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咬文嚼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重点难点】 1.“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2.品味妙语佳句。 3.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学法指导】 査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知人论世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 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 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二、课文涉及的语文知识: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 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 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 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学习过程】 1.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使用了哪些例子? 2.找出每个例子证明的观点,同时说明证明的过程 例(1):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论证过程: 议论结论: 例(2):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论证过程 议论结论 例(3):对“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论证过程 议论结论 例(4):对《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议论结论: 例(5):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议论结论 3.文章主要是从哪些角度来探讨“咬文嚼字”的呢?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 4.“咬文嚼字”就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含有重视文字表象而 忽略内涵实质的意味。“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在本文中该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基础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第1页
第 1 页 8.《咬文嚼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重点难点】 1.“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2.品味妙语佳句。 3.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学法指导】 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一、知人论世[来源:学# 科#网Z #X# X#K ]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 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 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二、课文涉及的语文知识: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 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 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 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学习过程】 1.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使用了哪些例子? 2.找出每个例子证明的观点,同时说明证明的过程。 例(1):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论证过程: 议论结论: 例(2):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论证过程: 议论结论: 例(3):对“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论证过程: 议论结论: 例(4):对《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议论结论: 例(5):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议论结论: 3.文章主要是从哪些角度来探讨“咬文嚼字”的呢?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 4.“咬文嚼字”就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含有重视文字表象而 忽略内涵实质的意味。“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在本文中该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基础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婵娟(chan)倒涎(xian)锱铢必较(zi) B.援例(yuan)剥啄(zhu6)清沁肺腑(qin) C.蕴藉(jie) 尺牍(d) 不胜枚举( sheng) D.付梓(xin) 斟酌(zhen) 岑寂无声(cen) 2.对作者关于贾岛诗中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基本观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推”字意境冷寂,表现了孤僧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字说明寺内有人,访者拘礼。 B.“推”字与上句的冷寂一致;“敲”字平添了搅扰。 C.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D.问题不在“推”和“敲”哪一个字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贾岛当时所要说的,而且是 与全诗调和的 3.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下列 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 B.因为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人是先有思想,后有语言,思想要用语言来表达,所以作为语 言表达工具的文字和思想感情必定有密切关系。 C.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D.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 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 4.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C.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D.只有咬文嚼字,才能达到艺术美 5.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全文虽然没有统一的中心,但结 构并不松散,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来源:1] B.作者不以深奧的理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自 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龙被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 D.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上。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述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他的《西方美学史》是我国第 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B.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他的学术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编》等,散文集《写在 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 C.清冈卓行,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 D.《伊索寓言》,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其结构短小精悍,内容博大精深,既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性 又有形象生动的艺术性 文本精品 阅读从“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到“不致落入下乘”,然后回答问题 7.文章解说了“联想”的来源,又做了生动的描写 ①“联想”的来源为 ②对“联想”的生动描写为: (请摘原句 回答) ③上述引文中运用的修辞格有: 第2页
