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综合测试 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玉簟(dian)神妪(y)奇葩(ba)霰雪(xian) B.聒噪(guo)鼎铛( cheng)羁旅(j) 诡谲(jue) C.国殇( shang)剽掠(piao)子嗣(si)怙恶(gu) D.桎梏(gu)佝偻(lou) 垣墙(yuan)戏谑(nue)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绸缪凋谢廷掾怄心沥血 B.逸豫跌 宕寂廖面面相劇 C.留滞溽热阴霾轻歌曼舞 D.修葺 讫 今凌厉切中肯綮 3.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A.上海对“美国”、“恐龙”、“PK”等日渐泛滥的网络语言将发出“封杀令” 此举一出,石破天惊,即刻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舆论评价更是众说纷纭 B.面对印尼发生的四十年来最强烈的地震和海啸,我们的救援工作一定要有宏 观意识,避免目无全牛 C.投资者在把握波浪脉络后还要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在起伏不定的股市中, 唯有把握大势,波段操作,才能游刃有余 D.面对喷薄而出的中国3G市场,各通信设备厂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出 令人眼花缭乱的招数,期待在中国3G市场取得一席之地和更大的市场份额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推动全球人力、 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优化 B.《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曲“青春和爱情”的悲歌,《威尼斯商人》是 富有讽刺意味的戏剧,但就其流播之广而言却毫不逊色 C.栖息地的缩减以及遍布亚洲的偷猎行为,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 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生存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 D.“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 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上海世博会将首次设立残疾人馆一一生命阳光馆,”张海迪在回答提问 特别介绍:“‘生命阳光馆’不仅仅是一个展馆,它更是一扇向世界敞开的窗 B.今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期间,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位于海淀区北四 环西路68号)举办了以《智慧女性精品阅读》为主题的系列图书展示活动 C.如果你让小学生用“榜样”造句,他会很快造出一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 的”,但什么是榜样,他们也许并不知道 D.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 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68题(9分,每小题3分)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综合测试 一、基础知识(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玉簟(diàn) 神妪(yù) 奇葩(bā) 霰雪(xiàn) B.聒噪(ɡuō) 鼎铛(chēnɡ) 羁旅(jī) 诡谲(jué) C.国殇(shānɡ) 剽掠(piāo) 子嗣(sì) 怙恶(ɡǔ) D.桎梏(ɡù) 佝偻(lóu) 垣墙(yuán) 戏谑(nu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绸缪 凋谢 廷掾 怄心沥血 B.逸豫 跌 宕 寂廖 面面相觑 C.留滞 溽热 阴霾 轻歌曼舞 D.修葺 讫 今 凌厉 切中肯綮 3.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A.上海对“美国”、“恐龙”、“PK”等日渐泛滥的网络语言将发出“封杀令” 此举一出,石破天惊,即刻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舆论评价更是众说纷纭 B.面对印尼发生的四十年来最强烈的地震和海啸,我们的救援工作一定要有宏 观意识,避免目无全牛 C.投资者在把握波浪脉络后还要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在起伏不定的股市中, 唯有把握大势,波段操作,才能游刃有余 D.面对喷薄而出的中国 3G 市场,各通信设备厂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出 令人眼花缭乱的招数,期待在中国 3G 市场取得一席之地和更大的市场份额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推动全球人力、 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优化 B.《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曲“青春和爱情”的悲歌,《威尼斯商人》是 富有讽刺意味的戏剧,但就其流播之广而言却毫不逊色 C.栖息地的缩减以及遍布亚洲的偷猎行为,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 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生存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 D.“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 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海世博会将首次设立残疾人馆——生命阳光馆,”张海迪在回答提问时 特别介绍:“‘生命阳光馆’不仅仅是一个展馆,它更是一扇向世界敞开的窗 口” B.今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期间,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位于海淀区北四 环西路 68 号)举办了以《智慧女性精品阅读》为主题的系列图书展示活动 C.如果你让小学生用“榜样”造句,他会很快造出一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 的”,但什么是榜样,他们也许并不知道 D.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 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 68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 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 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 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 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 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 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 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 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 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 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 梄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 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 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 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 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 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 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 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 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6.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 结奋进的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 暖的追求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 遐想 7.下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 A.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 B.“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 C.“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髙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愔 愔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 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 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 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 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 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 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 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 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 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 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 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 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 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 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 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 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 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 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 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 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 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6.