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2011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中庸智慧”再思考 访谈嘉宾:万俊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①问:传统认为,中庸是中国特有的哲学智慧与思维方式。究竟怎样理解中庸? ②答:按照中国儒家的理解,中庸就是执两用中,即两极之间取其中。但执中不 是半斤八两式的静态结构,而是事物发展的两种极端可能性之间的动态均衡,比 如人格的文质彬彬,行事的不偏不倚 ③由此可见,中庸的实现需要一种洞见,一种独特的视角,见人所未见,发人所 未发。它是一种平凡中求不平凡的方法。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需要人们具 有很高的眼界,很敏锐的感觉,很深厚的经验知识积累,才能确定此时此地最合 度的方法。 ④问:在哲学思想和社会历史演变中,中庸的效力是如何体现的? ⑤答:哲学史上有两种哲学家,一种是问题型的,如:尼采、维特根斯坦、海德 格尔。他们的思想比较激进,剑走偏锋,语不惊人死不休,凭借激情、想象,把 问题追至极端,无所不用其极,最终寻求问题的深刻解释或解决。问题型晢学家 对于突破既定传统和思维定势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然而,诚如英国哲学 家以赛亚·伯林所言,人类思想的进升既需要狐狸一一那些问题型的哲学家,也 需要刺猬一一那些综合型的哲学家,比如:近代的康德、黑格尔和当代的罗尔斯。 他们不忽略任何晢学问题和观点,善于从各种哪怕是极端的晢学观点中,发现综 合、整合的可能。他们往往热衷于体系构建,立论相对中肯,即使对于他们所批 判的观点,也不完全否认。 ⑥不仅在哲学理论中是如此,在社会实践中也是如此。比如战争。战争在革命年 代是必要的,但革命只是社会进程的一个方面,是被迫的选择。纵观人类历史, 革命和暴力决不是历史的常态和目标;是为革命而革命,是为建设而革命。 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六国当然有其历史意义,他采取了一些极端措施,但同时也 需要建立秩序,以便进行有效的国家治理。但在和平年代,稳定和谐就成为最高 的政治价值,需要循序渐进。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具有中庸品格的民族和政 权将最后取得胜利,因为它们的行为和观念恰当适度、健全合理。它可能在某 时刻的行为方式不是最好的,但从长远看来,却是最恰当的 ⑦问: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和走向世界的今天,中庸对于大国形象的塑造有何作 用 ⑧答: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军事、政治诸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 在文化方面。盛唐之所以为盛唐,在于其繁盛的文化。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不是封 闭的,也不是杂烩的,而是中庸的,它需要在古今中外四极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百花齐放,各美其美。多元文化的蓬勃生机与核心价 值引领的均衡正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文化精神基础,而善于学习的文化才是最伟 大、最丰富的文化。善于学习代表着一种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姿态,是文化 进步的永恒动力。这是我们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的根本理由。 ⑨美国的强大,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美国的文化一度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 性;而美国的当代困境,主要并不是其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的困境,而是其学习
嘉定区 2011 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调研 语 文 试 卷 一 阅读 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6 分) “中庸智慧”再思考 访谈嘉宾:万俊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①问:传统认为,中庸是中国特有的哲学智慧与思维方式。究竟怎样理解中庸? ②答:按照中国儒家的理解,中庸就是执两用中,即两极之间取其中。但执中不 是半斤八两式的静态结构,而是事物发展的两种极端可能性之间的动态均衡,比 如人格的文质彬彬,行事的不偏不倚。 ③由此可见,中庸的实现需要一种洞见,一种独特的视角,见人所未见,发人所 未发。它是一种平凡中求不平凡的方法。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需要人们具 有很高的眼界,很敏锐的感觉,很深厚的经验知识积累,才能确定此时此地最合 度的方法。 ④问:在哲学思想和社会历史演变中,中庸的效力是如何体现的? ⑤答:哲学史上有两种哲学家,一种是问题型的,如:尼采、维特根斯坦、海德 格尔。他们的思想比较激进,剑走偏锋,语不惊人死不休,凭借激情、想象,把 问题追至极端,无所不用其极,最终寻求问题的深刻解释或解决。问题型哲学家 对于突破既定传统和思维定势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然而,诚如英国哲学 家以赛亚·伯林所言,人类思想的进升既需要狐狸——那些问题型的哲学家,也 需要刺猬——那些综合型的哲学家,比如:近代的康德、黑格尔和当代的罗尔斯。 他们不忽略任何哲学问题和观点,善于从各种哪怕是极端的哲学观点中,发现综 合、整合的可能。他们往往热衷于体系构建,立论相对中肯,即使对于他们所批 判的观点,也不完全否认。 ⑥不仅在哲学理论中是如此,在社会实践中也是如此。比如战争。战争在革命年 代是必要的,但革命只是社会进程的一个方面,是被迫的选择。纵观人类历史, 革命和暴力决不是历史的常态和目标; 是为革命而革命, 是为建设而革命。 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六国当然有其历史意义,他采取了一些极端措施,但同时也 需要建立秩序,以便进行有效的国家治理。但在和平年代,稳定和谐就成为最高 的政治价值,需要循序渐进。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具有中庸品格的民族和政 权将最后取得胜利,因为它们的行为和观念恰当适度、健全合理。它可能在某一 时刻的行为方式不是最好的,但从长远看来,却是最恰当的。 ⑦问: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和走向世界的今天,中庸对于大国形象的塑造有何作 用? ⑧答: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军事、政治诸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 在文化方面。盛唐之所以为盛唐,在于其繁盛的文化。