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影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 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结构文章的 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果说母爱如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 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 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 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 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 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解题 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 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 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差使狼藉簌簌妥贴踌躇迂蹒跚箸拭琐屑晶莹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四、指导学生谈读课文后的体会和感受,合作探究 1.文中共有几次写到“背影”?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
1.背影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 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结构文章的 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果说 母爱如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那 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 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 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 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 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 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 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 差使 狼藉 簌簌 妥贴 踌躇 迂 蹒跚 箸 拭 琐屑 晶莹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 段、4-5 段,6 段,7 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 段齐读 四、指导学生谈读课文后的体会和感受,合作探究 1.文中共有几次写到“背影”?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
(1)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2)感触最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3)“背影”贯串全文始终 2.有感情的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的?你认为用得最生 动的动词有哪些? (1)感情基调:舒缓、深沉 (2)买橘子时的背影的刻画: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3)几个生动的词语运用:蹒跚、探、攀、缩、倾。 小结:父亲年纪大了。但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艰难的“攀”着 “缩”着,“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呢? 3.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本段,熟读成诵。再次体会父亲的爱子深情 五、品味语言,感悟主旨 1.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请找出最让你动情的父亲的话语,谈谈你的体会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体会: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宽慰儿子。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体会: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体会:担心儿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于 言中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体会:1临别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 (5)“进去吧,里面没人!”体会:担心儿子,细心关照 小结:这些简短的话,含义丰富。有离别的愁苦,有对儿子不谙世情险恶的担心,有对未 来的忧虑,也有经济拮据的难言之隐。我们似乎听到了那位父亲拳拳的爱子之音,多好的父 亲啊! 2.文中有几处,作者的泪在无声的流,请找出来细心品味 (1)第一次流泪:家境惨淡,悲哀的汨。 (2)第二次流泪:望父买橘,感动的泪。 (3)第三次流?目:“背影”消逝,惜别的泪。 (4)第四次流泪:思念父亲,伤心的泪 小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的四次流泪,情思绵绵,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扉, 在朦胧的泪光中,那份永恒的父子深情在无尽地蔓延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积累语言 设置情境,导人新课:情是一个永远不老的话题,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通过抒情的笔 调写出了浓浓亲情,你积累的有关父爱深情的优美句子有哪些?我们一起交流赏析一下吧! (1)“父爱像一把大伞,总在有雨的日子里擎着!” (2)“父爱是一座大山,挺拔伟岸;父爱是一片汪洋的海,浓郁深远!” (3)“父亲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在我迷路的时候,照亮我的行程!” 2.有选择的投影学生积累的优美句子,交流背诵
