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2012届高三4月学习能力诊断试卷 语文 2012.4 阅读(共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8分) 现代的司马迁 陈之藩 ①大致说来,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三大基本要素是物质、能量与信息。从最原始 的到最近的社会一直是如此。不过在上古的人没有意识到信息的重要,虽然语言、 符号、图像、文字与人类的历史几乎可以说是同时演进而来 ②我们意识到信息的极端重要与信息的定量估测是始于二十世纪中叶。大致是由 控制理论的创立者温纳( Norbert Wiener)及信息理论的定义者山农( Claude Shannon)所启迪的。温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如不 承认这一点,我们就不易存在下去。”山农则是把玻耳兹曼( Ludwig boltzmann) 墓志铭上那个“熵”的公式借来,为信息做了定量工作并构建了分析理论 ③信息不仅包括我们所有的知识,还包括感官所触到的一切。报纸上的新闻,书 本上的报告,市场上的行情起伏,电视上的天气预报;简单到一张照片或一幅图 画,复杂到终端机上的种种显示,印表机上的列列标记都是信息。我们固然一直 是生活在物质一一如空气或水一一的海洋中,也是生活在能量一一如光或热 的海洋中;而今,我们忽然悟出更是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从古以来就是如此, 二十世纪下半叶情况尤然。 ④但信息与物质或能量有所不同。信息的最大特征是:它 单独存在的东 西 以互相联系为前提。没有联系,就没有信息。于是信息必依附于 定的载体。通过载体,这信息才能被处理、传输、操作。而今,呈现在我们面前 的信息多是经电子为载体、用数字作处理而表现出来的资料。 ⑤信息资料不能单独存在,是由互相联系而来。所谓互相联系,主要是传递与储 存;而储存可以视为延迟了的传递,于是信息与传递,或者信息与储存的关系也 就特别密切了。 ⑥经由数字处理而得出的信息资料,自然因频繁的传递与大量的堆存,而逐渐成 了问题;并且这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形严重。人们遂发展出特别的储存与 传递的方法,称之为资料压缩。 ⑦我们现在以电脑问世以后的眼光,回顾一下历史,也许对于人类目前对付资料 压缩的问题能够有所理解 ⑧我们先以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例子。司马迁是把从轩辕到汉武帝时代汗牛充 栋的史实,用一片片竹简写出五十二万字的《史记》。他的志趣所在,是把这 大堆竹简写成的《史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这整个的过程与目的可 以说是信息的传递,也就是他所谓的“传之其人”。而储存的方法则是写在竹简 上,把竹简“藏之名山”。当然如果能省掉一个字,就可以少写一个字。竹简上 少写一个字,就可以少用些竹简,而藏之名山时就可节省些空间。于是,司马迁 就需要把自己的写作技术练入化境,使所写文言文字达于精纯,然后才写到竹简 上去。这可以说是编码程序,以不致使人误解原意为最低诉求;而后人在名山内 拿到竹简时,得到竹简上所示的信息。那就需要一些念懂古文的工夫,也就是后
上海市徐汇区 2012 届高三 4 月学习能力诊断试卷 语文 2012.4 一、阅 读 (共 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8 分) 现代的司马迁 陈之藩 ①大致说来,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三大基本要素是物质、能量与信息。从最原始 的到最近的社会一直是如此。不过在上古的人没有意识到信息的重要,虽然语言、 符号、图像、文字与人类的历史几乎可以说是同时演进而来。 ②我们意识到信息的极端重要与信息的定量估测是始于二十世纪中叶。大致是由 控制理论的创立者温纳(Norbert Wiener)及信息理论的定义者山农(Claude Shannon)所启迪的。温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如不 承认这一点,我们就不易存在下去。”山农则是把玻耳兹曼(Ludwig Boltzmann) 墓志铭上那个“熵”的公式借来,为信息做了定量工作并构建了分析理论。 ③信息不仅包括我们所有的知识,还包括感官所触到的一切。报纸上的新闻,书 本上的报告,市场上的行情起伏,电视上的天气预报;简单到一张照片或一幅图 画,复杂到终端机上的种种显示,印表机上的列列标记都是信息。我们固然一直 是生活在物质——如空气或水——的海洋中,也是生活在能量——如光或热—— 的海洋中;而今,我们忽然悟出更是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从古以来就是如此, 二十世纪下半叶情况尤然。 ④但信息与物质或能量有所不同。信息的最大特征是:它 单独存在的东 西, 以互相联系为前提。没有联系,就没有信息。于是信息必依附于一 定的载体。通过载体,这信息才能被处理、传输、操作。而今,呈现在我们面前 的信息多是经电子为载体、用数字作处理而表现出来的资料。 ⑤信息资料不能单独存在,是由互相联系而来。所谓互相联系,主要是传递与储 存;而储存可以视为延迟了的传递,于是信息与传递,或者信息与储存的关系也 就特别密切了。 ⑥经由数字处理而得出的信息资料,自然因频繁的传递与大量的堆存,而逐渐成 了问题;并且这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形严重。人们遂发展出特别的储存与 传递的方法,称之为资料压缩。 ⑦我们现在以电脑问世以后的眼光,回顾一下历史,也许对于人类目前对付资料 压缩的问题能够有所理解。 ⑧我们先以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例子。司马迁是把从轩辕到汉武帝时代汗牛充 栋的史实,用一片片竹简写出五十二万字的《史记》。他的志趣所在,是把这一 大堆竹简写成的《史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这整个的过程与目的可 以说是信息的传递,也就是他所谓的“传之其人”。而储存的方法则是写在竹简 上,把竹简“藏之名山”。当然如果能省掉一个字,就可以少写一个字。竹简上 少写一个字,就可以少用些竹简,而藏之名山时就可节省些空间。于是,司马迁 就需要把自己的写作技术练入化境,使所写文言文字达于精纯,然后才写到竹简 上去。这可以说是编码程序,以不致使人误解原意为最低诉求;而后人在名山内 拿到竹简时,得到竹简上所示的信息。那就需要一些念懂古文的工夫,也就是后
