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过关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20分) 、名句默写(6分) 1.补写出下列空缺处的诗句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2)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箜篌引》) (3)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5)宫女如花满春殿, 。(李白《越中览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答案:(1)天生我材必有用(2)石破天惊逗秋雨(3)栗深林兮惊层巅(4)星垂平野阔 (5)只今惟有鹧鸪飞(6)此情无计可消除 、古诗鉴赏(35分) 2.(2013课标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中国古典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过关检测 (时间:90 分钟 满分:120 分) 一、名句默写(6 分) 1.补写出下列空缺处的诗句。 (1)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2)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3)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______________,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5)宫女如花满春殿,______________。(李白《越中览古》) (6)______________,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答案:(1)天生我材必有用 (2)石破天惊逗秋雨 (3)栗深林兮惊层巅 (4)星垂平野阔 (5)只今惟有鹧鸪飞 (6)此情无计可消除 二、古诗鉴赏(35 分) 2.(2013 课标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 分)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全诗并没有直接写 “梅”,而是采用了烘托、渲染的手法来进行表现,如“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就用大雪来对梅进行烘托。回答此题应该先答出所用手法,再具体分析这种手法使如何运用 的,并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 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手法,能做简要分析的。意思 答对即可。)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査的落点是思想感情。回答此题,要从“梅”的这个意象切入,思考梅” 在抒发情感上的作用,再结合具体的诗句“惆怅江头数枝梅¨相思应恨劫成灰”进行理解。 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思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 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后才离开。(答出作者心情,能 做简要分析。意思答对即可。) 3.(2013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九日和韩魏公 苏洵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全诗并没有直接写 “梅”,而是采用了烘托、渲染的手法来进行表现,如“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就用大雪来对梅进行烘托。回答此题应该先答出所用手法,再具体分析这种手法使如何运用 的,并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 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手法,能做简要分析的。意思 答对即可。)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落点是思想感情。回答此题,要从“梅”的这个意象切入,思考“梅” 在抒发情感上的作用,再结合具体的诗句“惆怅江头数枝梅”“相思应恨劫成灰”进行理解。 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思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 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后才离开。(答出作者心情,能 做简要分析。意思答对即可。) 3.(2013 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 分)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 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 评价)。首联的晩岁”指晚年,老年;“不才”是自谦的说法,“华发”萧萧”与“金罍”相映照 不平之气暗含其中。颔联用“延东阁”的典故,写自己官卑职微,难以有所作为。