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 结奋进的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 暖的追求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 遐想 7.下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 A.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 B.“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 C.“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愔 愔”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 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 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C.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 明的回旋往复之美 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 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 三、(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3题(共12分,每小 题3分)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邑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 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 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 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 赖续业,自七岁属词,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 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 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节 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 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 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 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 其才,数宴见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 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 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节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少贫不自振 振:奋起,振作 B.若令执先臣 故事 执:继承,发扬 C.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徙:调职 D.遁还,客巴 西 遁:逃走,逃逸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饮 B.①召入,而时白已醉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 ②作《师说》以贻之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其中不能分别表现杜甫“热衷功名”和李白“放荡不 羁”的是 A.①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②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B.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 ②白常侍帝 C.①伏惟天子哀怜之 ②益骜放不自修 D.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②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年少时生活贫困,但是很有才能他客居在吴越等地,李邑很看重他的才 能,第一个去看望他后来他参加进士考试没有中,滞留在了长安 B.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为“神仙下凡”后李白得到玄宗的厚爱,被授予 官职,可是他狂骜不训,尝尝和酒友到闹市上喝得烂醉
C.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 明的回旋往复之美 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 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 三、(15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913 题(共 12 分,每小 题 3 分)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邑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 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 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 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 赖续业,自七岁属词,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 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 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节 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 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 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 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 其才,数宴见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 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 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节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贫不自振 振:奋起,振作 B.若令执先臣 故事 执:继承,发扬 C.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 徙:调职 D.遁还,客巴 西 遁:逃走,逃逸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饮 B.①召入,而时白已醉;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 ②作《师说》以贻之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其中不能分别表现杜甫“热衷功名”和李白“放荡不 羁”的是 A.①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②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B.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 ②白常侍帝 C.①伏惟天子哀怜之; ②益骜放不自修 D.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②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年少时生活贫困,但是很有才能他客居在吴越等地,李邑很看重他的才 能,第一个去看望他后来他参加进士考试没有中,滞留在了长安 B.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为“神仙下凡”后李白得到玄宗的厚爱,被授予 官职,可是他狂骜不训,尝尝和酒友到闹市上喝得烂醉
C.杜甫为了摆脱贫困,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 一方面这是古代文人欲就功名事业、积极进取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侧面体现了杜 甫郁郁不得志的愁苦思想 D.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然而政治头脑过于简单,壮志终至成空在宫中 李白竟“使髙力士脱靴”,表现出他性格的天真、孤傲后来他云游四方,还经常 旁若无人的身穿宫廷的锦袍坐在船中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3分) 译文 (2)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4分) 译文 3)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3分) 译文: 四、古诗鉴赏和填空默写(共17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钟陵禁烟寄从弟 李中 落絮飞花日又西,踏青无侣草萋萋 交亲书断竟不到,忍听黄昏杜宇啼 【注】①禁烟:指寒食节,这一天,家家禁止烟火,进行祭祖、踏青等活动 (1)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就诗歌首句中“落絮飞花”和“日又西” 两个意象加以分析(4分) (2)试分析诗歌结句是怎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4分) 答 15.将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9分) (1)在天愿作比翼鸟, 天长地久有时 尽,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 死 (3)鸿雁长飞光不度, (4)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 篌 (5)三五之夜,明月半 墙 珊珊可爱 五、现代文阅读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C.杜甫为了摆脱贫困,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 一方面这是古代文人欲就功名事业、积极进取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侧面体现了杜 甫郁郁不得志的愁苦思想 D.