 邻 苯二 甲酸二 丁 脂 、 顺 丁 稀二 酸干 以 一定 比例 配制 , 按工 艺要求 , 将 其 浇铸 于涂 有脱模 剂 的 玻 璃管 中 , 在 恒 温箱 中进 行低 温固 化 , 制 成 小 毫 米的 棒 材 。 为了避 免 和减 少原 材料 中的 初应 力 , 在 弹 塑 性状 态 下脱 模 , 然后 在 不受 约 束的 情 况 下 , 对环氧树脂 棒进 行二 次固 化 。 机加工 切去环氧树 脂 棒的 端 部 , 按 图纸 尺寸加工 成钎 头体 及钎杆 末端 部分的 形 状 。 因为主 要 是研 究钎 头体的应 力 , 暂 不 考虑 硬质 合金对 钎 头头 部的局 部影 响 〔 〕 。 所 以 , 对钎 头体作了如图 的 简 化 。 图 , 完成钎 十 、 钎杆 模型 的 机 加工 后 , 再 将它进 行 退火处 理 , 释放 初应 力 , 消除 加工应 力 。 检查退火后 的模型 , 合 格者可 留作试验 之用 。 加毅及应 力冻结 DOI :10.13374/j .issn1001-053x.1981.03.022
(1)根据钎头体的工作情况,采用了如图2的加载方式。 (2)钎头体是立体模型,是三维物体,不能在光弹仪中直接观测它的应力分布情况, 因此,采用了应力冻结和切片观测的方法。 (3)根据初步估算确定,应力冻结时,大约需要加力16公斤。试验时,考虑加载系统 的影响在内,实际加力: PM=17.58公斤 1.加力杆 2.钢球 3.钢板 4.钎杆模型 5.钎头体模型 图2钎头在加力架上加载 3.切片 根据应力一光定律,在受力模型中,沿两主应力方向分解而得到的偏振光,其相对减速 与垂直光线传播方向的应力有关。也就是说,在模型中只能观测到与光线传播方向垂直的, 这个平面内的应力,与传播方向平行的应力是观测不到的,因此,假设光线的传播为Z轴, 则观察到的等差线条纹只与σx、·y,Txy有关。小钎头的受力状态虽属三向应力问题,但由 于纤头体及载荷都是轴对称的(图3),所以,T,。=T0z=0,钎头体内只有0,、0z、0。、T,2 等应力,并且口。是主应力。因此,对模型进行两种切片,即可求出这些应力,切片的方式是: (1)如图3平行于Z轴(包括Z轴)取出轴向切片A(如图4b) (2)如图3垂直于Z轴取出横向切片B(图4a)。在垂直于Z轴方向共取出1、2"、 3#、4等四个横向切片,其相对位置如图4b所示。 1 (a) (b) 图3小钎头体是一个轴对称问题 图4两种切片 2
根 据 钎 头 体的 工 作情况 , 采用 了如 图 之的加载方式 。 钎 头体是立体模 型 , 是三维 物 体 , 不能在光 弹仪 中直接观 测它的应力分布情况 , 因此 , 采用 了应 力冻结 和 切片观测的 方 法 。 根 据 初 步估算确定 , 应 力冻结时 , 大约需 要加 力 公斤 。 试 验时 , 考虑加载系统 的影 响在 内 , 实际加力 公斤 图 加 力杆 钢 球 钢板 钎 杆模型 钎 头体 模型 钎 头在加 力 架上加 载 切 片 根 据 应力一光 定律 , 在 受 力模 型 中 , 沿 两主应 力方 向分解而得 到的 偏振光 , 其相 对减速 与垂 直光 线传播方 向的 应 力有关 。 也 就 是说 , 在模 型 中只 能观 测到 与光线 传播方 向垂 直的 , 这个 平面 内的 应 力 , 与传播方 向平行的 应 力是 观 测 不到的 ‘ 因此 , 假设光线的传播 为 轴 , 则 观 察到 的 等差线 条纹只 与 、 , , 丫 , 有 关 。 小钎 头 的受 力 状态 虽属三 向应 力问题 , 但 由 于 钎头体 及载荷 都 是 轴 对 称的 图 , 所 以 , , 。 二 。 , 钎头体内只 有 , 、 、 。 、 丫 , 等应 力 , 并且 。 是 主应 力 。 因此 , 对模 型进 行 两种切片 , 即可求 出这些应 力 , 切片的 方式 是 如 图 平行 于 轴 包括 轴 取 出轴 向切片 如 图 如 图 垂 直于 轴取 出横 向切片 图 。 在垂 直于 轴方 向共取 出 琳 、 、 、 扭” 等四 个横 向切片 , 其相 对位 置 如 图 所示 。 夕 ‘ 气 〔 佗 图 小 钎头体是 一 个轴对 称 问题 图 两 种切片