于是只好借 酒浇愁,但却深感“寒无意”,道尽了壮志未酬的幽愤之情。 答案: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 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 的忧愁和愤懑。(4分)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4分) 解析:本题考査“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s题目已经明 确的“表达技巧”为“对比”,降低了试题难度。只需要指出有哪些对比,再分析其表达效果(情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 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鉴赏 评价)。首联的“晚岁”指晚年,老年;“不才”是自谦的说法,“华发”“萧萧”与“金罍”相映照, 不平之气暗含其中。颔联用“延东阁”的典故,写自己官卑职微,难以有所作为。于是只好借 酒浇愁,但却深感“寒无意”,道尽了壮志未酬的幽愤之情。 答案: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 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 的忧愁和愤懑。(4 分)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鉴赏评价)。题目已经明 确的“表达技巧”为“对比”,降低了试题难度。只需要指出有哪些对比,再分析其表达效果(情
感、主题)即可。颈联有三组对比:“佳”与“愁”,“久”与“偶”,“壮心”与“醉中”。其中,第三 组对比稍难。回答时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对比的作用,再举例分析,最后总括 答案: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臧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 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 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 诗歌赏析: 乙巳是1065年(宋英宗治平二年)。这年重阳节,苏洵参加了韩琦家宴,席间韩琦赋诗, 当晚苏洵写了这首和诗,半年后苏洵就病逝了。 时苏洵已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故首联说“晚岁登门”。诗人自称“不才”,且冠以“最” 字,并以自己的那“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 才不遇之感。 颔联又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 自谦中也含着牢骚。汉武帝时公孙弘自举贤良,数年而至宰相,“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 贤人。”诗人即以公孙弘喻韩琦好贤而言自己不配这种礼遇。下句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 卑位低,不堪重用 颈联“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偶傍”,说明 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 尾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 苏洵壮志难酬的深沉哀怨。这就是他越读韩琦新诗就越发难以入睡的原因。暮、雨、寒三字 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 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点绛唇·越山见梅 吴文英
感、主题)即可。颈联有三组对比:“佳”与“愁”,“久”与“偶”,“壮心”与“醉中”。其中,第三 组对比稍难。回答时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对比的作用,再举例分析,最后总括。 答案: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 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 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 分) 诗歌赏析: 乙巳是 1065 年(宋英宗治平二年)。这年重阳节,苏洵参加了韩琦家宴,席间韩琦赋诗, 当晚苏洵写了这首和诗,半年后苏洵就病逝了。 时苏洵已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故首联说“晚岁登门”。诗人自称“不才”,且冠以“最” 字,并以自己的那“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 才不遇之感。 颔联又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 自谦中也含着牢骚。汉武帝时公孙弘自举贤良,数年而至宰相,“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 贤人。”诗人即以公孙弘喻韩琦好贤而言自己不配这种礼遇。下句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 卑位低,不堪重用。 