世的人要有解码的训练。自然,竹简像晶片一样,是载体,而所写的字可以比为 位元了。这正说明了上古所用的信息系统,已经是在做资料压缩了。 ⑨第二个例子,可以举莫尔斯所发明,由中国改造成功的汉字电报系统。这是把 汉字的每一个字均编成一个数字码,也就是有一电码本在拍发端,而有另一同样 的电码本在接收端,载体把点与划的莫尔斯符号一个一个地传过去。这种编码与 解码的思想方式与目前正在用的LZ( Lempel ziv)的思想并无原则上的不同 只是简单与复杂的区别罢了。 ⑩我们细览这些人类所发展出的文字资料压缩技术,会恍然悟到由竹简到晶片是 工具在变,而储存与传递的思想并没有改变很多。 ①资料压缩的思想与技术,如同计算机科学中其他方面的发展一样,有些是突如 其来的自我生发,有些则是意想不到的闯进来的外来影响。例如,利用“训练” 制作的大的编码,正显示了在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理论影响下处理信息的发展前 景。我们若用司马迁的例子做比喻,这种研究可以说是训练一些字练句遒的司马 迁机器来做彻底的大编码工作。 ②2可是,以上所述总是载体系统的手段问题,而从未涉及信息本身的内容问题 古时的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大目标及“叙 游侠,述货殖”等的各重点,在现代司马迁的作风上是绝对不见踪影,绝对不予 置问的。以至今日域中,发信者不知所云,收信者不知所措,只有络绎于途的传 信者,在急促慌忙地奔走与煞有介事地呼号。这是我们这个信息时代的象征缩图, 不也正是我们这个信息时代的问题所在吗? 1.在第④段空格处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2分) 它 单独存在的东西, 以互相联系为前提。 2.从第⑧段的内容来看,《史记》之所以能“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是满足了 两方面的条件:(1 。(4分) 3.根据文章内容,为“载体”下定义:载体就 是 。(3分) 4.下面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控制理论的创立者温纳认为,信息对于人类社会至关重要 B.自二十世纪下半叶起,我们便一直生活在信息的包围之中。 C.压缩资料可以解决信息在储存和传递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 D.科学家正在尝试通过“训练”机器来做彻底的大编码工作 5.联系全文,对本文标题“现代的司马迁”加以评析。(5分) 6.为本文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副标题()。(2分) A.谈现代的信息资料 B.谈信息时代的现状 C.谈今日的资料压缩 D.谈文字资料的传递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永不庸俗 王安忆
世的人要有解码的训练。自然,竹简像晶片一样,是载体,而所写的字可以比为 位元了。这正说明了上古所用的信息系统,已经是在做资料压缩了。 ⑨第二个例子,可以举莫尔斯所发明,由中国改造成功的汉字电报系统。这是把 汉字的每一个字均编成一个数字码,也就是有一电码本在拍发端,而有另一同样 的电码本在接收端,载体把点与划的莫尔斯符号一个一个地传过去。这种编码与 解码的思想方式与目前正在用的 LZ(Lempel Ziv)的思想并无原则上的不同, 只是简单与复杂的区别罢了。 ⑩我们细览这些人类所发展出的文字资料压缩技术,会恍然悟到由竹简到晶片是 工具在变,而储存与传递的思想并没有改变很多。 ⑪资料压缩的思想与技术,如同计算机科学中其他方面的发展一样,有些是突如 其来的自我生发,有些则是意想不到的闯进来的外来影响。例如,利用“训练” 制作的大的编码,正显示了在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理论影响下处理信息的发展前 景。我们若用司马迁的例子做比喻,这种研究可以说是训练一些字练句遒的司马 迁机器来做彻底的大编码工作。 ⑫可是,以上所述总是载体系统的手段问题,而从未涉及信息本身的内容问题。 古时的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大目标及“叙 游侠,述货殖”等的各重点,在现代司马迁的作风上是绝对不见踪影,绝对不予 置问的。以至今日域中,发信者不知所云,收信者不知所措,只有络绎于途的传 信者,在急促慌忙地奔走与煞有介事地呼号。这是我们这个信息时代的象征缩图, 不也正是我们这个信息时代的问题所在吗? 1.在第④段空格处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2 分) 它 单独存在的东西, 以互相联系为前提。 2.从第⑧段的内容来看,《史记》之所以能“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是满足了 两方面的条件:⑴ ; ⑵ 。(4 分) 3.根据文章内容,为“载体”下定义:载体就 是 。(3 分) 4.下面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控制理论的创立者温纳认为,信息对于人类社会至关重要。 B.自二十世纪下半叶起,我们便一直生活在信息的包围之中。 C.压缩资料可以解决信息在储存和传递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 D.科学家正在尝试通过“训练”机器来做彻底的大编码工作。 5.联系全文,对本文标题“现代的司马迁”加以评析。(5 分) 6.为本文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副标题( )。(2 分) A.谈现代的信息资料 B.谈信息时代的现状 C.谈今日的资料压缩 D.谈文字资料的传递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20 分) 永不庸俗 王安忆