(1)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2)感触最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3)“背影”贯串全文始终。 2.有感情的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 的?你认为用得最生 动的动词有哪些? (1)感情基调:舒缓、深沉。 (2)买橘子时的背影的刻画: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3)几个生动的词语运用:蹒跚、探、 攀、缩、倾。 小结:父亲年纪大了。但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 艰难的“攀”着、 “缩”着,“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呢? 3.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本段,熟读成诵。再次体会父亲的爱子深情。 五、品味语言,感悟主旨 1. 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请找出最让你动情的父亲的话语,谈谈你的体会。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 绝人之路!”体会: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宽慰儿子。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体会: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体会:担心儿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于 言中。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体会:l 临别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 (5)“进去吧,里面没人!”体会:担心儿子,细心关照。 小结:这些简短的话,含义丰富。 有离别的愁苦,有对儿子不谙世情险恶的担心,有对未 来的忧虑,也有经济拮据的难言之隐。我们似乎听到了那位父亲拳拳的爱子之音,多好的父 亲啊! 2.文中有几处,作者的泪在无声的流,请找出来细心品味。 (1)第一次流泪:家境惨淡,悲哀的泪。 (2)第二次流泪:望父买橘,感动的 泪。 (3)第三次流?目:“背影”消逝,惜别的泪。 (4)第四次流泪:思念父亲,伤心的泪。 小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的四次流泪,情思绵绵,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扉, 在朦胧的泪光中,那份永恒的父子深情在无尽地蔓延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积累语言 1. 设置情境,导人新课:情是一个永远不老的话题,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通过抒情的笔 调写出了浓浓亲情,你积累的有关父爱深情的优美句子有哪些?我们一起交流赏析一下吧! (1)“父爱像一把大伞,总在有雨的日子里擎着!” (2)“父爱是一座大山,挺拔伟岸;父爱是一片汪洋的海,浓郁深远!” (3)“父亲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在我迷路的时候,照亮我的行程!” 2.有选择的投影学生积累的优美句子,交流背诵
小结:同学们摘记的句子中都融入着浓浓的情意,希望同学们多积累背诵,你的语言也会靓 起来 、合作探究,明确文章的线索 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领略到了名篇的风范。像其他散文一样,《背影》也有它明确的线索 试试看,能发现吗? (1)“背影”在文中共出现了四次:文章开头,点出背影;父亲买橘子,刻画背影:父子分 手,分别背影;文章结尾,照应背影。结论:文章的明线一背影 (2)文章开始引出回忆:而后渲染浓重的悲凉氛围:接下来的送别,更是直接表现父子情深 结尾思念,催人泪下。 结论:文章的暗线一一父子深情 小结:文章通过“背影”将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并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照应 了标题,使文章贯穿一气,浑然一体,所以说“背影”是文章的明线:同时文章处处涌动着 挚热的情感,所以说父子深是文章的暗线。两条线索一条主外,一条主里,和谐统一,结构 文章。 三、体悟作者平实中见真情的语言风格。 作者善于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 达人物的真情实感。文章中还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体会一下 (1)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作为全家顶梁柱的父亲,在祖母去世和丢了差使的逆境中,心情无疑是沉重、难过的,但 是在儿子面前,父亲不仅不把自己沉重、难过的心情外露,而且还反过来安慰儿子,更可见 父亲的体贴。) 2)“他颇踌躇了一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父亲的“不放心”正体现了对儿子的关心爱护。) (3)父亲“忙着”照看行李,“忙着”讲价钱:终于“讲定”了价钱,为“我”“拣定”了 座位:“嘱”“我”小心,又“嘱托”茶房照应“我”。表现了父亲不辞辛苦、不厌其烦、事 事都要替儿子安排好的心情(无微不至的关心):而“我”当时只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 心里还“暗笑他的迂”,“我”当时的不理解恰恰从侧面反衬出父亲深挚的爱子之情。 (4)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我”理解了父亲的爱,对父亲产生疼惜之情。) 5)橘子买回来后,父亲“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 种爱心: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到踏实满足 6)临别时,父亲说的话虽然很简单、朴实,但里面包含着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深情。 (7)“他触目伤怀,自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背影” (两个“自然”表现了“我”对父亲更深的理解,泪光中的背影己不单单是父亲往日背影的
小结:同学们摘记的句子中都融入着浓浓的情意,希望同学们多积累背诵,你的语言也会靓 起来。 二、合作探究,明确文章的线索 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领略到了名篇的风范。像其他散文一样,《背影》也有它明确的线索, 试试看,能发现吗? (1)“背影”在文中共出现了四次:文章开头,点出背影;父亲买橘子,刻画背影;父子分 手,分别背影;文章结尾,照应背影。结论:文章的明线一背影。 (2)文章开始引出回忆;而后渲染浓重的悲凉氛围;接下来的送别,更是直接表现父子情深; 结尾思念,催人泪下。 结论:文章的暗线——父子深情。 小结:文章通过“背影”将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并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照应 了标题,使文章贯穿一气,浑然一体,所以说“背影”是文章的明线;同时文章处处涌动着 挚热的情感,所以说父子深是文章的暗线。两条线索一条主外,一条主里,和谐统一,结构 文章。 三、体悟作者平实中见真情的语言风格。 作者善于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 达人物的真情实感。文章中还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体会一下。 如: (1)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作为全家顶梁柱的父亲,在祖母去世和丢了差使的逆境中,心情无疑是沉重、难过的,但 是在儿子面前,父亲不仅不把自己沉重、难过的心情外露,而且还反过来安慰儿子,更可见 父亲的体贴。) (2)“他颇踌躇了一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父亲的“不放心”正体现了对儿子的关心爱护。) (3)父亲“忙着”照看行李,“忙着”讲价钱;终于“讲定”了价钱,为“我”“拣定”了 座位;“嘱”“我”小心,又“嘱托”茶房照应“我”。表现了父亲不辞辛苦、不厌其烦、事 事都要替儿子安排好的心情(无微不至的关心);而“我”当时只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 心里还“暗笑他的迂”,“我”当时的不理解恰恰从侧面反衬出父亲深挚的爱子之情。 (4)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我”理解了父亲的爱,对父亲产生疼惜之情。) (5)橘子买回来后,父亲“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 种爱心: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到踏实满足。 (6)临别时,父亲说的话虽然很简单、朴实,但里面包含着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深情。 (7)“他触目伤怀,自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背影” (两个“自然”表现了“我”对父亲更深的理解,泪光中的背影已不单单是父亲往日背影的
