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张爱玲的传奇身世、传奇爱情和传奇才情。 过程与方法:分析本篇小说“封锁”的寓意和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导学生反思现实,关注内心 教学重点:分析本篇小说的语言 教学难点:分析本篇小说“封锁”的寓意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引导、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这是一位17岁的教会中学的女学 生写的,没有人意识到,这是一段传奇的序幕。就算到现在,无数的人甚至说不 清是为她的文字所折服,还是为她的传奇所吸引。这位17岁的女中学生就是张 爱玲,张爱玲评价自己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 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的”。其实,写出《传奇》的张爱玲,本身就是一部凄婉 欲绝的传奇。她的传奇家世、传奇爱情、传奇才情都让人感叹。 【作者介绍】 传奇家世:祖父张佩纶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女婿,但到她的父亲这一辈,家 道已经中落。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遗少型人物,母亲出身于豪门深闺,接 受的是西方教育,思想新潮,是西洋化的女性,几度跨洲越洋去留学,是一个颇 具艺术天分和修养的音乐家和画家。但父亲抽鸦片,讨姨太太,母亲愤而离家出 走,张爱玲在享受了短暂的幸福童年之后就失去了正常的家庭温暖,又耳濡目染 了封建大家庭内部的尔虞我诈,不仅形成孤独、敏感的内省个性,还使她过早地 积累了对人对事的否定性情绪,习惯于以审慎怀疑的态度注视周围的世界。因而 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不近人情 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 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於人间。张爱玲早期作品中,没有一篇是歌 颂母爱或父爱的,相反却塑造了一些暴戾毒辣的母亲,例《花凋》中,川嫦的母 亲怕暴露自己的“私房”,不愿拿出钱为生命垂危的女儿治病。《多少恨》中的 虞老头为自己晚年能再度浪荡,纠缠着女儿做有钱人的妾。一一这些“无爱”的 表现,造成了人物的孤独。《封锁》更是体现了人的孤独,人与人都被有形无形 的“封锁”隔开了。……尽管张爱玲很少在文本中运用“孤独”这个词汇,但这 种孤独感却已经在“私语”的语境中倾泻无余。这是一种渗入到潜意识里的孤 独,使得她的作品常常笼罩着一种苍凉感。 传奇爱情:1943年,23岁的张爱玲结识了她的第一任丈夫一一胡兰成。胡 当时是伪政府宣传部政务副部长,擅长写亲日文章。长得瘦长白皙,一副温文尔
封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张爱玲的传奇身世、传奇爱情和传奇才情。 过程与方法:分析本篇小说“封锁”的寓意和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导学生反思现实,关注内心。 教学重点:分析本篇小说的语言。 教学难点:分析本篇小说“封锁”的寓意。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引导、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4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这是一位 17 岁的教会中学的女学 生写的,没有人意识到,这是一段传奇的序幕。就算到现在,无数的人甚至说不 清是为她的文字所折服,还是为她的传奇所吸引。这位 17 岁的女中学生就是张 爱玲,张爱玲评价自己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 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的”。其实,写出《传奇》的张爱玲,本身就是一部凄婉 欲绝的传奇。她的传奇家世、传奇爱情、传奇才情都让人感叹。 【作者介绍】 传奇家世:祖父张佩纶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女婿,但到她的父亲这一辈,家 道已经中落。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遗少型人物,母亲出身于豪门深闺,接 受的是西方教育,思想新潮,是西洋化的女性,几度跨洲越洋去留学,是一个颇 具艺术天分和修养的音乐家和画家。但父亲抽鸦片,讨姨太太,母亲愤而离家出 走,张爱玲在享受了短暂的幸福童年之后就失去了正常的家庭温暖,又耳濡目染 了封建大家庭内部的尔虞我诈,不仅形成孤独、敏感的内省个性,还使她过早地 积累了对人对事的否定性情绪,习惯于以审慎怀疑的态度注视周围的世界。因而 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不近人情 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 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於人间。张爱玲早期作品中,没有一篇是歌 颂母爱或父爱的,相反却塑造了一些暴戾毒辣的母亲,例《花凋》中,川嫦的母 亲怕暴露自己的“私房”,不愿拿出钱为生命垂危的女儿治病。《多少恨》中的 虞老头为自己晚年能再度浪荡,纠缠着女儿做有钱人的妾。——这些“无爱”的 表现,造成了人物的孤独。《封锁》更是体现了人的孤独,人与人都被有形无形 的“封锁”隔开了。……尽管张爱玲很少在文本中运用“孤独”这个词汇,但这 种孤独感却已经在“私语”的语境中倾泻无余。这是一种渗入到潜意识里的孤 独,使得她的作品常常笼罩着一种苍凉感。 传奇爱情:1943 年,23 岁的张爱玲结识了她的第一任丈夫——胡兰成。胡 当时是伪政府宣传部政务副部长,擅长写亲日文章。长得瘦长白皙,一副温文尔
