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2017届高三新学期入学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两汉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族群林立,在大约相当于今天一个省范围的 方国内,大小族群就有几十个之多,生产力水平的差异使得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 衡性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王朝统治者只有采取特殊的方式,形式上将这些 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版图。但要实现这种形式上的统治,就不得不利用当地土著 民族首领,让他们保持原来在本民族中的政治经济地位,保持国名、领地封号等 另一方面,中央王朝又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郡县,派驻郡县首领,并通过地 方土著民族首领,以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统治。这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就是羁縻制度 羁縻郡县制到了唐朝改为羁縻州府县制,此时,中央王朝开始利用地方土 著中的贵族担任羁縻州府县的首领,给予各种官职名号。元朝在总结汉、唐、宋 各朝羁縻统治利弊得失的基础上,为了克服羁縻统治各少数民族地区形同独立王 国的弊端,开始改革羁縻制度,建立土司制度。一是设立各种土司职务,如宣慰 使、宣抚使、安抚使等,负责当地行政、赋税、官司、招兵等事务;二是任用各 级土司土官,对有能力、管辖内社会安宁的给予升迁,有罪者则罚而不废;三是 规定土司义务,如定期朝贡、纳税等。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四川、湖广、 云南等行省共设有大小土司行政机构296处。到了明朝,土司制度逐步完善,土 司机构已遍及湖广、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行省,土司制度已成为明朝统治 西南诸民族的主要制度。 土司既是当地政治上的最髙统治者,又是当地的大领主,掌握着治理辖境 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诉讼、刑罚等大权。土司在政治上依靠中央王朝 册封世袭,划疆分治;军事上实行土兵制度,以种官田、服兵役的方式把农奴组 织成土司武装,维持土司统治和供王朝征调:在经济上,土司是辖境土地的所有 者,实行劳役地租、实物地租等经济剥削:文化教育方面,土司不准土民读书和 参加科举考试。 土司制度建立后,西南各少数民族在一段时间内与中央王朝保持了相对和 平友好的关系,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更加牢固, 国家的统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土司制度的建立也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土司定期 朝贡以及进朝受职,驿站的设置和道路修通,大规模的移民屯垦,使西南各少数 民族与内地的来往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 土司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汉文化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元朝在西南民 族中提倡儒学、设立学校、立寺庙、传经史、授学田;明朝在土司地区设立儒学 强制土司应袭子弟入学,优待土司子弟进入国子监就学,并对土人入学给以奖励; 清朝在土司地区推行“文教为先”的政策,广建义学、社学,提倡、甚至强制土 司子弟入学习礼,开科举之门……这些措施均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土司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 要。广大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动摇了土司制度的统治;与此同时,土司又日益与 中央王朝对立,这种有损于中央王朝国家统一的行为自然是不能被容忍的。清代 特别是经过雍正、乾隆两朝的大力“改土归流”后,土司制度已经大大衰落
湖北襄阳 2017 届高三新学期入学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两汉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族群林立,在大约相当于今天一个省范围的 方国内,大小族群就有几十个之多,生产力水平的差异使得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 衡性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王朝统治者只有采取特殊的方式,形式上将这些 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版图。但要实现这种形式上的统治,就不得不利用当地土著 民族首领,让他们保持原来在本民族中的政治经济地位,保持国名、领地封号等; 另一方面,中央王朝又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郡县,派驻郡县首领,并通过地 方土著民族首领,以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统治。这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就是羁縻制度。 羁縻郡县制到了唐朝改为羁縻州府县制,此时,中央王朝开始利用地方土 著中的贵族担任羁縻州府县的首领,给予各种官职名号。元朝在总结汉、唐、宋 各朝羁縻统治利弊得失的基础上,为了克服羁縻统治各少数民族地区形同独立王 国的弊端,开始改革羁縻制度,建立土司制度。一是设立各种土司职务,如宣慰 使、宣抚使、安抚使等,负责当地行政、赋税、官司、招兵等事务;二是任用各 级土司土官,对有能力、管辖内社会安宁的给予升迁,有罪者则罚而不废;三是 规定土司义务,如定期朝贡、纳税等。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四川、湖广、 云南等行省共设有大小土司行政机构 296 处。到了明朝,土司制度逐步完善,土 司机构已遍及湖广、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行省,土司制度已成为明朝统治 西南诸民族的主要制度。 土司既是当地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当地的大领主,掌握着治理辖境 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诉讼、刑罚等大权。土司在政治上依靠中央王朝, 册封世袭,划疆分治;军事上实行土兵制度,以种官田、服兵役的方式把农奴组 织成土司武装,维持土司统治和供王朝征调;在经济上,土司是辖境土地的所有 者,实行劳役地租、实物地租等经济剥削;文化教育方面,土司不准土民读书和 参加科举考试。 土司制度建立后,西南各少数民族在一段时间内与中央王朝保持了相对和 平友好的关系,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更加牢固, 国家的统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土司制度的建立也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土司定期 朝贡以及进朝受职,驿站的设置和道路修通,大规模的移民屯垦,使西南各少数 民族与内地的来往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 土司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汉文化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元朝在西南民 族中提倡儒学、设立学校、立寺庙、传经史、授学田;明朝在土司地区设立儒学, 强制土司应袭子弟入学,优待土司子弟进入国子监就学,并对土人入学给以奖励; 清朝在土司地区推行“文教为先”的政策,广建义学、社学,提倡、甚至强制土 司子弟入学习礼,开科举之门……这些措施均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 展。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土司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 要。广大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动摇了土司制度的统治;与此同时,土司又日益与 中央王朝对立,这种有损于中央王朝国家统一的行为自然是不能被容忍的。清代, 特别是经过雍正、乾隆两朝的大力“改土归流”后,土司制度已经大大衰落
