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感喟/匮乏 吝啬/褪色 遒劲集腋成裘 B.漂白漂洗角色/角斗 屏除/屏气凝神 C.祈祷/颀长梦魇/笑靥 歆羡/万马齐喑 D.拮据/狡黠隔阂/弹劾 洗濯/擢发难数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除了丰富的景观资源,温州也不乏深厚的人文底蕴,“山水诗发详地”、“南 戏故乡”美誉在前,细纹刻纸、木活字印刷等众多“非遗”珠玉迭出。 为保护太湖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根据江浙两省出台的通告,从2月1日 起,太湖开始进入一年一度的封湖禁渔期。 C.从抢车位、买卖奴隶,到如今的开心农场(即虚拟的偷菜游戏),没有人预 料到这些小游戏会风糜白领阶层,进而危及正常的工作生活和企业生产。 D.“大锯活人”“利剑穿箱”“口接子弹”……这些令人心惊胆战的名字,是魔 术师在故弄悬虚,还是暗示他们的表演确实有生命危险。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的国庆阅兵式上,中国军方多款新型武器装备的展示,引 发西方军事专家捕风捉影的各式猜测。 B.山西省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洗牌机遇,断然终结“小煤矿”时代,改头换面地 大步迈进“大煤炭经济时代” C.10月1日晚,长沙市为庆祝建国60周年举行了盛大的焰火晚会,湘江两岸人头攒动 出现了万人空巷齐睹美景的盛况。 D.“北京当代十大建筑”评选结果揭晓,“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首都博物馆、 北京电视中心等新式建筑均脱颖而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对于乌鲁木齐市部分公共场所接连发生不法分子用针状物刺伤市民的行为,必须依法严 厉打击,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安全和社会正常秩序 B.众多明星的加盟成为《赤壁》吸引观众追捧的卖点,首映4天半,以10147万票房和288 万多观影人群,荣登本周排行榜榜首。 C.社区主任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大家做了很多调解工作,今年会更多地为受到情感和生 活困扰的人们提供帮助,让他们不再那么痛苦,那么不知所措 D.这次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参加论坛的中外各界人士在论坛期间就环境保护、人才培养 普及教育等众多议题为期两天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 ,这也就是和谐。 ①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灰色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适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 ③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 第1页共8页
第 1 页 共 8 页 山东省淄博市 2010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共 36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感喟./匮.乏 吝啬./褪色. 遒.劲/集腋成裘. B.漂.白/漂.洗 角.色/角.斗 屏.除/屏.气凝神 C.祈.祷/颀.长 梦魇./.笑靥. 歆.羡/万马齐喑. D.拮.据/狡黠. 隔阂./弹劾. 洗濯./擢.发难数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除了 丰富 的景 观资源 ,温 州也不 乏深 厚的人 文底 蕴,“ 山水 诗发详 地”、“南 戏故乡”美誉在前,细纹刻纸、木活字印刷等众多“非遗”珠玉迭出。 B.为保护太湖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根据江浙两省出台的通告,从 2 月 1 日 起,太湖开始进入一年一度的封湖禁渔期。 C.从 抢车位 、买卖奴 隶,到如 今的开 心农 场( 即虚拟 的偷 菜游 戏),没有 人预 料到这些小游戏会风糜白领阶层,进而危及正常的工作生活和企业生产。 D.“大 锯活 人”“利剑 穿箱”“口 接子 弹”……这 些令 人心 惊胆战 的名 字,是魔 术师在故弄悬虚,还是暗示他 们的 表演确 实有 生命危 险。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的国庆阅兵式上,中国军方多款新型武器装备的展示,引 发西方军事专家捕风捉影的各式猜测。 B.山西省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洗牌机遇,断然终结“小煤矿”时代,改头换面地 大步迈进“大煤炭经济时代”。 C.10 月 1 日晚,长沙市为庆祝建国 60 周年举行了盛大的焰火晚会,湘江两岸人头攒动, 出现了万人空巷齐睹美景的盛况。 D.“北京当代十大建筑”评选结果揭晓,“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首都博物馆、 北京电视中心等新式建筑均脱颖而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对于乌鲁木齐市部分公共场所接连发生不法分子用针状物刺伤市民的行为,必须依法严 厉打击,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安全和社会正常秩序。 B.众多明星的加盟成为《赤壁》吸引观众追捧的卖点,首映 4 天半,以 10147 万票房和 288 万多观影人群,荣登本周排行榜榜首。 C.社区主任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大家做了很多调解工作,今年会更多地为受到情感和生 活困扰的人们提供帮助,让他们不再那么痛苦,那么不知所措。 D.这次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参加论坛的中外各界人士在论坛期间就环境保护、人才培养、 普及教育等众多议题为期两天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 ,这也就是和谐。 ①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灰色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适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 ③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
④多彩保证了活力,而灰色提升着品位 ⑤因此,灰色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 ⑥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 A.①②⑤⑥③④B.②⑤①⑥③④C.②⑤①④⑥③D.①②⑤④⑥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 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 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 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 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 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 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 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 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 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 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从从系。”