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八学年第一学期 奉贤区高三语文期末考试卷 2008.12 命题教师:石志荣徐琼孙赤婴 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用钢笔或签字笔将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清楚 2.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题(14分) 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传承发展之关键 ①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包括各种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知识技能、手工制作,以及所赖以生存的 空间场所。作为积存下来的活态的文化遗产,它既是历史的产物,又体现着历史与当下的结合。并且, 就其内容与属性而言,不总如西语 folklore所指,为一种“落后”的“遗留物”。相反,较之以物 质或文字形式保存的经典文化,其内容自然圆融的哲学指挥与道德魅力,从某种程度上更具人性涵养 的功能,更能牵动普通人的情思,从而达成不令而行化成天下的目的 ②我国近年来在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保护方面投入了很大的力量,相关普查、保存和申遗工作 有序展开,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也陆续完成。但不能不看到,由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力量的强势作用 对这部分文化的保护与发扬仍存在许多未尽如人意的地方,其根植底层照射日常的固有特性还未得到 更充分的张大与发扬。其间,一些认识误区的存在,特别是那种滤干具体的环境与氛围,一味对民族 民俗民间文化做提纯式的孤立处置,尤其掩夺了这种文化与普通人实有的日常经验的相关性,并在一 定程度上汩没了其作为“人本文化”与“生存文化”的丰富内涵。而这显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 保护此类文化须特别注意“情景要素”的呈现不相一致 ③结果,许多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走不进今人的生活,今天的人也无从经由亲身的体验与了解, 成为其自觉地传播者与践行者。可事实是,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要传承发展,其存续的关键恰恰取决于 它能否融入大众生活,能否成为今人滋养精神丰富心灵的资源与准则。基于这样的事实,如何以与当 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为原则,最大程度地保留其原生态的自然样貌,解剖其所蕴藏的深 厚的“文化内码( culturalcode)”,并将其融入今人的生活,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发掘其多重 的价值,实在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④在科学认识价值、艺术审美价值方面,需要专家通过认真的研究,提供给人具体可操作的知 识。而在人文感化价值这一方面则无形而有力,每个人都感受得到,尤可用为传承与推展的途径。因 为一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完成,通常借助于对这种文化的习熟与遵守。在古代,是通过祭祀、祈禳和节 庆等活动的温习,获得气性的濡染与知识的熏陶,然后养成对家国的认同,对礼仪的归服,由此“慎 终追远,民德归厚”。今天,这种价值还在,只不过在与当下的互动中,它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并 在这种变化中不断生发与完善,最终成为中国人历史延续感与情感认同感的持久来源,当然,也是这 个地球上其他人认识与界定中国的鲜明标识。奥运会祥云小屋中的传统技艺演示,还有北京寻常街巷
二〇〇八学年第一学期 奉贤区高三语文期末考试卷 2008.12 命题教师 : 石志荣 徐 琼 孙赤婴 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用钢笔或签字笔将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清楚。 2.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阅读(80 分)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1-5 题(14 分) ——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传承发展之关键 ①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包括各种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知识技能、手工制作,以及所赖以生存的 空间场所。作为积存下来的活态的文化遗产,它既是历史的产物,又体现着历史与当下的结合。并且, 就其内容与属性而言,不总如西语 folklore 所指,为一种“落后”的“遗留物”。相反,较之以物 质或文字形式保存的经典文化,其内容自然圆融的哲学指挥与道德魅力,从某种程度上更具人性涵养 的功能,更能牵动普通人的情思,从而达成不令而行化成天下的目的。 ②我国近年来在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保护方面投入了很大的力量,相关普查、保存和申遗工作 有序展开,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也陆续完成。但不能不看到,由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力量的强势作用, 对这部分文化的保护与发扬仍存在许多未尽如人意的地方,其根植底层照射日常的固有特性还未得到 更充分的张大与发扬。其间,一些认识误区的存在,特别是那种滤干具体的环境与氛围,一味对民族 民俗民间文化做提纯式的孤立处置,尤其掩夺了这种文化与普通人实有的日常经验的相关性,并在一 定程度上汩没了其作为“人本文化”与“生存文化”的丰富内涵。而这显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 保护此类文化须特别注意“情景要素”的呈现不相一致。 ③结果,许多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走不进今人的生活,今天的人也无从经由亲身的体验与了解, 成为其自觉地传播者与践行者。可事实是,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要传承发展,其存续的关键恰恰取决于 它能否融入大众生活,能否成为今人滋养精神丰富心灵的资源与准则。