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第四单元-14勾践灭吴 林承雄编写2001-8-26 14课勾践灭吴 (中学语文网中网辑htt/ ww.ykyz. net/yuwen/ index htm) 教学目标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 有 3、认真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不沉沦,刻 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与其奋斗成功的具体缘由,理解文种、申胥的忠贤报国之 志。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艺术。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饿最后两段。 3、中的特本殊句式归类 (1)判断句 ①夫吴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此寡人之罪也(省略介词于) ⑥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④昔者之战也……寡人之罪也 (2)省略句 ①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省略动宾短语“之”。之一一指代文种) ②(与之成)不可!(省主语一—与越国订立盟约) ⑥纳之(于)太宰喜否(省略介词于) ④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省略介词宾语“之”) 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 ⑥(勾践)无不甫(之)也(省略主语与宾语) ⑦员闻之,陆人居(于)陆,水人居(于)水(省介词) 省量词,例①:女子十七(岁)不嫁,丈夫二十(岁)不取2:一(条)犬,一(头) 豚 (3)倒装句 A介宾短语后置 ①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乃号令于三军 ⑥又有美于此者将献之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第1页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 第四单元-14 勾践灭吴 林承雄 编写 2001-8-26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 1 第 1 页 共 13 页 14 课 勾践灭吴 (中学语文网中网辑 http://www.ykyz.net/yuwen/index.htm) 教学目标: 1、 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 有。 3、 认真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不沉沦,刻 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与其奋斗成功的具体缘由,理解文种、申胥的忠贤报国之 志。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艺术。 教学设想: 1、 教学重点:(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饿最后两段。 3、课中的特本殊句式归类 (1)判断句 ○1 夫吴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2 此寡人之罪也(省略介词于) ○3 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4 昔者之战也……寡人之罪也 (2)省略句 ○1 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省略动宾短语“之”。之——指代文种) ○2 (与之成)不可!(省主语——与越国订立盟约) ○3 纳之(于)太宰喜否(省略介词于) ○4 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省略介词宾语“之”) ○5 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 ○6 (勾践)无不甫(之)也(省略主语与宾语) ○7 员闻之,陆人居(于)陆,水人居(于)水(省介词) 省量词,例○1 :女子十七(岁)不嫁,丈夫二十(岁)不取2:一(条)犬,一(头) 豚 (3)倒装句 A 介宾短语后置 ○1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 ○2 乃号令于三军 ... ○3 又有美于此..者将献之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第四单元-14勾践灭吴 林承雄编写2001-8-26 B.宾语前置 何后之有? 体课虚词用法归类 代词,他,它。例①:吾与之共越国之政。:三江环之 助词,的。例①:苟得闻子大夫之言Q此则寡人之罪也 助词,取消主谓间的独立性,不译。例: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Q若水之不归 也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例:何后之有? 2、其 代词,他的,他们的。例①:执其手而与之谋。②: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代词,他。例: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代词,自己的。例: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指示代词,那些。例:其必士。 副词,同“岂”,难道。例: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3、于 介词:在。例①: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②遂使之行成于吴 “于是”属介宾短语作补语,“在这种局面” 连词,而,表目的,可译为“以致”、“导致”、“用来”。 例①: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5、而 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执其手而与之谋。 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但是” 例: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6、已 助词,同“矣‘,了。例:虽悔之,亦无及已 副词,已经,例:今已服矣。 教学过程 邛一课时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第2页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 第四单元-14 勾践灭吴 林承雄 编写 2001-8-26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 2 第 2 页 共 13 页 B.宾语前置 何后之.有? 本课虚词用法归类 1、之 代词,他,它。例○1 :吾与之共越国之政。○2 :三江环之。 助词,的。例○1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2 此则寡人之罪也 助词,取消主谓间的独立性,不译。例○1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2 若水之不归 也。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例:何后之有? 2、其 代词,他的,他们的。例○1 :执其手而与之谋。○2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代词,他。例: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代词,自己的。 