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教材总说】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它是根据学生学习完五个必 修模块(即诗歌:四个古代诗歌单元22首古代诗词:散文:五个单元18篇)的 前提下编制的,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一步引导高中同学阅读古代诗文。让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古代诗文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 审美能力,以提高对古代诗文的语言的感受能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 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可以说,是将学生在必修阶段习得的知识与能力进行整合、强化与提高。据此, 建议 教学目标应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整合与运用,提高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教法上,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重视学生自 主吟诵、探究、感悟。 课时安排,仅供参考。总课时36课时 单元 建议课时 单元 建议课时 第一单元 6课时 第四单元8课时 第二单元3课时第五单元8课 第三单元3课时 第六单元8课时 【单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二单元》 研究主题: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 解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具有跳跃性的诗歌需要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神游冥 索去迎寻作者所暗示的境界、情调。正如苏联作家别林斯基所说:“在文学中 尤其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的确,想象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能使情 节更完整,形象更丰满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讨论,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自觉学习,让学 生身、心一同参与到古诗词的鉴赏来,把诗中的意境转化为自己脑中的具体形象, 最终形成一幅分明而有序的直观画面,如耳闻,如目睹,身临其境,从而品味到 诗词中作者的感情,达到与之共鸣,并转化成一种精神的力量,获得审美感受。 这不仅使学生把握一首诗的主旨,也能使他们举一反三,培养他们自学古诗的能 力 二、研究重点:如何借助联想和想象鉴赏诗歌 三、研究难点:借助联想和想象鉴赏诗歌的方法 四、预设课时:3课时 五、设计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课 教学内容:1、举例明确什么是联想和想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教材总说】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它是根据学生学习完五个必 修模块(即诗歌:四个古代诗歌单元 22 首古代诗词;散文:五个单元 18 篇)的 前提下编制的,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一步引导高中同学阅读古代诗文。让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古代诗文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 审美能力,以提高对古代诗文的语言的感受能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 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可以说,是将学生在必修阶段习得的知识与能力进行整合、强化与提高。据此, 建议: 一、 教学目标应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整合与运用,提高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教法上,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重视学生自 主吟诵、探究、感悟。 二、 课时安排,仅供参考。总课时 36 课时 单 元 建议课时 单 元 建议课时 第一单元 6 课时 第四单元 8 课时 第二单元 3 课时 第五单元 8 课时 第三单元 3 课时 第六单元 8 课时 【单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二单元》 一、 研究主题: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 解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具有跳跃性的诗歌,需要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神游冥 索,去迎寻作者所暗示的境界、情调。正如苏联作家别林斯基所说:“在文学中, 尤其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的确,想象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能使情 节更完整,形象更丰满。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讨论,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自觉学习,让学 生身、心一同参与到古诗词的鉴赏来,把诗中的意境转化为自己脑中的具体形象, 最终形成一幅分明而有序的直观画面,如耳闻,如目睹,身临其境,从而品味到 诗词中作者的感情,达到与之共鸣,并转化成一种精神的力量,获得审美感受。 这不仅使学生把握一首诗的主旨,也能使他们举一反三,培养他们自学古诗的能 力。 二、研究重点:如何借助联想和想象鉴赏诗歌 三、研究难点:借助联想和想象鉴赏诗歌的方法 四、预设课时:3 课时 五、设计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课 教学内容:1、举例明确什么是联想和想象
2、借助回顾初中及高中必修模块古典诗歌的诗境,感受 联想和想象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 3、借助回顾初中及高中必修模块古典诗歌的诗境,明确 联想想象的基本方法。 参考资料(一):想象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1、以字解诗 古人对诗词的用字极为讲究,往往要反复推敲后完成,所以古诗词的语言大多十 分精练,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去体会诗词 的妙处。李白的诗《夜宿山寺》中有一关键的字“摘”。提问:“人能摘到天上 的星辰吗?”于是学生展开想象,联系全诗就能明白:那是因为人站得高,即山 寺之高。山寺真有如此高吗?显然不会,由此学生自然能理解诗人那夸张的笔调。 再如《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一诗的后两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 月落梅花”是全诗的难点,也是理解作者感情的关键。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扩展 性想象,一步一步逼进主旨,化难为易。提问:(1)五月份中哪些花会开放? 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凋谢的?谁都知道,梅花谢落时间应在冬末春初,而不是“五 月”;(2)梅花在五月凋谢这意味着什么?这是一种反常的现象。(3)为何会 出现此种反常现状?联系《窦娥冤》的内容,这种现象是有悖常理的,诗人以此 种反常现象来说明自己遭受奇冤。至此,诗人的那种愤懑之情就不难理解了 2、以画解诗。 心理学家曾作过调查,结果发现学习配有插图的课文与不配有插图的课文相比 学生要多获25%的信息④。教材中的插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如能 合理加以利用,引导学生由此展开理想,就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古诗词。如 于谦的《石灰吟》,学生从字面上仅仅了解到石灰的高贵品质,但这并非诗人的 意在,它还有更深的意隐藏在诗面的背后,这时就可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加以想象 “画面上主要画的是谁?旁边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两者有何联系?”学 生通过想象就能明白:诗人于谦看到在烈火中锻烧的石灰,想到自己。由此也就 不难体会到此诗中诗人以石灰自喻,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思想感情。