①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城市,鲁迅先生生活与终年的地方。他和许广平先生在这 里建设了他的大家庭之外的小家庭,生下了海婴。他们一家几经迁移,最终定居 在虹口区山阴路,一条规模甚大的新式里弄里的一幢房子,身前身后,簇拥着无 数同样格式的房型,里面的中等人家,以及他们为柴米油盐所忙碌的生计。鲁迅 先生病中,夜里,要许广平先生开了灯,看来看去看看的,就是这里,为烟火 熏暖的四壁墙。先生,一个思想者,在这温饱的市民群里,却将他思想的力度磨 砺得更为尖锐、强大,在务实与短见的风气里,不免会走向孤愤。可正是这孤愤, 在这庸常人生的头顶上,开拓了一片高远广阔的精神天空。先生在夜里,病中 开了灯,看来看去看看的,一定不只是这四壁墙。他的目光,穿透出去,抵到这 暗夜中水泥世界的何处?我们平凡的眼睛,真的是追不上的。 ②1936年6月23日,鲁迅先生逝世前大约四个月的时间,先生已是“连拿一张 纸的力量也没有”,由他口授,许广平先生笔录的《序》中,有这 样几句:“这一个月来,每天发热,发热中也有时记起了版画。我觉得这些作者, 没有一个是潇洒,飘逸,伶俐,玲珑的。他们个个如广大的黑土的化身,有时简 直显得笨重……”在那个市民阶层兴起,报业发达,大小副刊充斥了轻佻的花边 文字,“蔷薇蔷薇处处开”的摩登年代,先生颂扬的是“如广大的黑土的化身, 有时简直显得笨重……”这样沉重与深刻的品质。这品质的由来其实是一个义 务,担当人类的不平,苦痛,开凿未来。这也是先生自承于肩,终其一生的文和 行所实践的。在这利己的享乐的都市空气中,这声音自然是孤愤的了。 ③可是,倘若没有先生,忙碌的衣食生计中没有先生的这一份思想的劳作,这城 市会是如何的面貌?那挤挨着水泥块垒,因而阴影憧憧,然后又被风月蒙上一层 微明的不夜天,先生的“笨重”的思想,投下巨大的黑暗,将悉数琐碎笼罩住 于是,一些狗肚鸡肠的哭笑偃止了声色,收拢与集合起,增积体积与重量,化为 蜕变的生机。 ④这个城市,从先生身后,走过许多艰涩滞重的时日,人世在渐渐地变好。先生 看前苏联红场上游行的纪录片时,对海婴说的“我看不到,你可看到”的情景 已经演过,红场亦已谢幕。许多尖锐的冲突缓解了,或者说换了方式,世界在走 向协调,和平,共同进步。同时,又产生出新的差异和问题,向人们提着更高的 要求。生活仍然是严峻的,不容思想者懈怠努力。在现今的经济结构转型阶段, 市场的兴起推我们追赶上现代化的脚步,却也带给我们困扰。文化市场为追求最 大效益,不惜迎合庸俗的趣味;创造者迎合市场,写下规避现实的粉饰文字。“潇 洒,飘逸,伶俐,玲珑的”写作者迅速产生,壅塞了这个城市,为这个城市披上 一件轻薄亮丽的外衣。现在,三十年代的“摩登上海”又登上舞台,靡丽的声音 不绝于耳,而我情不自禁地,要在其中追寻先生的身影,那笨重的,巨大的身影, 因有了他,“三十年代”便不止是摩登,风月,夜夜笙歌,还有铁流,呐喊,堡 垒 ⑤我禁不住要想起先生,揣测先生,在今天会发出怎样的声音?而我又似乎已经 听见了先生的声音,他的六十年前的声音,在今天依然有声响,依然铿锵有力 依然有针对性。这孤寂的声音,穿透了多少年周而复始的时尚,潮流,至今还是 声音嘹亮。那些与先生故居相似的旧里房子,大多已成为推土机下的瓦砾,碾碎 了再起高楼。在那壁缝里,还响着先生的沉重的足音,警示我们,不可堕落庸俗。 我们切不可使器重后辈的先生失望。 7.第①段所提到的鲁迅先生的“大家庭”指的是 分
①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城市,鲁迅先生生活与终年的地方。他和许广平先生在这 里建设了他的大家庭之外的小家庭,生下了海婴。他们一家几经迁移,最终定居 在虹口区山阴路,一条规模甚大的新式里弄里的一幢房子,身前身后,簇拥着无 数同样格式的房型,里面的中等人家,以及他们为柴米油盐所忙碌的生计。鲁迅 先生病中,夜里,要许广平先生开了灯,看来看去看看的,就是这里,为烟火气 熏暖的四壁墙。先生,一个思想者,在这温饱的市民群里,却将他思想的力度磨 砺得更为尖锐、强大,在务实与短见的风气里,不免会走向孤愤。可正是这孤愤, 在这庸常人生的头顶上,开拓了一片高远广阔的精神天空。先生在夜里,病中, 开了灯,看来看去看看的,一定不只是这四壁墙。他的目光,穿透出去,抵到这 暗夜中水泥世界的何处?我们平凡的眼睛,真的是追不上的。 ②1936 年 6 月 23 日,鲁迅先生逝世前大约四个月的时间,先生已是“连拿一张 纸的力量也没有”,由他口授,许广平先生笔录的《序》中,有这 样几句:“这一个月来,每天发热,发热中也有时记起了版画。我觉得这些作者, 没有一个是潇洒,飘逸,伶俐,玲珑的。他们个个如广大的黑土的化身,有时简 直显得笨重……”在那个市民阶层兴起,报业发达,大小副刊充斥了轻佻的花边 文字,“蔷薇蔷薇处处开”的摩登年代,先生颂扬的是“如广大的黑土的化身, 有时简直显得笨重……”这样沉重与深刻的品质。这品质的由来其实是一个义 务,担当人类的不平,苦痛,开凿未来。这也是先生自承于肩,终其一生的文和 行所实践的。在这利己的享乐的都市空气中,这声音自然是孤愤的了。 ③可是,倘若没有先生,忙碌的衣食生计中没有先生的这一份思想的劳作,这城 市会是如何的面貌?那挤挨着水泥块垒,因而阴影憧憧,然后又被风月蒙上一层 微明的不夜天,先生的“笨重”的思想,投下巨大的黑暗,将悉数琐碎笼罩住, 于是,一些狗肚鸡肠的哭笑偃止了声色,收拢与集合起,增积体积与重量,化为 蜕变的生机。 ④这个城市,从先生身后,走过许多艰涩滞重的时日,人世在渐渐地变好。先生 看前苏联红场上游行的纪录片时,对海婴说的“我看不到,你可看到”的情景, 已经演过,红场亦已谢幕。许多尖锐的冲突缓解了,或者说换了方式,世界在走 向协调,和平,共同进步。同时,又产生出新的差异和问题,向人们提着更高的 要求。生活仍然是严峻的,不容思想者懈怠努力。在现今的经济结构转型阶段, 市场的兴起推我们追赶上现代化的脚步,却也带给我们困扰。文化市场为追求最 大效益,不惜迎合庸俗的趣味;创造者迎合市场,写下规避现实的粉饰文字。“潇 洒,飘逸,伶俐,玲珑的”写作者迅速产生,壅塞了这个城市,为这个城市披上 一件轻薄亮丽的外衣。现在,三十年代的“摩登上海”又登上舞台,靡丽的声音 不绝于耳,而我情不自禁地,要在其中追寻先生的身影,那笨重的,巨大的身影, 因有了他,“三十年代”便不止是摩登,风月,夜夜笙歌,还有铁流,呐喊,堡 垒。 ⑤我禁不住要想起先生,揣测先生,在今天会发出怎样的声音?而我又似乎已经 听见了先生的声音,他的六十年前的声音,在今天依然有声响,依然铿锵有力, 依然有针对性。这孤寂的声音,穿透了多少年周而复始的时尚,潮流,至今还是 声音嘹亮。那些与先生故居相似的旧里房子,大多已成为推土机下的瓦砾,碾碎 了再起高楼。在那壁缝里,还响着先生的沉重的足音,警示我们,不可堕落庸俗。 我们切不可使器重后辈的先生失望。 7.第①段所提到的鲁迅先生的“大家庭”指的是 。(2 分)
8.分析说明第①段两处画线句所表达的意思有何不同。(3分 9.第②段强调鲁迅先生“连拿一张纸的力量也没有”,用意 是 。(3分) 10.文中多处用到“笨重”一词,下列对这个词语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苏联版画集》序》中所说的“笨重”,具有特殊意义,属于贬词褒用。 B.“笨重”既是指市民阶层生活负担的沉重,也指农民劳动负担的沉重。 C.鲁迅“笨重”的思想是与所谓“飘逸”“玲珑”的写作者截然对立的 D.作者认为,鲁迅思想的“笨重”与其主动担当的社会义务的沉重有关。 E.“笨重”折射了现实生活的严峻,也预示了中国面临着艰涩滞重的时日。 F.“笨重”呼应了先生沉重的足音,强调了鲁迅思想对当代社会的警示性 11.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12.作者说:“我禁不住要想起先生,揣测先生,在今天会发出怎样的声音?” 根据文意,你认为鲁迅先生“在今天会发出怎样的声音”?(80字以内)(5 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苒苒物华休。(柳永《八声甘州》)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3)落木千山天远大, (黄庭坚《登快阁》) ?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5)醉里吴音相媚好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6)欲把西湖比西子,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7)予谓菊,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 。(周敦颐《爱莲说》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襄邑:即汴都县,在今日的河南, 14.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 (1分) 15.下列选项对第一联诗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两岸的落花映红了行船,游人在栽满榆树的百里长堤上,吹了半天的风 B.行船映衬在两岸的红花之中,榆堤上吹来一阵风,行船半天就走了百里。 C.两岸的落花照红了水中的船影,风吹得百里长堤上的榆树在半空中摇曳 D.两岸的落花映红了行船,船乘风,沿栽满榆树的长堤,半天就走了百里 16.从“云”与“我”的关系的角度,对后两句诗作简要赏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书二馆人①事 王世贞 ①余守比部时,见南来人道任兵宪环馆人事,奇之
8. 分析说明第①段两处画线句所表达的意思有何不同。(3 分) 9.第②段强调鲁迅先生“连拿一张纸的力量也没有”,用意 是 。(3 分) 10. 文中多处用到“笨重”一词,下列对这个词语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 分) A.《序》中所说的“笨重”,具有特殊意义,属于贬词褒用。 B.“笨重” 既是指市民阶层生活负担的沉重,也指农民劳动负担的沉重。 C.鲁迅“笨重”的思想是与所谓“飘逸”“玲珑”的写作者截然对立的。 D.作者认为,鲁迅思想的“笨重”与其主动担当的社会义务的沉重有关。 E.“笨重”折射了现实生活的严峻,也预示了中国面临着艰涩滞重的时日。 F.“笨重”呼应了先生沉重的足音,强调了鲁迅思想对当代社会的警示性。 11.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 分) 12.作者说:“我禁不住要想起先生,揣测先生,在今天会发出怎样的声音?” 根据文意,你认为鲁迅先生“在今天会发出怎样的声音”?(80 字以内)(5 分) (三)默写。(6 分)【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⑴ ,苒苒物华休。(柳永《八声甘州》) 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⑶落木千山天远大, 。(黄庭坚《登快阁》) ⑷ ?