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五中2014届髙三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出题人:朱新祥刘梅英施沿沿 审题人:朱新祥考试时间 2014.5.3 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题3分) 1.下列词语注音错误只有一个的一项是( )(3分) A.寥廓(liao) 颓圮(p1)忸怩(ni) 剑拔弩(nu)张 B.当做(dang) 菲(fi)薄 浸渍(zi) 撮(cu6)芝麻 C.旗杆(gan) 轧票(g) 搽(cha)粉 亘(gen)古贯今 D.提(d)防 藩(fan)属 挨(ai)饿 混混(hun)沌沌 2.下列词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3分) A.猗郁 指摘 会晤责无旁贷 B.兑现 訾詈义愤填膺 C.独道 寒喧 聘礼 幅对联 D.船蓬 蹒跚 遐想畏葸不前 3.选出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3分)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改善,玉器收藏的 越来越盛,人们不仅喜 欢佩戴、把玩玉器,还把收藏玉器作为一项投资。一些玉器商人掌握了人们的这 种心理,大量仿制古玉器, 玉器收藏爱好者,以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 造成了目前 玉器市场 的局面。 A.风俗蒙骗进而鱼龙混杂 B.风俗诱骗进 而鱼目混珠 C.风气蒙骗因而鱼目混珠 D.风气诱骗因而鱼龙混 杂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据史料记载,蒙军攻打钓鱼城时,全州军民曾三次修筑城墙抵御进攻,但是 直没有发现当时修筑的城墙实物 B.监利老乡王继汉“银行多给两万块,先还钱再回家”这一事件经《楚天都市 报》报道后,随即被新华网、新浪、搜狐、网易、荆楚网等多家网站转载,一致 认为他是湖北人的骄傲 C.在这些城市务工的农民工生存条件相当恶劣,300多人睡在阴湿的地上,没 有铺的就找来建筑杂物,盖的除个别人由大衣充当被子外,绝大部分人挤在一起 和衣而睡。 D.他对公益活动很有热情,并将这份热情带到他所从事的产品策划和品牌推广 工作中去,为公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作出了贡献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他在《孟子》一书中提出人应该做到“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当遇到严峻的考验,应该“舍生而取义” 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放弃道德原则。 B.《祝福》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这篇小说中有三次集中写祥林嫂的外貌, 这三次肖像描写代表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了她精神崩溃、万念俱灰以 及对生活充满希望、心灵遭遇损伤的生存状态 C.短篇小说《骑桶者》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代表作品有《变形记》《审 判》《城堡》等,他善于运用象征、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揭示现代社会所面
湖北省襄阳五中 2014 届高三 5 月适应性考试语 文试 题 出题人:朱新祥 刘梅英 施沿沿 审题人:朱新祥 考试时间: 2014.5.3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 15 分,共 5 小题,每题 3 分) 1.下列词语注音错误只有一个的一项是( )(3 分) A.寥廓(liào) 颓圮(pǐ) 忸怩(ní) 剑拔弩(nǔ)张 B.当做(dàng) 菲(fěi)薄 浸渍(zì) 一撮(cuō)芝麻 C.旗杆(gǎn) 轧票(gá) 搽(chā)粉 亘(gèn)古贯今 D.提(dī)防 藩(fán)属 挨(āi)饿 混混(hùn)沌沌 2. 下列词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3 分) A. 猗郁 指摘 会晤 责无旁贷 B. 兑现 谛造 訾詈 义愤填膺 C. 独道 寒喧 聘礼 一幅对联 D. 船蓬 蹒跚 遐想 畏葸不前 3.选出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3 分)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改善,玉器收藏的 越来越盛,人们不仅喜 欢佩戴、把玩玉器,还把收藏玉器作为一项投资。一些玉器商人掌握了人们的这 种心理,大量仿制古玉器, 玉器收藏爱好者,以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 造成了目前 玉器市场 的局面。 A.风俗 蒙骗 进而 鱼龙混杂 B.风俗 诱骗 进 而 鱼目混珠 C.风气 蒙骗 因而 鱼目混珠 D.风气 诱骗 因而 鱼龙混 杂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据史料记载,蒙军攻打钓鱼城时,全州军民曾三次修筑城墙抵御进攻,但是 一直没有发现当时修筑的城墙实物。 B.监利老乡王继汉“银行多给两万块,先还钱再回家”这一事件经《楚天都市 报》报道后,随即被新华网、新浪、搜狐、网易、荆楚网等多家网站转载,一致 认为他是湖北人的骄傲。 C.在这些城市务工的农民工生存条件相当恶劣,300 多人睡在阴湿的地上,没 有铺的就找来建筑杂物,盖的除个别人由大衣充当被子外,绝大部分人挤在一起 和衣而睡。 D.他对公益活动很有热情,并将这份热情带到他所从事的产品策划和品牌推广 工作中去,为公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作出了贡献。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他在《孟子》一书中提出人应该做到“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当遇到严峻的考验,应该“舍生而取义”, 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放弃道德原则。 B.《祝福》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这篇小说中有三次集中写祥林嫂的外貌, 这三次肖像描写代表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了她精神崩溃、万念俱灰以 及对生活充满希望、心灵遭遇损伤的生存状态。 C.短篇小说《骑桶者》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代表作品有《变形记》《审 判》《城堡》等,他善于运用象征、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揭示现代社会所面