(摘编自陈绍举《土司制度的历史传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汉时期,王朝统治者采用羁縻郡县制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 从形式上将这些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版图。 B.土司既是当地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当地的大领主,由中央王朝 任命,一经授职,即可世袭,有功者会升迁,有罪者会受惩 C.唐朝时,中央王朝开始利用地方土著中的贵族担任羁縻州府县的首领, 给予各种官职名号,进一步发展了羁縻制度 D.明朝将土司制度逐步完善,土司机构遍布西南各地,土司制度已成为 明朝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主要制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土司制度是在两汉时期羁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对西南 少数民族地区“以夷治夷”的政治制度。 B.土司制度中,由中央王朝对西南各少数民族首领封以官爵,让其世袭 统治原有的各民族人民,中央王朝则通过各民族的首领进行直接的统治。 C.土司虽划疆分治,但在政治上依靠中央王朝,需按期缴纳一定的贡赋, 承担一部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义务 土司制度在建立之初,适应了当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 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羁縻制度是基于多民族发展不平衡的实际而采取的一项政策,其有利 于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但也存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形同独立王国的弊端 B.土司虽然掌握着治理辖境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诉讼、刑罚 等大权,但仍受中央王朝册封、征调,与其是君臣关系 C.土司制度的设立促进了中原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 双方生产力的发展,让国家统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D.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司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改 土归流”就势在必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也。 时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唯预、羊祜、张华与帝意合。祜病,举 预自代,因以本官假节行平东将军,领征南军司。预既至镇,缮甲兵,耀威武, 乃简精锐,袭吴西陵督张政,大破之。预处分既定,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 年方欲大举,预表陈至计。预旬月之中又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 十有八九利,其一二止于无功耳。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若今中止,孙皓怖 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完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 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帝乃许之。 预以太康元年正月,陈兵于江陵,遣参军樊显、尹林、邓圭、襄阳太守周 奇等率众循江西上,授以节度,旬日之间,累克城邑,皆如预策焉。又遣牙门管 定、周旨、伍巢等率奇兵八百,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 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吴都督孙歆震恐。吴之男女降者万余口。(周)旨等发 伏兵,随歆军而入。歆不觉,直至帐下,虏歆而还。于是进逼江陵。既平上流吴
(摘编自陈绍举《土司制度的历史传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汉时期,王朝统治者采用羁縻郡县制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 从形式上将这些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版图。 B.土司既是当地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当地的大领主,由中央王朝 任命,一经授职,即可世袭,有功者会升迁,有罪者会受惩。 C.唐朝时,中央王朝开始利用地方土著中的贵族担任羁縻州府县的首领, 给予各种官职名号,进一步发展了羁縻制度。 D.明朝将土司制度逐步完善,土司机构遍布西南各地,土司制度已成为 明朝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主要制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土司制度是在两汉时期羁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对西南 少数民族地区“以夷治夷”的政治制度。 B.土司制度中,由中央王朝对西南各少数民族首领封以官爵,让其世袭 统治原有的各民族人民,中央王朝则通过各民族的首领进行直接的统治。 C.土司虽划疆分治,但在政治上依靠中央王朝,需按期缴纳一定的贡赋, 承担一部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义务。 D.土司制度在建立之初,适应了当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 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羁縻制度是基于多民族发展不平衡的实际而采取的一项政策,其有利 于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但也存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形同独立王国的弊端。 B.土司虽然掌握着治理辖境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诉讼、刑罚 等大权,但仍受中央王朝册封、征调,与其是君臣关系。 C.土司制度的设立促进了中原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 双方生产力的发展,让国家统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D.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司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改 土归流”就势在必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也。 时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唯预、羊祜、张华与帝意合。祜病,举 预自代,因以本官假节行平东将军,领征南军司。预既至镇,缮甲兵,耀威武, 乃简精锐,袭吴西陵督张政,大破之。预处分既定,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 年方欲大举,预表陈至计。预旬月之中又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 十有八九利,其一二止于无功耳。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若今中止,孙皓怖 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完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 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帝乃许之。 预以太康元年正月,陈兵于江陵,遣参军樊显、尹林、邓圭、襄阳太守周 奇等率众循江西上,授以节度,旬日之间,累克城邑,皆如预策焉。又遣牙门管 定、周旨、伍巢等率奇兵八百,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 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吴都督孙歆震恐。吴之男女降者万余口。(周)旨等发 伏兵,随歆军而入。歆不觉,直至帐下,虏歆而还。于是进逼江陵。既平上流吴
