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鉴赏教案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后人 称这些诗人为“边塞诗人”。后来,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然大观,边塞诗成为 唐代这个诗歌王国的一朵奇葩。当然,我们寻常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 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可归为这一类 要理解、鉴赏这类诗歌,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 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 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 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单车欲问边,属国过 居延①。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 翰),“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 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 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也仍保持 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 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 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 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 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 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 时代特征。 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 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 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工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 活多年,如髙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 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十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 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 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 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 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 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 写边塞牛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
1 边塞诗鉴赏教案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后人 称这些诗人为“边塞诗人”。后来,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然大观,边塞诗成为 唐代这个诗歌王国的一朵奇葩。当然,我们寻常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 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可归为这一类。 要理解、鉴赏这类诗歌,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 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 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 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单车欲问边,属国过 居延①。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 翰),“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 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 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也仍保持 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 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 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 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 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 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 时代特征。 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 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 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工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 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 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 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 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 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 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 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 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
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 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 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苫生活的矛盾;痛恨庯 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 迈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 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 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 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 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 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Ⅰ)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j,心中自不平。牙璋辞风阙k,铁骑绕龙城l。雪暗 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m,胜作一书生。[注释西京:此指长安,今陕西西 安。k牙璋:玉制的兵符;凤阙:汉代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称凤阙。1龙城:又称 龙庭,匈奴的名城,此借指敌人的重要都城。m百夫长:率领一百名兵卒的下级军官。 [解说]杨炯(650~693?),华阴(今属陕西省)人,曾为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 勃、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其诗擅长五律,风格豪放。《从军行》为乐府旧 题,大多为描写征战生活。此诗描写唐高宗时期青年士子向往奔赴边塞征战立功的心声 深刻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时代风貌。[鉴赏练习]这首诗的颈联分别是从哪两个 角度来描写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答:是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来写的。表现了出征战 士冒雪与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2.诗歌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他宁愿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保边卫国的壮 志豪情。) 从军行》是汉魏流传下来的乐府歌曲。汉魏诗人作ν从军行〃,是乐府曲辞。但是到了唐 代,《从军行》古曲已经不存在了,杨炯作这篇《从军行》,只是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 目,而这首五言律诗,事实上是不能配合乐曲歌唱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诗题称为乐 府古题〃。它并不表示这首诗的曲调,而是表明这首诗的内容。因为每一个古代乐府曲 调,都有一个规定的内容。例如《孤儿行》是描写孤儿生活的,《从军行》是反映从军 的辛苦的。杨炯做了这首五言律诗,用了这个乐府古题,但诗的内容已不同于汉魏时代 的《从军行》,可知初唐诗人用乐府古题作为诗题,大多已失去了古义。这一种体式的 诗,很难分类,可以列入"乐府诗〃一类,也可以列入五言律诗〃一类