例: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指示代词,那些。例:其必士。 副词,同“岂”,难道。例: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3 、于 介词:在。例○1 :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2 遂使之行成于吴。 “于是”属介宾短语作补语,“在这种局面” 4、以 连词,而,表目的,可译为“以致”、“导致”、“用来”。 例○1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例○2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5、而 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执其手而与之谋。 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但是” 例: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6、已 助词,同“矣‘,了。例:虽悔之,亦无及已。 副词,已经,例:今已服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第四单元-14勾践灭吴 林承雄编写2001-8-26 教学要点:解题;简介《国语》思想内容、文学价值与本文相关时代背景;把握全 文内容要点;讲读第一部分。 、导语: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 千越甲可吞吴“。这幅对联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写的。上联说 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 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恨,终 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 实现心中理想的。(板书课题) 、题解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 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 1、关于《囡语》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一样都是左丘明所作, 般的看法是,《国语》有一个成书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 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它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 八国的记言史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 起到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538年的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全书似乎 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采择有多少,以《周语》的记载最详备,其余各国所记都 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国语》的编写意图,是“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国 语·楚语下》)。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 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韦昭《国语解·叙》、刘熙《释名》)之称。《国语》 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它具有史家“尚实录,寓褒贬”的传统,也能运用形象思维来写史,具有较强的史 学和文学价值。言谈为事实而发,事实又作为言谈的验证。它着重记述“邦国成败 嘉言善语”,故名为《国语》。它叙事比较完整,着力于通过对话,验证于行动,虚 实相生,详略有致地揭示人物性格,表达思想 3、关于本文时代背景 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地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496年,吴攻打 越,战于木隽李(今浙江嘉兴),吴师战败,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儿子即位。公元前 494年为父报仇,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 后讨伐吴国,在五湖(今太湖)大败。率五千甲盾而退保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 并使人向吴王求和。勾践在吴国卧薪尝胆三年,回国后“十年生聚,而是年教训” 方面为保命存国,施行缓兵之计,忍辱含垢图生存,一方面引诱吴王肆无忌惮地 膨胀称霸诸侯的野心。吴先后征服中原的鲁、邾等国,压服齐、晋,夺得霸主之位 《左传》说夫差“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又说吴王不恤民力,“视民如仇”,穷兵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 第3页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 第四单元-14 勾践灭吴 林承雄 编写 2001-8-26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 3 第 3 页 共 13 页 教学要点:解题;简介《国语》思想内容、文学价值与本文相关时代背景;把握全 文内容要点;讲读第一部分。 一、导语: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幅对联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写的。上联说 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 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恨,终 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 实现心中理想的。(板书课题) 二、题解: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 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 1、关于《国语》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一样都是左丘明所作, 一般的看法是,《国语》有一个成书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 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它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 八国的记言史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前 990 年) 起到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前 453 年)共 538 年的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全书似乎 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采择有多少,以《周语》的记载最详备,其余各国所记都 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国语》的编写意图,是“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国 语·楚语下》)。