之州郡皆望风归命奉送印绶预仗节称诏而绥抚之又因兵威徙将士屯戍之家以实 江北南郡故地各树之长吏荆土肃然吴人赴者如归矣。孙皓既平,振旅凯入,以功 进爵当阳县侯 预公家之事,知无不为。凡所兴造,必考度始终,鲜有败事。或讥其意碎 者,预曰:“禹稷之功,期于济世,所庶几也。” 预身不跨马,射不穿札,而每任大事,辄居将率之列。结交接物,恭而有 礼,问无所隐,诲人不倦,敏于事而慎于言。既立功之后,从容无事,乃耽思经 籍,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节选自《晋书杜预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平上流/吴之州郡皆望风归命/奉送印绶/预仗节称诏而绥抚之/ 又因兵威/徙将士屯戍之家以实江北/南郡故地各树之长吏/荆土肃然/吴人 赴者如归矣 B.既平上流吴之州郡/皆望风归命/奉送印绶/预仗节称诏而绥抚之/ 又因兵威徙将士/屯戍之家以实江北/南郡故地各树之/长吏荆土肃/然吴人 赴者如归矣。 C.既平上流/吴之州郡皆望风/归命奉送印绶/预仗节称诏而绥抚之/ 又因兵威徙将士/屯戍之家以实江北/南郡故地各树之长吏/荆土肃然/吴人 赴者如归矣。 D.既平上流吴之州郡/皆望风归命/奉送印绶/预仗节称诏而绥抚之/ 又因兵威/徙将士屯戍之家以实江北/南郡故地各树之/长吏荆土肃/然吴人 赴者如归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常用来陈述心意;后也用于陈述对重大事件的 见解。 B.太康:年号,是晋武帝司马炎继位后给自己纪年的名号 C.牙门:古时驻军,主帅或主将帐前树牙旗以为军门,称“牙门”。这 里指武将名号。 D.传:传记,在文中指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或著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灭吴的方略上杜预与皇帝持相同的意见,但在灭吴的时机上,他不 同意皇帝的意见,在他的请求下,皇帝最终同意了他的主张。 B.太康元年正月,杜预率领部将开始讨伐吴国,一路攻城略地,还活捉 了吴都督孙歆,于是进逼江陵,吴国州郡都望风归命,奉送印绶。 C.杜预作为一员儒将,既不会骑马,也不会射箭,可是每当委以大事的 时候,却列将帅首位,所有的将帅对他都谦恭而有礼貌 D.杜预不仅帮助国家建立了灭吴的功勋,这是立功;还为《左传》作集 解,成为《左传》研究的大家,这是立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预既至镇,缮甲兵,耀威武,乃简精锐,袭吴西陵督张政,大破之。 (5分) (2)或讥其意碎者,预曰:“禹稷之功,期于济世,所庶几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之州郡皆望风归命奉送印绶预仗节称诏而绥抚之又因兵威徙将士屯戍之家以实 江北南郡故地各树之长吏荆土肃然吴人赴者如归矣。孙皓既平,振旅凯入,以功 进爵当阳县侯。 预公家之事,知无不为。凡所兴造,必考度始终,鲜有败事。或讥其意碎 者,预曰:“禹稷之功,期于济世,所庶几也。” 预身不跨马,射不穿札,而每任大事,辄居将率之列。结交接物,恭而有 礼,问无所隐,诲人不倦,敏于事而慎于言。既立功之后,从容无事,乃耽思经 籍,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节选自《晋书杜预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既平上流/吴之州郡皆望风归命/奉送印绶/预仗节称诏而绥抚之/ 又因兵威/徙将士屯戍之家以实江北/南郡故地各树之长吏/荆土肃然/吴人 赴者如归矣。 B.既平上流吴之州郡/皆望风归命/奉送印绶/预仗节称诏而绥抚之/ 又因兵威徙将士/屯戍之家以实江北/南郡故地各树之/长吏荆土肃/然吴人 赴者如归矣。 C.既平上流/吴之州郡皆望风/归命奉送印绶/预仗节称诏而绥抚之/ 又因兵威徙将士/屯戍之家以实江北/南郡故地各树之长吏/荆土肃然/吴人 赴者如归矣。 D.既平上流吴之州郡/皆望风归命/奉送印绶/预仗节称诏而绥抚之/ 又因兵威/徙将士屯戍之家以实江北/南郡故地各树之/长吏荆土肃/然吴人 赴者如归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常用来陈述心意;后也用于陈述对重大事件的 见解。 B.太康:年号,是晋武帝司马炎继位后给自己纪年的名号。 C.牙门:古时驻军,主帅或主将帐前树牙旗以为军门,称“牙门”。这 里指武将名号。 D.传:传记,在文中指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或著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灭吴的方略上杜预与皇帝持相同的意见,但在灭吴的时机上,他不 同意皇帝的意见,在他的请求下,皇帝最终同意了他的主张。 B.太康元年正月,杜预率领部将开始讨伐吴国,一路攻城略地,还活捉 了吴都督孙歆,于是进逼江陵,吴国州郡都望风归命,奉送印绶。 C.杜预作为一员儒将,既不会骑马,也不会射箭,可是每当委以大事的 时候,却列将帅首位,所有的将帅对他都谦恭而有礼貌。 D.杜预不仅帮助国家建立了灭吴的功勋,这是立功;还为《左传》作集 解,成为《左传》研究的大家,这是立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预既至镇,缮甲兵,耀威武,乃简精锐,袭吴西陵督张政,大破之。 (5 分) (2)或讥其意碎者,预曰:“禹稷之功,期于济世,所庶几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 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开 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8.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5分) 9.“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对其表现手法 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 两句 写辞官回家后饮酒自乐,甚至看看院子的树木也觉得愉快的生活情态。 (2)王勃在《腾王阁序》中,用“ 两句,描 绘了鄱阳湖傍晚时分渔夫嘹亮悠扬韵歌声。 (3)《醉花阴》中,李清照为了排遣相思之苦,并打发空虚生活而携酒赏菊的 诗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第三、四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相应的题 号涂黑。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会风 何诚斌 ①邂逅于会场。他伸出手,她也伸出手。两只手刚一接触,还没有握上 静电一闪,将他俩打开了,没敢再握。他的脸和她的脸都红了。相距一米,相向 而立。男人说,有电!女人“咯咯”笑了笑,嗯了一声。他俩还没来得及彼此问 候,台上麦克风响起,会议开始了。他俩分开按照席卡坐到各自的位子上。他看 不见她,她也看不见他 ②会议的内容,像碎片一样袭来,他的听觉无法将其拼接。他的心思全在她身上 激动地寻找她的身影,目光前后左右搜索,她到底在会场的哪个角落呢?这时, 他听到会议主持人讲“端正会风”四个字,不由得正襟危坐,不再东张西望。尽 管如此,会议内容还是一句也听不进。他想,她能看见我坐在这里吗?他兴奋, 紧张。当台上一个人讲完话换一个人讲话时,他站了起来,借上卫生间,走出了 会场。他在会场外站了半个小时,等她,却不见她出来。他想,她一定是没发现 我刚才走出了会场。他只得又走进了会场,故意将路走错,绕了一个圈子 ③她在埋头翻看参会人员名单,以极其缓慢的速度査找,却半天也找不到他的名 字,难道他是替别人来开会?她的目光往前看,除了全秃或半秃的男人的脑袋, 就是头发或短或长的女人的头型。刚才只是与他正面匆匆一见,而从背影,尤其 脑袋,怎么也分辨不出谁是他来。她扭动脖子从左往后看了一遍,又从右往后看 了一遍,均没有发现他。她想,他能看见我吗?她拿着挎包和会议材料袋,带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 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开 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8.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5 分) 9.