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不是封 闭的,也不是杂烩的,而是中庸的,它需要在古今中外四极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百花齐放,各美其美。多元文化的蓬勃生机与核心价 值引领的均衡正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文化精神基础,而善于学习的文化才是最伟 大、最丰富的文化。善于学习代表着一种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姿态,是文化 进步的永恒动力。这是我们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的根本理由。 ⑨美国的强大,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美国的文化一度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 性;而美国的当代困境,主要并不是其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的困境,而是其学习
态度的减弱、学习精神的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导师心态。一般而言,导师心 态总是容易导致封闭,容易走向权威主义、绝对主义和信仰主义,实与理性精神 相背。中国的强大和可敬可畏之处也正在于中国的学习型文化,总体上我们一直 保持着自汉唐以来的文化学习姿态。我们必须保持清醒,无论如何不能失去旺盛 的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中庸的智慧告诉我们,要平等地对待人类社会的多元文 化,相互学习,养成习惯。这既是文化强大的前提,也是文化真正强大的表现。 (节选自2012年1月4日《光明日报》,访问者:胡明峰) 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⑥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不而 B.先后 C.既也 2.从第⑤段的阐述来看,问题型和综合型哲学家的不同之处在 于 (2分) 3.第⑥段嘉宾在回答提问时,为什么要提到秦始皇?(2分) 4.记者的“三问”是精心准备的,请从提问内容和思路两方面予以分析(分条 陈述)。(3分) 5.对本文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执两用中”意指既要剔除两种极端做法又能取其中的思想。 B.中庸貌似平凡,其实并不平凡,因为需要洞见与独特的角度。 C.中庸的效力需要长远的显现过程,短时间内难以发挥其效用。 D.在中美文化心态的对比中揭示中庸智慧于国家盛衰至关重要 6.第⑧段说:“善于学习代表着一种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姿态,是文化进 步的永恒动力。”你是否同意嘉宾的说法?请结合一具体事例,说说你对这句话 的思考与评价。(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迟子建 ①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 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②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 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 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 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 快乐。我每年的日子,大抵是在写作和旅行中度过的 ③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 外的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 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 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 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 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 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 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 英英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 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 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
态度的减弱、学习精神的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导师心态。一般而言,导师心 态总是容易导致封闭,容易走向权威主义、绝对主义和信仰主义,实与理性精神 相背。中国的强大和可敬可畏之处也正在于中国的学习型文化,总体上我们一直 保持着自汉唐以来的文化学习姿态。我们必须保持清醒,无论如何不能失去旺盛 的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中庸的智慧告诉我们,要平等地对待人类社会的多元文 化,相互学习,养成习惯。这既是文化强大的前提,也是文化真正强大的表现。 (节选自 2012 年 1 月 4 日《光明日报》,访问者:胡明峰) 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⑥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不 而 B.先 后 C.既 也 2.从第⑤段的阐述来看,问题型和综合型哲学家的不同之处在 于 (2 分) 3.第⑥段嘉宾在回答提问时,为什么要提到秦始皇?(2 分) 4.记者的“三问”是精心准备的,请从提问内容和思路两方面予以分析(分条 陈述)。(3 分) 5.对本文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执两用中”意指既要剔除两种极端做法又能取其中的思想。 B.中庸貌似平凡,其实并不平凡,因为需要洞见与独特的角度。 C.中庸的效力需要长远的显现过程,短时间内难以发挥其效用。 D.在中美文化心态的对比中揭示中庸智慧于国家盛衰至关重要。 6.第⑧段说:“善于学习代表着一种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姿态,是文化进 步的永恒动力。”你是否同意嘉宾的说法?请结合一具体事例,说说你对这句话 的思考与评价。(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20 分)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①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 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②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 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 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 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 快乐。