利用插图, 学生全面把握了诗的主旨,难怪有的老师说:“插图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金钥匙。” 以画解诗的另一种方法是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诗词大意后,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用水彩或水粉画一幅图,即利用自制的插图来加深他们对古 诗词的更深的理解,同时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如杨万里的《小池》,细流 树荫、小荷、蜻蜓几种事物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学生饶有趣味地对它进 行创作,这本身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同时在美丽的风光中不难体会到诗人的热爱 之情。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轻松把握了主旨,提高了他们学习诗歌的兴 趣,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阅读的快乐与收获的喜悦与诗歌一起伴随 3、以导解诗 它是指教师在讲解诗歌时先介绍与作者有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赏析诗歌时联系 背景展开想象,最后理解诗意,把握诗心。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运用了 浪漫手法,虚拟了一个美妙的仙境,学生通过教师关于诗人人生经历和社会现实 的介绍展开对比想象,就能清楚地明白其用意,即它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 满,对自由的渴望。试想,如果没有背景的介绍,学生就不能展开想象,只从字 面上理解诗歌就很难把握主旨了 4、以诗解诗
2、借助回顾初中及高中必修模块古典诗歌的诗境,感受 联想和想象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 3、借助回顾初中及高中必修模块古典诗歌的诗境,明确 联想想象的基本方法。 参考资料(一):想象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1、以字解诗。 古人对诗词的用字极为讲究,往往要反复推敲后完成,所以古诗词的语言大多十 分精练,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去体会诗词 的妙处。李白的诗《夜宿山寺》中有一关键的字“摘”。提问:“人能摘到天上 的星辰吗?”于是学生展开想象,联系全诗就能明白:那是因为人站得高,即山 寺之高。山寺真有如此高吗?显然不会,由此学生自然能理解诗人那夸张的笔调。 再如《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一诗的后两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 月落梅花”是全诗的难点,也是理解作者感情的关键。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扩展 性想象,一步一步逼进主旨,化难为易。提问:(1)五月份中哪些花会开放? 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凋谢的?谁都知道,梅花谢落时间应在冬末春初,而不是“五 月”;(2)梅花在五月凋谢这意味着什么?这是一种反常的现象。(3)为何会 出现此种反常现状?联系《窦娥冤》的内容,这种现象是有悖常理的,诗人以此 种反常现象来说明自己遭受奇冤。至此,诗人的那种愤懑之情就不难理解了。 2、以画解诗。 心理学家曾作过调查,结果发现学习配有插图的课文与不配有插图的课文相比。 学生要多获 25%的信息④。教材中的插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如能 合理加以利用,引导学生由此展开理想,就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古诗词。如 于谦的《石灰吟》,学生从字面上仅仅了解到石灰的高贵品质,但这并非诗人的 意在,它还有更深的意隐藏在诗面的背后,这时就可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加以想象: “画面上主要画的是谁?旁边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两者有何联系?”学 生通过想象就能明白:诗人于谦看到在烈火中锻烧的石灰,想到自己。由此也就 不难体会到此诗中诗人以石灰自喻,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思想感情。利用插图, 学生全面把握了诗的主旨,难怪有的老师说:“插图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金钥匙。” 以画解诗的另一种方法是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诗词大意后,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用水彩或水粉画一幅图,即利用自制的插图来加深他们对古 诗词的更深的理解,同时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如杨万里的《小池》,细流、 树荫、小荷、蜻蜓几种事物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学生饶有趣味地对它进 行创作,这本身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同时在美丽的风光中不难体会到诗人的热爱 之情。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轻松把握了主旨,提高了他们学习诗歌的兴 趣,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阅读的快乐与收获的喜悦与诗歌一起伴随。 3、以导解诗。 它是指教师在讲解诗歌时先介绍与作者有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赏析诗歌时联系 背景展开想象,最后理解诗意,把握诗心。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运用了 浪漫手法,虚拟了一个美妙的仙境,学生通过教师关于诗人人生经历和社会现实 的介绍展开对比想象,就能清楚地明白其用意,即它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 满,对自由的渴望。试想,如果没有背景的介绍,学生就不能展开想象,只从字 面上理解诗歌就很难把握主旨了。 4、以诗解诗
不同时期的诗人,虽然有不同感情,但总有不变的东西。在教学古诗词时如果能 把学过的诗与新诗对比讲解,让学生在对比中展开想象,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如教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就引导学生联系他的另一首诗《春 望》,在对比中启发学生想象两首诗中诗人的不同形象。在想象中学生不难体会 到诗人在经历了彻骨的悲痛后,意外听到喜讯时的那种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喜 极而泣的感情。由看到国家衰败的悲到听到收复河山的喜,学生想象出诗人的两 种截然不同的形象,自然就能感受到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了。 5、以读解诗。 这里的读决不是那种漫无目的,有口无心的瞎读,它含有反复诵读,潜心涵咏的 意思。教师要引导学生慢慢地读,细细地吟诵。如此反反复复,次数多了就自然 能引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头脑中的意象不断丰富,从而悟出诗意。李白的《静 夜思》明白如话,同时也能激起学生的无限遐想。教师只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在 诵读中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去感悟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教师任何自谓 精妙的讲解都是多余的。 除此之处,教师还可以以写解诗(让学生运用想象扩写诗歌,进而把握诗歌内容), 以演解诗(通过学生创造性的表演来领悟诗歌主旨)等。 参考资料(二) 、看题目,猜内容 导入新课后,要求学生看着课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大胆推测诗歌内容。 例如学习《天上的街市》,教师板书课题后,要求学生结合平时所见街市景象 联系有关神话、传说,想象天上的街市会是怎样的景象?有学生想象到:天的街 道是用水晶铺成的,晶莹剔透,诗仙李白手执酒杯,口吟“天子呼来不上船,自 称臣是酒中仙”,在天街散步。学《观沧海》,则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知 识经验,想象海上的壮阔景象。这样,新课伊始,便引导学生煽动联想和想象的翅 膀,为新旧知识搭起了桥梁,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画面再现法 詩歌具有形象性,解读詩歌就须依据诗句特定的语言文字符号,进行再造 想象,从而在脑海再现詩歌的意象。