颈联“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偶傍”,说明 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 尾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 苏洵壮志难酬的深沉哀怨。这就是他越读韩琦新诗就越发难以入睡的原因。暮、雨、寒三字 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 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 分) 点绛唇·越山见梅 吴文英①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行人 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 注j①吴文英:南宋词人,一生未第。②横笛:笛曲中有《梅花落》’此处暗指梅花凋 (1)这首词借梅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査分析概括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题时,关键是要找出词中表现作者 情感的关键词或句子。如“愁”字,体现了作者的愁苦之情:“难时风前语”,可见作者的孤寂 之情。然后结合词中的意象“瘦梅”寒天素春”‘横笛声灬空山暮色”等,可体味出作者凄 凉的心境 答案:这首词通过描写在凄寒的暮色中的一株瘦削的素梅,表达了词人内心愁苦、凄 凉、孤寂的情感 (2)有人认为这首词表现出了吴词“淸疏空灵”的特色,请联系词结尾“行人去,暗消春素 横笛空山暮所表现的意境来谈一谈。(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査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理解题干中“清疏空灵”一词 的含义。“清疏”是说词人大多选取一些清寒素淡的意象,以构成其特有的抒情色调,表现其 个性化的情感体验;“空灵”是说空静脱俗的境界。然后,重点分析结尾三句,这三句用“凋 谢了的梅花悠扬的笛声空山¨暮色”等清寒素淡的意象,营造出了凄清悠远的意境,体 现了词人作品“清疏空灵”的特色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行人 去,暗消春素,横笛②空山暮。 [注]①吴文英:南宋词人,一生未第。②横笛:笛曲中有《梅花落》,此处暗指梅花凋 落。 (1)这首词借梅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题时,关键是要找出词中表现作者 情感的关键词或句子。如“愁”字,体现了作者的愁苦之情;“难时风前语”,可见作者的孤寂 之情。然后结合词中的意象“瘦梅”“寒天”“素春”“横笛声”“空山”“暮色”等,可体味出作者凄 凉的心境。 答案:这首词通过描写在凄寒的暮色中的一株瘦削的素梅,表达了词人内心愁苦、凄 凉、孤寂的情感。 (2)有人认为这首词表现出了吴词“清疏空灵”的特色,请联系词结尾“行人去,暗消春素, 横笛空山暮”所表现的意境来谈一谈。(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理解题干中“清疏空灵”一词 的含义。“清疏”是说词人大多选取一些清寒素淡的意象,以构成其特有的抒情色调,表现其 个性化的情感体验;“空灵”是说空静脱俗的境界。然后,重点分析结尾三句,这三句用“凋 谢了的梅花”“悠扬的笛声”“空山”“暮色”等清寒素淡的意象,营造出了凄清悠远的意境,体 现了词人作品“清疏空灵”的特色
答案:尾句写行人离去,梅花凋落,悠扬的笛声在山中回荡。营造了凄清、悠远的意 境,给人以无限遐想,表现出“清疏空灵”的特点。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菩萨蛮 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注]①桃花月:农历二月,代指与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②红冰:指眼泪。古书有 言:“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1)词的上片是怎样虚实相生,以寄托词人的思亲之情的?请具体说明。(4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査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词的前两句写寒冷的 北风、深夜的大雪,这是环境描写,实写眼前景色:然后回忆了“桃花月”,即与妻子快乐生 活的时光,又写了好梦等,是想象的内容,是虚写。 答案:上片既写边塞夜半三更,北风猛烈、大雪纷飞的苦寒荒凉的实景,又写与妻子 在一起的温馨快乐的梦境,两者虚实相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 (2)结合全词内容,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两句。(4分)
