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衡阳县第一中学聂仲生 2010、03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衡阳县第一中学 聂仲生 2010、03、11
拟行路难 鲍照
拟行路难 鲍照
理解标题 “拟”是什么意思?“行路难”字面 意思是仕么?《行路难》又是什么? 诗歌可能表达什么主旨? 道路难行。 汉乐府诗歌 抒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之情
理解标题 “拟”是什么意思?“行路难”字面 意思是什么?《行路难》又是什么? 诗歌可能表达什么主旨? 道路难行。 汉乐府诗歌 抒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之情
解读文辞 拟行路难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拟行路难 解读文辞
诗句大意是什么?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 不同)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歌唱声 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 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诗句大意是什么? •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 不同).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 歌唱声 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中断. •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 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诗歌塑造了谁的形象? 诗人自我(抒情主人公) 细读诗句,说说你面前的这个 人有哪些特点?
诗歌塑造了谁的形象? 细读诗句,说说你面前的这个 人有哪些特点? 诗人自我(抒情主人公)
·①第一二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特点? ·作者以“水”喻人,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 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 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 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起首两句,运用比兴, 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 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 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 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 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 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 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 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 的。)
• ① 第一二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特点? • 作者以“水”喻人,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 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 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 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起首两句,运用比兴, 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 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 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 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 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 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 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 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 的。) •
②第三四句表层意思是说“人生苦乐自 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应该学会自我 宽慰”。实际上它蕴含诗人什么情感? 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
• ② 第三四句表层意思是说“人生苦乐自 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应该学会自我 宽慰”。实际上它蕴含诗人什么情感? 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
③五六句,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渴望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 忧中获得宽慰,却无法借酒浇 除胸中郁积的块垒。透露出深 沉浓重的愁苦悲愤
• ③五六句,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渴望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 忧中获得宽慰,却无法借酒浇 除胸中郁积的块垒。透露出深 沉浓重的愁苦悲愤
·④第七、八句勾勒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 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 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 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 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 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 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 “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 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 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 ④ 第七、八句勾勒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 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 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 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 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 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 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 “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 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 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