临的困境和“现代入的精神困惑”。 D.《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剧中,鲁大海代表矿上的罢工工人来 找周朴园谈判,痛斥周朴园残害民工、破坏罢工的罪恶行径。周冲上前殴打大海, 眼见自己的两个儿子骨肉相残,侍萍大放悲声。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蕌 中国修辞学思想的全球意义 中国古代有没有修辞学思想?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不止一次地断言:“东 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 那么,中国或东方古代是否有修辞和修辞学?西方学者所持的“东方或中国乃至 非洲无修辞学”论,是基于怎样的逻辑呢?在此问题上,难道上帝真的漠视了他 的东方子民了吗?显然不是,中国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修辞和修辞学,这是毫无 疑问的。只要人类使用语言,使用符号,就存在修辞和修辞学,因为修辞是人们 能动地使用语言以提高传播效果的行为。“东方或中国乃至非洲无修辞学论”, 是基于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作出的判断,其中折射着文明的偏见。 西方的古典修辞,就是以城邦社会为语境的演说、劝服和论辩。其经典模式是由 “诉讼”“议政”“典礼”三种演说和“觅材取材”“布局”“谋篇”“文体 风格”“记忆”“表达技巧”等五个步骤,以及“人格”“情感”“逻辑”等说 服要素构成的范畴体系。我们称之为“三说”“五艺”“三素”。如果以此模式 框定其他文化和文明中的修辞或修辞学形态,无论是亚洲、非洲、美洲,都是不 合适的。“西方之外无修辞学”的观点是狭隘的,它反映的是某些西方学者的 自大与傲慢。 什么是“修辞”“修辞学”,众说纷纭。我们认为,“修辞”“修辞学”不仅是 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文化乃至文明概念,即在不同的时代、民 族、国家乃至文化和文明中存在不同的修辞形态,“修辞学”也具有不同的含义 但是,这不等于说,众多的“修辞”“修辞学”观不存在任何交集。相反,尽管 存在上述方面的差异,“修辞”“修辞学”依然是一个相对明晰的概念。简单地 说,“修辞是人类的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符号交际行为,是人们依据具体的 语境,有意识、有目的地建构话语和理解话语以及其他文本,以取得理想的交际 效果的一种社会行为”。显然,运用语言等媒介符号进行思想、观念、情感交流, 以实现信息共享、行为协调的传播行为,是人类修辞的共性。修辞学就是研究修 辞规律,即揭示如何髙效地实现人类语言等信息交流规律的学问。 从现存的文献看,说服、论辩现象,或者说“长短术”“纵横术”,是我国先秦 时期典型的修辞形态,特别是在战国时期,以门客、游说之士为最。但是,除此 之外,当时还有许多其他的修辞形态。《春秋左传》《战国策》等古籍中有许多 关于策土论辩的记载,属于论辩修辞。而《诗经》《论语》等,则是文学和教育 话语,也是当时的修辞形态。而当时关于修辞的思想和学说,则遍布先秦诸子的 著作。 随着国际修辞学硏究全球化趋势的深入,人们发现,中国和东方有修辞、修辞学 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古至今,中国不但有修辞实践和修辞学思想,而且修辞形 态多样,思想十分丰富。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也具有像古希腊一样 悠久的修辞学传统,也有论辩、说服、演说传统。在世界共融环境下,了解中国
临的困境和“现代入的精神困惑”。 D.《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剧中,鲁大海代表矿上的罢工工人来 找周朴园谈判,痛斥周朴园残害民工、破坏罢工的罪恶行径。周冲上前殴打大海。 眼见自己的两个儿子骨肉相残,侍萍大放悲声。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9 分,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 中国修辞学思想的全球意义 中国古代有没有修辞学思想?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学者不止一次地断言:“东 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 那么,中国或东方古代是否有修辞和修辞学?西方学者所持的“东方或中国乃至 非洲无修辞学”论,是基于怎样的逻辑呢?在此问题上,难道上帝真的漠视了他 的东方子民了吗?显然不是,中国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修辞和修辞学,这是毫无 疑问的。只要人类使用语言,使用符号,就存在修辞和修辞学,因为修辞是人们 能动地使用语言以提高传播效果的行为。“东方或中国乃至非洲无修辞学论”, 是基于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作出的判断,其中折射着文明的偏见。 西方的古典修辞,就是以城邦社会为语境的演说、劝服和论辩。其经典模式是由 “诉讼”“议政”“典礼”三种演说和“觅材取材”“布局”“谋篇”“文体 风格”“记忆”“表达技巧”等五个步骤,以及“人格”“情感”“逻辑”等说 服要素构成的范畴体系。我们称之为“三说”“五艺”“三素”。如果以此模式 框定其他文化和文明中的修辞或修辞学形态,无论是亚洲、非洲、美洲,都是不 合适的。“西方之外无修辞学” 的观点是狭隘的,它 反映的是某些西方学者的 自大与傲慢。 什么是“修辞”“修辞学”,众说纷纭。我们认为,“修辞”“修辞学”不仅是 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文化乃至文明概念,即在不同的时代、民 族、国家乃至文化和文明中存在不同的修辞形态,“修辞学”也具有不同的含义。 但是,这不等于说,众多的“修辞”“修辞学”观不存在任何交集。相反,尽管 存在上述方面的差异,“修辞”“修辞学”依然是一个相对明晰的概念。简单地 说,“修辞是人类的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符号交际行为,是人们依据具体的 语境,有意识、有目的地建构话语和理解话语以及其他文本,以取得理想的交际 效果的一种社会行为”。显然,运用语言等媒介符号进行思想、观念、情感交流, 以实现信息共享、行为协调的传播行为,是人类修辞的共性。修辞学就是研究修 辞规律,即揭示如何高效地实现人类语言等信息交流规律的学问。 从现存的文献看,说服、论辩现象,或者说“长短术”“纵横术”,是我国先秦 时期典型的修辞形态,特别是在战国时期,以门客、游说之士为最。但是,除此 之外,当时还有许多其他的修辞形态。《春秋左传》《战国策》等古籍中有许多 关于策士论辩的记载,属于论辩修辞。而《诗经》《论语》等,则是文学和教育 话语,也是当时的修辞形态。而当时关于修辞的思想和学说,则遍布先秦诸子的 著作。 随着国际修辞学研究全球化趋势的深入,人们发现,中国和东方有修辞、修辞学 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古至今,中国不但有修辞实践和修辞学思想,而且修辞形 态多样,思想十分丰富。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也具有像古希腊一样 悠久的修辞学传统,也有论辩、说服、演说传统。在世界共融环境下,了解中国
修辞学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将有助于增进东西方的学术交流,有助于促进大 同世界的建构 (选自2013年第5期《北京大学学报》,有删改。) 6.下列关于“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一些怀有偏见的学者套用西方的古典修辞学传统,来分析中国和东方修辞学, 得出了中国和东方没有修辞学的结论。 B.依据客观公正的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来判断,没有演说、劝 服和论辩活动的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 C.用西方古典修辞“三说”“五艺”“三素”的经典模式来框定其他文化和文 明中的修辞或修辞学形态是规范、合理的。 D.这种观点源自某些自大、傲慢的西方学者对东方的歧视,这些学者认为除东 方之外的地域才有修辞学传统。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修辞学”不是一个历史概念,而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文化乃至文明概念, 它在东方和西方各有不同的含义 B.“修辞学”是明晰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乃至文化和文明中存 在不同的修辞形态,不存在任何交集 C.从现存的文献看,门客、游说之士的说服、论辩现象,或者说“长短术”“纵 横术”,就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修辞形态 D.《春秋左传》《战国策》中关于策士论辩的记载,《诗经》《论语》中的文 学和教育话语,都是当时的修辞形态。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修辞是人们能动地使用语言以提高传播效果的行为,所以只要人类使用 语言,使用符号,就存在修辞和修辞学。 