我每年的日子,大抵是在写作和旅行中度过的。 ③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 外的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 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 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 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 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 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 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 英英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 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 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
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 金黄色的步步髙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 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 照亮 ④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⑤我去香港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香港的十月仍然炽热,阳 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 身运动装出门了。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 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 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 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 听见有人在喊“迟一一一迟一——”,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 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 基本都是乞丐。 ⑥在香港,我每天晩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 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的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 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 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 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 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⑦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 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 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⑧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 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 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 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淸晩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的灿烂。王莎女 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 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 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 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 “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原载2006.12.30《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7.第①段中用“老”字修饰“日子”的好处 是 (2分) 8.第④段在文章构思上的作用是(3分) (2) 9.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第②段生动地写出了新年的喧闹与寒冷,寄寓了北方人的欢乐与辛酸。 B.第③段写到的“狗”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也是故乡寒冷的一个原因 C.描写“公园长椅上睡觉”是为了表现在香港的流浪感,如同乞丐一样, D.描写对香港“不凋的绿”的疲乏,是为了反衬对故乡四季分明的思念
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 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 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 照亮。 ④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⑤我去香港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香港的十月仍然炽热,阳 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 身运动装出门了。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 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 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 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 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 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 基本都是乞丐。 ⑥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 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的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 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 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 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 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⑦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 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 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⑧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 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 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 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的灿烂。王莎女 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 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 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 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 “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原载 2006.12.30《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7.第①段中用“老”字修饰“日子”的好处 是 (2 分) 8.第④段在文章构思上的作用是(3 分) (1) (2) 9.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第②段生动地写出了新年的喧闹与寒冷,寄寓了北方人的欢乐与辛酸。 B.第③段写到的“狗”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也是故乡寒冷的一个原因。 C.描写“公园长椅上睡觉”是为了表现在香港的流浪感,如同乞丐一样。 D.描写对香港“不凋的绿”的疲乏,是为了反衬对故乡四季分明的思念
E.结尾批判某些垃圾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获得极大发行量,揭示了主旨 10.第⑧段画浪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 分) 11.本文与《想北平》都写到家乡的蔬菜,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辨析。(4 分) 12.联系全文,赏析结尾画线句“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5分)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 ,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2)此地有 ,茂林修竹;又有 ,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 (3)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韩愈《师说》) (5)越明年, 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诗经·黍 离》)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4-16题。(8分) 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苏轼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苏轼谪居海南岛儋耳(今儋县)时。②古时立春日习俗,耕 夫持犁杖鞭打耕牛,谓之“打春”。下阕“春幡”,指旗帜;春胜,剪纸图案 以示迎春。 14.从诗词体裁角度看,“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中“减字木兰花” 是。(1分 15.对本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便丐春工”,乞得春神之力。诗人将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亲切 B.“春幡”立于田头,“春胜”遍于街肆,似见千人万人喜庆春天的到来 C.“一阵春风吹酒醒”,诗人无法感受故乡“打春”的欢娱,借酒浇愁亦不失 豪放。 D.以海南不得见的雪花比拟海南的杨花,为他乡“不似天涯”作了精妙的诠解。 16.《文心雕龙》中认为“同字相犯”是败笔,而苏轼的这首《减字木兰花》全 篇共44个字,仅“春”字就出现7次。请简评这样用字的效果。(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李龙眠画罗汉记黄淳耀 ①李龙眠画罗汉渡江,凡十有八人。一角漫灭,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 人 ⑨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坏纸,仅见腰足。二人戴笠携杖,衣袂翩然,若将 渡而无意者。一人凝立无望,开口自语。一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缠结 状,双屦脱置足旁,回顾微哂。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伸足入水,如测浅深者