答案:尾句写行人离去,梅花凋落,悠扬的笛声在山中回荡。营造了凄清、悠远的意 境,给人以无限遐想,表现出“清疏空灵”的特点。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菩萨蛮 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①。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②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注] ①桃花月:农历二月,代指与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②红冰:指眼泪。古书有 言:“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1)词的上片是怎样虚实相生,以寄托词人的思亲之情的?请具体说明。(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词的前两句写寒冷的 北风、深夜的大雪,这是环境描写,实写眼前景色;然后回忆了“桃花月”,即与妻子快乐生 活的时光,又写了好梦等,是想象的内容,是虚写。 答案:上片既写边塞夜半三更,北风猛烈、大雪纷飞的苦寒荒凉的实景,又写与妻子 在一起的温馨快乐的梦境,两者虚实相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 (2)结合全词内容,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两句。(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査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所谓“景与情”,即描写的景物以及借此 抒发的情感等。词的末两句拓开情境,让读者领受到一股悲怆无依的愁绪、一种苍茫阔大的 意境。考生只要结合上下片内容,对末两句从内容、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塞马在旷野上仰天嘶叫,在残星的余辉下,风大雪猛,军旗猎猎作响。这两句 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塞外冬夜天地空旷苍茫的景象,以健笔写柔情,烘托出了词人梦醒后内心 的悲凉寂寥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 从整个的中国文学史看来,唐代诗歌无疑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不但它声韵 的铿锵和格调的度化集诗歌的大成,为后来的学诗者所效法,而那个时代—一唐代的诗坛有 种特别的趋势,就是描写民族战争文学的发达,在别的时代可说决没有这样多的。如西汉 中世,富贵化的古典词赋甚发达,北宋二百年只有描写儿女柔情的小词盛达。在唐代却不然 了,初唐诗人的壮志,都具有并吞四海之志,投笔从戎,立功塞外,他们都在做着这样的悲 壮之梦,他们的意志是坚决的,他们的思想是爱国主义的,这样的诗人才可称为“真正的民 众喇叭手”!中唐诗人的慷慨激烈,亦大有拔剑起舞之概!他们都祈祷祝颂战争的胜利,虽 也有几个非战诗人哀吟痛悼,诅咒战争的残忍;但他们诅咒战争,乃是国内的战乱,惋惜无 辜的死亡,他们对于与别个民族争雄,却都存着同仇敌忾之志。如素被称为非战诗人的杜少 陵,也有“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看吧!唐代的诗人怎样 的具着“民族自信力”,一致地鼓吹民族精神!和现在自命为唯我派诗人”象征派诗人”只 知道“蔷薇呀!¨玫瑰呀!¨我的爱呀!”坐在“象牙之塔”里,咀嚼着“轻烟般的烦恼”的人们 比较起来,真令人有不胜今昔之感呢! 唐代诗坛的特质既如上述。但我们要问为什么唐代的诗歌都含着民族意味?为什么民 族诗人在唐代不断地产生?研究中国历史的人们,谁都知道唐代的国势之强,唐代的武功, 至今外人话及,尚有谈虎色变之概!因为唐代除了它的没落时期—晚唐——一其余一二百年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所谓“景与情”,即描写的景物以及借此 抒发的情感等。词的末两句拓开情境,让读者领受到一股悲怆无依的愁绪、一种苍茫阔大的 意境。考生只要结合上下片内容,对末两句从内容、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塞马在旷野上仰天嘶叫,在残星的余辉下,风大雪猛,军旗猎猎作响。这两句 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塞外冬夜天地空旷苍茫的景象,以健笔写柔情,烘托出了词人梦醒后内心 的悲凉寂寥。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9 分,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 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 从整个的中国文学史看来,唐代诗歌无疑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不但它声韵 的铿锵和格调的度化集诗歌的大成,为后来的学诗者所效法,而那个时代——唐代的诗坛有 一种特别的趋势,就是描写民族战争文学的发达,在别的时代可说决没有这样多的。如西汉 中世,富贵化的古典词赋甚发达,北宋二百年只有描写儿女柔情的小词盛达。在唐代却不然 了,初唐诗人的壮志,都具有并吞四海之志,投笔从戎,立功塞外,他们都在做着这样的悲 壮之梦,他们的意志是坚决的,他们的思想是爱国主义的,这样的诗人才可称为“真正的民 众喇叭手”!中唐诗人的慷慨激烈,亦大有拔剑起舞之概!他们都祈祷祝颂战争的胜利,虽 也有几个非战诗人哀吟痛悼,诅咒战争的残忍;但他们诅咒战争,乃是国内的战乱,惋惜无 辜的死亡,他们对于与别个民族争雄,却都存着同仇敌忾之志。如素被称为非战诗人的杜少 陵,也有“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看吧!唐代的诗人怎样 的具着“民族自信力”,一致地鼓吹民族精神!和现在自命为“唯我派诗人”“象征派诗人” 只 知道“蔷薇呀!”“玫瑰呀!”“我的爱呀!”坐在“象牙之塔”里,咀嚼着“轻烟般的烦恼”的人们 比较起来,真令人有不胜今昔之感呢! 唐代诗坛的特质既如上述。但我们要问为什么唐代的诗歌都含着民族意味?为什么民 族诗人在唐代不断地产生?研究中国历史的人们,谁都知道唐代的国势之强,唐代的武功, 至今外人话及,尚有谈虎色变之概!因为唐代除了它的没落时期——晚唐——其余一二百年