再现,其中还包含着老境颓唐、每况愈下而又爱子心切的老年父亲的影子,寄托着作者对父 亲更为深切的疼惜、怀念之情。) 四、总结 《背影》是一篇优美的叙事纪实散文。作者截取了生活中最鲜明的片段一一父亲的背影,通 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文章语言朴实,饱含深挚的情感,只有细心玩昧才能真正 有所领悟。文章精巧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学习的」 五、布置作业 1、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 2、感受有二:a、我们知道:好文章并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语言,只要你平常善于观察,善于 体会,就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来。B、写人,并不一定要写人物的全貌,完全可以抓住人物身 上一部分,比如人物的手、眼睛等等最能体现人物特色的部分来细致刻划。 3、作业:学了这篇课文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取熟悉的一个人,抓住人物 身上最有特色的部分,写一篇表现人物特点、歌颂生活中的真情的作文 附板书设计 背影朱自清 点题的背影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悲哀的泪 买橘子的背影感动的泪 分别时的背影惜别的泪 想念中的背影儿子对父亲的深情伤心的泪 文章的线索:明线一背影;暗线一父子深情
再现,其中还包含着老境颓唐、每况愈下而又爱子心切的老年父亲的影子,寄托着作者对父 亲更为深切的疼惜、怀念之情。) 四、总结 《背影》是一篇优美的叙事纪实散文。作者截取了生活中最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通 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文章语言朴实,饱含深挚的情感,只有细心玩昧才能真正 有所领悟。文章精巧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学习的! 五、布置作业 1、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 2、感受有二:a、我们知道:好文章并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语言,只要你平常善于观察,善于 体会,就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来。B、写人,并不一定要写人物的全貌,完全可以抓住人物身 上一部分,比如人物的手、眼睛等等最能体现人物特色的部分来细致刻划。 3、作业:学了这篇课文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取熟悉的一个人,抓住人物 身上最有特色的部分,写一篇表现人物特点、歌颂生活中的真情的作文。 附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点题的背影 父亲对儿子的挚爱 悲哀的泪 买橘子的背影 感动的泪 分别时的背影 惜别的泪 想念中的背影 儿子对父亲的深情 伤心的泪 文章的线索:明线一背影;暗线一父子深情
2.永久的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 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 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 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教学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 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作业设计:课后练习一、二、三、四。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 恨不已呢? 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 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 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 位。那么,让这位九十岁的老人永生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 板书课题。 、分析课文第1、2自然段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抽学生回答。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抽学生回答。板书:最深切、最真实 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 么作用?抽学生回答,总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2.永久的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 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 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 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教学方法 :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 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作业设计:课后练习一、二、三、四。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 恨不已呢? 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 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 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 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 位。那么,让这位九十岁的老人永生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 板书课题。 二、分析课文第 l、2 自然段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 l、2 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抽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 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 1 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 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 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抽学生回答。