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⑸醉里吴音相媚好,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⑹欲把西湖比西子,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⑺予谓菊,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 。(周敦颐《爱莲说》)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 14——16 题。(8 分) 襄邑[注]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襄邑:即汴都县,在今日的河南。 14.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 。(1 分) 15.下列选项对第一联诗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两岸的落花映红了行船,游人在栽满榆树的百里长堤上,吹了半天的风。 B.行船映衬在两岸的红花之中,榆堤上吹来一阵风,行船半天就走了百里。 C.两岸的落花照红了水中的船影,风吹得百里长堤上的榆树在半空中摇曳。 D.两岸的落花映红了行船,船乘风,沿栽满榆树的长堤,半天就走了百里。 16.从“云”与“我”的关系的角度,对后两句诗作简要赏析。(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1 题。(16 分) 书二馆人[1]事 王世贞 ①余守比部[2]时,见南来人道任兵宪环[3]馆人事,奇之
②兵宪始丞吴时也,倭暴至,台檄丞以乡兵五百徼之,兵故市人子,仓卒应募, 不习战,遇辄鸟散走,而丞方独身从亲信抵射贼。贼中勇敢者奋持长刀逾沟来击, 丞馆人挟抱丞上马,丞上马则贼已刃尾之。馆人乃直前手搏贼,连中数枪,手不 舍,竟死。丞以间得逸去 ③余使三辅印,遇韩户部叔阳,亦称其馆人。云始韩以金华令入觐,过淮阴改 陆车,辚辚从冰上行也。已,冰薄车破之,韩与馆人俱溺焉,馆人急持韩衣裾不 置。会傍有施绳钩下救者,缗且及馆人,号曰:“左被发而泅为令,救令有重 赏。”救者乃移缗钩令起,宛转间,竟失馆人,弗及矣。 ④余闻而悲其事,问二人姓名俱不得,以为恨。於乎,士居平诵说诗书,伸眉目、 掀鼻、昂颊、鼓掌、称伏节者何限?一旦事起而抱首鼠窜相接也。恩至则许人以 死,过则倍之。非其初许谬也,亦死生之际深矣。夫二馆人,鄙人耳。岂有师友 讲义之素?其死亦岂遂以是为名哉!仓卒颠沛之际,达其一念所不容己者而已 夫达其所不容己而其究乃竟有所济,则不为徒死哉! (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七十七) [注][1]馆人:管理馆舍、招待宾客的人。[2]比部:即刑部。[3]任兵宪环:指 曾任按察佥事的任环。[4]三辅:西汉时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 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所辖的地区。[5]韩户部叔阳:指曾任户部 郎中的韩叔阳。[6]缗:钓丝,绳。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1)馆人急持韩衣裾不置 (2)缗且及馆人 (3)其究乃竟有所济 1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丞以间得逸去。 (2)恩至则许人以死,过则倍之。 19.选出加点字用法与“见南来人道任兵宪环馆人事,奇之”中“奇”的用法相 同的一项()。(2分) A.遇辄鸟散走 B.而丞方独身从亲信抵射贼 C.丞上马则贼已刃尾之 D.冰薄车破之 E.余闻而悲其事 20.第②段的描述中,尤其体现出馆人舍生忘死的细节 有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1.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夫二馆人,鄙人耳”,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写这句 话的目的所在。(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呻吟语》原序 吕坤田 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疾痛语也。病中疾痛,惟病者知,难与他人道,亦 惟病时觉,既愈,旋复忘也 予小子生而昏弱善病,病时呻吟,辄志所苦以自恨曰:“慎疾,无复病。”已而 弗慎,又复病,辄又志之。盖世病备经,不可胜志;一病数经,竟不能惩。语曰 “三折肱成良医”,予乃九折臂矣。沉痼年年,呻吟犹昨。嗟嗟!多病无完身, 久病无完气,予奄奄视息,而人也哉? 三十年来,所志呻吟语凡若干卷,携以自药。司农大夫刘景泽摄行缮性,平生无 所呻吟,予甚爱之。顷共事雁门,各谈所苦,予岀呻吟语视景泽,景泽曰:“吾
②兵宪始丞吴时也,倭暴至,台檄丞以乡兵五百徼之,兵故市人子,仓卒应募, 不习战,遇辄鸟散走,而丞方独身从亲信抵射贼。贼中勇敢者奋持长刀逾沟来击, 丞馆人挟抱丞上马,丞上马则贼已刃尾之。馆人乃直前手搏贼,连中数枪,手不 舍,竟死。丞以间得逸去。 ③余使三辅[4],遇韩户部叔阳[5],亦称其馆人。云始韩以金华令入觐,过淮阴改 陆车,辚辚从冰上行也。已,冰薄车破之,韩与馆人俱溺焉,馆人急持韩衣裾不 置。会傍有施绳钩下救者,缗[6]且及馆人,号曰:“左被发而泅为令,救令有重 赏。”救者乃移缗钩令起,宛转间,竟失馆人,弗及矣。 ④余闻而悲其事,问二人姓名俱不得,以为恨。於乎,士居平诵说诗书,伸眉目、 掀鼻、昂颊、鼓掌、称伏节者何限?一旦事起而抱首鼠窜相接也。恩至则许人以 死,过则倍之。非其初许谬也,亦死生之际深矣。夫二馆人,鄙人耳。岂有师友 讲义之素?其死亦岂遂以是为名哉!仓卒颠沛之际,达其一念所不容己者而已。 夫达其所不容己而其究乃竟有所济,则不为徒死哉! (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七十七) [注][1]馆人:管理馆舍、招待宾客的人。