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第二课时 浙师大人文学院倪高华 复习式导入 学生背诵第一段。 师:苏子秋夜荡舟,风月无边,他感到很快乐,快乐了就要喝酒,喝酒喝得髙兴了就开始唱歌。 (借此引入第二段的学习) 、赏析第二段 师讲: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于是”是不是今天我们说的“于是”呢?(学生思考回答, 老师明确)不是,于,在;是,这,解释为“在这时候”。在这个时候,喝酒喝得很高兴,扣舷而歌 之,你看他是怎么唱的?敲打着船舷而唱。那么唱什么呢?请大家把歌词内容大声齐读出来(学生读):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 桨,棹是什么意思?(生答船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怎么解释?课文注释有,请大家仔细看一下, 溯,是逆水而上,我们现在不是有“回溯”一词么?渺渺兮,悠远的样子,兮,……的样子。望美人 兮天一方,这个望是什么意思?(生答眺望)那么在第一句话中,七月既望,那里的望又是什么意思 呢?(生答农历每月十五) 师讲:大家看这个歌词有谁的风格? 生答:屈原的风格,像屈原的《离骚》。 师讲:你们有没有读过《离骚》?(学生回答没有)司马迁说:屈原的《离骚》,“犹离忧也”。 什么意思呢?是屈原遭遇忧愁的时候所作的。在苏轼看到这个美景,心情比较舒畅的时候,他情不自 禁地唱起了有屈原味道的歌。大家注意歌词的最后一句“望美人兮天一方”这里的美人是什么意思? (生答圣君贤臣或美好理想)你们注意到了没有,在屈原的作品里常常有一种比喻,用鲜花香草来比 喻……(引导学生说出内容)高洁的品质或圣主明君,然而这里苏轼也想到了这个,难道说苏轼的心 中也有隐忧微愁吗?他也不如意吗?这就让我们想到上节课讲到过的一个内容,苏轼被贬黄州,政治 上很不如意,所以他心中很郁闷。 师讲:由于苏轼心中有这样的悲情,所以才能唱出这样的歌,听出这样的声。什么样的声?(生 答箫声)什么样的箫声?(见原文描述)好我们来看这几句,客有吹洞箫者,者 的人。这是 个定语后置句。(补充前面的“万顷之茫然”)倚歌而和之,听到我唱歌了,那客人就按着曲调伴奏, 倚,随、伴、循着;和,附和;之,音节助词,不译。后面三句话我请同学们来翻译一下。其,代词, 那,这里指代箫;然,……的样子;袅袅,婉转悠长;舞,使……起舞,泣,使……悲泣,都是动词 的使动用法。嫠妇,就是寡妇。这里的“不绝如缕”是什么意思?像细丝一样绵延不断。但是我们的 现代汉语中也有这个成语,这个成语最初就是出现在这片文章中。那么现在“不绝如缕”是什么意思? 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提醒学生记忆)。你们有没有听到过箫声?你觉得箫声是怎样 的?(学生回答)那么作者是怎么来描述“箫声”的?(学生思考回答)作者用了四个比喻、两处夸 张来渲染箫声的悲凉,正是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触动了作者受挫之后的那种隐忧微愁,在 这种情况下触景伤怀,浮想联翩,悲从中来。 师:那么这第二段在文章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生: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情感上由乐转悲。 、赏析第三段 )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把课文下面对于重点词汇的注释写到课文中去,自己尝试翻译,不会解释的字词标注出来。 2.找出这一段中,客的悲哀有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什么手法来写?