“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对其表现手法 进行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 , ”两句 写辞官回家后饮酒自乐,甚至看看院子的树木也觉得愉快的生活情态。 (2)王勃在《腾王阁序》中,用“ , ”两句,描 绘了鄱阳湖傍晚时分渔夫嘹亮悠扬韵歌声。 (3)《醉花阴》中,李清照为了排遣相思之苦,并打发空虚生活而携酒赏菊的 诗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第三、四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相应的题 号涂黑。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会风 何诚斌 ①邂逅于会场。他伸出手,她也伸出手。两只手刚一接触,还没有握上, 静电一闪,将他俩打开了,没敢再握。他的脸和她的脸都红了。相距一米,相向 而立。男人说,有电!女人“咯咯”笑了笑,嗯了一声。他俩还没来得及彼此问 候,台上麦克风响起,会议开始了。他俩分开按照席卡坐到各自的位子上。他看 不见她,她也看不见他。 ②会议的内容,像碎片一样袭来,他的听觉无法将其拼接。他的心思全在她身上, 激动地寻找她的身影,目光前后左右搜索,她到底在会场的哪个角落呢?这时, 他听到会议主持人讲“端正会风”四个字,不由得正襟危坐,不再东张西望。尽 管如此,会议内容还是一句也听不进。他想,她能看见我坐在这里吗?他兴奋, 紧张。当台上一个人讲完话换一个人讲话时,他站了起来,借上卫生间,走出了 会场。他在会场外站了半个小时,等她,却不见她出来。他想,她一定是没发现 我刚才走出了会场。他只得又走进了会场,故意将路走错,绕了一个圈子。 ③她在埋头翻看参会人员名单,以极其缓慢的速度查找,却半天也找不到他的名 字,难道他是替别人来开会?她的目光往前看,除了全秃或半秃的男人的脑袋, 就是头发或短或长的女人的头型。刚才只是与他正面匆匆一见,而从背影,尤其 脑袋,怎么也分辨不出谁是他来。她扭动脖子从左往后看了一遍,又从右往后看 了一遍,均没有发现他。她想,他能看见我吗?她拿着挎包和会议材料袋,带着
几分怯意地走了出去。她想以此引起他的注意。他却没有注意到她,因为会场太 大,人太多,何况他还是一个近视眼 ④她在会场外等候他的时间达到了40分钟,一直没见到他出来。她不想再进会 场。她在离会场不远的一张沙发上坐了下来,她相信自己会等到他再次出现。他 第二次上卫生间,差点见到了她,要不是她恰巧也进了卫生间。他本不想再进会 场,可坐在他旁边的那个人,从卫生间出来后,对他说,咱们进去吧,还得坚持 个小时。他坐进会场后,将参会名单一个一个地研究、分析、琢磨一一全是陌 生的姓名符号,哪个最有可能是她的更换名?他记下了附在女性名字后的手机号 码,决定等会议一结束,就主动查找,联系她。 ⑤她觉得在外面呆的时间太长了,不好意思再进会场,但也没有离开酒店。一会 儿,她的手机响了,领导要她赶快回单位,有重要事情需要她回去处理。她说, 我不能中途离开会场,主持人强调再三,要端正会风。领导不高兴了,骂她固执, 难道不能借上厕所溜出来吗?何况,你是替人开会,名单上没你的名字!什么会 风?讲讲而已,那么多人,少了几个,谁知道呢?她于是离开了酒店,心里失落 落的 ⑥他一听到主持人宣布散会,急忙奔出会场,守在门外。可是,会场有几个门 他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只见人们紧贴着身子涌出会场,然后四散而去。他转身 走进会场,以为她会留在会场等他。可是,空荡荡的会场,不见她的身影。他打 起了手机,你是……被对方否定了;他再打,你好,你是……竟然没有一个人是 她 ⑦她会打我的手机吗?他认为会的。可他突然想起,参会名单上没有自己的名字, 他是顶替老总来开会的。他呆呆地坐在酒店大堂里,想象着她拨通一个、一个 又一个参会男人的手机,得到的结果要么不认识他,要么不是他。他改名已经 20多年了,连老总也不知道他原名叫什么。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年7月刊发表)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记叙了男女主人公分别多年,不期而遇于会场,场内外多次 想办法取得联系而不得的经过,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意。 B.小说内容表达含蓄,根据情节可以推知:“他”和“她”一定是多年 前的恋人,造化弄人,不断错过,两人未能成眷属 C.“会议的内容,像碎片一样袭来,他的听觉无法将其拼接”,说明会 议内容枯燥,无法吸引与会者注意力;同会者说“还得坚持一个小时”也说明会 议令人生厌。 D.这篇小说截取生活横断面,构思平中见巧,情节一波三折,文字简约 精当,尤其注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的刻画。 E.小说结尾“她”拨通电话却怎么也找不到他,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 理之中;补叙“连老总也不知道他原名叫什么”说明老总很官僚。 (2)两人始终联系不上存在多方面的原因,请从小说塑造的两位主人公形象特 征的角度,分析两人共同存在的因素。(6分) (3)这篇小说在情节上多次设置悬念和巧合,请在文中分别找出例子分析具体 作用。(6分) (4)这篇小说貌似言情,却为何以“会风”为题?好的小说总是赋予读者丰富 的解读空间,围绕“会风”谈谈你对本篇小说的主题多角度解读。(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几分怯意地走了出去。她想以此引起他的注意。他却没有注意到她,因为会场太 大,人太多,何况他还是一个近视眼。 ④她在会场外等候他的时间达到了 40 分钟,一直没见到他出来。她不想再进会 场。她在离会场不远的一张沙发上坐了下来,她相信自己会等到他再次出现。他 第二次上卫生间,差点见到了她,要不是她恰巧也进了卫生间。他本不想再进会 场,可坐在他旁边的那个人,从卫生间出来后,对他说,咱们进去吧,还得坚持 一个小时。他坐进会场后,将参会名单一个一个地研究、分析、琢磨——全是陌 生的姓名符号,哪个最有可能是她的更换名?他记下了附在女性名字后的手机号 码,决定等会议一结束,就主动查找,联系她。 ⑤她觉得在外面呆的时间太长了,不好意思再进会场,但也没有离开酒店。一会 儿,她的手机响了,领导要她赶快回单位,有重要事情需要她回去处理。她说, 我不能中途离开会场,主持人强调再三,要端正会风。领导不高兴了,骂她固执, 难道不能借上厕所溜出来吗?何况,你是替人开会,名单上没你的名字!什么会 风?讲讲而已,那么多人,少了几个,谁知道呢?她于是离开了酒店,心里失落 落的。 ⑥他一听到主持人宣布散会,急忙奔出会场,守在门外。可是,会场有几个门, 他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只见人们紧贴着身子涌出会场,然后四散而去。他转身 走进会场,以为她会留在会场等他。可是,空荡荡的会场,不见她的身影。他打 起了手机,你是……被对方否定了;他再打,你好,你是……竟然没有一个人是 她。 ⑦她会打我的手机吗?他认为会的。可他突然想起,参会名单上没有自己的名字, 他是顶替老总来开会的。他呆呆地坐在酒店大堂里,想象着她拨通一个、一个、 又一个参会男人的手机,得到的结果要么不认识他,要么不是他。他改名已经 20 多年了,连老总也不知道他原名叫什么。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5 年 7 月刊发表)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这篇小说记叙了男女主人公分别多年,不期而遇于会场,场内外多次 想办法取得联系而不得的经过,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意。 B.小说内容表达含蓄,根据情节可以推知:“他”和“她”一定是多年 前的恋人,造化弄人,不断错过,两人未能成眷属。 C.“会议的内容,像碎片一样袭来,他的听觉无法将其拼接”,说明会 议内容枯燥,无法吸引与会者注意力;同会者说“还得坚持一个小时”也说明会 议令人生厌。 D.这篇小说截取生活横断面,构思平中见巧,情节一波三折,文字简约 精当,尤其注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的刻画。 E.小说结尾“她”拨通电话却怎么也找不到他,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 理之中;补叙“连老总也不知道他原名叫什么”说明老总很官僚。 (2)两人始终联系不上存在多方面的原因,请从小说塑造的两位主人公形象特 征的角度,分析两人共同存在的因素。(6 分) (3)这篇小说在情节上多次设置悬念和巧合,请在文中分别找出例子分析具体 作用。(6 分) (4)这篇小说貌似言情,却为何以“会风”为题?好的小说总是赋予读者丰富 的解读空间,围绕“会风”谈谈你对本篇小说的主题多角度解读。(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杨绛的亲情守望 云之端 传说中的“南沙沟”,离钓鱼台国宾馆极近,小区门口有人站岗,里面清 色三层旧式小楼,楼距很宽,中间是静谧的乔木和草坪。