B.作为一种具有共性的人类语言传播行为,修辞具有普遍性,但是中国古代的 修辞形态与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形态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 C.修辞是人类的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符号交际行为,是揭示如何高效地实 现人类语言等信息交流规律的学问。 D.部分西方学者提出的“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的观点现己有所改变。中国 和东方有修辞、修辞学是不争的事实 三、古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李陵 论 白居易 《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 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 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 遂亡其宗,哀哉! 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 无讥,可平?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 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
修辞学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将有助于增进东西方的学术交流,有助于促进大 同世界的建构。” (选自 2013 年第 5 期《北京大学学报》,有删改。) 6.下列关于“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一些怀有偏见的学者套用西方的古典修辞学传统,来分析中国和东方修辞学, 得出了中国和东方没有修辞学的结论。 B.依据客观公正的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或修辞学观念来判断,没有演说、劝 服和论辩活动的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 C.用西方古典修辞“三说”“五艺”“三素”的经典模式来 框定其他文化和文 明中的修辞或修辞学形态是规范、合理的。 D.这种观点源自某些自大、傲慢的西方学者对东方的歧视,这些学者认为除东 方之外的地域才有修辞学传统。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修辞学”不是一个历史概念,而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文化乃至文明概念, 它在东方和西方各有不同的含义。 B.“修辞学”是明晰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乃至文化和文明中存 在不同的修辞形态,不存在任何交集。 C.从现存的文献看,门客、游说之士的说服、论辩现象,或者说“长短术”“纵 横术”,就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修辞形态。 D.《春秋左传》《战国策》中关于策士论辩的记 载,《诗经》《论语》中的文 学和教育话语,都是当时的修辞形态。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因为修辞是人们能动地使用语言以提高传播效果的行为,所以只要人类使用 语言,使用符号,就存在修辞和修辞学。 B.作为一种具有共性的人类语言传播行为,修辞具有普遍性,但是中国古代的 修辞形态与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形态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 C.修辞是人类的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符号交际行为,是揭示如何高效地实 现人类语言等信息交流规律的学问。 D.部分西方学者提出的“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学”的观点现已有所改变。中国 和东方有修辞、修辞学是不争的事实。 三、古诗文阅读(共 34 分,共 7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李陵 论 白居易 《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 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 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 遂亡其宗,哀哉! 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 无讥,可乎?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 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
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 能死战,卒就生降。 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 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逭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 孝。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 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 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 长寇雠辱国家甚矣。况二子虽不死,无陵生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 酌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窍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何者 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 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 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 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 言之能及哉! 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也, 失君子之道焉。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李陵策名上将 策名:出仕,为人之臣 B.罪逭于躬,祸移于母 逭:免除 C.酌其本末,事不相侔 酌:斟酌、考虑 D.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爱:怜爱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直接表现李陵“失君子之道”的一组是 )(3分) ①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 ②深入虏庭,而能 以寡击众 ③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④坠君命,挫国威,不 可以言忠 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 ⑥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居易认为,李陵兵败投降匈奴,这不同于范蠡、曹沫的忍辱负重的行为, 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对这种变节行为也没有进行应有的批判 B.白居易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出发,批评了《史记》《汉书》对李陵变节没有“明 讥”的做法,他觉得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李陵一个都不符合 C.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李陵“不能死战”的苦衷,反而听信流言,对李陵 宗族施以重罚。白居易对此也深表同情,认为李陵功大于过。 D.在白居易看来,李陵如能舍命取信、忘身守死,这是死得其所,必能死且不 朽;可惜李陵不死,结果自毁声名,移祸亲人。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3分)
