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2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 课程编码:18000180 学时:32 学分:2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开课学期:第3学期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有机化学内容有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了解,认识有机化合物的 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熟悉各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及其规律,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 科技新成果及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培养 造就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人才打好基础。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熟悉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2、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 3、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4、熟悉各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5、具备基本合成技能.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本课程 毕业要求的指标点 的 (本门课程支撑 教学目 度) 标 1、工程知识 1.2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化学 1、2 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能对化学工程中的有关问题 0.2) 3.4、5 进行推演、分析。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 1、醇、醚、酚
有机化学 2 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 课程编码:18000180 学 时:32 学 分:2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开课学期:第 3 学期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有机化学内容有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了解,认识有机化合物的 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熟悉各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及其规律,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 科技新成果及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培养 造就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人才打好基础,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熟悉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2、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 3、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4、熟悉各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5、具备基本合成技能,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本门课程支撑 度) 毕业要求的指标点 本课程 的 教学目 标 1、工程知识 (0.2) 1.2 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化学 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能对化学工程中的有关问题 进行推演、分析。 1、2、 3、4、5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 1、醇、醚、酚
教学目标:1、2、3、4、5 教学内容:醇、酚和醚的分类、结构和命名:醇、酚和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醇、酚 和醚的制法。掌握饱和一元醇、酚和醚的化学性质、制法;熟悉饱和一元醇、酚和醚的构 造异构和命名和物理性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2、醛和酮 教学目标:1、2、3、4、5 教学内容:醛和酮的结构和命名;醛和酮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醛和酮的制法。掌握 醛、酮的化学性质,其中包括羰基的加成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和α氢原子的反应 掌握醛、酮的制法;熟悉醛、酮的结构、同分异构和命名、物理性质及亲核加成反应历 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3、羧酸及其衍生物 教学目标:1、2、3、4、5 教学内容: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羧酸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羧酸的制法;取代羧酸的 性质;羧酸衍生物的分类和命名;羧酸衍生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掌握羧酸、酰卤、酸 酐、酯、酰胺的化学性质、羧酸的制法、羟基酸的制法和化学性质;熟悉羧酸及羧酸衍 生物的结构、分类和命名、物理性质、各类羧酸衍生物的制法及相互转化关系、重要的羧 酸、二元羧酸。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4、B-二羰基化合物 教学目标:1、2、3、4、5 教学内容:B二羰基化合物的结构、分类;乙酰乙酸乙酯的合成及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丙二酸二乙酯的合成及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掌握Claisen酯缩合反应、乙酰乙酸乙酯 丙二酸二乙酯在合成上的应用;熟悉B二羰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酮烯醇互变异构 了解有机合成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5、硝基化合物和胺 教学目标:1、2、3、4、5 教学内容:硝基化合物和胺的结构、分类和命名;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胺 的结构、分类和命名;胺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胺的制法;季铵盐和季铵碱。掌握硝基
