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之死 1910年10月27日深夜,一位82岁的老人用颤抖的双手穿上衣服,点燃蜡烛,给妻子 写下了最后一封信:“我不能再在这种奢华的环境中生活了。我要像我这个年龄上的老人所 习惯的那样去做,从尘世的生活中逃出来,在孤独和寂寞中度过自己的晚年。” 第二天凌晨,这位老人瞒着妻子,离家出走,准备前往高加索。他先搭上一辆马车到 火车站,再乘拥挤的三等车厢,来到一座修道院,在这里,他看望了自己的妹妹。两天后, 他突然不辞而别,继续远行 俄罗斯寒冷的深秋和激动的心情,旅途的困顿和疲劳,终于使这位衰弱的老人,在到 达阿斯塔波沃火车站时病倒了。车站站长赶紧把他安置在自己家里,医生诊断为肺炎。 这位晚年离家远行的俄罗斯老人,就是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匠一一列夫·托尔斯泰 这位俄罗斯的伟大作家,为什么会在晚年离家出走,这要从他不平凡的一生说起 1828年8月,托尔斯泰出生在图拉附近的雅斯纳亚·波良纳庄罗。这座庄园是他母亲 的陪嫁。托尔斯泰2岁时母亲去世了。9岁时又失去了父亲。他们兄妹三人是由一位远房亲 戚塔仙娜带大的 16岁时,托尔斯泰进入喀山大学尔方语文学系学习,后改学法律。三年后又转入彼得 堡大学。由于不满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黑暗统治,精神上感到十分压抑,托尔斯泰不久即退学 回到波良纳。 1847年春,托尔斯泰兄妹分了家,他要求把收入很少,但可追忆童年的波良纳庄园留 给他。这样,19岁的托尔斯泰成了这个庄园的全权主人。他从懂事起就熟悉和喜爱农民的 生活。他十分依恋的奶妈就是一个淳朴的农妇。面对农奴们过着牛马般的生活,他痛恨农奴 制,感到自己也有罪过。但当他试图帮助农奴改善生活时,农奴们仍把他看作老爷,这使他 十分苦恼 1851年4月,托尔斯泰接受了哥哥的建议去参军,同当军官的哥哥一起来到高加索 在紧张的训练之余,他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852年他的处女作《童年》发表。这部倾注着 托尔斯泰本人童年生活体验的小说,受到读者和知名作家的赞誉,使他从此跻身俄国著名作 家的行列。 从高加索回来后,托尔斯泰被调往克里米亚,参加了著名的保卫塞瓦斯托波尔战役 并担任炮兵连长。在激烈的战斗间隙,他完成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63年后,他用 六年时间,完成了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这部以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题材的小说 出场人物达550余个。为写这部不朽的作品,托尔斯泰倾注了全部精力。她的妻子苏菲亚也
托尔斯泰之死 1910 年 10 月 27 日深夜,一位 82 岁的老人用颤抖的双手穿上衣服,点燃蜡烛,给妻子 写下了最后一封信:“我不能再在这种奢华的环境中生活了。我要像我这个年龄上的老人所 习惯的那样去做,从尘世的生活中逃出来,在孤独和寂寞中度过自己的晚年。” 第二天凌晨,这位老人瞒着妻子,离家出走,准备前往高加索。他先搭上一辆马车到 火车站,再乘拥挤的三等车厢,来到一座修道院,在这里,他看望了自己的妹妹。两天后, 他突然不辞而别,继续远行。 俄罗斯寒冷的深秋和激动的心情,旅途的困顿和疲劳,终于使这位衰弱的老人,在到 达阿斯塔波沃火车站时病倒了。车站站长赶紧把他安置在自己家里,医生诊断为肺炎。 这位晚年离家远行的俄罗斯老人,就是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 这位俄罗斯的伟大作家,为什么会在晚年离家出走,这要从他不平凡的一生说起。 1828 年 8 月,托尔斯泰出生在图拉附近的雅斯纳亚·波良纳庄罗。这座庄园是他母亲 的陪嫁。托尔斯泰 2 岁时母亲去世了。9 岁时又失去了父亲。他们兄妹三人是由一位远房亲 戚塔仙娜带大的。 16 岁时,托尔斯泰进入喀山大学尔方语文学系学习,后改学法律。三年后又转入彼得 堡大学。由于不满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黑暗统治,精神上感到十分压抑,托尔斯泰不久即退学 回到波良纳。 1847 年春,托尔斯泰兄妹分了家,他要求把收入很少,但可追忆童年的波良纳庄园留 给他。这样,19 岁的托尔斯泰成了这个庄园的全权主人。他从懂事起就熟悉和喜爱农民的 生活。他十分依恋的奶妈就是一个淳朴的农妇。面对农奴们过着牛马般的生活,他痛恨农奴 制,感到自己也有罪过。但当他试图帮助农奴改善生活时,农奴们仍把他看作老爷,这使他 十分苦恼。 1851 年 4 月,托尔斯泰接受了哥哥的建议去参军,同当军官的哥哥一起来到高加索。 在紧张的训练之余,他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852 年他的处女作《童年》发表。这部倾注着 托尔斯泰本人童年生活体验的小说,受到读者和知名作家的赞誉,使他从此跻身俄国著名作 家的行列。 从高加索回来后,托尔斯泰被调往克里米亚,参加了著名的保卫塞瓦斯托波尔战役, 并担任炮兵连长。在激烈的战斗间隙,他完成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63 年后,他用 六年时间,完成了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这部以 1812 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题材的小说, 出场人物达 550 余个。为写这部不朽的作品,托尔斯泰倾注了全部精力。她的妻子苏菲亚也
经常整夜整夜地坐在写字台前,帮助丈夫抄写。这部120余万字的宏篇巨著,成为俄罗斯文 学中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1877年,托尔斯泰又完成了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他之所以能陆续完成这些 伟大的作品,除了深厚的文学修养外,主要是他具有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这也是使他的作 品能久久为后人所传颂的重要原因。从19世纪50年代起,托尔斯泰的思想就逐渐趋向激进, 他曾在庄园内多次进行改革,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后来又致力于普及教育,创办波良纳学 校,亲自担任国民教帅,向农家子弟传授文化。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他在家乡积极参加 社会活动,主张彻底解放农奴,为维护农民的利益奔走呼号。 托尔斯泰的这些作法,引起地方官吏和地主们的仇视,一天夜里,当地宪兵团长率领 警察突然搜查了他的家,翻遍所有地方,也没找到什么秘密印刷机。托尔斯泰正好在外地休 养,没有在家,但此事不仅使他十分气愤,也引起俄国作家们的一片谴责之声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当他从一位当检查官的朋友那里听到一件案情:有个普通的俄国 姑娘受到一个贵族的欺骗,结果堕落受审。他马上以此为题材,花了近11年时间,创作了 著名长篇小说《复活》。由于书中批判了教会,托尔斯泰被革除了教籍。托尔斯泰的创作, 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俄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描绘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图景,他被 列宁称为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晚年的托尔斯泰,思想发生更明显的变化。他憎恶社会上的纷扰,讨厌亲友间的应酬 对自己优越的生活感到良心不安。他一再希望离开故乡,实现平民生活。从19世纪80年代 起,他开始从事农业劳动,人们经常可看到白发苍苍的托尔斯泰赶着马犁田,或者砍柴… 他穿一件宽大的白衬衫,腰上系着皮带,下身是土布裤树皮鞋,加上头顶草帽,完全像一个 普通农民。他不再出席贵族们举行的社交晚会,甚至不在自己家里接待那些高贵的客人 但是,托尔斯泰想用“自由平等”的小农社会生活,来代替沙皇农奴制的主张,不但 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响应,甚至遭到妻子和儿女们的反对,引起家庭矛盾。这一切,使得托尔 斯泰失去了继续在波良纳庄园生活下去的信心,于是离家出走,最终病逝他乡 托尔斯泰是一位泰斗级的伟大作家,在世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他突然离家出走和途中 患病的消息,很快传遍四方,阿斯塔波沃,这个小小的火车站,一时竟成了俄国和全世界进 步人士注目的中心。 910年11月7日,托尔斯泰在他离家出走后的第11天,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站长家 的一栋小屋里,与世长辞,终年82岁。 托尔斯泰在世时,波良纳庄园就已是全俄罗斯瞩目的地方,他在这里出生,在这“明 媚的林中草地”度过了明朗的童年。他的三大名著都在这里完成,这里还留下了他所收藏的 14种文字的22500册图书。根据他的遗嘱,托尔斯泰的遗体在成干上万人的护送下,运回