《赤壁赋》第二课时 浙师大人文学院 倪高华 一、复习式导入 学生背诵第一段。 师:苏子秋夜荡舟,风月无边,他感到很快乐,快乐了就要喝酒,喝酒喝得高兴了就开始唱歌。 (借此引入第二段的学习) 二、赏析第二段 师讲: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于是”是不是今天我们说的“于是”呢?(学生思考回答, 老师明确)不是,于,在;是,这,解释为“在这时候”。在这个时候,喝酒喝得很高兴,扣舷而歌 之,你看他是怎么唱的?敲打着船舷而唱。那么唱什么呢?请大家把歌词内容大声齐读出来(学生读):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 桨,棹是什么意思?(生答船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怎么解释?课文注释有,请大家仔细看一下, 溯,是逆水而上,我们现在不是有“回溯”一词么?渺渺兮,悠远的样子,兮,……的样子。望美人 兮天一方,这个望是什么意思?(生答眺望)那么在第一句话中,七月既望,那里的望又是什么意思 呢?(生答农历每月十五) 师讲:大家看这个歌词有谁的风格? 生答:屈原的风格,像屈原的《离骚》。 师讲:你们有没有读过《离骚》?(学生回答没有)司马迁说:屈原的《离骚》,“犹离忧也”。 什么意思呢?是屈原遭遇忧愁的时候所作的。在苏轼看到这个美景,心情比较舒畅的时候,他情不自 禁地唱起了有屈原味道的歌。大家注意歌词的最后一句“望美人兮天一方”这里的美人是什么意思? (生答圣君贤臣或美好理想)你们注意到了没有,在屈原的作品里常常有一种比喻,用鲜花香草来比 喻……(引导学生说出内容)高洁的品质或圣主明君,然而这里苏轼也想到了这个,难道说苏轼的心 中也有隐忧微愁吗?他也不如意吗?这就让我们想到上节课讲到过的一个内容,苏轼被贬黄州,政治 上很不如意,所以他心中很郁闷。 师讲:由于苏轼心中有这样的悲情,所以才能唱出这样的歌,听出这样的声。什么样的声?(生 答箫声)什么样的箫声?(见原文描述)好我们来看这几句,客有吹洞箫者,者,……的人。这是一 个定语后置句。(补充前面的“万顷之茫然”)倚歌而和之,听到我唱歌了,那客人就按着曲调伴奏, 倚,随、伴、循着;和,附和;之,音节助词,不译。后面三句话我请同学们来翻译一下。其,代词, 那,这里指代箫;然,……的样子;袅袅,婉转悠长;舞,使……起舞,泣,使……悲泣,都是动词 的使动用法。嫠妇,就是寡妇。这里的“不绝如缕”是什么意思?像细丝一样绵延不断。但是我们的 现代汉语中也有这个成语,这个成语最初就是出现在这片文章中。那么现在“不绝如缕”是什么意思? 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提醒学生记忆)。你们有没有听到过箫声?你觉得箫声是怎样 的?(学生回答)那么作者是怎么来描述“箫声”的?(学生思考回答)作者用了四个比喻、两处夸 张来渲染箫声的悲凉,正是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触动了作者受挫之后的那种隐忧微愁,在 这种情况下触景伤怀,浮想联翩,悲从中来。 师:那么这第二段在文章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生: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情感上由乐转悲。 三、赏析第三段 (一)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把课文下面对于重点词汇的注释写到课文中去,自己尝试翻译,不会解释的字词标注出来。 2.找出这一段中,客的悲哀有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什么手法来写?