2 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 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 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 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 迈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 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 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 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 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 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1).从军行 唐·杨炯烽火照西京 j,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 k,铁骑绕龙城 l。雪暗 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 m,胜作一书生。[注释]j 西京:此指长安,今陕西西 安。k 牙璋:玉制的兵符;凤阙:汉代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称凤阙。l 龙城:又称 龙庭,匈奴的名城,此借指敌人的重要都城。m 百夫长:率领一百名兵卒的下级军官。 [解说]杨炯(650~693?),华阴(今属陕西省)人,曾为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 勃、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其诗擅长五律,风格豪放。《从军行》为乐府旧 题,大多为描写征战生活。此诗描写唐高宗时期青年士子向往奔赴边塞征战立功的心声, 深刻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时代风貌。[鉴赏练习]1.这首诗的颈联分别是从哪两个 角度来描写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答:是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来写的。表现了出征战 士冒雪与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2.诗歌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他宁愿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保边卫国的壮 志豪情。) 从军行》是汉魏流传下来的乐府歌曲。汉魏诗人作“从军行”,是乐府曲辞。但是到了唐 代,《从军行》古曲已经不存在了,杨炯作这篇《从军行》,只是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 目,而这首五言律诗,事实上是不能配合乐曲歌唱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诗题称为“乐 府古题”。它并不表示这首诗的曲调,而是表明这首诗的内容。因为每一个古代乐府曲 调,都有一个规定的内容。例如《孤儿行》是描写孤儿生活的,《从军行》是反映从军 的辛苦的。杨炯做了这首五言律诗,用了这个乐府古题,但诗的内容已不同于汉魏时代 的《从军行》,可知初唐诗人用乐府古题作为诗题,大多已失去了古义。这一种体式的 诗,很难分类,可以列入“乐府诗”一类,也可以列入“五言律诗”一类
这首诗的写作方法也是一般的,只要先读第一联和第四联,整首诗的内容都清楚了。第 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意思是说,边境上有敌人来犯,警报已传递到长安, 使我心中起伏不平。为什么心中起伏不平呢?因为自己只是一个书生,没有能力为国家 御敌。于是第四联接下去说:“我宁可做一个小军官,也比做一个书生有用些。”周武 王的兵制,以百人为一队,队长称“百夫长”。后世就用以表示下级军官 (2)塞上听吹笛唐·髙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① 风吹一夜满关山②。[注释]①《梅花落》,曲调名,“梅花何处落ˆ是将ˆ梅花落”三字拆用, 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②关山:山名,在今宁夏南部。[解说]高适(700?--765), 字达夫,郡望渤海脩县(今河北景县)。与岑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诗的前两 句写的是实景,“雪净胡天牧马还”,开篇就造就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 氛,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三、四句中将“梅花落ˆ拆用,又构成了一种虚景 全诗虚实结合,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鉴赏练习]1雪净胡天牧马还”句所写景物显 示了怎样的氛围?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答: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牧马 归来,这一情景显示出一种边烽暂息、和平宁谧的氛围。这句诗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 的基调。)2三、四句中将“梅花落ˆ拆用,构成了一种怎样的虚景?(答:“梅花落ˆ本为 羌笛声,但现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 香洒满关山。) 【解释】 羌:古代民族。 羌笛:一个古代民族的乐器 戌楼:军营城楼 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作者简介 高适(706—765),字达夫,沧州(今河北沧州)人。崇尚气节,建功立业,敢于直 言。五十岁才学写诗,立即就写得很好,慷慨悲歌,临风怀古,多发自肺腑。他在贫困 流浪中度过了十几年,是唐代有名的边塞诗人之一,《燕歌行》是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 【赏析一】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 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 “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 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 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 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 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 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 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竟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 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 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 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 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 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不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3 这首诗的写作方法也是一般的,只要先读第一联和第四联,整首诗的内容都清楚了。