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长安一中2012-2013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传统热”与文化自觉 ①新世纪以来,一股新的“传统文化热”在不断升温。从各地祭祖的风潮,到“汉 服”的流行;从“读经”的热情,到“讲古”的电视时尚;从通过“晋商”发掘 中国商业精神的探讨,到文化“走出去”的几乎全方位的行动……这种“传统文 化热”是中国人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中获得的新的“文化自信”的表征,也是告别 近代中国历史的深重的“民族悲情”的表征。 ②如果说,新中国的建立改变了我们“挨打”的历史,那么,改革开放30年的 历史则在相当程度上让我们有机会告别“落后”。我们终于有了在具体层面上再 度回到传统,去寻找中国人的文化认同的历史机遇,而全球化的冲击又让我们感 到一种强烈的“具体”的文化传统“空洞化”的危机感。一说起传统,我们往往 可以“抽象”地谈论五千年的文明,谈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一旦我们在现 实中寻找“具体”的传统文化的表征,却发现我们的传统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象 征性的表现中都显得相当空洞,反而不及一些历史没我们悠久、文化不如我们深 厚的国家在这一方面对传统的保留更充分 ③因此,这一波的“传统热”其实有其深刻的历史合理性,也是一种“文化自 信”的具体而微的表征。它往往来自对于传统的许多具体方面的弘扬,如“祭 祖”、“读经”、“汉服”的流行其实正是试图将传统的仪式、服饰乃至教育方 式等历史具体形态加以复活。这些行为是否得体和合适当然可以讨论,但毕竟显 示了我们对于传统的“具体”的需求。当然,“文化自信”必须以一种“文化自 觉”为基础和前提,没有这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可能表现得盲目和 简单。克服传统的“空洞化”其实并不是简单地“复古”这么简单和机械。这里 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关切 ④首先,我们要将“传统”视为一个发展和流动的概念,这就要避免厚古薄今。 我们不仅需要晚清以前的“传统文化”,也需要30年来中国加入全球化和市场 化的“改革开放”的宝贵的文化资源。 ⑤其次,弘扬传统其实更需要开放。这种对于传统的寻找,不是对全球化的对抗, 也不是简单地变成一种自大和自负。“自信”是好事,但自大和自负就会成为前 进的障碍。这就需要平和冷静地思考自己和世界。开放和宽容地看待世界,真正 以一种“和而不同”的心态思考世界,真正具有一个崛起的大国的气度和眼界 ⑥第三,“传统文化热”要避免一哄而起,一拥而上的心态。民间弘扬传统的活 动当然可以有多样发展的空间,但有政府主导的活动,却应该经过认真的论证和 反复的讨论。民间可以花样百出,充满活力,政府则应该审慎回应和注重规范。 1.下列对于“传统文化热”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新世纪以来的“传统文化热”是中国人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中获得的新的“文 化自信”的表征。 B.新的“传统文化热”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在当今中国人在国力日渐强大的背 景下从近代屈辱的历史阴影下逐步走了出来的心态
陕西长安一中 2012-2013 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3 题。 “传统热”与文化自觉 ①新世纪以来,一股新的“传统文化热”在不断升温。从各地祭祖的风潮,到“汉 服”的流行;从“读经”的热情,到“讲古”的电视时尚;从通过“晋商”发掘 中国商业精神的探讨,到文化“走出去”的几乎全方位的行动……这种“传统文 化热”是中国人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中获得的新的“文化自信”的表征,也是告别 近代中国历史的深重的“民族悲情”的表征。 ②如果说,新中国的建立改变了我们“挨打”的历史,那么,改革开放 30 年的 历史则在相当程度上让我们有机会告别“落后”。我们终于有了在具体层面上再 度回到传统,去寻找中国人的文化认同的历史机遇,而全球化的冲击又让我们感 到一种强烈的“具体”的文化传统“空洞化”的危机感。一说起传统,我们往往 可以“抽象”地谈论五千年的文明,谈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一旦我们在现 实中寻找“具体”的传统文化的表征,却发现我们的传统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象 征性的表现中都显得相当空洞,反而不及一些历史没我们悠久、文化不如我们深 厚的国家在这一方面对传统的保留更充分。 ③因此,这一波的“传统热”其实有其深刻的历史合理性,也是一种“文化自 信”的具体而微的表征。它往往来自对于传统的许多具体方面的弘扬,如“祭 祖”、“读经”、“汉服”的流行其实正是试图将传统的仪式、服饰乃至教育方 式等历史具体形态加以复活。这些行为是否得体和合适当然可以讨论,但毕竟显 示了我们对于传统的“具体”的需求。当然,“文化自信”必须以一种“文化自 觉”为基础和前提,没有这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可能表现得盲目和 简单。克服传统的“空洞化”其实并不是简单地“复古”这么简单和机械。这里 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关切: ④首先,我们要将“传统”视为一个发展和流动的概念,这就要避免厚古薄今。 我们不仅需要晚清以前的“传统文化”,也需要 30 年来中国加入全球化和市场 化的“改革开放”的宝贵的文化资源。 ⑤其次,弘扬传统其实更需要开放。这种对于传统的寻找,不是对全球化的对抗, 也不是简单地变成一种自大和自负。“自信”是好事,但自大和自负就会成为前 进的障碍。这就需要平和冷静地思考自己和世界。开放和宽容地看待世界,真正 以一种“和而不同”的心态思考世界,真正具有一个崛起的大国的气度和眼界。 ⑥第三,“传统文化热”要避免一哄而起,一拥而上的心态。民间弘扬传统的活 动当然可以有多样发展的空间,但有政府主导的活动,却应该经过认真的论证和 反复的讨论。民间可以花样百出,充满活力,政府则应该审慎回应和注重规范。 1.下列对于“传统文化热”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世纪以来的“传统文化热”是中国人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中获得的新的“文 化自信”的表征。 B.新的“传统文化热”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在当今中国人在国力日渐强大的背 景下从近代屈辱的历史阴影下逐步走了出来的心态
C.在当今全球化的冲击下,我们感到一种强烈的“具体”的文化传统“空洞化” 的危机感。这是新的“传统文化热”兴起的原因之一。 D.新的“传统文化热”不但体现在“祭祖”、“读经”、“汉服”等的历史具 体形态的复活,而且体现在人们“抽象”地谈论五千年的文明,谈论自强不息的 民族精神上。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文化自信”的具体表征,这一波的“传统热”显示了我们对于传 统的整体需求。 B.我们若能将“传统”视为一个发展和流动的概念,就会避免厚古薄今。 C.“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否则,“文化自信”就可能表 现得盲目和简单。 D.目前的“传统文化热”其实并不值得肯定,因为它不是以“文化自信”为基 础和前提的。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觉”要求我们打破以往对“传统”这一概念界定,应将我国改革开 放以来形成文化资源也纳入“传统”的范畴。 B.将传统的仪式、服饰乃至教育方式等历史具体形态加以复活,这是对于传统 的许多具体方面的弘扬,因此不应对此评头论足,横加批评。 C.一个崛起的大国的气度和眼界应体现为不仅能平和冷静地思考自己,还要能 真正以一种“和而不同”的心态思考世界 D.在目前的“传统文化热”中,政府对民间花样百出、充满活力的文化活动应 审慎回应,而对自身主导的文化活动则更应经过认真的论证和反复的讨论。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孟德传【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 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二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 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 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 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 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 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 去。试之前后如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 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 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 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 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 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 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C.在当今全球化的冲击下,我们感到一种强烈的“具体”的文化传统“空洞化” 的危机感。这是新的“传统文化热”兴起的原因之一。 D.新的“传统文化热”不但体现在“祭祖”、“读经”、“汉服”等的历史具 体形态的复活,而且体现在人们“抽象”地谈论五千年的文明,谈论自强不息的 民族精神上。