经常整夜整夜地坐在写字台前,帮助丈夫抄写。这部 120 余万字的宏篇巨著,成为俄罗斯文 学中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1877 年,托尔斯泰又完成了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他之所以能陆续完成这些 伟大的作品,除了深厚的文学修养外,主要是他具有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这也是使他的作 品能久久为后人所传颂的重要原因。从 19 世纪 50 年代起,托尔斯泰的思想就逐渐趋向激进, 他曾在庄园内多次进行改革,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后来又致力于普及教育,创办波良纳学 校,亲自担任国民教帅,向农家子弟传授文化。1861 年农奴制改革后,他在家乡积极参加 社会活动,主张彻底解放农奴,为维护农民的利益奔走呼号。 托尔斯泰的这些作法,引起地方官吏和地主们的仇视,一天夜里,当地宪兵团长率领 警察突然搜查了他的家,翻遍所有地方,也没找到什么秘密印刷机。托尔斯泰正好在外地休 养,没有在家,但此事不仅使他十分气愤,也引起俄国作家们的一片谴责之声。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当他从一位当检查官的朋友那里听到一件案情:有个普通的俄国 姑娘受到一个贵族的欺骗,结果堕落受审。他马上以此为题材,花了近 11 年时间,创作了 著名长篇小说《复活》。由于书中批判了教会,托尔斯泰被革除了教籍。托尔斯泰的创作, 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俄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描绘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图景,他被 列宁称为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晚年的托尔斯泰,思想发生更明显的变化。他憎恶社会上的纷扰,讨厌亲友间的应酬, 对自己优越的生活感到良心不安。他一再希望离开故乡,实现平民生活。从 19 世纪 80 年代 起,他开始从事农业劳动,人们经常可看到白发苍苍的托尔斯泰赶着马犁田,或者砍柴……。 他穿一件宽大的白衬衫,腰上系着皮带,下身是土布裤树皮鞋,加上头顶草帽,完全像一个 普通农民。他不再出席贵族们举行的社交晚会,甚至不在自己家里接待那些高贵的客人。 但是,托尔斯泰想用“自由平等”的小农社会生活,来代替沙皇农奴制的主张,不但 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响应,甚至遭到妻子和儿女们的反对,引起家庭矛盾。这一切,使得托尔 斯泰失去了继续在波良纳庄园生活下去的信心,于是离家出走,最终病逝他乡。 托尔斯泰是一位泰斗级的伟大作家,在世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他突然离家出走和途中 患病的消息,很快传遍四方,阿斯塔波沃,这个小小的火车站,一时竟成了俄国和全世界进 步人士注目的中心。 1910 年 11 月 7 日,托尔斯泰在他离家出走后的第 11 天,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站长家 的一栋小屋里,与世长辞,终年 82 岁。 托尔斯泰在世时,波良纳庄园就已是全俄罗斯瞩目的地方,他在这里出生,在这“明 媚的林中草地”度过了明朗的童年。他的三大名著都在这里完成,这里还留下了他所收藏的 14 种文字的 22500 册图书。根据他的遗嘱,托尔斯泰的遗体在成干上万人的护送下,运回
了波良纳庄园,安葬在森林中的一个峡谷边。这座简单而朴实的坟墓,永远向人们展示着作 家不朽的一生 根据托尔斯泰亲属要求,波良纳庄园于1921年收归国有。1939年8月建立了两个博物 馆。阿斯塔波沃车站则改名为列夫·托尔斯泰车站 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 1.如果忘却自己而爱别人,将会获得安静、幸福和高尚。 2.如果做某事,那就把它做好。如果不会或不愿做它,那最好不要去做 (这条恰好是我的座右铭。还有我在想,连自己感兴趣的都做不好,凭什么让人相信自己能 做好自己不是太感兴趣的事情呢?) 3.信仰是人生的动力 4.一个良知纯洁的人,觉得人生是件甜美而快乐的事 5.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东大的校训:止于至善) 6.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7.人,就是一条河,河里的水流到哪里都还是水,这是无异议的。但是,河有狭、有宽、有平 静、有清澈、有冰冷、有混浊、有温暖等现象,而人也一样 8.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9.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 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还是为大目标而牺牲小目标 10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11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12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了波良纳庄园,安葬在森林中的一个峡谷边。这座简单而朴实的坟墓,永远向人们展示着作 家不朽的一生。 根据托尔斯泰亲属要求,波良纳庄园于 1921 年收归国有。1939 年 8 月建立了两个博物 馆。阿斯塔波沃车站则改名为列夫·托尔斯泰车站。 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 1.如果忘却自己而爱别人,将会获得安静、幸福和高尚。 2.如果做某事,那就把它做好。如果不会或不愿做它,那最好不要去做。 (这条恰好是我的座右铭。还有我在想,连自己感兴趣的都做不好,凭什么让人相信自己能 做好自己不是太感兴趣的事情呢?) 3.信仰是人生的动力. 4.一个良知纯洁的人,觉得人生是件甜美而快乐的事。 5.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东大的校训:止于至善) 6.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7.人,就是一条河,河里的水流到哪里都还是水,这是无异议的。但是,河有狭、有宽 、有平 静、有清澈、有冰冷、有混浊、有温暖等现象,而人也一样。 8.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9.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 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还是为大目标而牺牲小目标。 10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11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12 心灵纯洁的人, 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13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 14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15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一—《安娜·卡列尼娜》 16决心即力量,信心即成功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e bhmko aebyTOctor) (1828~1910)俄国作家。