在教《渔歌子》、《江南春》一类画面性强 的写景作品时,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要求他们在大脑荧光屏上再现有关 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试用语言表述出来,有时还要求他们为诗配画,将语言形 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这样,学生在联想想象过程中,渐渐进入了诗歌描绘的境界 中,既初步理解了诗句,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还发展了特长,有利于提高学生 的综合素质。 、添枝加叶法 精炼含蓄、跳跃性强是詩歌的另一个重要特点,“诗人只能提出几个要点,其余 部分要靠读者自己去想象、配合、组织”(吴世祖语)。基于此,在叙事诗的教学 中,有意设计练习,要求学生为情节添加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具体、更完整。如 在《石壕吏》的教学法中,引导学生想象石壕吏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想 象妇人的衣着、动作、表情、语言,设想他们对话时的场景。这样,不但拓展了 学生的想象空间,也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 四、改写、续写、尝试写诗法 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抒情诗改写为抒情散文,叙事诗改写为故事 或剧本。笔者曾让学生将《送元二使安西》、《塘湖春行》改写为抒情散文,将
不同时期的诗人,虽然有不同感情,但总有不变的东西。在教学古诗词时如果能 把学过的诗与新诗对比讲解,让学生在对比中展开想象,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如教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就引导学生联系他的另一首诗《春 望》,在对比中启发学生想象两首诗中诗人的不同形象。在想象中学生不难体会 到诗人在经历了彻骨的悲痛后,意外听到喜讯时的那种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喜 极而泣的感情。由看到国家衰败的悲到听到收复河山的喜,学生想象出诗人的两 种截然不同的形象,自然就能感受到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了。 5、以读解诗。 这里的读决不是那种漫无目的,有口无心的瞎读,它含有反复诵读,潜心涵咏的 意思。教师要引导学生慢慢地读,细细地吟诵。如此反反复复,次数多了就自然 能引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头脑中的意象不断丰富,从而悟出诗意。李白的《静 夜思》明白如话,同时也能激起学生的无限遐想。教师只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在 诵读中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去感悟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教师任何自谓 精妙的讲解都是多余的。 除此之处,教师还可以以写解诗(让学生运用想象扩写诗歌,进而把握诗歌内容), 以演解诗(通过学生创造性的表演来领悟诗歌主旨)等。 参考资料(二): 一、看题目,猜内容 导入新课后,要求学生看着课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大胆推测诗歌内容。 例如学习《天上的街市》,教师板书课题后,要求学生结合平时所见街市景象, 联系有关神话、传说,想象天上的街市会是怎样的景象?有学生想象到:天的街 道是用水晶铺成的,晶莹剔透,诗仙李白手执酒杯,口吟“天子呼来不上船,自 称臣是酒中仙”, 在天街散步。学《观沧海》,则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知 识经验,想象海上的壮阔景象。这样,新课伊始,便引导学生煽动联想和想象的翅 膀,为新旧知识搭起了桥梁,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画面再现法 詩歌具有形象性,解读詩歌就须依据诗句特定的语言文字符号,进行再造 想象,从而在脑海再现詩歌的意象。在教《渔歌子》、《江南春》一类画面性强 的写景作品时,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要求他们在大脑荧光屏上再现有关 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试用语言表述出来,有时还要求他们为诗配画,将语言形 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这样,学生在联想想象过程中,渐渐进入了诗歌描绘的境界 中,既初步理解了诗句,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还发展了特长,有利于提高学生 的综合素质。 三、添枝加叶法 精炼含蓄、跳跃性强是詩歌的另一个重要特点,“诗人只能提出几个要点,其余 部分要靠读者自己去想象、配合、组织”(吴世祖语)。基于此,在叙事诗的教学 中,有意设计练习,要求学生为情节添加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具体、更完整。如 在《石壕吏》的教学法中,引导学生想象石壕吏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想 象妇人的衣着、动作、表情、语言,设想他们对话时的场景。这样,不但拓展了 学生的想象空间,也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 四、改写、续写、尝试写诗法 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抒情诗改写为抒情散文,叙事诗改写为故事 或剧本。笔者曾让学生将《送元二使安西》、《塘湖春行》改写为抒情散文,将
《卖碳翁》《木兰辞》改为故事,将《石壕吏》改为剧本,或以《碳被抢后》 《石壕吏续》为题续写记叙文,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写诗。 如常栋同学以《平行线》为题,写道:命运/开了个不小的玩笑/让我们有缘相识/ 却无缘相交/只能/遥遥的注目/把思念与祝福/给白鸽/传告/语言虽稚嫩了点儿, 但毕竟有点诗的味道/不乏诗的灵光。 五、假设情境法 教完一首诗歌后,往往设计,假如你是诗人,处在当时情境中,会怎 么想,怎么做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联想、想象。比如,学完《卖碳翁》,要求学 生设想:假如你是白居易,目睹了卖碳老人的不幸遭遇,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这种开放式的思考题,既能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詩歌主旨,又能培养学生的联想 想象力,激活其创新思维能力 另外,在指导眀读中,我借鉴宁鸿彬老师的做法,要求学生口中念,耳朵听,眼睛 看,脑子里面想画面,不但训练了联想想象力,而且有效的提高了记忆效率,培养 了语感。有时还为诗歌配上音乐,在配乐朗诵中使诗歌形象与音乐形象相互补充, 进一步丰富学生想象的空间,增强记忆的效果。 参考资料(三) 染意境,古诗换新颜 古诗词的美在于凝练和模糊。其优美的意境往往只有通过读者的想象才会领略, 若用白话直解诗意则会荡然无存。因此,对于写景状物类的古诗,让学生在通读 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想象来描绘渲染出诗句的意境,是融理解、想 象、表达和创造于一体的最佳方法。比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诗中的“残阳”每个语文老师都会解释为“落日余晖”而学 生合理想象夕阳映照下江面的秀丽景色,以《秀丽的江景》、《江面残照》或《暮 江夕照》为题,加以想象把诗景诗境描绘下来,比按句子翻译《暮江吟》来得更 有意思吧 联想补白,妙笔绘彩章 叶圣陶先生曾说:“古诗教学的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挖掘诗句存 在的联系,启迪学生展开联想,补其空白,究其意渊,以扩写法培养学生的想象 能力,学生的丰富的想象能力又为提高写作水平提供了契机。如《村居》“草长 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很优美 的诗境,也留有许多的艺术空白,给人以回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补充诗 中的“空白”。描绘草长莺飞柳醉春烟的春景,充实古诗中的春景自不待言。而 那“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情景,若能联想补白,该是何等景 致啊!如儿童散学早归的欢喜劲儿,步履轻快,可能在回家的路上就三五成群地 讨论起了回家后的安排,语言和动作就成了此时作文的联想补白点;回到家急急 地拿出纸鸢赶到草地,想象儿童放纸鸢时的神情和动作吧:有的踮着脚尖,髙举 纸鸢,迎着风,等待着放飞的一刻,他们的神情认真又欢悦;有的孩子拿着线轴, 一手随着风向手捏棉线,做好了随时拉着纸鸢凭飞借力的准备;想象纸鸢“一行 飞在青云端”,想象着“纸花如雪满天飞”,想象着“风筝吹落画檐西”,而此 时的儿童又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仿佛置身其中,揣测着他们的心理,描绘出 天真烂漫的情态…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个个儿童放风筝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