雅的书生气,且为人聪颖善悟,博闻强识,有一定文学功底,但其天生一个唯我 主义者,薄情且好色。胡仰慕张爱玲的才华,出于好奇,或是寻求刺激,他走入 了张爱玲的世界。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 汉奸的身份。战后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如昔,全力捕捉汉奸。胡兰成潜逃温州,结 识新欢范秀美。当张爱玲得悉胡兰成藏身之处,千里迢迢觅到他的时候,他对她 的爱早已烧完了。张爱玲没能力改变什么,她告诉胡兰成她自将萎谢了。然而, 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1955年秋张爱 玲远赴美国定居,结识剧作家赖雅( Ferdinand reyher),并于同年8月第二次 结婚。她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但物质生活艰难。在赖雅的劝说下,她打掉了 孩子,两人过着相濡以沬的生活。赖雅长期患有背痛,并时常中风,最终卧床不 起。1967年,赖雅病逝,解脱了张爱玲,也带走了她的所有精神眷恋。此后她 长期闭门谢客,过着寂寞的隐居生活,1995年9月一个人孤独的离开人世,享 年七十五岁,那一天正是中秋节。 传奇才情:张爱玲是一个天才儿童,6岁入私塾,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 始小说创作。中学时期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考试,却因为战事激烈无法前往 后来她得到了改入香港大学文学系的机会。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1942 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攻香港,香港大学停办,张爱玲未能毕业就与她 的终生好友炎樱同船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一一写作, 来度过难关。1943年,成名作,《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沉香屑第二炉香》发 表,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 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 但她的才情却随着她的爱情的凋谢而凋谢了。在文坛上,她仅辉煌了两年,此后 很少有作品问世 【故事梗概】 福斯特说“小说就是讲故事”,那么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用自 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教师提示,何时何地何人何因做何事何果)。 明确:《封锁》讲了一个名叫吕宗桢的男人和一个名家吴翠远的女人(人物) 在遭遇封锁时(时间)在电车上(地点)发生的短暂的爱情故事(事件)。封锁 结束后,爱情也结束了,一切又都复原了(结果) 【小说主旨】 张爱玲希望我们从这篇小说看到些什么?难道仅仅是一个“艳遇”故事 为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小说主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问题 1、根据故事发生的时间,可以将小说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分为三个部分,封锁前(常态)、封锁中(非常态)以及封锁后(常 态) 2、封锁前的世界具有什么特点呢?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例如:A开电车的人开电车。一一重复的语句表明了庸常的生活周而复始 属于“该是 怎样就怎样”的人类生活常态
雅的书生气,且为人聪颖善悟,博闻强识,有一定文学功底,但其天生一个唯我 主义者,薄情且好色。胡仰慕张爱玲的才华,出于好奇,或是寻求刺激,他走入 了张爱玲的世界。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 汉奸的身份。战后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如昔,全力捕捉汉奸。胡兰成潜逃温州,结 识新欢范秀美。当张爱玲得悉胡兰成藏身之处,千里迢迢觅到他的时候,他对她 的爱早已烧完了。张爱玲没能力改变什么,她告诉胡兰成她自将萎谢了。然而, 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1955 年秋张爱 玲远赴美国定居,结识剧作家赖雅(Ferdinand Reyher),并于同年 8 月第二次 结婚。她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但物质生活艰难。在赖雅的劝说下,她打掉了 孩子,两人过着相濡以沫的生活。赖雅长期患有背痛,并时常中风,最终卧床不 起。1967 年,赖雅病逝,解脱了张爱玲,也带走了她的所有精神眷恋。