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 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 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 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 爵的女儿。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9岁丧父。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 斯坚一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于是他全家迁 到喀山。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 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期终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 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 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 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 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1849年4月曾 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是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 校。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 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 倦,1851年4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 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虽然表现优 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克 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 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 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童年》、《少年》 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1855年11月他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彼得堡, 作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并逐渐结识了冈察洛
13 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 14 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15 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 16 决心即力量,信心即成功.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 (1828~1910) 俄国作家。1828 年 9 月 9 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 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 16 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 1812 年 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 爵的女儿。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9 岁丧父。1841 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 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于是他全家迁 到喀山。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 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 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期终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 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 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 越性。1847 年 4 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 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1849 年 4 月曾 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是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 校。11 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 12 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 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 倦,1851 年 4 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 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虽然表现优 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1854 年 3 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克 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 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 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童年》、《少年》 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1855 年 11 月他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彼得堡, 作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并逐渐结识了冈察洛
夫、费特、奥斯特洛夫斯基、德鲁日宁、安年科夫、鲍特金等作家和批评家。在 这里他以不谙世故和放荡不羁而被视为怪人,他不喜爱荷马和莎士比亚也使大家 惊异。不久,他同车尔尼雪夫斯基相识,但不同意后者的文学见解。当时德鲁日 宁等人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所谓“优美艺术”,反对所谓“教诲艺术”、实即革 命民主派所主张的暴露文学。托尔斯泰倾向于德鲁日宁等人的观点,但又认为任 何艺术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至1859年,他同《现代人》杂志决裂 1856年底以中尉衔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法国的 “社会自由”博得他的赞赏,而巴黎断头台一次行刑的情景则使他深感厌恶。在 瑞士看到英国资产阶级绅士的自私和冷酷,也激起他很大的愤慨。但这次出国扩 大了他的文学艺术的视野,增强了他对俄国社会落后的清醒认识。 对于50至60年代之交的农奴制改革以及革命形势,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极其矛盾 的。早在1856年他曾起草方案,准备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农民,并在自己庄园 试行,因农民不接受而未实现。他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却认为根据“历史的 正义”,土地应归地主所有,同时因地主面临的是要性命还是要土地的问题而深 深忧虑。他不同意自由主义者、斯拉夫派以至农奴主顽固派的主张,也看到沙皇 所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虚伪性质,却又反对以革命方法消灭农奴制,幻 想寻找自己的道路。由于无法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曾企图在哲学、艺术中逃避现 实,但很快又感到失望;1860年因长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观情绪。1859 至1862年间几乎中辍创作,先后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和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 办了20多所学校,并曾研究俄国和西欧的教育制度,1860至1861年还到德、 法、意、英和比利时等国考察学校。后又创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教育杂志 这些活动引起沙皇政府的注意。加之在农奴制改革中,他作为本县和平调解人, 在调停地主和农民的纠纷时,常常同情农民,又招致贵族农奴主的敌视。1862 年7月他外出时,家中遭到宪兵连续两天的搜查。不久他关闭了学校。这段时间 他思想上所受的震荡以及因同农民的频繁接触而接受的他们对事物的一些看法, 成为他的世界观转变的契机和开端 1856年夏至1857年冬,托尔斯泰曾一度倾心于邻近的瓦·弗·阿尔谢尼耶娃, 此后又为婚事作了多次努力,但都没有成功。1862年9月,他同御医、八品文 官安·叶·别尔斯的女儿索菲亚·安德列耶夫娜结婚。在他一生中,他的夫人不 仅为他操持家务,治理产业,而且为他誊写手稿,例如《战争与和平》就抄过多 次。但她未能摆脱世俗偏见,过多为家庭和子女利益着想,不能理解世界观激变 后托尔斯泰的思想。夫妻的不和造成家庭悲剧。 新婚之后,革命形势逐渐转入低潮,他也逐渐克服了思想上的危机。他脱离社交, 安居庄园,购置产业,过着俭朴、宁静、和睦而幸福的生活。从1863年起他以 6年时间写成巨著《战争与和平》。这段时间的较重要的事件是1866年他出席 军事法庭为士兵希布宁辩护。希布宁因不堪军官的虐待打了军官的耳光,虽经托 尔斯泰为之奔走,终被枪决。这一事件使他开始形成反对法庭和死刑的看法。 托尔斯泰的心灵的宁静与和谐没有保持多久。1869年9月因事途经阿尔扎马斯, 深夜在旅馆中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忧愁和恐怖。这就是所谓“阿尔扎马斯的
夫、费特、奥斯特洛夫斯基、德鲁日宁、安年科夫、鲍特金等作家和批评家。在 这里他以不谙世故和放荡不羁而被视为怪人,他不喜爱荷马和莎士比亚也使大家 惊异。不久,他同车尔尼雪夫斯基相识,但不同意后者的文学见解。当时德鲁日 宁等人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所谓“优美艺术”,反对所谓“教诲艺术”、实即革 命民主派所主张的暴露文学。托尔斯泰倾向于德鲁日宁等人的观点,但又认为任 何艺术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至 1859 年,他同《现代人》杂志决裂。 1856 年底以中尉衔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法国的 “社会自由”博得他的赞赏,而巴黎断头台一次行刑的情景则使他深感厌恶。在 瑞士看到英国资产阶级绅士的自私和冷酷,也激起他很大的愤慨。但这次出国扩 大了他的文学艺术的视野,增强了他对俄国社会落后的清醒认识。 对于 50 至 60 年代之交的农奴制改革以及革命形势,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极其矛盾 的。早在 1856 年他曾起草方案,准备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农民,并在自己庄园 试行,因农民不接受而未实现。他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却认为根据“历史的 正义”,土地应归地主所有,同时因地主面临的是要性命还是要土地的问题而深 深忧虑。他不同意自由主义者、斯拉夫派以至农奴主顽固派的主张,也看到沙皇 所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虚伪性质,却又反对以革命方法消灭农奴制,幻 想寻找自己的道路。由于无法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曾企图在哲学、艺术中逃避现 实,但很快又感到失望;1860 年因长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观情绪。1859 至 1862 年间几乎中辍创作,先后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和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 办了 20 多所学校,并曾研究俄国和西欧的教育制度,1860 至 1861 年还到德、 法、意、英和比利时等国考察学校。后又创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教育杂志。 这些活动引起沙皇政府的注意。加之在农奴制改革中,他作为本县和平调解人, 在调停地主和农民的纠纷时,常常同情农民,又招致贵族农奴主的敌视。1862 年 7 月他外出时,家中遭到宪兵连续两天的搜查。不久他关闭了学校。这段时间 他思想上所受的震荡以及因同农民的频繁接触而接受的他们对事物的一些看法, 成为他的世界观转变的契机和开端。 1856 年夏至 1857 年冬,托尔斯泰曾一度倾心于邻近的瓦·弗·阿尔谢尼耶娃, 此后又为婚事作了多次努力,但都没有成功。1862 年 9 月,他同御医、八品文 官安·叶·别尔斯的女儿索菲亚·安德列耶夫娜结婚。在他一生中,他的夫人不 仅为他操持家务,治理产业,而且为他誊写手稿,例如《战争与和平》就抄过多 次。但她未能摆脱世俗偏见,过多为家庭和子女利益着想,不能理解世界观激变 后托尔斯泰的思想。夫妻的不和造成家庭悲剧。 新婚之后,革命形势逐渐转入低潮,他也逐渐克服了思想上的危机。他脱离社交, 安居庄园,购置产业,过着俭朴、宁静、和睦而幸福的生活。从 1863 年起他以 6 年时间写成巨著《战争与和平》。这段时间的较重要的事件是 1866 年他出席 军事法庭为士兵希布宁辩护。希布宁因不堪军官的虐待打了军官的耳光,虽经托 尔斯泰为之奔走,终被枪决。这一事件使他开始形成反对法庭和死刑的看法。 托尔斯泰的心灵的宁静与和谐没有保持多久。1869 年 9 月因事途经阿尔扎马斯, 深夜在旅馆中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忧愁和恐怖。这就是所谓“阿尔扎马斯的
恐怖”。在这前后,他在致友人书信里谈到自己近来等待死亡的阴郁心情。1868 年秋至1869年夏,他对叔本华哲学发生兴趣,一度受到影响。从70年代初起, “乡村俄国一切‘旧基础’……的破坏”的加剧,“到民间去”等社会运动的兴 起,使他开始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他惶惶不安,怀疑生存的目的和意 义,因自己所处的贵族寄生生活的“可怕地位”深感苦恼,不知“该怎么办” 他硏读各种晢学和宗教书籍,不能找到答案。他甚至藏起绳子,不带猎枪,生怕 为了求得解脱而自杀。这些思想情绪在当时创作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得到鲜 明的反映。此后,他访晤神父、主教、修道士和隐修士,并结识农民、独立教徒 康·修塔耶夫。他终于完全否定了官办教会,接受了宗法制农民的信仰,最后在 70至80年代之交新的革命形势和全国性大饥荒的强烈影响下,弃绝本阶级,完 成了60年代开始酝酿的世界观的转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在《忏悔录》 (1879~1880)和《我的信仰是什么?》