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 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 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 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 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和同之辨”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 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 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 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増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样 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 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 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 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 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 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节选自2008-09-22《光明日报》李中华《“和”论》) 6.下列对“和”与“同”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和”与“同”是古代哲学中的两个概念,“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 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 B.“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和”是在不同中产生同,而“同”是 同上加同,它们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C.“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 的乐曲:“同”是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 第2页共8页
第 2 页 共 8 页 ④多彩保证了活力,而灰色提升着品位。 ⑤因此,灰色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 ⑥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 A.①②⑤⑥③④ B.②⑤①⑥③④ C.②⑤①④⑥③ D.①②⑤④⑥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 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 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 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 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 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 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 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 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 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 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从从系。”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 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 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 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 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 “和同之辨”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 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 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 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样 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 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 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 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 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 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节选自 2008-09-22《光明日报》李中华《“和”论》) 6.下列对“和”与“同”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和”与“同”是古代哲学中的两个概念,“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 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 B.“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和”是在不同中产生同,而“同”是 同上加同,它们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C.“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 的乐曲;“同”是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
D.“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 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实生物”哲学命题最早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它的意思是说“和” 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 B.“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是由孔子把殷周以来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 之中,从而使和谐理念逐渐成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孔子第一次将“和”与“同”的概念进行对举,并 明确提出这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之间不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标准。 D.“和与同异”是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在发挥“和实生物”思想并扩展深化了“和同 之辨”的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哲学命题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有关“和”的含义及其意义,观点明确,论据充实,但它毕竟 是属于先秦时代的,对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和谐理念的建设借鉴意义不大 B.