此后她 长期闭门谢客,过着寂寞的隐居生活,1995 年 9 月一个人孤独的离开人世,享 年七十五岁,那一天正是中秋节。 传奇才情:张爱玲是一个天才儿童,6 岁入私塾,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 始小说创作。中学时期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考试,却因为战事激烈无法前往。 后来她得到了改入香港大学文学系的机会。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 1942 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攻香港,香港大学停办,张爱玲未能毕业就与她 的终生好友炎樱同船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 来度过难关。1943 年,成名作,《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沉香屑第二炉香》 发 表,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 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 但她的才情却随着她的爱情的凋谢而凋谢了。在文坛上,她仅辉煌了两年,此后 很少有作品问世。 【故事梗概】 福斯特说“小说就是讲故事”,那么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用自 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教师提示,何时何地何人何因做何事何果)。 明确:《封锁》讲了一个名叫吕宗桢的男人和一个名家吴翠远的女人(人物) 在遭遇封锁时(时间)在电车上(地点)发生的短暂的爱情故事(事件)。封锁 结束后,爱情也结束了,一切又都复原了(结果)。 【小说主旨】 张爱玲希望我们从这篇小说看到些什么?难道仅仅是一个“艳遇”故事? 为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小说主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问题。 1、 根据故事发生的时间,可以将小说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分为三个部分,封锁前(常态)、封锁中(非常态)以及封锁后(常 态)。 2、 封锁前的世界具有什么特点呢?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例如:A 开电车的人开电车。——重复的语句表明了庸常的生活周而复始, 属于“该是 怎样就怎样”的人类生活常态
B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 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一一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蟮,没有完,没有 完……—一反复强调“抽长了,又缩短了”,暗示出日常生活的贫乏、单调和无 聊,“没有完,没有完”让人觉得这乏味的生活无限漫长,而柔滑又让人觉得把 握不住。 C开电车的人眼睛盯住了这两条蠕蠕的车轨,然而他不发疯。一一人对冗长 乏味的日常生活已习以为常,麻木冷漠了 结合文本中的相关语句,概括吕宗桢在日常生活中的形象(教师承接语, 开电车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麻木冷漠了,那么,其他的人呢?故事主人公吕宗 桢和吴翠远在日常生活中是个怎样的男人和女人,他们各自的工作和家庭怎样) 明确:华茂银行的会计师,一个齐齐整整穿着西装戴着玳瑁边眼镜提着公事 皮包的人,抱着报纸里的热腾腾的包子满街跑,忙得没头没脑,我对于我的工作 点也不感到兴趣,我太太 点都不同情我,她……那脾气一一她连小学都 没有毕业,平时,他是会计师,他是孩子的父亲,他是家长,他是车上的搭客, 他是店里的主顾,他是市民。 吕宗桢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循规蹈矩、谨慎入微的老实人,他身为家庭的顶 梁柱,日夜奔忙,对工作失去兴趣,完全褪化成一个赚钱的机器,他的身份是会 计师,是父亲,是丈夫,是市民,他的妻子不同情他,她脾气坏,文化低,又不 会牵就他,理解他。但他并没有感到什么不适,甚至都不能发现自己的缺乏和欲 4、结合文本中的相关语句,概括吴翠远在日常生活中的形象 明确:看上去像一个教会派的少奶奶,但是还没有结婚,头发梳成千篇一律 的式样,唯 恐唤起公众的注意,在家里她是一个好女儿,在学校里她是一个好学生,翠 远在学校里老是觉得谁都看不起她一一从校长起,教授、学生、校役……学生们 尤其愤慨得厉害:“申大越来越糟了!一天不如一天!用中国人教英文,照说, 已经是不应当,何况是没有出过洋的中国人!”翠远在学校里受气,在家里也受 气。吴家是一个新式的,带着宗教背景的模范家庭。家里竭力鼓励女儿用功读书, 步一步往上爬,爬到了顶儿尖儿上一一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孩子在大学里教书 打破了女子职业的新纪录。然而家长渐渐对她失掉了兴趣,她是一个好女儿,好 学生。她家里都是好人,天天洗澡,看报,听无线电向来不听申曲滑稽京戏什么 的,而专听贝多芬瓦格涅的交响乐,听不懂也要听,翠远不快乐 吴翠远在日常生活中其貌不扬,内敛,节制,庄重,像教会派的少奶奶,却 还没有结婚,她是一个好女人,没有成就感的压抑的工作环境,刻板的虚荣的家 庭氛围,让她不快乐。 5、封锁后,留在车厢的人为什么都学起吕宗桢,看报、看发票、看章程、 看名片,甚 至看街上的市招?