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 能死战,卒就生降。 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 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逭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 孝。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 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 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 长寇雠辱国家甚矣。况二子虽不死,无陵生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 酌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窍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 省其始终焉。何者? 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 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 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 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 言之能及哉! 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也, 失君子之道焉。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汉李陵策名上将 策名:出仕,为人之臣 B.罪逭于躬,祸移于母 逭:免除 C.酌其本末,事不相侔 酌:斟酌、考虑 D.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爱:怜爱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直接表现李陵“失君子之道”的一组是 ( )(3 分) ①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 ②深入虏庭,而能 以寡击众 ③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④坠君命,挫国威,不 可以言忠 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 ⑥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1l.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白居易认为,李陵兵败投降匈奴,这不同于范蠡、曹沫的忍辱负重的行为, 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对这种变节行为也没有进行应有的批判。 B.白居易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出发,批评了《史记》《汉书》对李陵变节没有“明 讥”的做法,他觉得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李陵一个都不符合。 C.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李陵“不能死战”的苦衷,反而听信流言,对李陵 宗族施以重罚。白居易对此也深表同情,认为李陵功大于过。 D.在白居易看来,李陵如能舍命取信、忘身守死,这是死得其所,必能死且不 朽;可惜李陵不死,结果自毁声名,移祸亲人。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3 分)
(2)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3分) (3)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3分 1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晏元献公文章擅天下,尤善为诗,而多称引后进,一时名士往往出其门。圣俞平 生所作诗多矣,然公独爱其两联,云:“寒鱼犹着底,白鹭已飞前。”余尝于圣 俞家见公自书手简再三称赏此二联余疑而问之圣俞曰此非我之极致岂公偶自得 意于其间乎乃知自古文十不独知己难得,而知人亦难也 (选自欧阳修《六一诗话》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三登乐 范成大 今夕何朝,披岫幌①、云关重启。引冰壶②、素空似洗。卷帘中、敲枕上,月星 浮水。天镜夜明,半窗万里。 盼庭柯、都老大,树犹如此。六年前、转头未几。唤邻翁、来话旧,同篛新蚁③。 秉烛夜阑,又疑梦里。 【注】①岫幌:山洞居室的窗户,也泛指窗子。②冰壶:指月亮或月光;下文的 “天镜”也指明月。③篛(chou):一种竹制的滤酒器具,也指过滤酒;蚁:新 酒上的浮渣。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4分)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 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潼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 ,王道之始也。(孟子《寡人之于 国也》)潼 (3)忽魂悸以魄动, 。(李白《梦游天 姥吟留别》)潼 (4)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5)乌鸟私情 (李密《陈情表》)
(2)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3 分) (3)意者但患 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3 分 ) 1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 6 处)(3 分) 晏元献公文章擅天下,尤善为诗,而多称引后进,一时名士往往出其门。圣俞平 生所作诗多矣,然公独爱其两联,云:“寒鱼犹着底,白鹭已飞前。”余尝于圣 俞家见公自书手简再三称赏此二联余疑而问之圣俞曰此非我之极致岂公偶自得 意于其间乎乃知自古文士不独知己难得,而知人亦难也。 (选自欧阳修《六一诗话》)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三登乐 范成大 今夕何朝,披岫幌①、云关重启。引冰壶②、素空似洗。卷帘中、攲枕上,月星 浮水。天镜夜明,半窗万里。 盼庭柯、都老大,树犹如此。六年前、转头未几。唤邻翁、来话旧,同篘新蚁③。 秉烛夜阑,又疑梦里。 【注】①岫幌:山洞居室的窗户,也泛指窗子。②冰壶:指月亮或月光;下文的 “天镜”也指明月。③篘(chōu):一种竹制的滤酒器具,也指过滤酒;蚁:新 酒上的浮渣。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4 分)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4 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 5 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 过 5 个,按所答的前 5 个小题计分)(5 分)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 ,王道之始也。(孟子《寡人之于 国也》) (3)忽魂悸以魄动, 。(李白《梦游天 姥吟留别》) (4)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5)乌鸟私情, 。(李密《陈情表》)
