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概述 ·口腔内消化 ·胃内消化 小肠内消化 大肠内消化 吸收 消化 (digestion):食物经消化道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消化管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1兴奋性低;对电刺激不敏感,而对化学、温度及机械牵张刺激很敏感: ·2.富有伸展性; 3.收缩缓慢;具有紧张性(经常保持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 ·4.自动节律的频率慢且不稳定。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 Resting potential,RP) 50-60mV,其产生机制主 要是K由膜内向膜外扩散和生电钠泵的活动 ·2.慢波或基本电节律 ·许多胃肠平滑肌的静息电位不稳定,表现为缓慢的起伏波动,即周期性地去极化和 复极化,称为慢波( slow wave),也称基本电节律( Basal electricalrhythm, BER)。各部节律不同:胃体3次/分,十二指肠12次/分,终末回肠8~9次/分 ·3.动作电位 Rp--BER—阈电位一Ap-—肌肉收缩 特点:缓慢,持续时间长10~20ms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概述 •口腔内消化 •胃内消化 •小肠内消化 •大肠内消化 •吸收 消化(digestion):食物经消化道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消化管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1兴奋性低;对电刺激不敏感,而对化学、温度及机械牵张刺激很敏感; •2. 富有伸展性; •3. 收缩缓慢;具有紧张性(经常保持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 •4. 自动节律的频率慢且不稳定。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1.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 RP) - 50 ~ - 60mv,其产生机制主 要是K +由膜内向膜外扩散和生电钠泵的活动。 •2.慢波或基本电节律 •许多胃肠平滑肌的静息电位不稳定,表现为缓慢的起伏波动,即周期性地去极化和 复极化,称为慢波(slow wave) ,也称基本电节律(Basal electricalrhythm, BER)。各部节律不同:胃体3次/分,十二指肠12次/分,终末回肠8~9次/分。 •3.动作电位: •Rp —BER — 阈电位— Ap---肌肉收缩 •特点:缓慢,持续时间长10~20ms
形成 ·去极相:Ca2内流(少Na ·复极相:K外流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器官,属外分泌腺。包括存在于消化道粘膜的许多腺体(胃腺、肠腺 等)和附属于消化道的唾液腺、胰腺和肝脏。 人体各种消化液的日分泌总量:6~8L 消化液的成分:水、无机物(电解质)和有机物(消化酶、粘液、抗体等) 消化液的主要功能: ·分解食物,使其成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改变PH值,以适应消化酶活性的需要 ·稀释食物,使消化道内容物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接近,有利于营养物质吸收; 所含粘液、抗体等有保护消化道粘膜的作用。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一)内在神经(肠神经系统) ·是指消化管壁的壁内神经丛( intramural plexus) 肌间神经丛( myentericplexus或 Auerbach‘ s plexus) 位于纵行肌与 环行肌之间; ·粘膜下神经丛( submucosalplexus或 Meissner’ s plexus)—一位于环行肌与 粘膜层之间