B 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 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蟮,没有完,没有 完……——反复强调“抽长了,又缩短了”,暗示出日常生活的贫乏、单调和无 聊,“没有完,没有完”让人觉得这乏味的生活无限漫长,而柔滑又让人觉得把 握不住。 C 开电车的人眼睛盯住了这两条蠕蠕的车轨,然而他不发疯。——人对冗长 乏味的日常生活已习以为常,麻木冷漠了。 3、结合文本中的相关语句,概括吕宗桢在日常生活中的形象(教师承接语, 开电车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麻木冷漠了,那么,其他的人呢?故事主人公吕宗 桢和吴翠远在日常生活中是个怎样的男人和女人,他们各自的工作和家庭怎样) 明确:华茂银行的会计师,一个齐齐整整穿着西装戴着玳瑁边眼镜提着公事 皮包的人,抱着报纸里的热腾腾的包子满街跑,忙得没头没脑,我对于我的工作 一点也不感到兴趣,我太太——一点都不同情我,她……那脾气——她连小学都 没有毕业,平时,他是会计师,他是孩子的父亲,他是家长,他是车上的搭客, 他是店里的主顾,他是市民。 吕宗桢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循规蹈矩、谨慎入微的老实人,他身为家庭的顶 梁柱,日夜奔忙,对工作失去兴趣,完全褪化成一个赚钱的机器,他的身份是会 计师,是父亲,是丈夫,是市民,他的妻子不同情他,她脾气坏,文化低,又不 会牵就他,理解他。但他并没有感到什么不适,甚至都不能发现自己的缺乏和欲 望。 4、 结合文本中的相关语句,概括吴翠远在日常生活中的形象。 明确:看上去像一个教会派的少奶奶,但是还没有结婚,头发梳成千篇一律 的式样,唯 恐唤起公众的注意,在家里她是一个好女儿,在学校里她是一个好学生,翠 远在学校里老是觉得谁都看不起她——从校长起,教授、学生、校役……学生们 尤其愤慨得厉害:“申大越来越糟了!一天不如一天!用中国人教英文,照说, 已经是不应当,何况是没有出过洋的中国人!”翠远在学校里受气,在家里也受 气。吴家是一个新式的,带着宗教背景的模范家庭。家里竭力鼓励女儿用功读书, 一步一步往上爬,爬到了顶儿尖儿上——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孩子在大学里教书! 打破了女子职业的新纪录。然而家长渐渐对她失掉了兴趣,她是一个好女儿,好 学生。她家里都是好人,天天洗澡,看报,听无线电向来不听申曲滑稽京戏什么 的,而专听贝多芬瓦格涅的交响乐,听不懂也要听,翠远不快乐。 吴翠远在日常生活中其貌不扬,内敛,节制,庄重,像教会派的少奶奶,却 还没有结婚,她是一个好女人,没有成就感的压抑的工作环境,刻板的虚荣的家 庭氛围,让她不快乐。 5、 封锁后,留在车厢的人为什么都学起吕宗桢,看报、看发票、看章程、 看名片,甚 至看街上的市招?
明确:他们不能不填满这可怕的空虚一一不然,他们的脑子也许会活动起来。 思想是痛苦的一件事。 因为封锁让留在车厢里的人觉得特别的空虚与无聊,在这种空虚与无聊 中,人就特别地容易思考,一思考,就会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不满意 或者发现日常生活中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东西,从而为自己徒增烦恼。所以郑板 桥说,难得糊涂,一思考就陷入窘境,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6、吴翠远在封锁中发现了什么?她与封锁前有什么不同(教师承接语,封 锁为被封锁的人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那么,吴翠远在封锁的状态下发 现了什么?她与封锁前有什么不同) 明确:若在平时,批了也就批了,可是今天她有太多的考虑的时间,她不由地要 质问自 己,为什么她给了他这么好的分数:不问倒也罢了,一问,她竟涨红了脸。她突 然明白了:因为这学生是胆敢这么毫无顾忌地对她说这些话的唯一的一个男子 他拿她当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看待;他拿她当做一个男人,一个心腹。他看得起 她。觉得自己太可爱了的人,是熬不住要笑的。翠远笑了。看不出这人倒也会花 言巧语—一以为他是个靠得住的生意人模样!她又看了他一眼。他搁在报纸包上 的那只手,从袖口里出来,黄色的,敏感的—一一个真的人!不很诚实,也不很 聪明,但是一个真的人!她突然觉得炽热,快乐。翠远抿紧了嘴唇。她家里的人 那些一尘不染的好人一一她恨他们!他们哄够了她。他们要她找个有钱的女 婿,宗桢没有钱而有太太一一气气他们也好!气,活该气!她只要他的生命中的 部分,谁也不希罕的一部分。他白糟蹋了他自己的幸福。那么愚蠢的浪费!她 哭了,可是那不是斯斯文文的,淑女式的哭。她简直把她的眼泪唾到他脸上。 