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 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联系在一起 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组织学生讨论 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1、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 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 离开母亲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解释下列词语 迎养盈眶简陋俯拾皆是唾手可得懵懵懂懂寄人篱下 、阅读理解3、4自然段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 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组织学生讨 论 、分析阅读5-8自然段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抽学生回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抽学生回 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 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抽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 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联系在一起, 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组织学生讨论。 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 l、2 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 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2.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 离开母亲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解释下列词语: 迎养 盈眶 简陋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懵懵懂懂 寄人篱下 二、阅读理解 3、4 自然段 1.让学生阅读第 3、4 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 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 书设计) 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 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组织学生讨 论。 二、分析阅读 5-8 自然段 1.让学生细读 5~8 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回 答。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 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 书设计)。 4.让学生齐读第 7 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
为的描写,语言极其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三、重点研读9一11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 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 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 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情 感教育。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 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 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 亲不待”,空悲切 五、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母亲: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 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毕生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 辈子都没有笑过 日日夜夜盼着自己的儿子回来,直到去逝 线索-白的:大奶奶给 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黄的: 为二大爷喂牛讨得红的 课后反思:
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三、重点研读 9 一 ll 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 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 10 自然段。 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 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 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 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情 感教育。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 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 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 亲不待”,空悲切。 五、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母亲: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 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毕生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 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日日夜夜盼着自己的儿子回来,直到去逝 线索----白的:大奶奶给 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黄的: 为二大爷喂牛讨得红的 课后反思:
3铁骑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欣赏作者设置的一个个悬念,并理解其对展开故事情节和增强故事性、生动性的 作用 2、让学生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在重重困难面前所展示的风采 3、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词句段中的丰富情感和文字的优美。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在重重困难面前所展示的风采。 2、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词句段中的丰富情感和文字的优美。 教学难点 1、让学生欣赏作者设置的一个个悬念,并理解其对展开故事情节和增强故事性、生动性的 作用。 2、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术 教学方法: 讲授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录音带、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白居易说过,“轻骑突出刀枪鸣。”骑兵,是陆军的一种兵种。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向我 们讲述的便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支英雄而神奇的队伍一一铁骑兵的故事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简介作者 提问:作者是谁?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检查预习情况) (附:杨朔(1913-1968),文学家,山东蓬莱人。1937年参加革命,开始文艺创作。193 9年到华北抗日根据地访问,后留在山西八路军总部做文宣工作。这期间的创作辑入《潼关 之夜》、《铁骑兵》。1956年后,主要致力于散文创作,有《荔枝蜜》、《茶花赋》、《香 山红叶》、《雪浪花》等优秀文章称誉文坛。) 2、介绍写作背景 同学们,“抗战八年”这个词你听过吗?有谁来谈谈“抗战八年”是怎么一回事?你心目中 的抗日英雄是什么样子呢? (附:1937.7——1938:战略防御阶段 1938——1943:战略相持阶段,日本诱降国民党,对共产党则实行“三光”政策,进行大扫 汤 1945.8日本投降。)
3 铁骑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欣赏作者设置的一个个悬念,并理解其对展开故事情节和增强故事性、生动性的 作用。 2、让学生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在重重困难面前所展示的风采。 3、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词句段中的丰富情感和文字的优美。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在重重困难面前所展示的风采。 2、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词句段中的丰富情感和文字的优美。 教学难点 1、让学生欣赏作者设置的一个个悬念,并理解其对展开故事情节和增强故事性、生动性的 作用。 2、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术。 教学方法: 讲授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录音带、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居易说过,“轻骑突出刀枪鸣。”骑兵,是陆军的一种兵种。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向我 们讲述的便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支英雄而神奇的队伍——铁骑兵的故事。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 简介作者 提问:作者是谁?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检查预习情况) (附:杨朔(1913-1968),文学家,山东蓬莱人。1937 年参加革命,开始文艺创作。193 9 年到华北抗日根据地访问,后留在山西八路军总部做文宣工作。这期间的创作辑入《潼关 之夜》、《铁骑兵》。1956 年后,主要致力于散文创作,有《荔枝蜜》、《茶花赋》、《香 山红叶》、《雪浪花》等优秀文章称誉文坛。) 2、 介绍写作背景 同学们,“抗战八年”这个词你听过吗?有谁来谈谈“抗战八年”是怎么一回事?你心目中 的抗日英雄是什么样子呢? (附:1937.7——1938:战略防御阶段; 1938——1943:战略相持阶段,日本诱降国民党,对共产党则实行“三光”政策,进行大扫 荡。 1945.8 日本投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2)写了什么人? (3)写了什么事? (4)“铁”是什么意思? 三、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1.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本文的文眼是什么?(本文的文眼是“星星脱离 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 2.组织学生讨论:这句话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这篇散文的构思有什么特点?(悬念迭起) 4.设置了哪些悬念?找到有关文字,有感情朗读后进行归纳。 离开大队①天气恶劣环境险恶单独行动 ②秋季扫荡形势危急 ③夜渡黄河爬上山头 5.解开了这些悬念吗?(毫发未损粉碎扫荡) 6.设置这些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凸现人物精神风貌,为 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好铺垫,散文结构显得精巧,而人寻味,令读者兴趣盎然。) 三、研读课文。 讨论:1、为什么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能打乱敌人部署,迫使日寇停止“扫荡”?试从 敌我两方面加以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说明。讨论回答后,形成如下板书。 ①从我方看坚定革命信念英勇无畏勇敢机智人民支持 ②从敌方看貌似强大实质虚弱 3、有人说,这个故事看似离奇,结局似乎“歪打正着”,铁骑兵能够粉碎敌人的“扫荡” 完全是一种巧合,你觉得怎样 (附:机智灵活的游击战术:①骑兵班成功地摆脱了敌人的追击。②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 气焰,彻底打乱了日寇的军事部署,迫使日寇停止了“扫荡”。)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散文有怎样的特点?(抒发感情) 2、散文的感情如何表达?(朴实的语言,水到渠成的叙述与描写) 、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八路军怎样的感情?(崇敬,钦佩,赞美。) 4、从哪些地方可看出?试找出句子、找出词语来加以品读品析 例(1):在敌人强大火力逼得掉队的时候,班长“他带着这一班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 东冲西撞,想再追上大队。” 分析:“怪巧妙”是“非常巧妙”的意思,赞扬了骑兵班具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例(2):在跳出敌人的合击圈时,虽然已是二更天,面对不熟悉的河水,班长艺高人胆大,“毫 不迟疑,第一个鞭着马走下河去 分析:“毫不迟疑”是“一点也不犹豫”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班长在危急关头时能当机立 断、作风果敢的钦佩。 例(3):在如此恶劣的天气和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一天以后,那班骑兵也平平安安地转 回根据地,寻到了大队。” 分析:表达了对骑兵班能顺利回到大队的欣喜,赞扬他们敢于胜利能够取得胜利的气概 5、综合全文,你觉得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①驰骋沙场的勇士。②智勇双全的指挥员 五、布置作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⑵写了什么人? ⑶写了什么事? ⑷“铁”是什么意思? 三、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1.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本文的文眼是什么?(本文的文眼是“星星脱离 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 2.