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县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中国的“诗史”传统 ①中国是一个深具历史感的国度。以至于凡是在诗歌史上被称为“诗史”的作品 几乎都被视为是伟大的,因为这些诗歌的内容指向了确凿可证的具体史事,因而 其价值不证自明。而我们在阅读诗歌时,也早已习惯从诗歌中寻找各种历史信息, 诸如作者的生平、家世、交游等,以为谈史的资助;而罔顾诗人殚精竭虑地在格 律和形式之间铺排、展开其诗艺、美学、情感和思想。这种阅读倾向不仅在普通 读者中常见,即使对于具有良好文史修养的专业批评家而言也是如此。但与普通 读者喜欢在作品中搜索年、月、日、地理、人物等直接的历史信息不同,目光如 炬的批评家往往更喜欢从诗歌的比兴、美刺、讽喻等修辞中去窥测诗人的政治态 度和立场,从而将多义的诗歌指向具体而又特定的历史语境。 ②久而久之,我们已习惯在诗歌阅读中另辟通往历史的蹊径,并发展出一套行之 有效的阅读方法 诗史互证”一一来配合这一阅读目的。清初以来,著名学 者钱谦益、朱鹤龄、仇兆鳌、浦起龙等人注释杜诗,姚文燮、王琦等人注释李贺 诗,朱鹤龄、姚培谦、冯浩、张尔田等人注释李商隐诗,都试图将孟子“知人论 世”和“以意逆志”的理论与“诗史”理论结合起来,通过对诗中的比兴等修辞 手法及典故、词义的训释来阅读诗人如何在诗中传达对重大现实事件的看法,从 而形成一套娴熟运用于诗歌阅读并服务于历史学的“诗史互证”的方法。这种研 究方法经过近代著名学者刘师培、邓之诚、陈寅恪等人的发挥,至今仍广泛而又 深刻地影响着学术界 ③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对于“以诗为史”的阅读传统的追捧,在很大程度 上是盲目的。在现实的研究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大量生硬的拼凑,或以纪史功 能作为诗歌的主要价值,或将诗歌中的比兴、美刺牵强附会于上层社会中重大、 秘密的政治事件,更有甚者,将“诗史”作为一种阅读标准,强加于古人甚至于 今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诗歌之上,只要诗中出现与时事交涉者,即可誉其为“诗 史”。这一阅读方法的滥用非但不能为现有的研究开拓新的思路,反而遮蔽了诗 歌阐释的丰富的可能性 ④实际上,“诗史”一词的适用范围极其有限,是不可随意运用的。历史上仅有 宋末、明末清初两个时代的诗歌作品被当时或后世较多地尊称为“诗史”,这两 个时代都存在史官缺席、史料贫乏的问题,而诗歌因为篇幅短小,诗人可随时随 地利用诗歌这种形式来记载所思所感,所以,诗歌可用来补充历史叙述的不足 然而,对宋元以来的绝大多数时代而言,公私的历史记载均十分丰富。相对于整 体的历史记载(上至帝王的起居录、实录,下至民间的野史、笔记)而言,片段 的、经验性的诗歌中的历史记载实在渺小到可以忽视。或许个别杰出的诗人的触 角涉及到历史记载所忽略的地方,但这也是因为创作观念的转变,使得诗人乐意 记载和描述某些重大或特殊的历史事件。特别是同治、光绪以来,诗歌的纪事功 能更是在不断地被边缘化 ⑤这么说,自然不是一笔抹杀诗歌的记录功能。诗歌本是诗人面对世界的重要思 考结晶,但凡人生所要面对的事情,诗歌自然均有所涉及。记载历史,本是诗歌 众多功能中的一项。诗歌当然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历史的阅读。今日来看,“以诗 为史”的阅读,可以让诗歌在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物质史、情感史、性别
上海市崇明县 2014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 一、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7 分) 中国的“诗史”传统 ①中国是一个深具历史感的国度。以至于凡是在诗歌史上被称为“诗史”的作品 几乎都被视为是伟大的,因为这些诗歌的内容指向了确凿可证的具体史事,因而 其价值不证自明。而我们在阅读诗歌时,也早已习惯从诗歌中寻找各种历史信息, 诸如作者的生平、家世、交游等,以为谈史的资助;而罔顾诗人殚精竭虑地在格 律和形式之间铺排、展开其诗艺、美学、情感和思想。这种阅读倾向不仅在普通 读者中常见,即使对于具有良好文史修养的专业批评家而言也是如此。但与普通 读者喜欢在作品中搜索年、月、日、地理、人物等直接的历史信息不同,目光如 炬的批评家往往更喜欢从诗歌的比兴、美刺、讽喻等修辞中去窥测诗人的政治态 度和立场,从而将多义的诗歌指向具体而又特定的历史语境。 ②久而久之,我们已习惯在诗歌阅读中另辟通往历史的蹊径,并发展出一套行之 有效的阅读方法——“诗史互证”——来配合这一阅读目的。清初以来,著名学 者钱谦益、朱鹤龄、仇兆鳌、浦起龙等人注释杜诗,姚文燮、王琦等人注释李贺 诗,朱鹤龄、姚培谦、冯浩、张尔田等人注释李商隐诗,都试图将孟子“知人论 世”和“以意逆志”的理论与“诗史”理论结合起来,通过对诗中的比兴等修辞 手法及典故、词义的训释来阅读诗人如何在诗中传达对重大现实事件的看法,从 而形成一套娴熟运用于诗歌阅读并服务于历史学的“诗史互证”的方法。这种研 究方法经过近代著名学者刘师培、邓之诚、陈寅恪等人的发挥,至今仍广泛而又 深刻地影响着学术界。 ③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对于“以诗为史”的阅读传统的追捧,在很大程度 上是盲目的。在现实的研究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大量生硬的拼凑,或以纪史功 能作为诗歌的主要价值,或将诗歌中的比兴、美刺牵强附会于上层社会中重大、 秘密的政治事件,更有甚者,将“诗史”作为一种阅读标准,强加于古人甚至于 今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诗歌之上,只要诗中出现与时事交涉者,即可誉其为“诗 史”。这一阅读方法的滥用非但不能为现有的研究开拓新的思路,反而遮蔽了诗 歌阐释的丰富的可能性。 ④实际上,“诗史”一词的适用范围极其有限,是不可随意运用的。历史上仅有 宋末、明末清初两个时代的诗歌作品被当时或后世较多地尊称为“诗史”,这两 个时代都存在史官缺席、史料贫乏的问题,而诗歌因为篇幅短小,诗人可随时随 地利用诗歌这种形式来记载所思所感,所以,诗歌可用来补充历史叙述的不足。 然而,对宋元以来的绝大多数时代而言,公私的历史记载均十分丰富。相对于整 体的历史记载(上至帝王的起居录、实录,下至民间的野史、笔记)而言,片段 的、经验性的诗歌中的历史记载实在渺小到可以忽视。或许个别杰出的诗人的触 角涉及到历史记载所忽略的地方,但这也是因为创作观念的转变,使得诗人乐意 记载和描述某些重大或特殊的历史事件。特别是同治、光绪以来,诗歌的纪事功 能更是在不断地被边缘化。 ⑤这么说,自然不是一笔抹杀诗歌的记录功能。诗歌本是诗人面对世界的重要思 考结晶,但凡人生所要面对的事情,诗歌自然均有所涉及。记载历史,本是诗歌 众多功能中的一项。诗歌当然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历史的阅读。今日来看,“以诗 为史”的阅读,可以让诗歌在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物质史、情感史、性别