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 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韦昭《国语解·叙》、刘熙《释名》)之称。《国语》 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它具有史家“尚实录,寓褒贬”的传统,也能运用形象思维来写史,具有较强的史 学和文学价值。言谈为事实而发,事实又作为言谈的验证。它着重记述“邦国成败, 嘉言善语”,故名为《国语》。它叙事比较完整,着力于通过对话,验证于行动,虚 实相生,详略有致地揭示人物性格,表达思想。 3、 关于本文时代背景 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地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 496 年,吴攻打 越,战于木隽李(今浙江嘉兴),吴师战败,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儿子即位。公元前 494 年为父报仇,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 后讨伐吴国,在五湖(今太湖)大败。率五千甲盾而退保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 并使人向吴王求和。勾践在吴国卧薪尝胆三年,回国后“十年生聚,而是年教训”, 一方面为保命存国,施行缓兵之计,忍辱含垢图生存,一方面引诱吴王肆无忌惮地 膨胀称霸诸侯的野心。吴先后征服中原的鲁、邾等国,压服齐、晋,夺得霸主之位。 《左传》说夫差“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又说吴王不恤民力,“视民如仇”,穷兵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第四单元-14勾践灭吴 林承雄编写2001-8-26 黩武,凋敝不堪。事实如此,吴王沉湎声色,扰乱农工,违背时令,相信谗言,喜 欢倡优,疏远了拾遗补阙、劝善规过的大臣,所以通达贤人隐居不出,忠臣背叛 周围人曲意逢迎,施肥不分,苟且偷安。勾践、鲁哀公十六年攻打吴,鲁哀公二十 年保卫了吴,在军营中过了三年之后,终于在鲁哀公二十二年冬(公元前473年) 灭吴 指名分别朗读课文,正音释词 (一)正音:会稽(kuoj)浠(chi)夏天穿的一种细葛布。句(gou)无鄞(yin)地名, 在今浙江宁波。喜否(pi)人名,即伯喜否。疾疹(chen)患病的人。无不脯(f)也 (二)掌握本文的通假字 课文原句 释义 0不可失也已 已通矣 语尾助词 亦无及已 已通矣 同上 「将帅 帅通率 ④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婚娶 将兔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⑥而摩历之于义 摩历通磨本指摩擦,使其锐利 现多比喻磨练。 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⑧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有通又古人习惯在整数与零之间加 “有”字,可延长音节,增加韵味 国之孺子游者,无不甫也甫通哺 人食物吃 ⑩|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其通岂 四、齐声诵读课文一遍,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试简要概括其内容。 明确:全文共三部分,分别为:战败和谈(第一至二自然段),卧薪尝胆(第三至四 自然段),胜而灭吴(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五、讲读第一部分 (一)学生自译此部分,解答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疑难处。 难词难句解析: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之上。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停留居住 2、乃(于是、就)号令三军(古时军队大多氛围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也 泛指军队。) 3、有能助寡人谋而退(使动用法,使之撤退)吴者,吾与之共知(动词,主管、管 理)越国之政(朝政、政权) 4、贾人夏则资(动词,积蓄,储备。文中是早作准备之意)皮,旱则资舟,水(用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第4页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 第四单元-14 勾践灭吴 林承雄 编写 2001-8-26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 4 第 4 页 共 13 页 黩武,凋敝不堪。事实如此,吴王沉湎声色,扰乱农工,违背时令,相信谗言,喜 欢倡优,疏远了拾遗补阙、劝善规过的大臣,所以通达贤人隐居不出,忠臣背叛; 周围人曲意逢迎,施肥不分,苟且偷安。勾践、鲁哀公十六年攻打吴,鲁哀公二十 年保卫了吴,在军营中过了三年之后,终于在鲁哀公二十二年冬(公元前 473 年) 灭吴。 三、指名分别朗读课文,正音释词。 (一)正音:会稽(kuàijī) 浠(chī)夏天穿的一种细葛布。 句(gōu)无 鄞(yǐn)地名, 在今浙江宁波。 喜否(pǐ)人名,即伯喜否 。疾疹(chēn)患病的人。无不脯(fǔ)也 (二)掌握本文的通假字 序 号 课文原句 通 释义 ○1 不可失也已 已通矣 语尾助词 ○2 亦无及已 已通矣 同上 ○3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 带领、率领 ○4 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 婚娶 ○5 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 分娩 ○6 而摩历之于义 摩历通磨 砺 本指摩擦,使其锐利; 现多比喻磨练。 ○7 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 征税 ○8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 千 有通又 古人习惯在整数与零之间加一 “有”字,可延长音节,增加韵味。 ○9 国之孺子游者,无不 甫也 甫通哺 给人食物吃 ○10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其通岂 难道 四、齐声诵读课文一遍,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试简要概括其内容。 明确:全文共三部分,分别为:战败和谈(第一至二自然段),卧薪尝胆(第三至四 自然段),胜而灭吴(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五、讲读第一部分 (一)学生自译此部分,解答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疑难处。 难词难句解析: 1、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之上。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停留居住。 2、 乃(于是、就)号令三军(古时军队大多氛围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也 泛指军队。) 3、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使动用法,使之撤退)吴者,吾与之共知(动词,主管、管 理)越国之政(朝政、政权) 4、 贾人夏则资(动词,积蓄,储备。