基于这样的事实,如何以与当 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为原则,最大程度地保留其原生态的自然样貌,解剖其所蕴藏的深 厚的“文化内码(culturalcode)”,并将其融入今人的生活,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发掘其多重 的价值,实在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④在科学认识价值、艺术审美价值方面,需要专家通过认真的研究,提供给人具体可操作的知 识。而在人文感化价值这一方面则无形而有力,每个人都感受得到,尤可用为传承与推展的途径。因 为一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完成,通常借助于对这种文化的习熟与遵守。在古代,是通过祭祀、祈禳和节 庆等活动的温习,获得气性的濡染与知识的熏陶,然后养成对家国的认同,对礼仪的归服,由此“慎 终追远,民德归厚”。今天,这种价值还在,只不过在与当下的互动中,它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并 在这种变化中不断生发与完善,最终成为中国人历史延续感与情感认同感的持久来源,当然,也是这 个地球上其他人认识与界定中国的鲜明标识。奥运会祥云小屋中的传统技艺演示,还有北京寻常街巷
里人们所体现的礼貌与亲善,都不外在于这种文化,相反正根基于这种文化。它长大了这种文化的当 代性,并很好地凸现了其乐利人群、和谐社会的美好品性。 ⑤所以,只要我们完整认识与准确把握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因地制宜,切境入情,坚持不懈地 做传承与推展的工作,大到有选择地使之进入社区技能培训与兴趣学习,进入新农村与新城镇的建设 小到落实于邮票等设计、原生态音乐秀的创意,还有年节文化的发掘与营造(当然,要注意避免盲目 功利的胡乱开发和任意改篡),就一定能让更多的人自觉地乐意照以实行,从而延续民族民俗民间文 化的远大的慧命 ⑥譬如中秋节,是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节,除全家团聚赏月吃月饼外,民间还 有烧斗香、点塔灯等习俗。如就地域论,则河南浙江有赏菊与观潮之异:;贵家平民又有结锦台榭与争 占酒楼之别。古今异代,时地条件所限,今人自无须将这些一一复现无阙。但部分的演示与习熟,尤 其是知识的了解与细节的体察却非常重要。有了具体的了解和体察,人就会在时光迁流中,体验到一 种中国式的对生命聚散的珍惜,就会明白金风荐爽、银蟾光满的意象背后,原有着怎样丰富深厚的人 文积聚。这样,它就不会像人所担心的,变成美食节或购物节。推而言之,对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方 方面面,都有这样体贴周到的认知,切境入情的推展,它就能改变这种文化消亡严重、保护缺位、传 承困难和技艺灭绝的窘境,从而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既维护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又凸现了中国人的 创造力。 ⑦当然,为达成这个目标,真正使传统与当下经由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推展融为一体,还需要 从其它方面作努力。如有必要探究将原来的行政管理,转向依托公共政策的社会管理与行业管理的有 效途径;进一步探究从原来静态的保护与硏究,转冋最大程度地吸引公众参与,使之既有转播热心, 又有从理念到方法的创新热情,并从中发展出对人生合理的知识、对生命优雅的态度地具体可操作的 行动计划与规程,然后将之上升到国家文化站略的高度。没有这样的认识高度,则一切的呼吁与强调, 终将不能奏效。 (作者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摘自《文汇报》,有删改) 1.第②段中“提纯式”在文中的含义是(2 分)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就是指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知识技巧、手工制作这些活态的文化遗产 B.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较之经典文化,更具有人性涵养的功能,更能牵动普通人的情思。 C.与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相关的活动,也是中国人历史延续感与情感认同感的持久来源。 D.认识与准确把握,做好传承工作,就能延续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远大的慧命 3.综观全文,作者认为当下保护与发扬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我们要在哪些方面进行研究与努力?请 概括之。(3分)
里人们所体现的礼貌与亲善,都不外在于这种文化,相反正根基于这种文化。它长大了这种文化的当 代性,并很好地凸现了其乐利人群、和谐社会的美好品性。 ⑤所以,只要我们完整认识与准确把握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因地制宜,切境入情,坚持不懈地 做传承与推展的工作,大到有选择地使之进入社区技能培训与兴趣学习,进入新农村与新城镇的建设, 小到落实于邮票等设计、原生态音乐秀的创意,还有年节文化的发掘与营造(当然,要注意避免盲目 功利的胡乱开发和任意改篡),就一定能让更多的人自觉地乐意照以实行,从而延续民族民俗民间文 化的远大的慧命。 ⑥譬如中秋节,是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节,除全家团聚赏月吃月饼外,民间还 有烧斗香、点塔灯等习俗。如就地域论,则河南浙江有赏菊与观潮之异;贵家平民又有结锦台榭与争 占酒楼之别。古今异代,时地条件所限,今人自无须将这些一一复现无阙。但部分的演示与习熟,尤 其是知识的了解与细节的体察却非常重要。有了具体的了解和体察,人就会在时光迁流中,体验到一 种中国式的对生命聚散的珍惜,就会明白金风荐爽、银蟾光满的意象背后,原有着怎样丰富深厚的人 文积聚。这样,它就不会像人所担心的,变成美食节或购物节。推而言之,对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方 方面面,都有这样体贴周到的认知,切境入情的推展,它就能改变这种文化消亡严重、保护缺位、传 承困难和技艺灭绝的窘境,从而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既维护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又凸现了中国人的 创造力。 ⑦当然,为达成这个目标,真正使传统与当下经由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推展融为一体,还需要 从其它方面作努力。如有必要探究将原来的行政管理,转向依托公共政策的社会管理与行业管理的有 效途径;进一步探究从原来静态的保护与研究,转向最大程度地吸引公众参与,使之既有转播热心, 又有从理念到方法的创新热情,并从中发展出对人生合理的知识、对生命优雅的态度地具体可操作的 行动计划与规程,然后将之上升到国家文化站略的高度。