一、观测及应力计算 1.轴向切片A 将切片置光弹仪的偏振光场中,当光线垂直于切片入射时,在平行于Z轴的切片A上, 可以观测σ:、口,、τ,z的光学效应,根据等差线和等倾线照片,整理出等差线和等倾线如 图5所示。按照切片上各点的等差线条纹级数,和由等倾线而确定的角度0,可以建立如 下的关系。 T,a=号A一8in28A (1) 2 0,-02=-片-00820A (2) 一轴向切片A中观测点的等差线(即等色线)条纹级数。 d一轴向切片的厚度,根据切片实际厚度取值。 一材料条纹值。用与钎头体相同的材料制成的园盘,进行对径压缩,从而计算出 材料条纹值,「=0.407公斤/厘米2 0~一一观测点的主应力与轴的夹角,由轴向切片中观测的等倾线确定。 0.5 20 1.25 15 1.5 7 0.25 1,5 10 5 1.25 1.25 (a) () 图5轴向切片等差线及等倾线分布图 2.横向切片B 在垂直于Z轴的横向切片B中,当光线垂直切片入射时,显示出由0,、σ,所产生的光学 效应,这样,根据照片就可以作出横向切片的等差线了(图6)。对于横向切片来说, ·。、σ,即为次主应力,他们的方向是已知的,因此,按照切片上观测点的等差线条纹级数 n,对og、,可以建立如下的关系式: O-0:=nnf d a (3) 3
一 、 观 测及 应 力 计算 轴 向切 片 将切片置 光弹 仪 的 偏振 光场 中 , 当光 线垂 直 于 切片 入射 时 , 在 平行 于 轴的 切片 上 , 可 以 观测 。 、 、 , 的 光 学效应 , 根 据 等差 线 和 等 倾线 照片 , 整 理 出等 差 线 和 等倾 线如 图 所示 。 按照 切片 上 各点 的 等差 线 条纹 级数 , 和 由等 倾线 而确定 的 角度 人 , 可 以 建立 如 下的关 系 。 人 。 。 , , - 一 - - 乙 人 一 忙一 。 日 人 - 轴 向切片 中观 测点 的 等差 线 即等 色线 条纹级 数 。 、 - 轴 向切片 的厚 度 , 根 据 切片 实际厚 度取 值 。 - 材料 条纹 值 。 用 与钎头 体相 同的 材 料制 成的 园盘 , 进 行对径 压 缩 , 从 而计算出 材料 条纹 值 , 公 斤 厘 米 , 一观 测点的 主 应 力 与 轴 的 夹 角 , 由轴 向切片 中观 测的 等 倾线 确定 。 ’ 、 件 、夕‘、口、 尸 、、 图 轴 向切片 等差 线及 等倾 线分 布 图 横 向切 片 在垂 直 于 轴的 横 向切片 中 , 当光线垂 直 切片 入射 时 , 显示 出 由 , 、 ,所 产生 的 光学 效应 , 这样 , 根 据 照片 就可 以 作 出横 向切片 的 等 差 线 了 图 。 对 于 横 向切 片 来 说 , , 、 即为次 主应 力 , 他 们 的 方 向是 已知 的 , 因此 , 按 照 切片 上 观 测点 的 等差 线 条纹级 数 。 , 对 。 。 、 可 以 建 立如 下 的 关 系式 。 一