史、医疗史等众多不同的历史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不过,上述的阅读必须建 立在如下认识之上: 最后方可曲径通幽,由诗歌的微妙门径进入一个更为 广阔、真实、丰富的历史阐释空间。 (选自张晖《中国的“诗史”传统》有删改) 1.第①段中“几乎”一词不能去掉的理由 是 分) 2.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2分) 3.第④段写宋末、明末清初的诗歌作品的作用 是 。(3分)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充分了解诗歌的体制和美学,掌握语言文字的细微之处 ②而非用来简单证明历史的文献材料 ③才不至于对诗歌的意义及某些历史信息误判 ④充分明白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献 ⑤熟悉同一时代诗歌文本的趋同与差异 A.①,⑤,③,④,②。 B.④,②,①,⑤,③ C.④,③,①,②,⑤。 5.下列对“诗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史”是指在诗歌史上具有最高价值的作品 B.“诗史”一词的适用范围只受历史时代的限制。 C.“诗史”是部分具有记载历史功能的诗歌作品。 D.“诗史”是古典诗歌“以史为诗”的创作传统。 6.作者对“诗史互证”这一阅读方法持什么态度?简要阐释。(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 桂河桥畔的战俘基园 ①炎热沉闷的盟军战俘墓园里,6982个坟茔成行成列,黑色石头上镌刻有名字 军衔、身份识别号码,十字架和所属部队的徽记。 ②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英军官兵。 ③热带的好处就是四季鲜花盛放,芳草萋萋。虽不及他们英格兰、苏格兰的私家 园林修剪得漂亮整齐,但身处异国,客死他乡,能够长眠于这样美的地方,算是 种安慰了。 ④那是大英帝国一段不堪回首的悲惨岁月。是战事正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广 袤的中南半岛,在同古,在密支那,在仁安羌,善于丛林作战的日军士气如虹, 节节胜利,骄横的英联邦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英国人、印度人,澳大利亚人, 新西兰人,荷兰人,他们引人注目的高大身躯成了逃命的累赘,在昔日被他们蔑 视为黄种猴子的日本军队追击下,成批的被杀死或俘虏。 ⑤泰国的死亡铁路,就是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共有16000名战俘和约10万名 劳工在铁路沿线非正常死亡,450公里的铁路,平均每一公里付出209人的生命 平均每5步就埋葬着一名死难者的遗体。 ⑥铁轨之下,血肉之躯才是真正的枕木 ⑦我,已然是挥汗如雨,穿行在墓的行列里,似凭吊,又像检阅
史、医疗史等众多不同的历史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不过,上述的阅读必须建 立在如下认识之上: 最后方可曲径通幽,由诗歌的微妙门径进入一个更为 广阔、真实、丰富的历史阐释空间。 (选自张晖《中国的“诗史”传统》有删改) 1.第①段中“几乎”一词不能去掉的理由 是 。(2 分) 2.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2 分) 3.第④段写宋末、明末清初的诗歌作品的作用 是 。(3 分)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①充分了解诗歌的体制和美学,掌握语言文字的细微之处 ②而非用来简单证明历史的文献材料 ③才不至于对诗歌的意义及某些历史信息误判 ④充分明白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献 ⑤熟悉同一时代诗歌文本的趋同与差异 A.①,⑤,③,④,②。 B.④,②,①,⑤,③。 C.④,③,①,②,⑤。 D.①,③,④,②,⑤。 5.下列对“诗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史”是指在诗歌史上具有最高价值的作品。 B.“诗史”一词的适用范围只受历史时代的限制。 C.“诗史”是部分具有记载历史功能的诗歌作品。 D.“诗史”是古典诗歌“以史为诗”的创作传统。 6.作者对“诗史互证”这一阅读方法持什么态度?简要阐释。(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21 分) 桂河桥畔的战俘墓园 ①炎热沉闷的盟军战俘墓园里,6982 个坟茔成行成列,黑色石头上镌刻有名字、 军衔、身份识别号码,十字架和所属部队的徽记。 ②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英军官兵。 ③热带的好处就是四季鲜花盛放,芳草萋萋。虽不及他们英格兰、苏格兰的私家 园林修剪得漂亮整齐,但身处异国,客死他乡,能够长眠于这样美的地方,算是 种安慰了。 ④那是大英帝国一段不堪回首的悲惨岁月。是战事正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广 袤的中南半岛,在同古,在密支那,在仁安羌,善于丛林作战的日军士气如虹, 节节胜利,骄横的英联邦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英国人、印度人,澳大利亚人, 新西兰人,荷兰人,他们引人注目的高大身躯成了逃命的累赘,在昔日被他们蔑 视为黄种猴子的日本军队追击下,成批的被杀死或俘虏。 ⑤泰国的死亡铁路,就是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共有 16000 名战俘和约 10 万名 劳工在铁路沿线非正常死亡,450 公里的铁路,平均每一公里付出 209 人的生命, 平均每 5 步就埋葬着一名死难者的遗体。 ⑥铁轨之下,血肉之躯才是真正的枕木。 ⑦我,已然是挥汗如雨,穿行在墓的行列里,似凭吊,又像检阅