没有这样的认识高度,则一切的呼吁与强调, 终将不能奏效。 (作者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摘自《文汇报》,有删改) 1. 第②段中“提纯式”在文中的含义是(2 分) 。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就是指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知识技巧、手工制作这些活态的文化遗产。 B.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较之经典文化,更具有人性涵养的功能,更能牵动普通人的情思。 C.与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相关的活动,也是中国人历史延续感与情感认同感的持久来源。 D.认识与准确把握,做好传承工作,就能延续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远大的慧命。 3.综观全文,作者认为当下保护与发扬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我们要在哪些方面进行研究与努力?请 概括之。(3 分) ① ②
4.根据文意,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口口口口囗口口囗口口口口。(2分) 5.根据第五段的阅读,请举一实例说明如何“因地制宜,切境入情地传承与推展民族民俗民间文化” (文中所用事例不要重复)(4分):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6-12题(23分) 故乡永在 故乡的村口有一盘石碾,碾花已经斑驳了,却依旧完整地立在那里。因为与石碾有关的人 许多都还健在,包括我,也包括那个当着村长的人。至今村里还未曾完全开化,还敬畏着两种东西 一官,二书。所以,有写书的我和当村长的他在,短期内,石碾是不会被“请”走的 (2)现在,人们都吃着面粉和从东北流入的精米,石碾的功能早己废掉了,我们之所以还固执地 保留着它,是因为它承载着生命的记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贫乏,故乡的吃食几乎只有玉米 玉米被我们种下,被我们收获,然后拿到石碾上去加工,最后被我们吃到肚里,延续着我们的生命。 整个过程都是我们亲自参与,没有多余的指望,也没有坐享其成的不安,日子虽然清寡,却也饱满着。 (3)在故乡,还有一个不能被拆卸的“部件”,便是村口大柳树上,那挂用废铁制成的钟。之所 以用“挂”而不是用“口”,是因为它虽然叫钟,却没有钟的模样,只是一块完整的铸铁,悬挂着, 有硬物敲击,便传出钟的声响。 (4)但它规范了农人的生活 (5)生活,进入了人民公社的程序,劳动就变成了集体或团队的方式,那挂钟就有了发号施令的 作用。钟声一响,人们出工;从那一刻起,家居下的私人生活就结束了,而变成了必须服从统一意志 的“社会主义”劳动 (6)那个时节,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个贫瘠的山地,其实也简化为一个解决吃饭的问题。如果不 服从钟的指令,土地就会荒芜,玉米就会歉收,就会挨饿。况且,敲钟的人和被钟声汇集的人,都要 毫不例外地下到地里去,都要“躬耕田亩”。所以,钟所敲击而出的,不是“官本位”的权威,而是 民本位”的和声,或者说,它是“日出而作”,结伴而行,共同创造生活的“安魂曲”。人们因此 而敬重它,信任它。 ()所以,这挂钟是个温馨的历史记忆,告诉人们:昨天的日子,还有一段值得回味的时光 物质虽然短缺,但却有一种难得的公平与公正,人们一起卑微,一起忍耐,即便是含辛茹苦,血汗交 迸,也是心甘情愿的 (8)钟是特定历史的见证。从山地走到平原,已20余年了,故乡的人事已更迭得无法辨认,甚 至有“家园”不在之感。但是,只要一见到那石碾、那钟,心头就温厚起来一一因为他们还能指出我 的来路,还能唤起我昨天的生命情感,便松了一口气一一故乡还是在的。 (9)父亲去世之后,母亲被我接了出来,回到故乡的机会就少了。这反而加深了我对故乡的思念 ⑩母亲虽然身在平原、逡巡在楼宇之间,但她乡音不改,所思所叙,都是故乡的旧事,好像眼
③ 4.根据文意,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 分) 5.根据第五段的阅读,请举一实例说明如何“因地制宜,切境入情地传承与推展民族民俗民间文化” (文中所用事例不要重复)(4 分):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6-12 题(23 分) 故 乡 永 在 ⑴故乡的村口有一盘石碾,碾花已经斑驳了,却依旧完整地立在那里。因为与石碾有关的人, 许多都还健在,包括我,也包括那个当着村长的人。至今村里还未曾完全开化,还敬畏着两种东西: 一官,二书。所以,有写书的我和当村长的他在,短期内,石碾是不会被“请”走的。 ⑵现在,人们都吃着面粉和从东北流入的精米,石碾的功能早已废掉了,我们之所以还固执地 保留着它,是因为它承载着生命的记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贫乏,故乡的吃食几乎只有玉米。 玉米被我们种下,被我们收获,然后拿到石碾上去加工,最后被我们吃到肚里,延续着我们的生命。 整个过程都是我们亲自参与,没有多余的指望,也没有坐享其成的不安,日子虽然清寡,却也饱满着。 ⑶在故乡,还有一个不能被拆卸的“部件”,便是村口大柳树上,那挂用废铁制成的钟。之所 以用“挂”而不是用“口”,是因为它虽然叫钟,却没有钟的模样,只是一块完整的铸铁,悬挂着, 一有硬物敲击,便传出钟的声响。 ⑷但它规范了农人的生活。 ⑸生活,进入了人民公社的程序,劳动就变成了集体或团队的方式,那挂钟就有了发号施令的 作用。钟声一响,人们出工;从那一刻起,家居下的私人生活就结束了,而变成了必须服从统一意志 的“社会主义”劳动。 ⑹那个时节,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个贫瘠的山地,其实也简化为一个解决吃饭的问题。如果不 服从钟的指令,土地就会荒芜,玉米就会歉收,就会挨饿。况且,敲钟的人和被钟声汇集的人,都要 毫不例外地下到地里去,都要“躬耕田亩”。所以,钟所敲击而出的,不是“官本位”的权威,而是 “民本位”的和声,或者说,它是“日出而作”,结伴而行,共同创造生活的“安魂曲”。人们因此 而敬重它,信任它。 ⑺所以,这挂钟是个温馨的历史记忆,告诉人们:昨天的日子,还有一段值得回味的时光—— 物质虽然短缺,但却有一种难得的公平与公正,人们一起卑微,一起忍耐,即便是含辛茹苦,血汗交 迸,也是心甘情愿的。 ⑻钟是特定历史的见证。从山地走到平原,已 20 余年了,故乡的人事已更迭得无法辨认,甚 至有“家园”不在之感。但是,只要一见到那石碾、那钟,心头就温厚起来——因为他们还能指出我 的来路,还能唤起我昨天的生命情感,便松了一口气——故乡还是在的。 ⑼父亲去世之后,母亲被我接了出来,回到故乡的机会就少了。这反而加深了我对故乡的思念。 ⑽母亲虽然身在平原、逡巡在楼宇之间,但她乡音不改,所思所叙,都是故乡的旧事,好像眼