文中是早作准备之意)皮,旱则资舟,水(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第四单元-14勾践灭吴 林承雄编写2001-8-26 作动词,发大水)则资车,以(目的连词,来)待乏(物质匮乏的时候)也 5、夫虽(即使)无四方之忧,然(转折连词,然而、但是)谋臣与爪牙(指勇猛的 将士)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6、今君王既(已经)栖于会稽之上,然后(这样以后)乃求谋臣,无乃后(晚)乎? (无乃……乎:固定句式,岂不是……吗?表反问的句式) 7、苟(如果)得闻子大夫(即大夫,子是加在人名或官名之前的尊敬之词)之言 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后,即有什么晚的) 8、遂使之行成(求和,成,和)于吴 9、子胥谏曰:“不可(与之成)!”省略句 10、夫上(高)党(所、处、地)之国,我攻而胜之 l1、喜否闻古之伐国者,服(使动词,使服从)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 差与之成(讲和)而去(使动词,使离开)之 (二)讨论 1、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越王勾践和吴王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明确: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3、文种对勾践提出了怎样的批评?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批评的? (明确:批评勾践平时不注意任用谋臣与武将,而到兵临城下时才想到寻找有用之 才,为时已晚。采用比喻说理的方法,用贾人与蓑笠作比。) 4、伍子胥反对议和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明确:吴月两国是世代的仇敌:吴越两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两国不能并存:吴国 占据中原无利可图,而占据越地则得益非浅。 5、谈判的结果怎样?(提示:夫差王与之成而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 2、补充练习 【基础知识训练】 1、下面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乃后乎:没有你的后代吧 B.成而去之:达成协议以后离开。 C.纳宦其子:由公家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 D.庙礼之: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 分析:A项错了,“无乃“相当于”只怕“。表推测,应改为”恐怕太迟了吧。“ 2、下面带点词的用法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B.然谋臣与爪牙之士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第5页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 第四单元-14 勾践灭吴 林承雄 编写 2001-8-26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 5 第 5 页 共 13 页 作动词,发大水)则资车,以(目的连词,来)待乏(物质匮乏的时候)也。 5、 夫虽(即使)无四方之忧,然(转折连词,然而、但是)谋臣与爪牙(指勇猛的 将士)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6、 今君王既(已经)栖于会稽之上,然后(这样以后)乃求谋臣,无乃后(晚)乎? (无乃……乎:固定句式,岂不是……吗?表反问的句式) 7、 苟(如果)得闻子大夫(即大夫,子是加在人名或官名之前的尊敬之词)之言, 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后,即有什么晚的) 8、 遂使之行成(求和,成,和)于吴 9、 子胥谏曰:“不可(与之成)!”省略句 10、夫上(高)党(所、处、地)之国,我攻而胜之 11、喜否闻古之伐国者,服(使动词,使服从)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 差与之成(讲和)而去(使动词,使离开)之 (二)讨论: 1、 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 越王勾践和吴王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明确: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3、 文种对勾践提出了怎样的批评?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批评的? (明确:批评勾践平时不注意任用谋臣与武将,而到兵临城下时才想到寻找有用之 才,为时已晚。采用比喻说理的方法,用贾人与蓑笠作比。) 4、 伍子胥反对议和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明确:吴月两国是世代的仇敌;吴越两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两国不能并存;吴国 占据中原无利可图,而占据越地则得益非浅。) 5、 谈判的结果怎样?(提示:夫差王与之成而去)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练习二 2、 补充练习 【基础知识训练】 1、 下面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乃后乎:没有你的后代吧。 B.成而去之:达成协议以后离开。 C.纳宦其子:由公家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 D.庙礼之: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 分析:A 项错了,“无乃“相当于”只怕“。表推测,应改为”恐怕太迟了吧。“ 2、 下面带点词的用法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B.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第四单元-14勾践灭吴 林承雄编写2001-8-26 C.吾不能居其地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 D.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既呼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分析:A项的两个“之”都是第三人称代词:B项的两个“之”都是助词,连接定中 结构:C项的两个“其”字都是第三人称代词:D项的“其”一个是语气副词,表诘 问,译为“难道”,另一个是第三人称代词 3、下列句中没有通家字的一项是() A.虽悔之,亦无及已 B.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C.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D.令仕者无取老妇 E.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4、下列括号里补出的词语不准确的一项是() A.(勾践)遂使行成于吴。 B.(吴)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 C.(勾践)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 D.(民)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分析:D项有错,应补出的是“勾践”,意思是勾践哭着埋葬百姓的儿子,就像自己 的儿子死了一样伤心。这表现他非常关心百姓的死活 5、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果行,国人皆劝 劝君更尽一杯酒 C。