•形成 : •去极相: Ca2+内流(少Na+ ) •复极相: K+外流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器官,属外分泌腺。包括存在于消化道粘膜的许多腺体(胃腺、肠腺 等)和附属于消化道的唾液腺、胰腺和肝脏。 人体各种消化液的日分泌总量:6 ~ 8L 消化液的成分:水、无机物(电解质)和有机物(消化酶、粘液、抗体等) •消化液的主要功能: •分解食物,使其成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改变PH 值,以适应消化酶活性的需要; •稀释食物,使消化道内容物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接近,有利于营养物质吸收; •所含粘液、抗体等有保护消化道粘膜的作用。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一)内在神经 ( 肠神经系统 ) •是指消化管壁的壁内神经丛(intramural plexus) •肌间神经丛 (myentericplexus 或 Auerbach‘s plexus)—— 位于纵行肌与 环行肌之间; •粘膜下神经丛 (submucosalplexus 或 Meissner’s plexus)——位于环行肌与 粘膜层之间
·这些神经丛含有:运动神经元(支配平滑肌)、分泌神经元(支配胃肠粘膜的 分泌细胞)、感觉神经元(感受消化道内各种刺激)以及中间神经元。 (二)外来神经 ·消化道除口腔、咽、食管上段及肛门外括约肌外,都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 配 1.交感神经对胃肠道的支配 ·支配胃畅道的交感神经发自脊髓胸5至腰2段的侧角,节前纤维在腹腔神经 节和肠系膜神经节更换神经元后,发出的节后纤维(其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 上腺素)主要终止于壁内神经丛中的胆碱能神经元,抑制其释放Ach;少量交感 节后纤维终止于胃肠道平滑肌、血管平滑肌和胃肠道腺体。 2.副交感神经对胃肠道的支配 支配消化道的副交感神经纤维,主要行走在迷走神经和盆神经中。迷走神经纤维分 布至横结肠及其以上的消化道,盆神经纤维分布至降结肠及其以下的消化道。副交 感神经的节前纤维进入消化道壁后,主要与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的神经元形 成突触,发出节后纤维支配胃肠平滑肌、血管平滑肌及分泌细胞 副交感节后纤维主要为胆碱能纤维,少量为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纤维 交感神经作用:交感节后纤维→N(NA)→消化道运动↓腺体分泌↓血量↓括约肌 收缩。(主要:抑制作用) 副交感神经:包括迷走N及盆N。(支配见图) ·作用:节后纤维主要为胆碱能纤维→Ach→M受体→消化道运动↑腺体分泌↑,括约 肌松弛。(主要:兴奋作用)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APUD细胞与胃肠激素种类 ·胃肠粘膜含40多种内分泌C(APUD细胞),可合成释放多种胃肠激素(胃肠肽) 消化道是最大的内分泌器官
•这些神经丛含有:运动神经元 ( 支配平滑肌 )、分泌神经元(支配胃肠粘膜的 分泌细胞) 、感觉神经元 ( 感受消化道内各种刺激 ) 以及中间神经元。 (二)外来神经 •消化道除口腔、咽、食管上段及肛门外括约肌外,都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 配。 1.交感神经对胃肠道的支配 •支配胃畅道的交感神经发自脊髓胸 5 至腰 2 段的侧角,节前纤维在腹腔神经 节和肠系膜神经节更换神经元后,发出的节后纤维 ( 其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 上腺素) 主要终止于壁内神经丛中的胆碱能神经元,抑制其释放 Ach;少量交感 节后纤维终止于胃肠道平滑肌、血管平滑肌和胃肠道腺体。 2.副交感神经对胃肠道的支配 •支配消化道的副交感神经纤维,主要行走在迷走神经和盆神经中。迷走神经纤维分 布至横结肠及其以上的消化道,盆神经纤维分布至降结肠及其以下的消化道。副交 感神经的节前纤维进入消化道壁后,主要与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的神经元形 成突触,发出节后纤维支配胃肠平滑肌、血管平滑肌及分泌细胞。 •副交感节后纤维主要为胆碱能纤维,少量为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纤维。 交感神经作用:交感节后纤维→NE(NA)→消化道运动↓腺体分泌↓血量↓括约肌 收缩。(主要:抑制作用) 副交感神经:包括迷走N及盆N。(支配见图) •作用:节后纤维主要为胆碱能纤维→Ach→M受体→消化道运动↑腺体分泌↑,括约 肌松弛。(主要:兴奋作用)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一)APUD细胞与胃肠激素种类 •胃肠粘膜含40多种内分泌C(APUD细胞),可合成释放多种胃肠激素(胃肠肽)。 消化道是最大的内分泌器官