第 一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意思是说,边境上有敌人来犯,警报已传递到长安, 使我心中起伏不平。为什么心中起伏不平呢?因为自己只是一个书生,没有能力为国家 御敌。于是第四联接下去说:“我宁可做一个小军官,也比做一个书生有用些。”周武 王的兵制,以百人为一队,队长称“百夫长”。后世就用以表示下级军官。 (2).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①, 风吹一夜满关山②。[注释]①《梅花落》,曲调名,“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 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②关山:山名,在今宁夏南部。[解说]高适(700?──765), 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与岑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诗的前两 句写的是实景,“雪净胡天牧马还”,开篇就造就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 氛,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三、四句中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了一种虚景。 全诗虚实结合,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鉴赏练习]1.“雪净胡天牧马还”句所写景物显 示了怎样的氛围?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答: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牧马 归来,这一情景显示出一种边烽暂息、和平宁谧的氛围。这句诗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 的基调。)2.三、四句中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了一种怎样的虚景?(答:“梅花落”本为 羌笛声,但现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 香洒满关山。) 【解释】 羌:古代民族。 羌笛:一个古代民族的乐器。 戌楼:军营城楼。 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作者简介】 高适(706—765),字达夫,沧州(今河北沧州)人。崇尚气节,建功立业,敢于直 言。五十岁才学写诗,立即就写得很好,慷慨悲歌,临风怀古,多发自肺腑。他在贫困 流浪中度过了十几年,是唐代有名的边塞诗人之一,《燕歌行》是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 【赏析一】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 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 “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 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 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 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 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 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 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竟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 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 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 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 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 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不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盛唐诗人高适曾多次到过边关,对边塞生活有着较深的体验。他的这首反映边塞士兵生 活的《塞上听吹笛》,就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 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 【赏析二】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冬去春来,冰雪消融,已是放牧时节了,阵 阵春风吹净了蓝天,沉睡了一冬的大草原又披上了绿装。蓝天白云下,牧群悠悠,人欢 马叫。辽阔的塞外边地,如诗如画,生机盎然。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背景由明入暗: 战士挥动着响鞭牧马归来,一轮明月悄然升起,这时从边关戍楼传来阵阵优美的羌笛之 声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羌笛吹奏的曲名是《梅花落》,在静静的边 关月夜,倾听这样一首表现思乡之情的曲子,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请问这动人的 曲子将要飘向何方,又将落到何处?诗人巧妙地将“梅花落”三字拆开,嵌入“何处”二字, 使平常的曲牌变成了一句饱含深情的发问,并由此幻化出一种梅花随风飘舞、一夜之间 洒满关山的奇妙意境。 这首边塞诗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并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在虚实交 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构成一幅 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读来亦真亦幻,令人浮想联翩。(林高俊伩) 【赏析三】 这首诗是诗人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诗中描绘了傍晚时的边塞景色:牧马归 来,月照戍楼,这时传来了悠扬的羌笛声 诗中写景有“实景”与“虚景”之分。前两句写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赶 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造就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 氛。牧马晚归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 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段文字,“牧马还”还意味着,胡马北还,边烽暂息,这个开 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晚,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 梅花何处落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同时, 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 和香洒满关山。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 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 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也就蕴含了思乡的情调。但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是由 首句所定下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口 (3)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①,双袖龙钟泪不干②。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注释]①故园:指诗人在长安的家。漫漫:遥远。②龙钟:泪流的样 子,袖被泪湿。[解说]岑参(717—770)江陵(今属湖北省)人,郡望南阳(今属河南 省),其诗多描写边地风光及戎马生涯,颇具奇情壮采,与高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 人物。其七言歌行雄奇豪纵,五言山水诗清峻奇逸。此诗作于天宝八年(749),时诗人 首次出塞,途中遇入京的使者,就此作诗。诗中写初次离乡远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全诗立马而吟,肆口而成,纯为本色语,极平常而极亲切感人。[鉴赏练习]诗人“双袖 龙钟泪不千”的原因是什么?(答:因为诗人离开长安已多日,回首东望,长路漫漫