遂使之行成于吴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其师。 D。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6、下列各句中对“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B。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 C。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了解) D。孰为汝多知乎? (通“智”) 、下面对于课文的意思概括不朱雀的一项是() A.勾践被吴国的军队打得退到会稽山时,虚心听取大夫文种的意见,并派他去吴国 讲和。 B.伍子胥进谏吴王夫差,不可与越国讲和,太宰授首越国的美女,劝夫差与越国讲 和 C.勾践决心更改治国之政,一面讨好麻痹吴国,一面鼓励百姓休养生息,重视贤人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 第6页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 第四单元-14 勾践灭吴 林承雄 编写 2001-8-26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 6 第 6 页 共 13 页 C.吾不能居其.地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 D.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勾践既呼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分析:A 项的两个“之”都是第三人称代词;B 项的两个“之”都是助词,连接定中 结构;C 项的两个“其”字都是第三人称代词;D 项的“其”一个是语气副词,表诘 问,译为“难道”,另一个是第三人称代词。 3、下列句中没有通家字的一项是( ) A.虽悔之,亦无及已 B.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C.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D.令仕者无取老妇。 E.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4、下列括号里补出的词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勾践)遂使行成于吴。 B.(吴)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 C.(勾践)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 D.(民)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分析:D 项有错,应补出的是“勾践”,意思是勾践哭着埋葬百姓的儿子,就像自己 的儿子死了一样伤心。这表现他非常关心百姓的死活。 5、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果行,国人皆劝. 劝.君更尽一杯酒 C。遂.使之行成于吴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其师。 D。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6、下列各句中对“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B。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 C。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了解) D。孰为汝多知.乎? (通“智”) 7、下面对于课文的意思概括不朱雀的一项是( ) A.勾践被吴国的军队打得退到会稽山时,虚心听取大夫文种的意见,并派他去吴国 讲和。 B.伍子胥进谏吴王夫差,不可与越国讲和,太宰授首越国的美女,劝夫差与越国讲 和。 C.勾践决心更改治国之政,一面讨好麻痹吴国,一面鼓励百姓休养生息,重视贤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第四单元-14勾践灭吴 林承雄编写2001-8-26 终于做到国富民强 D.国家父兄认为越国十几年的克制己经够了,要求对吴国报仇,勾践马上答应了他 分析:国之父兄要求对吴国报仇雪耻时,勾践并没有马上答应,而是继续检讨自己 的罪过。在大家的一再请求下才答应了,并要求大家旅进旅退,同心协力。 【延伸阅读训练】 甲、《左传》(选) 吴王夫差败越与夫椒,报木隽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盾五千保于会稽,使大 夫种因吴大宰喜否以行成。吴子将许之。伍员曰:“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滋, 去疾莫如尽。’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郇,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 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忌(原字为“其”字头,“心”字底)浇能戒之。浇使椒 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 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 壹(浇的弟弟),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过,而越 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 壤,而世为仇雠。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雠,后虽悔之,不可食 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蛮夷而长寇雠,以是求泊,必不行矣。 弗听。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思考题 1.从《勾践灭吴》中找出与本文画线句意思相近的句子。 2、与《勾践灭吴》相比,伍员还提出哪些包括与越议和的道理? 3、请结合课文与本文,根据显示,谈谈你对“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看法。 参考答案: 1.(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2)夫吴之与越仇,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氏之无所移。有 吴則无越,有越則无吴。(3)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一。2、①通过粪比举倒,把夏少康比 作勾践,从历史的角度证明除審必须彻底,放虎归山,贻害无旁。②分析勾践的为人,证明他是一 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是吴国最危险的敌人。③与越议和是违背天意主张仇敌,而处在蛮夷之间助 长仇敌则唯成霸业。3、这句话体现的是勾践对“以民为本”思想的认识与实践,也是越国反敗为 胜,天吴复仇的重要原因。如票我们现在不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那么我们终将成为落伍者和失败 者。因此,我们的领导必须清酲地认识到,只有体察氏意,与百姓冏甘共苦,采取休养生息,发展 生产的欧篥,才能富民强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乙、《史记》(选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 也,月:“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 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 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 7 第7页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 第四单元-14 勾践灭吴 林承雄 编写 2001-8-26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 7 第 7 页 共 13 页 终于做到国富民强。 