[2]比部:即刑部。[3]任兵宪环:指 曾任按察佥事的任环。[4]三辅:西汉时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 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所辖的地区。[5]韩户部叔阳:指曾任户部 郎中的韩叔阳。[6]缗:钓丝,绳。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 分) ⑴馆人急持韩衣裾不置 ⑵缗且及馆人 ⑶其究乃竟有所济 1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⑴丞以间得逸去。 ⑵恩至则许人以死,过则倍之。 19.选出加点字用法与“见南来人道任兵宪环馆人事,奇之”中“奇”的用法相 同的一项( )。(2 分) A.遇辄鸟散走 B.而丞方独身从亲信抵射贼 C.丞上马则贼已刃尾之 D.冰薄车破之 E.余闻而悲其事 20.第②段的描述中,尤其体现出馆人舍生忘死的细节 有 , 。(用自己的话回答)(2 分) 21.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夫二馆人,鄙人耳”,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写这句 话的目的所在。(3 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2——26 题。(12 分) 《呻吟语》原序 吕坤[注] 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疾痛语也。病中疾痛,惟病者知,难与他人道,亦 惟病时觉,既愈,旋复忘也。 予小子生而昏弱善病,病时呻吟,辄志所苦以自恨曰:“慎疾,无复病。”已而 弗慎,又复病,辄又志之。盖世病备经,不可胜志;一病数经,竟不能惩。语曰 “三折肱成良医”,予乃九折臂矣。沉痼年年,呻吟犹昨。嗟嗟!多病无完身, 久病无完气,予奄奄视息,而人也哉? 三十年来,所志呻吟语凡若干卷,携以自药。司农大夫刘景泽摄行缮性,平生无 所呻吟,予甚爱之。顷共事雁门,各谈所苦,予出呻吟语视景泽,景泽曰:“吾
亦有所呻吟,而未之志也。吾人之病大都相同,子既志之矣,盍以公人?盖三益 焉:医病者见子呻吟,起将死病;同病者见子呻吟,医各有病;未病者见子呻吟, 谨未然病。是子以一身示惩于天下,而所寿者众也。即子不愈,能以愈人,不既 多乎?”予矍然曰:“病语狂,又以其狂者惑人闻听,可乎?”因择其狂而未甚 者存之。呜呼!使予视息尚存,当求三年艾,健此余生,何敢以沉痼自弃?景泽, 景泽,其尚医予也夫! [注]吕坤,明代思想家、晢学家。《呻吟语》是他探讨人生哲理的一部著作,反 映出他对社会、政治、世情的体验与见解。 22.下列各项中与“而未之志也”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此世所以不传也 B.以为莫己若者 C.臣诚恐见欺于王 D.蚓无爪牙之利 23.作者引“三折肱成良医”一语的用意 是 。(2分) 24.解释作者所言之“病”的内涵。(2分) 25.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作《呻吟语》的原因。(3分) 26.赏析文章最后一句:“景泽,景泽,其尚医予也夫!”(3分) 、写作(共70分) 27.作文。 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自选角度,自拟题 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 上海市徐汇区2012届高三4月学习能力诊断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阅读 (一)18分 并非(不是)而是(2分) 2.(1)所用的文字尽可能简明(2)后人能读懂古文(4分) 3.储存(记录)信息,使信息能够被处理、传输、操作的介质(工具)。(3 分) 4.B(2分) 5.(1)本文标题含义丰富:以“司马迁”指代信息资料压缩的思想和技术,以“现 代的司马迁”为题,包含了“从古至今,文字资料储存与传递的思想并没有太多 改变”的意思;另一方面,司马迁著史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 家之言”,而现代的信息储存与传递则只重方法研究而不重内容、价值的思考, 作者以“现代的司马迁”为题也暗示了信息时代所存在的问题。(2)标题巧妙 地避开了专业名词,富有形象性,易于理解;以“现代”一词修饰“司马迁”, 既可使读者产生新奇感,也同时暗示了信息时代的不足,能引发读者的反思。(从 个方面评析即可,5分) 6.C(2分)
亦有所呻吟,而未之志也。吾人之病大都相同,子既志之矣,盍以公人?盖三益 焉:医病者见子呻吟,起将死病;同病者见子呻吟,医各有病;未病者见子呻吟, 谨未然病。是子以一身示惩于天下,而所寿者众也。即子不愈,能以愈人,不既 多乎?”予矍然曰:“病语狂,又以其狂者惑人闻听,可乎?”因择其狂而未甚 者存之。呜呼!使予视息尚存,当求三年艾,健此余生,何敢以沉痼自弃?景泽, 景泽,其尚医予也夫! [注]吕坤,明代思想家、哲学家。《呻吟语》是他探讨人生哲理的一部著作,反 映出他对社会、政治、世情的体验与见解。 22.下列各项中与“而未之志也”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此世所以不传也 B.以为莫己若者 C.臣诚恐见欺于王 D.蚓无爪牙之利 23.作者引“三折肱成良医”一语的用意 是 。(2 分) 24.解释作者所言之“病”的内涵。(2 分) 25.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作《呻吟语》的原因。(3 分) 26.赏析文章最后一句:“景泽,景泽,其尚医予也夫!”(3 分) 二、写 作 (共 70 分) 27. 作文。 