(6) 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 篌引》)潼 (7)履至尊而制六合, ,威振四海。(贾 谊《过秦论》)潼 (8) ,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潼 寒色 龙应台 ①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 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②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③家是什么,这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 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 深处泊孤舟①”早有体会的人? ④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却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 ⑤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 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②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 上,贴身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 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 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的时间。兄弟姊妺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 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 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就悠悠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 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⑥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⑦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 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 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 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 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 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 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⑧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 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 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 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
(6) ,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 篌引》) (7)履至尊而制六合, ,威振四海。(贾 谊《过秦论》) (8) ,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20 分,共 4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 寒 色 龙应台 ①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 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②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③家是什么,这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 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 深处泊孤舟①”早有体会的人? ④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却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 ⑤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 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②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 上,贴身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 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 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的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 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 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就悠悠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 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⑥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⑦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 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 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 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 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 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 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⑧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 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 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 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
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 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 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⑨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⑩很多,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 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 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 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 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11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12很多,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 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 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 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 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 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 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 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 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13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14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15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选自《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12年第7期 【注】①这两句选自李煜词《望江梅》。这首词写于李煜被俘到汴京之后。②便 当:可随身携带的盒饭干粮。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全都选对给4分, 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寒色》开头引用读者的问题,既是引入话题,也是启发读者思考,让我们 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形成一种心的互动。 B.本文注重细节描写,而且每一处细节都注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如三次出现 在文中的“栀子花香”,象征着父母与子女之间浓浓的亲情。 C.文章第五段与第十二段,作者选择的细节和情境虽然相同,但人物的角色身 份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 D.本文善用对比手法。如父母健在子女绕膝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 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这两组对比,表现出家的美 好而易碎的特点。 E.本文以《寒色》为题,使得全文笼罩上一层浓郁的伤感况味,让读者沉浸在」 深深的悲凉之中,对“家”的认识因此也充满悲剧色彩。 17.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所揭示的“家”的内涵。(4分)
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 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 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⑨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⑩很多,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 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 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 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 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11 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12 很多,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 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 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 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 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 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 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 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 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13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14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15 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选自《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12 年第 7 期) 【注】①这两句选自李煜词《望江梅》。这首词写于李煜被俘到汴京之后。②便 当:可随身携带的盒饭干粮。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全都选对给 4 分, 只选一项且正确给 2 分,有选错的给 0 分)(4 分)( )( ) A.《寒色》开头引用读者的问题,既是引入话题,也是启发读者思考,让我们 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形成一种心的互动。 B.本文注重细节描写,而且每一处细节都注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如三次出现 在文中的“栀子花香”,象征着父母与子女之间浓浓的亲情。 C.文章第五段与第十二段,作者选择的细节和情境虽然相同,但人物的角色身 份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 D.本文善用对比手法。如父母健在子女绕膝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 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这两组对比,表现出家的美 好而易碎的特点。 E.本文以《寒色》为题,使得全文笼罩上一层浓郁的伤感况味,让读者沉浸在 深深的悲 凉之中,对“家”的认识因此也充满悲剧色彩。 17.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所揭示的“家”的内涵。(4 分)