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从史伯“和实生物”的思想到孔子“和而不同”的哲学定位,再到 先秦诸子对“和”的拓展和发挥,使“和”的理念更加充实和明确 C.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和谐”的民族,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在 个“和”字上,它是中国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D.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不仅形 象生动,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朴素的辩证观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每小题3分) 金圣叹先生传 清·廖燕 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 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①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 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 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 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 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②,母后 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 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③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 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 与点为圣叹④。予其为点之流亚欤!”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 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余 言。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传先生解杜诗时,自言有人从梦中语云:“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先 生遂以为戒。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慘祸。临刑叹曰:“砍头最是苦 事,不意于无意中得之。” 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 学者称焉 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 第3页共8页
第 3 页 共 8 页 D.“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 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 7.下列理解,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实生物”哲学命题最早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它的意思是说“和” 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 B.“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是由孔子把殷周以来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 之中,从而使和谐理念逐渐成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孔子第一次将“和”与“同”的概念进行对举,并 明确提出这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之间不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标准。 D.“和与同异”是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在发挥“和实生物”思想并扩展深化了“和同 之辨”的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哲学命题。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有关“和”的含义及其意义,观点明确,论据充实,但它毕竟 是属于先秦时代的,对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和谐理念的建设借鉴意义不大。 B.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从史伯“和实生物”的思想到孔子“和而不同”的哲学定位,再到 先秦诸子对“和”的拓展和发挥,使“和”的理念更加充实和明确。 C.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和谐”的民族,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在一 个“和”字上,它是中国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D.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不仅形 象生动,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朴素的辩证观点。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9-12 题(12 分,每小题 3 分) 金圣叹先生传 清·廖燕 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 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①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 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 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 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 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②,母后 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 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③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 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 与点为圣叹④。予其为点之流亚欤!”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 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余 言。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传先生解杜诗时,自言有人从梦中语云:“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先 生遂以为戒。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临刑叹曰:“砍头最是苦 事,不意于无意中得之。” 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 学者称焉。 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