⑧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桥的对面,竟然有三个醒目的红色中文大字 华军碑!这是始料未及的经历。事前,我从未在任何体裁的资讯中读到中国 士兵与这座桥梁有关的记录。 ⑨我有些怀疑,同时是迫不及待的赶到近前。 ⑩没错,有钢筋水泥的碑,尖锐的刺向空洞的天空。有中文介绍,有免费的资料, 有捐助者名录。循着箭头的指向,西行300米,走过残破的引桥,往右转向一小 片树林,空地中央还有一座硕大的水泥坟墓,外观是德式钢盔造型,滇缅战区中 国远征军常用的那种。缀着青天白日徽章,下面是年轻的脸,绘有一双黑白分明 的大眼睛,凝视着祖国来的人,伤感,又坚定。 α墓前有祭台,供奉有一瓶中国的二锅头酒。墓是空墓,连衣冠冢也谈不上,在 缅甸,在泰国,在辽阔的中南半岛,他们就那样隐入异域的群山,没落在陌生的 土地上,名字无人知晓,尸骨无人收敛,零落成泥碾作尘,散乱在热带雨林里 成了异国土地的一部分 ①②据说,在死亡铁路工地,中国战俘受到的残酷虐待是空前的。和西方战俘相比, 日本人似乎更鄙视肤色相同的中国人。他们就那样无助地死去,无声无息从人间 蒸发,仿佛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战争的最后,日军为了阻止盟军飞机的轰炸,把 成批的中国战俘驱赶到大桥上,用作人肉盾牌。不知情的战机一次密集投弹,就 有三百多中国人血染桂河,陈尸累累,以至河水在很多年后,当地人也不敢饮用。 ③3到战争的硝烟散尽,和平又重新回到热带丛林,断桥再植,但铁路已经不能够 通达缅甸。老火车运载的,不再是士兵和军需,是逐渐增多的游客。 ⑩0英国人来了,澳大利亚人来了,新西兰人和荷兰人来了,他们整修遗迹,收敛 骸骨,为自己的子弟建起庄严的墓园。然后日本人小心翼翼地来了,他们又恢复 了往日的温良恭谦让,鞠躬也显得格外诚恳。他们出资修复许多残破的道路桥梁, 现在的桂河铁桥,两段方形的钢梁就是战后的新补,混搭在原先漂亮的圆弧形架 构里面,虽然适用,却分外扎眼。 ①他们也为自己的战死者修起了慰灵的塔、镇魂的碑。死亡平等了一切。 0如今,中国人也来了。中国人在国家开放和富裕后,终于有机会走出国门,来 到东南亚,走过桂河桥,触摸到昔日同胞的伤口,焚一柱香,敬一杯酒,不是为 了仇恨,只是要告慰那些不屈的灵魂 ①我们来得有些稍迟,但我们并没有忘记,我们的无知只是因为那段被刻意修改 或语焉不详的史略。要感谢所有的墓和碑,无论它们是属于过去的敌人或是盟友 的,它们不仅仅是人生的休止符,它们更是一个个无法磨灭的证据 ⑩⑧正是这些墓地和石碑,它镇定了浮躁,收敛起野心,它以人类所畏惧却又不得 不面对的坦诚,无声讲述着一幕幕凄迷又残缺的往事 Q⑨每个墓碑下都长眠有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他的后面有一个家庭,一个民族, 无数望眼欲穿的眼睛 ω时过境迁,老一代慢慢凋零,伤痛渐渐平复,新新人类远离了过去的苦难岁月, 茂密的热带丛林掩盖了更多的战争残留,肥厚的绿叶和绚烂的红花装点了曾经伤 痕累累的战场,一切似乎从未发生,唯有这一个个成行成列的坟茔 (选自格桑西亚的《桂河桥畔的战俘墓园》有删改) 7.第⑦段“检阅”一词表达了作 的情感。(2分) 8.第①D段描写墓地有什么作用?(3分)
⑧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桥的对面,竟然有三个醒目的红色中文大字 ——华军碑!这是始料未及的经历。事前,我从未在任何体裁的资讯中读到中国 士兵与这座桥梁有关的记录。 ⑨我有些怀疑,同时是迫不及待的赶到近前。 ⑩没错,有钢筋水泥的碑,尖锐的刺向空洞的天空。有中文介绍,有免费的资料, 有捐助者名录。循着箭头的指向,西行 300 米,走过残破的引桥,往右转向一小 片树林,空地中央还有一座硕大的水泥坟墓,外观是德式钢盔造型,滇缅战区中 国远征军常用的那种。缀着青天白日徽章,下面是年轻的脸,绘有一双黑白分明 的大眼睛,凝视着祖国来的人,伤感,又坚定。 ⑾墓前有祭台,供奉有一瓶中国的二锅头酒。墓是空墓,连衣冠冢也谈不上,在 缅甸,在泰国,在辽阔的中南半岛,他们就那样隐入异域的群山,没落在陌生的 土地上,名字无人知晓,尸骨无人收敛,零落成泥碾作尘,散乱在热带雨林里, 成了异国土地的一部分。 ⑿据说,在死亡铁路工地,中国战俘受到的残酷虐待是空前的。和西方战俘相比, 日本人似乎更鄙视肤色相同的中国人。他们就那样无助地死去,无声无息从人间 蒸发,仿佛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战争的最后,日军为了阻止盟军飞机的轰炸,把 成批的中国战俘驱赶到大桥上,用作人肉盾牌。不知情的战机一次密集投弹,就 有三百多中国人血染桂河,陈尸累累,以至河水在很多年后,当地人也不敢饮用。 ⒀到战争的硝烟散尽,和平又重新回到热带丛林,断桥再植,但铁路已经不能够 通达缅甸。老火车运载的,不再是士兵和军需,是逐渐增多的游客。 ⒁英国人来了,澳大利亚人来了,新西兰人和荷兰人来了,他们整修遗迹,收敛 骸骨,为自己的子弟建起庄严的墓园。然后日本人小心翼翼地来了,他们又恢复 了往日的温良恭谦让,鞠躬也显得格外诚恳。他们出资修复许多残破的道路桥梁, 现在的桂河铁桥,两段方形的钢梁就是战后的新补,混搭在原先漂亮的圆弧形架 构里面,虽然适用,却分外扎眼。 ⒂他们也为自己的战死者修起了慰灵的塔、镇魂的碑。死亡平等了一切。 ⒃如今,中国人也来了。中国人在国家开放和富裕后,终于有机会走出国门,来 到东南亚,走过桂河桥,触摸到昔日同胞的伤口,焚一柱香,敬一杯酒,不是为 了仇恨,只是要告慰那些不屈的灵魂。 ⒄我们来得有些稍迟,但我们并没有忘记,我们的无知只是因为那段被刻意修改 或语焉不详的史略。要感谢所有的墓和碑,无论它们是属于过去的敌人或是盟友 的,它们不仅仅是人生的休止符,它们更是一个个无法磨灭的证据。 ⒅正是这些墓地和石碑,它镇定了浮躁,收敛起野心,它以人类所畏惧却又不得 不面对的坦诚,无声讲述着一幕幕凄迷又残缺的往事。 ⒆每个墓碑下都长眠有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他的后面有一个家庭,一个民族, 无数望眼欲穿的眼睛。 ⒇时过境迁,老一代慢慢凋零,伤痛渐渐平复,新新人类远离了过去的苦难岁月, 茂密的热带丛林掩盖了更多的战争残留,肥厚的绿叶和绚烂的红花装点了曾经伤 痕累累的战场,一切似乎从未发生,唯有这一个个成行成列的坟茔。 (选自格桑西亚的《桂河桥畔的战俘墓园》有删改) 7.第⑦段“检阅”一词表达了作 者 的情感。(2 分) 8.第⑾段描写墓地有什么作用?(3 分)