下的生活与她亳无关系。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一旦合上了眼睛,你一定把我弄回老家去,跟 你父亲葬在一起。”你若跟她叨念眼前的事体,她的眼神是淡漠的,跟你的感情好像也有些隔膜;只 有说到家乡的一枝一叶,她才明亮了眼睛,话语绵密得像仲夏的雨脚,一团亲情也盈盈溢溢。于是, 母子的语境便总是停留在过去,好像我还未曾长大,依然依偎在她的双膝之上 α母亲真是一把故乡的土,即便是洒落在异乡,也固执地培植着属于故乡的情感。 D故乡的村长是我的同龄人,有一些文化,有一些主见,所以他专程来找我,对我说:你也算 是个名人了,我想给你在家乡修一座故居。 3我说:你千万别做煞风景的事,咱家乡最让人动心的是村头的石碾、大柳树上的挂钟,还有 南方人稀罕的大土炕和石板瓦顶的传统民居,而不是一个无名作家的所谓故居。所以,你要真的开发 旅游的话,就该保留好故乡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 4村长对我有意见,忿忿地走了。不久就传来消息,说村长贷了一笔款,修了一片南方的曲径 回廊和竹楼茅舍。我心中很是不快。故乡之内的人,往往是不懂故乡的,是体会不到故乡的意味的。 ⑩5虽然我不同意村长的做法,虽然我多么不希望失去故乡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但我还是没有 加以阻拦:因为我明白,故乡毕竟是那里的人的生存土壤,要想过上好日子,固守是没有出路的,就 得发展。而发展是不念旧的,它面对的是未来。只是出于对石碾和钟的担忧,我给他写了一封信,希 望他善待它们,那是游子对故乡的感情寄托。 0他回信给我,请我放心,说对待那些旧物,他的感情是与我相通的。但他在最后反问我道: 如果我不在了,又该怎么办?要知道,后人的想法到底与我们的不同。 ①他的反问使我陷入久久的忧伤。母亲察觉了我的情绪,送来探寻的目光 ⑧我心头一热,对自己说:石碾与钟不在了又有何妨?还有父母的坟茔! ⑩⑨是啊,父母的坟茔就是游子的根脉,就是永在的故乡了啊! (《羊城晚报》2006-10-13) 6.第00段中所说的“仲夏”是指农历_月。(1分) 7.第(2)段中划线句“承载着生命的记忆”指的 是 (2分) 8.作者说在故乡钟是一个不能被拆卸的“部件”,这是因 _。(3分) 9.第(6)段中,作者在回忆“那个时代”时,既有对 的肯定 又隐含了对 的鞭挞。(4分) 10.对本文理解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作者虽然感到物质贫乏,心里还是安稳充实。 B、那个时候,钟声就是下地工作的命令,因此人们就敬重它,信任它。 C、本文对母亲的描写生动传神,目的是表现出作者对母亲的尊敬孝顺 D、作者与村长的冲突源于对故乡内涵的理解差异,对村长做法不理解。 E、本文语言平实感人,运用叙述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感情真挚深沉 F、本文主要通过对故乡前后变化的对比,体悟到父母的坟茔就是故乡
下的生活与她毫无关系。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一旦合上了眼睛,你一定把我弄回老家去,跟 你父亲葬在一起。”你若跟她叨念眼前的事体,她的眼神是淡漠的,跟你的感情好像也有些隔膜;只 有说到家乡的一枝一叶,她才明亮了眼睛,话语绵密得像仲夏的雨脚,一团亲情也盈盈溢溢。于是, 母子的语境便总是停留在过去,好像我还未曾长大,依然依偎在她的双膝之上。 ⑾母亲真是一把故乡的土,即便是洒落在异乡,也固执地培植着属于故乡的情感。 ⑿故乡的村长是我的同龄人,有一些文化,有一些主见,所以他专程来找我,对我说:你也算 是个名人了,我想给你在家乡修一座故居。 ⒀我说:你千万别做煞风景的事,咱家乡最让人动心的是村头的石碾、大柳树上的挂钟,还有 南方人稀罕的大土炕和石板瓦顶的传统民居,而不是一个无名作家的所谓故居。所以,你要真的开发 旅游的话,就该保留好故乡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 ⒁村长对我有意见,忿忿地走了。不久就传来消息,说村长贷了一笔款,修了一片南方的曲径 回廊和竹楼茅舍。我心中很是不快。故乡之内的人,往往是不懂故乡的,是体会不到故乡的意味的。 ⒂虽然我不同意村长的做法,虽然我多么不希望失去故乡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但我还是没有 加以阻拦;因为我明白,故乡毕竟是那里的人的生存土壤,要想过上好日子,固守是没有出路的,就 得发展。而发展是不念旧的,它面对的是未来。只是出于对石碾和钟的担忧,我给他写了一封信,希 望他善待它们,那是游子对故乡的感情寄托。 ⒃他回信给我,请我放心,说对待那些旧物,他的感情是与我相通的。但他在最后反问我道: 如果我不在了,又该怎么办?要知道,后人的想法到底与我们的不同。 ⒄他的反问使我陷入久久的忧伤。母亲察觉了我的情绪,送来探寻的目光。 ⒅我心头一热,对自己说:石碾与钟不在了又有何妨?还有父母的坟茔! ⒆是啊,父母的坟茔就是游子的根脉,就是永在的故乡了啊! (《羊城晚报》2006-10-13) 6.第⑽段中所说的“仲夏”是指农历 月。(1 分) 7.第⑵段中划线句“承载着生命的记忆”指的 是 。(2 分) 8.作者说在故乡钟是一个不能被拆卸的“部件”,这是因 为 。(3 分) 9.第⑹段中,作者在回忆“那个时代”时,既有对 的肯定, 又隐含了对 的鞭挞。(4 分) 10.对本文理解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6 分) A、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作者虽然感到物质贫乏,心里还是安稳充实。 B、那个时候,钟声就是下地工作的命令,因此人们就敬重它,信任它。 C、本文对母亲的描写生动传神,目的是表现出作者对母亲的尊敬孝顺。 D、作者与村长的冲突源于对故乡内涵的理解差异,对村长做法不理解。 E、本文语言平实感人,运用叙述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感情真挚深沉。 F、本文主要通过对故乡前后变化的对比,体悟到父母的坟茔就是故乡
11.完成下列表格中对作者感情发展脉络的梳理。(3分) 感情发展脉络 ②忧伤 ③解脱 认识到了“故乡永在” 12.结合你的生活阅历或阅读经验,说说乡愁为什么会成为我们民族文学创作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 题 (4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6空)(6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请以正楷书写。] ,英俊沉下僚。 (左思 《咏史》) (2)万里归船弄长笛, (黄庭 坚《登快阁》) (3)顺风而呼, (荀子《劝学》) (4)醉里吴音相媚好 (辛弃疾《清平 乐·村居》) (5)悍吏之来吾乡 隳突乎南北 (柳宗元《捕蛇者说》) (6)君子之交淡如水 (《庄子》) (7)桃李不言, (《史记·李将军列传》)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6题(8分)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张可久 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 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 人一声长叹