4 盛唐诗人高适曾多次到过边关,对边塞生活有着较深的体验。他的这首反映边塞士兵生 活的《塞上听吹笛》,就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 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 【赏析二】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冬去春来,冰雪消融,已是放牧时节了,阵 阵春风吹净了蓝天,沉睡了一冬的大草原又披上了绿装。蓝天白云下,牧群悠悠,人欢 马叫。辽阔的塞外边地,如诗如画,生机盎然。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背景由明入暗: 战士挥动着响鞭牧马归来,一轮明月悄然升起,这时从边关戍楼传来阵阵优美的羌笛之 声。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羌笛吹奏的曲名是《梅花落》,在静静的边 关月夜,倾听这样一首表现思乡之情的曲子,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请问这动人的 曲子将要飘向何方,又将落到何处?诗人巧妙地将“梅花落”三字拆开,嵌入“何处”二字, 使平常的曲牌变成了一句饱含深情的发问,并由此幻化出一种梅花随风飘舞、一夜之间 洒满关山的奇妙意境。 这首边塞诗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并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在虚实交 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构成一幅 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读来亦真亦幻,令人浮想联翩。(林高俊/文) 【赏析三】 这首诗是诗人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诗中描绘了傍晚时的边塞景色:牧马归 来,月照戍楼,这时传来了悠扬的羌笛声。 诗中写景有“实景”与“虚景”之分。前两句写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赶 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造就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 氛。牧马晚归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 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段文字,“牧马还”还意味着,胡马北还,边烽暂息,这个开 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晚,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 “梅花何处落”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同时, 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 和香洒满关山。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 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 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也就蕴含了思乡的情调。但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是由 首句所定下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 (3).逢入京使 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①,双袖龙钟泪不干②。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注释]①故园:指诗人在长安的家。漫漫:遥远。②龙钟:泪流的样 子,袖被泪湿。[解说]岑参(717──770)江陵(今属湖北省)人,郡望南阳(今属河南 省),其诗多描写边地风光及戎马生涯,颇具奇情壮采,与高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 人物。其七言歌行雄奇豪纵,五言山水诗清峻奇逸。此诗作于天宝八年(749),时诗人 首次出塞,途中遇入京的使者,就此作诗。诗中写初次离乡远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全诗立马而吟,肆口而成,纯为本色语,极平常而极亲切感人。[鉴赏练习]1.诗人“双袖 龙钟泪不干”的原因是什么?(答:因为诗人离开长安已多日,回首东望,长路漫漫
引起了对家乡亲人的强烈思念,因而潸然泪下,沾湿双袖。)2诗人刘煕载曾说“诗能于 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ˆ,请结合本诗的最后两句,谈谈你的看法。(答:最后两句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这完全 是行者匆匆的口气,不假雕琢,信口而成,却又感情真挚。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 这是该诗的最大特色。) 逢入京使一[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 故园:长安,指作者在京城长安的家。漫漫:漫长,遥远 双袖龙钟泪不干:以袖拭泪,双袖沾湿而泪不止。龙钟,淋漓貌,这里是沾湿的意 思 凭:托,拜托。君:指入京使者 【古诗今译】 东望故乡路途遥远,两支袖子都已经擦湿了,泪水依然止不住。今日途中有幸与您 相遇,本想修封家书却无纸笔,只好托你捎个口信,代我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江陵县)人,先祖世居河南棘 阳(今河南新野县东北)。出身于官僚贵族家庭,天宝三年(744)进士,天宝八年(749) 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中掌书记。天宝十三年(754)封常清任安西节度使,岑参摄监 察御史,充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肃宗在凤翔时,任右补阙,后出为虢州(今河南灵宝 县南)长史。五十五岁左右升为嘉州(今四川省乐山县)刺史,罢官后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曾两度出赛任职,对戎马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对边塞异域的风光有着细致的 观察,所以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佳作。他的边塞诗,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豪 情壮志,反映了战士的英勇而又艰苦的征战生活,描绘了边塞的绮丽风光。岑参的诗继 承并发扬了汉乐府的传统,擅长于七言歌行体的创作。他的诗想象丰富,色彩辩分,情 感热烈,气势磅礴,且有奇峭的艺术魅力、独特的艺术风格。有《岑嘉州集》,存诗三 百六十首。 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是在天宝八年,也就是公元七百四十九年,安西四镇节度使高 仙芝入朝,岑参被奏请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到节度使幕掌书记。本篇即作于此次赴边疆 的中途。写的是旅途中遇见回长安的使者所引起的思乡之情
5 引起了对家乡亲人的强烈思念,因而潸然泪下,沾湿双袖。)2.诗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 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请结合本诗的最后两句,谈谈你的看法。(答:最后两句,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这完全 是行者匆匆的口气,不假雕琢,信口而成,却又感情真挚。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 这是该诗的最大特色。) 逢入京使——[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 故园:长安,指作者在京城长安的家。 漫漫:漫长,遥远。 双袖龙钟泪不干:以袖拭泪,双袖沾湿而泪不止。龙钟,淋漓貌,这里是沾湿的意 思。 凭:托,拜托。 君:指入京使者。 【古诗今译】 东望故乡路途遥远,两支袖子都已经擦湿了,泪水依然止不住。今日途中有幸与您 相遇,本想修封家书却无纸笔,只好托你捎个口信,代我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江陵县)人,先祖世居河南棘 阳(今河南新野县东北)。出身于官僚贵族家庭,天宝三年(744)进士,天宝八年(749) 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中掌书记。天宝十三年(754)封常清任安西节度使,岑参摄监 察御史,充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肃宗在凤翔时,任右补阙,后出为虢州(今河南灵宝 县南)长史。五十五岁左右升为嘉州(今四川省乐山县)刺史,罢官后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曾两度出赛任职,对戎马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对边塞异域的风光有着细致的 观察,所以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佳作。他的边塞诗,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豪 情壮志,反映了战士的英勇而又艰苦的征战生活,描绘了边塞的绮丽风光。岑参的诗继 承并发扬了汉乐府的传统,擅长于七言歌行体的创作。