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而说者谓文章妙秘,即天地妙秘,一旦 发泄无馀,不无犯鬼神所忌,则先生之祸,其亦有以致之欤!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⑤,使 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 万世,顾不伟耶!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注】①排:批驳。②权子母:“子”为利息,“母”为本金,“权子母”意为借贷生息 ③鼎革:指明清易代。④两“喟然叹曰”,一见于《论语·子罕》,颜渊感叹孔子伟大,育人 有方,是“叹圣”,一见于《论语·先进》,孔子赞叹诸弟子独曾点志向与自己一致,是“圣 叹”。⑤金针:比喻作诗文秘法。度,授与。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衡文评书 衡:评论 B.斫山固侠者流 固:本来 C.吾已为君遣之矣遣:派遣 D.顾不伟耶 顾:难道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语斫山曰 今君乃亡赵走燕 B.子则为君助灯火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C.因为诗吊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先生遂以为戒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金圣叹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的一组是 ①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②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③声音宏亮,顾盼伟然 ④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⑤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⑥甫越月,已挥霍殆尽 ①②⑤B.③④⑥C.②③④ 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圣叹为人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高傲奇特,傲视一切。他非常善于评论书籍文章, 对书籍文章的评论都是以前的人没有说过的。 B金圣叹所作的评论并不都是有独到的眼光的。他的著述多到十万多字,但是只有《西厢》、 《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几种是有价值的。 C.王斫山拿一千两银子给金圣叹,可刚过一个月,那些钱就被他挥霍一空了。王斫山竟没当 回事。足见王斫山为人侠义,也可看出金圣叹为人洒脱 D.先生死后,仿效先生风格评论著作最出名的人有毛宗岗、徐增,江苏武进县的吴见思 许庶庵等人,受到人们的称赞,说明金圣叹的影响极大。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以此权子母,母后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3分) (2)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3分)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葡萄图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1521-1593),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 第4页共8页
第 4 页 共 8 页 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而说者谓文章妙秘,即天地妙秘,一旦 发泄无馀,不无犯鬼神所忌,则先生之祸,其亦有以致之欤!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⑤,使 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 万世,顾.不伟耶!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注】①排:批驳。②权子母:“子”为利息,“母”为本金,“权子母”意为借贷生息。 ③鼎革:指明清易代。④两“喟然叹曰”,一见于《论语•子罕》,颜渊感叹孔子伟大,育人 有方,是“叹圣”,一见于《论语•先进》,孔子赞叹诸弟子独曾点志向与自己一致,是“圣 叹”。⑤金针:比喻作诗文秘法。度,授与。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善衡文评书 衡:评论 B. 斫山固侠者流 固:本来 C.吾已为君遣之矣 遣:派遣 D.顾不伟耶 顾:难道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语斫山曰 今君乃亡赵走燕 B.子则为君助灯火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C.因为诗吊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先生遂以为戒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金圣叹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的一组是 ①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 ②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③声音宏亮,顾盼伟然 ④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⑤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 ⑥甫越月,已挥霍殆尽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 金圣叹为人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高傲奇特,傲视一切。他非常善于评论书籍文章, 对书籍文章的评论都是以前的人没有说过的。 B 金圣叹所作的评论并不都是有独到的眼光的。他的著述多到十万多字,但是只有《西厢》、 《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几种是有价值的。 C.王斫山拿一千两银子给金圣叹,可刚过一个月,那些钱就被他挥霍一空了。王斫山竟没当 回事。足见王斫山为人侠义,也可看出金圣叹为人洒脱。 D. 先生死后,仿效先生风格评论著作最出名的人有毛宗岗、徐增,江苏武进县的吴见思、 许庶庵等人,受到人们的称赞,说明金圣叹的影响极大。 第Ⅱ卷,共 114 分 四.(24 分)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君以此权子母,母后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3 分) (2)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3 分)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 分) 14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1521—1593),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