差不多都注意于对外的民族斗争。在这种威加四夷,万邦慑服的时代里,当然能陶冶得出“有 力的民族诗歌”!养成“慷慨的民族诗人”了! 个时代的创始,正和人的少年时候一样,带着一种活泼的朝气。初唐是唐代三百年 的开创时期,代表初唐统治者的唐太宗,无论文治、武功都超轶古今。而那时候的诗人,也 能一洗六朝靡靡的风气,他们都具有高远的眼光,把握着现实生活努力,他们都有投笔从戎, 立功海外的壮志,抒写伟大的怀抱,成为壮美的文学。总之,初唐摆脱六朝的靡靡文风,开 导全唐的民族诗歌,继往开来,我们名之为——民族诗歌的萌芽时期。 到了盛唐,国家对外战争的次数更多,社会的组织,也渐渐呈着不安状态,所谓“安史 之乱”也在这时埋下了种子。那时期的诗人,目击“外患内扰”相因未已,他们一方面诅咒内 战,一方面却都存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盛唐的诗人们,无论哪一个作家,至少 也得吟几首出塞诗。可见,“出塞曲”在当时诗坛上占着极重要的位置。在我们研究中国文学 史的人看起来,可称“出塞曲”为唐代民族诗歌的结晶品。但究竟什么叫做“出塞曲”呢?胡云 翼在他的《唐代的战争文学》里写着:“班马萧萧,大旗飘飘,军笳悠扬,军行离开长安- 唐时的首都很远了:渡过黄河以北了,渐渐渡过陇头水,越过陇西,出玉门关了:或由河北 直上,过了黑水头,过了无定河,渐近燕支山了,渐近受降城了。”总之,民族诗歌到了盛 唐,音调的铿锵,格律的完善,犹非初唐诗歌所及。再加诗歌的普通化,上至武将,下至鄙 人,都有一首以上的歌咏民族精神的诗歌。无疑的,民族诗歌到了盛唐是成熟的时期了。 自中唐以后,唐朝开始向衰亡的途上走去,藩镇跋扈,宦官窃柄,内乱外患,相逼而 至,在这样国运危险万分之际:晚唐的诗人是应该怎样本着杜少陵的非战文学,积极的反对 内战!应该怎样继着初唐、盛唐的诗人的出塞从军的壮志,歌咏慷慨的民族诗歌!然而事实 是使我们失望的!晚唐的诗坛实充满着颓废、堕落及不可救药的暮气;他们只知道沉醉在女 人的怀里,呻吟着无聊的悲哀。我们读了上列晚唐诗人的诗歌,不得不佩服他们对于修辞学 的讲究,字句的美术化,使我们觉得十分满意,而音律的婉转抑扬,真可谓“弦弦掩抑声声 思”了!然而当着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和千百万人民都在流离失所的时候,他们尚在那儿“十 年一觉扬州梦,贏得青楼薄幸名”。“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只管一己享乐, 忘却大众痛苦,那就失掉诗人的人格了!唉,颓废的晚唐诗人,没落的晚唐诗人! (有删节)
差不多都注意于对外的民族斗争。在这种威加四夷,万邦慑服的时代里,当然能陶冶得出“有 力的民族诗歌”!养成“慷慨的民族诗人”了! 一个时代的创始,正和人的少年时候一样,带着一种活泼的朝气。初唐是唐代三百年 的开创时期,代表初唐统治者的唐太宗,无论文治、武功都超轶古今。而那时候的诗人,也 能一洗六朝靡靡的风气,他们都具有高远的眼光,把握着现实生活努力,他们都有投笔从戎, 立功海外的壮志,抒写伟大的怀抱,成为壮美的文学。总之,初唐摆脱六朝的靡靡文风,开 导全唐的民族诗歌,继往开来,我们名之为——民族诗歌的萌芽时期。 到了盛唐,国家对外战争的次数更多,社会的组织,也渐渐呈着不安状态,所谓“安史 之乱”也在这时埋下了种子。那时期的诗人,目击“外患内扰”相因未已,他们一方面诅咒内 战,一方面却都存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盛唐的诗人们,无论哪一个作家,至少 也得吟几首出塞诗。可见,“出塞曲”在当时诗坛上占着极重要的位置。在我们研究中国文学 史的人看起来,可称“出塞曲”为唐代民族诗歌的结晶品。但究竟什么叫做“出塞曲”呢?胡云 翼在他的《唐代的战争文学》里写着:“班马萧萧,大旗飘飘,军笳悠扬,军行离开长安—— 唐时的首都很远了;渡过黄河以北了,渐渐渡过陇头水,越过陇西,出玉门关了;或由河北 直上,过了黑水头,过了无定河,渐近燕支山了,渐近受降城了。”总之,民族诗歌到了盛 唐,音调的铿锵,格律的完善,犹非初唐诗歌所及。再加诗歌的普通化,上至武将,下至鄙 人,都有一首以上的歌咏民族精神的诗歌。无疑的,民族诗歌到了盛唐是成熟的时期了。 自中唐以后,唐朝开始向衰亡的途上走去,藩镇跋扈,宦官窃柄,内乱外患,相逼而 至,在这样国运危险万分之际;晚唐的诗人是应该怎样本着杜少陵的非战文学,积极的反对 内战!应该怎样继着初唐、盛唐的诗人的出塞从军的壮志,歌咏慷慨的民族诗歌!然而事实 是使我们失望的!晚唐的诗坛实充满着颓废、堕落及不可救药的暮气;他们只知道沉醉在女 人的怀里,呻吟着无聊的悲哀。我们读了上列晚唐诗人的诗歌,不得不佩服他们对于修辞学 的讲究,字句的美术化,使我们觉得十分满意,而音律的婉转抑扬,真可谓“弦弦掩抑声声 思”了!然而当着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和千百万人民都在流离失所的时候,他们尚在那儿“十 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只管一己享乐, 忘却大众痛苦,那就失掉诗人的人格了!唉,颓废的晚唐诗人,没落的晚唐诗人! (有删节)