脑-肠肽( brain- gut peptides) 绝大部分胃肠肽分布于胃、肠、胰内,还有一些胃肠肽既存在于消化道,也存在于 脑内,这种双重分布的肽类被称为脑一肠肽。如:促胃液素、缩胆囊素、P物质、生 长抑素、血管活性肠肽等物质。 (二)胃肠激素的作用 ·调节消化腺分泌和胃肠运动 ·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营养作用:促消化管组织代谢及生长的作用 第二节口腔内消化 唾液及其作用 (一)唾液的成分和作用 成分:近中性、低渗、水(99%)、粘蛋白、唾液 淀粉酶、溶菌酶 作用 1.湿润与溶解食物,引起味觉 2.清洁和保护口腔 3.抗菌作用—溶菌酶杀菌 4.消化作用-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5.排泄(碘化钾、铅、汞) (二)睡液分泌的调节 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在进食之 前,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和与进食有关的环境刺激,甚至对食物的联想所引起 的唾液分泌,都是条件反射性分泌。进食过程中,食物对口腔粘膜的机械、温度和 化学剌激所引起的唾液分泌为非条件反射性分泌。支配唾液分泌的传出神经为副交 感神经纤维(在第7、9对脑神经中)和交感神经纤维,以前者的作用为 主(图6-5)。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含水量多而含有机物较少的唾液分 泌,同时伴有唾液腺的血管扩张,其递质分别为ACh和VIP。阿托品可阻断
•脑-肠肽( brain-gut peptides): •绝大部分胃肠肽分布于胃、肠、胰内,还有一些胃肠肽既存在于消化道,也存在于 脑内,这种双重分布的肽类被称为脑-肠肽。如:促胃液素、缩胆囊素、P物质、生 长抑素、血管活性肠肽等物质。 (二)胃肠激素的作用 •调节消化腺分泌和胃肠运动 •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营养作用:促消化管组织代谢及生长的作用 第二节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及其作用 (一)唾液的成分和作用 成分:近中性、低渗、水(99%)、粘蛋白、唾液 淀粉酶、溶菌酶 作用: 1.湿润与溶解食物,引起味觉 2.清洁和保护口腔 3.抗菌作用 - 溶菌酶杀菌 4.消化作用 - 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5.排泄(碘化钾、铅、汞) (二)睡液分泌的调节 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在进食之 前,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和与进食有关的环境刺激,甚至对食物的联想所引起 的唾液分泌,都是条件反射性分泌。进食过程中,食物对口腔粘膜的机械、温度和 化学剌激所引起的唾液分泌为非条件反射性分泌。支配唾液分泌的传出神经为副交 感神经纤维 ( 在第 7、9 对脑神经中 ) 和交感神经纤维,以前者的作用为 主 ( 图 6-5)。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含水量多而含有机物较少的唾液分 泌,同时伴有唾液腺的血管扩张,其递质分别为 ACh 和 VIP。阿托品可阻断
ACh的作用,使唾液分泌减少。支配唾液腺的交感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 腺素,作用于唾液腺的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含酶及粘液较多的唾液分泌。 二、咀嚼与吞咽 (一)咀嚼 咀嚼( mastication)的作用主要是:①磨碎、混合和润滑食物,使之易于吞 咽;也可减少大块、粗糙食物对胃肠粘膜的机械性损伤。②使食物与唾液淀粉酶接 触,开始淀粉的化学性消化。③反射性地引起胃、胰、肝和胆囊的活动,为食物的 下一步消化过程做好准备。 (二)吞咽 吞咽( deglutition)是由一系列动作组成的复杂的反射活动,使食团从口腔 进入胃内。根据食团经过的部位,可将吞咽过程分为三期。 第一期:由口腔到咽,是随意动作 第二期:由咽到食管上段。此期历时不到2s。 第三期:食团沿食管下移入胃,由食管蠕动完成。蠕动( peristalsis)是指 空腔器管平滑肌的顺序收缩,形成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食管蠕动时,食团前 面有舒张波,食团后面跟随有收缩波。蠕动波起源于咽上缩肌,在吞咽的第二期传 到食管上端,再沿食管向胃的方向传播,通常经8~10s便可到达胃 三节胃内消化 胃有贮存和消化食物两方面的功能。食物在育内经过机械性和化学性消化,形成 食糜( chyme),然后被逐渐排送入十二指肠 从功能上通常将胃分为头区和尾区。头区包括胃底和胃体的上端,胃体的下端和 胃窦合称为尾区(图6-6)。胃粘膜中有三种外分泌腺:①贲门腺,属粘液腺。 ②泌酸腺,腺体主要有壁细胞( parietal cell,或 oxyntic cell)、主细 胞( chief cell或 peptic cell)和颈粘液细胞( neck mucous cell),它们 分别分泌盐酸( hydrochloric acid)、胃蛋白酶原( pepsinogen)和粘 液( mucus),壁细胞还分泌内因子( intrinsic factor)。③幽门腺,含有粘液 细胞和G细胞,前者分泌粘液、HCO3-及胃蛋白酶原,后者分泌促胃液 素( gastrin)。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胃液的成分除水分外,主要有:
ACh 的作用,使唾液分泌减少。支配唾液腺的交感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 腺素,作用于唾液腺的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含酶及粘液较多的唾液分泌。 二、咀嚼与吞咽 (一) 咀嚼 咀嚼 (mastication) 的作用主要是:①磨碎、混合和润滑食物,使之易于吞 咽;也可减少大块、粗糙食物对胃肠粘膜的机械性损伤。②使食物与唾液淀粉酶接 触,开始淀粉的化学性消化。③反射性地引起胃、胰、肝和胆囊的活动,为食物的 下一步消化过程做好准备。 (二) 吞咽 吞咽 (deglutition) 是由一系列动作组成的复杂的反射活动,使食团从口腔 进入胃内。根据食团经过的部位,可将吞咽过程分为三期。 第一期: 由口腔到咽,是随意动作。 第二期: 由咽到食管上段。此期历时不到 2s。 第三期: 食团沿食管下移入胃,由食管蠕动完成。蠕动 (peristalsis) 是指 空腔器管平滑肌的顺序收缩,形成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食管蠕动时,食团前 面有舒张波,食团后面跟随有收缩波。蠕动波起源于咽上缩肌,在吞咽的第二期传 到食管上端,再沿食管向胃的方向传播,通常经 8~lO s 便可到达胃。 第三节胃内消化 胃有贮存和消化食物两方面的功能。食物在胃内经过机械性和化学性消化,形成 食糜(chyme),然后被逐渐排送入十二指肠。 从功能上通常将胃分为头区和尾区。头区包括胃底和胃体的上端,胃体的下端和 胃窦合称为尾区 ( 图 6-6)。胃粘膜中有三种外分泌腺:①贲门腺,属粘液腺。 ②泌酸腺,腺体主要有壁细胞 (parietal cell, 或 oxyntic cell )、主细 胞 (chief cell 或 peptic cell) 和颈粘液细胞 (neck mucous cell),它们 分别分泌盐酸(hydrochloric acid)、胃蛋白酶原 (pepsinogen) 和粘 液 (mucus),壁细胞还分泌内因子 (intrinsic factor )。③幽门腺,含有粘液 细胞和 G 细胞,前者分泌粘液、HCO3- 及胃蛋白酶原,后者分泌促胃液 素 (gastrin)。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胃液的成分除水分外,主要有:
·盐酸( hydrochloric acid、胃蛋白酶( pepsin)、粘液( mucus)、HCO 内因子( intrinsicfactor)。 1.盐酸 ·由泌酸腺的壁细胞分泌。 ·胃液中的盐酸包括游离酸和与蛋白质结合的结合酸,二者在胃液中的总浓度称为胃 液的总酸度 ·胃液中的盐酸含量通常以单位时间内分泌的毫摩尔(mmol)数表示,称为盐酸排出 量。正常人空腹时的盐酸排出量称为基础酸排出量,为0~5mmoⅠ/h。在食物或 某些药物刺激下,盐酸排出量明显增加,最大(酸)排出量可达20~25mmol/h ·盐酸分泌的机制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 °H在血浆中的浓度约为0.0005moi/L,而在胃液中约为170mmol/L,二者相差300 多万倍。很显然,酸分泌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消耗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壁细胞分泌 小管膜上的质子泵(H-K-ATP酶)是酸分泌的关键结构,而它可被质子泵 抑制剂,如奥美拉唑( omeprazole)所抑制,故临床上可用这类药物来治疗胃酸分 泌过多 2.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有Ⅰ型和ⅠI型两种,由泌酸腺的主细胞和幽门腺的粘液细胞分泌, 两型的功能相同。 ·胃蛋白酶原在pH<5.0的酸性环境中可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 pepsin),其 最适p为2~3。己激活的胃蛋白酶也能促使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即自 身催化。 ·胃蛋白酶能使蛋白质水解,生成眆、胨和少量多肽 3.粘液和HCO3 ·胃粘膜细胞分泌两种类型的粘液:迷走神经兴奋和ACh可刺激颈粘液细胞分泌可 溶性粘液,它与胃腺分泌的其他成分混合在一起,可润滑胃内食糜;位于胃腺开口 之间的表面上皮细胞在受到食物的化学或机械刺激时,可分泌大量粘液,形成一松