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文化自信”的具体表征,这一波的“传统热”显示了我们对于传 统的整体需求。 B.我们若能将“传统”视为一个发展和流动的概念,就会避免厚古薄今。 C.“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否则,“文化自信”就可能表 现得盲目和简单。 D.目前的“传统文化热”其实并不值得肯定,因为它不是以“文化自信”为基 础和前提的。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觉”要求我们打破以往对“传统”这一概念界定,应将我国改革开 放以来形成文化资源也纳入“传统”的范畴。 B.将传统的仪式、服饰乃至教育方式等历史具体形态加以复活,这是对于传统 的许多具体方面的弘扬,因此不应对此评头论足,横加批评。 C.一个崛起的大国的气度和眼界应体现为不仅能平和冷静地思考自己,还要能 真正以一种“和而不同”的心态思考世界。 D.在目前的“传统文化热”中,政府对民间花样百出、充满活力的文化活动应 审慎回应,而对自身主导的文化活动则更应经过认真的论证和反复的讨论。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6 题 孟德传 【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 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 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 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 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 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 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 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 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 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 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 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 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 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 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 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 以首紙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 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 集》,有删改)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 “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 低垂 C.德自分死 矣 自分:自己料 想 D.至以首觚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5.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A.既为兵,不获如志 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 搏焉 C.一日十病十 俞 德以不顾死, 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 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第Ⅱ卷(共132分) 三、(32分) 7.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3分)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3分)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4分)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 访中洲 [宋]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 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 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 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 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 集》,有删改)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 “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 弭: 低垂 C.德自分死 矣 自分:自己料 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5.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 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 搏焉 C.一日十病十 愈 德以不顾死, 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 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第Ⅱ卷(共 132 分) 三、(32 分) 7.把第 1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3 分)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3 分)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4 分)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 分) 访中洲 [宋]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
相连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①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1)本诗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5分) (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6分)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1分) (1)位卑则足羞, 呜呼! (韩愈《师说》) (2)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 (庄周 《逍遥游》) (3) ,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機羁兮, 屈 原《离骚》)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鲛, 。(苏轼《赤 壁赋》) (5)连峰去天不盈尺 ,咏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蜀道难》) (6)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四、(共25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下笔不觉师造化 ①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 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 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 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 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 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 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②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 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 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 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 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 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 俗世弃取而改变 ③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 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 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 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 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 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 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 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 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④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 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
