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 课件制作:阳春一中肖梦华
作 者 : 苏轼 课件制作:阳春一中肖梦华
口文体的一种。 口是以记载人物事迹为主的 种文章。 口本文是一篇出色的别传
传: 文体的一种。 是以记载人物事迹为主的一 种文章。 本文是一篇出色的别传
一般人物传记写作常规 口介绍人物姓氏 口籍贯生卒年月、世系 口生平行事 口平铺、直叙
一般人物传记写作常规: 介绍人物姓氏 籍贯生卒年月、世系 生平行事 平铺、直叙
方山子: 口陈慥字季常别号龙邱先生 口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 口与苏轼友善。 口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
方 山 子: 陈慥 字季常 别号龙邱先生。 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 与苏轼友善。 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
苏(107101)款测 令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 文忠;北宋著名政治家, 思想家,文学家 其文汪洋宏肆,明白晓畅; 其诗善用比喻夸张,多有 哲理;其词豪迈旷达,独 具风格。 诗词书画造诣均高
苏东坡(1037-1101) 背景:湖北黄冈 苏轼纪念馆 ❖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谥号 文忠;北宋著名政治家, 思想家,文学家。 ❖ 其文汪洋宏肆,明白晓畅; 其诗善用比喻夸张,多有 哲理;其词豪迈旷达,独 具风格。 ❖ 诗词书画造诣均高
轼的一生 苏轼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 洵的熏陶,既长,“学通经史,属文 日数千言”。嘉祐元(1056),苏轼 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 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祐 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 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父于汴京病故, 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 朝任职
苏轼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 洵的熏陶,既长,“学通经史,属文 日数千言”。嘉祐元(1056) ,苏轼 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 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祐 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 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父于汴京病故, 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 朝任职。 • 苏轼的一生--
苏轼的一生 谪案罪谓丰便官州派年请法 贬行以二民°往至求主 黄°下诗年’革湖杭元外张因一 州侥狱文⌒颇新州州丰调有与 幸入诽10有除等初’许王 被乌谤79政弊地密期自多安 释台朝∽绩任州先熙不石 后诗廷因°因地、后宁同的 的所元法方徐被四,变 案
因 与 王 安 石 的 变 法 主 张 有 许 多 不 同 , 请 求 外 调 , 自 熙 宁 四 年 至 元 丰 初 期 先 后 被 派 往 杭 州 、 密 州 、 徐 州 、 湖 州 等 地 任 地 方 官 。 革 新 除 弊 , 因 法 便 民 , 颇 有 政 绩 。 元 丰 二 年 ( 10 79 ) 因 所 谓 以 诗 文 诽 谤 朝 廷 的 罪 行 下 狱 ( 乌 台 诗 案 ) 。 侥 幸 被 释 后 , 谪 贬 黄 州 。 苏轼的一生-- 乌台诗案
然就的一生 元祐元年(1086)。旧 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 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 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 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 祐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 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 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 州、扬州、定州
元祐元年(1086)。旧 党执政 。苏轼被调回京都 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 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 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 祐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 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 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 州、扬州、定州。 苏轼的一生--
个个平箱卖者 苏轼的一浊 绍圣元年(1094) 常大庆国 哲宗亲政,新党得势 囂贬斥元祐旧臣,苏轼被 贬再贬,由英州(今 广东英德)、惠州,一 直远放到儋州(今属海 南)。直到元符三年 (100)宋徽宗即位 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 国元年(1101)七月卒 于常州
绍圣元年(1094) 哲宗亲政 ,新党得势 , 贬斥元祐旧臣,苏轼被 一贬再贬,由英州(今 广东英德)、惠州,一 直远放到儋州(今属海 南)。直到元符三年 (1100)宋徽宗即位, 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 国元年(1101)七月卒 于常州 。 苏轼的一生--
消义齐事然物题思北民有乎合把系 极又生物坚外比想宋的儒都起儒的 作有死的持的较一的政家有来基 °重等求对达达面靡理君引各 用 追着旷通方萎治辅吸’佛础 的是人态’帮的想治力家老濡 苏 逃非另生度在助积国°思三染 轼 在 现虚方对后种观志经早对哲老憊 实无面美超察佛改世年他学学 的主好仍然简老革济具几结他体
苏 轼 在 儒 学 体 系 的 基 础 上 濡 染 佛 老 , 他 把 儒 、 佛 、 老 三 家 哲 学 结 合 起 来 , 各 家 思 想 对 他 几 乎 都 有 吸 引 力 。 他 早 年 具 有 儒 家 辅 君 治 国 、 经 世 济 民 的 政 治 理 想 , 有 志 改 革 北 宋 的 萎 靡 的 积 习 。 佛 老 思 想 一 方 面 帮 助 他 观 察 问 题 比 较 通 达 , 在 一 种 超 然 物 外 的 旷 达 态 度 背 后 , 仍 然 坚 持 着 对 人 生 、 对 美 好 事 物 的 追 求 ; 另 一 方 面 , 齐 生 死 、 等 是 非 的 虚 无 主 义 又 有 严 重 的 逃 避 现 实 的 消 极 作 用 。 • 苏轼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