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科语文课题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型新投□ 知识|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 能力2.了解舒婷的诗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学过程|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方法|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情感 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 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教学 难点 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 1979年的春天,中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年春天,回顾改革开放以感受改革开放带 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的青年诗人舒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来,中国发生了哪给人物的喜悦 了对祖国的深情。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些巨大变化 国》 、简介作者及背景 (多媒体展示)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识记舒婷的有关作|了解诗歌写作背 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景是透彻理解诗 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 歌主旨的基础,也 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了解作者以及本文丨是把握作者写作 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的写作背景 意图和内心情感 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的必要条件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
1 学 科 语 文 课 题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课 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 2.了解舒婷的诗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过程 方法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情感 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 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教学 难点 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导入: 1979 年的春天,中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年春天, 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的青年诗人舒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 了对祖国的深情。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 国》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多媒体展示) 舒婷,1952 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 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 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 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 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 1979 年 7 月,即中国进入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 回 顾 改 革 开 放 以 来,中国发生了哪 些巨大变化 识记舒婷的有关作 品 了解作者以及本文 的写作背景 感受改革开放带 给人物的喜悦 了解诗歌写作背 景是透彻理解诗 歌主旨的基础,也 是把握作者写作 意图和内心情感 的必要条件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听老师范读,把握先把学生带进诗 ①教师范读(配乐) 节奏和重音 的氛围,初感诗的 ②学生自由诵读 美味,为进一步学 ③学生单独朗读,师生评价 自由朗读 习欣赏奠定基 ④学生先用一句话谈谈感受。 谈谈阅读感受:这础。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首诗“运用平凡而 富有特征的意象, 第一节:回溯祖国数百年的贫困、落后的历史。 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引导学生从整体 第二节: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我与祖国的血肉联把握诗的内容 第三节: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第四节: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 3.具体研习,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概括各诗节大意 ①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涵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 容?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讨论 这一环节既是突 点拨:这首诗为了抒发对祖国的深情,把数百年的历史 出重点,也是欣赏 浓缩在四组意象群之中。这四组意象群是“破旧的老水车”“熏 的关键。简要点出 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泥上的驳船”“贫找出诗中的意象 意象”这一概 困”“悲哀”“希望”“飞天袖间”的“花朵”:“簇新的理想”“蛛 念,通过具体的实 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泪眼的笑窝”“雪白的起跑线”“绯红 例来帮助理解 的黎明”;“迷惘”“深思”“沸腾”的诗人、“伤痕累累”“富饶” 荣光”“自由”的祖国。 讨论总结 ②这首诗在运用意象上有什么特点? 1在平凡中发现美 让学生自由讨论后总结 而给人一种新颖、引导学生在感性 意象群体通过递进组合,既表现社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独创的美感。 体悟的基础上学 程,又表达诗人及青年一代从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的心灵情感历程|2设身处地,物我合习抽象概括、提炼 4.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合作探究 把“我”融入总结,学习运用比 (1)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事物之中,与诗|较思维方法 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歌)所抒之情密切 (2)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吻合 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3)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意 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 分析作者感情变化识与辨析能力 四人学习小组合作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2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教师范读(配乐) ②学生自由诵读。 ③学生单独朗读,师生评价。 ④学生先用一句话谈谈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明确: 第一节:回溯祖国数百年的贫困、落后的历史。 第二节: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第三节: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第四节: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 3.具体研习,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①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涵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 容?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讨论。 点拨:这首诗为了抒发对祖国的深情,把数百年的历史 浓缩在四组意象群之中。这四组意象群是“破旧的老水车”“熏 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泥上的驳船”;“贫 困”“悲哀”“希望”“飞天袖间”的“花朵”;“簇新的理想”“蛛 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泪眼的笑窝”“雪白的起跑线”“绯红 的黎明”;“迷惘”“深思”“沸腾”的诗人、“伤痕累累”“富饶” “荣光”“自由”的祖国。 ②这首诗在运用意象上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自由讨论后总结 意象群体通过递进组合,既表现社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 程,又表达诗人及青年一代从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的心灵情感历程 4.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合作探究: (1)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 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2)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 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3)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 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 四人学习小组合作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听老师范读,把握 节奏和重音 自由朗读 谈谈阅读感受:这 首诗“运用平凡而 富有特征的意象, 从不同角度揭示了 我与祖国的血肉联 系 概括各诗节大意 找出诗中的意象 讨论总结: 1.在平凡中发现美, 而给人一种新颖、 独创的美感。 2.设身处地,物我合 一,把“我”融入 事 物 之 中 , 与 诗 歌) 所抒之情密切 吻合。 合作探究 分析作者感情变化 先把学生带进诗 的氛围,初感诗的 美味,为进一步学 习 欣 赏 奠 定 基 础。 引导学生从整体 把握诗的内容 这一环节既是突 出重点,也是欣赏 的关键。简要点出 “意象”这一概 念,通过具体的实 例来帮助理解 引导学生在感性 体悟的基础上学 习抽象概括、提炼 总结,学习运用比 较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合作意 识与辨析能力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讨论归纳: 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舒婷的诗把个人的 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悲喜同民族和国家透过诗人的情感 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见,诗人的感|的命运结合.把对变化过程,分析情 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现实的感知同理想感变化的原因 灵中折射的必然。“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的追求结合起来 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表现出强烈的爱国 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 主义精神、忧患意 (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第一人称写成,以“我向识和历史使命感 “你”(祖国)的倾诉,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 任感。诗中,“我是你……”或“我是……”句式反复出现,强调“我 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我”和祖国生死 相依、血肉相连。这个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辨析“我”与祖国通过讨论研习,能 人,这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的关系,明确: 够把握本诗的重 责任。 我”的形象熔铸在点,让学生深入理 (3)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祖国的大形象里的解诗的主旨 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 四.欣赏品味 ①体会圆句式的表达效果 落实节奏美教学 点拨:圆周句式是重复同类型的句子或词语的一种修辞方 学习如何通过节 法,它把十分完整的语言单位的几个部分,按圆周形进行连续排 奏来表现重点 列,组成在意义和音调方面和谐统一的整体 细细品味,归纳 ②象征和比喻的运用。 诗中一系列意象 点拨:该诗构思突出表现在对抒情主人公“我”的拟物化上。既是抒情主人公 “我”既是抒情主人公,又是具体的客观物象,也是祖国的象征。也是祖国的象征。 “我”的复杂矛盾意象和多层次拟物交织出现,表现了一种独特 的悠长、矛盾的心态,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帮助学生理解诗 诗中的意象又有其比喻意义,如“老水车”“矿灯”“稻穗"分析象征和比喻的的内涵,落实语言 “路基”“驳船”等比喻祖国承受的巨大灾难和面前的严重困难:作用,结合具体诗美教学重点 “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句分析归纳 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比喻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3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1)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 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 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 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见,诗人的感 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 灵中折射的必然。