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然而政治头脑过于简单,壮志终至成空在宫中, 李白竟“使高力士脱靴”,表现出他性格的天真、孤傲后来他云游四方,还经常 旁若无人的身穿宫廷的锦袍坐在船中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3 分) 译文: (2)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 (4 分) 译 文: (3)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3 分) 译文: 四、古诗鉴赏和填空默写(共 17 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钟陵禁烟寄从弟 李中 落絮飞花日又西,踏青无侣草萋萋 交亲书断竟不到,忍听黄昏杜宇啼 【注】①禁烟:指寒食节,这一天,家家禁止烟火,进行祭祖、踏青等活动 (1)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就诗歌首句中“落絮飞花”和“日又西” 两个意象加以分析(4 分) 答: (2)试分析诗歌结句是怎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4 分) 答: 15.将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9 分) (1)在天愿作比翼鸟, 天长地久有时 尽, (2)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 死, (3)鸿雁长飞光不度, (4)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 篌 , (5)三五之夜,明月半 墙, , ,珊珊可爱 五、现代文阅读题(2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 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 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 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宋金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 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 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 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 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 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 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 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③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 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 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④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 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 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那首着名的《破阵子》:“醉 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 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⑤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 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 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边塞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 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 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 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 革裏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 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杄,只能热泪横流 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 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 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 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 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 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 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 流不息 ⑦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 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 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⑧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 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 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 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 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 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 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 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宋金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 岁时就拉起了 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 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 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 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 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 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 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③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 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 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④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 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 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那首着名的《破阵子》:“醉 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 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⑤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 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 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边塞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 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 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 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 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 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 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 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 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 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 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 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 流不息 ⑦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 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 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⑧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 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 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 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 40 年,倒有近 20 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 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 20 多年间又有 37 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