一一横向切片中观测点的等差线的条纹级数。 ,一一楼向切片的厚度,按实测取值。 1常 3装 2.75 25 5 0.75 4 ◆ 5 图6横向切片条纹级数分布图 3.钎头体中的应力 根据钎头体轴向及横向切片的观测资料,前面已经建立了三个关系式,但是,婴同时计 算出o,、σ。、oz、t,z三个方程式是不够的,还需要补充一个(柱坐标)衡方程式〔1): 28:+20就+1:04+K=0 0, K一一自重产生的体积力,在试验中略去不计。 用差分法近似计算: ,=-工&zA,-E81:01△r=0 (4) 式中「是观测点到轴线的距离(半径)。由于钎头体的外嗟是1山面,所以,在钎头体 的外侧边界上,0,=0 根据轴向切片所得的观测数据nA、0和横向切片所得的观测数据,分别代入(I)、 (2)、(3)、(4)式,计算出σ:、o、z、tr值,列下表1中。表1中的数据,是模 型受力PM=17.58公斤的条作下得到的。若表中的应力0,、0z、T,,川UM表示,则不难求 得模型受力P公斤时的应力 P 0=17.580M (5) 由于试验模型的尺寸,内外壁表面的边界条件,加力方式等都与实物相同,因此,在不 计由材料泊松比不同而带来的微小误差时〔2、3),根据(5)式,由表1中的数据可以求出钎 头(实物)受力P公斤时所产生的应力。 4
。 -横向切片 中观 测点的 等差线 的 条纹级 数 。 〕一 一 拱 向切 片的 厚 度 , 按 实测取 值 。 图 横向切片条 纹级 钦分布 图 钎头休 中的应 力 根据 钎 头体 轴 向 及横 向切片的 观 测 资料 , 算出 、 。 、 、 下 乙 三 个方 程式 是 不 够的 , 前面 已经 建立 了三 个关系式 , 但是 , 要 同时计 还需 要 补 充一 个 柱 坐标 平衡方 程式 〕 , , , 一 二 一 十 一 汀 , 刁乙 一 仃 处 - 自重产 生 的 体积 力 , 在 试验 中略去 不计 。 用 差 分法近 似计 算 一 △ ‘ , 一 。 。 一 乙 一 凸 , , 一 口 -- 丛 凸 乙 ’ 一 式 中 是 观 测点 到轴线 的 距 离 半径 。 由于 钎 头 体的 外 壁 是 自山面 , 所 以 , 在钎头 体 的 外侧边 界上 , , 根 据 轴 向切片 所得 的 观 测数据 人 、 , 和 横 向切 片 听得 的 观 测数 据 , 分别代 入 、 、 、 式 , 计 算出 , 、 , 、 型 受 力 公 斤 的 条 件 下得 到 的 。 得 模 型 受 力 公 斤 时的应 力 口 、 。 值 , 列 厂表 以 。 表 中的 数 据 , 是 模 若 表 中的 应 力 、 。 。 、 , 川 丁 表示 , 则 不难 求 - - 一 、 , 巴 ” ‘ 由于 试 验模 型 的 尺 寸 , 内外壁 表 面的 边界 条件 , 加 力方 式 等都 与实物相 同 , 因此 , 在 不 计 由材料泊松 比 不 同而带 来 的 微 小 误 差 时 〔 、 〕 , 根据 式 , 由 表 中的 数据 可 以 求 出钎 头 实物 受 力 公 斤 时所产 生 的应 力
根据表1的数据,可以作出纤头体中的应力分布,如图7,图8,图中0点,位于轩头 (钎裤)的外壁表面,7点位于内壁表面(参考图4)。 1卡 56 图7不同横向切片的应力分布图 图8轩头体内表面附近的应力分布图 表1 试验观测数据及计算得到的应力(公斤/厘米2) 切片上横向切片编 的点号号(参看图4) r(cm ns Uz 1.75 0.25 0° 1.6 0 2.171 -0.377 0 2 1.75 0.9 0° 0.8 0 1.123 -1.356 0 0 1.75 1.1 0o 0.6 0 0.814 -1.658 0 4 1.75 1.2 0。 0.2 0 0.286 -1.808 0 1.663 0.3 10° 1.7 -0.123 2.184 -0.548 0.071 1.657 0.95 3° 1.15 -0.102 1.511 -1.526 0.073 1.651 1.2 1.5° 0.7 -0.067 0.884 -1.873 0.054 1.644 1.35 1° 0.35 -0.039 0.462 -2.072 0.034 5