道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性情纵放,屡试不第 (1)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联系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2)作者选取的“明珠”这一意象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鉴赏。(4分) 15古诗文默写(任选四小题,8分) (1)秦观在《鹊桥仙》中表达自己独特的爱情观的是 (2)其声呜呜然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赤壁赋》) (3)“ 两句,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白居易与 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4)“诗三百 l:‘思无邪。’”(《论语》) 上善若水。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 (5)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诗经》 五语言运用(共12分,每小题6分) 16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含蓄,讲究诗意美。宋徽宗赵佶有一次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考画 家。有的画师画了深山古寺的全景,有的画师画了密林掩映的深山古寺的一角。而获得第一 名的画家画了以下的画面:崇山峻岭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一个年迈的和尚,一瓢一瓢地 舀水倒进桶里。和尚挑水,表明附近有寺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桃水,可以想象那是座破 败的古寺。寺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就表现了“藏” 假设你是一位画家,要以“骤雨初歇”为题构思一幅图画,使之富有含蓄的诗意美。请参照 划线语段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想象中的画面,并简要加以解析。(不超过100字) 17朋友有过错,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子贡曾拿此问题询问孔子,孔子说:“忠告而善导之 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请对孔子的话作解读,要解读出一定的深度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夜宿乌镇 朱希和 我是在谷雨之后走进乌镇的。高速公路两边的青山绿树烟湖和被称为“江南”的无锡、 苏州、嘉兴、杭州都在身后淡远,恰似那远逝的江南。都市的繁华早已厌倦,我的目的地是 心仪已久的乌镇一一那个目前还相对原始古朴的江南水镇,那个孕育了茅盾、老通宝和春蚕 的小镇。 进入乌镇正是黄昏时分,夕阳下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巷深弄,枕河人家,立刻给 我一种江南水乡风韵的惊喜。明清建筑“屋檐相连、沿河而居”,过街砖拱泂横跨其间,精 致的石拱桥、河埠头随处可见,老屋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居民仍住在这些老房子 里,仿佛还有一点茅公笔下老通宝养蚕的味道。最迷人的是那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幽 幽的水巷,瘦瘦的乌篷船 在石板桥上踱了几个来回,夕阳不经意间便滑落下去,倏然暮云四合,那一种幽暗我无 从表达。我去过无数江南小镇,同里、周庄、西塘、南浔,无非是狭窄的老街,风情的茶楼, 有点大同小异,而乌镇是不一样的。幽暗,古朴的幽暗,那是乌镇的底色。 晚饭后我去夜游,这是乌镇最富于诗意的时刻。走在小河边,深巷里,深吸一口,都会 闻到一缕南梁昭明太子读书的幽暗气息;若再转悠到蚕室、缫丝间或传统的印染作坊,你又 会与幽暗不期而遇—一蓝印花布垂天而下,蓝色的幽暗之下,你的心也变得幽蓝了。少年太 子早已死去,但他精心编纂的《昭明文选》却依旧存活下来,被小镇之外普天下的读书人视 为瑰宝。那个生于斯地名叫沈雁冰的文人,无数次走过小镇,他看见了运载蚕丝、棉布的木 船以及林家铺子里楚楚动人的女孩,嗅到了子夜里散发的腐朽气味,然后,他也消失在岁月 的迷雾里,他的那幢用《子夜》稿费修葺的故居,成为游客们窥视并评说功过的景点。暗夜 里不太明亮的灯光勾勒出木屋和石桥的轮廓,那些明清建筑在新雨后仿佛被洗净了的器物, 它们的细节被微光放大后点燃,甚至那些青瓦、木纹和窗页的转轴,都在蜿蜒的明暗中悄然 第5页共8页
第 5 页 共 8 页 道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性情纵放,屡试不第。 (1)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联系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 分) (2)作者选取的“明珠”这一意象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鉴赏。(4 分) 15 古诗文默写(任选四小题,8 分) ⑴秦观在《鹊桥仙》中表达自己独特的爱情观的是“ , ”。 ⑵其声呜呜然,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赤壁赋》)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白居易与 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⑷“诗三百, ,曰:‘思无邪。’” (《论语》) 上善若水。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 ⑸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 。 《诗经》 五语言运用 (共 12 分,每小题 6 分) 16 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含蓄,讲究诗意美。宋徽宗赵佶有一次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考画 家。有的画师画了深山古寺的全景,有的画师画了密林掩映的深山古寺的一角。而获得第一 名的画家画了以下的画面:崇山峻岭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一个年迈的和尚,一瓢一瓢地 舀水倒进桶里。和尚挑水,表明附近有寺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挑水,可以想象那是座破 败的古寺。寺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就表现了“藏”字。 假设你是一位画家,要以“骤雨初歇”为题构思一幅图画,使之富有含蓄的诗意美。请参照 划线语段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想象中的画面,并简要加以解析。(不超过 100 字) 17 朋友有过错,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子贡曾拿此问题询问孔子,孔子说:“忠告而善导之, 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请对孔子的话作解读,要解读出一定的深度。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18 分) 夜宿乌镇 朱希和 我是在谷雨之后走进乌镇的。高速公路两边的青山绿树烟湖和被称为“江南”的无锡、 苏州、嘉兴、杭州都在身后淡远,恰似那远逝的江南。都市的繁华早已厌倦,我的目的地是 心仪已久的乌镇——那个目前还相对原始古朴的江南水镇,那个孕育了茅盾、老通宝和春蚕 的小镇。 进入乌镇正是黄昏时分,夕阳下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巷深弄,枕河人家,立刻给 我一种江南水乡风韵的惊喜。明清建筑“屋檐相连、沿河而居”,过街砖拱洞横跨其间,精 致的石拱桥、河埠头随处可见,老屋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居民仍住在这些老房子 里,仿佛还有一点茅公笔下老通宝养蚕的味道。最迷人的是那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幽 幽的水巷,瘦瘦的乌篷船…… 在石板桥上踱了几个来回,夕阳不经意间便滑落下去,倏然暮云四合,那一种幽暗我无 从表达。我去过无数江南小镇,同里、周庄、西塘、南浔,无非是狭窄的老街,风情的茶楼, 有点大同小异,而乌镇是不一样的。幽暗,古朴的幽暗,那是乌镇的底色。 晚饭后我去夜游,这是乌镇最富于诗意的时刻。走在小河边,深巷里,深吸一口,都会 闻到一缕南梁昭明太子读书的幽暗气息;若再转悠到蚕室、缫丝间或传统的印染作坊,你又 会与幽暗不期而遇——蓝印花布垂天而下,蓝色的幽暗之下,你的心也变得幽蓝了。少年太 子早已死去,但他精心编纂的《昭明文选》却依旧存活下来,被小镇之外普天下的读书人视 为瑰宝。那个生于斯地名叫沈雁冰的文人,无数次走过小镇,他看见了运载蚕丝、棉布的木 船以及林家铺子里楚楚动人的女孩,嗅到了子夜里散发的腐朽气味,然后,他也消失在岁月 的迷雾里,他的那幢用《子夜》稿费修葺的故居,成为游客们窥视并评说功过的景点。暗夜 里不太明亮的灯光勾勒出木屋和石桥的轮廓,那些明清建筑在新雨后仿佛被洗净了的器物, 它们的细节被微光放大后点燃,甚至那些青瓦、木纹和窗页的转轴,都在蜿蜒的明暗中悄然