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自选角度,自拟题 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不少于 800 字;⑵不要写成诗歌。 上海市徐汇区 2012 届高三 4 月学习能力诊断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阅读 (一)18 分 1. 并非(不是) 而是(2 分) 2. ⑴所用的文字尽可能简明 ⑵后人能读懂古文(4 分) 3.储存(记录)信息,使信息能够被处理、传输、操作的介质(工具)。(3 分) 4. B(2 分) 5. ⑴本文标题含义丰富:以“司马迁”指代信息资料压缩的思想和技术,以“现 代的司马迁”为题,包含了“从古至今,文字资料储存与传递的思想并没有太多 改变”的意思;另一方面,司马迁著史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 一家之言”,而现代的信息储存与传递则只重方法研究而不重内容、价值的思考, 作者以“现代的司马迁”为题也暗示了信息时代所存在的问题。 ⑵标题巧妙 地避开了专业名词,富有形象性,易于理解;以“现代”一词修饰“司马迁”, 既可使读者产生新奇感,也同时暗示了信息时代的不足,能引发读者的反思。(从 一个方面评析即可,5 分) 6. C(2 分)
(二)20分 10 与他生活密不可分的事业(与他有共同理想 与追求的同志)(2分) 前一句说鲁迅看的是“烟火气熏暖的四壁 墙”,表明先生所处的现实物质环境,以及他所关注的普通市民的平凡生计;后 句中的“一定不只是这四壁墙”,则侧重于鲁迅的目光(思想)对物质生活的超 越。(3分) 12 方面如实交代了他的身体状况;另一方面, 鲁迅先生的体力之弱与其精神的强大形成对比,展现了他生命不息战斗(思想) 不止的坚韧品格。(3分,只写出第一点得1分) 10.BE(4分) 11.(运用了比拟、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那些规避现实的文字所起 到的掩盖矛盾、粉饰太平的效果,表达了作者对文化市场迎合庸俗的趣味,一味 追求市场效益之风的否定。(3分) 12.答题要点:(1)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产生出新的差异和问题,生活仍然严峻; (2)当下的社会文化风气与三十年代的“摩登上海”类似:(3)社会不应被庸俗之风 所壅塞。(5分) (三)6分 13.(1)是处红衰翠减(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澄江一道月分明(4)晓来谁 染霜林醉 (5)白发谁家翁媪(6)淡妆浓抹总相宜(7)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君子者也 (四)8分 14.(七言)绝句(1分) 15.D(3分) 16.以“我”卧看行云、与云俱动的描写,显示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同时, 在“我”对“云”动或不动的发现中,又揭示了人对物性认识的相对性。这两句 动中见静,似静实动,体现了情趣与理趣的有机结合。(4分) (五)16分 17.(1)放开,放弃(2)将,将要(3救助,拯救(3分) 18.(1)任环趁着空隙得以逃走。(以、间、逸,3分) (2)受到恩惠就向人承诺用死来报答,事过之后却又背叛自己的诺言。(许、倍、 之,3分) 19.E(2分) 20.毫不犹豫地与持刀的敌寇徒手搏斗 身负重伤,但依然抱住敌寇不放 (2分) 21.作者说馆人是“鄙人”,是强调他们不具备师友讲义之素,却做出了舍生取 义之举,同那些平日饱读诗书,却只会空自慷慨陈词,临难“抱首鼠窜”的“士” 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世风的衰颓与儒道的沦丧,彰显出作者的好恶。(3分) (六)12分 22.B(2分)
(二)20 分 10. 与他生活密不可分的事业(与他有共同理想 与追求的同志)(2 分) 11. 前一句说鲁迅看的是“烟火气熏暖的四壁 墙”,表明先生所处的现实物质环境,以及他所关注的普通市民的平凡生计;后 句中的“一定不只是这四壁墙”,则侧重于鲁迅的目光(思想)对物质生活的超 越。(3 分) 12. 一方面如实交代了他的身体状况;另一方面, 鲁迅先生的体力之弱与其精神的强大形成对比,展现了他生命不息战斗(思想) 不止的坚韧品格。(3 分,只写出第一点得 1 分) 10. B E(4 分) 11.(运用了比拟、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那些规避现实的文字所起 到的掩盖矛盾、粉饰太平的效果,表达了作者对文化市场迎合庸俗的趣味,一味 追求市场效益之风的否定。(3 分) 12.答题要点:⑴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产生出新的差异和问题,生活仍然严峻; ⑵当下的社会文化风气与三十年代的“摩登上海”类似;⑶社会不应被庸俗之风 所壅塞。(5 分) (三)6 分 13. ⑴是处红衰翠减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⑶澄江一道月分明 ⑷晓来谁 染霜林醉 ⑸白发谁家翁媪 ⑹淡妆浓抹总相宜 ⑺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君子者也 (四)8 分 14.(七言)绝句(1 分) 15. D(3 分) 16. 以“我”卧看行云、与云俱动的描写,显示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同时, 在“我”对“云”动或不动的发现中,又揭示了人对物性认识的相对性。这两句 动中见静,似静实动,体现了情趣与理趣的有机结合。(4 分) (五)16 分 17. ⑴放开,放弃 ⑵将,将要 ⑶救助,拯救(3 分) 18. ⑴任环趁着空隙得以逃走。(以、间、逸,3 分) ⑵受到恩惠就向人承诺用死来报答,事过之后却又背叛自己的诺言。(许、倍、 之,3 分) 19. E(2 分) 20. 毫不犹豫地与持刀的敌寇徒手搏斗 身负重伤,但依然抱住敌寇不放 (2 分) 21. 作者说馆人是“鄙人”,是强调他们不具备师友讲义之素,却做出了舍生取 义之举,同那些平日饱读诗书,却只会空自慷慨陈词,临难“抱首鼠窜”的“士” 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世风的衰颓与儒道的沦丧,彰显出作者的好恶。(3 分) (六)12 分 22. B(2 分)