第 2 页 A.婵娟(chán) 倒涎(xián) 锱铢必较(zī) B.援例(yuán) 剥啄(zhuó) 清沁肺腑(qìn) C.蕴藉(jiè) 尺牍(dú) 不胜枚举(shènɡ) D.付梓(xīn) 斟酌(zhēn) 岑寂无声(cé n) 2.对作者关于贾岛诗中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基本观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推”字意境冷寂,表现了孤僧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字说明寺内有人,访者拘礼。 B.“推”字与上句的冷寂一致;“敲”字平添了搅扰。 C.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D.问题不在“推”和“敲”哪一个字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贾岛当时所要说的,而且是 与全诗调和的。 3.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下列 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 B.因为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人是先有思想,后有语言,思想要用语言来表达,所以作为语 言表达工具的文字和思想感情必定有密切关系。 C.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D.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 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 4.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B.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C.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D.只有咬文嚼字,才能达到艺术美。 5.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全文虽然没有统一的中心,但结 构并不松散,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来源:1] B.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自 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C.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 悦诚服。 D.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上。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述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他的《西方美学史》是我国第 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B.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他的学术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编》等,散文集《写在 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 C.清冈卓行,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 D.《伊索寓言》,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其结构短小精悍,内容博大精深,既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性, 又有形象生动的艺术性。 二、文本精品 阅读从“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到“不致落入下乘”,然后回答问题。 7.文章解说了“联想”的来源,又做了生动的描写。 ①“联想”的来源为 。 ②对“联想”的生动描写为: 。(请摘原句 回答) ③上述引文中运用的修辞格有: 和
8.文段中使用了“乞灵”和“自鸣得意”,请思考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意。 ①“乞灵”具体指的是: 。(限15字) ②“自鸣得意”的原因是: 。(限14字) 9.文中对“套板反应”从总—一分角度做出了评价,它们分别是(请摘原文回答) ①总评 ②分评 a.就作者说 b.就读者说: 10.文中在谈韩愈的“唯陈言之务去”时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其理由是什么? 【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谈静 朱光潜 (1)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 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 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 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 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 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 度 (2)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 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 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 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 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3)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 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 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 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 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4)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 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 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 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 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 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 在尘世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 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5)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 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 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 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 第3页
第 3 页 8.文段中使用了“乞灵”和“自鸣得意”,请思考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意。 ①“乞灵”具体指的是: 。(限 15 字) ②“自鸣得意”的原因是: 。(限 14 字) 9.文中对“套板反应”从总——分角度做出了评价,它们分别是(请摘原文回答) ①总评: 。 ②分评: 。 a.就作者说: 。[ 来源: Z x xk .Co m] b.就读者说: 。 10.文中在谈韩愈的“唯陈言之务去”时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其理由是什么? [ 来 源: Z , x x, k.C om] 【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谈静 朱光潜 (1)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 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 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 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 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 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 度。 (2)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 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 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 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 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来源: Z x xk .Co m] (3)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 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 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 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 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4)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 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 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 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 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 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 在尘世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 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5)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 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 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 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 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
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6)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 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 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 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 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 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 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略有删改) 【注】本文系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第三封,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作者旅欧期间。 1.第(1)段说“感受”的“含义极广”。请根据文意,说明“含义极广”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下面是两个推论句,但作者省略了推论的中间环节。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分别补写出句中所省 略的内容 你的心界愈空灵 ,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你的心界愈空灵, 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3.比较第(5)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点 4.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1)~(3)为第一部分,(4)~(5)为第二部分,(6)为第三部分。请 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每处2个字),概括出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5.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从主题思想的角度赏析《谈静》 (2)从说理技巧的角度赏析《谈静》 【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足? 【参考答案】 【学习过程】 1.(1)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2)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3)对“僧 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4)对《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5)对“柳腰桃面”等套语 的评述。 例(1):论证过程:先举例,再议例,再结论 议论结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例(2):论证过程:论点一一举例一一议例 议论结论: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例(3):论证过程:论点一一举例一一议例一一论点 议论结论: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或在文字上的推敲,。 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的“推敲 例(4):议论结论:要善用联想意义 例(5):议论结论:惟陈言之务去 3.文章议论结构:①咬文嚼字是什么?(例一)②为什么要咬文嚼字?(例二、例三)③怎样咬文 嚼字?(例四、例五) 议论结构特点:课文是按是什么—一为什么—一怎么办的议论文基本模式结构全篇的。 4.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基础达标】 1.D(“梓”读zi。) 2.D 3.B 4.A 第4页
第 4 页 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6)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 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 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 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 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 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 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年版,略有删改) 【注】本文系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第三封,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作者旅欧期间。 1.第(1)段说“感受”的“含义极广”。请根据文意,说明“含义极广”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下面是两个推论句,但作者省略了推论的中间环节。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分别补写出句中所省 略的内容。 你的心界愈空灵, ,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你的心界愈空灵, ,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3.比较第(5)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点。 4.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1)~(3)为第一部分,(4)~(5)为第二部分,(6)为第三部分。请 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每处 2 个字),概括出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5.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 300 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从主题思想的角度赏析《谈静》 (2)从说理技巧的角度赏析《谈静》 【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足? 【参考答案】 【学习过程】 1.(1)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2)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3)对“僧 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4)对《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5)对“柳腰桃面”等套语 的评述。 例(1):论证过程:先举例,再议例,再结论 议论结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例(2):论证过程:论点——举例——议例 议论结论: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例(3):论证过程:论点——举例——议例——论点 议论结论: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或在文字上的推敲, 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的“推敲”。 例(4):议论结论:要善用联想意义 例(5):议论结论:惟陈言之务去 3.文章议论结构:①咬文嚼字是什么?(例一)②为什么要咬文嚼字?(例二、例三)③怎样咬文 嚼字?(例四、例五) 议论结构特点:课文是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议论文基本模式结构全篇的。 4.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基础达标】 1.D(“梓”读 zǐ。) 2.D 3.B 4.A