根据 表 的数据 , 可 以 作出钎 头体 中的应 力分布 , 如 图 , 图 , 图 中 。 点 , 位于钎头 钎裤 的 外壁表 面 , 点位 于 内壁 表 面 参考图 。 丫勺、、心 叭甲气」 ‘ 沪才毛﹄ 伸 尸竹一了 八 丐气 “ 一洲犷 , 才一 ‘ 。 炭考、 丫 蔫奢吸 图 不 同横 向切 片 的 应力分布 图 图 钾头体 内表面 附近 的应力分布 图 表 试验观 测 数据 及计 算得 到的应 力 公斤 厘 米 “ 切片上 横 的点 号 号 一 … 二 … 。 · 二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些 上月兰生土兰创一 一 一 一 一上 ………… … … 。 … …… · …… 口 丫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几,
续表1 试验观测数据及计算得到的应力(公斤/厘米2) 切片上横向切片编 的点号号(参看图4) r(cm) 0 T t z 1.576 0.4 16° 2.1 -0.283 2.567 -0.794 0.14 2 1.5641.05 7。 1.25 -0.208 1.546 -1.743 0.182 2 3 1.5521.23 3° 0.8 -0.15 0.936 -1.993 0.096 1.5381,45 1.5° 0.55 -0.1 0.685 -2.282 0.055 1 1.489 0.7 20° 2.25 -0.444 2.609 -1.252 0.267 2 1.471 1.1 10° 1.4 -0.357 1.607 -1.915 0.277 1.453 1.25 5° 1 -0.26 1.097 -2.115 0,162 4 1.432 1.55 2° 0.6 -0.172 0.685 -2.502 0.071 1 1.402 1 22° 2.4 -0.639 2.618 -1.723 0.445 2 1.378 1.15 12° 1.65 -0.536 1.779 -2.119 0.345 3 1.354 1.3 6.5° 1.15 -0.391 1.17 -2.3 0.216 1.326 1.65 2.5° 0.65 -0.26 0.668 -2.737 0.105 1 1.315 1.2 24° 2.65 -0.898 2.698 -2.108 0.616 2 1.285 1.18 14° 1.75 -0.735 1.72 -2.305 0.412 3 1.255 1.28 7.5° 1.25 -0.543 1.153 -2.406 0.252 1.22 1.8 2。 0.7 -0.363 0.688 -3.061 0.136 1 1.228 1.3 26° 2.8 -1.19 2.711 -2.396 0.743 2 1.192 1.2 16° 1.85 -0.962 1,636 -2.496 0.475 3 1.156 1.27 8.5° 1.35 -0.715 1.117 -2.545 0.281 4 1.114 1.85 3.5° 0.75 -0.471 0.683 -3.238 0.168 1 1.141 1.4 28° 2.95 -1.522 2.731 -2.702 0.844 1.099 1.708 2 1.23 17 2.1 -1,238 -2.775 0.512 3 1.057 1.26 10° 1.5 -0.915 1.121 -2.699 0.326 4 1.008 1.9 4° 0.9 -0.609 0.548 -3.45 0.197 注:表中数据是试验中对模型加力,PM=17,58公斤的条件下得到的,根据表中的应 力,由(5)式可以求出受P公斤力时,实物中的应力,带负号的数字为压应力。 三、对钎头结构及其与钎杆联接的改进意见 前面已经指出,根据钎头的形状和加载情况,钎头体的受力分析属于轴对称问题,轩头 体中只有0z、口、·,和t,z四个应力。在钎头体的内壁边界上,0,和t,z与钎杆传来的冲 击力有直接关系,但是,与0。和σz相比,其数值并不太大。钎头体中最大的应力是σz和 0,而且他们一个是压应力,一个是拉应力,这是直接影响钎头体强度的主要因素。 6