6.下列对于第一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韵的铿锵、格调的度化和描写民族战争文学的发达,使唐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 拥有了重要的地位。 B.和西汉中世以及北宋的诗人相比,初唐诗人具有并吞四海的豪情和爱国主义的思想, 他们的才是“民众喇叭手”。 C.对于与其他国家争雄,中唐诗人们大都的慷慨激烈,同仇敌忾,只有少数的几个非 战诗人除外 D.“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杜工部作为非战诗人,仍 然鼓吹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力 解析:原文为“对于与别个民族争雄,都存在着同仇敌忾之志”其中包括“非战诗人”。 答案:C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民族诗歌的萌芽时期,初唐诗人抒写伟大的怀抱,成就壮美的文学,这与唐太宗 统治的时代分不开的 B.班马嘶嘶,飒飒秋风,胡笳短笛,将士出征,热血澎湃,大旗飘飘,“出塞曲”常常 描写这样悲壮的情景 C.盛唐之所以能成为民族诗歌的成熟期,不仅在于其音调的铿锵,格律的完善,还在 于民族诗歌的大众化、普及化 D.在诗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晚唐的诗坛实充满着颓废、堕落及不可救药的暮气, 令人失望。 解析:在诗歌形式上,晚唐诗人的诗歌令人满意。 答案:D
6.下列对于第一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韵的铿锵、格调的度化和描写民族战争文学的发达,使唐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 拥有了重要的地位。 B.和西汉中世以及北宋的诗人相比,初唐诗人具有并吞四海的豪情和爱国主义的思想, 他们的才是“民众喇叭手”。 C.对于与其他国家争雄,中唐诗人们大都的慷慨激烈,同仇敌忾,只有少数的几个非 战诗人除外。 D.“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杜工部作为非战诗人,仍 然鼓吹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力。 解析:原文为“对于与别个民族争雄,都存在着同仇敌忾之志”其中包括“非战诗人”。 答案:C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民族诗歌的萌芽时期,初唐诗人抒写伟大的怀抱,成就壮美的文学,这与唐太宗 统治的时代分不开的。 B.班马嘶嘶,飒飒秋风,胡笳短笛,将士出征,热血澎湃,大旗飘飘,“出塞曲”常常 描写这样悲壮的情景。 C.盛唐之所以能成为民族诗歌的成熟期,不仅在于其音调的铿锵,格律的完善,还在 于民族诗歌的大众化、普及化。 D.在诗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晚唐的诗坛实充满着颓废、堕落及不可救药的暮气, 令人失望。 解析:在诗歌形式上,晚唐诗人的诗歌令人满意。 答案:D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唐代诗人相比,现代诗人只是坐在“象牙之塔”里,咀嚼着“轻烟般的烦恼”,缺失 了民族自信力和民族精神 B.威加四夷、万邦慑服的初唐和盛唐孕育了“有力的民族诗歌”和“慷慨的民族诗人”, 而晚唐诗人却在国运危难之时,颓废没落了。 C.在盛唐时期,歌咏民族战争,不仅仅是诗人作家们的专利,就连百姓、武夫也都以 诗抒怀 D.身处内忧外患的晚唐诗人既没有继承非战文学的主张,也没有歌咏出塞从军的慷慨 只知道沉醉在女人的怀里,呻吟着无聊的悲哀。 解析:只是自命为“唯我派诗人”象征派诗人”,而非全部“现代诗人” 答案:A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将高速铁路伸延到了国外,并开始越洋过海打造世界规模的高速铁路网,由此 种新的外交形式—“高铁外交”应运而生。 B.“一片甲骨惊天下”,在浩如烟海的考古发现中,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在中国乃至世界 考古史上都具有深远意义 C.英、美等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领域捷足先登,主导了国际话语权,不断对外输出本 国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 D.国人在海外奢侈品店一掷千金的派头,近来并不少见,难怪一些国外媒体发出了“中 国正在购买世界”的惊呼。 解析:B项对象误用,“浩如烟海”用于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唐代诗人相比,现代诗人只是坐在“象牙之塔”里,咀嚼着“轻烟般的烦恼”,缺失 了民族自信力和民族精神。 B.威加四夷、万邦慑服的初唐和盛唐孕育了“有力的民族诗歌”和“慷慨的民族诗人”, 而晚唐诗人却在国运危难之时,颓废没落了。 C.在盛唐时期,歌咏民族战争,不仅仅是诗人作家们的专利,就连百姓、武夫也都以 诗抒怀。 D.身处内忧外患的晚唐诗人既没有继承非战文学的主张,也没有歌咏出塞从军的慷慨, 只知道沉醉在女人的怀里,呻吟着无聊的悲哀。 解析:只是自命为“唯我派诗人”“象征派诗人”,而非全部“现代诗人”。 答案:A 四、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将高速铁路伸延到了国外,并开始越洋过海打造世界规模的高速铁路网,由此, 一种新的外交形式——“高铁外交”应运而生。 B.“一片甲骨惊天下”,在浩如烟海的考古发现中,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在中国乃至世界 考古史上都具有深远意义。 C.英、美等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领域捷足先登,主导了国际话语权,不断对外输出本 国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 D.国人在海外奢侈品店一掷千金的派头,近来并不少见,难怪一些国外媒体发出了“中 国正在购买世界”的惊呼。 解析:B 项对象误用,“浩如烟海”用于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