这些语句表明,吴翠远是个日常生活的好人,在封锁的空间里,她有了思考的时 间,她发现自己离真实生命很遥远,她渴望被重视,渴望真,髙兴有人调戏她 内心渴望被诱惑,渴望激情,她想背叛她自己,与日常生活中的完全不一样。 7、吕宗桢调戏吴翠远的动机是什么? 明确:躲避亲戚,气气他的太太。 8、吕宗桢对吴翠远的印象经过了哪些转变? 明确:A他不怎么喜欢身边这女人。她的手臂,白倒是白的,像挤出来的牙膏。 她的整个的人像挤出来的牙膏,没有款式。B拆开来一部分一部分地看,她未尝 没有她的一种风韵。C在宗桢的眼中,她的脸像一朵淡淡几笔的白描牡丹花,额 角上两三根吹乱的短发便是风中的花蕊。D宗桢断定了翠远是一个可爱的女人 白,稀薄,温热,像冬天里你自己嘴里呵岀来的一口气。你不要她,她就悄 悄地飘散了。 9、吕宗桢在封锁中发现了什么?他需要什么? 明确:他看着她,她红了脸,她一脸红,让他看见了,他显然是很愉快。她的脸 就越发 红了。宗桢没有想到他能够使一个女人脸红,使她微笑,使她背过脸去,使她掉 过头来。在这里,他是一个男子。对于这个不知道他的底细的女人,他只是一个 单纯的男子。 这些语句表明,吕宗桢是个日常生活中的老实人。在封锁的空间里,他 为了躲避一个亲戚而调情,但在这个调情的过程中,吕宗桢反抗着平时的形象
明确:他们不能不填满这可怕的空虚——不然,他们的脑子也许会活动起来。 思想是痛苦的一件事。 ——因为封锁让留在车厢里的人觉得特别的空虚与无聊,在这种空虚与无聊 中,人就特别地容易思考,一思考,就会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不满意, 或者发现日常生活中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东西,从而为自己徒增烦恼。所以郑板 桥说,难得糊涂,一思考就陷入窘境,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6、吴翠远在封锁中发现了什么?她与封锁前有什么不同(教师承接语,封 锁为被封锁的人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那么,吴翠远在封锁的状态下发 现了什么?她与封锁前有什么不同) 明确:若在平时,批了也就批了,可是今天她有太多的考虑的时间,她不由地要 质问自 己,为什么她给了他这么好的分数:不问倒也罢了,一问,她竟涨红了脸。她突 然明白了:因为这学生是胆敢这么毫无顾忌地对她说这些话的唯一的一个男子。 他拿她当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看待;他拿她当做一个男人,一个心腹。他看得起 她。觉得自己太可爱了的人,是熬不住要笑的。翠远笑了。看不出这人倒也会花 言巧语——以为他是个靠得住的生意人模样!她又看了他一眼。他搁在报纸包上 的那只手,从袖口里出来,黄色的,敏感的——一个真的人!不很诚实,也不很 聪明,但是一个真的人!她突然觉得炽热,快乐。翠远抿紧了嘴唇。她家里的人 ——那些一尘不染的好人——她恨他们!他们哄够了她。他们要她找个有钱的女 婿,宗桢没有钱而有太太——气气他们也好!气,活该气!她只要他的生命中的 一部分,谁也不希罕的一部分。他白糟蹋了他自己的幸福。那么愚蠢的浪费!她 哭了,可是那不是斯斯文文的,淑女式的哭。她简直把她的眼泪唾到他脸上。 这些语句表明,吴翠远是个日常生活的好人,在封锁的空间里,她有了思考的时 间,她发现自己离真实生命很遥远,她渴望被重视,渴望真,高兴有人调戏她, 内心渴望被诱惑,渴望激情,她想背叛她自己,与日常生活中的完全不一样。 7、 吕宗桢调戏吴翠远的动机是什么? 明确:躲避亲戚,气气他的太太。 8、 吕宗桢对吴翠远的印象经过了哪些转变? 明确:A 他不怎么喜欢身边这女人。她的手臂,白倒是白的,像挤出来的牙膏。 她的整个的人像挤出来的牙膏,没有款式。B 拆开来一部分一部分地看,她未尝 没有她的一种风韵。C 在宗桢的眼中,她的脸像一朵淡淡几笔的白描牡丹花,额 角上两三根吹乱的短发便是风中的花蕊。D 宗桢断定了翠远是一个可爱的女人 ——白,稀薄,温热,像冬天里你自己嘴里呵出来的一口气。你不要她,她就悄 悄地飘散了。 9、 吕宗桢在封锁中发现了什么?他需要什么? 明确:他看着她,她红了脸,她一脸红,让他看见了,他显然是很愉快。她的脸 就越发 红了。宗桢没有想到他能够使一个女人脸红,使她微笑,使她背过脸去,使她掉 过头来。在这里,他是一个男子。对于这个不知道他的底细的女人,他只是一个 单纯的男子。 这些语句表明,吕宗桢是个日常生活中的老实人。在封锁的空间里,他 为了躲避一个亲戚而调情,但在这个调情的过程中,吕宗桢反抗着平时的形象