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 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 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 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任湖南 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 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 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 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闽南与漠北 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 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 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一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 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 人讥为“掉书袋”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 复失地(文章有删改) 16.“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结合上 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答 17.文章第五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8.文章题目是“把栏杆拍遍”,文中也多次写到拍栏杄,请简述辛弃疾“拍栏 杆”的含意(6) 答 19.纵观全文,作者认为辛弃疾的词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六.综合运用(15分) 20.已过去一年的高中生活一定有你难忘的记忆,请你在回放中选择描写班级活 动里的一个欢乐场面要求:①以描写这一表达方式为主②必须运用排比、比喻两 种修辞手法③不能出现真实的班级和姓名④200字以上,300字以内 七.作文(50分) 21.请以“古诗文给我智慧”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立意自定③不少于7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l、B 2、C 3、C 4、C.解析:A缺主语;B指代不明,“就其流播之广而言却毫不逊色”在句中 所指对象不清楚;D搭配不当,“成功和失败”不能同时证明“这一理念的正 确”) 5、C.解析:A.冒号改为逗号B.书名号改为引号D句末句号放到整个括号前)
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 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 40 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 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 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任湖南 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 2500 人的“飞虎 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 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 20 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 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闽南与漠北 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 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 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一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 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 人讥为“掉书袋”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 复失地(文章有删改) 16.“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结合上 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 分) 答: 17.文章第五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18.文章题目是“把栏杆拍遍”,文中也多次写到拍栏杆,请简述辛弃疾“拍栏 杆”的含意(6) 答: 19.纵观全文,作者认为辛弃疾的词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六.综合运用(15 分) 20.已过去一年的高中生活一定有你难忘的记忆,请你在回放中选择描写班级活 动里的一个欢乐场面要求:①以描写这一表达方式为主②必须运用排比、比喻两 种修辞手法③不能出现真实的班级和姓名④200 字以上,300 字以内 七.作文(50 分) 21.请以“古诗文给我智慧”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立意自定③不少于 700 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一、 1、B 2、C 3、C 4、C.解析:A 缺主语 ;B 指代不明,“就其流播之广而言却毫不逊色”在句中 所指对象不清楚; D 搭配不当,“成功和失败”不能同时证明“这一理念的正 确”) 5、C .解析:A.冒号改为逗号 B.书名号改为引号 D 句末句号放到整个括号前) 二
“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应是“鸿雁随阳”的审美感受此题考查学生 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关键在于要把雁的特点与它们审美感受对应起来,不能张冠 李戴C项雁的特点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考生此题要有一定的审美和识别 能力 7.D 仲淹的《渔家傲)》一词,既有因秋临塞下雁阳而引起诗人对岁 月流逝的无穷感慨,又有因岁月流逝而坚定诗人建功立业、时不我待的报国信念 雁”意象在此词中不再单纯是主体悲苦情感的抒发载体,更为重要的是起着警 钟长鸣、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A、C、侧重写景;B侧重言志 8.B 要体现的应该是“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 912CB B 13.(1)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大意1分,窃 怜各1分) (2)高力士向来高贵,认为这样做是耻辱,就挑出李白的诗句来激怒杨贵 妃(素、耻、遂、摘各1分) (3)(李白)知道自己不被皇帝亲近的人所容纳,更加桀骜不羁,不注意约束 自己的言行(被动句式1分,益骜、自修各1分) 14、(1)“落絮飞花”,描绘了柳絮漫天飞舞、飘荡不定的情景,(1分)寄托了 作者远离亲人的飘零之感;(1分)“日又西”,写日出日落,日复一日,时间漫 长,(1分)突出了作者一天处在思念亲人的情感煎熬之中(1分) (2)古人多用杜鹃啼鸣表示思乡,黄昏时分,杜鹃哀啼,自然引发诗人思 归之情:(②2分)“忍听”,即“不忍听”,表现了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愁 情(2分) 15、略 16、①辛弃疾归宋后,由于赵宋王朝主和苟安,他不被重用,反而被剥夺了抗金 的权力,②因而只能借填词作赋来表达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每点2分) 17.对比或衬托此段对比、衬托有三处:一是《破阵子》可与岳飞的《满江红》 相媲美;二是杜甫、卢纶等人的作品,只是旁观式的想像和描述,而辛弃疾是亲 自参战经历的描述;三是用屈原和共工衬托辛弃疾的悲愤之情(每处2分) 18.“拍栏杆”是一个极具形象性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渴望率兵过江、收复失 地的决心,一方面表现他报国无门、不被重用的愤慨(每方面3分) 19.①从气势上看,辛词充满金戈之声,给人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②从内容上看,辛词表现了渴望杀敌的悲壮呼喊、报国无门的叹息和无可奈何的 自嘲,是血与泪的汇集,是爱国臣子的哭诉表白; ③从情感上看,辛词表现了辛弃疾作为一个亡国浪子的悲愤之情 21.【写作导引】 1.“古诗文”,既可以是整体上古代诗文,也可以是具体的篇章或句子 2.“我”,决定了必须写自己的真实感受 3.“智慧”,指辨认、判别、发现和创造的能力审题关键:必须把“智慧”与 “道德”“意志”两概念区分开来爱心、诚信、谦虚、宽容、见义勇为、克己奉 公等均属道德范畴:顽强、刻苦、勤奋等应属意志范围而智慧则应该包括理性的 判断和创造能力
6.C “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应是“鸿雁随阳”的审美感受此题考查学生 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关键在于要把雁的特点与它们审美感受对应起来,不能张冠 李戴 C 项雁的特点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考生此题要有一定的审美和识别 能力 7.D 范仲淹的《渔家傲)》一词,既有因秋临塞下雁阳而引起诗人对岁 月流逝的无穷感慨,又有因岁月流逝而坚定诗人建功立业、时不我待的报国信念 “雁”意象在此词中不再单纯是主体悲苦情感的抒发载体,更为重要的是起着警 钟长鸣、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 A、C、侧重写景;B 侧重言志 8.B 要体现的应该是“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 912 C B B D 13.(1)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大意 1 分,窃、 怜各 1 分) (2)高力士向来高贵,认为这样做是耻辱,就挑出李白的诗句来激怒杨贵 妃(素、耻、遂、摘各 1 分) (3)(李白)知道自己不被皇帝亲近的人所容纳,更加桀骜不羁,不注意约束 自己的言行(被动句式 1 分,益骜、自修各 1 分) 14、 (1)“落絮飞花”,描绘了柳絮漫天飞舞、飘荡不定的情景,(1 分)寄托了 作者远离亲人的飘零之感;(1 分)“日又西”,写日出日落,日复一日,时间漫 长,(1 分)突出了作者一天处在思念亲人的情感煎熬之中(1 分) (2)古人多用杜鹃啼鸣表示思乡,黄昏时分,杜鹃哀啼,自然引发诗人思 归之情;(2 分)“忍听”,即“不忍听”,表现了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愁 情(2 分) 15、略 16、①辛弃疾归宋后,由于赵宋王朝主和苟安,他不被重用,反而被剥夺了抗金 的权力,②因而只能借填词作赋来表达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每点 2 分) 17.对比或衬托此段对比、衬托有三处:一是《破阵子》可与岳飞的《满江红》 相媲美;二是杜甫、卢纶等人的作品,只是旁观式的想像和描述,而辛弃疾是亲 自参战经历的描述;三是用屈原和共工衬托辛弃疾的悲愤之情(每处 2 分) 18.“拍栏杆”是一个极具形象性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渴望率兵过江、收复失 地的决心,一方面表现他报国无门、不被重用的愤慨(每方面 3 分) 19.①从气势上看,辛词充满金戈之声,给人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②从内容上看,辛词表现了渴望杀敌的悲壮呼喊、报国无门的叹息和无可奈何的 自嘲,是血与泪的汇集,是爱国臣子的哭诉表白; ③从情感上看,辛词表现了辛弃疾作为一个亡国浪子的悲愤之情 20.略 21.【写作导引】 ⒈“古诗文”,既可以是整体上古代诗文,也可以是具体的篇章或句子 ⒉“我”,决定了必须写自己的真实感受 ⒊ “智慧”,指辨认、判别、发现和创造的能力审题关键:必须把“智慧”与 “道德”“意志”两概念区分开来爱心、诚信、谦虚、宽容、见义勇为、克己奉 公等均属道德范畴;顽强、刻苦、勤奋等应属意志范围而智慧则应该包括理性的 判断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