他的诗想象丰富,色彩辩分,情 感热烈,气势磅礴,且有奇峭的艺术魅力、独特的艺术风格。有《岑嘉州集》,存诗三 百六十首。 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是在天宝八年,也就是公元七百四十九年,安西四镇节度使高 仙芝入朝,岑参被奏请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到节度使幕掌书记。本篇即作于此次赴边疆 的中途。写的是旅途中遇见回长安的使者所引起的思乡之情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ν故园〃多日,正行进 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 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N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丶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 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 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N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 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走马相逢, 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 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 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如同随口而出,特别是后两句写马上相逢的情景,充满 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镜头集中清晰,如影视特写一般,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 清新明快,余味深长。 恐一(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①南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②。八 百里分麾下炙③,五十弦翻塞外声④。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⑤,弓如霹雳弦惊。 却君王天下事⑥,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注释】①陈同甫:名亮,字同甫, 南宋词人。②梦回:梦醒③八百里:指牛。麾下:部下。炙:烤肉。④五十弦:指瑟, 这里泛指乐器。翻:演奏。⑤的卢:一种烈性快马。⑥君王天下事:指抗金复国大业 【解说】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其词风 格沉雄豪放,独树一帜,与苏轼并为宋词豪放派代表。这首词是寄挚友陈亮之作。全词 从内容上来看,从开头到“赢得身前身后名”九句,写万里平戎,一气奔注,豪壮淋漓, 令人如亲临其境。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ˆ陡然一转,文势极为矫健,忠勇愤激之气在这 顿挫中喷涌而岀。【鉴赏练习】1.上阕¨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句,表现了将 士们怎样的精神风貌?(答案: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和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2最后 句“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答案:表达了作 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最后一句笔调陡然一转,从理想的髙峰一落千丈,跌回 到冷酷的现实,壮与悲,理想与现实形成巨大的落差,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好的表 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品注释
6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 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 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 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 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 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走马相逢, 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 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 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如同随口而出,特别是后两句写马上相逢的情景,充满 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镜头集中清晰,如影视特写一般,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 清新明快,余味深长。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①南宋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②。八 百里分麾下炙③,五十弦翻塞外声④。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⑤,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⑥,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注释】①陈同甫:名亮,字同甫, 南宋词人。②梦回:梦醒③八百里:指牛。麾下:部下。炙:烤肉。④五十弦:指瑟, 这里泛指乐器。翻:演奏。⑤的卢:一种烈性快马。⑥君王天下事:指抗金复国大业。 【解说】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其词风 格沉雄豪放,独树一帜,与苏轼并为宋词豪放派代表。这首词是寄挚友陈亮之作。全词 从内容上来看,从开头到“赢得身前身后名”九句,写万里平戎,一气奔注,豪壮淋漓, 令人如亲临其境。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陡然一转,文势极为矫健,忠勇愤激之气在这 顿挫中喷涌而出。【鉴赏练习】1.上阕“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句,表现了将 士们怎样的精神风貌?(答案: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和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2.最后一 句“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答案:表达了作 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最后一句笔调陡然一转,从理想的高峰一落千丈,跌回 到冷酷的现实,壮与悲,理想与现实形成巨大的落差,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好的表 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品注释
挑(tiao)灯:把油灯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2.吹角连营:.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这是作者梦醒后的想象。梦回:梦 醒。吹角:军队中吹号角的声音。连营:扎在一起的众多军营 3.八百里分麾下炙:分牛肉给部下享用。八百里:指牛。据《世说新语·汰 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bo)”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麾(hui)下:军旗下面,指军营里。麾,古代指军队的旗帜。炙(zhi):切碎的熟 肉。 4.五十弦翻塞外声:乐器演奏北疆歌曲。五十弦(xian):原指瑟,古代有 种瑟有五十根弦。词中泛指军乐合奏的各种乐器。翻:弹奏。塞外声,以边塞作 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指悲壮粗犷的战歌。 5.沙场:战场 6.点兵:检阅部队。 7.作:像 样 8.的(di)卢:马名,一种性子很烈,跑得很快的马。据《三国志·蜀志·先 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得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 9.霹雳(pi1i):特别响的雷声,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10.了(liao)却:了结,把事情做完。天下事:这里指恢复中原的国家大事 11.身后:死后 12名:英名。 13.可怜:可惜。 编辑本段 作品译文 醉中把灯挑亮,看着我的宝剑,睡梦里仿佛听到军营里号角声不断响起。官 兵在军营里分食煮熟的牛肉,各种军乐奏出悲壮粗犷的战歌,深秋在战场检阅兵 队。战马像的卢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声像惊雷那样令人心惊。完成君王收复中原 的宏图大业,才能赢得生前生后的不朽美名。可惜壮志未酬白发已生 编辑本段 创作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布衣陈亮“为人才 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辛、陈(陈同甫,名亮)两人