E.结尾批判某些垃圾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获得极大发行量,揭示了主旨。 10.第⑧段画浪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 。(2 分) 11.本文与《想北平》都写到家乡的蔬菜,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辨析。(4 分) 12.联系全文,赏析结尾画线句“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5 分) (三)默写。(6 分) 【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1) ,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2)此地有 ,茂林修竹;又有 ,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 (3)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韩愈《师说》) (5)越明年, ,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6) ,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7)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诗经·黍 离》)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 14-16 题。(8 分) 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① 苏轼 春牛春杖②,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苏轼谪居海南岛儋耳(今儋县)时。②古时立春日习俗,耕 夫持犁杖鞭打耕牛,谓之“打春”。下阕“春幡”,指旗帜;春胜,剪纸图案, 以示迎春。 14.从诗词体裁角度看,“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中“减字木兰花” 是 。(1 分) 15.对本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便丐春工”,乞得春神之力。诗人将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亲切。 B.“春幡”立于田头,“春胜”遍于街肆,似见千人万人喜庆春天的到来。 C.“一阵春风吹酒醒”,诗人无法感受故乡“打春”的欢娱,借酒浇愁亦不失 豪放。 D.以海南不得见的雪花比拟海南的杨花,为他乡“不似天涯”作了精妙的诠解。 16.《文心雕龙》中认为“同字相犯”是败笔,而苏轼的这首《减字木兰花》全 篇共 44 个字,仅“春”字就出现 7 次。请简评这样用字的效果。(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1 题。(17 分) 李龙眠画罗汉记 黄淳耀 ①李龙眠画罗汉渡江,凡十有八人。一角漫灭,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 人。 ②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坏纸,仅见腰足。一人戴笠携杖,衣袂翩然,若将 渡而无意者。一人凝立无望,开口自语。一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缠结 状,双屦脱置足旁,回顾微哂。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伸足入水,如测浅深者
③为渡者九人:一人以手揭衣,一人左手策杖,目皆下视,口不合。一人 脱衣,又手捧之而承以首。一人前其杖,回首视捧衣者。两童子首发靜,共舁 人以渡。所舁者长眉覆颊,面怪伟如秋潭老蛟。一人仰面视长眉者。一人貌亦 老苍,伛偻策杖,去岸无几,若幸其将至者。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闭口,以 手反负之,若重不能胜者。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 能。而已渡者一人,捉其右臂,作势起之;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又一人已渡 者,双足尚跣,出其履将纳之,而仰视石壁,以一指探鼻孔,轩渠°自得。 ④按罗汉于佛氏为得道之称,后世所传高僧,犹云锡飞杯渡。而为渡江,艰辛 乃尔,殊可怪也。推画者之意,岂以佛氏之作止语默皆与人同,而世之学佛者 徒求卓诡变幻、可喜可愕之迹,故为此图以警发之欤?昔人谓太清楼所藏吕真人 画像俨若孔、老,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当即此意。 【注】①轩渠:愉快、畅适的样子。②锡:锡杖。僧人所用。锡飞:跨着锡杖飞 行。杯渡:乘着木杯渡河。锡飞杯渡都是古代关于髙僧的传说。③作止语默:活 动、休止、说话、沉默。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一角漫灭 )(2)一人值坏纸( (3)回顾微哂 )(4)一人左手策 杖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2分) A.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 B.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 (2)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 20.从描写手法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21.结尾增述“太清楼所藏吕真人画像俨若孔、老”,意 在 (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德量刘基 人之度量相越也,其犹江海之于澂泉乎?谶泉之微,积而至于海,无以尚之矣, 而海亦不自知其大也,唯其不自知其大也,故其纳不已,而天下之大莫加焉。圣 人之为德,亦若是而已。是故汧泉纳澂泉,池纳汧泉,沟纳池,浍纳沟,溪纳浍 川纳溪,泽纳川,江河纳泽,而归诸海。故天子,海也:公、侯、卿、大夫,江 河也,川泽也;庶官,溪浍之类,而万民皆澂泉也。澂泉之于海,其相去也不亦 大县绝乎?而其势必趋焉,其志之感,情之远,如气至而虫鸣也,如雨来而础润 也。君人者惟德与量俱,而后天下莫不归焉。德以收之,量以容之,德不广不能 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故量小而思纳大者,祸也。汋谷之蝇不可以陵洪涛, 蒿樊之駕不可以御飘风。大不如海而欲以纳江河,难哉! 【注】①澂(jian):泉水时流时止。②駕(ru):古指鹌鹑类小鸟
③为渡者九人:一人以手揭衣,一人左手策杖,目皆下视,口呿不合。一人 脱衣,又手捧之而承以首。一人前其杖,回首视捧衣者。两童子首发鬅鬙,共舁 一人以渡。所舁者长眉覆颊,面怪伟如秋潭老蛟。一人仰面视长眉者。一人貌亦 老苍,伛偻策杖,去岸无几,若幸其将至者。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闭口,以 手反负之,若重不能胜者。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 能。而已渡者一人,捉其右臂,作势起之;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又一人已渡 者,双足尚跣,出其履将纳之,而仰视石壁,以一指探鼻孔,轩渠①自得。 ④按罗汉于佛氏为得道之称,后世所传高僧,犹云锡飞杯渡②。而为渡江,艰辛 乃尔,殊可怪也。推画者之意,岂以佛氏之作止语默③皆与人同,而世之学佛者 徒求卓诡变幻、可喜可愕之迹,故为此图以警发之欤?昔人谓太清楼所藏吕真人 画像俨若孔、老,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当即此意。 【注】①轩渠:愉快、畅适的样子。②锡:锡杖。僧人所用。锡飞:跨着锡杖飞 行。杯渡:乘着木杯渡河。锡飞杯渡都是古代关于高僧的传说。③作止语默:活 动、休止、说话、沉默。