D.国家父兄认为越国十几年的克制已经够了,要求对吴国报仇,勾践马上答应了他 们。 分析:国之父兄要求对吴国报仇雪耻时,勾践并没有马上答应,而是继续检讨自己 的罪过。在 大家的一再请求下才答应了,并要求大家旅进旅退,同心协力。 【延伸阅读训练】 甲、《左传》(选) 吴王夫差败越与夫椒,报木隽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盾五千保于会稽,使大 夫种因吴大宰喜否以行成。吴子将许之。伍员曰:“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滋, 去疾莫如尽。’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郇,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 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忌(原字为“其”字头,“心”字底)浇能戒之。浇使椒 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 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 壹(浇的弟弟),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过,而越 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 壤,而世为仇雠。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雠,后虽悔之,不可食 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蛮夷而长寇雠,以是求泊,必不行矣。“ 弗听。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思考题 1.从《勾践灭吴》中找出与本文画线句意思相近的句子。 2、与《勾践灭吴》相比,伍员还提出哪些包括与越议和的道理? 3、 请结合课文与本文,根据显示,谈谈你对“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看法。 参考答案: 1、(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2)夫吴之与越仇,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之无所移。有 吴 则无越,有越则无吴。(3) 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一。2、○1 通过类比举例,把夏少康比 作勾践,从历史的角度证明除害必须彻底,放虎归山,贻害无穷。○2 分析勾践的为人,证明他是一 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是吴国最危险的敌人。○3 与越议和是违背天意主张仇敌,而处在蛮夷之间助 长仇敌则难成霸业。3、这句话体现的是勾践对“以民为本”思想的认识与实践,也是越国反败为 胜,灭吴复仇的重要原因。如果我们现在不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那么我们终将成为落伍者和失败 者。因此,我们的领导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体察民意,与百姓同甘共苦,采取休养生息,发展 生产的政策,才能富民强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乙、《史记》(选)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 也,月:“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 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 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第四单元-14勾践灭吴 林承雄编写2001-8-26 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思考题 1、从《勾践灭吴》一文中找出与本段画线句意思相近的句子。 2、请根据范蠡的对答,分析该任务的形象。 3、请谈一谈你对勾践“卧薪尝胆”的认识 参考答案 1、(1)非其之所种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门2)送往者,迎来者。其达士,洁其居,美 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2、范蠡是一个军事才能尖出,既有自 知之明,又能知人之才,胸襟开阔,一心为国的忠臣。3、吴越之战留下耒的录著名的典故是“卧 薪尝胆”,勾践的这一举动,是对自己的鞭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勾践是一个不为失败所压垮 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冏强大的敌人抗争的有道明君。这个典故后来演变为家喻户晓的成语,比喻刻 苦自励,杳发图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第二、三部分;概括评析人物形象:归纳全文中心与写作特点;拓 展阅读。 讲评练习 二]、讲读第二部分 (一)疑难字词句疏通 1、勾践说于国人曰shui劝说 2、寡人不知其(自己)力之不足也,而(却)又与大国执雠(结仇),以(导致, 以致)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改变治国政策)【省 略句】。 3、吊忧者(慰问) 4、去民之所恶(厌恶) 5、然后卑(恭卑)事(服事)夫差 6、宦(帝王的仆隶,这里名词用作使动词,“使……为宦)士三百人于(到)吴 7、四方之民归(归附)之,若(像什么一样)水之归也 8、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二三子”,春秋时表复数的习惯用语,相当于“你们 诸位”“各位”等)夫妇以蕃(生息,繁殖 9、其达(明智达理)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供给他们整 洁的住处,给他们漂亮的衣服穿,让他们吃饱饭。) 10、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礼,礼遇) (二)讨论: 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提示:力之不足,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请 更。) 2、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提示: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 第8页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 第四单元-14 勾践灭吴 林承雄 编写 2001-8-26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 8 第 8 页 共 13 页 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思考题: 1、 从《勾践灭吴》一文中找出与本段画线句意思相近的句子。 2、 请根据范蠡的对答,分析该任务的形象。 3、 请谈一谈你对勾践“卧薪尝胆”的认识。 参考答案 1、(1)非其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2)送往者,迎来者。