续表 试验观 测数据 及计算得到的应力 公斤 厘 米 ’ 一 注 表 中数 据 是试 验 中对 模型 加 力 , 。 公 斤 的 条件 下 得 到的 , 根据表 中的应 力 , 由 式可 以求 出受 公 斤 力 时 , 实物 中的应 力 , 带负 号的 数字为压 应 力 。 三 、 对钎 头 结构及 其与钎 杆联 接的改进 意见 前面 已经 指 出 , 根据 钎头的 形状 和加载情 况 , 钎头 体的受 力分析属 于 轴对称 问题 , 钎头 体中只有 、 ,、 和 下 , 四 个应力 。 在钎 头体 的 内壁边界上 , 和 , 与钎杆传来的 冲 击 力有直 接关 系 , 但是 , 与 ,和 。 相 比 , 其 数 值 并 不太大 。 钎 头体 中最 大的 应力是 和 ,, 而且 他们一 个是压 应 力 , 一 个是 拉应 力 , 这是直接影 响钎 头体强度的 主要 因素
1.钎头断腰问题 试制钎头初期,纤头体采用了图12的传统结构形式,花生产试验中经常发生断腰事 件,例如,我院和莲花山备件厂1979年9月试验的一批中40毫米斜假刃一字形纤头,钎裤硬 度为HRC30,在经过Y「-25凿岩机活塞冲击5×105次以后,几乎100%以断腰破坏,根据 破坏情况看,显然,这与σz有直接关系。 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图纸,按实物尺寸制成模型,并且进行了光弹试验。从应力冻结模 型的轴向切片看出(图5),在钎头的腰部,等差线及等倾线都很密集,说明在这个区域 内,有较大的应力,而且应力分布复杂。经过计算后,定量地得到应力数值,有关的结果, 分别列于表1和表示在图8中。钎头腰部之所以出现很大的应力σ,这一方面是由于从钎 头内壁与钎杆挤压面到钎杆前端不与钎杆接触的面上,在很小的范围内,钎头内壁表面径向 位移发生突变的结果。另一原因是,纤头的结构形状和尺在这里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很短 的范围内刚度发生突变,因而产生很高的应力集中。为了解决断腰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以下 几组试验。 (1)将钎杆端部倒角45°。根据这种条件进行的光弹试验,从轴向切片的等差线照片 看出,在钎杆末端与钎头接触处仍有应力集中,纤杆末端45°的折线倒角,并未改变这个区 城钎头位移突变的状况,因而效果不明显。 (2)轩杆端部制成中50毫米的球面,球面部分的长度为5毫米。从图9所示的轴向切片 等差线照片看出,在这种清况下,应力集中减小,情况有所好转。这说明钎杆末端的曲线过 渡,减缓了纤头内壁位移的突变,改善了应力状态,使纤杆末端与纤头接触处的应力显著降 低。 (3)将晾钎头体内壁的折线(图12a)过渡改为回弧过渡,而外壁则改为园锥面(图 12b及图10图11),这不仅消除了由外部折角所引起的应力集中,同时也增加了钎头腰部的 厚度,从而提高纤头体的强度,减少断腰。 图9 图10 图11 (4)除钎头体内壁采用园弧过渡外,同时还将内外壁表面凡寸发生变化的部位错开 (图12c),减缓钎头体刚性的突变,减少内外两侧应力集中的相互影响。 经过多次室内和现场试验,将钎杆末端及钎头体的结构形状改变以后,基本上消灭了钎 头体断腰现象。最后,图12c成为鉴定纤头的标准结构。 7