“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 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 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 (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第一人称写成,以“我”向 “你”(祖国)的倾诉,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 任感。诗中,“我是你……”或“我是……”句式反复出现,强调“我” 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我”和祖国生死 相依、血肉相连。这个“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 人,这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 责任。。 (3)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 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 四.欣赏品味 ①体会圆句式的表达效果。 点拨:圆周句式是重复同类型的句子或词语的一种修辞方 法,它把十分完整的语言单位的几个部分,按圆周形进行连续排 列,组成在意义和音调方面和谐统一的整体。 ②象征和比喻的运用。 点拨:该诗构思突出表现在对抒情主人公“我”的拟物化上。 “我”既是抒情主人公,又是具体的客观物象,也是祖国的象征。 “我”的复杂矛盾意象和多层次拟物交织出现,表现了一种独特 的悠长、矛盾的心态,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诗中的意象又有其比喻意义,如“老水车”“矿灯”“稻穗” “路基”“驳船”等比喻祖国承受的巨大灾难和面前的严重困难; “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 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比喻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讨论归纳: 舒婷的诗把个人的 悲喜同民族和国家 的命运结合.把对 现实的感知同理想 的追求结合起来,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 主义精神、忧患意 识和历史使命感。 辨析“我”与祖国 的关系,明确: “我”的形象熔铸在 祖国的大形象里的 细细品味,归纳: 诗中一系列意象, 既是抒情主人公, 也是祖国的象征。 分析象征和比喻的 作用,结合具体诗 句分析归纳 透过诗人的情感 变化过程,分析情 感变化的原因. 通过讨论研习,能 够把握本诗的重 点,让学生深入理 解诗的主旨。 落实节奏美教学, 学习如何通过节 奏来表现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诗 的内涵,落实语言 美教学重点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诗人 舒婷更能体会出祖国命运与个人命运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面对 整体把握本节课 凝聚着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不幸而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对学生进行 理清个人命运与祖更深入的情感教 悲伤、为祖国不幸而忧虑的情感,同时又有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国的关系 育 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祖国啊,我亲爱的 祖国》就是表达诗人这种理念与心声的动人乐章。热爱祖国、歌 颂祖国,不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更是民族振兴的精彩传唱。我 们有理由、有信心唱得更响、更亮。 作 业|1熟读背通这首诗 设|2、课外找相关读物阅读,有兴趣的同学写一篇赏析文章(可以就整体谈,也可以从某一角度谈) 计 意象新颖 象征丰富 板书设计 内容 感情 第一小节:贫困、落后的祖国 深沉、悲痛 第二小节:痛苦、追求的祖国 痛苦、希望 第三小节:新生、希望的祖国 希望、欣喜 第四小节:养育、献身的祖国 情、强烈 1、注意陶冶爱国情感和培养审美情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 学过程中,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避免了空洞得说教 教 2、教学应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之间对话、是与生对话,真正实 学现师生的互动。惟其如此,师生思想互相砥砺,方能擦出智慧的火花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本诗应引导学 生反复诵读,真正实现语文课阅读本位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来解读本文。自主实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 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相 “当时是思想解冻和破冰期,整个中国的意识形态还是相当保守的,诗歌首当其冲处在思想启 关|蒙的位置,敏锐的触觉加上诗人本身的血性,比较容易呐喊和倾吐,它可以用比较直接的方式表达 链出来。” 接 如果用色彩来描述,1979年大概是灰色的年份,带些明亮的色调。看到几张那个年代的照片 人们密密麻麻地站在西单南侧一道灰色矮墙前,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墙上的一张张大字报上,是
4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诗人 舒婷更能体会出祖国命运与个人命运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面对 凝聚着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不幸而 悲伤、为祖国不幸而忧虑的情感,同时又有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 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祖国啊,我亲爱的 祖国》就是表达诗人这种理念与心声的动人乐章。热爱祖国、歌 颂祖国,不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更是民族振兴的精彩传唱。我 们有理由、有信心唱得更响、更亮。 回顾本节课所学, 理清个人命运与祖 国的关系 整体把握本节课 内容,对学生进行 更深入的情感教 育。 作 业 设 计 1、熟读背诵这首诗。 2、课外找相关读物阅读,有兴趣的同学写一篇赏析文章(可以就整体谈,也可以从某一角度谈)。 板 书 设 计 意象新颖 象征丰富 内容 感情 第一小节:贫困、落后的祖国 深沉、悲痛 第二小节:痛苦、追求的祖国 痛苦、希望 第三小节:新生、希望的祖国 希望、欣喜 第四小节:养育、献身的祖国 深情、强烈 教 学 反 思 1、注意陶冶爱国情感和培养审美情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 学过程中,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避免了空洞得说教。 2、教学应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之间对话、是与生对话,真正实 现师生的互动。惟其如此,师生思想互相砥砺,方能擦出智慧的火花。 3、“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学本诗应引导学 生反复诵读,真正实现语文课阅读本位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来解读本文。自主实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 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相 关 链 接 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当时是思想解冻和破冰期,整个中国的意识形态还是相当保守的,诗歌首当其冲处在思想启 蒙的位置,敏锐的触觉加上诗人本身的血性,比较容易呐喊和倾吐,它可以用比较直接的方式表达 出来。” 如果用色彩来描述,1979 年大概是灰色的年份,带些明亮的色调。看到几张那个年代的照片, 人们密密麻麻地站在西单南侧一道灰色矮墙前,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墙上的一张张大字报上,是