其达士,洁其居,美 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2、范蠡是一个军事才能突出,既有自 知之明,又能知人之才,胸襟开阔,一心为国的忠臣。3、吴越之战留下来的最著名的典故是“卧 薪尝胆”,勾践的这一举动,是对自己的鞭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勾践是一个不为失败 所压垮, 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同强大的敌人抗争的有道明君。这个典故后来演变为家喻户晓的成语,比喻刻 苦自励,奋发图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第二、三部分;概括评析人物形象;归纳全文中心与写作特点;拓 展阅读。 一、讲评练习 二]、讲读第二部分 (一)疑难字词句疏通 1、 勾践说于国人曰 shui 劝说 2、 寡人不知其(自己)力之不足也,而(却)又与大国执雠(结仇),以(导致, 以致)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改变治国政策)【省 略句】。 3、 吊忧者(慰问) 4、 去民之所恶(厌恶) 5、 然后卑(恭卑)事(服事)夫差 6、 宦(帝王的仆隶,这里名词用作使动词,“使……为宦)士三百人于(到)吴 7、 四方之民归(归附)之,若(像什么一样)水之归也 8、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二三子”,春秋时表复数的习惯用语,相当于“你们” “诸位”“各位”等)夫妇以蕃(生息,繁殖) 9、 其达(明智达理)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供给他们整 洁的住处,给他们漂亮的衣服穿,让他们吃饱饭。) 10、 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礼,礼遇) (二)讨论: 1、 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提示:力之不足,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请 更。) 2、 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提示: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第四单元-14勾践灭吴 林承雄编写2001-8-26 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3、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 非其身之所种不食,非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提示:鼓励生育,提高 人口素质,招纳贤士。轻徭薄赋,整肃军纪。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 之食。三败吴国) 讲读第三部分 (一)疑难字词句疏通 1、昔者(从前)夫差耻(侮辱、羞辱;另解:原为形容词,现作使动词,“使吾君 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克制)矣,请报(报仇)之 2、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怎么能不知道羞耻呢)请姑(暂时)无庸(用)战! 3、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有 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请允许我们再打一战) 4、勾践既许之,乃致(招致,召集)其众而誓之 5、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思想行为)之少耻(缺少知耻的精神)也 6、今寡人将助(帮助,顺应)天灭之。吾不与(赞成)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 (同进同退,旅;俱)。 7、如此,则有常(规定的)刑就会有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 8、果行(果断地这样做(伐吴)),国人皆劝(劝勉鼓励) (二)讨论:越国伐吴时,国人为什么“皆劝”?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因为勾践与民休息、体恤百姓的措施,深得民心;越国国力大增,百姓 忠君爱国;越国上下精诚团结,雪耻心切。②根本原因是勾践忍辱负重,全国同 仇敌忾。具体而言:勾践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他认为只有民心所向,才能无 敌于天下,因此,他能够尊重民意,依靠民力,与百姓同甘共苦,休戚与共。于是, 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勾践有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面对强敌,他毫不畏惧,坚持 反攻复国的目标,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终于复仇雪耻。勾践礼贤下士,重用人才 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2、越国灭吴经过了哪几次战争?(明确:三次,即课文最后一句:败吴于囿,又败 之于没,又郊败之) 四、总结全文 (一)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从越王勾践战败媾和,卧薪尝胆,最终灭亡吴国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 示? (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2、本文塑造了一组形象鲜明生动的人物,试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他们的思想性格特 点。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第9页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 第四单元-14 勾践灭吴 林承雄 编写 2001-8-26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 9 第 9 页 共 13 页 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3、 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 非其身之所种不食,非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 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提示:鼓励生育,提高 人口素质,招纳贤士。轻徭薄赋,整肃军纪。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 之食。三败吴国) 三、讲读第三部分 (一)疑难字词句疏通 1、 昔者(从前)夫差耻(侮辱、羞辱;另解:原为形容词,现作使动词,“使吾君 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克制)矣,请报(报仇)之 2、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怎么能不知道羞耻呢)请姑(暂时)无庸(用)战! 3、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有 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请允许我们再打一战) 4、 勾践既许之,乃致(招致,召集)其众而誓之 5、 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思想行为)之少耻(缺少知耻的精神)也 6、 今寡人将助(帮助,顺应)天灭之。