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山地的形成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掌握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 难点:以山地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 形态的影响,并将结论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知识回顾】 1.回顾初中学过的六大板块。 2.列举世界上重要的山脉,思考它们的成因 【导入新课】 通过大屏幕,展示珠穆朗玛峰、泰山十八盘、日本富士山、庐山等图像。把学生 带入本节课的学习情境中,引出山地的概念。提出思考:这些高大巍峨、风景秀美的 山地是如何形成的? 【自主预习】 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一)褶皱山 1.褶皱: 2形态对比背斜与向斜: 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 未受侵蚀 久经侵蚀 背斜 3.完成P74活动题,了解“差异侵蚀”“地形倒置”。 4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划分出个大的板块,而且板块是不断运动的,板块张裂会形成 板块碰撞会形成 【问题探究】一:背斜一定成山、向斜一定成谷的说法是否科学?
1 4.2 山地的形成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掌握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 难点:以山地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 形态的影响,并将结论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知识回顾】 1.回顾初中学过的六大板块。 2.列举世界上重要的山脉,思考它们的成因。 【导入新课】 通过大屏幕,展示珠穆朗玛峰、泰山十八盘、日本富士山、庐山等图像。把学生 带入本节课的学习情境中,引出山地的概念。提出思考:这些高大巍峨、风景秀美的 山地是如何形成的? 【自主预习】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一)褶皱山 1.褶皱: 。 2.形态对比背斜与向斜: 岩层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地 形 未受侵蚀 久经侵蚀 背斜 向斜 3.完成 P74 活动题,了解“差异侵蚀”“地形倒置”。 4.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划分出 个大的板块,而且板块是不断运动的,板块张裂会形成 , 板块碰撞会形成 。 【问题探究】一:背斜一定成山、向斜一定成谷的说法是否科学?
(二)断块山 断层: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 ,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 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 上升岩块(地垒) 如我国的 限签 石灰石砂岩花岗岩等高线地质界线 新 老 下沉岩块(地堑) 常形成 如我国的 (三)火山 1.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往往会形成 。[特征 【问题探究】二:火山活动只带来灾难吗?
2 (二)断块山 1 .断层: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 和 ,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 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 。 2. 上升岩块(地垒): 常形成 如我国的 下沉岩块(地堑): 常形成 如我国的 (三)火山 1.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 , 如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往往会形成 , 如 。 2. 【问题探究】二:火山活动只带来灾难吗?
即学即练 1读我国亚热带某地区地质图(如右图),回答问题。(6分) (1)图中所示地质构造为_,判断根据是 (2)甲、乙、丙三个村中村可成为旅游区,理由是 (3)在村不可能找到化石,理由是 2.读图4-9,完成下题 (1)从地形看:A为,B为。从地质 构造看,A是 判断的依据是 绕多珍 B是 由a到e岩层由新到老 a b c (2)A处地形的形成原因 图4--9 B处地形的形成是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探究:结合教材和P76活动题,完成以下三个问题。 (1)山地地区的交通线以什么方式为主? P (2)山地地区,公路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3)山地地区公路呈什么走向? 【问题探究】三平原地区公路选线注意哪些问题? Z隔水层 进水层 小结: (1)对方式选择的影响 (2)对线路选址的影响 (3)对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思考:(1)结合本地区的地形及交通线分布状况,分析其联系。 (2)除地形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交通线的分布?
3 即学即练: 1.读我国亚热带某地区地质图(如右图),回答问题。(6 分) (1)图中所示地质构造为 ,判断根据是 。 (2)甲、乙、丙三个村中 村可成为旅游区,理由是 。 (3)在 村不可能找到化石,理由是 。 2.读图 4-9,完成下题。 (1)从地形看:A 为 ,B 为 。从地质 构造看,A 是 , 判断的依据是 , B 是 。 (2)A 处地形的形成原因 是 。 B 处地形的形成是 。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探究:结合教材和 P76 活动题,完成以下三个问题。 (1)山地地区的交通线以什么方式为主? (2)山地地区,公路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3)山地地区公路呈什么走向? 【问题探究】三 平原地区公路选线注意哪些问题? 小结: ⑴对方式选择的影响: ⑵对线路选址的影响: ⑶对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思考:(1)结合本地区的地形及交通线分布状况,分析其联系。 (2)除地形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交通线的分布?