9.第①5段画线句的含义 是 。(3分) 0.对作者写到“感谢所有的墓和碑”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这些墓不仅仅是人生的休止符,更是一个个无法磨灭的历史的证据 B.因为这些墓下长眠的生命有最高尚的灵魂,是每一个家庭、民族的希望 C.因为这些墓超越了敌我的界限,昭示着生命的鲜活、可贵和牺牲的悲怆, D.因为这些墓以赤裸裸的坦诚时刻警醒着人类曾经的无知、浮躁以及野心。 11.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2.第⑩段中用“中国人”,第ω)段中用“我们”,分析称谓的变化所传达的作 者的用意,并简要评价。(6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6分)(任选6空) 13.(1) 阴晴众壑 殊 (王维《终南山》) (2)故木受绳则 直 (荀子《劝 学》) (3)谢公宿处今尚在, 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夕阳下,酒旆闲, (马 致远《寿阳曲·远浦归帆》)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辛 弃疾《青玉案·元夕》) (6)譬如平地, ,进,吾往也!(《论语·子 罕》) (7)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处也。(《论语·里 仁》 (8)不戚戚于贫贱 陶 渊明《五柳先生传》)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14.本诗所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 节。(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化用“孟嘉落帽”的典故,传神地表达诗人风雅洒脱的情态 B.颈联从色彩、空间等角度写景,气势宏阔,又给人高危萧瑟之感 C.尾联的“知谁健”表达了山水无恙,人事难料的深重的忧虑之情
9.第⒂段画线句的含义 是 。(3 分) 10.对作者写到“感谢所有的墓和碑”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因为这些墓不仅仅是人生的休止符,更是一个个无法磨灭的历史的证据。 B.因为这些墓下长眠的生命有最高尚的灵魂,是每一个家庭、民族的希望。 C.因为这些墓超越了敌我的界限,昭示着生命的鲜活、可贵和牺牲的悲怆。 D.因为这些墓以赤裸裸的坦诚时刻警醒着人类曾经的无知、浮躁以及野心。 11.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4 分) 12.第⒃段中用“中国人”,第⒄段中用“我们”,分析称谓的变化所传达的作 者的用意,并简要评价。(6 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6 分)(任选 6 空) 13.(1) ,阴晴众壑 殊。 (王维《终南山》) (2)故木受绳则 直, 。 (荀子《劝 学》) (3)谢公宿处今尚在, 。 (李 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夕阳下,酒旆闲, 。 (马 致远《寿阳曲·远浦归帆》) (5)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辛 弃疾《青玉案·元夕》) (6)譬如平地, ,进,吾往也! (《论语·子 罕》) (7)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处也。(《论语·里 仁》 (8)不戚戚于贫贱, 。 (陶 渊明《五柳先生传》)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6 题。(8 分)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14.本诗所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 节。(1 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颔联化用“孟嘉落帽”的典故,传神地表达诗人风雅洒脱的情态。 B.颈联从色彩、空间等角度写景,气势宏阔,又给人高危萧瑟之感。 C.尾联的“知谁健”表达了山水无恙,人事难料的深重的忧虑之情
D.整首诗前三联对仗工整,抑扬顿挫;尾联,一问一答,意味深长 16.首联情感的表达曲折多变,请简要赏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6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 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 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一一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 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 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 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 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 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 赐之卮酒。”