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贫》说课稿 兴隆三小王文娟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清贫》第二课时,我将从教材、学情、 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教学设计特色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清贫》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同志于1935年在狱中写下的。 文章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被俘后国民党士兵搜身时的情 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革 命情操。 、教材简析 《清贫》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本单 元的文化主题是“感受生活中智慧的灵光”,文中没有任何铺陈描写, 只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再现,学生通过学习这种朴实的语言来感受方志 敏奉献于革命事业的共产党人形象。 3、编写思路、结构特点 本课用“清贫”这个词作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表明了共 产党员以恪守清贫为美。课文安排在《卜算子·咏梅》、《跳水》之后, 后面还有《儿子的采访》、《挑柴》两篇略读课文。“智慧的灵光”贯 穿于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清贫》位于本单元的中间位置,要求进 步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为后边两篇略读课 文的教学奠定基础,是这一单元的桥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本单元的特色,努力 促使学生达成这样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廉洁自律,不怕 贫苦和艰苦奋斗的美德。懂得“清贫”的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用对话、动作、神态刻画人物形象
1 《清贫》说课稿 兴隆三小 王文娟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清贫》第二课时,我将从教材、学情、 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教学设计特色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清贫》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同志于 1935 年在狱中写下的。 文章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被俘后国民党士兵搜身时的情 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革 命情操。 2、教材简析 《清贫》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 23 课。本单 元的文化主题是“感受生活中智慧的灵光”,文中没有任何铺陈描写, 只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再现,学生通过学习这种朴实的语言来感受方志 敏奉献于革命事业的共产党人形象。 3、编写思路、结构特点 本课用“清贫”这个词作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表明了共 产党员以恪守清贫为美。课文安排在《卜算子·咏梅》、《跳水》之后, 后面还有《儿子的采访》、《挑柴》两篇略读课文。“智慧的灵光”贯 穿于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清贫》位于本单元的中间位置,要求进 一步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为后边两篇略读课 文的教学奠定基础,是这一单元的桥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本单元的特色,努力 促使学生达成这样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廉洁自律,不怕 贫苦和艰苦奋斗的美德。懂得“清贫”的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用对话、动作、神态刻画人物形象
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摒弃奢华的物质生活,养成不怕贫苦,追求清贫的生活 境界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联系重点句子,体会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清贫”在革命中的伟大意义。 二、说学情 学前调查: 本课体会方志敏同志恪守清贫这一美德并不困难。但是学生的生 活远离了贫穷,在理解“清贫”对于革命的意义还会有些空洞化,概 念化,所以这将成为学生学习课文的难点 三、教法学法 教法 针对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 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互助中解 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朗读感悟法 朗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课文中方志敏与“士兵”的对 话内容以及国民党士兵的情绪变化写得非常好,很适合分角色朗读, 在朗读中感受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矜持不苟的高尚革命情操。 2、学法 高年级的学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还学生自主学习 权,我指导学生使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总结反思法。通过问题导学、学法指导、知识总结等引导学生在课堂 上积极学习 四、教学流程 设计理念 萨特曾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我们每一节课的设计:
2 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摒弃奢华的物质生活,养成不怕贫苦,追求清贫的生活 境界。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联系重点句子,体会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清贫”在革命中的伟大意义。 二、说学情 学前调查: 本课体会方志敏同志恪守清贫这一美德并不困难。但是学生的生 活远离了贫穷,在理解“清贫”对于革命的意义还会有些空洞化,概 念化,所以这将成为学生学习课文的难点。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针对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 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互助中解 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朗读感悟法 朗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课文中方志敏与“士兵”的对 话内容以及国民党士兵的情绪变化写得非常好,很适合分角色朗读, 在朗读中感受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矜持不苟的高尚革命情操。 2、学法 高年级的学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还学生自主学习 权,我指导学生使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总结反思法。通过问题导学、学法指导、知识总结等引导学生在课堂 上积极学习。 四、教学流程 设计理念: 萨特曾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我们每一节课的设计