显现,像雾气一样弥漫在古镇,向过往的岁月无限延伸,仿佛都在暗溢出一种情致,一种氛 围 在暗夜里看沿河泛舟,是西栅最迷人的景象。船橹的咿呀声,混合着水被划动的声响, 构成了声音细小的社戏。小船穿越被泛光灯照亮的窄街、游廊、高低错落的屋檐和爬满青苔 的石阶等等,犹如穿越制作精美的电影布景。西栅没有酒肆的喧闹,小鼓发出的乐声,也没 有歌女的低吟浅唱,只有岁月嬗递时偶有的时尚之声轻盈地飘荡在水面上,智慧的传承伴随 着脉脉书香,在这里展现出一幅迷人的画卷。一位儒雅的长者站在桥上对我说:“不管人事 如何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_隅,那么温润,犹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 晨光中一支榣曳的玫瑰 躺在酒店的床上,我很快就醉入了梦乡。夜梦里,我于烟雨濛濛中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 小路,寻找那江南二胡的一抹忧伤。与其说是寻找二胡的一抹忧伤,还不如说是寻找江南文 化的残梦。忽又觉得天上飘起了细雨,我撑起一柄油纸伞,倘佯在杏花春雨的小巷,却始终 未寻见那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我这才明白,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 南正在消逝。我不仅是惆怅,更多的是伤感。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 绽放光彩,江南文化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 (《安徽文学》200811有删改) 19.作者笔下乌镇“古朴的幽暗”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20.文中儒雅的长者说:“不管人事如何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 那么温润,犹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晨光中一支摇曳的玫瑰。”对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4分) 文章最后一段写作者的梦,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4分) 22.作者为“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而伤感,但也有人认为“现代文明迟早要取代 古典文化”。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则短评,100字左右。(6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是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闻得到。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因为早上是莲花开放最好的时间,如 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开了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愈是昂贵的花愈容易凋谢。 根据材料所表达的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 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第6页共8页
第 6 页 共 8 页 显现,像雾气一样弥漫在古镇,向过往的岁月无限延伸,仿佛都在暗溢出一种情致,一种氛 围。 在暗夜里看沿河泛舟,是西栅最迷人的景象。船橹的咿呀声,混合着水被划动的声响, 构成了声音细小的社戏。小船穿越被泛光灯照亮的窄街、游廊、高低错落的屋檐和爬满青苔 的石阶等等,犹如穿越制作精美的电影布景。西栅没有酒肆的喧闹,小鼓发出的乐声,也没 有歌女的低吟浅唱,只有岁月嬗递时偶有的时尚之声轻盈地飘荡在水面上,智慧的传承伴随 着脉脉书香,在这里展现出一幅迷人的画卷。一位儒雅的长者站在桥上对我说:“不管人事 如何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犹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 晨光中一支摇曳的玫瑰。” 躺在酒店的床上,我很快就醉入了梦乡。夜梦里,我于烟雨濛濛中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 小路,寻找那江南二胡的一抹忧伤。与其说是寻找二胡的一抹忧伤,还不如说是寻找江南文 化的残梦。忽又觉得天上飘起了细雨,我撑起一柄油纸伞,倘佯在杏花春雨的小巷,却始终 未寻见那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我这才明白,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 南正在消逝。我不仅是惆怅,更多的是伤感。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 绽放光彩,江南文化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 (《安徽文学》2008.11 有删改) 19.作者笔下乌镇“古朴的幽暗”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 分) 20.文中儒雅的长者说:“不管人事如何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 那么温润,犹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晨光中一支摇曳的玫瑰。”对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4 分) 21.文章最后一段写作者的梦,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4 分) 22.作者为“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而伤感,但也有人认为“现代文明迟早要取代 古典文化”。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则短评,100 字左右。(6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是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闻得到。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因为早上是莲花开放最好的时间,如 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开了。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愈是昂贵的花愈容易凋谢。 根据材料所表达的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 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 800 字