则与斗 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 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 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盜出 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髙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 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 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7.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1)常以身翼蔽沛公 (2)而听细 说 18.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和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本文)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殺之战》) C.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D.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19.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5分)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盜出入与非常也 20.依据选文第一段,推测“项王默然不应”的原 因 (2分) 21.资中筠评价太史公的文章有“奇气”,结合选段,分析“奇气”主要表现在 哪些方面?(4分)
D.整首诗前三联对仗工整,抑扬顿挫;尾联,一问一答,意味深长。 16.首联情感的表达曲折多变,请简要赏析。(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2 题。(16 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 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 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 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 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 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 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 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 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 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 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 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 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 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7.解释下列加点字 (2 分) (1)常以身翼蔽沛公 (2)而听细 说 18.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和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 分) A.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本文)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殽之战》) C.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D.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19.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5 分)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0.依据选文第一段,推测“项王默然不应”的原 因 。(2 分) 21.资中筠评价太史公的文章有“奇气”,结合选段,分析“奇气”主要表现在 哪些方面?(4 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游敬亭山记 王思任 ①“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不道宣城,不知言者之赏心也。姑孰据江之上 游,山魁而水怒。从青山讨宛,则曲曲镜湾,吐云蒸媚,山水秀而清矣。曾过响 潭,鸟语入流,两壁互答。望敬亭,绛雰浮巆,令我杳然牛翼,而吏卒守之丕 得动。既束带竣谒事,乃以青鞋走眺之。 ②一径千绕,绿霞翳染,不知几千万竹树党结阴寒,使人骨面之血皆为莤碧, 而向之所谓鸟鸣莺啭者,但有茫然,竟不知声在何处。厨人尾我,以一觞劳之留 云阁上。至此,而又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造句之精也。朓乎?白乎? 归来乎?吾与尔凌丹梯以接天语也。旦暮景收,峰涛沸乱,饥猿岀啼,予慄然不 能止。 ③归卧舟中,梦登一大亭,有古柏一本,可五六人围,高百余丈,世眼未睹,世 想不及,峭崿斗突,逼嵌其中,榜曰“敬亭”,又与予所游者异。嗟乎!昼夜相 半,牛山短而蕉鹿长,回视霭空间,梦何在乎游亦何在平又焉知予向者游之韭 梦而梦之非游也?止可以壬寅四月记之尔 【注释】①雰:云霞。嘬(yin):山势髙耸突兀。②莤(yong):酗酒。