《卖碳翁》《木兰辞》改为故事,将《石壕吏》改为剧本,或以《碳被抢后》、 《石壕吏续》为题续写记叙文,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写诗。 如常栋同学以《平行线》为题,写道:命运/开了个不小的玩笑/让我们有缘相识/ 却无缘相交/只能/遥遥的注目/把思念与祝福/给白鸽/传告/语言虽稚嫩了点儿, 但毕竟有点诗的味道/不乏诗的灵光。 五、假设情境法 教完一首诗歌后,往往设计,假如你是诗人,处在当时情境中,会怎 么想,怎么做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联想、想象。比如,学完《卖碳翁》,要求学 生设想:假如你是白居易,目睹了卖碳老人的不幸遭遇,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这种开放式的思考题,既能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詩歌主旨,又能培养学生的联想 想象力,激活其创新思维能力。 另外,在指导朗读中,我借鉴宁鸿彬老师的做法,要求学生口中念, 耳朵听,眼睛 看,脑子里面想画面,不但训练了联想想象力,而且有效的提高了记忆效率,培养 了语感。有时还为诗歌配上音乐,在配乐朗诵中使诗歌形象与音乐形象相互补充, 进一步丰富学生想象的空间,增强记忆的效果。 参考资料(三) 一、 渲 染意境,古诗换新颜 古诗词的美在于凝练和模糊。其优美的意境往往只有通过读者的想象才会领略, 若用白话直解诗意则会荡然无存。因此,对于写景状物类的古诗,让学生在通读 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想象来描绘渲染出诗句的意境,是融理解、想 象、表达和创造于一体的最佳方法。比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诗中的“残阳”每个语文老师都会解释为“落日余晖”而学 生合理想象夕阳映照下江面的秀丽景色,以《秀丽的江景》、《江面残照》或《暮 江夕照》为题,加以想象把诗景诗境描绘下来,比按句子翻译《暮江吟》来得更 有意思吧! 二、联想补白,妙笔绘彩章 叶圣陶先生曾说:“古诗教学的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挖掘诗句存 在的联系,启迪学生展开联想,补其空白,究其意渊,以扩写法培养学生的想象 能力,学生的丰富的想象能力又为提高写作水平提供了契机。如《村居》“草长 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很优美 的诗境,也留有许多的艺术空白,给人以回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补充诗 中的“空白”。描绘草长莺飞柳醉春烟的春景,充实古诗中的春景自不待言。而 那“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情景,若能联想补白,该是何等景 致啊!如儿童散学早归的欢喜劲儿,步履轻快,可能在回家的路上就三五成群地 讨论起了回家后的安排,语言和动作就成了此时作文的联想补白点;回到家急急 地拿出纸鸢赶到草地,想象儿童放纸鸢时的神情和动作吧:有的踮着脚尖,高举 纸鸢,迎着风,等待着放飞的一刻,他们的神情认真又欢悦;有的孩子拿着线轴, 一手随着风向手捏棉线,做好了随时拉着纸鸢凭飞借力的准备;想象纸鸢“一行 飞在青云端”,想象着“纸花如雪满天飞”,想象着“风筝吹落画檐西”,而此 时的儿童又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仿佛置身其中,揣测着他们的心理,描绘出 天真烂漫的情态……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个个儿童放风筝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
现出来,使想象者成了画面中或事件中的旁观者,身临其境,真情实感,方能写 出具有活力的作文。 用联想补白法对叙事性古诗进行想象作文,犹如把学生带到一棵冬天的树前,想 象春天来临时枝繁叶茂的情景,给古诗联想补白,就如同给冬天的树添上一条条 绿枝、一片片嫩叶。 三、虚构再造,细摩写文章 再造,即重新建造、重新制作。再造法,即在理解诗意的前提下,抓住感受最深 刻的一点或几点借题发挥,重新立意,谋篇布局,进行虚构的想象性作文。鲁迅 在《怎么写》中曾言:创作即是他个人的造作,允许而且必然要有幻想与虚构, 不能要求象“新闻记事”那样的“真实”。古诗的创作年代距离我们很遥远,可 是诗中的情、景、事、物却是我们熟悉的。因此再造法既可以借古诗中的一点或 几点内容进行借题发挥,也可抒发由古诗而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心境”,既然 是再造性的虚构的想象作文,那么我们可以极逞“创意之才”,发挥强烈的想象 力,“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主观的思想感情、意志欲念,均可 借助事物来畅想抒发,感受驰骋的想象所带来的行文的无拘无束,并从中感受到 种语言的趣味,训练学生虚构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 花依旧笑春风。”这是一首情真意切的抒情诗。崔护考进士未中,清明节独游长 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接待了他。 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 简练的言辞构勒出了简单的情节,回旋着一种淡淡的惆怅。有位现代诗人抓住 “去年”、“今日”、“人面”、“桃花”四个重要词语,再造《题都城南庄》, 在诗歌中,诗人不仅以清朗的笔调描述了崔护进京赶考偶经农家的经过,又以流 露着的浓郁的情感使现代版《题都城南庄》流淌出回肠荡气的感觉。诗人在诗末 写着:“你是谁?谁家的女子? 为了谁?站在这春风中? 我在梦中一次次地喊醒, 我在醒时一遍遍地追问, 桃花依旧,笑春风 而那花下的人呢? 我把寻人启事,写进诗里。 后来广为流传, 千多年了, 至今没有回音。 我们读完一首古诗,留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一种模糊的感觉,也可能只 是一种感慨,亦或是诗中的最打动人心的一个词语。虚构再造,就是抓住这一瞬 间的感觉,“跟着感觉走,抓住梦的手,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温柔”,而此时的 思维却越来越灵活,甚至于豪放不羁,在感觉的引领下,浓墨重彩地描叙着古诗 带给我们的梦般的情节。当然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却总是囿于见识浅薄,即 使老师允许其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想象,其想象的结果总难离窠臼。因此,教师 在进行写作指导时,用经典性的优秀文章来拓宽学生的想象,补充学生想象角度 上的空白,让他们思维的触角深入到各种端地,写出灵巧新颖的想象性文章。 四、见证诗境,奇思出佳作
现出来,使想象者成了画面中或事件中的旁观者,身临其境,真情实感,方能写 出具有活力的作文。 用联想补白法对叙事性古诗进行想象作文,犹如把学生带到一棵冬天的树前,想 象春天来临时枝繁叶茂的情景,给古诗联想补白,就如同给冬天的树添上一条条 绿枝、一片片嫩叶。 三、虚构再造,细摩写文章 再造,即重新建造、重新制作。再造法,即在理解诗意的前提下,抓住感受最深 刻的一点或几点借题发挥,重新立意,谋篇布局,进行虚构的想象性作文。鲁迅 在《怎么写》中曾言:创作即是他个人的造作,允许而且必然要有幻想与虚构, 不能要求象“新闻记事”那样的“真实”。古诗的创作年代距离我们很遥远,可 是诗中的情、景、事、物却是我们熟悉的。因此再造法既可以借古诗中的一点或 几点内容进行借题发挥,也可抒发由古诗而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心境”,既然 是再造性的虚构的想象作文,那么我们可以极逞“创意之才”,发挥强烈的想象 力,“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主观的思想感情、意志欲念,均可 借助事物来畅想抒发,感受驰骋的想象所带来的行文的无拘无束,并从中感受到 一种语言的趣味,训练学生虚构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 花依旧笑春风。”这是一首情真意切的抒情诗。崔护考进士未中,清明节独游长 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接待了他。 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 简练的言辞构勒出了简单的情节,回旋着一种淡淡的惆怅。有位现代诗人抓住 “去年”、“今日”、“人面”、“桃花”四个重要词语,再造《题都城南庄》, 在诗歌中,诗人不仅以清朗的笔调描述了崔护进京赶考偶经农家的经过,又以流 露着的浓郁的情感使现代版《题都城南庄》流淌出回肠荡气的感觉。诗人在诗末 写着:“你是谁?谁家的女子? 为了谁?站在这春风中? 我在梦中一次次地喊醒, 我在醒时一遍遍地追问, 桃花依旧,笑春风。 而那花下的人呢? 我把寻人启事,写进诗里。 后来广为流传, 一千多年了, 至今没有回音。” 我们读完一首古诗,留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一种模糊的感觉,也可能只 是一种感慨,亦或是诗中的最打动人心的一个词语。虚构再造,就是抓住这一瞬 间的感觉,“跟着感觉走,抓住梦的手,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温柔”,而此时的 思维却越来越灵活,甚至于豪放不羁,在感觉的引领下,浓墨重彩地描叙着古诗 带给我们的梦般的情节。当然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却总是囿于见识浅薄,即 使老师允许其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想象,其想象的结果总难离窠臼。因此,教师 在进行写作指导时,用经典性的优秀文章来拓宽学生的想象,补充学生想象角度 上的空白,让他们思维的触角深入到各种端地,写出灵巧新颖的想象性文章。 四、见证诗境,奇思出佳作