都应该力图体现“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的新理念, 所以本篇课文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要教学策略,强化 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能力。 激情导入: “方志敏是红军的‘大官’,经手的款项在数百万元。身上却连 个铜板也没有。国民党的士兵不能理解,你能理解吗?”语言的刺 激,使学生产生走进文本的渴望,探索未知的冲动。 (二)、带着问题一一感悟读 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表现在个别重点词上,而这些重点词 有时情系全文,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即所谓的“文眼”。这样的词语 要放大处理。我抓住题目中的“清贫”一词展开,抛出问题:“课文 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方志敏同志的恪守清贫这一可贵品质呢?边读边 勾画,并作简单的批注。”接下来是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 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 流,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合作的意识。 (三)、全班交流——悟清贫 中心问题的解决是文章的重点,为了不出现“教而不教,读而未 读”的无效结果,我准备为学生提供以下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哪里可以看出方志敏同志非常清贫; ★为什么方志敏会如此清贫; ★清贫的方志敏同志具有怎样的品质 预设如下: 预设点一:第1段“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 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 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 业 引导学生通过“朴素”与“数百万元”的对比深入理解甘于清贫 其实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操守,学生谈不到的老师要适时点拨,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
3 都应该力图体现“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的新理念, 所以本篇课文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要教学策略,强化 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能力。 (一)、激情导入: “方志敏是红军的‘大官’,经手的款项在数百万元。身上却连 一个铜板也没有。国民党的士兵不能理解,你能理解吗?”语言的刺 激,使学生产生走进文本的渴望,探索未知的冲动。 (二)、带着问题——感悟读 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表现在个别重点词上,而这些重点词 有时情系全文,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即所谓的“文眼”。这样的词语 要放大处理。我抓住题目中的“清贫”一词展开,抛出问题:“课文 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方志敏同志的恪守清贫这一可贵品质呢?边读边 勾画,并作简单的批注。”接下来是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 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 流,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合作的意识。 (三)、全班交流——悟清贫 中心问题的解决是文章的重点,为了不出现“教而不教,读而未 读”的无效结果,我准备为学生提供以下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哪里可以看出方志敏同志非常清贫; ★为什么方志敏会如此清贫; ★清贫的方志敏同志具有怎样的品质。 预设如下: 预设点一:第 1 段“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 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 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 业。” 引导学生通过“朴素”与“数百万元”的对比深入理解甘于清贫 其实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操守,学生谈不到的老师要适时点拨,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
预设点二:第2段国民党士兵搜身的情景。 “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 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那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 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 有搜出。” 课标中第三学段要求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能简单描述自己印 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岀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 同情等感受”。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摸”、“捏” 等动词进行品读体会。同时不着痕迹地渗透写作方法,体会动作描写 对刻画人物性格所起到的作用 预设三:方志敏与“士兵”的对话内容以及国民党士兵的情绪变 化。 在解决“方志敏为什么会如此清贫”这一问题时,如果理解不透, 就会对“清贫”的意义认识不深刻。所以我在倾听学生汇报到这一段 时,抓住文中这样一句话突破难点: 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的,个个都有钱。我们革命不是为发 财!”首先让学生明白这是对比的写作方法 然后马上追问:国民党与共产党有怎样的区别?这样,教师适当 的点拨,学生会更深刻的理解无产阶级的本质——清贫,洁白,朴素 同时可补充方志敏在《死》中的话,让学生明白“方志敏是把自 己所有的一切连同生命都融入了‘为了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了党的 事业的成功’中去了。为了这个崇高的目标,还有什么不能舍弃,还 有什么不能付出,还有什么可感到畏惧的呢?”设计上收放自如,做 到形散而神不散,实现有效教学。 (四)、深化主题——拓展读 对《清贫》的主题挖掘,仅仅满足于对方志敏的清贫形象的内涵 把握上,让人感觉从课文的故事情节,感悟到深刻的人生道理,似乎 存在着“中间地带”。于是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孩子们展示课前搜集 的方志敏的资料。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在阅读、思考中认识到“为了民族利益而舍