5.A(“全文没有统一的中心”不对。) 7.①习惯②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 愈走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意味③比喻拟人 ①从前做诗文都靠从古书中找词藻典故②安于并毫不斟酌地使用套语滥调 9.①一个人的心理习惯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②a“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b“套板反应”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10.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俗滥的语言显示思想情感的混乱;去陈言才能真正作出不是“下乘” 文章和避免“套板反应 【拓展提升】 1.(1)感知到对象:(2)对象引起的人的心灵的反应:(3)不同个体的反应有差异 解析:解题时要注意从“含义极广”的不同角度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言环 境回答。 2.对物界的感受愈敏锐物界对心界的影响愈小,心灵愈能领略趣味 解析:结合“推论句”所在的段落分析、归纳、整合答案。 3.(1)都表现为一种幽美的情境:(2)都是在静观寻常事物中妙悟到另一种景象:(3)都能从中看 出诗人悠然自得的、空灵的心境 解析:第(5)段中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语言朴实,具 有幽美的生活情趣。作者用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中表现幽美情景对比意在强调文化具 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诗句描写的情景中,表达了诗人幽美、空灵、悠然自得的思想感情,而这种思 想感情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认识和感悟,正如作者所说,具有静的修养是生活的无上至乐。 4.感受静趣裨益 解析:概括文章的结构层次内容。看每一部分有几段,哪个段是中心段。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支 撑句,在段的中心句中再确定关键词 5.(1)①本文的主旨是关于静的修养。能够领略静趣的人,才能在尘世喧嚷中蓦然获得无穷妙悟。 心静不仅能使人领略乐趣,于人的身心也有极大裨益。 ②赏析应当紧扣文本进行,角度可以多样。例如:a.主题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静”是全文 的中心与枢纽。所有的范例、事理都体现出文章的主题思想,文章的内容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段落 层次也围绕着主题来安排。b.主题与个人修养的关系。“静”是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忙里可 偷闲,闹中能觅静,它全在于个人的修炼。静中领略的趣味,不仅使自己受益,也给朋友带来快 慰。c.从结构技巧的角度谈主题在文中的展开方式。全文先谈“感受”,再从“心界的空灵”所获 得的“静趣”,引出“静修”于人身心都有裨益的结论。d.从表现技巧的角度谈主题在文中的展开 方式。如人生哲理、物理定律的妙用,生动范例(自然现象、社会场景)的精选,俳句、诗句的引 用等对于阐释主题的作用,以及由此所启发的读者对静的审美理解和艺术享受。 2)①抓住话题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全文由“感受”入手,引出“静趣”,再到静修的好 处,后面的内容以前面的阐述为基础,说理层层递进。②将抽象的理论融入生动具体的范例解说之 中,而范例大多来自现实生活,以及人们熟悉的文学作品,使文章的观点更加容易理解。③书信的 形式和谈话的方式,以及亲切平和的语言,增加了文章的亲和力,使文章的观点更易为读者所接受。 解析:赏析,即对诗文进行欣赏分析。赏析的过程即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同时进行的过程。“从主题 思想的角度赏析”,实际是抽象思维,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观点的,要善于从文章 中抽象出来,概括为启迪人生的道理或哲理。“从说理技巧的角度赏析”,实际是形象思维,分析作 者是怎样阐述自己对生活的独到认识或感悟的。这方面往往需要从文章的表现手法角度去回答 第5页
第 5 页 5.A(“全文没有统一的中心”不对。) 7.①习惯 ②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 愈走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意味 ③比喻 拟人 8.①从前做诗文都靠从古书中找词藻典故 ②安于并毫不斟酌地使用套语滥调 9.①一个人的心理习惯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②a“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b“套板反应”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10.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俗滥的语言显示思想情感的混乱;去陈言才能真正作出不是“下乘”的 文章和避免“套板反应”。 【拓展提升】 1.(1)感知到对象;(2)对象引起的人的心灵的反应;(3)不同个体的反应有差异。 解析:解题时要注意从“含义极广”的不同角度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言环 境回答。 2.对物界的感受愈敏锐 物界对心界的影响愈小,心灵愈能领略趣味 [来源:1] 解析:结合“推论句”所在的段落分析、归纳、整合答案。 3.(1)都表现为一种幽美的情境;(2)都是在静观寻常事物中妙悟到另一种景象;(3)都能从中看 出诗人悠然自得的、空灵的心境。 解析:第(5)段中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语言朴实,具 有幽美的生活情趣。作者用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中表现幽美情景对比意在强调文化具 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诗句描写的情景中,表达了诗人幽美、空灵、悠然自得的思想感情,而这种思 想感情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认识和感悟,正如作者所说,具有静的修养是生活的无上至乐。 4.感受 静趣 裨益 解析:概括文章的结构层次内容。看每一部分有几段,哪个段是中心段。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支 撑句,在段的中心句中再确定关键词。 5.(1)①本文的主旨是关于静的修养。能够领略静趣的人,才能在尘世喧嚷中蓦然获得无穷妙悟。 心静不仅能使人领略乐趣,于人的身心也有极大裨益。 ②赏析应当紧扣文本进行,角度可以多样。例如:a.主题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静”是全文 的中心与枢纽。所有的范例、事理都体现出文章的主题思想,文章的内容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段落 层次也围绕着主题来安排。b.主题与个人修养的关系。“静”是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忙里可 偷闲,闹中能觅静,它全在于个人的修炼。静中领略的趣味,不仅使自己受益,也给朋友 带来快 慰。c.从结构技巧的角度谈主题在文中的展开方式。全文先谈“感受”,再从“心界的空灵”所获 得的“静趣”,引出“静修”于人身心都有裨益的结论。d.从表现技巧的角度谈主题在文中的展开 方式。如人生哲理、物理定律的妙用,生动范例(自然现象、社会场景)的精选,俳句、诗句的引 用等对于阐释主题的作用,以及由此所启发的读者对静的审美理解和艺术享受。 (2)①抓住话题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全文由“感受”入手,引出“静趣”,再到静修的好 处,后面的内容以前面的阐述为基础,说理层层递进。②将抽象的理论融入生动具体的范例解说之 中,而范例大多来自现实生活,以及人们熟悉的文学作品,使文章的观点更加容易理解。③书信的 形式和谈话的方式,以及亲切平和的语言,增加了文章的亲和力,使文章的观点更易为读者所接受。 解析:赏析,即对诗文进行欣赏分析。赏析的过程即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同时进行的过程。“从主题 思想的角度赏析”,实际是抽象思维,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观点的,要善于从文章 中抽象出来,概括为启迪人生的道理或哲理。“从说理技巧的角度赏析”,实际是形象思维,分析作 者是怎样阐述自己对生活的独到认识或感悟的。这方面往往需要从文章的表现手法角度去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