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一角漫灭 ( )(2)一人值坏纸( ) (3)回顾微哂 ( )(4)一人左手策 杖 ( )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2 分) A.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 B.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 C.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 一也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 分) (1)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 (2)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 20.从描写手法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 分) 21.结尾增述“太清楼所藏吕真人画像俨若孔、老”,意 在 (3 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2-26 题。(13 分) 德量 刘基 人之度量相越也,其犹江海之于瀸①泉乎?瀸泉之微,积而至于海,无以尚之矣, 而海亦不自知其大也,唯其不自知其大也,故其纳不已,而天下之大莫加焉。圣 人之为德,亦若是而已。是故汧泉纳瀸泉,池纳汧泉,沟纳池,浍纳沟,溪纳浍, 川纳溪,泽纳川,江河纳泽,而归诸海。故天子,海也;公、侯、卿、大夫,江 河也,川泽也;庶官,溪浍之类,而万民皆瀸泉也。瀸泉之于海,其相去也不亦 大县绝乎?而其势必趋焉,其志之感,情之远,如气至而虫鸣也,如雨来而础润 也。君人者惟德与量俱,而后天下莫不归焉。德以收之,量以容之,德不广不能 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故量小而思纳大者,祸也。汋谷之蝇不可以陵洪涛, 蒿樊之鴽②不可以御飘风。大不如海而欲以纳江河,难哉! 【注】①瀸(jiān):泉水时流时止。②鴽(rú):古指鹌鹑类小鸟
22.依据文意,标题中“德”、“量”两字不能互换位置的原因 是 (2分) 23.对“其相去也不亦大县绝乎?”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它们不也相继流过所有的大县城吗? B.它们相互之间的差距不也很悬殊吗? C.它们先后离去,不就像大绳断绝吗? D.小溪离开大海,不也是自寻绝路吗? 24.从修辞手法角度,对文中画线句作简要赏析。(3分) 25.同是借大海说理,本文与庄子的《秋水》在写作手法上有何异同?(3分) 26.综观全文,评析本文的思想内容。(3分) 二写作70分 27.作文。 名观众对王珮瑜说:感觉你演的老戏太多、出的新戏太少,希望你能多出新戏 王珮瑜当即表示感谢,但没有接受这番“劝进”。她说:“我是一个比较‘守旧 的京剧演员,我不认为所有人都要去做‘开天辟地’的变革。留下一批人在传统 戏上精心加工,修旧如旧,也照样可以把戏送到观众的心里 王珮瑜的这番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 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2分)A
22.依据文意,标题中“德”、“量”两字不能互换位置的原因 是 (2 分) 23.对“其相去也不亦大县绝乎?”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它们不也相继流过所有的大县城吗? B.它们相互之间的差距不也很悬殊吗? C.它们先后离去,不就像大绳断绝吗? D.小溪离开大海,不也是自寻绝路吗? 24.从修辞手法角度,对文中画线句作简要赏析。(3 分) 25.同是借大海说理,本文与庄子的《秋水》在写作手法上有何异同?(3 分) 26.综观全文,评析本文的思想内容。(3 分) 二 写作 70 分 27.作文。 一名观众对王珮瑜说:感觉你演的老戏太多、出的新戏太少,希望你能多出新戏。 王珮瑜当即表示感谢,但没有接受这番“劝进”。她说:“我是一个比较‘守旧’ 的京剧演员,我不认为所有人都要去做‘开天辟地’的变革。留下一批人在传统 戏上精心加工,修旧如旧,也照样可以把戏送到观众的心里。” 王珮瑜的这番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 文章。 要求:(1)不少于 800 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2 分)A
2.(2分)问题型晢学家思想比较激进,把问题追至极端以寻求解释和解决。而 综合型哲学家往往整合各类哲学观点和问题以构建完整的体系(各1分。概括涉 及研究方法、目的、特征、历史作用等。大意相同即可)。 3.(2分)通过秦始皇统一六国而治理国家忽视建立秩序的事例(1分),说明中 庸在社会实践中所具有的效力(或“具有中庸品格的民族和政权将最后取得胜 利”)(1分)。 4.(3分)(1)提问内容范围广泛:三个问题涉及哲学、文化、政治及经济等社会 生活的不同领域,体现中庸思想的普世价值;(1分)提问内容切合现实:根据 采访对象的特点,问题的重点放在对中庸的哲学思考与现实意义的探讨上。(1 分)(2)提问思路合理清晰:从中庸含义至作用,从历史演变到现实作用,三个 问题由浅入深,由古到今,层次清晰。(1分)(分析角度清晰,特点概括准确 5.(3分)D 6.(4分)开放性试题,同意与否或辩证分析均可,关键是对“‘善于学习’与 文化复兴关系”的认识。要求:叙、析、评结合。对嘉宾观点概括1分,事例1 分,评析2分。评析角度示例:学习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开放与主动的学习,如 近年中国经济建设的成果,则多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学习心态,此可谓文化自信自 觉;但如百年洋务等,则是在坚船利炮的胁迫下的无奈选择,很难说这种学习是 自信、自觉的体现。而且,亦步亦趋,学得再好,也不过是千年老二的命。有学 习,也有创新和超越,才能带来真正的文化自信与自强,因此,这句话所表述的 观点只是在某种程度某种范围内适用,并不全面。 7.(2分)语言形象,通俗但新颖;强调生活中总有具有恒久价值的东西;奠 定全文深沉忆旧的基调(答出其中一点,意对即可) 8.(3分)(1)承上启下,由对家乡生活的叙写转到对居港生活的叙写;(2) 拓展立意空间,由自然界的寒暖转到文化、社会领域的寒暖。(每点2分,给满 为止) 9.(4分)AD 10.(2分)形象地表现了艾芜先生及其作品成就的辉煌,寄寓了作者的赞美、 崇敬之情。 11.(4分)本文描写蔬菜为渲染家乡生活的温馨,四季分明,蔬菜丰富,与下文 香港的“苍凉、陈旧”作对比,表现“寒冷”中的一种温暖:《想北平》中的蔬 菜描写,是为了表现北平“接近自然”这一平民化的特点,表达对北平的感恩、 喜爱与怀念。(一点2分) 12.(5分)“寒冷”与“温暖”是一对矛盾的概念,放在一起,形成强烈反差, 获得新颖警策的艺术效果。(1分)这句话强调:()寂寞中的大师作品,具有 种恒久、深厚的品质;(2)浮躁浅薄的时代,大师作品给我们带来了感动与亲切(2 分)。结尾使用感叹号,将反问句变为感叹句,増强了抒情力量(1分)。照应 第②段、第⑧段的相关语句以及标题,“又”字体现了对主旨的深化(1分)。 (句子的含义2分,艺术手法及其效果1分,语言形式及其效果1分,结构形态 及其作用1分) 13.(6分)(1)不义而富且贵(2)崇山峻岭清流激湍(3)欲辨已忘言(4)师 不必贤于弟子(5)政通人和(6)稻花香里说丰年(7)谓我何求 14.(1分)词牌