•盐酸( hydrochloric acid)、胃蛋白酶( pepsin )、粘液( mucus ) 、HCO3 - 、 内因子( intrinsicfactor ) 。 1.盐酸 •由泌酸腺的壁细胞分泌。 •胃液中的盐酸包括游离酸和与蛋白质结合的结合酸,二者在胃液中的总浓度称为胃 液的总酸度。 •胃液中的盐酸含量通常以单位时间内分泌的毫摩尔(mmol)数表示,称为盐酸排出 量。正常人空腹时的盐酸排出量称为基础酸排出量,为 0~5 mmol / h。在食物或 某些药物刺激下,盐酸排出量明显增加,最大(酸)排出量可达20~25mmol / h。 •盐酸分泌的机制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 •H +在血浆中的浓度约为0.00005mmol/L,而在胃液中约为170 mmol/L,二者相差300 多万倍。很显然,酸分泌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消耗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壁细胞分泌 小管膜上的质子泵( H + - K+- ATP 酶)是酸分泌的关键结构,而它可被质子泵 抑制剂,如奥美拉唑( omeprazole )所抑制,故临床上可用这类药物来治疗胃酸分 泌过多。 2.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有 I 型和II型两种,由泌酸腺的主细胞和幽门腺的粘液细胞分泌, 两型的功能相同。 •胃蛋白酶原在 pH<5.0 的酸性环境中可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 (pepsin),其 最适pH 为 2~3。己激活的胃蛋白酶也能促使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即自 身催化。 •胃蛋白酶能使蛋白质水解,生成 眎 、胨和少量多肽。 3.粘液和 HCO3 - •胃粘膜细胞分泌两种类型的粘液:迷走神经兴奋和ACh 可刺激颈粘液细胞分泌可 溶性粘液,它与胃腺分泌的其他成分混合在一起,可润滑胃内食糜;位于胃腺开口 之间的表面上皮细胞在受到食物的化学或机械刺激时,可分泌大量粘液,形成一松
软的凝胶层(凝胶型粘液),覆盖于胃粘膜表面。从胃粘膜脱落的死亡细胞也被包 裹在此粘液层内。表面上皮细胞分泌的HCO3-也渗入到此凝胶层中,于是形成一 层0.5~1mm厚的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mucus bicarbonate barrier ·盐酸和胃蛋白酶为什么不消化胃组织呢? 4.内因子 是由壁细胞分泌的分子量为5500的一种糖蛋白 内因子有两个活性部位:一个部位可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所形成的内 因子一B12复合物对蛋白水解酶有很强的抵抗力;另一个活性部位可与远端回肠上 皮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胃切除者必须由胃肠外补充维生素B12。 、胃液分泌的调节 1.刺激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乙酰胆碱 ·促胃液素 ·组胺 2.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生长抑素( soma tostatin) 前列腺素(PGE2、PGI2) ·上皮生长因子( epidermalgrowth factor) 3.胃液分泌的调节 (1)头期胃液分泌的调节机制 由进食动作引起,其感受器在头部。此期胃液分泌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 种机制。条件反射性胃液分泌是由食物的形象、气味、声音等刺激引起。在人,还 可以因想到能引起食欲的食物而引起胃液分泌。非条件反射是指在咀嚼、吞咽食物 过程中,食物刺激口、咽、喉等处的感受器引起的胃液分泌。反射中枢位于延髓、 下丘脑、边缘系统及大脑皮层,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兴奋剌激胃液分泌