11.完成下列表格中对作者感情发展脉络的梳理。(3 分) 感情发展脉络 内 容 ① ② 忧 伤 ③ 解 脱 认识到了“故乡永在” 12.结合你的生活阅历或阅读经验,说说乡愁为什么会成为我们民族文学创作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 题? 。(4 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 6 空)(6 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 6 空,按前 6 空顺序评分;请以正楷书写。] 13.(1) ,英俊沉下僚。 (左思 《咏史》) (2)万里归船弄长笛, 。 (黄庭 坚《登快阁》) (3)顺风而呼, , 。 (荀子《劝学》) (4)醉里吴音相媚好, 。 (辛弃疾《清平 乐·村居》) (5)悍吏之来吾乡, ,隳突乎南北。 (柳宗元《捕蛇者说》) (6)君子之交淡如水, 。 (《庄子》) (7)桃李不言, 。 (《史记·李将军列传》)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14—16 题(8 分) 【中吕】卖花声· 怀古二首 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 ① ,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 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②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 书人一声长叹
【注】①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②指班超从戎的故事。 14.“阿房舞殿翻罗袖”化用了杜牧的 》中的句子。(1分) 15.下列关于以上两首元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吕”是这两首元代小令的宫调名,“卖花声”则是曲牌名 B、“不堪”,是因为“物是人非”,繁华逝去,只剩春意阑珊的凄清景象 C、“伤心”,是因为“生民涂炭”,世世代代做牛做马牺牲的都是普通的老百姓 D、两首元曲都善用典故,对项羽、孔明等英雄人物既有肯定,也有否定。 16.请比较两首元曲的结句(划线句),说说表现手法有何不同。(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朱竹君先生传 ①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与其弟石君珪,少皆以能文有名。 ②先生为人,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后进之士 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识不衰,时于其间属文。其文 才气奇纵,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备,所欲言者无不尽。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 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皆未就,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③余始识竹君先生,因昌平陈伯思。是时皆年二十馀,相聚慷慨论事,磨砺讲学,其志诚伟矣, 岂第欲为文士已哉!先生与伯思,皆高才耽酒。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中焉。 ④余南归数年,闻先生殁年才逾五十,借哉!当其使安徽、福建,每携宾客饮酒赋诗,游山水, 幽险皆至。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過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传》,有删改)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时于其间属文( (2)所欲著书皆未就( (3)因昌平陈伯思( (4)皆高才耽酒(
【注】 ① 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② 指班超从戎的故事。 14.“阿房舞殿翻罗袖”化用了杜牧的《 》中的句子。(1 分) 15.下列关于以上两首元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吕”是这两首元代小令的宫调名,“卖花声”则是曲牌名。 B、“不堪”,是因为“物是人非”,繁华逝去,只剩春意阑珊的凄清景象。 C、“伤心”,是因为“生民涂炭”,世世代代做牛做马牺牲的都是普通的老百姓。 D、两首元曲都善用典故,对项羽、孔明等英雄人物既有肯定,也有否定。 16.请比较两首元曲的结句(划线句),说说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 17—21 题(17 分) 朱竹君先生传 ①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与其弟石君珪,少皆以能文有名。 ②先生为人,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后进之士 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识不衰,时于其间属文。其文 才气奇纵,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备,所欲言者无不尽。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 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皆未就,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③余始识竹君先生,因昌平陈伯思。是时皆年二十馀,相聚慷慨论事,磨砺讲学,其志诚伟矣, 岂第欲为文士已哉!先生与伯思,皆高才耽酒。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中焉。 ④余南归数年,闻先生殁年才逾五十,惜哉!当其使安徽、福建,每携宾客饮酒赋诗,游山水, 幽险皆至。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传》,有删改)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时于其间属.文( ) (2)所欲著书皆未就.( ) (3)因.昌平陈伯思 ( ) (4)皆高才耽.酒( )