重新塑造了自己的形象,他变得有了勇气、激情,变得更像一个男人了,他发现 自己需要理解和体贴,需要被尊重包容,需要有男人的魅力 10、封锁解除后,吕宗桢有没有给吴翠远打电话,为什么 明确:没有,因为生活又恢复了常态,吕宗桢继续扮演着日常生活中丈夫、爸爸 等形象, 继续过着庸常、一成不变的生活,慢慢忘掉了封锁中激情的自己。 11、封锁解除了,吕宗桢又回到熟悉的生活中,结尾写了一只乌壳虫, 作者写这只乌壳虫有什么寓意? 明确:乌壳虫整天爬来爬去,很少有思考的时间,当吕宗桢扭开电灯时 乌壳虫伏在地板的正中,暂时脱离了它的生活常态,当灯熄灭,乌壳虫又恢复了 常态,回巢了。“乌壳虫”的意象就是吕宗桢生活处境的隐语,吕宗桢在非常态 下说了日常不敢说的话,想起了日常不敢想的欲望,但常态一恢复,封锁一解除 吕宗桢又回到了以前。 11、通过对小说环境、人物形象的分析,你认为“封锁”有怎样的寓意? 明确:现实是单调、乏味、平庸的,在有序的生活轨道上,人背负着应有的责任, 承受 着固有的压力前行。而电车上的“封锁”引发了人心蓄积已久的躁动,让人从常 规脱缰而出,是人性的一个出逃机会,也是一次解放。日常生活封锁了人性,非 常态中,人性是开放的,人的自然欲望得到释放,并导致激情的突然迸发,产生 越轨的萌想,从而对日常生活构成反封锁 【小说语言】 1、反复,重现: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 (1)开电车的人开电车:使叙述语言显得死板,让人感受到庸常的生活周 而复始,属 于“该是怎样就怎样”的人类生活常态。 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一一 柔滑的,老长老 长的曲蟮,没有完,没有完:暗示出日常生活的贫乏、单调和无聊,并且让人觉 得这乏味的生活无限漫长。 (3)摇铃了。“叮玲玲玲玲玲,”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小点, 点一点连成了一条虚 线,切断了时间与空间……封锁开放了。“叮玲玲玲玲玲”摇着铃,每一个“玲 字是冷冷的一点,一点一点连成一条虚线,切断时间与空间:间隔重复,使小说 的脉络清晰,对常态和非常态起到一种切换作用 4)还有一个较有勇气的山东乞丐,毅然打破了这静默。他的嗓子浑圆 嘹亮:“可怜啊可怜!一个人啊没钱!”悠久的歌,从一个世纪唱到下一个世纪。 音乐性的节奏传染上了开电车的。开电车的也是山东人。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抱着胳膊,向车门上一靠,跟着唱了起来:“可怜啊可怜!一个人啊没钱!”…… 开电车的放声唱道:“可怜啊可怜!一个人啊没钱!可怜啊可……”一个穷婆子 慌里慌张掠过车头,横穿过马路。开电车的大喝道:“猪猡!”:这歌谣就是常 态生活的调子,这种调子不断地重复,从小说开头唱到小说结尾,并且似乎预示 着这种常态将从一个世纪延伸到另一个世纪,难以改变,这也正显示了日常生活 周而复始且无限漫长的特点
重新塑造了自己的形象,他变得有了勇气、激情,变得更像一个男人了,他发现 自己需要理解和体贴,需要被尊重包容,需要有男人的魅力。 10、 封锁解除后,吕宗桢有没有给吴翠远打电话,为什么? 明确:没有,因为生活又恢复了常态,吕宗桢继续扮演着日常生活中丈夫、爸爸 等形象, 继续过着庸常、一成不变的生活,慢慢忘掉了封锁中激情的自己。 11、封锁解除了,吕宗桢又回到熟悉的生活中,结尾写了一只乌壳虫, 作者写这只乌壳虫有什么寓意? 明确:乌壳虫整天爬来爬去,很少有思考的时间,当吕宗桢扭开电灯时, 乌壳虫伏在地板的正中,暂时脱离了它的生活常态,当灯熄灭,乌壳虫又恢复了 常态,回巢了。“乌壳虫”的意象就是吕宗桢生活处境的隐语,吕宗桢在非常态 下说了日常不敢说的话,想起了日常不敢想的欲望,但常态一恢复,封锁一解除, 吕宗桢又回到了以前。 11、 通过对小说环境、人物形象的分析,你认为“封锁”有怎样的寓意? 明确:现实是单调、乏味、平庸的,在有序的生活轨道上,人背负着应有的责任, 承受 着固有的压力前行。而电车上的“封锁”引发了人心蓄积已久的躁动,让人从常 规脱缰而出,是人性的一个出逃机会,也是一次解放。日常生活封锁了人性,非 常态中,人性是开放的,人的自然欲望得到释放,并导致激情的突然迸发,产生 越轨的萌想,从而对日常生活构成反封锁。 【小说语言】 1、 反复,重现: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 (1)开电车的人开电车:使叙述语言显得死板,让人感受到庸常的生活周 而复始,属 于“该是怎样就怎样”的人类生活常态。 (2) 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 柔滑的,老长老 长的曲蟮,没有完,没有完:暗示出日常生活的贫乏、单调和无聊,并且让人觉 得这乏味的生活无限漫长。 (3)摇铃了。“叮玲玲玲玲玲,”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小点,一 点一点连成了一条虚 线,切断了时间与空间……封锁开放了。“叮玲玲玲玲玲”摇着铃,每一个“玲” 字是冷冷的一点,一点一点连成一条虚线,切断时间与空间:间隔重复,使小说 的脉络清晰,对常态和非常态起到一种切换作用。 (4)还有一个较有勇气的山东乞丐,毅然打破了这静默。他的嗓子浑圆 嘹亮:“可怜啊可怜!一个人啊没钱!”悠久的歌,从一个世纪唱到下一个世纪。 音乐性的节奏传染上了开电车的。开电车的也是山东人。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抱着胳膊,向车门上一靠,跟着唱了起来:“可怜啊可怜!一个人啊没钱!”…… 开电车的放声唱道:“可怜啊可怜!一个人啊没钱!可怜啊可……”一个穷婆子 慌里慌张掠过车头,横穿过马路。开电车的大喝道:“猪猡!”:这歌谣就是常 态生活的调子,这种调子不断地重复,从小说开头唱到小说结尾,并且似乎预示 着这种常态将从一个世纪延伸到另一个世纪,难以改变,这也正显示了日常生活 周而复始且无限漫长的特点