软的凝胶层(凝胶型粘液),覆盖于胃粘膜表面。从胃粘膜脱落的死亡细胞也被包 裹在此粘液层内。表面上皮细胞分泌的 HCO3 - 也渗入到此凝胶层中,于是形成一 层 0.5~1mm 厚的 粘液- 碳酸氢盐屏障 ( mucus bicarbonate barrier ) 。 •盐酸和胃蛋白酶为什么不消化胃组织呢? 4.内因子 •是由壁细胞分泌的分子量为 55000 的一种糖蛋白。 •内因子有两个活性部位:一个部位可与食物中的维生素 B12 结合,所形成的内 因子- B12 复合物对蛋白水解酶有很强的抵抗力;另一个活性部位可与远端回肠上 皮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维生素 B12 的吸收。 •胃切除者必须由胃肠外补充维生素 B12。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1.刺激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乙酰胆碱 •促胃液素 •组胺 2.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生长抑素 (somatostatin) •前列腺素 (PGE2、PGI2) •上皮生长因子 (epidermalgrowth factor) 3.胃液分泌的调节 (1)头期胃液分泌的调节机制 由进食动作引起,其感受器在头部。此期胃液分泌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 种机制。条件反射性胃液分泌是由食物的形象、气味、声音等刺激引起。在人,还 可以因想到能引起食欲的食物而引起胃液分泌。非条件反射是指在咀嚼、吞咽食物 过程中,食物刺激口、咽、喉等处的感受器引起的胃液分泌。反射中枢位于延髓、 下丘脑、边缘系统及大脑皮层,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兴奋剌激胃液分泌
的机制:①直接刺激壁细胞;②刺激G细胞及ECL细胞,分别释放促胃液素 和组胺,间接促进胃液分泌。一般情况下,迷走神经刺激以直接作用为主。支配壁 细胞及ECL细胞的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Ach,其作用可被阿托品阻 断;而支配G细胞的迷走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促胃液素释放肽( gastrin- releasingpeptide,GRP),其作用不能被阿托品阻断 头期胃液分泌受情绪和食欲的影响很大,其分泌量占整个消化期分泌量的约 30%,胃液的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均很高。 (2)胃期胃液分泌:食物入胃后,食物的机械和化学刺激通过以下三种机制继续 引起胃液分泌:①食物机械性扩张刺激胃底、胃体部和幽门部的感受器,经迷走-迷 走神经反射,直接或间接通过促胃液素,作用于壁细胞:引起胃液分泌 扩张幽 门部,通过局部神经从使“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③蛋白质的 物肽和氨基酸 直接作用于G细胞,使后者释放促胃液素,引起壁细胞分泌(图6-10) 胃期的胃液分泌量占整个消化期分泌量的约60%,胃液的酸度高,但胃蛋白酶 的含量比头期少。 (3)肠期(主要为体液调节) 食物进入小肠后,继续刺激胃液分泌。 机制:机械扩张、分解产物刺激 ①小肠粘膜释放-肠泌酸素 ②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 ③氨基酸吸收→血液循环→刺激胃腺分泌 胃液特点:量少,占总量的1/10 4.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1)盐酸 胃窦 pH1.2-1.5一抑制胃酸分泌 十二指肠:p2.5一抑制胃酸分泌 机制 ①HCl直接抑制G细胞分泌, ②HCl引起胃粘膜内D细胞释放生长抑素
的机制:①直接刺激壁细胞;②刺激 G 细胞及 ECL 细胞,分别释放促胃液素 和组胺,间接促进胃液分泌。一般情况下,迷走神经刺激以直接作用为主。支配壁 细胞及 ECL 细胞的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Ach,其作用可被阿托品阻 断;而支配 G 细胞的迷走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促胃液素释放肽(gastrinreleasingpeptide,GRP),其作用不能被阿托品阻断。 头期胃液分泌受情绪和食欲的影响很大,其分泌量占整个消化期分泌量的约 30%,胃液的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均很高。 (2) 胃期胃液分泌:食物入胃后,食物的机械和化学刺激通过以下三种机制继续 引起胃液分泌:①食物机械性扩张刺激胃底、胃体部和幽门部的感受器,经迷走-迷 走神经反射,直接或间接通过促胃液素,作用于壁细胞,引起胃液分泌;②扩张幽 门部,通过局部神经丛使 G 细胞释放促胃液素;③蛋白质的消化产物肽和氨基酸 直接作用于 G 细胞, 使后者释放促胃液素,引起壁细胞分泌 ( 图 6-10)。 胃期的胃液分泌量占整个消化期分泌量的约 60%,胃液的酸度高,但胃蛋白酶 的含量比头期少。 (3)肠期(主要为体液调节) 食物进入小肠后, 继续刺激胃液分泌。 机制:机械扩张、分解产物刺激 ①小肠粘膜释放-肠泌酸素 ②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 ③氨基酸吸收→血液循环→刺激胃腺分泌 胃液特点:量少,占总量的1/10 4.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1)盐酸 胃窦: pH1.2-1.5 —抑制胃酸分泌 十二指肠:pH 2.5 —抑制胃酸分泌 机制: ①HCl直接抑制G细胞分泌, ②HCl引起胃粘膜内D细胞释放生长抑素
