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人类难以生存也慼到不适。④比如说登山运动员攀登海技884443米高的珠穆朗玛峰在到达一定高度后,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吸入携带的氧气,补充氧气奇缺帝来的不适,正是这个道理 一、积累运用(共25分 ①处语意重复, 1阅读语段在下面的方格内依次填写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 2)第②处成分残缺, 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擦模cu()(3)第③处语序不当,应将 互换位置 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 4)第④处搭配不当,应将 5.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6分) 2默写。(8分) 院大火己经全部扑灭,目前进入调查和损失评估阶段,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古迹和世界遗产之一, ,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这场大火在令法国陷入悲痛的同时,再次为全世界敲响了文物保护的警钟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摘自2019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③可怜身上衣正单 (白居易《卖炭翁》) 材料二可惜圣母院,可惜圆明园,文化不应该这样毁灭,更不应该人为践踏。……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 (陆游《游山西村》) 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衷心祈愿文物都能够远离灾难,代代传承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国亭有怀》) (摘自2019年4月 ⑥俗子胸襟谁识我? (秋瑾《满江红》) 材料三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 是故 教然后知困(《礼记》 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品,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 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3.名著阅读。(6分) 摘自雨果《给巴特物的信》) 1)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专事里的一项是(2分)( (1)巴黎圣母院大火引发了怎样的反响?(2分) A我有充分的证据认为小王子来自一颗小行星,这颗小行星是一位土耳其天文学家发现的,比一幢房子大不了 (2)被雨果称为“世界奇迹”的明园遗到“人为践踏”,具体指什么事件?(2分) B.想到没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又不愿家业被祥子占有得知多数祝寿礼金数目很小刘四爷开始咒骂,并与虎 妞吵起来 (3)根据材料,说说为什么要保护文物古迹。(2分) C格列佛醒来发现自己被利立浦特人缚在草地上,后来,士兵们让他吃肉喝酒,他再次陷入昏睡,被抬上机器 捆紧送往京城 阅读理解(共45分) D.将一轮带学生捡麦穗,在返回学校的途中被大河阻挡,桑桑跳入河中,游到对岸,请来了毛鸭的船,载着大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68题。(共6分) 家过了河 过李处士山居 (2)阅读《西游记》选段,在横线上写出一个四字成语。(1分) 姚合① 那老看到兜率官,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 子,将火扇起 来,原来那炉是乾、坎、艮、震、異、离、坤、兑八卦。他即将身钻在“巽官”位下 有风则无火。 因病方收药,寻僧始度溪 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煳(h西o,熏的意思)红了,弄做个老 故唤作 逢人到户,时有燕衔泥 萧洒②身无事,名高孰与齐 (3)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何题。(3分 【注】①姚合:唐代诗人,元和十一年进士,初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②萧洒:同“潇酒 林冲就伏在庙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声且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林冲靠住了,推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6.诗人拜访李处士是在什么季节?(1分) 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 ①林冲为什么来庙里安身?(1分) 7.结合前三联内容分析李处士的形象特点。(3分) ②简要概括划线句中“这条计”的内容。(2分) 8.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4.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3分) ①地势升高,空气层变薄,空气密度变小,在5000米的高度,1升干燥空气的质量大约07克左右”②由于空 气的密度和压力适宜,使低海拔的平原地区成为人口密集的地方。③在极高海拔地区,空气十分稀薄,气压非常(二)阅读下面文言 文(选段),完成9-12题.(共13分)