18.文章三次出现“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请简述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分) 19.文章最后一段发人深省,意蕴十分丰富,请结合文意并联系实际加以探究。 (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每小题4分) 20.名著插图以其髙度的艺术性为人称道。请欣赏下面这幅《红楼梦》插图,用 一句话点评画面内容。要求合理想象,并用上“共读西厢”这个短语。(4分) 共读“西厢” 21.数马车当然是美差。数马车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的运气。马车一天最多只有 十五辆,每半小时在脑中记一次数。这简直是交了鸿运 这段文字出自《在桥边》,运用了反讽的手法。所谓反讽就是说话或写作时一种 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技巧,单纯从字面上很难了解所要表达的意思,通常需要 上下文来了解其用意。 这段文字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请以第一人称直接陈述“我”的内心感受
18.文章三次出现“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请简述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 分) 19.文章最后一段发人深省,意蕴十分丰富,请结合文意并联系实际加以探究。 (8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共 12 分,共 3 小题,每小题 4 分) 20.名著插图以其高度的艺术性为人称道。请欣赏下面这幅《红楼梦》插图,用 一句话点评画面内容。要求合理想象,并用上“共读西厢”这个短语。(4 分) 共读“西厢” 21.数马车当然是美差。数马车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的运气。马车一天最多只有 二十五辆,每半小时在脑中记一次数。这简直是交了鸿运。 这段文字出自《在桥边》,运用了反讽的手法。所谓反讽就是说话或写作时一种 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技巧,单纯从字面上很难了解所要表达的意思,通常需要 上下文来了解其用意。 这段文字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请以第一人称直接陈述“我”的内心感受
22.阅读下面这则新闻,如果中国特色美食集体打包“申遗”,请为之拟写一条 “申遗”理由。(4分) 自去年12月,韩国泡菜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来,中国的不少美食就按捺不住了。“韩国泡菜申遗成功,煎饼果子肉夹馍 重庆火锅热干面、生煎包子小馄饨……集体不服!”网友“作业本”的微博立即 被网友疯转,并自发进行了一场中国美食接力赛。 记者了解到,成功“申遗”的各国美食纷纷打起“文化牌”,如韩国“腌制越冬 泡菜文化”申遗理由是“泡菜反映了邻里间‘分享’的精神,增强了人们之间的 纽带感和归属感”;日本以“和食料理营养均衡,体现了日本的四季分明、地理 多样性以及日本人尊重自然的精神,对凝聚整个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由申 请;法国大餐被描述为“一种社会习俗,用于庆祝个人或团体生活中最重要的时 刻” 六、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 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 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 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年级五月适应性考试(一)语文参考答案 1.A(A.寥lio廓B.全对C.旗杆gan搽cha粉D.藩fan属挨 ai饿) 2.A(B.缔造C.独到寒暄 副对联 D.船篷) 3.C(风俗: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气: 指风尚习气,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蒙骗:在不知道的情况下 被欺骗。诱骗:诱惑欺骗。因而:表示因果关系。进而:继续往前;在已有的基 础上进一步。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 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一般形容物,不形容人。) 4.D(A缺主语,“但是”后加“人们”;B.中途易辙,前两句主语为“这 事件”,最后一句主语改换;C句式杂糅,去掉“盖的”或“盖的除个别人由大 衣充当被子外,绝大部分人没有,只能挤在一起和衣而睡”。) 5.D(本题考査对名著内容的记忆情况。应是“周萍上前殴打大海”。 6.A(B.“客观公正”有误,文中说“折射着文明的偏见”;C.原文认为“是 不合适的”;D.文中有“东方或中国乃至非洲无修辞学论”的说法。) 7.D(A.应为“不仅是……也是”;B.原文说“这不等于说,众多的‘修辞’‘修 辞学’观不存在任何交集”;C.原文说“战国时期”“以门客、游说之士为最”, 这里说成“先秦”是以偏概全。) 8.C(后面一句是“修辞学”的定义。)
22.阅读下面这则新闻,如果中国特色美食集体打包“申遗”,请为之拟写一条 “申遗”理由。(4 分) 自去年 12 月,韩国泡菜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来,中国的不少美食就按捺不住了。“韩国泡菜申遗成功,煎饼果子肉夹馍、 重庆火锅热干面、生煎包子小馄饨……集体不服!”网友“作业本”的微博立即 被网友疯转,并自发进行了一场中国美食接力赛。 记者了解到,成功“申遗”的各国美食纷纷打起“文化牌”,如韩国“腌制越冬 泡菜文化”申遗理由是“泡菜反映了邻里间‘分享’的精神,增强了人们之间的 纽带感和归属感”;日本以“和食料理营养均衡,体现了日本的四季分明、地理 多样性以及日本人尊重自然的精神,对凝聚整个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由申 请;法国大餐被描述为“一种社会习俗,用于庆祝个人或团体生活中最重要的时 刻”。 六、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 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 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 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年级五月适应性考试(一)语文参考答案 1.A (A.寥 liáo 廓 B.全对 C.旗杆 gān 搽 chá 粉 D.藩 fān 属 挨 ái 饿) 2.A (B.缔造 C.独到 寒暄 一副对联 D.船篷) 3.C (风俗: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气: 指风尚习气,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蒙骗:在不知道的情况下 被欺骗。诱骗:诱惑欺骗。因而:表示因果关系。进而:继续往前;在已有的基 础上进一步。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 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一般形容物,不形容人。) 4.D (A 缺主语,“但是”后加“人们” ;B.中途易辙,前两句主语为“这一 事件”,最后一句主语改换;C 句式杂糅,去掉“盖的”或“盖的除个别人由大 衣充当被子外,绝大部分人没有,只能挤在一起和衣而睡”。) 5.D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记忆情况。应是“周萍上前殴打大海”。) 6.A(B.“客观公正”有误,文中说 “折射着文明的偏见”;C.原文认为“是 不合适的”;D.文中有“东方或中国乃至非洲无修辞学论”的说法。) 7.D(A.应为“不仅是……也是”;B.原文说“这不等于说,众多的‘修辞’‘修 辞学’观不存在任何交集”;C.原文说“战国时期”“以门客、游说之士为最”, 这里说成“先秦”是以偏概全。) 8.C(后面一句是“修辞学”的定义。)