7 1.挑(tiǎo)灯:把油灯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2.吹角连营:.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这是作者梦醒后的想象。梦回:梦 醒。吹角:军队中吹号角的声音。连营:扎在一起的众多军营。 3.八百里分麾下炙:分牛肉给部下享用。八百里:指牛。据《世说新语·汰 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bó)”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麾(huī)下:军旗下面,指军营里。麾,古代指军队的旗帜。炙(zhì):切碎的熟 肉。 4.五十弦翻塞外声:乐器演奏北疆歌曲。五十弦(xián):原指瑟,古代有一 种瑟有五十根弦。词中泛指军乐合奏的各种乐器。翻:弹奏。塞外声,以边塞作 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指悲壮粗犷的战歌。 5.沙场:战场。 6.点兵:检阅部队。 7.作:像……一样。 8.的(dí)卢:马名,一种性子很烈,跑得很快的马。据《三国志·蜀志·先 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得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 9.霹雳(pī lì):特别响的雷声,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10.了(liǎo)却:了结,把事情做完。天下事:这里指恢复中原的国家大事。 11.身后:死后。 12 名:英名。 13..可怜:可惜。 编辑本段 作品译文 醉中把灯挑亮,看着我的宝剑,睡梦里仿佛听到军营里号角声不断响起。官 兵在军营里分食煮熟的牛肉,各种军乐奏出悲壮粗犷的战歌,深秋在战场检阅兵 队。战马像的卢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声像惊雷那样令人心惊。完成君王收复中原 的宏图大业,才能赢得生前生后的不朽美名。可惜壮志未酬白发已生。 编辑本段 创作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 1188 年。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布衣陈亮“为人才 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辛、陈(陈同甫,名亮)两人
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1188年,辛、 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 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 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作品鉴赏1 满怀家国之愁,壮志未酬的词人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借酒浇愁愁更愁,他 拨亮油灯,抽出宝剑,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当年战斗的情境。嘹亮的号角吹遍 了“连营”,广阔的土地上,战士们正在分食大块的烤肉。此时鼓瑟齐鸣,反映 边塞生活的军乐雄壮震天。原来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在词人的笔下,看似信手 拈来的点兵场面,火热的战斗激情却自然喷涌而出。一个“连”字,透出声势之 豪壮,军容之整肃。“八百里”、“五十弦”佳对天成,与“吹角连营”相辅相 成,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下片以两个特写镜头开始: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马与箭两个具 典型意义的事物,以色彩鲜明的词语,写得历历如画。这一切都是为了“了却” 洗雪国耻,恢复中原的“天下事”,是为了施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立业 的“生前身后名”!读到此,有声有色,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 战士,“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赤胆忠心,无一不跃然纸上,然而一个陡转 可 怜白发生”。一下从理想的髙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为读者 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 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 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 “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 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 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 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 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 角声。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 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 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 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
8 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1188 年,辛、 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 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 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作品鉴赏 1 满怀家国之愁,壮志未酬的词人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借酒浇愁愁更愁,他 拨亮油灯,抽出宝剑,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当年战斗的情境。嘹亮的号角吹遍 了“连营”,广阔的土地上,战士们正在分食大块的烤肉。此时鼓瑟齐鸣,反映 边塞生活的军乐雄壮震天。原来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在词人的笔下,看似信手 拈来的点兵场面,火热的战斗激情却自然喷涌而出。一个“连”字,透出声势之 豪壮,军容之整肃。“八百里”、“五十弦”佳对天成,与“吹角连营”相辅相 成,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下片以两个特写镜头开始: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马与箭两个具 典型意义的事物,以色彩鲜明的词语,写得历历如画。这一切都是为了“了却” 洗雪国耻,恢复中原的“天下事”,是为了施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立业 的“生前身后名”!读到此,有声有色,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 战士,“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赤胆忠心,无一不跃然纸上,然而一个陡转——“可 怜白发生”。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为读者 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 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 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 “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 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 ,仍然不能平静 ,便继之以“挑 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 ,方才所想的 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 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 角声。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 这些军营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 ”、“梦里” 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 ,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 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