理解诗意背诵古诗是学生学习古诗的习惯,诗人轶事学生虽然接触不多但比较感 兴趣。他们读了《七步诗》也就知道了曹植七步成诗;读了“老骥伏枥,志在千 里”也就知道了曹操其人,对于杨修以“一人一口酥”参透曹操“盒”字的用意 而知道曹操是一个多疑的人;读了王冕的“谁家洗砚池边树,朵朵梅开淡墨痕” 而与课文王冕学画联系了起来;读了李白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 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体会到了李白的豪放与洒脱,很自 然地联想到流传民间的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等等;读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 伦送我情。”,我们知道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课外链接更让我们知道 了汪伦以“十里荷花,万家酒店”骗来深深敬仰的“诗仙”李白的趣事 诗人的种种奇事趣事轶事为我们提供了无穷的写作空间。我们可以坐上时光机 器,穿越时空,回到某个朝代,扮演诗人或者诗中的人物,亲临古诗中的情节 比如,我们可以看着古诗,来到风烟弥漫的三国,化身曹植的友人,听他倾诉七 步成诗后的愁肠。穿越时空,来到梦幻般的唐朝,让我们变成汪伦,亲自与李白 泛舟小湖,吟诗会友;变成一位过路人,受到一豆昏黄灯光的指引,无意中在黑 夜里投宿在李商隐家,看他写着“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我 们可以回到清瘦的宋朝,成为岳飞麾下的将士,与“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 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岳将军驰骋沙场,感受金戈铁马的悲 壮。阅读着古诗,我们可以尽情地挥洒想象的笔墨,就这样,我们可以写过春秋, 写过三国,写过唐、宋、元、明、清,有多少诗人可以在我们的笔下重生?有多 少诗人的小花絮可以在我们的笔下绽放?有多少历史事件可以在我们的笔下重 演?而我们既在这样的想象中练笔,也在这样的练笔中既感受着诗人的喜笑言 嗔、抑郁沉顿,又感受着历史激情的冲荡。 阅读古诗,充分利用古诗资源进行想象性作文,使读为写作所用,而写作又促进 了对古诗的理解,使读写互为彰显。古诗如此,成语故事、精短文言文不也同样 可以用渲染意境、联想补白、虚构再造、穿越时空四法进行想象性作文吗? 第二课 教学内容:以《春江花月夜》为示例启发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鉴赏诗歌 参考资料(四) 【注释】: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 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 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 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 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 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 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 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
理解诗意背诵古诗是学生学习古诗的习惯,诗人轶事学生虽然接触不多但比较感 兴趣。他们读了《七步诗》也就知道了曹植七步成诗;读了“老骥伏枥,志在千 里”也就知道了曹操其人,对于杨修以“一人一口酥”参透曹操“盒”字的用意 而知道曹操是一个多疑的人;读了王冕的“谁家洗砚池边树,朵朵梅开淡墨痕” 而与课文王冕学画联系了起来;读了李白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 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体会到了李白的豪放与洒脱,很自 然地联想到流传民间的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等等;读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 伦送我情。”,我们知道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课外链接更让我们知道 了汪伦以“十里荷花,万家酒店”骗来深深敬仰的“诗仙”李白的趣事。 诗人的种种奇事趣事轶事为我们提供了无穷的写作空间。我们可以坐上时光机 器,穿越时空,回到某个朝代,扮演诗人或者诗中的人物,亲临古诗中的情节。 比如,我们可以看着古诗,来到风烟弥漫的三国,化身曹植的友人,听他倾诉七 步成诗后的愁肠。穿越时空,来到梦幻般的唐朝,让我们变成汪伦,亲自与李白 泛舟小湖,吟诗会友;变成一位过路人,受到一豆昏黄灯光的指引,无意中在黑 夜里投宿在李商隐家,看他写着“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我 们可以回到清瘦的宋朝,成为岳飞麾下的将士,与“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 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岳将军驰骋沙场,感受金戈铁马的悲 壮。阅读着古诗,我们可以尽情地挥洒想象的笔墨,就这样,我们可以写过春秋, 写过三国,写过唐、宋、元、明、清,有多少诗人可以在我们的笔下重生?有多 少诗人的小花絮可以在我们的笔下绽放?有多少历史事件可以在我们的笔下重 演?而我们既在这样的想象中练笔,也在这样的练笔中既感受着诗人的喜笑言 嗔、抑郁沉顿,又感受着历史激情的冲荡。 阅读古诗,充分利用古诗资源进行想象性作文,使读为写作所用,而写作又促进 了对古诗的理解,使读写互为彰显。古诗如此,成语故事、精短文言文不也同样 可以用渲染意境、联想补白、虚构再造、穿越时空四法进行想象性作文吗? 第二课 教学内容:以《春江花月夜》为示例启发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鉴赏诗歌。 参考资料(四) 【注释】: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 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 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 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 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 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 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 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
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 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 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 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 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 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 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 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晢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 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 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 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 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 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 