相连未暇论奇字①,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①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1)本诗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5 分) (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6 分)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1 分) (1)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呜呼!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 ___________,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庄周 《逍遥游》) (3) __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__________。”屈 原《离骚》) (4) _____________,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鲛,______________。(苏轼《赤 壁赋》) (5)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 ,砯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蜀道难》) (6)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四、(共 25 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下笔不觉师造化 ①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 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 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 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 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 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 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② 1929 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 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 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 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 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 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 俗世弃取而改变。 ③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 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 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 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 1929 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 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 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 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 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 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④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 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
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 “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 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 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 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⑤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 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 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 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 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 ⑥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 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 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 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 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 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 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 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一一黄宾 虹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 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 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 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阻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涛 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 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 请简要分析。(6分) (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6分) (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 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五、语言表达与运用(15分)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蹇叔的老谋深算,弦髙的勇敢机智,先轸的忠直刚烈,都只寥寥几笔.便刻 画得栩栩如生
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 “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 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 年他 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 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⑤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 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 泊。张大千 1925 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 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 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 之称,但他直至 1943 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 80 岁了。 ⑥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 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 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 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 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 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 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 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 虹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 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 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 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阻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涛 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 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 请简要分析。(6 分) (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6 分) (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 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五、语言表达与运用(15 分)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蹇叔的老谋深算,弦高的勇敢机智,先轸的忠直刚烈,都只寥寥几笔.便刻 画得栩栩如生
B.几近年来,伊拉克因受制裁,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困难。最近又遭到美 英飞机的袭击,真是祸起萧墙。 C.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 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D.这些食品是交给姐姐保管的,可她并不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领着我们 将下一日的提前消耗掉,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 1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如果中国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水土资源构成的巨大负担,那么环境的恶化将 会危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B.考古学家在清理墓穴时,搜集到大量石制工具,其中有砍刀器、石核等是用 石英沙岩打制而成的 C.印度军方负责人20日称,印度已向印巴边境地区派遣了数百辆坦克、装甲车 和军用车辆。 D.我们反对那些不按照国际有关公约规定办事,而自充国际警察,危害别国航 行安全的霸权主义行为。 1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 ①一阵晨风拂过 ②可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初出茅庐 ③所以有诗人赞叹,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④在绿叶一片低沉而嘈杂的合唱中,传出她们清亮而高亢的欢叫 ⑤依然髙昂着头,开心而单纯地笑着,就像稚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 ⑥尚不懂得伟大的谦虚,也不懂得虚伪的世故 A.③②⑥⑤①④ B.④②①⑤⑥③ C.②⑥⑤①④③ ③①⑤②⑥④ 14.依照下面的句子,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并要求所选的事实材料与推出的 观点一致。 无论是披月十载完成《红楼梦》的曹雪芹,还是忍辱负重写成千古杰作《史记》 的司马迁;无论是苦心钻研最终发现“镭”的居里夫人,还是患有重病却探究出 宇宙成因的史蒂芬·金,他们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只有不懈努力,才能成功 六、作文(60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平时看不起饱经风霜的老人。一天,青年在园林中遇 到一位老人,两人边走边谈。青年看到一丛鲜花,就说:“青春,就像这花一样 鲜艳。”他又看了一下落叶说:“衰老,就像落叶一样可悲。”老人听罢,说: “你的比喻既对又不对。见到过核桃吗?”青年不以为然说:“当然见过。”老 人微笑着说:“如果你是鲜花,我就是那干枯的核桃。但是,鲜花的价值没有核
B.几近年来,伊拉克因受制裁,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困难。最近又遭到美 英飞机的袭击,真是祸起萧墙。 C.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 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D.这些食品是交给姐姐保管的,可她并不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领着我们 将下一日的提前消耗掉,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 1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如果中国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水土资源构成的巨大负担,那么环境的恶化将 会危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B.考古学家在清理墓穴时,搜集到大量石制工具,其中有砍刀器、石核等是用 石英沙岩打制而成的。 C.印度军方负责人 20 日称,印度已向印巴边境地区派遣了数百辆坦克、装甲车 和军用车辆。 D.我们反对那些不按照国际有关公约规定办事,而自充国际警察,危害别国航 行安全的霸权主义行为。 1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 的, 。 , , 。 , 。 ①一阵晨风拂过 ②可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初出茅庐 ③所以有诗人赞叹,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④在绿叶一片低沉而嘈杂的合唱中,传出她们清亮而高亢的欢叫 ⑤依然高昂着头,开心而单纯地笑着,就像稚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 ⑥尚不懂得伟大的谦虚,也不懂得虚伪的世故 A.③②⑥⑤①④ B.④②①⑤⑥③ C.②⑥⑤①④③ D.③①⑤②⑥④ 14.依照下面的句子,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并要求所选的事实材料与推出的 观点一致。 无论是披月十载完成《红楼梦》的曹雪芹,还是忍辱负重写成千古杰作《史记》 的司马迁;无论是苦心钻研最终发现“镭”的居里夫人,还是患有重病却探究出 宇宙成因的史蒂芬•金,他们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只有不懈努力,才能成功。 六、作文(60 分)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有一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平时看不起饱经风霜的老人。一天,青年在园林中遇 到一位老人,两人边走边谈。青年看到一丛鲜花,就说:“青春,就像这花一样 鲜艳。”他又看了一下落叶说:“衰老,就像落叶一样可悲。”老人听罢,说: “你的比喻既对又不对。见到过核桃吗?”青年不以为然说:“当然见过。”老 人微笑着说:“如果你是鲜花,我就是那干枯的核桃。但是,鲜花的价值没有核
桃的价值大。”年轻人不服气,“要是没有鲜花。哪来果实呢?”老人幽幽地说: “是啊!所有的果实都曾经是鲜花,然而不是所有的鲜花都会成为果实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立题目。 不要脱离材料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论述类文本 1.D(“人们“只能‘抽象’地谈论五千年的文明,谈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而在具体方面却很空洞,这是新的“传统文化热”的一个原因) 2.C(A项“整体需求”错,应为“我们对于传统的“具体”的需求”;B项强 加因果;D项与文章第三段“但毕竟显示了我们对于传统的‘具体’的需求”相 违背) 3.B(“不应对此评头论足,横加批评”属无中生有) 二、文言文 4、D(庶几:希望、企图的意思)5、C(A.叙述了孟德的内心思乡状况;B.前 者是孟德的生活状况艰难,后者是孟德介绍猛兽情况:D.前者介绍孟德的后来 境况,后者是作者的评论感想。) 6、B(宋孝孙并没有派人向上级报告) 7、(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 中 (2):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3):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 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8、诗歌鉴赏:8、(1).侧面烘托。(2分)诗人通过对“被访者”居住环境 的描写,如他傍水而居,门前种有修竹,旁有荷花池,清香四溢,从侧面烘托出 了被访者高雅隐逸的形象。(3分) (2).“访者”是一个格调高雅,充满意趣的清逸之士。