9.D(爱:吝惜。 10.D(①是作者以假设立论,专指李陵;②是说李陵在投降前的战功;⑤是说 范蠡、曹沫忍辱负重的行为。) 11.C(“白居易对此也深表同情,认为李陵功大于过”错误,白居易没有同情 李陵,也没有认为李陵功大于过,他不支持李陵投降。) 12.(1)司马迁虽然是因为李陵而遭受罪责的,然而对李陵没有批评,是应该的 吗?(“获罪”“讥”各1分,大意1分) (②)然而李陵苟且偷生逃避死亡降低身份,让自己被强敌匈奴控制。(“苟 免”“微”各1分,被动句1分) (3)他心中只是担心汉朝不明白自己,却没有自我反省这件事的始终 (“但”“患”各1分,大意1分) 13.余尝于圣俞家见公自书手简/再三称赏此二联/余疑而问之/圣俞曰/此 非我之极致/岂公偶自得意于其间乎/乃知自古文士不独知己难得。 14.(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派静谧、澄澈、辽阔的夜空景象。作者打开窗子, 半卷窗帘,斜靠在枕上,窗外夜空澄澈如洗,星月浮动;皓月当空,清辉万里。 (描写对象“夜空”,1分;“静谧、澄澈、辽阔”的特点,1分;展开描述,2 分) (2)这首词通过描写夜空和月下庭柯的景色,抒发了词人对宇宙、生命的感悟。 ①上阕描绘了夜空的广袤静谧景象,感慨宇宙的深邃永恒:②下阕看到庭院中老 去的树,想到六年的时光转头即逝,抒发了生命短促、世事无常的感伤;③尾句 作者夜深秉烛,难以入眠,恍若梦里,也有人生如梦、一切皆虚幻的感叹。( 点2分,答出两点,且分析有理,即可得满分) 15.(1)秋风萧瑟(2)养生丧死无憾(3)恍惊起而长嗟(4)羁鸟恋旧林(5) 愿乞终养(6)女娲炼石补天处(⑦)执敲扑而鞭笞天下(8)潦水尽而寒潭清 (评分说明:5分。每小题1分。若出现错别字或多字少字,该题不得分。从中 任选5小题作答即可。如答题超过5空,则按所答的前5空计分。) 16.CE(C项中“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这一结论错 误。此处通过反复和照应,揭示出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E项中“浓郁的 伤感况味”和“深深的悲凉”以及“悲剧色彩”显得武断。文章虽然以“寒色” 为题,多少带有一点淡淡的伤感和追怀的意味,但主题还是通过对“家”的内涵 的阐发,表现亲情的恒远流长,所以“家”的温馨感应该是文章的主要色调。) 17.“家”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②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③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 (4分。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提炼。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 三点都答对给4分) 18.内容上:文中这一唱三叹的追问,传达出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对家、亲 情、人生的深沉感悟,使文章显得含蓄深沉,引人遐思。 结构上:照应文章题目,使文章首尾照应,前后勾连,结构匀称,同时 唱三叹,富有一种音乐的韵律美。 (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每答对一方面得2分,共4分。) 19.①这段文字揭示文章主题,指出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文章第五段和 第十二段,作者有意选择相同的细节和情境,前后照应,但人物的角色身份却悄
9.D (爱:吝惜。) 10.D (①是作者以假设立论,专指李陵;②是说李陵在投降前的战功;⑤是说 范蠡、曹沫忍辱负重的行为。) 11.C (“白居易对此也深表同情,认为李陵功大于过”错误,白居易没有同情 李陵,也没有认为李陵功大于过,他不支持李陵投降。) 12.(1)司马迁虽然是因为李陵而遭受罪责的,然而对李陵没有批评,是应该的 吗?(“获罪”“讥”各 1 分,大意 1 分) (2)然而李陵苟且偷生逃避死亡降低身份,让自己被强敌匈奴控制。(“苟 免”“微”各 1 分,被动句 1 分) (3)他心中只是担心汉朝不明白自己,却没有自我反省这件事的始终。 (“但”“患”各 1 分,大意 1 分) 13. 余尝于圣俞家见公自书手简/再三称赏此二联/余疑而问之/圣俞曰/此 非我之极致/岂公偶自得意于其间乎/乃知自古文士不独知己难得。 14.(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派静谧、澄澈、辽阔的夜空景象。作者打开窗子, 半卷窗帘,斜靠在枕上,窗外夜空澄澈如洗,星月浮动;皓月当空,清辉万里。 (描写对象“夜空”,1 分;“静谧、澄澈、辽阔”的特点,1 分;展开描述,2 分) (2)这首词通过描写夜空和月下庭柯的景色,抒发了词人对宇宙、生命的感悟。 ①上阕描绘了夜空的广袤静谧景象,感慨宇宙的深邃永恒;②下阕看到庭院中老 去的树,想到六年的时光转头即逝,抒发了生命短促、世事无常的感伤;③尾句 作者夜深秉烛,难以入眠,恍若梦里,也有人生如梦、一切皆虚幻的感叹。(一 点 2 分,答出两点,且分析有理,即可得满分) 15.(1)秋风萧瑟(2)养生丧死无憾(3)恍惊起而长嗟(4)羁鸟恋旧林(5) 愿乞终养(6)女娲炼石补天处(7)执敲扑而鞭笞天下(8)潦水尽而寒潭清 (评分说明:5 分。每小题 1 分。若出现错别字或多字少字,该题不得分。从中 任选 5 小题作答即可。如答题超过 5 空,则按所答的前 5 空计分。) 16.CE(C 项中“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这一结论错 误。此处通过反复和照应,揭示出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E 项中“浓郁的 伤感况味”和“深深的悲凉”以及“悲剧色彩”显得武断。文章虽然以“寒色” 为题,多少带有一点淡淡的伤感和追怀的意味,但主题还是通过对“家”的内涵 的阐发,表现亲情的恒远流长,所以“家”的温馨感应该是文章的主要色调。) 17.“家”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②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③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 (4 分。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提炼。答对一点给 1 分,答对两点给 3 分, 三点都答对给 4 分) 18.内容上:文中这一唱三叹的追问,传达出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对家、亲 情、人生的深沉感悟,使文章显得含蓄深沉,引人遐思。 结构上:照应文章题目,使文章首尾照应,前后勾连,结构匀称,同时 一唱三叹,富有一种音乐的韵律美。 (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每答对一方面得 2 分,共 4 分。) 19.①这段文字揭示文章主题,指出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文章第五段和 第十二段,作者有意选择相同的细节和情境,前后照应,但人物的角色身份却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