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要点: ●一、关于反切的一些基本概念 ●二、关于声母的一些概念 ◆三、关于韵母的一些概念 ●四、关于声调的一些概念
要点: 一、关于反切的一些基本概念 二、关于声母的一些概念 三、关于韵母的一些概念 四、关于声调的一些概念
、关于反切的一些基本概念 a反切出现以前的注音方法 譬况 ◆《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多黍,多旄 犀。”东汉·高诱注:“旄读近绸缪之缪, 急气言乃得。” 《淮南子原道训》:“蛟龙水居。”高诱 注:“蛟,读人情性交易之交,缓气言乃 得耳
一、关于反切的一些基本概念 反切出现以前的注音方法 “譬况” 《淮南子·地形训》: “其地多黍,多旄 犀。 ”东汉·高诱注: “旄读近绸缪之缪, 急气言乃得。 ” 《淮南子·原道训》: “蛟龙水居。 ”高诱 注: “蛟,读人情性交易之交,缓气言乃 得耳。
◆《春秋庄公二十八年》:“二十有八年 春,王三月,甲寅,齐人伐卫。卫人及齐 人战,卫人败绩。 ◆《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 为主,故使卫主之也。” ◆东汉何休在“伐者为客”一句下注云: “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 在“伐者为主”一句下注云:“见伐者为 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
《春秋·庄公二十八年》:“二十有八年, 春,王三月,甲寅,齐人伐卫。卫人及齐 人战,卫人败绩。” 《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 为主,故使卫主之也。” 东汉何休在“伐者为客”一句下注云: “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 在“伐者为主”一句下注云:“见伐者为 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
●对于“长言”、“短言”到底指什么,学 者们大致有两种说法: ●其一,长言指开音节或以鼻音收尾,这两 种音节能够自由延长;短言指闭音节,即 入声字,由于有塞音韵尾,发音不能自由 延长。 ●其二,认为长言指音节中的主元音是长元 音,短言指音节中的主元音是短元音
对于“长言”、“短言”到底指什么,学 者们大致有两种说法: 其一,长言指开音节或以鼻音收尾,这两 种音节能够自由延长;短言指闭音节,即 入声字,由于有塞音韵尾,发音不能自由 延长。 其二,认为长言指音节中的主元音是长元 音,短言指音节中的主元音是短元音
◆《春秋宣公八年》:“冬,十月,已丑,葬 我小君顷熊。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 葬 《公羊传》:“顷熊者何?宣公之母也。而者 何?难也乃者何?难也。蜀为或言而, 或言‘乃’?‘乃’难乎‘而’也。 《春秋·定公十五年》:“丁巳,葬我君定 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葬。” ◆东汉何休注云:“言乃者,内而深;言 而’者,外而浅
《春秋·宣公八年》: “冬,十月,己丑,葬 我小君顷熊。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 葬。 ” 《公羊传》: “顷熊者何?宣公之母也。而者 何?难也。乃者何?难也。曷为或言‘而’ , 或言‘乃’?‘乃’难乎‘而’也。 ” 《春秋·定公十五年》: “丁巳,葬我君定 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葬。 ” 东汉何休注云: “言‘乃’者,内而深;言 ‘而’者,外而浅。
◆关于“内而深”“外而浅”,音韵学界有 两种看法: 其一,所谓“内而深”指被注音的字的韵 母是洪音(“乃”字在中古是一等韵) 所谓“外而浅”指被注音的字的韵母为细 音(“而”在中古是三等韵); ◆其二,所谓“内而深”指仄声字(“乃” 是上声字),所谓“外而浅”指平声字 “而”是平声字)
关于“内而深”“外而浅” ,音韵学界有 两种看法: 其一,所谓“内而深”指被注音的字的韵 母是洪音(“乃”字在中古是一等韵), 所谓“外而浅”指被注音的字的韵母为细 音(“而”在中古是三等韵); 其二,所谓“内而深”指仄声字(“乃” 是上声字),所谓“外而浅”指平声字 (“而”是平声字)
“读为”“读如”“读若” ◆《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 泮。”郑玄笺:“泮读为畔。”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 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郑玄注:“起居, 犹举事、动作。信,读如屈伸之 仲’,假借字也。 ◆《说文解字》:“珣,读若宣
“读为”“读如”“读若” 《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 泮。”郑玄笺:“泮读为畔。”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 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郑玄注:“起居, 犹举事、动作。信,读如‘屈伸’之 ‘伸’,假借字也。” 《说文解字》:“珣,读若宣
◆“直音” ◆《汉书》服虔注:“傅,音附。” 《汉书高帝纪上》:“已而有娠,遂产高 祖。”唐颜师古引三国魏孟康注:“娠, 音身。” 《汉书高帝纪上》 (高祖)为泗上亭 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唐颜师古注: “廷,音定
“直音” 《汉书》服虔注:“傅,音附。” 《汉书·高帝纪上》:“已而有娠,遂产高 祖。”唐颜师古引三国魏孟康注:“娠, 音身。” 《汉书·高帝纪上》:“(高祖)为泗上亭 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唐·颜师古注: “廷,音定
反切”是东汉末年随着佛教传入我国而 产生的。东汉的服虔、应劭等人注《汉 书》时已采用(“反语”),魏晋以后普 遍使用。所谓反切,就是用上下两字来切 成一个字的读音,即取上字的声母和下字 的韵母、声调。这就是前人所说的“上字 定声,下字定韵
“反切”是东汉末年随着佛教传入我国而 产生的。东汉的服虔、应劭等人注《汉 书》时已采用(“反语”),魏晋以后普 遍使用。所谓反切,就是用上下两字来切 成一个字的读音,即取上字的声母和下字 的韵母、声调。这就是前人所说的“上字 定声,下字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