③牛 山:比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 蕉鹿:喻人生梦幻。 22.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1)既束带竣谒事」 (2)以一觞劳之 留云阁上 23.对第①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使我飞登而上,但吏卒守护着我,不让我动身 B.让我悠然想飞登而上,但官职在身,不能动身 C.让我想象自己生出了双翼,但吏卒都无动于衷 D.使我轻盈得仿佛生出双翼,但吏卒守着不能动 24.赏析第②段“日暮景收,峰涛沸乱,饥猿出啼”一句的意境。(2分) 25.第③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3分) 26.简述文章三段分别从什么角度记游敬亭山?(3分) 二、写作(70分) 27、作文 人生没有回忆如同没有活过,而没有忘却往往又活得太累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崇明高三语文参考答案(2014年1月)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 22-26 题。(12 分) 游敬亭山记 王思任 ①“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不道宣城,不知言者之赏心也。姑孰据江之上 游,山魁而水怒。从青山讨宛,则曲曲镜湾,吐云蒸媚,山水秀而清矣。曾过响 潭,鸟语入流,两壁互答。望敬亭,绛雰浮嶾",令我杳然生翼,而吏卒守之不 得动。既束带竣谒事,乃以青鞋走眺之。 ②一径千绕,绿霞翳染,不知几千万竹树党结阴寒,使人骨面之血皆为蒏碧#, 而向之所谓鸟鸣莺啭者,但有茫然,竟不知声在何处。厨人尾我,以一觞劳之留 云阁上。至此,而又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造句之精也。朓乎?白乎? 归来乎?吾与尔凌丹梯以接天语也。日暮景收,峰涛沸乱,饥猿出啼,予憟然不 能止。 ③归卧舟中,梦登一大亭,有古柏一本,可五六人围,高百余丈,世眼未睹,世 想不及,峭崿斗突,逼嵌其中,榜曰“敬亭”,又与予所游者异。嗟乎!昼夜相 半,牛山短而蕉鹿长$,回视霭空间,梦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游之非 梦而梦之非游也?止可以壬寅四月记之尔。 【注释】①雰:云霞。嶾(yǐn):山势高耸突兀。 ②蒏(yǒng):酗酒。③牛 山:比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 蕉鹿:喻人生梦幻。 22.解释下列加点字(2 分) (1)既束带竣谒事 (2)以一觞劳之 留云阁上 23.对第①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使我飞登而上,但吏卒守护着我,不让我动身。 B.让我悠然想飞登而上,但官职在身,不能动身。 C.让我想象自己生出了双翼,但吏卒都无动于衷。 D.使我轻盈得仿佛生出双翼,但吏卒守着不能动。 24. 赏析第②段“日暮景收,峰涛沸乱,饥猿出啼”一句的意境。(2 分) 25.第③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3 分) 26.简述文章三段分别从什么角度记游敬亭山?(3 分) 二、写 作(70 分) 27、作文 人生没有回忆如同没有活过,而没有忘却往往又活得太累。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 800 字;(3)不要写成诗歌。 崇明高三语文参考答案(2014 年 1 月) 一、 阅读(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7 分)
1.(2分)答案示例:“几乎”起限制作用,表示不是所有的都被视为伟大的 使表达准确严密。去掉后,与事实不符 2.(2分)盲目追捧“以诗为史”的阅读方法的种种表现及其产生的后果。 3.(3分)用例证说明诗歌的确可以补充历史叙述的不足,但适用范围极其有 限,不可随意运用。 4.(3分)B 5.(3分)C 6.(4分)作者肯定“诗史互证”的阅读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适应性。因 为诗歌具有记录的功能,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历史的阅读,可以在政治史、文化史 等众多不同的历史硏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批评盲目追捧这种阅读方法。倡导真 正从诗歌的体制、美学、语言文字的运用等角度阅读诗歌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 7.(2分)对坟茔中的死难将士的敬畏之情 8.(3分)将这些空墓与上文中英军官兵有名字、有军衔、身份识别码,十字 架以及所属部队的徽记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作者对这些无名无姓葬于异国他乡 的中国士兵的沉痛的吊唁。 9.(3分)无论是何种民族(国家),都祭奠缅怀自己的战死者;无论是战俘 还是胜者,在死亡面前也一律平等;无论是人类的仇恨还是野心,在死亡面前也 化为乌有。 10.(3分)B 11.(4分)末段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严谨。内容上,表明时间慢 慢抚平战争的创伤,但战俘的墓地将时刻提醒人类珍惜生命、反思战争以及人类 的浮躁与野心。 12.(6分)第06段中用“中国人”,与第040段中英国人来了,澳大利亚人来了 等相照应,表明中国人不再是受压迫受歧视的。第①段用“我们”,强调的是放 下仇恨,告慰那些不屈的灵魂,反思人类的浮躁与野心。作者运用语言的表情功 能含蓄深沉地表达情感与思考,使得文章厚重、有张力。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分野中锋变 (2)金就砺则利(3)渌水荡漾清猿啼 (4)两三航未曾着岸(5)凤箫声动 (6)虽覆一篑 (7)不以其道得之 (8)不汲汲于富贵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14.(1分)重阳 15.(3分)A 16.(4分)示例:人已老去,是一悲,对秋景更生悲,诗人只有勉强宽慰自己。 今日重九遇见老友,姑且把悲伤藏起来,陪友人尽欢。情感复杂而多变。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6分) 17.(2分)(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小人的话 18.(3分)C