据说,这里几百户人 家中,没有封闭阳台也没进行装修的,只有杨绛一家。1977年春,钱钟书一家 告别学部办公室的蛰居生活,搬到此处新宅,这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居所。三十 多年来,这是一个略显寂寞的地方,因为主人罕有的孤独;但它也不断迎来送往 因为主人稀世的分量 钱杨是无锡同乡,1932年相识,1935年喜结良缘,恩爱六十多年。 “文革”初期,别人被斗得狼狈不堪,钱钟书却顶着“活无常”式的高帽子,胸 前挂着名字上打叉的大牌子昂首阔步,任凭街上的孩子哄闹取笑,既不畏缩也不 惶悚。在暴虐横行、风声鹤唳的年代,瘦弱的杨绛还有过“壮举”。“外人看去 她是柔弱的娇太太,面对阶级斗争肯定吃不消或者往后退缩的样子,但有一次, 她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叶廷芳回忆说,“1966年夏的一次批斗会,“文革’ 初期钱钟书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当中一角贴了个小纸条澄清。后来群众批牛 鬼蛇神,全所一百多人面前,把八九个人都拉出来批斗,站一排,杨绛站在最右 边,当时一起被批的还有宗璞、邹荻帆、李健吾等,其他人都低着头,你说什么 都接受,就算不符合事实也不敢说话,就她一个人,脸涨得通红。他们逼问杨绛 为什么要替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翻案。她跺着脚,怒不可遏地据理力争:就是不符 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这次以后我就对她刮目相看了,一方面是她的勇敢行 为,另一方面是她对丈夫的忠贞,绝不允许有不符合事实的批判 1969年11月,年近花甲的钱钟书告别妻女先下了五七干校,学问通透的他,侍 弄煤、锅炉却是外行,水总是烧不开,被大家笑称“钱不开”。半年后,杨绛也 来到干校,两个人不在一个连,但能偶尔相聚。两个连在地界上是毗邻的,差距 里左右。杨绛在“菜园班”,当时快六十了,白天由她看管菜园,她就利用这 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钱钟书担负送信工作, 每天下午四五点左右,他去“公社”取件时,总要绕道百十来步看他的妻子,杨 绛把自己写的东西递给他,他一般就站在那儿看 在信阳的日子,杨绛依然和别人不同,似乎总是“笑嘻嘻的”,还对大家说“文 革”对她最大的教育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只是有一次,大家都在劳动,凿井 种菜、浇菜……菜地旁边突然起了个坟堆,她说,死的人多冷啊,坟地里草都没 有……当时是夏天,大家还奇怪她怎么会想到冷。事实上,那时候的杨绛刚刚遭 遇丧婿之痛,他们的女婿王德一,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了。 1997年,钱杨二老的独女钱瑗去世,一年后,缠绵病榻的钱钟书也走了。“钟 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 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钱钟书缠绵病榻的日子,全靠杨绛一人 悉心照料。菜都做成糊状,鱼要做成粥,一个小刺都不能有,都是杨绛一根一根 剔掉的。有段时间,钱钟书在北京医院,女儿在西郊,杨绛这么大年纪两边跑。 家三口人,后来一下走两个,尤其是女儿的走让她毫无思想准备,这个打击太 大了!“我们仨失散了”。但是她居然非常坚强,一滴泪都不掉。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 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敛起丧亲之痛,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杨绛的亲情守望 云之端 传说中的“南沙沟”,离钓鱼台国宾馆极近,小区门口有人站岗,里面清 一色三层旧式小楼,楼距很宽,中间是静谧的乔木和草坪。据说,这里几百户人 家中,没有封闭阳台也没进行装修的,只有杨绛一家。1977 年春,钱钟书一家 告别学部办公室的蛰居生活,搬到此处新宅,这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居所。三十 多年来,这是一个略显寂寞的地方,因为主人罕有的孤独;但它也不断迎来送往, 因为主人稀世的分量。 钱杨是无锡同乡,1932 年相识,1935 年喜结良缘,恩爱六十多年。 “文革”初期,别人被斗得狼狈不堪,钱钟书却顶着“活无常”式的高帽子,胸 前挂着名字上打叉的大牌子昂首阔步,任凭街上的孩子哄闹取笑,既不畏缩也不 惶悚。在暴虐横行、风声鹤唳的年代,瘦弱的杨绛还有过“壮举”。“外人看去 她是柔弱的娇太太,面对阶级斗争肯定吃不消或者往后退缩的样子,但有一次, 她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叶廷芳回忆说,“1966 年夏的一次批斗会,‘文革’ 初期钱钟书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当中一角贴了个小纸条澄清。后来群众批牛 鬼蛇神,全所一百多人面前,把八九个人都拉出来批斗,站一排,杨绛站在最右 边,当时一起被批的还有宗璞、邹荻帆、李健吾等,其他人都低着头,你说什么 都接受,就算不符合事实也不敢说话,就她一个人,脸涨得通红。他们逼问杨绛, 为什么要替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翻案。她跺着脚,怒不可遏地据理力争:就是不符 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这次以后我就对她刮目相看了,一方面是她的勇敢行 为,另一方面是她对丈夫的忠贞,绝不允许有不符合事实的批判。” 1969 年 11 月,年近花甲的钱钟书告别妻女先下了五七干校,学问通透的他,侍 弄煤、锅炉却是外行,水总是烧不开,被大家笑称“钱不开”。半年后,杨绛也 来到干校,两个人不在一个连,但能偶尔相聚。两个连在地界上是毗邻的,差距 一里左右。杨绛在“菜园班”,当时快六十了,白天由她看管菜园,她就利用这 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钱钟书担负送信工作, 每天下午四五点左右,他去“公社”取件时,总要绕道百十来步看他的妻子,杨 绛把自己写的东西递给他,他一般就站在那儿看。 在信阳的日子,杨绛依然和别人不同,似乎总是“笑嘻嘻的”,还对大家说“文 革”对她最大的教育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只是有一次,大家都在劳动,凿井、 种菜、浇菜……菜地旁边突然起了个坟堆,她说,死的人多冷啊,坟地里草都没 有……当时是夏天,大家还奇怪她怎么会想到冷。事实上,那时候的杨绛刚刚遭 遇丧婿之痛,他们的女婿王德一,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了。 1997 年,钱杨二老的独女钱瑗去世,一年后,缠绵病榻的钱钟书也走了。“钟 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 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钱钟书缠绵病榻的日子,全靠杨绛一人 悉心照料。菜都做成糊状,鱼要做成粥,一个小刺都不能有,都是杨绛一根一根 剔掉的。有段时间,钱钟书在北京医院,女儿在西郊,杨绛这么大年纪两边跑。 一家三口人,后来一下走两个,尤其是女儿的走让她毫无思想准备,这个打击太 大了!“我们仨失散了”。但是她居然非常坚强,一滴泪都不掉。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 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敛起丧亲之痛,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