23.一方面说明自己的多“病”,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对自己多“病”而不能引以 为戒的自责(自嘲)。(2分) 24.作者所言之“病”是自己内心的痛苦与困惑,更是社会现实所存在的种种不 足与弊端。(2分) 25.自己所体验到的苦痛,他人难以理解,甚至在这苦痛过去之后连自己也会淡 忘,因此要记下来;记下之后,带在身边用以提醒自己、疗救自己;以自身的感 受和反思来警示天下人、疗救天下人。(3分) 26.(运用反复的手法,)借着对刘景泽“医予”的感激,委婉地表达出作者对 《呻吟语》能有益于世人的期昐。此句作为序言的结尾,凝聚了作者对自身境遇 的无穷感慨,也传达出作者对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的不放弃。(3分) 作文(70分) 【参考2011年高考作文评价标准】 类卷(63-70分)基准分67分(上70-68;中67—65;下64-63) 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岀,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 谨,有新意,有文采。 二类卷(52-62分)基准分57分(上62-59:;中58-55;下54-52) 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 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40-51分)基准分45分(上51-48;中47-44;下43-39) 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 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9分)基准分29分(上38-30;中29-25;下24-21) 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 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分以下) 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脱离材料。(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1)未写题目扣2分。(2)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3)文面不 整洁,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23. 一方面说明自己的多“病”,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对自己多“病”而不能引以 为戒的自责(自嘲)。(2 分) 24. 作者所言之“病”是自己内心的痛苦与困惑,更是社会现实所存在的种种不 足与弊端。(2 分) 25. 自己所体验到的苦痛,他人难以理解,甚至在这苦痛过去之后连自己也会淡 忘,因此要记下来;记下之后,带在身边用以提醒自己、疗救自己;以自身的感 受和反思来警示天下人、疗救天下人。(3 分) 26. (运用反复的手法,)借着对刘景泽“医予”的感激,委婉地表达出作者对 《呻吟语》能有益于世人的期盼。此句作为序言的结尾,凝聚了作者对自身境遇 的无穷感慨,也传达出作者对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的不放弃。(3 分) 二、作文(70 分) 【参考 2011 年高考作文评价标准】 一类卷(63—70 分)基准分 67 分(上 70—68;中 67—65;下 64—63) 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 谨,有新意,有文采。 二类卷(52—62 分)基准分 57 分(上 62—59;中 58—55;下 54—52) 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 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40—51 分)基准分 45 分(上 51—48;中 47—44;下 43—39) 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 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9 分)基准分 29 分(上 38—30;中 29—25;下 24—21) 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 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 分以下) 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⑴脱离材料。 ⑵文理不通。 ⑶全文不足 400 字。 说明:⑴未写题目扣 2 分。 ⑵错别字 1 个扣 1 分,至多扣 3 分。 ⑶文面不 整洁,标点错误多,酌情扣 1—2 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 1—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