4 预设点二:第 2 段国民党士兵搜身的情景。 “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 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那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 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 有搜出。” 课标中第三学段要求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能简单描述自己印 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 同情等感受”。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摸”、“捏” 等动词进行品读体会。同时不着痕迹地渗透写作方法,体会动作描写 对刻画人物性格所起到的作用。 预设三:方志敏与“士兵”的对话内容以及国民党士兵的情绪变 化。 在解决“方志敏为什么会如此清贫”这一问题时,如果理解不透, 就会对“清贫”的意义认识不深刻。所以我在倾听学生汇报到这一段 时,抓住文中这样一句话突破难点: “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的,个个都有钱。我们革命不是为发 财!”首先让学生明白这是对比的写作方法。 然后马上追问:国民党与共产党有怎样的区别?这样,教师适当 的点拨,学生会更深刻的理解无产阶级的本质——清贫,洁白,朴素。 同时可补充方志敏在《死》中的话,让学生明白“方志敏是把自 己所有的一切连同生命都融入了‘为了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了党的 事业的成功’中去了。为了这个崇高的目标,还有什么不能舍弃,还 有什么不能付出,还有什么可感到畏惧的呢?”设计上收放自如,做 到形散而神不散,实现有效教学。 (四)、深化主题——拓展读 对《清贫》的主题挖掘,仅仅满足于对方志敏的清贫形象的内涵 把握上,让人感觉从课文的故事情节,感悟到深刻的人生道理,似乎 存在着“中间地带”。于是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孩子们展示课前搜集 的方志敏的资料。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在阅读、思考中认识到“为了民族利益而舍
生忘死、勇于献身的坦荡情怀。‘清贫’是共产党员自觉的生活态度, 是植根于革命者心底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使《清贫》的精神真 正融入孩子们的生命 (五)、走出文本,结合生活,让语文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学生对“清贫”意义有所了解,但教师应该具备多角度看待问题 的素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所以我在本课的最后,引导学 生讨论: 1、有人说方志敏烈士“清贫”而不“富有”,你同意吗? 2、现在人们的生活比较富裕了,那么人们还需要保持“清贫” 的品质吗?然后以读后感的形式,布置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在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加深学生在文本与情 感上的积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本节课的最后,以《清贫颂》这首歌曲为背景音乐,把“俭以养 德,富而不奢”这句话送给学生,学生把读书的感受与收获,在歌声 和语言的熏陶中产生情感共鸣,再一次体会读书的快乐。 五、教学设计特色 1、预设充分—一突出重点 课文学习的重点就是体会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我没有抛 出问题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解决。因为我考虑到,其一,学生可能分析 问题不够全面,对文章人物认识浮于表面;其二,学生分析问题抓不 住重点,形式的感悟五花八门,使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得不到突出。 所以我准备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好地突出了重点。 2、展示资料——填补空白 课标中强调“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 想”。本课就是要教育学生摒弃奢华的物质生活,养成不怕贫苦,追 求清贫的生活境界。可是学生距离那个年代很遥远,恐怕不能很透彻 地理解。我发动学生课前搜集方志敏的资料在课上展示,使《清贫》 的精神真正融入孩子们的生命,从而突破难点。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5 生忘死、勇于献身的坦荡情怀。‘清贫’是共产党员自觉的生活态度, 是植根于革命者心底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使《清贫》的精神真 正融入孩子们的生命。 (五)、走出文本,结合生活,让语文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学生对“清贫”意义有所了解,但教师应该具备多角度看待问题 的素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所以我在本课的最后,引导学 生讨论: 1、有人说方志敏烈士“清贫”而不“富有”,你同意吗? 2、现在人们的生活比较富裕了,那么人们还需要保持“清贫” 的品质吗?然后以读后感的形式,布置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在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加深学生在文本与情 感上的积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本节课的最后,以《清贫颂》这首歌曲为背景音乐,把“俭以养 德,富而不奢”这句话送给学生,学生把读书的感受与收获,在歌声 和语言的熏陶中产生情感共鸣,再一次体会读书的快乐。 五、教学设计特色 1、预设充分——突出重点 课文学习的重点就是体会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我没有抛 出问题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解决。因为我考虑到,其一,学生可能分析 问题不够全面,对文章人物认识浮于表面;其二,学生分析问题抓不 住重点,形式的感悟五花八门,使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得不到突出。 所以我准备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好地突出了重点。 2、展示资料——填补空白 课标中强调“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 想”。本课就是要教育学生摒弃奢华的物质生活,养成不怕贫苦,追 求清贫的生活境界。可是学生距离那个年代很遥远,恐怕不能很透彻 地理解。我发动学生课前搜集方志敏的资料在课上展示,使《清贫》 的精神真正融入孩子们的生命,从而突破难点。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