组织学生讨论:这句话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这篇散文的构思有什么特点?(悬念迭起) 4.设置了哪些悬念?找到有关文字,有感情朗读后进行归纳。 离开大队 ①天气恶劣 环境险恶 单独行动 ②秋季扫荡 形势危急 ③夜渡黄河 爬上山头 5.解开了这些悬念吗?(毫发未损 粉碎扫荡) 6.设置这些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凸现人物精神风貌,为 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好铺垫,散文结构显得精巧,而人寻味,令读者兴趣盎然。) 三、研读课文。 讨论:1、为什么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能打乱敌人部署,迫使日寇停止“扫荡”?试从 敌我两方面加以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说明。讨论回答后,形成如下板书。 ①从我方看 坚定革命信念 英勇无畏 勇敢机智 人民支持 ②从敌方看 貌似强大 实质虚弱 3、 有人说,这个故事看似离奇,结局似乎“歪打正着”,铁骑兵能够粉碎敌人的“扫荡”, 完全是一种巧合,你觉得怎样? (附:机智灵活的游击战术:①骑兵班成功地摆脱了敌人的追击。②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 气焰,彻底打乱了日寇的军事部署,迫使日寇停止了“扫荡”。)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散文有怎样的特点?(抒发感情) 2、散文的感情如何表达?(朴实的语言,水到渠成的叙述与描写) 3、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八路军怎样的感情?(崇敬,钦佩,赞美。) 4、从哪些地方可看出?试找出句子、找出词语来加以品读品析。 例⑴:在敌人强大火力逼得掉队的时候,班长“他带着这一班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 东冲西撞,想再追上大队。” 分析:“怪巧妙”是“非常巧妙”的意思,赞扬了骑兵班具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例⑵:在跳出敌人的合击圈时,虽然已是二更天,面对不熟悉的河水,班长艺高人胆大,“毫 不迟疑,第一个鞭着马走下河去。” 分析:“毫不迟疑”是“一点也不犹豫”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班长在危急关头时能当机立 断、作风果敢的钦佩。 例⑶:在如此恶劣的天气和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一天以后,那班骑兵也平平安安地转 回根据地,寻到了大队。” 分析:表达了对骑兵班能顺利回到大队的欣喜,赞扬他们敢于胜利能够取得胜利的气概。 5、综合全文,你觉得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①驰骋沙场的勇士。②智勇双全的指挥员。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战士们寻到大队以后的情景,并把它写下来,200字左右。 4.苏珊·安东尼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思路和结构 (2)理解人物形象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象的意识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社会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插叙的作用 (2)理解苏珊为争取女权而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面对自己应有的权利,要进行 勇敢的、坚持不懈的斗争 (3)培养学生树立文明进步的妇女观、健康平等的现代性别意识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面对自己应有的权利,要进行勇敢的、坚持不懈的斗争。 (2)培养学生树立文明进步的妇女观、健康平等的现代性别意识。 (3)理解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式、情境设置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录音带、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在座的女同学,如果我们要选班长,我对你们说,班上的女生没有选举 权,选班长是男生的事,你们有意见吗?(请一两位女生谈谈看法 看来我这句话得罪了半边天。但你们知道吗,直到一百多年前,不管是我国还是外国,女人 直是男人的附属品,是男人的私有财产,哪些同学愿意来谈谈古今中外妇女的地位。 (参考:①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②女子无才便是 德一一不能进学堂,剥夺女子受教育的权利。③三步不出闺门一一缠足,剥夺人身自由权利。 ④三从四德。⑤一夫多妾制——生儿育女的工具。⑥做花红,收入归丈夫所有一一没有财产 权。⑦婚姻不能自主——包办婚姻,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那么今天呢,今天我们的女生可以和男生坐在一间教室上课,你们长大后可以自由地选择自 己的职业,做自己喜爱的事,花自己挣的钱。你们甚至可以比男人做得更出色。在法律上 你们是完全平等的。但这些在你们看来理所当然的事却是无数前辈经过不懈奋斗才得来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战士们寻到大队以后的情景,并把它写下来,200 字左右。 4.苏珊·安东尼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思路和结构。 (2)理解人物形象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象的意识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社会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插叙的作用 (2)理解苏珊为争取女权而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面对自己应有的权利,要进行 勇敢的、坚持不懈的斗争。 (3)培养学生树立文明进步的妇女观、健康平等的现代性别意识。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面对自己应有的权利,要进行勇敢的、坚持不懈的斗争。 (2)培养学生树立文明进步的妇女观、健康平等的现代性别意识。 (3)理解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式、情境设置法、 讨论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录音带、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在座的女同学,如果我们要选班长,我对你们说,班上的女生没有选举 权,选班长是男生的事,你们有意见吗?(请一两位女生谈谈看法) 看来我这句话得罪了半边天。但你们知道吗,直到一百多年前,不管是我国还是外国,女人 一直是男人的附属品,是男人的私有财产,哪些同学愿意来谈谈古今中外妇女的地位。 (参考:①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②女子无才便是 德——不能进学堂,剥夺女子受教育的权利。③三步不出闺门——缠足,剥夺人身自由权利。 ④三从四德。⑤一夫多妾制——生儿育女的工具。⑥做花红,收入归丈夫所有——没有财产 权。⑦婚姻不能自主——包办婚姻,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那么今天呢,今天我们的女生可以和男生坐在一间教室上课,你们长大后可以自由地选择自 己的职业,做自己喜爱的事,花自己挣的钱。你们甚至可以比男人做得更出色。在法律上, 你们是完全平等的。但这些在你们看来理所当然的事却是无数前辈经过不懈奋斗才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