山东省淄博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B. pido, jue, bingo C. qi, yan/ye, xin/yin. d. jie/xid 2.B.【A.发详地一发祥地C.风糜一风靡D.故弄悬虚一故弄玄虚】 3.C′万人空巷:巷子里空荡荡没有人。该词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多形容庆 祝、欢迎等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一时的情景。A“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 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而西方军事专家的猜测是来自于实际客观情况,矛盾。B“改 头换面”形容只改形式,不换内容,带贬义。D“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4.C【A搭配错误,社会正常秩序应是“维护”。B结构残缺,“首映4天半”,缺主语。 搭配不当,“288万多”不能修饰“人群”。D项语序混乱,将“为期两天”提至“论坛期 间”之前作定语。】 5.B.【本语段讲的是色彩的和谐,注意形象到理论,由自然到人文的顺序。④是总结句,与 “这也就是和谐”相连】 6B。只有B项是从二者关系的角度阐述的,其他三项虽然阐释了“和”与“同”的概念含 义的不同,但没有阐释二者之间的关系。 TC最早把“和”与“同”进行对举的是史伯。这里有意使用“第一次”也是增加迷惑性 8A.该选项中的“对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和谐理念的建设借鉴意义不大”是错误的,本文论述 和”的真正目的就是要阐述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C打发掉(花掉) 10.D两句中“以”均为介词,把A.乃:副词,于是;副词,竟然,居然B.为:介词,替 介词,对,向C.因:副词,于是,就;介词,通过 11.B(②说非常珍视自己的评书稿本:⑤说听课的人对他的崇拜。) 12.B(原文说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著述多到十万多字的是《易经》,“兹行世者,独《西 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是说如今流传在社会上的著作。) 13.(1)先生拿这些钱去借贷生息,以后本金归还我,利息就给你补贴生活,行吗(3分) (2)虽然遭遇悲惨的灾祸,却并不是因为他犯了罪,有德行的人都为他悲伤。(考查点 虽”“罹”“伤”,翻译语句不通顺扣一分)(3)我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因为以国 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所以”“以”“先、后” 14.(8分).(1)这是一位落魄潦倒但又狂放不羁的诗人形象。第一句中的“落魄” 词写出其潦倒不得志,“独立”“晚风”写出其晚年寂寞孤苦,“书斋”“啸”则写出诗人 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个性。(4分)(2)诗中的“明珠”用比喻手法,表面上是比喻所 画的葡萄,实际上喻指诗人的见识:这样的“明珠”却无处可卖,蕴含着诗人激愤、苦痛、 狂傲的情感,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4分) 1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如怨如慕不绝如缕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4一言以蔽之水 善利万物而不争5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文言文参考译文】先生姓金,名采,字若采,吴县生员,为人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 高傲奇特,傲视一切。善于评论书籍文章,对书籍文章的评论都是以前的人没有说过的。当 时有凭讲授学问而闻名的人,先生总是站出来批驳这些人。他在所住的地方贯华堂设置很庄 严的座位,招收学生讲授经书。他所讲授的经书名叫《圣自觉三昧》,讲稿总是自己带着自 己看,从不公开给别人看。每次到讲堂开设讲座,环顾四周的样子神采卓异,所有一切经史 第7页共8页
第 7 页 共 8 页 山东省淄博市 2010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A.kuì,sè/shǎi,qiú。B.piǎo,jué,bǐnɡ。C.qí,yǎn/yè,xīn/yīn。D.jié/xiá, hé,zhuó。】 2. B.【 A.发详地-发祥地 C.风糜-风靡 D.故弄悬虚-故弄玄虚】 3.C / 万人空巷:巷子里空荡荡没有人。该词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多形容庆 祝、欢迎等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一时的情景。A“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 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而西方军事专家的猜测是来自于实际客观情况,矛盾。B“改 头换面”形容只改形式,不换内容,带贬义。D“脱颖而出”, 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4.C【A 搭配错误,社会正常秩序应是“维护”。 B 结构残缺,“首映 4 天半”,缺主语。 搭配不当,“288 万多”不能修饰“人群”。 D 项语序混乱,将“为期两天”提至“论坛期 间”之前作定语。】 5.B.【本语段讲的是色彩的和谐,注意形象到理论,由自然到人文的顺序。④是总结句,与 “这也就是和谐”相连】 6B 。 只有 B 项是从二者关系的角度阐述的,其他三项虽然阐释了“和”与“同”的概念含 义的不同,但没有阐释二者之间的关系。 7C 最早把“和”与“同”进行对举的是史伯。这里有意使用“第一次”也是增加迷惑性。 8A.该选项中的“对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和谐理念的建设借鉴意义不大”是错误的,本文论述 “和”的真正目的就是要阐述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9. C 打发掉(花掉) 10.D 两句中“以”均为介词,把 A.乃:副词,于是;副词,竟然,居然 B.为:介词,替; 介词,对,向 C. 因:副词,于是,就;介词,通过。 11.B(②说非常珍视自己的评书稿本;⑤说听课的人对他的崇拜。) 12.B(原文说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著述多到十万多字的是《易经》,“兹行世者,独《西 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是说如今流传在社会上的著作。) 13.(1)先生拿这些钱去借贷生息,以后本金归还我,利息就给你补贴生活,行吗(3 分) (2)虽然遭遇悲惨的灾祸,却并不是因为他犯了罪,有德行的人都为他悲伤。(考查点: “虽”“罹”“伤”,翻译语句不通顺扣一分)(3)我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因为以国 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所以”“以”“先、后”) 14.(8 分).(1)这是一位落魄潦倒但又狂放不羁的诗人形象。第一句中的“落魄”一 词写出其潦倒不得志,“独立”“晚风”写出其晚年寂寞孤苦,“书斋”“啸”则写出诗人 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个性。(4 分)(2)诗中的“明珠”用比喻手法,表面上是比喻所 画的葡萄,实际上喻指诗人的见识;这样的“明珠”却无处可卖,蕴含着诗人激愤、苦痛、 狂傲的情感,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4 分) 15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 如怨如慕 不绝如缕 3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 一言以蔽之 水 善利万物而不争 5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文言文参考译文】先生姓金,名采,字若采,吴县生员,为人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 高傲奇特,傲视一切。善于评论书籍文章,对书籍文章的评论都是以前的人没有说过的。当 时有凭讲授学问而闻名的人,先生总是站出来批驳这些人。他在所住的地方贯华堂设置很庄 严的座位,招收学生讲授经书。他所讲授的经书名叫《圣自觉三昧》,讲稿总是自己带着自 己看,从不公开给别人看。每次到讲堂开设讲座,环顾四周的样子神采卓异,所有一切经史