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 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 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 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 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 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 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 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 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 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 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 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 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 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 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 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 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 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 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一一该又 凭添几重愁苦!
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 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 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 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 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 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 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 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 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 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 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 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 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 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 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 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 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 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 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 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 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 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 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 “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 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 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 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 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 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 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 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 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 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 做梦也念念归家一一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 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 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 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 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 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一一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 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 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 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 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 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 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奧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 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 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 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 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 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一一高悬 西斜—一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 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 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晢理与生活情趣 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 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 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 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 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 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 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 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 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一一细微极(纸)一一柔和 级(尤、灰)一一洪亮级(文、麻)一一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 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 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 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 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 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 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 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 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 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 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 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 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 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 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 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 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 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 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 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 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 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 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 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 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 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 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 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 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 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 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 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 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 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 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 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 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
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 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 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 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 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 归之于张若虚了。 冉云飞评:《春江花月夜》作为乐府歌曲名属于“清商曲?吴声歌”,吴 人张若虚学习起来自是得心应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洗前此同名曲调的 绮靡,清丽可诵,表达了时间对身体的追杀,岁月对个体的催逼,以及人在阔大 寥廓的时空面前,如尘埃浮生的现实末途,承接了人类意识到自身渺小以来亘古 未休的伤感与无奈。但在伤感的句子的掩护下,未尝不透露人类某种有别于其他 动物的智慧而得来的深挚沉郁,因之家弦户诵,垂诸久远。 读此诗第二遍的时候,发现“月”字在全诗出现的频率极高,俨然成了一趣。 细细玩味起来,方觉得每句中皆有“月”,如此写月且写得甚妙的,确乎少之又 少,且人们记住张若虚,也都因仅存下来的两首诗,张固然是个趣味之人,诗文 也自别有风味。该诗正文中共出现15个“月”字,已几乎达到每句皆有“月 即使不含“月”字的几句,意仍不离其衷。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是第一处未出现“月”字的句子,但 意承前句“月照花林皆似霰”,状写月光如泻的江旁所见,月在云中的穿行本是 给人最直观的感觉,但实际上确乎是张所写的:“流霜不觉飞”,今之观月,亦 时常产生月动而云止的错觉,张若虚果然是个聪明人,既为眼前月夜景色所醉 但又清醒得可怕,难怪这样的妙句里还是藏不住他那一丝淡然的伤感。若夫流霜 飞移,月之清辉映照江水之时,泽地芳草、汀上白沙,皆茫茫然一色,看不见, 看不清,那是必然的了。 “白云一片去悠悠,清枫浦上不胜愁”,白日里的景致,暗潜入夜,发一问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将上句中无月的意象,立即拉回到一片 月夜相思于楼台轩窗的意境中来。竟夕的愁绪,归根结蒂,还是这月亮惹出来的。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绝妙的对仗,极尽月光使人愁而愁 绪拂不去的无奈。欲将月色谢绝在帘幕之外,它却偏要让你卷也卷不去,至于捣 衣砧上的月光,怕是身怀绝技的高人也没办法抹得去的,这月色,便是那“才下 眉头,却上心头”的无限之愁了。此二句写月而不着“月”字,远胜“远看山有 色,近听水无声”之状写手法。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将“逐月华”细细写来,这月亮比山 光还能悦鸟性,鸿雁长飞,鱼龙潜跃,月色让飞禽游鱼更加有灵性,这本该安宁 静谧的夜,却处处是跳动的鲜活的精灵,一个人的安谧,就少不了几分凄清孤郁 的心绪了。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这句可能是全诗里最不易跟“月” 扯上关系的,但于水边赏月恐怕是人人皆最觉有味的事,月色可读,花落需听, 若不是皎皎月夜,定不会有哪个傻瓜在黑灯瞎火的水凼凼边吟咏喟叹的。“可怜 春半不还家”,既不能回家,这一翻乡愁,就说给月亮听听罢了。 诚然,没必要如此来把每一句都生生跟月亮扯上干系,但我以为,我的理解 尚不算牵强吧。由于是吴歌体,便于吟唱,诗中反复出现“江月”,也并不在 重复之大忌讳之列,倘若仅当《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唐诗,说它不算上乘之作也
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 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 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 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 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 归之于张若虚了。 冉云飞评:《春江花月夜》作为乐府歌曲名属于“清商曲?吴声歌”,吴 人张若虚学习起来自是得心应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洗前此同名曲调的 绮靡,清丽可诵,表达了时间对身体的追杀,岁月对个体的催逼,以及人在阔大 寥廓的时空面前,如尘埃浮生的现实末途,承接了人类意识到自身渺小以来亘古 未休的伤感与无奈。但在伤感的句子的掩护下,未尝不透露人类某种有别于其他 动物的智慧而得来的深挚沉郁,因之家弦户诵,垂诸久远。 读此诗第二遍的时候,发现“月”字在全诗出现的频率极高,俨然成了一趣。 细细玩味起来,方觉得每句中皆有“月”,如此写月且写得甚妙的,确乎少之又 少,且人们记住张若虚,也都因仅存下来的两首诗,张固然是个趣味之人,诗文 也自别有风味。该诗正文中共出现 15 个“月”字,已几乎达到每句皆有“月”, 即使不含“月”字的几句,意仍不离其衷。