2、比喻: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 事物。 (1)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 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一一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蟮,没有完,没 有完:抓住了电车轨道在外形上与曲蟮的相似点,并隐喻着日常生活的贫乏、单 调、无聊和难以把握。 (2)生命像圣经,从希伯莱文译成希腊文,从希腊文译成拉丁文,从拉丁文译 成英文,从英文译成国语。翠远读它的时候,国语又在她脑子里译成了上海话 那未免有点隔膜:《圣经》经过无数种语言最终译成了上海话,使人产生“隔膜 这是翠远在不经意的阅卷中,灵光一闪的醒悟—一自己与真实生命的隔膜,就像 翻译与原著的隔膜。抽象的感觉,借助形象的联想,让人突然有所感悟。 (3)她的手臂,白倒是白的,像挤出来的牙膏。她的整个的人像挤出来的牙膏, 没有款式:牙膏的特点,白,软,没有多变的样式,这和吴翠远衣着的朴素、头 发的千篇一律、表情的呆板很相似,这个比喻让人对吴翠远这样一个好人的印象 更加深刻 (4)在宗桢的眼中,她的脸像一朵淡淡几笔的白描牡丹花,额角上两三根吹乱 的短发便是风中的花蕊:在陌生的环境中,吕宗桢和吴翠远都迸发了激情,这是 吴翠远的脸不再像牙膏没款式,而有了娇羞之态,因此开始像牡丹花了。 3、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来加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 (1)培芝是一个胸怀大志的清寒子弟,一心只想娶个略具资产的小姐。吕宗桢 的大女儿今年方才十三岁,已经被培芝晙在眼里,心里打着如意算盘,脚步儿越 发走得勤了:培芝的“胸怀大志”,无非是想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贫寒的处境, 连吕宗桢年方才十三岁的女儿也“睃”在眼里,可见,这个“胸怀大志”充满了 讽刺意味 (2)董培芝毕竟看见了他,向头等车厢走过来了,谦卑地,老远地就躬着腰, 红喷喷 的长长的面颊,含有僧尼气息的灰布长衫一一一个吃苦耐劳,守身如玉的青年, 最合理想的乘龙快婿:打着肮脏的如意算盘,却表现得谦卑有礼,看起来是最合 理想的乘龙快婿,实际是颇富心计的投机分子。 3、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 这庞大的城市在阳光里盹着了,重重地把头搁在人们的肩上,口涎顺着人们的衣 服缓缓流下去,不能想象的巨大的重量压住了每一个人:城市因为封锁,原本喧 嚣、忙碌的气氛不见了,嘈杂的声音也消失了,一下子安静下来了。作者把它当 作人来写,写出了日常生活的恶心和人们生存的重压 【附录:张爱玲经典语录】 1、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 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 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2、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3、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 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4、整个的花团簇锦的大房间是一个玻璃球,球心有五彩的碎花图案。客人们都 是小心翼翼顺着球面爬行的苍蝇,无法爬进去