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所记载的内容,没有不被他 评论的。议论纵横捭阖,自始至终都讲得极其透彻。座位下面听讲的僧俗侣众诸色人等崇拜 到了极点,感叹说从没有听过这样的见解。先生就拍着巴掌自我赞许,即使以前讲学的人听 说了,皱眉叹息,他也不予考虑。先生向来和王斫山交情最深,王斫山本来也是侠义的人, 一天他拿一千两银子给先生,说:“先生拿这些钱去借贷生息,以后本金归还我,利息就给 你补贴生活,行吗?”先生爽快地答应了,可是刚刚过一个月,那些钱已经被他挥霍一空了。 于是就对斫山说:“这些东西在先生家,只是增加您守财奴的名声罢了,我已经替您打发掉 了之。”王斫山笑了笑没当回事。明清易代后,先生断绝了做官进取的念头,改名叫人瑞, 字圣叹。除了和亲人朋友谈笑之外,只是独自端坐贯华堂中,致力于读书著述。有人问“圣 叹二字是什么意义?先生说“《论语》有两次‘喟然叹曰’颜渊感叹孔子,孔子赞叹弟子曾 点,我大概是曾点一类的人吧!”先生所评论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 厢》、《水浒》等书,根据次序编定为“六才子书”,都是有独到的眼光的。尤其爱好讲《易》, 对“乾”、“坤”两卦的评述,多到十万多字。其它的评论还有很多,如今流传社会上的著 作,只有《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几种刊刻版本。 传说先生在解读杜甫的诗时,他自己说有人在他的梦中传话说:“各种诗都可以评论,只是 不能评论《古诗十九首》。”先生于是把这个梦作为戒律。后来因为醉酒不受拘束地谈《青 青河畔草》一章,不久,就遭遇悲慘的灾祸。面对行刑时感叹道:“砍头是最痛苦的事,没 想到我在无意中竟受到了这种痛苦。”先生死后,仿效先生风格评论著作的人,算长洲毛宗 岗、徐增,江苏武进县的吴见思、许庶庵等人最出名,到现在求学的人还称赞他们。16答 案示例:示例一:画面主体为两枝花枝,枝上附着着四五片湿漉漉的残叶和两个残存花蕊的 花蒂,枝下是满地零落的花瓣,一只麻雀立于落红之处,抬头凝望枝上花蒂。湿叶、落红表 明雨骤,麻雀闲立意味雨歇。示例二:画面主体为光脚行走于小桥之上的老翁,身披蓑衣, 手持斗笠,蓑衣斗笠仍在滴水,身上衣服尽湿:桥下水流湍急汹涌。老翁打扮以及急流意味 雨骤,手持斗笠的动作意味雨歇。示例三:一间房前一口大水缸水满溢出,瓦檐仍在滴水 两个儿童院中挑弄蚯蚓嬉戏。缸满水溢、屋檐滴水、蚯蚓岀土意味雨骤,儿童院中嬉戏意味 雨歇。17孔子的意思是说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情,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 他实在不听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2分)其实,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 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持 19.(4分)①指乌镇建筑的古朴、色泽的幽暗:②乌镇文化的深邃浓厚;③乌镇夜晚迷人 的水乡风韵。(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4分 20.(4分)形象突出乌镇的特点—一在现代文明的今天仍然能保持其原始古朴的风韵和古 典的美丽风情,(2分)高度评价了乌镇在江南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地位。(2分) 21(4分)照应开头江南正在远逝,表达了对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 正在消逝的忧思与伤感,(2分)从而发出拯救江南文化的呼声,深化了主旨。(2分) 22.(6分)可结合原文“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放光彩,江南文化 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进行阐发。点出二者的关系 3分,点出对古典文化的态度3分。如认为“现代文明迟早要取代古典文化”,可视回答的 严密性酌情给分,但不应超过3分。 参考:现代文明是建立在古典文化的积淀之上的,它不可能超越古典文化而独立存在,因此, 对古典文化的尊重就是对民族历史的尊重。作为现代人应保护和珍惜包括江南古镇在内的古 典文化,丰厚现代文明的底蕴,以达到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完美融合。 第8页共8页
第 8 页 共 8 页 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所记载的内容,没有不被他 评论的。议论纵横捭阖,自始至终都讲得极其透彻。座位下面听讲的僧俗侣众诸色人等崇拜 到了极点,感叹说从没有听过这样的见解。先生就拍着巴掌自我赞许,即使以前讲学的人听 说了,皱眉叹息,他也不予考虑。先生向来和王斫山交情最深,王斫山本来也是侠义的人, 一天他拿一千两银子给先生,说:“先生拿这些钱去借贷生息,以后本金归还我,利息就给 你补贴生活,行吗?”先生爽快地答应了,可是刚刚过一个月,那些钱已经被他挥霍一空了。 于是就对斫山说:“这些东西在先生家,只是增加您守财奴的名声罢了,我已经替您打发掉 了之。”王斫山笑了笑没当回事。明清易代后,先生断绝了做官进取的念头,改名叫人瑞, 字圣叹。除了和亲人朋友谈笑之外,只是独自端坐贯华堂中,致力于读书著述。有人问“圣 叹二字是什么意义?先生说“《论语》有两次‘喟然叹曰’颜渊感叹孔子,孔子赞叹弟子曾 点,我大概是曾点一类的人吧!”先生所评论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 厢》、《水浒》等书,根据次序编定为“六才子书”,都是有独到的眼光的。尤其爱好讲《易》, 对“乾”、“坤”两卦的评述,多到十万多字。其它的评论还有很多,如今流传社会上的著 作,只有《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几种刊刻版本。 传说先生在解读杜甫的诗时,他自己说有人在他的梦中传话说:“各种诗都可以评论,只是 不能评论《古诗十九首》。”先生于是把这个梦作为戒律。后来因为醉酒不受拘束地谈《青 青河畔草》一章,不久,就遭遇悲惨的灾祸。面对行刑时感叹道:“砍头是最痛苦的事,没 想到我在无意中竟受到了这种痛苦。”先生死后,仿效先生风格评论著作的人,算长洲毛宗 岗、徐增,江苏武进县的吴见思、许庶庵等人最出名,到现在求学的人还称赞他们。16 答 案示例:示例一:画面主体为两枝花枝,枝上附着着四五片湿漉漉的残叶和两个残存花蕊的 花蒂,枝下是满地零落的花瓣,一只麻雀立于落红之处,抬头凝望枝上花蒂。湿叶、落红表 明雨骤,麻雀闲立意味雨歇。示例二:画面主体为光脚行走于小桥之上的老翁,身披蓑衣, 手持斗笠,蓑衣斗笠仍在滴水,身上衣服尽湿;桥下水流湍急汹涌。老翁打扮以及急流意味 雨骤,手持斗笠的动作意味雨歇。示例三:一间房前一口大水缸水满溢出,瓦檐仍在滴水, 两个儿童院中挑弄蚯蚓嬉戏。缸满水溢、屋檐滴水、蚯蚓出土意味雨骤,儿童院中嬉戏意味 雨歇。 17 孔子的意思是说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情,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 他实在不听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2 分)其实,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 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持 19. (4 分)①指乌镇建筑的古朴、色泽的幽暗;②乌镇文化的深邃浓厚;③乌镇夜晚迷人 的水乡风韵。(答对一点给 2 分,答对两点给 3 分,答对三点给 4 分) 20. (4 分)形象突出乌镇的特点——在现代文明的今天仍然能保持其原始古朴的风韵和古 典的美丽风情,(2 分)高度评价了乌镇在江南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地位。(2 分) 21(4 分)照应开头江南正在远逝,表达了对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 正在消逝的忧思与伤感,(2 分)从而发出拯救江南文化的呼声,深化了主旨。(2 分) 22.(6 分)可结合原文“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放光彩,江南文化 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进行阐发。点出二者的关系 3 分,点出对古典文化的态度 3 分。如认为“现代文明迟早要取代古典文化”,可视回答的 严密性酌情给分,但不应超过 3 分。 参考:现代文明是建立在古典文化的积淀之上的,它不可能超越古典文化而独立存在,因此, 对古典文化的尊重就是对民族历史的尊重。作为现代人应保护和珍惜包括江南古镇在内的古 典文化,丰厚现代文明的底蕴,以达到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