(1882~1884)等论文里,他广泛阐述自 己思想转变的过程,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 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却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 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这是因为 他不仅反映了农民对统治阶级的仇恨和愤怒,也接受了他们因政治上不成熟而产 生的不以暴力抵抗邪恶的思想。列宁剖析这种惊人的矛盾说:“作为一个发明救 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 快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 因为他的全部观点,总的说来,恰恰表现了我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我国革命中的 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从此托尔斯泰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 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持斋吃素。他也改变了文艺观,指斥自己过去的艺术 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等巨著为“老爷式的游戏”,并把创作重点转移到论文 和政论上去,以直接宣传自己的社会、哲学、宗教观点,揭露地主资产阶级社会 的各种罪恶。当时写的剧本、中短篇小说以及民间故事,同样为了这一目的。他 还从事广泛的社会活动:1881年因子女求学全家迁居莫斯科,他访问贫民窟 参加1882年莫斯科人口调査,深入了解城市下层生活;1881年他上书亚历山大 三世,请求赦免行刺亚历山大二世的革命者;1884年由其信徒和友人弗·契尔 特科夫等创办“媒介”出版社,以印行接近托尔斯泰学说的书籍;1891年给《俄 国新闻》和《新时代》编辑部写信,声明放弃1881年后自己写的作品的版权 1891至1893年和1898年,先后组织赈济梁赞省和图拉省受灾农民的活动;他 还努力维护受官方教会迫害的莫洛康教徒和杜霍包尔教徒,并在1898年决定将 《复活》的全部稿费资助杜霍包尔教徒移居加拿大 从90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对自己宣传的博 爱和不抗恶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这在《哈泽一穆拉特》等作品中有所反映。沙 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论饥荒》一文而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 会舆论而中止。至此又因《复活》的发表,指责他反对上帝,不信来世,于1901 年以俄国东正教至圣宗教院的名义革除他的教籍。这个决定引起举世的抗议,托 尔斯泰却处之泰然。同年他因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而写《致沙皇及其助手们》 文;次年致函尼古拉二世要求给人民自由并废除土地私有制;1904年撰文反
恐怖”。在这前后,他在致友人书信里谈到自己近来等待死亡的阴郁心情。1868 年秋至 1869 年夏,他对叔本华哲学发生兴趣,一度受到影响。从 70 年代初起, “乡村俄国一切‘旧基础’……的破坏”的加剧,“到民间去”等社会运动的兴 起,使他开始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他惶惶不安,怀疑生存的目的和意 义,因自己所处的贵族寄生生活的“可怕地位”深感苦恼,不知“该怎么办”。 他研读各种哲学和宗教书籍,不能找到答案。他甚至藏起绳子,不带猎枪,生怕 为了求得解脱而自杀。这些思想情绪在当时创作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得到鲜 明的反映。此后,他访晤神父、主教、修道士和隐修士,并结识农民、独立教徒 康·修塔耶夫。他终于完全否定了官办教会,接受了宗法制农民的信仰,最后在 70 至 80 年代之交新的革命形势和全国性大饥荒的强烈影响下,弃绝本阶级,完 成了 60 年代开始酝酿的世界观的转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在《忏悔录》 (1879~1880) 和《我的信仰是什么?》(1882~1884)等论文里,他广泛阐述自 己思想转变的过程,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 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却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 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这是因为 他不仅反映了农民对统治阶级的仇恨和愤怒,也接受了他们因政治上不成熟而产 生的不以暴力抵抗邪恶的思想。列宁剖析这种惊人的矛盾说:“作为一个发明救 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 快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 因为他的全部观点,总的说来,恰恰表现了我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我国革命中的 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从此托尔斯泰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 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持斋吃素。他也改变了文艺观,指斥自己过去的艺术 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等巨著为“老爷式的游戏”,并把创作重点转移到论文 和政论上去,以直接宣传自己的社会、哲学、宗教观点,揭露地主资产阶级社会 的各种罪恶。当时写的剧本、中短篇小说以及民间故事,同样为了这一目的。他 还从事广泛的社会活动:1881 年因子女求学全家迁居莫斯科,他访问贫民窟, 参加 1882 年莫斯科人口调查,深入了解城市下层生活;1881 年他上书亚历山大 三世,请求赦免行刺亚历山大二世的革命者;1884 年由其信徒和友人弗·契尔 特科夫等创办“媒介”出版社,以印行接近托尔斯泰学说的书籍;1891 年给《俄 国新闻》和《新时代》编辑部写信,声明放弃 1881 年后自己写的作品的版权; 1891 至 1893 年和 1898 年,先后组织赈济梁赞省和图拉省受灾农民的活动;他 还努力维护受官方教会迫害的莫洛康教徒和杜霍包尔教徒,并在 1898 年决定将 《复活》的全部稿费资助杜霍包尔教徒移居加拿大。 从 90 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对自己宣传的博 爱和不抗恶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这在《哈泽—穆拉特》等作品中有所反映。沙 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论饥荒》一文而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 会舆论而中止。至此又因《复活》的发表,指责他反对上帝,不信来世,于 1901 年以俄国东正教至圣宗教院的名义革除他的教籍。这个决定引起举世的抗议,托 尔斯泰却处之泰然。同年他因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而写《致沙皇及其助手们》 一文;次年致函尼古拉二世要求给人民自由并废除土地私有制;1904 年撰文反