2、比喻: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 一事物。 (1)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 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蟮,没有完,没 有完:抓住了电车轨道在外形上与曲蟮的相似点,并隐喻着日常生活的贫乏、单 调、无聊和难以把握。 (2)生命像圣经,从希伯莱文译成希腊文,从希腊文译成拉丁文,从拉丁文译 成英文,从英文译成国语。翠远读它的时候,国语又在她脑子里译成了上海话。 那未免有点隔膜:《圣经》经过无数种语言最终译成了上海话,使人产生“隔膜”, 这是翠远在不经意的阅卷中,灵光一闪的醒悟——自己与真实生命的隔膜,就像 翻译与原著的隔膜。抽象的感觉,借助形象的联想,让人突然有所感悟。 (3)她的手臂,白倒是白的,像挤出来的牙膏。她的整个的人像挤出来的牙膏, 没有款式:牙膏的特点,白,软,没有多变的样式,这和吴翠远衣着的朴素、头 发的千篇一律、表情的呆板很相似,这个比喻让人对吴翠远这样一个好人的印象 更加深刻。 (4)在宗桢的眼中,她的脸像一朵淡淡几笔的白描牡丹花,额角上两三根吹乱 的短发便是风中的花蕊:在陌生的环境中,吕宗桢和吴翠远都迸发了激情,这是 吴翠远的脸不再像牙膏没款式,而有了娇羞之态,因此开始像牡丹花了。 3、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来加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 (1)培芝是一个胸怀大志的清寒子弟,一心只想娶个略具资产的小姐。吕宗桢 的大女儿今年方才十三岁,已经被培芝睃在眼里,心里打着如意算盘,脚步儿越 发走得勤了:培芝的“胸怀大志”,无非是想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贫寒的处境, 连吕宗桢年方才十三岁的女儿也“睃”在眼里,可见,这个“胸怀大志”充满了 讽刺意味。 (2)董培芝毕竟看见了他,向头等车厢走过来了,谦卑地,老远地就躬着腰, 红喷喷 的长长的面颊,含有僧尼气息的灰布长衫——一个吃苦耐劳,守身如玉的青年, 最合理想的乘龙快婿:打着肮脏的如意算盘,却表现得谦卑有礼,看起来是最合 理想的乘龙快婿,实际是颇富心计的投机分子。 3、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 这庞大的城市在阳光里盹着了,重重地把头搁在人们的肩上,口涎顺着人们的衣 服缓缓流下去,不能想象的巨大的重量压住了每一个人:城市因为封锁,原本喧 嚣、忙碌的气氛不见了,嘈杂的声音也消失了,一下子安静下来了。作者把它当 作人来写,写出了日常生活的恶心和人们生存的重压。 【附录:张爱玲经典语录】 1、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 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 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2、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3、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 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4、整个的花团簇锦的大房间是一个玻璃球,球心有五彩的碎花图案。客人们都 是小心翼翼顺着球面爬行的苍蝇,无法爬进去
5、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 花。 6、寿芝直挺挺地躺在床上,搁在肋骨上的两只手蜷曲着像死去的鸡的脚 爪 7、她穿着的一件曳地长袍,是最鲜辣的潮湿的绿色,沾着什么就染绿了。她略 略移动一步,仿佛她刚才所占有的空气上便留着个绿迹子 8、今年冬天我是第一次穿皮袄。晚上坐在火碰盆边,那火,也只是灰掩着的 点红;实在冷,冷得瘪瘪缩缩,万念俱息。手插在大襟里,摸着里面的柔滑的皮, 自己觉得像只狗。偶尔碰着鼻尖,也是凉凉的,像狗。 9、太大的衣服另有一种特殊的诱惑性,走起路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人 的地方是人在颤抖,无人的地方是衣服在颤抖,虚虚实实,极其神秘 10、书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点是使我近视加深,但还是值得的
5 、 十 一 月 尾 的 纤 月 , 仅 仅 是 一 钩 白 色 , 像 玻 璃 窗 上 的 霜 花。 6、寿芝直挺挺地躺在床上,搁在肋骨上的两只手蜷曲着像死去的鸡的脚 爪。 7、她穿着的一件曳地长袍,是最鲜辣的潮湿的绿色,沾着什么就染绿了。她略 略移动一步,仿佛她刚才所占有的空气上便留着个绿迹子。 8、今年冬天我是第一次穿皮袄。晚上坐在火碰盆边,那火,也只是灰掩着的一 点红;实在冷,冷得瘪瘪缩缩,万念俱息。手插在大襟里,摸着里面的柔滑的皮, 自己觉得像只狗。偶尔碰着鼻尖,也是凉凉的,像狗。 9、太大的衣服另有一种特殊的诱惑性,走起路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人 的地方是人在颤抖,无人的地方是衣服在颤抖,虚虚实实,极其神秘。 10、书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点是使我近视加深,但还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