1 2019 年镇江市语文中考试卷(ZH-05) (满分:12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一、积累运用(共 25 分) 1.阅读语段,在下面的方格内依次填写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拼音。(2 分)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倫 lǎn( )时,仰面在灯光中瞥( )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岀抑扬倾 cuò( ) 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 ) 痛疾的文字。 (摘自鲁迅《藤野先生》) 2.默写。(8 分) ① ,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②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③ 可怜身上衣正单, 。(白居易《卖炭翁》) ④ 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⑤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国亭有怀》) ⑥ 俗子胸襟谁识我? 。(秋瑾《满江红》) ⑦ 是故 ,教然后知困。(《礼记》) ⑧ 子曰:“ ,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3.名著阅读。(6 分) (1)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专寧里的一项是(2 分) ( ) A. 我有充分的证据认为小王子来自一颗小行星,这颗小行星是一位土耳其天文学家发现的,比一幢房子大不了 多少。 B. 想到没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又不愿家业被祥子占有,得知多数祝寿礼金数目很小,刘四爷开始咒骂,并与虎 妞吵起来。 C. 格列佛醒来发现自己被利立浦特人缚在草地上,后来,士兵们让他吃肉喝酒,他再次陷入昏睡,被抬上机器 捆紧送往京城。 D. 将一轮带学生捡麦穂,在返回学校的途中被大河阻挡,桑桑跳入河中,游到对岸,请来了毛鸭的船,载着大 家过了河。 (2)阅读《西游记》选段,在横线上写出一个四字成语。(1 分) 那老看到兜率官,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将火扇起 来,原来那炉是乾、坎、艮、震、異、离、坤、兑八卦。他即将身钻在“巽官”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 只 是 风 搅 得 烟 来 , 把 一 双 眼 煼 ( ch ǎ o , 熏 的 意 思 ) 红 了 , 弄 做 个 老 害 病 眼 , 故 唤 作 “ ”。 (3)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何题。(3 分) 林冲就伏在庙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声,且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林冲靠住了,推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 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 ①林冲为什么来庙里安身?(1 分) ②简要概括划线句中“这条计”的内容。(2 分) 4. 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3 分) ①地势升高,空气层变薄,空气密度变小,在 5 000 米的高度,1 升干燥空气的质量大约 0.7 克左右°②由于空 气的密度和压力适宜,使低海拔的平原地区成为人口密集的地方。③在极高海拔地区,空气十分稀薄,气压非常 低,人类难以生存,也感到不适。④比如说,登山运动员攀登海拔 8 844.43 米高的珠穆朗玛峰,在到达一定高度后, 吸入携带的氧气,补充氧气奇缺帯来的不适,正是这个道理。 (1)第①处语意重复,应把 删去。 (2)第②处成分残缺,应把 删去。 (3)第③处语序不当,应将 与 互换位置。 (4)第④处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 5. 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6 分) 材料一 4 月 15 日傍晚,巴黎圣母院的塔尖在一场突发大火中轰然倒塌。16 日,法国消防部门宣布,巴黎圣母 院大火已经全部扑灭,目前进入调查和损失评估阶段。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古迹和世界遗产之一, 这场大火在令法国陷入悲痛的同时,再次为全世界敲响了文物保护的警钟。 (摘自 2019 年 4 月 17 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可惜圣母院,可惜圆明园,文化不应该这样毁灭,更不应该人为践踏。……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 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衷心祈愿文物都能够远离灾难,代代传承。 (摘自 2019 年 4 月 16 日圖明园遗址公园官方微博) 材料三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 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 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摘自雨果《给巴特物的信〉) (1)巴黎圣母院大火引发了怎样的反响?(2 分) (2)被雨果称为“世界奇迹”的圆明园遭到“人为践踏”,具体指什么事件?(2 分) (3)根据材料,说说为什么要保护文物古迹。(2 分) 二、阅读理解(共 45 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 6~8 題。(共 6 分) 过李处士山居 姚合① 闲居昼掩摩,门柳荫蔬哇。 因病方收药,寻僧始度渓。 少逢人到户,时有燕衔泥。 萧洒②身无事,名高孰与齐。 【注】①姚合:唐代诗人,元和十一年进士,初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②萧洒:同“潇洒”。 6. 诗人拜访李处士是在什么季节?(1 分) 7. 结合前三联内容分析李处士的形象特点。(3 分) 8. 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 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 9~ 12 题。(共 13 分)