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人们惊讶地发现,没多久,这位纤小瘦弱的老太太 在忘我的文字中硬硬朗朗地站起来了! 十多年来,面对时间这位严酷的判官,杨绛仿佛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越战 越骁勇:翻译、写作之外,她还一人揽下了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稿的工作,那是几 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恐怕难以想象,一个老人居然能扛下如此超负 荷的重担。对于悲痛和酸楚,她却从不多著一字,潺潺缓缓,举重若轻 (摘自《时代报告》)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着重选取了人物生平各个阶段的生活片段,叙述生动细腻,从多方面展 现了杨绛和钱钟书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 B.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手法,同时通过传神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清晰地展 现了杨绛敢于和迫害她的人斗争的勇敢无畏和对丈夫的忠贞 C.钱钟书虽然“学问通透”,但缺乏生活自理的能力,“侍弄煤、锅炉却是外 行,水总是烧不开”,这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弱点。 因此总是被大家嘲笑和看不起。 D.“菜地旁边突然起了个坟堆,她说,死的人多冷啊,坟地里草都没有……” 这段文字体现了杨绛敏感、善良的性格。 E.在信阳的日子,杨绛似乎总是笑嘻嘻的,这能看出杨绛天性乐观,同时对文 革给予她的教育也是心怀感激的。 (2)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文章是如何刻画杨绛的形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杨绛对钱钟书的“亲情守望”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地方政府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本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 予适当 但集体出资部分不得向农民摊沂 ②微生物“偷渡”到太空并在空间繁殖,目前已成为载人航天领域一个 解 决的严重问题。 ③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者,事实上等于改名换姓。人家给咱们介绍 位沈雁冰先生,不如介绍矛盾来得响亮;介绍一位谢婉莹女士,不如介绍冰心 来得 ④如今,时代发生了巨变。我们依然要研讨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 典”,是因为它们经受了千百年的时间考验,其传达的很多道理依然,依 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A.扶持急需大名鼎鼎颠扑不破B.扶持亟待如雷 贯耳颠扑不破 C.扶植急需如雷贯耳牢不可破 D.扶植亟待大名 鼎鼎牢不可破 1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表示,之所以对其提起公益诉 讼,是因为排污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因此需要通过司法程序使其承担相应的责任
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人们惊讶地发现,没多久,这位纤小瘦弱的老太太 在忘我的文字中硬硬朗朗地站起来了! 十多年来,面对时间这位严酷的判官,杨绛仿佛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越战 越骁勇:翻译、写作之外,她还一人揽下了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稿的工作,那是几 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恐怕难以想象,一个老人居然能扛下如此超负 荷的重担。对于悲痛和酸楚,她却从不多著一字,潺潺缓缓,举重若轻。 (摘自《时代报告》)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文章着重选取了人物生平各个阶段的生活片段,叙述生动细腻,从多方面展 现了杨绛和钱钟书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 B.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手法,同时通过传神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清晰地展 现了杨绛敢于和迫害她的人斗争的勇敢无畏和对丈夫的忠贞。 C.钱钟书虽然“学问通透”,但缺乏生活自理的能力,“侍弄煤、锅炉却是外 行,水总是烧不开”,这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弱点。 因此总是被大家嘲笑和看不起。 D.“菜地旁边突然起了个坟堆,她说,死的人多冷啊,坟地里草都没有……” 这段文字体现了杨绛敏感、善良的性格。 E.在信阳的日子,杨绛似乎总是笑嘻嘻的,这能看出杨绛天性乐观,同时对文 革给予她的教育也是心怀感激的。 (2)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3)文章是如何刻画杨绛的形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4)杨绛对钱钟书的“亲情守望”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共 80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地方政府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本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 予适当 ,但集体出资部分不得向农民摊派。 ②微生物“偷渡”到太空并在空间繁殖,目前已成为载人航天领域一个 解 决的严重问题。 ③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者,事实上等于改名换姓。人家给咱们介绍 一位沈雁冰先生,不如介绍矛盾来得响亮;介绍一位谢婉莹女士,不如介绍冰心 来得 。 ④如今,时代发生了巨变。我们依然要研讨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 典”,是因为它们经受了千百年的时间考验,其传达的很多道理依然 ,依 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A.扶持 急需 大名鼎鼎 颠扑不破 B.扶持 亟待 如雷 贯耳 颠扑不破 C.扶植 急需 如雷贯耳 牢不可破 D.扶植 亟待 大名 鼎鼎 牢不可破 1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表示,之所以对其提起公益诉 讼,是因为排污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因此需要通过司法程序使其承担相应的责任
B.盖茨在宴请中国慈善家时特别规定要保守秘密,以至今天也未见50 位慈善家的完整名单。尽管晚宴是围绕慈善这样的公益主题,但其过程却是相当 私密的 C.如果干部脱离百姓的生活,自然对民生疾苦没有切身之痛。他们如果 过上了和老百姓一样的生活,估计就能做到“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 D.人民日报首次引进全景视频拍摄设备对阅兵式进行的全景式交互性报 道,成为国内首家在国家重大活动中进行“立体新闻”报道的中央媒体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麻省理工学院最早开发的3D成形技术,用静电墨水喷嘴按照零件截面形 状 ,形成截面轮廓。一层粉末成形完成后,再铺上一层粉末,进行下 层粉末的粘接,如此循环,最后经过处理,形成原型制件。 A.为了使部分粉末粘接在一起,就要把液体黏结剂喷射在预先铺好的粉 末层上 B.液体黏结剂能使预先铺好的粉末层上的部分粉末粘接在一起 C.将液体黏结剂喷射在预先铺好的粉末层上,使部分粉末粘接在一起」 D.要使部分粉末接在一起,就要将液体黏结剂喷射在预先铺好的粉末层 上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15分) 紫叶合欢是从合欢树的自然变异中优选出来的一种彩色变种, ,且观 赏性更好。紫叶合欢不仅好看,而且还有一个可能鲜为人知的能力, 它能够在地震前2天作出反应,因为这种植物与含羞草一样是敏感性植物,它的 根系能够敏感捕捉到地下发生的许多物理化学变化,其中包括地下水、大地电位、 电流及磁场的变化, 使它成为地震观测的首选树种 17.下图是在中国浙江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会标,请简要说明其构图 要素与图形寓意,不超过100个字。(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今年高考结束后,襄阳五中田老师在QQ空间里写了一段话:“文凭不过是一张 火车票,清华的软卧,本科的硬卧,专科的硬座,民办的站票,成教的在厕所挤 着。火车到站,都下车找工作,才发现老板并不太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只关心你 会干什么。其买,站一路也是一种历练。” 作为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二学生,你怎样理解这段话?请你写一篇议论文,表明你 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单项选择题27分(每小题3分) 题号123456131415 答案 DBCADCBBC 1.D(不符文意,原文是“土司制度已成为明朝统治西南诸民族的主要制度” 而非“统治人民