18.对下列加点词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称述人善,惟恐不至 (2)幽险皆至 (3)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 (4)先生以文名海内 A、(1)(2)相同,(3)(4)相同 B、(1)(2)相同,(3)(4)不同 C、(1)(2)不同,(3)(4)相同 (1)(2)不同,(3)(4)不同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 (2)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20.文章第②段描写了朱竹君与亲朋友生的交往,体现了朱竹君 的性格特点。(2 分) 21.第③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朱竹君先生的特点的?请简要分析。(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醒心亭记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 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 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 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 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③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 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 意于此也。 ④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宴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 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 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⑤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18.对下列加点词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1)称述人善,惟恐不至. (2)幽险皆至. (3)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 (4)先生以.文名海内 A、(1)(2)相同,(3)(4)相同 B、(1)(2)相同,(3)(4)不同 C、(1)(2)不同,(3)(4)相同 D、(1)(2)不同,(3)(4)不同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 (2)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20.文章第②段描写了朱竹君与亲朋友生的交往,体现了朱竹君 、 的性格特点。(2 分) 21.第③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朱竹君先生的特点的?请简要分析。(3 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 22-26 题。(12 分) 醒 心 亭 记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 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 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 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 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③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 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 意于此也。 ④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宴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 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 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⑤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22.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本文作者是 (人名)。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目新 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囗囗囗□。(2分) 23.在本文的第二段中,能与《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相呼应的语句是: 4.本文第②段可分为两层,请概括层次大意:(2分) 25.下列句子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公之乐”的一组是……()(3分) 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②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③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 ④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 ⑤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⑥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26.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欧阳公为人做官的看法。(4分) 作文 2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 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越 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越来越多了 知道“艾青”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就要发”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九一八"”的越来越少了 对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 除诗歌外不限,不得抄袭