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 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 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 兵”。一个“秋”字,既点明了季节,又为壮士的出征营造了一种肃杀的气氛, 极其壮美。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 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 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 “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 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 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 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 ,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 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 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 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 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 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 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 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 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 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 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 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 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 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上阕 以“壮”为核心,描写了军旅生活的壮美,描述了五件事。全诗“壮”分为四点 军旅生活的壮美2战斗人本领高强3词的感情由雄壮到悲壮4词的语言豪迈,雄 壮
9 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 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 曲 。牛肉一吃完 ,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 兵”。一个“秋”字,既点明了季节,又为壮士的出征营造了一种肃杀的气氛, 极其壮美。 按谱式 ,《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 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 :既要和前片有联系 ,又要“换意”, 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 “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 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 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 ,乘胜追杀,一霎时 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 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 痛的慨叹,抒发了“ 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 ,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 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 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 。《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 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 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 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 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 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 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 ,突然发端, 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 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 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 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上阕 以“壮”为核心,描写了军旅生活的壮美,描述了五件事。全诗“壮”分为四点 1 军旅生活的壮美 2 战斗人本领高强 3 词的感情由雄壮到悲壮 4 词的语言豪迈,雄 壮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j。羌笛何须怨杨柳k,春风不 度玉门关1。[注释]j孤城,指凉州,一说指玉门关;万仞(仞,古代长度单位),形容 山极高。k杨柳:指《折杨柳》曲(北朝乐府中有此曲),另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 唐时最盛。Ⅰ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汉武帝置。[解说]王之涣 (688—742)字季凌,绛郡(今山西新绛)人,其诗以边塞诗享有盛名,今存诗仅六 首。这首诗中写边塞景色辽阔苍茫,引人遐想征人出玉门关外的愁怨。后二句以“春风 不度不仅写出了边地的荒寒,且有借喻朝廷不关心戍卒之意,构思新颖,意境含蓄。 后人评此诗说:“神韵格力,具臻绝顶。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 为得体。[鉴赏练习].前人认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两句诗,向我们 展示了一幅壮阔苍凉的“画卷”,那么属于这幅画的主体部分是,背景分别 是(远)、(近)。(答:孤城,黄河远上白云间,万仞山)2中以羌笛所奏《折杨柳》 曲调表达征夫的离愁,却为何又说“何须怨”?(答:这是自我宽解之语,“何须怨”三字 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 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塞下曲唐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②。从来幽并客③,皆共黄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④ 注释]①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②黄芦草:枯黄的芦苇。③幽并:幽, 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并,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隋书地理志》云:“自古言 勇侠者,皆推幽并。④矜夸:骄矜夸耀。紫骝:骏马名。[解说]王昌龄(?—-756), 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末为江宁县(今江苏南京)丞,后贬为龙标 县(今湖南黔阳西南)尉,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其诗多写边塞军旅、宫怨闺情, 风格清刚俊爽,婉丽明快。《塞下曲》共有四首,此为第一首,前四句描写边塞景物 后四句,既肯定了“幽并客”戍边的艰苦精神,又批判了“游侠儿”只以骏马矜夸的莽撞 鉴赏练习]首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答:点明时令及边塞的具体地点,渲染边塞的 凉冷落。)