(2分)他访友不择 晴日,而是踏雨而来,来访本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这本已不是什么经世 致用之务,可是还没来得及交流就先急忙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出岫的茫茫白云, 可见其清逸情怀。(4分) 9、名句默写:(1)官盛则近谀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辩乎荣辱之境 (3)长太息以掩涕兮。謇朝谇而夕替(4)余音袅袅泣孤舟之嫠妇 (5)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6)只是当时已惘然 10、实用类文本阅读 (1)答案: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A、黄宾虹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 才是真画者,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是沪上流行的 画风。B、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不是“只能从上古时期 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D、应是鉴赏、鉴别真伪的大行家罗振玉。E、本文 没有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没有描写黄宾虹的突出成就 (2):①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净,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②对江湖水光天色 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③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 道理,画艺猛进
桃的价值大。”年轻人不服气,“要是没有鲜花。哪来果实呢?”老人幽幽地说: “是啊!所有的果实都曾经是鲜花,然而不是所有的鲜花都会成为果实。”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立题目。 不要脱离材料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 1.D(“人们“只能‘抽象’地谈论五千年的文明,谈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而在具体方面却很空洞,这是新的“传统文化热”的一个原因) 2.C(A 项“整体需求”错,应为“我们对于传统的“具体”的需求”;B 项强 加因果;D 项与文章第三段“但毕竟显示了我们对于传统的‘具体’的需求”相 违背) 3.B(“不应对此评头论足,横加批评”属无中生有) 二、文言文 4、D (庶几:希望、企图的意思)5、C (A.叙述了孟德的内心思乡状况;B.前 者是孟德的生活状况艰难,后者是孟德介绍猛兽情况; D.前者介绍孟德的后来 境况,后者是作者的评论感想。) 6、B (宋孝孙并没有派人向上级报告) 7、(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 中。 (2):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3):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 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8、诗歌鉴赏:8、(1).侧面烘托。(2 分)诗人通过对“被访者”居住环境 的描写,如他傍水而居,门前种有修竹,旁有荷花池,清香四溢,从侧面烘托出 了被访者高雅隐逸的形象。(3 分) (2).“访者”是一个格调高雅,充满意趣的清逸之士。(2 分)他访友不择 晴日,而是踏雨而来,来访本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这本已不是什么经世 致用之务,可是还没来得及交流就先急忙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出岫的茫茫白云, 可见其清逸情怀。(4 分) 9、名句默写:(1)官盛则近谀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辩乎荣辱之境 (3)长太息以掩涕兮。謇朝谇而夕替 (4)余音袅袅 泣孤舟之嫠妇 (5)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 (6)只是当时已惘然 10、实用类文本阅读 (1)答案:C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B 给 1 分;答 A、E 不给分。 解析:A、黄宾虹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 才是真画者,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是沪上流行的 画风。B、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不是“只能从上古时期 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D、应是鉴赏、鉴别真伪的大行家罗振玉。E、本文 没有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没有描写黄宾虹的突出成就。 (2):①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净,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②对江湖水光天色 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③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 道理,画艺猛进
解析:从第一段中分层归纳,即可得到答案。 (3):①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 ②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 解析:抓住上下文中的关键语句“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 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可总结出答案 4)答案: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 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①与平静淡泊中 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②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③避俗趋雅, 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①创造与仿作兼顾;②对金钱的开 通看 法和潇洒态度;③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观点三:既恪守传统,又踊跃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①守正 出新, 继承与创新兼顾;②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③脚踏实地,享受人生 五、语言表达与运用(15分) 11.A(A老谋深算”形容计划周密,办事干练,富有经验,是中性词。它常用 来形容反面人物,使用于正面人物,也算恰当。B“祸起萧墙”指灾难从内部引 起。受制裁、遭袭击是伊拉克的祸难.但我们不能仅仅看到“祸”字.还应仔细 地思考一下“萧墙”二字。C美轮美奂”,语出《礼记·檀弓下》。“轮”:高大, “奂”:众多,形容髙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此句中用来赞美“花鸟虫兽、 人物形象”,属于对象。D误用从长计议,慢慢地多加商量,指不急于做出决定 不符合语境。) 2.D。(丨A、搭配不当,“缓解”与“负担”不搭配,将“负担”改为“压力” B、句式杂糅,“其中有……”与“……是……”句式混在一起;C、大小概念并 列不妥;) 13.A(此题要结合前后文的语意应该相衔接,并注意横线中的几个句号分清几 层意思是解题的关键。可以用排除法。第一处选填④与②句都不能与前面的语意 很好地衔接,因为第③句是对“成熟的向日葵”的赞美,故排除BC两项。比较 AD两项,第②句交代对象“我家的这几株初出茅庐的向日葵”,⑥⑤①④句是 对其具体评述,而D项把第②句放入①⑤与⑥④之间显得语意混乱,所以选A 更好) 14.答案解析:内容上,例句中的四个事实材料都证明了同一个观点:“只有不 懈努力,才能成功”。因此,仿句中的四个事实材料也要能证明这个观点。句式 上,例句由两个并列的选择复句再构成一个条件复句,因此,仿句也要采用这种 句式。结构上,例句中的每一个分句都采用偏正结构,仿句也要采用这种结构。 例如: 无论是运算推理十几年才发现“陈氏定理”的陈景润,还是尝遍百草终究写成药 学巨著《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无论是勤学苦读数十年才完成鸿篇杰作《资本论》 的马克思,还是潜心钻研,反复试验最终发明白炽灯的爱迪生。 六、作文:参考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附译文 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没能 够实现。宋仁宗嘉祐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孟德休掉妻子,把他