2.(2 分)问题型哲学家思想比较激进,把问题追至极端以寻求解释和解决。而 综合型哲学家往往整合各类哲学观点和问题以构建完整的体系(各 1 分。概括涉 及研究方法、目的、特征、历史作用等。大意相同即可)。 3.(2 分)通过秦始皇统一六国而治理国家忽视建立秩序的事例(1 分),说明中 庸在社会实践中所具有的效力(或“具有中庸品格的民族和政权将最后取得胜 利”)(1 分)。 4.(3 分)(1)提问内容范围广泛:三个问题涉及哲学、文化、政治及经济等社会 生活的不同领域,体现中庸思想的普世价值;(1 分)提问内容切合现实:根据 采访对象的特点,问题的重点放在对中庸的哲学思考与现实意义的探讨上。(1 分)(2)提问思路合理清晰:从中庸含义至作用,从历史演变到现实作用,三个 问题由浅入深,由古到今,层次清晰。(1 分)(分析角度清晰,特点概括准确 即可) 5.(3 分)D 6.(4 分) 开放性试题,同意与否或辩证分析均可,关键是对“‘善于学习’与 文化复兴关系”的认识。要求:叙、析、评结合。对嘉宾观点概括 1 分,事例 1 分,评析 2 分。评析角度示例:学习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开放与主动的学习,如 近年中国经济建设的成果,则多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学习心态,此可谓文化自信自 觉;但如百年洋务等,则是在坚船利炮的胁迫下的无奈选择,很难说这种学习是 自信、自觉的体现。而且,亦步亦趋,学得再好,也不过是千年老二的命。有学 习,也有创新和超越,才能带来真正的文化自信与自强,因此,这句话所表述的 观点只是在某种程度某种范围内适用,并不全面。 7.(2 分)语言形象,通俗但新颖;强调生活中总有具有恒久价值的东西;奠 定全文深沉忆旧的基调(答出其中一点,意对即可) 8.(3 分)(1)承上启下,由对家乡生活的叙写转到对居港生活的叙写;(2) 拓展立意空间,由自然界的寒暖转到文化、社会领域的寒暖。(每点 2 分,给满 为止) 9.(4 分)A D 10.(2 分)形象地表现了艾芜先生及其作品成就的辉煌,寄寓了作者的赞美、 崇敬之情。 11.(4 分)本文描写蔬菜为渲染家乡生活的温馨,四季分明,蔬菜丰富,与下文 香港的“苍凉、陈旧”作对比,表现“寒冷”中的一种温暖;《想北平》中的蔬 菜描写,是为了表现北平“接近自然”这一平民化的特点,表达对北平的感恩、 喜爱与怀念。(一点 2 分) 12.(5 分) “寒冷”与“温暖”是一对矛盾的概念,放在一起,形成强烈反差, 获得新颖警策的艺术效果。(1 分)这句话强调:⑴寂寞中的大师作品,具有一 种恒久、深厚的品质;⑵浮躁浅薄的时代,大师作品给我们带来了感动与亲切(2 分)。结尾使用感叹号,将反问句变为感叹句,增强了抒情力量(1 分)。照应 第②段、第⑧段的相关语句以及标题,“又”字体现了对主旨的深化(1 分)。 (句子的含义 2 分,艺术手法及其效果 1 分,语言形式及其效果 1 分,结构形态 及其作用 1 分) 13.(6 分)(1) 不义而富且贵(2) 崇山峻岭 清流激湍 (3) 欲辨已忘言(4)师 不必贤于弟子(5)政通人和 (6)稻花香里说丰年(7)谓我何求 14.(1 分)词牌
15.(3分)C(实写海南春日景象,并非回忆故乡;全词气氛欢快,无愁苦之 情。) 16.(4分)不仅增加了词句的音韵旋律美,而且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1分) 全词八句,共用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有的一句两个,有的 句一个,有三句不用,错落有致。(1分)描绘了春回大地,海南岛上,一派庆 春备耕的欢快景象。(2分 17.(4分)(1)磨灭,看不清(2)遇到(3)微笑(4)拄着 18.(2分)B 19.(6分)(1)老人嘟着嘴,皱纹全部显现。(喙、见各1分)(2)但是(这 些罗汉)渡江,如此艰苦,特别值得奇怪啊。(乃尔、可怪、殊、省略各1分。) 20.从描写手法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答案:(2分)通过描写“头戴斗笠,手携杖,衣袂翩然”的动态和“若将渡 而无意”的神态(1分),表现了这一位未渡者的飘然洒脱、气度不凡。(1分) 21.(3分)提供旁证,进一步强调(1分)对李龙眠画罗汉用意的理解:宗教 信仰,重在修行得道,而不是追求神异(2分) 译文:李龙眠画的罗汉渡江图,共有十八人。但因画上一角已损坏模糊,仅存罗 汉十五个半,以及三个童子。 画中没有渡江有五人。一个正巧在画纸损坏处,只看到腰和脚。一个戴着斗 笠,手拿拐杖,衣袖飘扬,好像并不想渡江。一个直立着眺望远方,自言自语。 个左脚跪着,右脚蹲着,两手交叉抱住膝盖,两双鞋子脱放脚边,回头微笑着。 个坐在岸边,用手撑住地面,把脚伸进水里,好像在探测江水的深浅。 正渡江约有九人:一个用手提起衣摆,一个左手拄着拐杖,眼睛都向下看, 嘴张得大大的合不拢来。一个脱下衣服,两手托着,顶在头上。一个把拐杖拄在 身前,而回头看两手托衣的人。两个童子头发散乱,共抬一人渡水。他们抬着的 人,眉毛长长的,盖住面颊,长相奇特,好像秋潭中的老蛟龙。一个仰着头看长 眉老人。一个相貌也老了,驼着背拄着手杖,离岸不远,神情好像在庆幸快要到 达了。一个靠在童子背上,那孩童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唇抿得紧紧的,反过手来 背着他,好像重得受不了。一个相貌比驼背的更老,右脚已登岸,左脚还在水中, 好像爬不上去,一个已上岸的,捉住他的右手,作势要拉他上来。老人嘟着嘴, 皱纹毕现。又有一个已登岸的,还赤着双脚,拿出鞋子准备穿上,却又抬头看着 石壁,用一根手指挖鼻孔,很得意地笑着。 罗汉在佛教中是得道者的称呼,后代流传的高僧传,还有神僧乘法杖飞行、 坐木杯渡水的记载。但是(这些罗汉)渡江,如此艰苦,特别值得奇怪啊。我推 测作画者的用意,难道是因为佛陀的举止言语,都和一般人相同;而世上学佛的 人,却只想寻求奇幻特殊、令人惊喜的事,所以画这一幅图,来告诫提醒人们吗? 从前人说太清楼所藏的吕洞宾画像,相貌庄重一如孔子、老子,和其他画家画的 扬扬自得的样子不同,应当就是这个用意。 22.(2分)育德意在收服民心,使百姓欣然前来;育量则是容纳万民,让百姓 安心生活。(1分)。“使人来”和“使人安”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1分),所以 应先“德”后“量”,不能互换位置。 23.(2分)B 24.(3分)手法1分,内容分析1分,效果鉴赏1分。示例:全句借助排比、 比喻等修辞(1分);由泉而海,由万民而天子,语意层递,形象而有力地阐述海
15.(3 分)C (实写海南春日景象,并非回忆故乡;全词气氛欢快,无愁苦之 情。) 16.(4 分)不仅增加了词句的音韵旋律美,而且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1 分) 全词八句,共用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 句一个,有三句不用,错落有致。(1 分)描绘了春回大地,海南岛上,一派庆 春备耕的欢快景象。(2 分) 17.(4 分)(1)磨灭,看不清(2)遇到(3)微笑(4)拄着 18.(2 分)B 19.(6 分)(1)老人嘟着嘴,皱纹全部显现。(喙、见各 1 分)(2)但是(这 些罗汉)渡江,如此艰苦,特别值得奇怪啊。(乃尔、可怪、殊、省略各 1 分。) 20.从描写手法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 分) 答案:(2 分)通过描写 “头戴斗笠,手携杖,衣袂翩然”的动态和“若将渡 而无意”的神态(1 分),表现了这一位未渡者的飘然洒脱、气度不凡。(1 分) 21.(3 分)提供旁证,进一步强调(1 分)对李龙眠画罗汉用意的理解:宗教 信仰,重在修行得道,而不是追求神异(2 分)。 译文:李龙眠画的罗汉渡江图,共有十八人。