22.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本文作者是 (人名)。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目新 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2 分) 23.在本文的第二段中,能与《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相呼应的语句是: “ ”。(1 分) 24.本文第②段可分为两层,请概括层次大意:(2 分) ① ; ② 。 25.下列句子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公之乐”的一组是……………………( )(3 分) 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②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③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 ④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 ⑤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⑥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26.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欧阳公为人做官的看法。(4 分) 二、作文 2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 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越 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越来越多了, 知道“艾青”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就要发”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九一八”的越来越少了…… 对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 除诗歌外不限,不得抄袭
奉贤区高三语文期考試20002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14分) 1.在保护与发扬中,滤干了具体的环境与氛围(1分),掩夺了这种文化与普通人实有的日常经验的 相关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汩没了其作为“人本文化”与“生存文化”的丰富内涵。(1分) 2.(3分)C 3.(3分,答出三点即可)(1)在科学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方面:专家 要通过认真研究,提供给人具体可操作的知识 2)在人文感化价值方面:要完整认识与准确把握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因地制宜,切境入情,坚持 不懈地做传承与推展的工作 (3)在管理方面:探究将原来的行政管理,转向依托公共政策的社会管理与行业管理的有效途径。 (4)在探究方向方面:从原来静态的保护与研究,转向最大程度地吸引公众参与 4.(2分)原题参考:融入大众生活才有生命力(大意对即可) 5.(4分)参考角度:中小学手工课、美术课、贺卡、广告、网络游戏或电影电视中的音乐创作等。 (角度1分:具体内容2分:语言表达1分) (二)现代文阅读(283分) 6、(1分)五7、在最艰苦的年代,正是石碾让“我们”得以吃上经过加工的玉米,从而让生命延
奉贤区高三语文期末考试卷 2008.12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14 分) 1.在保护与发扬中,滤干了具体的环境与氛围(1 分),掩夺了这种文化与普通人实有的日常经验的 相关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汩没了其作为“人本文化”与“生存文化”的丰富内涵。(1 分) 2.(3 分)C 3. (3 分,答出三点即可)(1)在科学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方面:专家 要通过认真研究,提供给人具体可操作的知识。 (2)在人文感化价值方面:要完整认识与准确把握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因地制宜,切境入情,坚持 不懈地做传承与推展的工作。 (3)在管理方面:探究将原来的行政管理,转向依托公共政策的社会管理与行业管理的有效途径。 (4)在探究方向方面:从原来静态的保护与研究,转向最大程度地吸引公众参与。 4.(2 分)原题参考:融入大众生活才有生命力(大意对即可) 5.(4 分)参考角度:中小学手工课、美术课、贺卡、广告、网络游戏或电影电视中的音乐创作等。 (角度 1 分;具体内容 2 分;语言表达 1 分 ) (二)现代文阅读(23 分) 6、(1 分)五 7、在最艰苦的年代,正是石碾让“我们”得以吃上经过加工的玉米,从而让生命延
续下来。(2分) 8、①它规范了农人的生活;②它是温馨的历史记忆;③它是特定历史的见证。(写出一点得1分,两 点得3分) 9、(4分)既有对当时的公平与公正的社会状况(或过去那种官民平等的“和声”)的肯定:也隐 含了对当今“官本位”思想(对当时家居下的私人生活变成了必须服从统一意志的“劳动”)。(意思 相近也可) 10、(6分)A 11、(3分) 感情发展脉络 ①怀旧 怀念故乡的石碾、钟等 ②忧伤 担心故乡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会失去 ③解脱 认识到了“故乡永在” (大意对即可)12、生活阅历或阅读经验列举正确2分:分析2分(4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6空)(6分) 13(1)世胄蹑高位(2)此心吾与白鸥盟。(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4)白发谁家翁媪 (5)叫嚣乎东西(6)小人之交甘若醴(7)下自成蹊 (四)诗歌阅读(8分) 14(1分)《阿房宫赋》 15D(3分) 16第一首的结句是以景语作结,(1分,有此意思即可)含蓄而让人深思回味(1分)。 第二首的结句是直抒胸臆,(1分)一声长叹,壮怀激烈,表现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1分) (五)文言阅读(17分) 17(4分)(1)写,撰写(2)完成,写完(3)通过,经由(4)沉溺,沉迷18(2分)D 19(6分)(1)当(担任)学政时,遇到贤能的生员(倒装句),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 (2)我间或(偶尔、有时)来到山中崖谷,便会遇见先生题名(题字),是可推想而知的啊 20(2分)喜好交游、诚恳待友(或“友善待人”)、“提携后进”(有两点即得2分) 通过与陈伯思的对比,突出(烘托、衬托)(1分)朱竹君才华横溢(不随流俗,豪放)(2分) 【参考译文】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和他的弟弟石君珪,年少时都以会写文章而出名。 