1.(2 分)答案示例:“几乎”起限制作用,表示不是所有的都被视为伟大的, 使表达准确严密。去掉后,与事实不符。 2.(2 分)盲目追捧“以诗为史”的阅读方法的种种表现及其产生的后果。 3.(3 分)用例证说明诗歌的确可以补充历史叙述的不足,但适用范围极其有 限,不可随意运用。 4.(3 分)B 5.(3 分)C 6.(4 分)作者肯定“诗史互证”的阅读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适应性。因 为诗歌具有记录的功能,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历史的阅读,可以在政治史、文化史 等众多不同的历史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批评盲目追捧这种阅读方法。倡导真 正从诗歌的体制、美学、语言文字的运用等角度阅读诗歌。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21 分) 7.(2 分)对坟茔中的死难将士的敬畏之情。 8.(3 分)将这些空墓与上文中英军官兵有名字、有军衔、身份识别码,十字 架以及所属部队的徽记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作者对这些无名无姓葬于异国他乡 的中国士兵的沉痛的吊唁。 9.(3 分)无论是何种民族(国家),都祭奠缅怀自己的战死者;无论是战俘 还是胜者,在死亡面前也一律平等;无论是人类的仇恨还是野心,在死亡面前也 化为乌有。 10.(3 分)B 11.(4 分)末段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严谨。内容上,表明时间慢 慢抚平战争的创伤,但战俘的墓地将时刻提醒人类珍惜生命、反思战争以及人类 的浮躁与野心。 12.(6 分)第⒃段中用“中国人”,与第⒁段中英国人来了,澳大利亚人来了 等相照应,表明中国人不再是受压迫受歧视的。第⒄段用“我们”,强调的是放 下仇恨,告慰那些不屈的灵魂,反思人类的浮躁与野心。作者运用语言的表情功 能含蓄深沉地表达情感与思考,使得文章厚重、有张力。 (三)默写。(6 分) 【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1)分野中锋变 (2)金就砺则利 (3)渌水荡漾清猿啼 (4)两三航未曾着岸 (5)凤箫声动 (6)虽覆一篑 (7)不以其道得之 (8)不汲汲于富贵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4-16 题。(8 分) 14.(1 分)重阳 15.(3 分)A 16.(4 分)示例:人已老去,是一悲,对秋景更生悲,诗人只有勉强宽慰自己。 今日重九遇见老友,姑且把悲伤藏起来,陪友人尽欢。情感复杂而多变。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2 题。(16 分) 17.(2 分)(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小人的话 18.(3 分)C
19.(3分)(1)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 倒在座位上,杀掉他。(若、为寿、因) (2)(2分)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出入和发生意 外的事变。(故、非常) 2分)项羽听信了刘邦的解释之辞;项羽为人不忍,认为在敌寡我众的情 况下杀死刘邦是不义之举 21.(4分)生动地刻画了刘邦、项羽、樊哙等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宴会上 的情节忽张忽驰,跌宕有致;人物对话精妙传神、详略有度;对人物的褒贬蕴含 在叙述中。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13分) 22.(2分)(1)结束 (2)酒 23.(2分)B 24.(2分)日薄西山,美景渐渐模糊,山巅的激风呼啸奔突,再加上饥饿的猿 猴出洞哀号,这一切营造出幽清恐怖的意境。 25.(3分)梦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游之非梦/而梦之非游也? 26.(3分)第一段是在诗文中初识敬亭山并远望了概貌。第二段是实地游览敬 亭山。第三段是梦游敬亭山。 27.(70分)评分标准 类卷(63-70分)基准分67分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得当,中心突岀,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 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类卷(52-62分)基准分57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得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分)基准分45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得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 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8分)基准分29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 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 (1)未写题目扣2分。(2)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3)标点错误 多,酌情扣1-2分。(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美观整洁,酌情 加1-2分 附:《游敬亭山记》参考译文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没到过宣城,不知道写这诗句的诗人心中有多么 愉悦。姑孰位于江水的上游,那里山高水急,江水沿着青山蜿蜒流淌,弯弯曲曲 的水面上雾气缭绕,山水非常秀丽。我曾经路过响潭,那里鸟儿鸣叫的声音和流