知识拓展 三、地质构造对资源和工程的影响。 1.填写背斜中各种资源的对应序号(考虑密度) 地下水 石油 天然气 2.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下图中所示方案中,构造稳定,地基稳定,地基坚 实,最适宜建坝的是 原因是 褪圆解國 3.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回答问题 (1)地质构造名称:a 北 (2)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a 处还是选择b处开凿?(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 60000 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加以考虑) 00 3)人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 加以考虑,若在c处修建一座水库,请分析其可行“a 性 【课堂小结】 山地的形成 褶皱山 地壳运动 断块山 地壳运动 火山 岩浆活动 【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4 知识拓展: 三、地质构造对资源和工程的影响。 1.填写背斜中各种资源的对应序号(考虑密度) 地下水—— 石油—— 天然气—— 2.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下图中所示方案中,构造稳定,地基稳定,地基坚 实,最适宜建坝的是 ,原因是 。 3.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回答问题。 (1)地质构造名称:a ,b ,c 。 (2)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 a 处还是选择 b 处开凿?(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 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加以考虑) (3)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 加以考虑,若在 c 处修建一座水库,请分析其可行 性 【课堂小结】 山地的形成 褶皱山 → 地壳运动 断块山 → 地壳运动 火山 → 岩浆活动 【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问题探究】提示 提示不科学。褶皱形成后岩层为遭到外力侵蚀时,在地貌景观上仍然是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但是背斜向上拱起的岩层受张力作用遭到侵蚀,反而形成低地,向下弯曲的向斜 构造受挤压力的作用,不易侵蚀,在景观上表现为山岭。这就成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提示不是。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和熔岩流常常破坏田园和建筑。火山喷发时,有时还会 诱发地震,带来巨大灾难:但同时火山活动还可以带来丰富的资源,如:地热、温泉、肥沃 的土壤等,许多火山地区还成为旅游和疗养的胜地 三提示平原地区地形限制小,但平原地区农田密布、渠道纵横交错,城镇等居民点和工 业设施多,选线时尽量少占耕地,并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课后反思】 收获 山地的形成”中关于地壳运动部分,相对于学生来讲,比较的抽象和难以理解,但 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褶皱与断层,使学生易于理解,增强其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 学习效果 不足: (1)合作探究的内容必须要有探究的意义 (2)课堂上学生小组讨论时,应很好的注意把握时间
5 【问题探究】提示 一提示 不科学。褶皱形成后岩层为遭到外力侵蚀时,在地貌景观上仍然是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但是背斜向上拱起的岩层受张力作用遭到侵蚀,反而形成低地,向下弯曲的向斜 构造受挤压力的作用,不易侵蚀,在景观上表现为山岭。这就成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二提示 不是。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和熔岩流常常破坏田园和建筑。火山喷发时,有时还会 诱发地震,带来巨大灾难;但同时火山活动还可以带来丰富的资源,如:地热、温泉、肥沃 的土壤等,许多火山地区还成为旅游和疗养的胜地。 三提示 平原地区地形限制小,但平原地区农田密布、渠道纵横交错,城镇等居民点和工 业设施多,选线时尽量少占耕地,并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课后反思】 收获: “山地的形成”中关于地壳运动部分,相对于学生来讲,比较的抽象和难以理解,但 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褶皱与断层,使学生易于理解,增强其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 学习效果。 不足: (1)合作探究的内容必须要有探究的意义; (2)课堂上学生小组讨论时,应很好的注意把握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