但因画上一角已损坏模糊,仅存罗 汉十五个半,以及三个童子。 画中没有渡江有五人。一个正巧在画纸损坏处,只看到腰和脚。一个戴着斗 笠,手拿拐杖,衣袖飘扬,好像并不想渡江。一个直立着眺望远方,自言自语。 一个左脚跪着,右脚蹲着,两手交叉抱住膝盖,两双鞋子脱放脚边,回头微笑着。 一个坐在岸边,用手撑住地面,把脚伸进水里,好像在探测江水的深浅。 正渡江约有九人:一个用手提起衣摆,一个左手拄着拐杖,眼睛都向下看, 嘴张得大大的合不拢来。一个脱下衣服,两手托着,顶在头上。一个把拐杖拄在 身前,而回头看两手托衣的人。两个童子头发散乱,共抬一人渡水。他们抬着的 人,眉毛长长的,盖住面颊,长相奇特,好像秋潭中的老蛟龙。一个仰着头看长 眉老人。一个相貌也老了,驼着背拄着手杖,离岸不远,神情好像在庆幸快要到 达了。一个靠在童子背上,那孩童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唇抿得紧紧的,反过手来 背着他,好像重得受不了。一个相貌比驼背的更老,右脚已登岸,左脚还在水中, 好像爬不上去,一个已上岸的,捉住他的右手,作势要拉他上来。老人嘟着嘴, 皱纹毕现。又有一个已登岸的,还赤着双脚,拿出鞋子准备穿上,却又抬头看着 石壁,用一根手指挖鼻孔,很得意地笑着。 罗汉在佛教中是得道者的称呼,后代流传的高僧传,还有神僧乘法杖飞行、 坐木杯渡水的记载。但是(这些罗汉)渡江,如此艰苦,特别值得奇怪啊。我推 测作画者的用意,难道是因为佛陀的举止言语,都和一般人相同;而世上学佛的 人,却只想寻求奇幻特殊、令人惊喜的事,所以画这一幅图,来告诫提醒人们吗? 从前人说太清楼所藏的吕洞宾画像,相貌庄重一如孔子、老子,和其他画家画的 扬扬自得的样子不同,应当就是这个用意。 22. (2 分)育德意在收服民心,使百姓欣然前来;育量则是容纳万民,让百姓 安心生活。(1 分)。“使人来”和“使人安”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1 分),所以 应先“德”后“量”,不能互换位置。 23. (2 分)B 24. (3 分)手法 1 分,内容分析 1 分,效果鉴赏 1 分。示例:全句借助排比、 比喻等修辞(1 分);由泉而海,由万民而天子,语意层递,形象而有力地阐述海
纳百川、包容万民的道理(1分);全句句意一气而下,节奏紧凑,语势充沛(1 分)。 25.(3分)两文都表现海的博大,借具体形象使说理鲜活生动,深入浅出(1分) 《秋水》通过海神与河伯的对话,借助寓言,以海之大衬河之隘,表达人贵自知、 不可自大的道理(1分),本文以海喻人,旨在告诫统治者应有大海般的品德和胸 襟(1分)。 26.(3分)就思想内容作辩证分析和评价。观点1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示例: 本文所阐述的为政尚德,保民而王的思想,有其积极意义,也有其时代局限(1 分)。从其积极意义上说,倡导统治者有德有量,重视民生,体现出作者朴素的 “民本”思想(1分)。但文章是出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考虑,且“万民皆澂泉 也”、“谶泉之于海,其相去也不亦大县绝乎”等字里行间又流露出轻视人民的 意味,这是囿于时代而无法超越的士大夫情结(1分) 27.作文【参考2011年高考作文评价标准】 类卷(63-70分)基准分67分(上70-68;中67-65;下64-63) 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 谨,有新意,有文采。 二类卷(52-62分)基准分57分(上62-59;中58-55;下54-52) 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 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40-51分)基准分45分(上51-48:中47-44;下43-39) 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 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9分)基准分29分(上38-30;中29-25:下24-21) 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 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分以下) 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1)脱离材料。(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1)未写题目扣2分。(2)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3)文面不 整洁,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纳百川、包容万民的道理(1 分);全句句意一气而下,节奏紧凑,语势充沛(1 分)。 25.(3 分)两文都表现海的博大,借具体形象使说理鲜活生动,深入浅出(1 分), 《秋水》通过海神与河伯的对话,借助寓言,以海之大衬河之隘,表达人贵自知、 不可自大的道理(1 分),本文以海喻人,旨在告诫统治者应有大海般的品德和胸 襟(1 分)。 26.(3 分)就思想内容作辩证分析和评价。观点 1 分;结合内容分析 2 分。示例: 本文所阐述的为政尚德,保民而王的思想,有其积极意义,也有其时代局限(1 分)。从其积极意义上说,倡导统治者有德有量,重视民生,体现出作者朴素的 “民本”思想(1 分)。但文章是出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考虑,且“万民皆瀸泉 也”、“瀸泉之于海,其相去也不亦大县绝乎”等字里行间又流露出轻视人民的 意味,这是囿于时代而无法超越的士大夫情结(1 分)。 27.作文【参考 2011 年高考作文评价标准】 一类卷(63—70 分)基准分 67 分(上 70—68;中 67—65;下 64—63) 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 谨,有新意,有文采。 二类卷(52—62 分)基准分 57 分(上 62—59;中 58—55;下 54—52) 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 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40—51 分)基准分 45 分(上 51—48;中 47—44;下 43—39) 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 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9 分)基准分 29 分(上 38—30;中 29—25;下 24—21) 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 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 分以下) 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⑴脱离材料。 ⑵文理不通。 ⑶全文不足 400 字。 说明:⑴未写题目扣 2 分。 ⑵错别字 1 个扣 1 分,至多扣 3 分。 ⑶文面不 整洁,标点错误多,酌情扣 1—2 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 1—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