对日俄战争。他同情革命者,也曾对革命的到来表示欢迎,但却不了解并回避 1905年革命。而在革命失败后,他又反对沙皇政府残酷杀害革命者,写出《我 不能沉默》一文。 托尔斯泰在世界观激变后,于1882年和1884年曾一再想离家出走。这种意图在 他80至90年代的创作中颇多反映。在他生前的最后几年,他意识到农民的觉醒, 因自己同他们的思想情绪有距离而不免悲观失望;对自己的地主庄园生活方式不 符合信念又很感不安。他的信徒托尔斯泰主义者和他的夫人之间的纠纷更使他深 以为苦。最后,他于1910年11月10日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在途 中患肺炎,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啵 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 托尔斯泰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1851~1862)这是他的探索、实验和成长的时期。思想和艺术风格都在发展 和变化,个别作品带有模仿的痕迹。他后来作品中的一些基调和特色也已初具雏 型 托尔斯泰早在1847年起开始写日记,以后一直坚持到晚年。大量的日记和书信 几乎占他的文学遗产的二分之一。日记是他朝夕反省和不断进行探索的心灵的纪 录,也是锻炼写作、通过自身研究人的内心生活秘密的手段。象《昨天的故事》 (1851)那样的早期作品,就是由日记扩充和艺术加工而成的。 托尔斯泰的许多作品带有自传性质,这首先见于最早发表的作品、在高加索写成 的中篇小说《童年》(1851~1852)以及后来陆续发表的《少年》(1852~1854) 和《青年》(1855~1857)(据他的构思还要写最后一部《青春》,构成长篇小说 《四个发展时期》,但没有写成)。这个三部曲表现主人公如何在周围环境影响 下成长。他不满自己,醉心于反省和自我分析,追求道德完善。作品洋溢着贵族 庄园生活的牧歌情调,但也表现了一定的民主倾向,尽管作家晚年说这是不真诚 的。同一时期创作的《袭击》(1853)、《伐林》(1853~1855)和《塞瓦斯托波尔 故事》等军事小说,是根据作者亲身经历和见闻写成的。这些作品克服俄国文学 中战争描写的虚假的浪漫主义倾向,表现流血和死亡的真实场面,描写普通士兵 和军官的朴素但却悲壮的真正爱国主义,揭示贵族军官的虚荣心和装腔作势 尔尼雪夫斯基指出的托尔斯泰才华的两个特点:“心灵的辩证法”(即写心理的 过程)和道德感情的纯洁,主要就是根据上述作品概括出来的 从他的心灵探索和精神面貌发展的线索来说,继三部曲之后的是:《一个地主的 早晨》(1856),探索在农奴制下通过改善农民生活以协调地主和农民的关系的道 路。这也是他亲自观察所得,因此能够“钻到农民的心灵中去”(车尔尼雪夫斯 基语)。《家庭幸福》(1858~1859),有他同瓦·弗·阿尔谢尼耶娃爱情关系 的反映,但也表现了他当时逃避现实、追求与世隔绝的家庭“幸福小天地”的幻 想。他很快就否定了这篇作品。《哥萨克》(1853~1863,这是原计划中的上半 部,下半部没有写成),表达了作家要脱离自己环境、走“平民化”道路的初步 尝试。主人公奥列宁厌弃上流社会的空虚和虚伪,在奇伟的大自然和纯朴的哥萨
对日俄战争。他同情革命者,也曾对革命的到来表示欢迎,但却不了解并回避 1905 年革命。而在革命失败后,他又反对沙皇政府残酷杀害革命者,写出《我 不能沉默》一文。 托尔斯泰在世界观激变后,于 1882 年和 1884 年曾一再想离家出走。这种意图在 他 80 至 90 年代的创作中颇多反映。在他生前的最后几年,他意识到农民的觉醒, 因自己同他们的思想情绪有距离而不免悲观失望;对自己的地主庄园生活方式不 符合信念又很感不安。他的信徒托尔斯泰主义者和他的夫人之间的纠纷更使他深 以为苦。最后,他于 1910 年 11 月 10 日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在途 中患肺炎,20 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 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 托尔斯泰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1851~1862)这是他的探索、实验和成长的时期。思想和艺术风格都在发展 和变化,个别作品带有模仿的痕迹。他后来作品中的一些基调和特色也已初具雏 型。 托尔斯泰早在 1847 年起开始写日记,以后一直坚持到晚年。大量的日记和书信, 几乎占他的文学遗产的二分之一。日记是他朝夕反省和不断进行探索的心灵的纪 录,也是锻炼写作、通过自身研究人的内心生活秘密的手段。象《昨天的故事》 (1851)那样的早期作品,就是由日记扩充和艺术加工而成的。 托尔斯泰的许多作品带有自传性质,这首先见于最早发表的作品、在高加索写成 的中篇小说《童年》(1851~1852)以及后来陆续发表的《少年》(1852~1854) 和《青年》(1855~1857)(据他的构思还要写最后一部《青春》,构成长篇小说 《四个发展时期》,但没有写成)。这个三部曲表现主人公如何在周围环境影响 下成长。他不满自己,醉心于反省和自我分析,追求道德完善。作品洋溢着贵族 庄园生活的牧歌情调,但也表现了一定的民主倾向,尽管作家晚年说这是不真诚 的。同一时期创作的《袭击》(1853)、《伐林》(1853~1855)和《塞瓦斯托波尔 故事》等军事小说,是根据作者亲身经历和见闻写成的。这些作品克服俄国文学 中战争描写的虚假的浪漫主义倾向,表现流血和死亡的真实场面,描写普通士兵 和军官的朴素但却悲壮的真正爱国主义,揭示贵族军官的虚荣心和装腔作势。车 尔尼雪夫斯基指出的托尔斯泰才华的两个特点:“心灵的辩证法”(即写心理的 过程)和道德感情的纯洁,主要就是根据上述作品概括出来的。 从他的心灵探索和精神面貌发展的线索来说,继三部曲之后的是:《一个地主的 早晨》(1856),探索在农奴制下通过改善农民生活以协调地主和农民的关系的道 路。这也是他亲自观察所得,因此能够“钻到农民的心灵中去”(车尔尼雪夫斯 基语)。《家庭幸福》(1858~1859) ,有他同瓦·弗·阿尔谢尼耶娃爱情关系 的反映,但也表现了他当时逃避现实、追求与世隔绝的家庭“幸福小天地”的幻 想。他很快就否定了这篇作品。《哥萨克》(1853~1863,这是原计划中的上半 部,下半部没有写成),表达了作家要脱离自己环境、走“平民化”道路的初步 尝试。主人公奥列宁厌弃上流社会的空虚和虚伪,在奇伟的大自然和纯朴的哥萨
克中间,认识到幸福的真谛在于爱和自我牺牲,为别人而生活,但他未能摆脱贵 族的习性,这幻想以破灭告终。这个“出走”的主题后来不断出现在作家晚年的 作品中。在艺术上,《哥萨克》开始从心理的细致刻画转向客观地广泛描写现实 生活的史诗画面,为创作《战争与和平》作了准备。 这个时期的其他作品:《两个骠骑兵》(1856)写父子两代人,作者欣赏父辈的热 情豪迈的骑土风度,而鄙弃子辈的猥琐自私的实利观点。《阿尔别特》(1857~ 1858)和《琉森》(1857)都是写艺术家的。前者的中心思想是“自由创作”问 题,作品中宣称“美是人世间唯一无可置疑的幸福”,是作家一度醉心“为艺术 而艺术”的观点的产物。《琉森》以作家旅游瑞士时的见闻为基础,揭露资产阶 级的自私本性和资本主义同艺术相敌对的实质。但这里已出现否定资本主义文明 的相对进步意义的倾向,他的批判又是从抽象的宗教、道德的真理出发,是托尔 斯泰主义的最初表现。这篇作品的向往自然和归真返朴的思想在《哥萨克》和《 死》(1859)中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后两部作品并以大自然和接近大自然的人的意 识作为衡量真理的尺度。这里有卢梭的影响。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因同农民接近,他开始直接描写农民生活。未完成的作品 《田园诗》(1860~1861)和《吉洪和玛兰尼娅》(1860~1862)对古老的农民生活 方式过分美化。《波里库什卡》(1861~1863)表现农奴制下不可能为农民造福的 思想,女地主的“仁慈”却导致波里克依的自杀,作品充满了阴暗的色彩。在这 部作品里作家第一次提出金钱万恶的问题 中期(863~1880)这是托尔斯泰才华得到充分发展、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时 期,也是思想上发生激烈矛盾、紧张探索、酝酿转变的时期。 托尔斯泰从1856年开始想写关于十二月党人的小说,在1860至1861年间写了 开头3章(1884年发表;1877至1879年曾再用这个题材写了一些片断,但与原 来的构思毫无联系)。他的注意力渐渐转移到关于1812年卫国战争的《战争与和 平》(1866~1869)。这不是遁入历史,而是试图从历史上给贵族阶级寻找存在的 价值,用以解答当时解放运动应由哪个阶级领导的问题。但由于长期的亲身体验 和同人民的接近,他深深感到人民在民族历史上的作用,从而使小说成为一部波 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史诗。 小说展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时期—一从1805年到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前夜。出现 于前景的是两种类型的贵族。一类接近宫廷,谈吐优雅,雍容华贵,但道德败坏, 利欲薰心,醉生梦死,崇拜法国文化,漠视祖国命运。另一类是理想化的宗法制 的领地贵族,主要是罗斯托夫和包尔康斯基两家,忠厚慷慨,感情强烈,富于爱 国主义精神。属于这类贵族的还有彼埃尔·别祖霍夫,他和安德烈·包尔康斯基 是中心人物。他们两人都不断进行思想探索,饱尝生活中的甘苦,都在卫国战争 中了解到人生的真谛,并在精神上得到新生。最后安德烈因负伤死去,彼埃尔将 成为十二月党人。 小说所热情歌颂的真正爱国英雄是人民,是许多平民出身的士兵和军官,他们朴 实英勇,藐视死亡,和贵族军官的哗众取宠适成对照。小说还把库图佐夫写成人