解析:从第一段中分层归纳,即可得到答案。 (3):①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 ②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 解析:抓住上下文中的关键语句“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 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可总结出答案。 (4)答案: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 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①与平静淡泊中 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②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③避俗趋雅, 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①创造与仿作兼顾;②对金钱的开 通看 法和潇洒态度;③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观点三:既恪守传统,又踊跃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①守正 出新, 继承与创新兼顾;②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③脚踏实地,享受人生。 五、语言表达与运用(15 分) 11.A(A 老谋深算”形容计划周密,办事干练,富有经验,是中性词。它常用 来形容反面人物,使用于正面人物,也算恰当。B“祸起萧墙”指灾难从内部引 起。受制裁、遭袭击是伊拉克的祸难.但我们不能仅仅看到“祸”字.还应仔细 地思考一下“萧墙”二字。C 美轮美奂”,语出《礼记•檀弓下》。“轮”:高大, “奂”:众多,形容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此句中用来赞美“花鸟虫兽、 人物形象”,属于对象。D 误用从长计议,慢慢地多加商量,指不急于做出决定; 不符合语境。) 12.D。(|A、搭配不当,“缓解”与“负担”不搭配,将“负担”改为“压力”; B、句式杂糅,“其中有……”与“……是……”句式混在一起;C、大小概念并 列不妥;) 13.A(此题要结合前后文的语意应该相衔接,并注意横线中的几个句号分清几 层意思是解题的关键。可以用排除法。第一处选填④与②句都不能与前面的语意 很好地衔接,因为第③句是对“成熟的向日葵”的赞美,故排除 BC 两项。比较 AD 两项,第②句交代对象“我家的这几株初出茅庐的向日葵”,⑥⑤①④句是 对其具体评述,而 D 项把第②句放入 ①⑤与⑥④之间显得语意混乱,所以选 A 更好) 14.答案解析:内容上,例句中的四个事实材料都证明了同一个观点:“只有不 懈努力,才能成功”。因此,仿句中的四个事实材料也要能证明这个观点。句式 上,例句由两个并列的选择复句再构成一个条件复句,因此,仿句也要采用这种 句式。结构上,例句中的每一个分句都采用偏正结构,仿句也要采用这种结构。 例如: 无论是运算推理十几年才发现“陈氏定理”的陈景润,还是尝遍百草终究写成药 学巨著《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无论是勤学苦读数十年才完成鸿篇杰作《资本论》 的马克思,还是潜心钻研,反复试验最终发明白炽灯的爱迪生。 六、作文:参考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附译文: 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没能 够实现。宋仁宗嘉祐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孟德休掉妻子,把他
的儿子也给了人,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 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 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呀!”他的 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食。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呕吐、下痢、腹胀、胸满 全都出现了。数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因此进山二年不饿,然而多 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死。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 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 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 不决,终于俯首贴耳地走了。再试之其它猛兽,前后都一样。 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 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 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称 有病,得以复员为民。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 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 有的事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 中,旁人一望而知。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 独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 但众人却见到了。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 足道哉。 译文 子由写的《孟德传》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老虎 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 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这件事。但我又听说忠、万 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把二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 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很慌张地沉进水里躲避它,二个小孩子在沙上戏 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 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 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 的地方了吗
的儿子也给了人,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 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 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呀!”他的 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食。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呕吐、下痢、腹胀、胸满, 全都出现了。数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因此进山二年不饿,然而多 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死。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 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 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 不决,终于俯首贴耳地走了。再试之其它猛兽,前后都一样。” 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 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 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称 有病,得以复员为民。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 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 有的事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 中,旁人一望而知。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 独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 但众人却见到了。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 足道哉。 译文: 子由写的《孟德传》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老虎 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 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这件事。但我又听说忠、万、 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把二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 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很慌张地沉进水里躲避它,二个小孩子在沙上戏 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 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 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 的地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