先生为人,在家与兄弟友善,而在外喜好交游。称赞别人的好处,唯恐没有说到极致;若有过错,就总是掩饰。 后进之士多因他的称许而得名。先生房中从早到晚不曾没有客人,整日整夜跟客人饮酒谈笑,博学强记却不衰减,还 时常在这期间写文章。他的文章才气新奇豪放,对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貝备,想要说的话无不穷尽,尤其喜爱 小学(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当学政时,遇到贤能的生员,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 开始,语意诚恳殷勤,离去之后人们都爱戴思念他。他想要写的书都没有写成,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我开始认识竹君先生,是通过昌平陈伯思的关系。当时都二十几岁,聚在一起慷慨激扬纵论时事,相互磨练探讨 学问,志向实在伟大啊,哪里只是要作一个文人学土而已呢!先生与伯思,都是卓越人才而沉溺饮酒。先生以文章名 扬海内,豪放俊逸超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微中和一些。 我回到南方这几年,听说伯思也褒老病重了,而先生去世时年纪才过五十,令人痛惜啊!他在安徽、福建任上时 常常带领宾客饮酒赋诗,游玩山水,幽深险要处都到过。我间或(偶尔、有时)来到山中崖谷,便会遇见先生题名(题 字),是可推想而知的啊。 (六)文言阅读(12分) 22.(2分)曾巩耳目一新 23.(1分)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 24.(2分)①介绍醒心亭周围的景物(或介绍醒心亭的风景)②醒心亭命名的缘由。 质;②由“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可知这不是 乐″;③④由“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美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可知均是“公之乐″;⑤写同i 的“喜”与“幸;⑥是写“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的人)
续下来。(2 分) 8、①它规范了农人的生活;②它是温馨的历史记忆;③它是特定历史的见证。(写出一点得 1 分,两 点得 3 分) 9、(4 分) 既有对当时的公平与公正的社会状况(或 过去那种官民平等的“和声”)的肯定;也隐 含了对当今“官本位”思想(对当时家居下的私人生活变成了必须服从统一意志的“劳动”)。(意思 相近也可) 10、(6 分)A E 11、(3 分) (大意对即可) 12、生活阅历或阅读经验列举正确 2 分;分析 2 分(4 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 6 空)(6 分) 13(1)世胄蹑高位(2)此心吾与白鸥盟。(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4)白发谁家翁媪 (5)叫嚣乎东西(6)小人之交甘若醴 (7) 下自成蹊 (四)诗歌阅读(8 分) 14(1 分)《阿房宫赋》 15 D(3 分) 16 第一首的结句是以景语作结,(1 分,有此意思即可)含蓄而让人深思回味(1 分)。 第二首的结句是直抒胸臆,(1 分)一声长叹,壮怀激烈,表现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1 分) (五)文言阅读(17 分) 17(4 分)(1)写,撰写 (2)完成,写完 (3)通过,经由 (4)沉溺,沉迷 18 (2 分) D 19(6 分)(1)当(担任)学政时,遇到贤能的生员(倒装句),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 (2)我间或(偶尔、有时)来到山中崖谷,便会遇见先生题名(题字),是可推想而知的啊。 20(2 分)喜好交游、诚恳待友(或 “友善待人”)、“提携后进”(有两点即得 2 分) 21 通过与陈伯思的对比,突出(烘托、衬托)(1 分)朱竹君才华横溢(不随流俗,豪放)(2 分) 【参考译文】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和他的弟弟石君珪,年少时都以会写文章而出名。 先生为人,在家与兄弟友善,而在外喜好交游。称赞别人的好处,唯恐没有说到极致;若有过错,就总是掩饰。 后进之士多因他的称许而得名。先生房中从早到晚不曾没有客人,整日整夜跟客人饮酒谈笑,博学强记却不衰减,还 时常在这期间写文章。他的文章才气新奇豪放,对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具备,想要说的话无不穷尽,尤其喜爱 小学(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当学政时,遇到贤能的生员,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 开始,语意诚恳殷勤,离去之后人们都爱戴思念他。他想要写的书都没有写成,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我开始认识竹君先生,是通过昌平陈伯思的关系。当时都二十几岁,聚在一起慷慨激扬纵论时事,相互磨练探讨 学问,志向实在伟大啊,哪里只是要作一个文人学士而已呢!先生与伯思,都是卓越人才而沉溺饮酒。先生以文章名 扬海内,豪放俊逸超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微中和一些。 我回到南方这几年,听说伯思也衰老病重了,而先生去世时年纪才过五十,令人痛惜啊!他在安徽、福建任上时, 常常带领宾客饮酒赋诗,游玩山水,幽深险要处都到过。我间或(偶尔、有时)来到山中崖谷,便会遇见先生题名(题 字),是可推想而知的啊。 (六)文言阅读(12 分) 22.(2 分)曾巩 耳目一新 23.(1 分)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 24.(2 分)①介绍醒心亭周围的景物(或介绍醒心亭的风景)②醒心亭命名的缘由。 25.(3 分)C( ①“其心洒然而醒”是“乐”的实质;②由“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 可知这不是“公之 乐”; ③④由“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可知均是“公之乐”; ⑤写同游者 的“喜”与“幸”; ⑥ 是写“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的人) 感情发展脉络 内 容 ① 怀 旧 怀念故乡的石碾、钟等 ② 忧 伤 担心故乡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会失去 ③ 解 脱 认识到了 “ 故乡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