吾不与(赞成)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 (同进同退,旅;俱)。 7、 如此,则有常(规定的)刑 就会有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 8、 果行(果断地这样做(伐吴)),国人皆劝(劝勉鼓励) (二)讨论:越国伐吴时,国人为什么“皆劝”?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1 因为勾践与民休息、体恤百姓的措施,深得民心;越国国力大增,百姓 忠君爱国;越国上下精诚团结,雪耻心切。 ○2 根本原因是勾践忍辱负重,全国同 仇敌忾。具体而言:勾践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他认为只有民心所向,才能无 敌于天下,因此,他能够尊重民意,依靠民力,与百姓同甘共苦,休戚与共。于是, 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勾践有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面对强敌,他毫不畏惧,坚持 反攻复国的目标,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终于复仇雪耻。勾践礼贤下士,重用人才; 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2、越国灭吴经过了哪几次战争?(明确:三次,即课文最后一句:败吴于囿,又败 之于没,又郊败之) 四、总结全文 (一)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 从越王勾践战败媾和,卧薪尝胆,最终灭亡吴国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 示? (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2、 本文塑造了一组形象鲜明生动的人物,试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他们的思想性格特 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第四单元-14勾践灭吴 林承雄编写2001-8-26 (明确: 勾践:一代开明圣贤的明君。他胸怀大志,不忘国耻,有胆有识,处变不惊:知人 善任,勇于自责,能屈能伸,奋发图强;抚慰百姓,深得民心 夫差:一个有勇少谋的昏君。他优柔寡断,刚愎自用,骄矜自满,不纳忠言,听信 佞臣,终于错失良机,埋下祸根 文种:一个治乱之贤臣。他耿直坦率,忠贞自负,足智多谋,长于辞令。 子胥:一个失败的忠臣。他忠心耿耿,力谏君主,观察敏锐,分析深刻,但缺乏进 谏之艺术,又遇上惑于谗臣的昏君,一片苦心付之东流。 伯否喜:一个色令智昏的奸佞之臣。他置自己的职责于脑后,贪图越国美女,巧言 惑君,帮助越国“行成于吴”,成为吴国灭亡的千古罪人。) 3、分析本文详略取舍上的特点。(提问:文章标题为“勾践灭吴”,那么,全文的重 点是否在于“灭吴”之战?) (明确:吴越战争的具体情节不是作者所要反映的内容,因此文中隐去了吴越五湖 之战、勾践被打败这一段史实:对于越国反攻过程中数年发生的几次战争,也只是 笔带过。而和谈备战是作者要重点表现的,因此不惜笔墨放开去写。写和谈,各 色人等纷纷出场,文势跌宕,高潮迭起。写备战,从人力物力两方面写,人力一面 写得尤为详细,如婚娶的具体规定,奖励剩余的具体措施等,无不如实笔录。从而 令人信服地表明:勾践灭吴,事有必然:夫差覆亡,无法逆转。) 4、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①叙述语言古朴简明,点到即止,绝无赘言:@人物语言个性鲜明,旁征 博引,巧譬善喻;⑥人物对话曲折尽情,起到了推进事态发展与表现人物思想感情 的作用。⑨人物语言切合特定环境与人物特定的思想感情。例如:勾践只有在兵败 国危以后才会亲切地称三军将士为“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并提出谁能退吴,便与 他一道分享国家权力。再如文种作为治乱之贤臣,忠心耿耿,才敢于对勾践提出批 评。而伍子胥、老谋深算,富有远见,才会入木三分地剖析不可与越国议和的理由。) (二)拓展阅读:换一种眼光解读《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中的军事家们是如何运用三十六计的? 1、美人计如第三自然段:越人饰美女八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效果:缔结和约,吴国撤军 美人计讲解 原文: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纬4。利用御寇,顺相 保也 分析:美人计为败战之计,是形势不利于我方时采用的一种谋略。越王勾践在战败 面临亡国之危的形势下,以美女八个贿赂吴王夫差的亲信否喜,是符合形势需要的 美女西施也在此时被送给了吴王夫差,目的是求得媾和,获得喘息之机。 2、苦肉计如第四自然段:然后卑事夫差……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 10 第10页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 第四单元-14 勾践灭吴 林承雄 编写 2001-8-26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 10 第 10 页 共 13 页 (明确: 勾践:一代开明圣贤的明君。他胸怀大志,不忘国耻,有胆有识,处变不惊;知人 善任,勇于自责,能屈能伸,奋发图强;抚慰百姓,深得民心。 夫差:一个有勇少谋的昏君。他优柔寡断,刚愎自用,骄矜自满,不纳忠言,听信 佞臣,终于错失良机,埋下祸根。 文种:一个治乱之贤臣。他耿直坦率,忠贞自负,足智多谋,长于辞令。 子胥:一个失败的忠臣。他忠心耿耿,力谏君主,观察敏锐,分析深刻,但缺乏进 谏之艺术,又遇上惑于谗臣的昏君,一片苦心付之东流。 伯否喜:一个色令智昏的奸佞之臣。他置自己的职责于脑后,贪图越国美女,巧言 惑君,帮助越国“行成于吴”,成为吴国灭亡的千古罪人。) 3、 分析本文详略取舍上的特点。(提问:文章标题为“勾践灭吴”,那么,全文的重 点是否在于“灭吴”之战?) (明确:吴越战争的具体情节不是作者所要反映的内容,因此文中隐去了吴越五湖 之战、勾践被打败这一段史实:对于越国反攻过程中数年发生的几次战争,也只是 一笔带过。而和谈备战是作者要重点表现的,因此不惜笔墨放开去写。写和谈,各 色人等纷纷出场,文势跌宕,高潮迭起。写备战,从人力物力两方面写,人力一面 写得尤为详细,如婚娶的具体规定,奖励剩余的具体措施等,无不如实笔录。从而 令人信服地表明:勾践灭吴,事有必然;夫差覆亡,无法逆转。) 4、 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1 叙述语言古朴简明,点到即止,绝无赘言;○2 人物语言个性鲜明,旁征 博引,巧譬善喻;○3 人物对话曲折尽情,起到了推进事态发展与表现人物思想感情 的作用。○4 人物语言切合特定环境与人物特定的思想感情。例如:勾践只有在兵败 国危以后才会亲切地称三军将士为“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并提出谁能退吴,便与 他一道分享国家权力。再如文种作为治乱之贤臣,忠心耿耿,才敢于对勾践提出批 评。而伍子胥、老谋深算,富有远见,才会入木三分地剖析不可与越国议和的理由。) (二)拓展阅读:换一种眼光解读《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中的军事家们是如何运用三十六计的? 1、美人计 如第三自然段:越人饰 美女八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效果:缔结和约,吴国撤军。 美人计讲解: 原文: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纬 4。利用御寇,顺相 保也。 分析:美人计为败战之计,是形势不利于我方时采用的一种谋略。越王勾践在战败 面临亡国之危的形势下,以美女八个贿赂吴王夫差的亲信否喜,是符合形势需要的。 美女西施也在此时被送给了吴王夫差,目的是求得媾和,获得喘息之机。 2、苦肉计 如第四自然段:然后卑事夫差……其身亲为夫差前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