钎头断腰 问题 试制 汗头初 期 , 钎 失 体采 用 了图 的 传统 结 构形 式 , 在 生 产 试验 中经 常发生断腰事 件 , 例 如 , 我院 和 莲 花 山备 件厂 年 月 试验 的 一批 小 毫 米斜 假刃 一 字形 钎 头 , 钎 裤硬 度 为 。 , 在经 过 一 凿 岩 沉活 塞 冲击 “ 次 以 后 , 几乎 以 断 腰 破坏 , 根据 破坏 情 况 看 , 显 然 , 这 与 有直 接关系 。 针对 这种 清况 , 根 据 图纸 , 按 实物尺 寸 制成模 型 , 并且 进 行 了光 弹试验 。 从应 力冻结模 型的 轴 向切 片看出 图 , 在 钎 头 的 腰 部 , 等 差 线 及 等 倾线都 很 密集 , 说 明在这个区域 内 , 有较 大的 应 力 , 而 且 应力 分市复杂 。 经 过 计算后 , 定 量地 得 到 应 力数 值 , 有关的 结果 , 分别 列 于 表 和 表 示 在 图 中 。 钎 头腰 部 之所 以 出现 很 大的 应 力 , 这一方 面是 由于从钎 头内壁 与钎杆 挤 压 面 到钎杆 前端 不 与钎杆 接触 的 面 上 , 在 很 小的 范 围 内 , 钎 头内壁 表面径 向 位 移发生 突变的 结 果 。 另一 原 因是 , 钎 头的 结 构形状 和 尺 寸 在这 里发生很 大的 变 化 , 在 很 短 的 范 围内刚度 发生 突变 , 因而 产 生 很 高的 应 力集中 。 为 了解 决断腰 的 问题 , 我们进 行 了 以 下 几组 试验 。 将 钎杆 端 部 倒 角 “ 。 根据 这种 条件 进 行的 光 弹 试验 , 从 轴 向 切片的 等差 线照 片 看 出 , 在钎杆 末端 与钎 头接触 处仍 有应 力集中 , 钎杆 末端 “ 的 折 线 倒 角 , 并未 改变这 个 区 域钎 头位 移 突变 的 状 况 , 因而效 果 不 明显 。 钎汗 端 部制成 小 毫米的 球面 , 球 面 部分的 长度 为 毫米 。 从 图 所 示 的 轴 向切 片 等差 线照 片看 出 , 在 这种 情 况 下 , 应 力集 中减 小 , 隋况有所好 转 。 这说 明钎杆 末端的 曲线 过 渡 , 减缓 了钎 失内壁 位 移的 突变 , 改 善 了应 力状 态 , 使钎杆 末端 与钎 头接触 处的应 力显著降 低 。 将原 钎 头 体内壁 的 折 线 图 劝 过 渡改 为 园 弧 过 渡 , 而外 壁 则 改 为 园 锥面 图 及图 图 , 这 不 仅消除 了 由外 部折 角所 引起 的应 力集中 , 同时也增 加 了钎 头腰 部的 厚度 , 从而提 高钎 头 体的 强度 , 减少断腰 。 图 图 图 除钎 头 体 内壁 采 用 园 弧 过渡 外 , 同时 还 将 内外 壁 表 面 尺 寸发生 变 化的 部位 错开 图 , 减 缓 钎头体 刚性的 突变 , 减少 内外两侧应 力集中的相 互影 响 。 经 过多次室 内和 现场 试验 , 将钎杆 末端 及钎 头 体的结 构形状 改 变 以后 , 从 本 上 消灭 了钎 头体断腆现象 。 最 后 , 图 成为鉴定 钎 头的标准结构