教学目标:1、2、3、4、5 教学内容:醇、酚和醚的分类、结构和命名;醇、酚和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醇、酚 和醚的制法。掌握饱和一元醇、酚和醚的化学性质、制法;熟悉饱和一元醇、酚和醚的构 造异构和命名和物理性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2、醛和酮 教学目标:1、2、3、4、5 教学内容:醛和酮的结构和命名;醛和酮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醛和酮的制法。掌握 醛、酮的化学性质,其中包括羰基的加成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和 α-氢原子的反应; 掌握醛、酮的制法;熟悉醛、酮的结构、同分异构和命名、物理性质及亲核加成反应历 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3、羧酸及其衍生物 教学目标:1、2、3、4、5 教学内容: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羧酸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羧酸的制法;取代羧酸的 性质;羧酸衍生物的分类和命名;羧酸衍生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掌握羧酸、酰卤、酸 酐、酯、酰胺的化学性质、羧酸的制法、α-羟基酸的制法和化学性质;熟悉羧酸及羧酸衍 生物的结构、分类和命名、物理性质、各类羧酸衍生物的制法及相互转化关系、重要的羧 酸、二元羧酸。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4、β-二羰基化合物 教学目标:1、2、3、4、5 教学内容:β-二羰基化合物的结构、分类;乙酰乙酸乙酯的合成及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丙二酸二乙酯的合成及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掌握 Claisen 酯缩合反应、乙酰乙酸乙酯、 丙二酸二乙酯在合成上的应用;熟悉 β-二羰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酮-烯醇互变异构; 了解有机合成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5、硝基化合物和胺 教学目标:1、2、3、4、5 教学内容:硝基化合物和胺的结构、分类和命名;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胺 的结构、分类和命名;胺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胺的制法;季铵盐和季铵碱。掌握硝基
化合物和胺的结构、命名、化学性质和制备方法;熟悉硝基化合物和胺的物理性质、季铵 盐和季铵碱的制备方法及其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6、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 教学目标1、2、3、4、5 教学内容: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重氮化合物的制备;重氮化合物的化 学性质及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掌握重氮化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熟悉重氮和偶 氮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了解偶氮化合物和偶氮染料。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四、教学安排 建议学时分配如下表 课内容 学时 讲课 实验(践)上机 1 醇、醚、酚 6 酵和酮 3 羧酸及其衍生物 6 B二羰基化合物 硝基化合物和胺 6 6 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 合计 32 五、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 教学目标1的达成度通过教学资源平台考核(占40%,包括视频学习、讨论、作业、阶段 测试等)和期末考试(占60%)进行考评。 主要支撑毕业要求的1.2。 教学目标2的达成度通过教学资源平台考核(占40%,包括视频学习、讨论、作业、阶段 测试等)和期未考试(占60%)进行考评
化合物和胺的结构、命名、化学性质和制备方法;熟悉硝基化合物和胺的物理性质、季铵 盐和季铵碱的制备方法及其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6、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 教学目标:1、2、3、4、5 教学内容: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重氮化合物的制备;重氮化合物的化 学性质及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掌握重氮化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熟悉重氮和偶 氮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了解偶氮化合物和偶氮染料。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四、教学安排 建议学时分配如下表: 讲 课 内 容 学 时 讲课 实验(践) 上机 1 醇、醚、酚 6 2 醛和酮 7 3 羧酸及其衍生物 6 4 β-二羰基化合物 4 5 硝基化合物和胺 6 6 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 3 合 计 32 五、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 教学目标 1 的达成度通过教学资源平台考核(占 40%,包括视频学习、讨论、作业、阶段 测试等)和期末考试(占 60%)进行考评。 主要支撑毕业要求的 1.2。 教学目标 2 的达成度通过教学资源平台考核(占 40%,包括视频学习、讨论、作业、阶段 测试等)和期末考试(占 60%)进行考评
主要支撑毕业要求的1.2。 教学目标3的达成度通过教学资源平台考核(占40%,包括视频学习、讨论、作业、阶段 测试等)和期末考试(占60%)进行考评。 主要支撑毕业要求的12。 教学目标4的达成度通过教学资源平台考核(占40%,包括视频学习、讨论、作业、阶段 测试等)和期末考试(占60%)进行考评。 主要支撑毕业要求的1.2。 教学目标5的达成度通过教学资源平台考核(占40%,包括视频学习、讨论、作业、阶段 测试等)和期末考试(占60%)进行考评。 主要支撑毕业要求的1.2。 七、课程考核的内容与方式 课程成绩包括2个部分,由教学资源平合考核和期末考试组成。课程最终成绩=40%平台 考核+60%期末考试成绩,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平台考核:包括学习视频预习、讨论、作业、测试等项目,督促学生平时练习,强化 对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理解和运用,具备初步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期末考试:包含主观题和客观题,题目综合性强,全面考察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结构和 性质理解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建议教材 《有机化学》(第二版),徐寿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2、主要参考书 《有机化学》,孔祥文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年 《有机化学》,高占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有机化学》(第四版),高鸿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2019年9月
主要支撑毕业要求的 1.2。 教学目标 3 的达成度通过教学资源平台考核(占 40%,包括视频学习、讨论、作业、阶段 测试等)和期末考试(占 60%)进行考评。 主要支撑毕业要求的 1.2。 教学目标 4 的达成度通过教学资源平台考核(占 40%,包括视频学习、讨论、作业、阶段 测试等)和期末考试(占 60%)进行考评。 主要支撑毕业要求的 1.2。 教学目标 5 的达成度通过教学资源平台考核(占 40%,包括视频学习、讨论、作业、阶段 测试等)和期末考试(占 60%)进行考评。 主要支撑毕业要求的 1.2。 七、课程考核的内容与方式 课程成绩包括 2 个部分,由教学资源平台考核和期末考试组成。课程最终成绩= 40%平台 考核+60%期末考试成绩,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平台考核:包括学习视频预习、讨论、作业、测试等项目,督促学生平时练习,强化 对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理解和运用,具备初步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期末考试:包含主观题和客观题,题目综合性强,全面考察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结构和 性质理解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建议教材 《有机化学》(第二版),徐寿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年 2、主要参考书 《有机化学》,孔祥文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年 《有机化学》,高占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年 《有机化学》(第四版),高鸿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年 2019 年 9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