克中间,认识到幸福的真谛在于爱和自我牺牲,为别人而生活,但他未能摆脱贵 族的习性,这幻想以破灭告终。这个“出走”的主题后来不断出现在作家晚年的 作品中。在艺术上,《哥萨克》开始从心理的细致刻画转向客观地广泛描写现实 生活的史诗画面,为创作《战争与和平》作了准备。 这个时期的其他作品:《两个骠骑兵》(1856)写父子两代人,作者欣赏父辈的热 情豪迈的骑士风度,而鄙弃子辈的猥琐自私的实利观点。《阿尔别特》(1857~ 1858) 和《琉森》(1857)都是写艺术家的。前者的中心思想是“自由创作”问 题,作品中宣称“美是人世间唯一无可置疑的幸福”,是作家一度醉心“为艺术 而艺术”的观点的产物。《琉森》以作家旅游瑞士时的见闻为基础,揭露资产阶 级的自私本性和资本主义同艺术相敌对的实质。但这里已出现否定资本主义文明 的相对进步意义的倾向,他的批判又是从抽象的宗教、道德的真理出发,是托尔 斯泰主义的最初表现。这篇作品的向往自然和归真返朴的思想在《哥萨克》和《三 死》(1859)中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后两部作品并以大自然和接近大自然的人的意 识作为衡量真理的尺度。这里有卢梭的影响。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因同农民接近,他开始直接描写农民生活。未完成的作品 《田园诗》(1860~1861)和《吉洪和玛兰尼娅》(1860~1862)对古老的农民生活 方式过分美化。《波里库什卡》(1861~1863)表现农奴制下不可能为农民造福的 思想,女地主的“仁慈”却导致波里克依的自杀,作品充满了阴暗的色彩。在这 部作品里作家第一次提出金钱万恶的问题。 中期(1863~1880) 这是托尔斯泰才华得到充分发展、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时 期,也是思想上发生激烈矛盾、紧张探索、酝酿转变的时期。 托尔斯泰从 1856 年开始想写关于十二月党人的小说,在 1860 至 1861 年间写了 开头 3 章(1884 年发表;1877 至 1879 年曾再用这个题材写了一些片断,但与原 来的构思毫无联系)。他的注意力渐渐转移到关于 1812 年卫国战争的《战争与和 平》(1866~1869)。这不是遁入历史,而是试图从历史上给贵族阶级寻找存在的 价值,用以解答当时解放运动应由哪个阶级领导的问题。但由于长期的亲身体验 和同人民的接近,他深深感到人民在民族历史上的作用,从而使小说成为一部波 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史诗。 小说展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时期—─从 1805 年到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前夜。出现 于前景的是两种类型的贵族。一类接近宫廷,谈吐优雅,雍容华贵,但道德败坏, 利欲薰心,醉生梦死,崇拜法国文化,漠视祖国命运。另一类是理想化的宗法制 的领地贵族,主要是罗斯托夫和包尔康斯基两家,忠厚慷慨,感情强烈,富于爱 国主义精神。属于这类贵族的还有彼埃尔·别祖霍夫,他和安德烈·包尔康斯基 是中心人物。他们两人都不断进行思想探索,饱尝生活中的甘苦,都在卫国战争 中了解到人生的真谛,并在精神上得到新生。最后安德烈因负伤死去,彼埃尔将 成为十二月党人。 小说所热情歌颂的真正爱国英雄是人民,是许多平民出身的士兵和军官,他们朴 实英勇,藐视死亡,和贵族军官的哗众取宠适成对照。小说还把库图佐夫写成人
民智慧的体现者。他于单纯、平凡中见伟大,和作家心目中代表资本主义西欧的 傲慢自负而实际渺小的拿破仑不同,他了解人民的情绪,听任事物的客观发展 因此高于拿破仑并取得对后者的胜利。 在托尔斯泰看来,俄国的前途在于“优秀”贵族和人民的合作,这种思想是错误 的。但在小说中,这种结合是在面临民族矛盾时实现的,因此有其合理的地方。 同时,他虽然也写到彼埃尔和安德烈所实行的农业改革,却并不隐讳农民对地主 的不满心理 小说中也反映了作者的一些很典型的偏见。例如婚后的娜塔莎表现了宗法制家庭 的贤妻良母理想;库图佐夫形象表现了反对理性、崇奉无意识活动和自发的生活 原则。特别是卡拉塔耶夫形象,美化了宗法制下的落后的农民,宣扬逆来顺受和 不抗恶的思想。 《战争与和平》写成后,面对俄国资本主义的急剧发展和宗法制农村旧秩序的分 崩离析,托尔斯泰企图从彼得一世时代寻找当代社会变化的原因。他承认彼得做 了伟大而必要的事,但又责备他把欧洲文明移植到俄国。从1870到1873年他研 究了彼得时代的大堆史料。但这项工作为《启蒙读本》所打断。后来只写成关于 彼得的小说的开头部分,便转向现代生活题材的《安娜·卡列宁娜》的创作。 《启蒙读本》(1871~1872)涉及的国民教育问题,在当时也是迫切问题。托尔斯 泰自称这本书的宗旨在于教育俄国“整整两代的孩子 不管沙皇的孩子还 是农民的孩子”。这部书共包括373篇作品,有关于自然科学的,但大部分是文 学方面的,思想倾向保守。而且由于托尔斯泰不同意科学的启蒙作用,《启蒙读 本》反对新教育学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因此遭到进步教育学家的反对。他曾为此 撰文辩解,并公开辩论。但《启蒙读本》确有可取之处:它摆脱了新教育学的机 械方法;其中很多经过改编的民间故事都富于艺术性,语言简洁、明确、生动。 特别是1875年经过他修改的《新启蒙读本》,很受欢迎,在作者生前就印行了 30多版。 《安娜·卡列尼娜》的构思始于1870年,到1873年才开始动笔,原来只想写一 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而在1877年写成的定稿中,小说的重心转移, 主要是写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灾难性后果:贵族阶级家庭关 系的瓦解和道德的败坏,贵族地主在资产阶级进逼下趋于没落以及农村中阶级矛 盾的激化。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不能忍受丈夫的虚伪和冷漠,追求真正的爱情 和幸福。但她既无力对抗上流社会的虚伪而冷酷的道德的压力,又不能完全脱离 贵族社会,战胜自己身上贵族的传统观念,在极其矛盾的心境下卧轨自杀。另 主人公列文,是作家的自传性人物。他痛心地看到地主经济的没落,寻求避免资 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希望借地主和农民合作来缓和阶级矛盾,并把这种“不流血 的革命”推广至全世界。这种空想破灭后,他悲观失望,怀疑人生意义,甚至要 从自杀中求解脱,最后在家庭幸福和宗法制农民的信仰中得到精神的归宿。这部 作品已没有《战争与和平》中和谐明朗的色彩和历史乐观主义,人物充满着矛盾、 紧张和惶恐的心情,全书闪现着恶梦、宿命的预感和死亡的阴影。这反映了“ 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的社会生活的变化无常和作家世界观中悲观
民智慧的体现者。他于单纯、平凡中见伟大,和作家心目中代表资本主义西欧的 傲慢自负而实际渺小的拿破仑不同,他了解人民的情绪,听任事物的客观发展, 因此高于拿破仑并取得对后者的胜利。 在托尔斯泰看来,俄国的前途在于“优秀”贵族和人民的合作,这种思想是错误 的。但在小说中,这种结合是在面临民族矛盾时实现的,因此有其合理的地方。 同时,他虽然也写到彼埃尔和安德烈所实行的农业改革,却并不隐讳农民对地主 的不满心理。 小说中也反映了作者的一些很典型的偏见。例如婚后的娜塔莎表现了宗法制家庭 的贤妻良母理想;库图佐夫形象表现了反对理性、崇奉无意识活动和自发的生活 原则。特别是卡拉塔耶夫形象,美化了宗法制下的落后的农民,宣扬逆来顺受和 不抗恶的思想。 《战争与和平》写成后,面对俄国资本主义的急剧发展和宗法制农村旧秩序的分 崩离析,托尔斯泰企图从彼得一世时代寻找当代社会变化的原因。他承认彼得做 了伟大而必要的事,但又责备他把欧洲文明移植到俄国。从 1870 到 1873 年他研 究了彼得时代的大堆史料。但这项工作为《启蒙读本》所打断。后来只写成关于 彼得的小说的开头部分,便转向现代生活题材的《安娜·卡列宁娜》的创作。 《启蒙读本》(1871~1872)涉及的国民教育问题,在当时也是迫切问题。托尔斯 泰自称这本书的宗旨在于教育俄国“整整两代的孩子”──“不管沙皇的孩子还 是农民的孩子”。这部书共包括 373 篇作品,有关于自然科学的,但大部分是文 学方面的,思想倾向保守。而且由于托尔斯泰不同意科学的启蒙作用,《启蒙读 本》反对新教育学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因此遭到进步教育学家的反对。他曾为此 撰文辩解,并公开辩论。但《启蒙读本》确有可取之处:它摆脱了新教育学的机 械方法;其中很多经过改编的民间故事都富于艺术性,语言简洁、明确、生动。 特别是 1875 年经过他修改的《新启蒙读本》,很受欢迎,在作者生前就印行了 30 多版。 