③迷走神经、促胃液素→胃粘膜合成、释放PG。 十二指肠内p降到2.5以下时 ①胃酸刺激小肠粘膜释放胰泌素 抑制G细胞→抑制胃酸分泌 ②迷走一迷走反射 ③局部神经丛反射 ④HCl刺激十二指肠球部释放球抑胃素 →抑制壁细胞 (2)脂肪酸 刺激作用是短暂、间断 体液调节—引起小肠释放肠抑胃素 可能不是独立激素 是数种具有此种作用激素的总称 (3)高张溶液: 神经调节(肠-胃反射) 激活小肠内渗透压感受器,通过肠-胃反射 ( entero- gastricreflex)抑制胃分泌。 体液调节—引起小肠释放肠抑胃素 、胃的运动及其控制 )胃运动形式 1.胃的容受性舒张
③迷走神经、促胃液素→胃粘膜 合成、释放PG。 十二指肠内pH降到2.5以下时: ①胃酸刺激小肠粘膜释放胰泌素 →抑制G细胞→抑制胃酸分泌 ②迷走-迷走反射 ③局部神经丛反射 ④HCl刺激十二指肠球部释放球抑胃素 →抑制壁细胞 (2)脂肪酸: 刺激作用是短暂、间断 体液调节- 引起小肠释放肠抑胃素 可能不是独立激素 是数种具有此种作用激素的总称。 (3)高张溶液: 神经调节(肠-胃反射) 激活小肠内渗透压感受器,通过肠-胃反射 (entero-gastricreflex)抑制胃分泌。 体液调节- 引起小肠释放肠抑胃素 二、胃的运动及其控制 (一)胃运动形式 1.胃的容受性舒张
·定义:食物刺激口、咽部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胃平滑肌舒张,胃容积增大 ·迷走-迷走反射 递质: ViP or no、CCK ·意义:暂时容纳食物,而胃内压保持不变 2.紧张性收缩 概念:胃平滑肌经常处于微弱的收缩状态。 意义:①维持一定的胃内压→胃液渗入食糜; ·②保持胃形态、位置。 ③进食后头区紧张性收缩↑→食糜缓慢→尾区 蠕动进食后,胃开始出现明显的蠕动( peristalsis)。蠕动受胃平滑肌的慢波 控制,从胃的中部开始,有节律地向幽门方向推进。每分钟约发生3次,每次蠕 动约需1min到达幽门。因此,在整个胃上,通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胃蠕动的生理作用在蠕动波产生的压力作用下,使胃窦内少量(数毫 升)食糜进入十二指肠。 胃蠕动对食糜的回推( retropulsion),非常有利于食物与胃液的充分混合和对食物 进行机械与化学性的消化 (二)胃的排空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gastric emptying)。 不同的食物排空的速度不同 固体食物排空的速度取决于在胃内分解成小颗粒的速度。较快被磨碎为小颗粒的食 物,排空也就较快。 ·液体食物的排空远比固体食物快;等张盐溶液比高张或低张盐溶液排空快 在三种主要食物成分中,糖类排空最快,蛋白质次之,脂类最慢。 ·普通的混合食物,每餐后从胃内完全排空需4~6h ·胃排空的动力
•定义:食物刺激口、咽部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胃平滑肌舒张,胃容积增大 •迷走-迷走反射 •递质:VIP or NO、CCK •意义:暂时容纳食物,而胃内压保持不变 2. 紧张性收缩 •概念:胃平滑肌经常处于微弱的收缩状态。 •意义:①维持一定的胃内压→胃液渗入食糜; •②保持胃形态、位置。 •③进食后头区紧张性收缩↑→食糜缓慢→尾区 •蠕动 进食后,胃开始出现明显的蠕动(peristalsis)。蠕动受胃平滑肌的慢波 控制,从胃的中部开始,有节律地向幽门方向推进。每分钟约发生 3 次,每次蠕 动约需 1 min 到达幽门。因此,在整个胃上,通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胃蠕动的生理作用 在蠕动波产生的压力作用下,使胃窦内少量 ( 数毫 升 ) 食糜进入十二指肠。 •胃蠕动对食糜的回推(retropulsion),非常有利于食物与胃液的充分混合和对食物 进行机械与化学性的消化。 (二)胃的排空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gastric emptying)。 •不同的食物排空的速度不同 •固体食物排空的速度取决于在胃内分解成小颗粒的速度。较快被磨碎为小颗粒的食 物,排空也就较快。 •液体食物的排空远比固体食物快;等张盐溶液比高张或低张盐溶液排空快。 •在三种主要食物成分中,糖类排空最快,蛋白质次之,脂类最慢。 •普通的混合食物,每餐后从胃内完全排空需 4~6h 。 •胃排空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