B.盖茨在宴请中国慈善家时特别规定要保守秘密,以至今天也未见 50 位慈善家的完整名单。尽管晚宴是围绕慈善这样的公益主题,但其过程却是相当 私密的。 C.如果干部脱离百姓的生活,自然对民生疾苦没有切身之痛。他们如果 过上了和老百姓一样的生活,估计就能做到“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 D.人民日报首次引进全景视频拍摄设备对阅兵式进行的全景式交互性报 道,成为国内首家在国家重大活动中进行“立体新闻”报道的中央媒体。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 分) 麻省理工学院最早开发的 3D 成形技术,用静电墨水喷嘴按照零件截面形 状, ,形成截面轮廓。一层粉末成形完成后,再铺上一层粉末,进行下一 层粉末的粘接,如此循环,最后经过处理,形成原型制件。 A.为了使部分粉末粘接在一起,就要把液体黏结剂喷射在预先铺好的粉 末层上 B.液体黏结剂能使预先铺好的粉末层上的部分粉末粘接在一起 C.将液体黏结剂喷射在预先铺好的粉末层上,使部分粉末粘接在一起 D.要使部分粉末接在一起,就要将液体黏结剂喷射在预先铺好的粉末层 上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15 分) 紫叶合欢是从合欢树的自然变异中优选出来的一种彩色变种, ,且观 赏性更好。紫叶合欢不仅好看,而且还有一个可能鲜为人知的能力, 。 它能够在地震前 2 天作出反应,因为这种植物与含羞草一样是敏感性植物,它的 根系能够敏感捕捉到地下发生的许多物理化学变化,其中包括地下水、大地电位、 电流及磁场的变化, ,使它成为地震观测的首选树种。 17.下图是在中国浙江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会标,请简要说明其构图 要素与图形寓意,不超过 100 个字。(6 分)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今年高考结束后,襄阳五中田老师在 QQ 空间里写了一段话:“文凭不过是一张 火车票,清华的软卧,本科的硬卧,专科的硬座,民办的站票,成教的在厕所挤 着。火车到站,都下车找工作,才发现老板并不太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只关心你 会干什么。其买,站一路也是一种历练。” 作为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二学生,你怎样理解这段话?请你写一篇议论文,表明你 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单项选择题 27 分(每小题 3 分) 题 号 1 2 3 4 5 6 13 14 15 答 案 D B C A D C B B C 1.D(不符文意,原文是“土司制度已成为明朝统治西南诸民族的主要制度”, 而非“统治人民”)
2.B(中央王朝通过各民族的首领进行的统治应该是“间接的”,而非“直接 的”) 3.C(“促进”的主语应是“土司制度的建立”,而不是“土司的设立”) 4.A 5.D(这里的“传”是古代注释、阐述经文的著作,而非传记。) 6.C(“所有的将帅对他都是谦恭而有礼貌”错) 7.(1)杜预到任以后,修缮铠甲、兵器、展示威武之势,(之后)就使精锐部 队轻装前进,偷袭东吴西陵督张政,大败他 (2)有人讥讽他心思太细琐,杜预说:“夏禹后稷的功勋,目的在于救济世人, 也许可以吧。 8.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 派热闹的城郊暮春风光。(2分)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 地点。(1分)以乐景衬哀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2分) 9.“春去也”运用双关。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 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3分)“飞红万点愁如 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 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 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 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指出任意两种手法,并作分析即可。(3分。) 10.(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2)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每空1分,每错一字扣1分,扣完1分为止) (1)【AD】(答A得3分,答D得2分,答B得1分,答CE不给分。B“一定 是多年前的恋人”的说法太绝对。C“他”无法注意听取会议内容,主要因为“他 的心思全在她身上,激动地寻找她的身影”。E“她”拨电话是“他”想象中的, “说明老总很官僚”也不合理。) (2)男女主人公均是害羞腼腆、不善表达、拘谨内向的形象。【总说2分】 次偶然的相遇唤醒了他们相互早己存在的好感,双方均迫切想与对方进一步沟通 联系,但由于性格的原因都没有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表达,虽有努力但未尽力与 阻碍他们联系的外在环境抗争,所以一再联系不上。【具体分析2分】这样的人 物形象设置反映了人物性格和社会处境之间的矛盾。【形象意义2分】 (3)悬念一:“她”埋头仔细翻看参会人员名单,却半天也找不到“他”的名 字,结尾交代“他是顶替老总来开会的”解开悬念,使小说情节相对完整,首尾 呼应 悬念二:两人结局如何,作者并未交代,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发人深省 多次巧合:如“她”不得不中途离会,赶回单位:“他”两次走出会场,又不得 不回到会场;“他”和“她”都是替人开会,参会名单上并无他们的名字,使在 相互寻找中的主人公寻而不得,使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增强故事的起伏性 可读性。 (悬念,例子加分析,3分;巧合,例子加分析3分) (4)标题作用:以“会风”为题点明小说主旨,深化写作用意。小说言在此而 义在彼,貌似言情,实则在批评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会风不端”问题。(2分)
2.B(中央王朝通过各民族的首领进行的统治应该是“间接的”,而非“直接 的”) 3.C(“促进”的主语应是“土司制度的建立”,而不是“土司的设立”) 4.A 5.D(这里的“传”是古代注释、阐述经文的著作,而非传记。) 6.C(“所有的将帅对他都是谦恭而有礼貌”错) 7.(1)杜预到任以后,修缮铠甲、兵器、展示威武之势,(之后)就使精锐部 队轻装前进,偷袭东吴西陵督张政,大败他。 (2)有人讥讽他心思太细琐,杜预说:“夏禹后稷的功勋,目的在于救济世人, 也许可以吧。” 8.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 派热闹的城郊暮春风光。(2 分)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 地点。(1 分)以乐景衬哀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2 分) 9.“春去也”运用双关。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 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3 分)“飞红万点愁如 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 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 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 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指出任意两种手法,并作分析即可。(3 分。) 10.(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2)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每空 1 分,每错一字扣 1 分,扣完 1 分为止) 11. (1)【AD】(答 A 得 3 分,答 D 得 2 分,答 B 得 1 分,答 CE 不给分。B“一定 是多年前的恋人”的说法太绝对。C“他”无法注意听取会议内容,主要因为“他 的心思全在她身上,激动地寻找她的身影”。