3.在自读,自我思考的基础上前后桌或同桌讨论前面两个问题。 (二)探讨客为什么而悲 师:苏轼听到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他感到“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正襟危坐,整 理衣襟端正地坐着,危在这里就是正的意思,解释为“端正地”。现在汉语中有一个词叫“危言危行”, 就是端正的言行。而问客曰,而,连词,表顺接。何为其然也,正确的顺序应该是为何其然也,宾语 前置句。为何,就是为什么,其,代词,带箫声,然,这样。这里借主人之问,引出悲之所在,那么 “悲”在哪里呢 生: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学生先说说为什么,怎么翻译这句话,然后老师补充,固,本来,今,现在,安在哉,宾语前 置句。他说曹操是一世豪杰,那么文章中怎么描写曹操?我们一起来把描写曹操的句子读一下。(请 同学起来翻译)西(向西)、东(向东)、“缪”通“缭”,连结。乎(形容词词尾)、困于周郎,于 表被动。方,当。破,攻破。下,攻下,占领,名作动。东,东下,向东行,名作动。赞颂曹操的功 业并不是主要的,“而今安在哉?”一句才是重点。就是这么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 而我们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学生起 来翻译,老师补充:况,何况,渔樵于江渚之上,介宾短语后置。渔樵,作动词,打鱼、砍柴;侣 友为意动用法,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尊”通“樽”,酒杯。“属”通“嘱”,劝酒。你看我们是 怎么样的?在这里,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对比。是什么与什么对比?古人和今人对比,看出“英雄不 在之悲”) 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同学先翻译,然后强调纠正。) 渺,以……为渺小,意动。哀,哀叹,或为……哀叹,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这里是什么与 什么对比?“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也就是短暂与永恒的对比,说明人的渺小,这就是人 生苦短之悲) 生: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偕同神仙来一起遨游,同明月一道长久存在,这是他的一个愿望,后面又说,知道不能轻易实现, 只好把这种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箫声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那么这里又是什么与什么 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看出壮志难酬之悲 四、课堂总结 师:正是这些让他感到可悲可叹,好,让我们再来自由朗读一下2、3两段,像“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要读出苏轼散文的舒卷自如, 恣肆雄健的气势。 (如果同学们有特别难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Ps: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古今对比 英雄不在之悲 乐 箫声 悲短暂与永恒对比 人生短暂之悲 理想与现实对比 壮志难酬之悲
3.在自读,自我思考的基础上前后桌或同桌讨论前面两个问题。 (二)探讨客为什么而悲。 师:苏轼听到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他感到“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正襟危坐,整 理衣襟端正地坐着,危在这里就是正的意思,解释为“端正地”。现在汉语中有一个词叫“危言危行”, 就是端正的言行。而问客曰,而,连词,表顺接。何为其然也,正确的顺序应该是为何其然也,宾语 前置句。为何,就是为什么,其,代词,带箫声,然,这样。这里借主人之问,引出悲之所在,那么 “悲”在哪里呢? 生: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学生先说说为什么,怎么翻译这句话,然后老师补充,固,本来,今,现在,安在哉,宾语前 置句。他说曹操是一世豪杰,那么文章中怎么描写曹操?我们一起来把描写曹操的句子读一下。(请 同学起来翻译)西(向西)、东(向东)、“缪”通“缭”,连结。乎(形容词词尾)、困于周郎,于, 表被动。方,当。破,攻破。下,攻下,占领,名作动。东,东下,向东行,名作动。赞颂曹操的功 业并不是主要的,“而今安在哉?”一句才是重点。就是这么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 而我们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学生起 来翻译,老师补充:况,何况,渔樵于江渚之上,介宾短语后置。渔樵,作动词,打鱼、砍柴;侣、 友为意动用法,以鱼虾为侣,以麇鹿为友。“尊”通“樽”,酒杯。“属”通“嘱”,劝酒。你看我们是 怎么样的?在这里,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对比。是什么与什么对比?古人和今人对比,看出“英雄不 在之悲”) 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同学先翻译,然后强调纠正。) ――渺,以……为渺小,意动。哀,哀叹,或为……哀叹,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这里是什么与 什么对比?“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也就是短暂与永恒的对比,说明人的渺小,这就是人 生苦短之悲) 生: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偕同神仙来一起遨游,同明月一道长久存在,这是他的一个愿望,后面又说,知道不能轻易实现, 只好把这种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箫声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那么这里又是什么与什么 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看出壮志难酬之悲。 四、课堂总结 师:正是这些让他感到可悲可叹,好,让我们再来自由朗读一下 2、3 两段,像“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要读出苏轼散文的舒卷自如, 恣肆雄健的气势。 (如果同学们有特别难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Ps: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古今对比 英雄不在之悲 乐 歌 箫声 悲 短暂与永恒对比 人生短暂之悲 理想与现实对比 壮志难酬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