拥挤但安静有序的感觉,也许还有几分压抑不住的蠢蠢欲动。 他们还是“文革”年代的打扮,穿布衣布裤、背军挎包,男的大多戴鸭舌帽。有一张照片是1979 年12月拍的,那时候“西单民主墙”已经被移到月坛公园,仍然是一长段灰墙。有个穿灰色罩衫、 戴帽子的小孩侧着身站在一张大字报前,也许是因为北京风沙大,他的脑袋被一整块暗红色的纱巾 整个包裹着。冬天的阳光映照下来,透过纱巾还是清楚地看到他幼稚的、微笑的脸庞。 看到北岛讲述第一次如何和陆焕兴、芒克一起四处张贴《今天》创刊号,却有几分“风萧萧兮 易水寒”的气氛。1978年12月23日一整天,他们骑着自行车带着糨糊桶去了民主墙、中南海、天 安门广场、文化部、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及《诗刊》和《人民文学》杂志社等,第二天又去了北大 清华、人大、师大这些大学校园。出于谨慎,他们还用白色水粉笔更改了原来的自行车牌号码。 也就是第二天,《人民日报》全文发布了《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在中国 共产党1979年大事记中,“平反”这个词反复出现—一为彭真平反,为陆定一平反,为所谓“三家 相|村反党集团”平反,为所谓“旧文化部”、“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的错案彻底平反等等。邓 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我们要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作为年度风云人物,他的 关头像出现在1979年1月1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 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全国性大讨论是“思想解放”的起点,也许,民间的 缝|觉醒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知识青年为主体的地下文学就已经开始。1978年下半年起,中国的政局 明显变得宽松,政治路线的变化和民间的思想启蒙力量平行启动。一些非官方的报纸刊物开始出现 在“西单民主墙”上,影响逐渐扩展到全国主要城市。到了1981年初,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清理 接\和的9号文件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挥手的海洋翻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雄伟的汽笛长 鸣。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据统计,1968年至1978年间,中国上山下 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776万人,这是人类现代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几乎 涉及了全国所有的城市家庭 1970年初,我与数万名初中生被发配赣南、皖北、云南、黑龙江,3月注销户口,4月初塞 满一系列专程火车,喧哗哭叫,离开上海。1971年,我在当年红军盘踞的深山学会砍柴做饭,认定 此生将永远落户农村。”陈丹青在回忆70年代的文章中说。 1968年12月10日下午4点零8分,北京市25中67届高中毕业生郭路生在北京站写下《四点 零八分的北京》,以“食指”为笔名的诗歌开始被广为传抄。农村物质条件的艰难和青春的苦闷, 书本和写作变成贫乏精神生活的唯一出路。 在阳光普照的大墙后,有窄门通向北京离经叛道的地下世界,那儿有各式各样的沙龙,就像陈 丹青说过的,“1978年上学后发现,原来京城‘文革’期间竟有诗人团伙、地下艺术家以及少年匹 夫,他们在70年代流传的书单,江南闻所未闻,首都文艺高干子弟可能是这个圈子的背景甚至核 心,他们和父辈一样,天生渴望事功,天生不安分
5 相 关 链 接 拥挤但安静有序的感觉,也许还有几分压抑不住的蠢蠢欲动。 他们还是“文革”年代的打扮,穿布衣布裤、背军挎包,男的大多戴鸭舌帽。有一张照片是 1979 年 12 月拍的,那时候“西单民主墙”已经被移到月坛公园,仍然是一长段灰墙。有个穿灰色罩衫、 戴帽子的小孩侧着身站在一张大字报前,也许是因为北京风沙大,他的脑袋被一整块暗红色的纱巾 整个包裹着。冬天的阳光映照下来,透过纱巾还是清楚地看到他幼稚的、微笑的脸庞。 看到北岛讲述第一次如何和陆焕兴、芒克一起四处张贴《今天》创刊号,却有几分“风萧萧兮 易水寒”的气氛。1978 年 12 月 23 日一整天,他们骑着自行车带着糨糊桶去了民主墙、中南海、天 安门广场、文化部、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及《诗刊》和《人民文学》杂志社等,第二天又去了北大、 清华、人大、师大这些大学校园。出于谨慎,他们还用白色水粉笔更改了原来的自行车牌号码。 也就是第二天,《人民日报》全文发布了《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在中国 共产党 1979 年大事记中,“平反”这个词反复出现——为彭真平反,为陆定一平反,为所谓“三家 村反党集团”平反,为所谓“旧文化部”、“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的错案彻底平反等等。邓 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我们要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作为年度风云人物,他的 头像出现在 1979 年 1 月 1 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 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全国性大讨论是“思想解放”的起点,也许,民间的 觉醒从上个世纪 70 年代以知识青年为主体的地下文学就已经开始。1978 年下半年起,中国的政局 明显变得宽松,政治路线的变化和民间的思想启蒙力量平行启动。一些非官方的报纸刊物开始出现 在“西单民主墙”上,影响逐渐扩展到全国主要城市。到了 1981 年初,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清理 民刊的 9 号文件。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挥手的海洋翻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雄伟的汽笛长 鸣。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据统计,1968 年至 1978 年间,中国上山下 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 1776 万人,这是人类现代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几乎 涉及了全国所有的城市家庭。 “1970 年初,我与数万名初中生被发配赣南、皖北、云南、黑龙江,3 月注销户口,4 月初塞 满一系列专程火车,喧哗哭叫,离开上海。1971 年,我在当年红军盘踞的深山学会砍柴做饭,认定 此生将永远落户农村。”陈丹青在回忆 70 年代的文章中说。 1968 年 12 月 10 日下午 4 点零 8 分,北京市 25 中 67 届高中毕业生郭路生在北京站写下《四点 零八分的北京》,以“食指”为笔名的诗歌开始被广为传抄。农村物质条件的艰难和青春的苦闷, 书本和写作变成贫乏精神生活的唯一出路。 在阳光普照的大墙后,有窄门通向北京离经叛道的地下世界,那儿有各式各样的沙龙,就像陈 丹青说过的,“1978 年上学后发现,原来京城‘文革’期间竟有诗人团伙、地下艺术家以及少年匹 夫,他们在 70 年代流传的书单,江南闻所未闻,首都文艺高干子弟可能是这个圈子的背景甚至核 心,他们和父辈一样,天生渴望事功,天生不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