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是第一处未出现“月”字的句子,但 意承前句“月照花林皆似霰”,状写月光如泻的江旁所见,月在云中的穿行本是 给人最直观的感觉,但实际上确乎是张所写的:“流霜不觉飞”,今之观月,亦 时常产生月动而云止的错觉,张若虚果然是个聪明人,既为眼前月夜景色所醉, 但又清醒得可怕,难怪这样的妙句里还是藏不住他那一丝淡然的伤感。若夫流霜 飞移,月之清辉映照江水之时,泽地芳草、汀上白沙,皆茫茫然一色,看不见, 看不清,那是必然的了。 “白云一片去悠悠,清枫浦上不胜愁”,白日里的景致,暗潜入夜,发一问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将上句中无月的意象,立即拉回到一片 月夜相思于楼台轩窗的意境中来。竟夕的愁绪,归根结蒂,还是这月亮惹出来的。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绝妙的对仗,极尽月光使人愁而愁 绪拂不去的无奈。欲将月色谢绝在帘幕之外,它却偏要让你卷也卷不去,至于捣 衣砧上的月光,怕是身怀绝技的高人也没办法抹得去的,这月色,便是那“才下 眉头,却上心头”的无限之愁了。此二句写月而不着“月”字,远胜“远看山有 色,近听水无声”之状写手法。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将“逐月华”细细写来,这月亮比山 光还能悦鸟性,鸿雁长飞,鱼龙潜跃,月色让飞禽游鱼更加有灵性,这本该安宁 静谧的夜,却处处是跳动的鲜活的精灵,一个人的安谧,就少不了几分凄清孤郁 的心绪了。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这句可能是全诗里最不易跟“月” 扯上关系的,但于水边赏月恐怕是人人皆最觉有味的事,月色可读,花落需听, 若不是皎皎月夜,定不会有哪个傻瓜在黑灯瞎火的水凼凼边吟咏喟叹的。“可怜 春半不还家”,既不能回家,这一翻乡愁,就说给月亮听听罢了。 诚然,没必要如此来把每一句都生生跟月亮扯上干系,但我以为,我的理解 尚不算牵强吧。由于是吴歌体,便于吟唱,诗中反复出现 “江月”,也并不在 重复之大忌讳之列,倘若仅当《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唐诗,说它不算上乘之作也
不为过。冉云飞的解读如此精到,在遣词炼字上再吹毛求疵,显然已经没这个必 要了。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辞曲·吴声歌曲》旧题。张若虚这首拟题作《春 江花月夜》技压群芳,以其非凡的艺术魅力流传千古,可以说是张若虚赋予了《春 江花月夜》鲜活的艺术生命力。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一一答陈完夫问》云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 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对于《春》诗的起源、影响、地位做了准确 的评价,高度的赞誉。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也给予了《春江花月夜》高度的评 价,“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在对《春江花月夜》反复的揣摩分析中,我深深感到它的魅力,我相信一首 诗,尤其是一首可遇而不可求的好诗,它本身就是一种生命表达形式,而这种生 命表达形式在《春江花月夜》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 和意象两个要素。”宗白华也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那么在 《春江花月夜》中所表现的情趣是什么样的呢?它又是如何与诗歌的意象融合在 起而形成诗的意境,造成读者的审美感受呢?我用下面这个结构式表示《春》 诗意境的结构: 自然美哲理美人情美 月之色月之问月之情}月之魂(意) (象)(理)(情) 《春江花月夜》中包括了人生中最美好的良辰美景,由春天、夜晚、江水、 花树、明月构成了一幅清丽优美的画卷,其中春、江、花、夜只是背景,明月才 是诗人极力渲染的意象。在《春》诗中,月的意象美好纯净,月光所极之处,万 物无不染上那一份纯净、清幽,体现出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 《春》诗中的月色极开阔,也极清丽,“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一轮明月从春江上冉冉升起,这个意象是 如此的阔朗和美丽,让人有面对神奇造化时的屏息之感。明月朗照之下,滟滟的 水波,花草丛生的芳甸,如同披上霜雪的花树,银色的沙滩,一切是如此的清丽 出尘,神秘朦胧。 诗人在这江天一色的月色下,内心变得澄明清净,心与自然有了一种灵性的 交流。伟大的诗人屈原曾有过《天问》,表现了人类对于自然宇宙的不息探索, 千多年后的张若虚也发出了对宇宙的的疑问,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诗人所特有的 宇宙意识”。闻一多先生曾强调诗中所体现的宇宙意识,认为“在神奇的永恒 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 赎》)。 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春》诗中间感叹问月的八句,一方面体现出了宇宙 自然的宁静、深邃、博大、浩渺,但在诗人心中,江月虽然恒存,却永远如 单调,没有变化,没有生命,不过是单调的重复罢了;人生虽然短暂,但作为群 体的人类是代代绵延、繁衍不尽的:作为个体而言,人生的悲喜丰富而生动。正 如沈从文所说,“对于一切自然景物,到我单独默会它们本身的存在和宇宙的微 妙关系时,也无一不感觉到生命的庄严”(《水云》)。在感受到永恒与短暂, 无限与有限的冲突和矛盾后,诗人把深情的目光投向可恋慕的人生,而这人生的 精华就是“情” 诗人紧扣“春江明月”,由江月生发出种种诗情意理。从“可怜楼上月徘徊
不为过。冉云飞的解读如此精到,在遣词炼字上再吹毛求疵,显然已经没这个必 要了。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辞曲·吴声歌曲》旧题。张若虚这首拟题作《春 江花月夜》技压群芳,以其非凡的艺术魅力流传千古,可以说是张若虚赋予了《春 江花月夜》鲜活的艺术生命力。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云: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 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对于《春》诗的起源、影响、地位做了准确 的评价,高度的赞誉。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也给予了《春江花月夜》高度的评 价,“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在对《春江花月夜》反复的揣摩分析中,我深深感到它的魅力,我相信一首 诗,尤其是一首可遇而不可求的好诗,它本身就是一种生命表达形式,而这种生 命表达形式在《春江花月夜》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 和意象两个要素。”宗白华也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那么在 《春江花月夜》中所表现的情趣是什么样的呢?它又是如何与诗歌的意象融合在 一起而形成诗的意境,造成读者的审美感受呢?我用下面这个结构式表示《春》 诗意境的结构: 自然美 哲理美 人情美 月之色 月之问 月之情 }月之魂(意) (象) (理) (情) 《春江花月夜》中包括了人生中最美好的良辰美景,由春天、夜晚、江水、 花树、明月构成了一幅清丽优美的画卷,其中春、江、花、夜只是背景,明月才 是诗人极力渲染的意象。在《春》诗中,月的意象美好纯净,月光所极之处,万 物无不染上那一份纯净、清幽,体现出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 《春》诗中的月色极开阔,也极清丽,“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一轮明月从春江上冉冉升起,这个意象是 如此的阔朗和美丽,让人有面对神奇造化时的屏息之感。明月朗照之下,滟滟的 水波,花草丛生的芳甸,如同披上霜雪的花树,银色的沙滩,一切是如此的清丽 出尘,神秘朦胧。 诗人在这江天一色的月色下,内心变得澄明清净,心与自然有了一种灵性的 交流。伟大的诗人屈原曾有过《天问》,表现了人类对于自然宇宙的不息探索, 一千多年后的张若虚也发出了对宇宙的的疑问,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诗人所特有的 “宇宙意识”。闻一多先生曾强调诗中所体现的宇宙意识,认为“在神奇的永恒 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 赎》)。 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春》诗中间感叹问月的八句,一方面体现出了宇宙 自然的宁静、深邃、博大、浩渺,但在诗人心中,江月虽然恒存,却永远如一、 单调,没有变化,没有生命,不过是单调的重复罢了;人生虽然短暂,但作为群 体的人类是代代绵延、繁衍不尽的;作为个体而言,人生的悲喜丰富而生动。正 如沈从文所说,“对于一切自然景物,到我单独默会它们本身的存在和宇宙的微 妙关系时,也无一不感觉到生命的庄严”(《水云》)。在感受到永恒与短暂, 无限与有限的冲突和矛盾后,诗人把深情的目光投向可恋慕的人生,而这人生的 精华就是“情”。 诗人紧扣“春江明月”,由江月生发出种种诗情意理。从“可怜楼上月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