2颈联和尾联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其目的是什么?(答:对比;赞扬戍边战 士驻守边塞不畏艰苦的精神,批判游侠儿只以骏马矜夸。)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①,孤城遥望玉门关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注释 ①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雪山:指祁连山。②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 盘城。③楼兰:汉时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附近。[解说]《从军行》共七 首,此第四首。这首诗写将士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战斗到胜利的豪情壮志。“孤城遥望 玉门关句是“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其实青海距玉门关遥远,是望不到的,此处只 是想象之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雄健有力,历来为人们所传 诵。[鉴赏练习].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髙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答:“黄 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 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 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答:通过境界 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使至塞 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①。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萧关逢候骑②,都护在燕然③。[注释]①属国:典属国的简称,秦汉时的官名, 这里指代使臣,是王维的自称。②萧关: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候骑(j):骑马的侦察 兵。③都护:都护府的长官,这里指河西节度使。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 内。[解说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时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打败吐番,王维以 监察御使奉使出塞宣慰,并为幕府官判。诗中描绘了出塞时沿途所见景色,画面开阔 意境雄浑,尤其是颈联二句,历来为人所称诵,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鉴赏练习]颔联中的¨征蓬ˆ、“归雁ˆ是指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答:是诗人自比
10 凉州词唐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j。羌笛何须怨杨柳 k,春风不 度玉门关 l。[注释] j 孤城,指凉州,一说指玉门关;万仞(仞,古代长度单位),形容 山极高。k 杨柳:指《折杨柳》曲(北朝乐府中有此曲),另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 唐时最盛。l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汉武帝置。[解说] 王之涣 (688──742)字季凌,绛郡(今山西新绛)人,其诗以边塞诗享有盛名,今存诗仅六 首。这首诗中写边塞景色辽阔苍茫,引人遐想征人出玉门关外的愁怨。后二句以“春风 不度”不仅写出了边地的荒寒,且有借喻朝廷不关心戍卒之意,构思新颖,意境含蓄。 后人评此诗说:“神韵格力,具臻绝顶。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 为得体。”[鉴赏练习]1.前人认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两句诗,向我们 展示了 一幅壮 阔苍凉 的“ 画卷 ”,那 么属 于这幅 画的 主体部 分是 ,背 景分别 是 (远)、 (近)。(答:孤城,黄河远上白云间,万仞山)2.中以羌笛所奏《折杨柳》 曲调表达征夫的离愁,却为何又说“何须怨”?(答:这是自我宽解之语,“何须怨”三字 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 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塞下曲 唐·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②。从来幽并客③,皆共黄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④。 [注释]①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②黄芦草:枯黄的芦苇。③幽并:幽, 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并,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隋书·地理志》云:“自古言 勇侠者,皆推幽并。”④矜夸:骄矜夸耀。紫骝:骏马名。[解说]王昌龄(?──756), 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末为江宁县(今江苏南京)丞,后贬为龙标 县(今湖南黔阳西南)尉,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其诗多写边塞军旅、宫怨闺情, 风格清刚俊爽,婉丽明快。《塞下曲》共有四首,此为第一首,前四句描写边塞景物, 后四句,既肯定了“幽并客” 戍边的艰苦精神,又批判了“游侠儿”只以骏马矜夸的莽撞。 [鉴赏练习]1.首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答:点明时令及边塞的具体地点,渲染边塞的 荒凉冷落。)2.颈联和尾联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其目的是什么?(答:对比;赞扬戍边战 士驻守边塞不畏艰苦的精神,批判游侠儿只以骏马矜夸。)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①,孤城遥望玉门关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注释] ①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雪山:指祁连山。②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 盘城。③楼兰:汉时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附近。[解说]《从军行》共七 首,此第四首。这首诗写将士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战斗到胜利的豪情壮志。“孤城遥望 玉门关”句是“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其实青海距玉门关遥远,是望不到的,此处只 是想象之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雄健有力,历来为人们所传 诵。[鉴赏练习]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答:“黄 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 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 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答:通过境界 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使至塞 上 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①。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萧关逢候骑②,都护在燕然③。[注释]①属国:典属国的简称,秦汉时的官名, 这里指代使臣,是王维的自称。②萧关: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候骑(jì):骑马的侦察 兵。③都护:都护府的长官,这里指河西节度使。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 内。[解说]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时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打败吐番,王维以 监察御使奉使出塞宣慰,并为幕府官判。诗中描绘了出塞时沿途所见景色,画面开阔, 意境雄浑,尤其是颈联二句,历来为人所称诵,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鉴赏练习]1.颔联中的“征蓬”、“归雁”是指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答:是诗人自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