19.(3 分)(1)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 倒在座位上,杀掉他。(若、为寿、因) (2)(2 分)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出入和发生意 外的事变。(故、非常) 20.(2 分)项羽听信了刘邦的解释之辞;项羽为人不忍,认为在敌寡我众的情 况下杀死刘邦是不义之举。 21.(4 分)生动地刻画了刘邦、项羽、樊哙等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宴会上 的情节忽张忽驰,跌宕有致;人物对话精妙传神、详略有度;对人物的褒贬蕴含 在叙述中。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3-27 题。(13 分) 22.(2 分)(1)结束 (2)酒 23.(2 分)B 24.(2 分)日薄西山,美景渐渐模糊,山巅的激风呼啸奔突,再加上饥饿的猿 猴出洞哀号,这一切营造出幽清恐怖的意境。 25.(3 分)梦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游之非梦/而梦之非游也? 26.(3 分)第一段是在诗文中初识敬亭山并远望了概貌。第二段是实地游览敬 亭山。第三段是梦游敬亭山。 27.(70 分)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 分)基准分 67 分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得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 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52—62 分)基准分 57 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得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 分)基准分 45 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得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 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8 分)基准分 29 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 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 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 400 字。 说明: (1)未写题目扣 2 分。(2)错别字 1 个扣 1 分,至多扣 3 分。(3)标点错误 多,酌情扣 1—2 分。(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 1—2 分;文面美观整洁,酌情 加 1—2 分。 附:《游敬亭山记》参考译文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没到过宣城,不知道写这诗句的诗人心中有多么 愉悦。姑孰位于江水的上游,那里山高水急,江水沿着青山蜿蜒流淌,弯弯曲曲 的水面上雾气缭绕,山水非常秀丽。我曾经路过响潭,那里鸟儿鸣叫的声音和流
水声汇集起来,连两岸的山壁都有回响。我平时看到敬亭山上有赤色的雾气,山 势高耸突兀,一直都有前去攀登的想法,但由于官职在身,不得动身 等到了却公事,我就去敬亭山眺望四周的景色。一条小道蜿蜒延伸,所见之处全 都被植物的绿色覆盖沁染,数不清的篁竹幽树,连成一片,寒气逼人,使人体内 的血液,都变成了绿色,而一直所说的鸟鸣莺啼,只能远远听见,竟然不知由何 处发出。厨师跟随在我的后面,于留云阁上设酒慰劳我。此刻,临风远眺,又更 体会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往还”的精妙。谢朓啊!李白啊!归来吧!我要和 你们驾红色的天梯登临而上,与苍天对话! 日薄西山,美景渐渐模糊,山巅的激风呼啸奔突,再加上饥饿的猿猴出洞哀号, 令我惊悚不已。归来后躺在船上,梦中登上一座大亭,亭中有一棵古柏,大概有 五六抱粗,高一百多丈,世人谁也没看过,谁也没到过,峭壁参差处,一块榜紧 嵌其间,榜上写着“敬亭”,但又与我所见的现实“敬亭”不同。可叹啊!昼夜 各自参半,人生苦短而梦幻太长,回望淼茫的时空,梦在哪里?游览过的地方又 在哪里?又怎么知道我以前的游览经历不是梦,而做梦时不正是在游览?万历三 十年四月记
水声汇集起来,连两岸的山壁都有回响。我平时看到敬亭山上有赤色的雾气,山 势高耸突兀,一直都有前去攀登的想法,但由于官职在身,不得动身。 等到了却公事,我就去敬亭山眺望四周的景色。一条小道蜿蜒延伸,所见之处全 都被植物的绿色覆盖沁染,数不清的篁竹幽树,连成一片,寒气逼人,使人体内 的血液,都变成了绿色,而一直所说的鸟鸣莺啼,只能远远听见,竟然不知由何 处发出。厨师跟随在我的后面,于留云阁上设酒慰劳我。此刻,临风远眺,又更 体会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往还”的精妙。谢朓啊!李白啊!归来吧!我要和 你们驾红色的天梯登临而上,与苍天对话! 日薄西山,美景渐渐模糊,山巅的激风呼啸奔突,再加上饥饿的猿猴出洞哀号, 令我惊悚不已。归来后躺在船上,梦中登上一座大亭,亭中有一棵古柏,大概有 五六抱粗,高一百多丈,世人谁也没看过,谁也没到过,峭壁参差处,一块榜紧 嵌其间,榜上写着“敬亭”,但又与我所见的现实“敬亭”不同。可叹啊!昼夜 各自参半,人生苦短而梦幻太长,回望淼茫的时空,梦在哪里?游览过的地方又 在哪里?又怎么知道我以前的游览经历不是梦,而做梦时不正是在游览?万历三 十年四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