图12钎头体结构形状改进过程 2.胀裤问题 钎头体断腰的问题解决之后,在进一步试验时,随着岩石硬度的增加,冲击力也随之增 大,因此,在硬岩中凿岩时,又出现了胀裤和钎头尾部开裂的问题。根据表1和图8的应力 分布图看出,显然,这是由于在纤头尾部传力(指σ,、T,z)过大,从而产生很大切向应力 σ。的结果。在冲击凿岩的过程中,冲击力是破岩的主要因素,不能用减小冲击力的办法来 解决胀裤问题,应该在冲击力不变的基础上减小σ,和·,为此,采用了以下措施: (1)选用合适的材料,并且钎头尾部要有足够的厚度。 (2)适当增加钎杆与钎头体的接触长度,让冲击力在较大的面上进行传递,从而使钎 头体中的应力σ,和口。减小。 (3)钎头与钎杆的接触面都要进行良好的加工,使其互相匹配,让接触面上的应力尽 量趋于均匀分布。在生产现场中,当发现钎杆与钎头的配合不够满意时,在接触面上加铜质 薄垫片,也可以适当改善接触面上的应力分布。 采用这些措施以后,基本上解决了钎头胀裤的问题,使钎头的寿命有显著的增加,最后 达到了鉴定的水平。 对中43小钎头的光弹应力分析,是钎头组室内工作的一部分,工作过程中,得到我组丁 钦贡、蔡元铨、冯铭瀚、施大德、高庆华、陈小军等同志的指导和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 感谢。 参考文献 (1)S.Timoshenko and J.N.Goodier THEORY OF ELASTICITY 〔2〕M·M弗罗赫特光弹性力学科学出版社1978 〔3〕大连工学院数理力学系光测组光弹性试验国防出版社 〔4)熊翼翔关于柱齿钻头过盈配合的初步分析北京钢铁学院学报1979.1 〔5)熊翼翔徐鹿学潜孔钻头光弹应力分析有色金属1980.6 〔6)丁钦贡中40毫米斜假刃一字形钎头设计、试制与现场试验报告1980.7 〔7)蔡元铨中43毫米柱齿形小钎头设计试制与现场试验报告1980.7 P
图 钎头体结构形状改进过程 胀裤问颐 钎 头体断腰 的 问题解决之后 , 在进一 步试验 时 , 随着岩石硬度的增 加 , 冲击 力也随之 增 大 , 因此 , 在 硬 岩 中凿 岩 时 , 又 出现 了胀 裤和 钎头尾 部开裂 的 问题 。 根据表 和 图 的应 力 分布图看 出 , 显 然 , 这是 由于在钎头尾 部传力 指 , 、 过大 , 从而产生 很大切 向应 力 ,的结果 。 在 冲击凿岩 的 过程 中 , 冲击 力是 破岩 的 主要 因素 , 不 能用减 小冲击力的 办法来 解决胀 裤问题 , 应 该在冲击 力 不变的 基础 上减小 。 和 。 , 为此 , 采用 了 以 下措施 选 用 合适 的材 料 , 并且钎头 尾 部要有足 够的厚度 。 适 当增 加 钎杆 与钎头体的接触 长度 , 让 冲击 力在较大的面 上进行传递 , 从而使钎 头体 中的 应力 , 和 ,减小 。 钎头 与钎杆 的接触 面都 要进行 良好的加工 , 使其互相 匹 配 , 让接触 面 上 的应 力尽 量 趋于均 匀分布 。 在 生产 现场 中 , 当发现钎杆 与钎头 的 配合不够满意 时 , 在接触 面 上加铜质 薄 垫片 , 也可 以适 当改善接触 面 上 的应 力分布 。 采 用 这些措施 以后 , 基本上解决 了钎头胀 裤的 问题 , 使钎 头的寿命有显著的增加 , 最后 达 到 了鉴定 的水 平 。 对 小 小钎 头的光弹应 力分析 , 是钎头组室 内工 作的 一 部分 , 工 作过程 中 , 得 到我组丁 钦贡 、 蔡元 锉 、 冯 铭瀚 、 施大德 、 高庆华 、 陈 小军 等同志 的指导 和 帮助 , 在此 , 向他们表示 感谢 。 参 考 文 献 弗罗赫特 光 弹性力学 科学出版社 大连工学院数理力学系 光 测组 光 弹性试验 国防出版社 熊 宾翔 关于柱齿 钻头过 盈 配合的 初 步分析 北京钢 铁学院学 报 熊又翔 徐鹿学 潜孔钻头光弹应力分析 ‘ 有色金 属 丁 钦贡 小 毫米斜 假刃一 字形钎头设计 、 试制 与现场 试验报告 蔡元 栓 小 毫米柱齿形小钎头设计 试制 与现场 试验报告 几 沪、、沙、沪‘尸护、沪卫,卫月胜 沪、气 任﹄自一内了月 产、几、,、尹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