《安娜·卡列尼娜》的构思始于 1870 年,到 1873 年才开始动笔,原来只想写一 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而在 1877 年写成的定稿中,小说的重心转移, 主要是写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灾难性后果:贵族阶级家庭关 系的瓦解和道德的败坏,贵族地主在资产阶级进逼下趋于没落以及农村中阶级矛 盾的激化。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不能忍受丈夫的虚伪和冷漠,追求真正的爱情 和幸福。但她既无力对抗上流社会的虚伪而冷酷的道德的压力,又不能完全脱离 贵族社会,战胜自己身上贵族的传统观念,在极其矛盾的心境下卧轨自杀。另一 主人公列文,是作家的自传性人物。他痛心地看到地主经济的没落,寻求避免资 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希望借地主和农民合作来缓和阶级矛盾,并把这种“不流血 的革命”推广至全世界。这种空想破灭后,他悲观失望,怀疑人生意义,甚至要 从自杀中求解脱,最后在家庭幸福和宗法制农民的信仰中得到精神的归宿。这部 作品已没有《战争与和平》中和谐明朗的色彩和历史乐观主义,人物充满着矛盾、 紧张和惶恐的心情,全书闪现着恶梦、宿命的预感和死亡的阴影。这反映了“一 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的社会生活的变化无常和作家世界观中悲观
情绪的滋长。不过,列文的紧张探索也反映了作家在思想激变前夕精神探索的加 强 晚期(1881~1910)这时期总的倾向是:一方面揭露当代社会的各种罪恶现象,另 方面是表达自己的新认识,宣传自己的宗教思想。创作是多方面的,有戏剧 中短篇和长篇小说、民间故事,而占重要位置的则是政论和论文。 托尔斯泰在50至60年代就曾写戏剧,其中《一个受传染的家庭》(1862~1864) 是反对“虚无主义者”即革命民主派的。80年代起又对剧作发生兴趣。重要作 品有:《黑暗的势力》(186)揭露金钱的罪恶,同时宣扬拯救灵魂的说教;《教 育的果实》(1891)以贵族和农民的不同生活方式为冲突的基础,讽刺前者的游手 好闲和精神空虚,表达后者因缺乏土地而产生的强烈愤慨;《活尸》(1911)写 个觉醒的贵族因社会制度不合理而离家出走,同时揭露贵族的自私冷酷和他们的 合法婚姻的虚伪性。经过长时间创作的《光在黑暗中发亮》(1911)反映作者在世 界观转变后同家庭和社会的冲突,宣扬不抗恶,而剧情的发展又反驳了这种说教 的无力,是他最矛盾的作品之一。 中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4~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魔 鬼》(1911)、《谢尔盖神父》(1912)和《舞会之后》(1911)的主题主要是精神觉 醒或离家出走,并反对性爱,宣扬宗教的禁欲主义;另一方面则是批判贵族资产 阶级的空虚和荒淫的生活,人和人之间的虚伪而冷酷的关系;《舞会之后》还揭 露军队中的酷刑。此外,《霍尔斯托密尔》(1863~185)揭示私有财产对其牺牲 者以至私有者本人的毁灭性的危害;《伪息券》(1911)则接近《黑暗的势力》的 主题。在1905年革命前夕写成的《哈泽一穆拉特》(1904)描写山民的强烈的生 的意志和至死不屈的英勇精神;在这次革命中写成的《为什么?》(1906)歌颂波 兰人民的英勇起义,揭露沙皇的残酷镇压;两者是对当时暴力革命的反应,但就 在同时写成的《柯尔涅依·瓦西里耶夫》(1905)则又重复博爱和宽恕可以摆脱邪 恶的论调。 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情节的基础是真实的 案件。贵族青年聂赫留道夫诱□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斯洛娃,导 致她沦为妓女;而当她被诬为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 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意义。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 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 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 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不过,作品的后面部分,渐渐突出了不以暴力抗恶和自 我修身的说教。托尔斯泰的力量和弱点,在这里得到最集中最鲜明的表现 《民间故事》(1881~1886)大多渗透着宗教伦理思想和美化宗法制古风遗习的倾 向,但却以情节紧凑、语言简朴著称。某些作品也具有积极意义,如《一个人需 要很多土地吗?》谴责土地私有,《两个老头》批判私有财产,《蜡烛》反映人 民的反抗情绪等等。 托尔斯泰的文章和论著保存至今的共290篇,已完成的164篇,构成他的文学遗
情绪的滋长。不过,列文的紧张探索也反映了作家在思想激变前夕精神探索的加 强。 晚期(1881~1910)这时期总的倾向是:一方面揭露当代社会的各种罪恶现象,另 一方面是表达自己的新认识,宣传自己的宗教思想。创作是多方面的,有戏剧、 中短篇和长篇小说、民间故事,而占重要位置的则是政论和论文。 托尔斯泰在 50 至 60 年代就曾写戏剧,其中《一个受传染的家庭》(1862~1864) 是反对“虚无主义者”即革命民主派的。80 年代起又对剧作发生兴趣。重要作 品有:《黑暗的势力》(1886)揭露金钱的罪恶,同时宣扬拯救灵魂的说教;《教 育的果实》(1891)以贵族和农民的不同生活方式为冲突的基础,讽刺前者的游手 好闲和精神空虚,表达后者因缺乏土地而产生的强烈愤慨;《活尸》(1911)写一 个觉醒的贵族因社会制度不合理而离家出走,同时揭露贵族的自私冷酷和他们的 合法婚姻的虚伪性。经过长时间创作的《光在黑暗中发亮》(1911)反映作者在世 界观转变后同家庭和社会的冲突,宣扬不抗恶,而剧情的发展又反驳了这种说教 的无力,是他最矛盾的作品之一。 中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4~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魔 鬼》(1911)、《谢尔盖神父》(1912)和《舞会之后》(1911)的主题主要是精神觉 醒或离家出走,并反对性爱,宣扬宗教的禁欲主义;另一方面则是批判贵族资产 阶级的空虚和荒淫的生活,人和人之间的虚伪而冷酷的关系;《舞会之后》还揭 露军队中的酷刑。此外,《霍尔斯托密尔》(1863~1885)揭示私有财产对其牺牲 者以至私有者本人的毁灭性的危害;《伪息券》(1911)则接近《黑暗的势力》的 主题。在 1905 年革命前夕写成的《哈泽—穆拉特》(1904)描写山民的强烈的生 的意志和至死不屈的英勇精神;在这次革命中写成的《为什么?》(1906)歌颂波 兰人民的英勇起义,揭露沙皇的残酷镇压;两者是对当时暴力革命的反应,但就 在同时写成的《柯尔涅依·瓦西里耶夫》(1905)则又重复博爱和宽恕可以摆脱邪 恶的论调。 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情节的基础是真实的 案件。贵族青年聂赫留道夫诱□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斯洛娃,导 致她沦为妓女;而当她被诬为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 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意义。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 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 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 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不过,作品的后面部分,渐渐突出了不以暴力抗恶和自 我修身的说教。托尔斯泰的力量和弱点,在这里得到最集中最鲜明的表现。 《民间故事》(1881~1886)大多渗透着宗教伦理思想和美化宗法制古风遗习的倾 向,但却以情节紧凑、语言简朴著称。某些作品也具有积极意义,如《一个人需 要很多土地吗?》谴责土地私有,《两个老头》批判私有财产,《蜡烛》反映人 民的反抗情绪等等。 托尔斯泰的文章和论著保存至今的共 290 篇,已完成的 164 篇,构成他的文学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