E“她”拨电话是“他”想象中的, “说明老总很官僚”也不合理。) (2)男女主人公均是害羞腼腆、不善表达、拘谨内向的形象。【总说 2 分】一 次偶然的相遇唤醒了他们相互早已存在的好感,双方均迫切想与对方进一步沟通 联系,但由于性格的原因都没有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表达,虽有努力但未尽力与 阻碍他们联系的外在环境抗争,所以一再联系不上。【具体分析 2 分】这样的人 物形象设置反映了人物性格和社会处境之间的矛盾。【形象意义 2 分】 (3)悬念一:“她”埋头仔细翻看参会人员名单,却半天也找不到“他”的名 字,结尾交代“他是顶替老总来开会的”解开悬念,使小说情节相对完整,首尾 呼应。 悬念二:两人结局如何,作者并未交代,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发人深省。 多次巧合:如“她”不得不中途离会,赶回单位;“他”两次走出会场,又不得 不回到会场;“他”和“她”都是替人开会,参会名单上并无他们的名字,使在 相互寻找中的主人公寻而不得,使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增强故事的起伏性、 可读性。 (悬念,例子加分析,3 分;巧合,例子加分析 3 分) (4)标题作用:以“会风”为题点明小说主旨,深化写作用意。小说言在此而 义在彼,貌似言情,实则在批评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会风不端”问题。(2 分)
主题多角度解读: ①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会风不正的现象,亟待整改。两位主人公均是替人与会,说 明“替会”现象并不少见 ②整改会风光靠空喊不能解决问题,抵制不良风气没有休止符。小说几次提到 “主持人强调再三,要端正会风”,但替会、溜会现象并不少见 ③形成良好会风,需要各级领导率先垂范。“她”的领导说“什么会风?讲讲而 已”,“他”的老总要“他”替会,说明有些领导自身会风不端 ④治标需治本,为什么普遍存在“会风”问题?与会议太多、效率不高有直接联 系,有关组织者需要反思。 (任答三个角度即可得6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AD】(答A得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C对钱仲书的分析是正 确的,但他的状况并不代表所有知识分子;B“敢于和迫害她的人斗争”错误; E“心怀感激”曲解文意。) (2)①引出文章涉及到的两位主要人物杨绛和钱钟书。②交代了人物居住环境 静谧和略显寂寞的特点,暗示了人物淡泊宁静的精神追求;③突出了钱钟书“稀 世的分量”,对其给予高度赞扬。④引出下文对杨绛和钱钟书人生经历的介绍。 (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3)①侧面描写:引述叶廷芳的话突出杨绛的勇敢无畏。②细节描写:在大字 报的一角贴小条澄清对丈夫不符合事实的指控,体现了她的正直、忠贞;看到坟 堆想到“死的人多冷啊”,体现了杨绛的善良。③语言描写:“钟书病中,我只 求比他多活一年”体现了她对丈夫的深沉的爱;“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 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表现了杨绛的坚强和对丈夫的忠贞。④对比: 在批斗大会上杨绛的表现与他人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杨绛的坚强勇敢。 (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给满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4)①文革初期,钱钟书被批斗,杨绛敢于为丈夫据理力争。②文革中期,杨 绛追随丈夫钱钟书来到五七干校,陪伴丈夫。③钱钟书缠绵病榻的日子,杨绛对 丈夫悉心照料。④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一人揽下了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稿的工作, 扛下了超负荷的重担 (8分,每点2分。结合文章答,意思对即可) 13.B(“扶植”有培植之意,此处应用“扶持”,侧重于帮助、支持:“急需” 侧重主观上急切的需要,“亟待”客观上的需要,迫不及待;从“笔名比原名来 得响亮”可知第二空是“如雷贯耳”(名声大)而非“大名鼎鼎”(很有名); 牢不可破:牢固得不可摧毁,不可动摇.比喻异常坚固。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 打都不会破损.比喻理论正确,无法驳倒推翻。“很多道理”应用“颠扑不破”;) 14.B(A项指代不明,“使其”的“其”应该是指排污企业:C项语序不当, “干部”要挪至“如果”之前:D项搭配不当,应删去“全景式”前的“的”字, 让“人民日报”做主语) 15.C(根据句子成分,首句主语为“3D成形技术”,如选B,主语为“液体 粘结剂”,中途易辙,不合语法;而根据语义逻辑,A、D项“为了”、“要使 所在句,打乱了句子的连贯性,只有C项既保持了陈述对象的一致性,又保持了 前后语意的连贯性)
主题多角度解读: ①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会风不正的现象,亟待整改。两位主人公均是替人与会,说 明“替会”现象并不少见。 ②整改会风光靠空喊不能解决问题,抵制不良风气没有休止符。小说几次提到 “主持人强调再三,要端正会风”,但替会、溜会现象并不少见。 ③形成良好会风,需要各级领导率先垂范。“她”的领导说“什么会风?讲讲而 已”,“他”的老总要“他”替会,说明有些领导自身会风不端。 ④治标需治本,为什么普遍存在“会风”问题?与会议太多、效率不高有直接联 系,有关组织者需要反思。 (任答三个角度即可得 6 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2. (1)【AD】(答 A 得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C 给 1 分,C 对钱仲书的分析是正 确的,但他的状况并不代表所有知识分子;B“敢于和迫害她的人斗争”错误; E“心怀感激”曲解文意。) (2)①引出文章涉及到的两位主要人物杨绛和钱钟书。②交代了人物居住环境 静谧和略显寂寞的特点,暗示了人物淡泊宁静的精神追求;③突出了钱钟书“稀 世的分量”,对其给予高度赞扬。④引出下文对杨绛和钱钟书人生经历的介绍。 (6 分,每点 2 分,答对三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3)①侧面描写:引述叶廷芳的话突出杨绛的勇敢无畏。②细节描写:在大字 报的一角贴小条澄清对丈夫不符合事实的指控,体现了她的正直、忠贞;看到坟 堆想到“死的人多冷啊”,体现了杨绛的善良。③语言描写:“钟书病中,我只 求比他多活一年”体现了她对丈夫的深沉的爱;“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 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表现了杨绛的坚强和对丈夫的忠贞。④对比: 在批斗大会上杨绛的表现与他人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杨绛的坚强勇敢。 (6 分,每点 2 分,答对三点即可给满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4)①文革初期,钱钟书被批斗,杨绛敢于为丈夫据理力争。②文革中期,杨 绛追随丈夫钱钟书来到五七干校,陪伴丈夫。③钱钟书缠绵病榻的日子,杨绛对 丈夫悉心照料。④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一人揽下了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稿的工作, 扛下了超负荷的重担。 (8 分,每点 2 分。结合文章答,意思对即可) 13.B(“扶植”有培植之意,此处应用“扶持”,侧重于帮助、支持;“急需” 侧重主观上急切的需要,“亟待”客观上的需要,迫不及待;从“笔名比原名来 得响亮”可知第二空是“如雷贯耳”(名声大)而非“大名鼎鼎”(很有名); 牢不可破:牢固得不可摧毁,不可动摇.比喻异常坚固。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 打都不会破损.比喻理论正确,无法驳倒推翻。“很多道理”应用“颠扑不破”;) 14.B(A项指代不明,“使其”的“其”应该是指排污企业;C项语序不当, “干部”要挪至“如果”之前;D项搭配不当,应删去“全景式”前的“的”字, 让“人民日报”做主语) 15.C(根据句子成分,首句主语为“3D成形技术”,如选B,主语为“液体 粘结剂”,中途易辙,不合语法;而根据语义逻辑,A、D项“为了”、“要使” 所在句,打乱了句子的连贯性,只有C项既保持了陈述对象的一致性,又保持了 前后语意的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