为池,畜①鱼苗二千。比年②视之,头可一斤许,明年可二斤,又明年 取是语感欠锐敏的人就不觉得这个说法的有味,他想:“疲倦就疲倦了,为什么加上“健康的”这个形容词呢?难 数头,即池无遗育矣。但见残鱗朽骨,零落山隈③。何之,见一④于沟中,捕之不能得,余谓獭 斤道疲倦还有健康和不健康的分别吗?”另外一个读者却不然了,他自己有过劳动的经验, 的疲倦确然 和一味懒散所感到的疲倦不同:一是发皇的、兴奋的,一是萎缩的、萎摩的,前者虽然疲倦 者却使 余别畜鱼一千八百于塘桥池,池可二亩,一年有二斤者。明年六月悬雨后,死而浮者三,各四斤许,明日浮四肢百骸 者十七,又明日浮者二十四,急取粪清数桶入池中,乃止,至冬则二年矣,举网捕之,余 数千斤,时有都像销融了那样地不舒服 见作者写着“健康的疲倦”,不由得拍手称赏,以为“健康的”这个形容词真 西乡人在旁曰:“广可得三百斤耳。”网之果得三百斤。余问其故,曰:“鱼多则水色带赤, 故知之。”有分寸,真不可少,这当儿的疲倦必须称为“健康的疲倦”,才传达出那个人的实感,才引得起读者经历过的F 问鱼苗几何,余调一千八百石。西乡人日:“多矣!此池止可畜二百石入草六七担。暑月大 入草,草入样的实感 鱼腹即胀,不能堪,头插泥中死矣。夏热,鱼不甚长,春秋长躯,冬长脂,一年即大者五斤,小者四斤,一无所③这另外一个读者自然是语感锐敏的人了。他的语感为什么会锐敏?就在乎他有深切的生活经验,他知道同样叫 损。若畜多即渐消谢,鱼亦不夂长 做疲倦的有性质上的差别,他知道劳动后的疲倦怎样适合于“健康的”这个形容词 西乡人盖养鱼为生者,故知之甚悉。余始悟向者园池之鱼,盖亦畜多消谢耳。獭固食鱼,岂至数千斤?若非⑧看了上面的例子可见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西乡人言,獭亦冤战 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货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 (选自明冯汝弻《佑山杂说》,有改动) 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注】①畜(Ⅻ):畜养。②比年:到了一年。③隈(w):山或水弯曲的地方。④獭(td):水鹦 选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改动)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3在如何训练语感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①头可一斤许( )②网之,果得三百斤( ③问鱼苗几何()④余始悟向者园池之鱼() 14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3分)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 余谓食吾鱼数千斤矣。(2分) 15作者对如何训练语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请结合加点的字回答问题。(5分 (1)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检树先啸,来了商,大榆树先就冒烟了 獭固食鱼,岂至数千斤?(3分) 萧红《呼兰河传》 11.“我”两次养鱼犯了同样的错误,这个错误是什么?(1分) (榆树怎么会“啸”呢?“冒烟”是怎么回事?)(2分) 12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述西乡人的养鱼经验。(3分)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桕影也 一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院子里怎么会有“积水”?又怎么会有“藻荇”?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共10 训练语感(节选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共16分) ①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 塑料花 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①上午最后一节课, 说中午大家回家,换白衬衫、白球鞋,每人带一束塑料花来,下午有外宾 夏丐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语感,有下面的一节说: ②我们都欢呼起来。外宾的到来意味着停课。那几年,合资、独资企业一家一家入驻小镇。每年总有一两 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兩”次,有重量级外宾来我们小学访问,我们穿上整齐的服装,挥舞着手中的花束,在校门口列队欢连 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 3和九十年代所有的家庭一样,我爸妈卧室里挂着一幅结婚照。我妈身披婚纱,捧一束白色马蹄莲。这束 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马蹄莲,就插在照片底下的花瓶里 ③夏先生这篇文章提及的那些例子,如果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 ④我抓起马蹄莲,有一支脱落了。我哇哇大叫,妈,花坏了 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 ⑤我妈皱眉说,要不,用胶带贴一下? 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 ⑥我大声抗议。身为中队学习委员,两条杠的班干部,怎么可以带一支伤兵一样的花去 ④譬如作者在作品中描写一个人从事劳动,末了说那个人“感到了健康的疲倦”这是很生动很实感的说法。但⑦我妈为难地说,那怎么办
2 余东园有小山,环山为池,畜①鱼苗二千。比年②视之,头可一斤许,明年可二斤,又明年有三斤者。仅取 数头,即池无遗育矣。但见残鳞朽骨,零落山隈③。伺之,见一獭④于沟中,捕之不能得,余谓獭食吾鱼数千斤 矣。 余别畜鱼一千八百于塘桥池,池可二亩,一年有二斤者。明年六月暴雨后,死而浮者三,各四斤许,明日浮 者十七,又明日浮者二十四,急取粪清数桶入池中,乃止。至冬则二年矣,举网捕之,余谓当得鱼数千斤,时有 西乡人在旁曰:“广可得三百斤耳。”网之,果得三百斤。余问其故,曰:“鱼多则水色带赤,此水色白,故知之。” 问鱼苗几何,余调一千八百石。西乡人日:“多矣!此池止可畜二百石,入草六七担。暑月大雨后,勿入草,草入 鱼腹即胀,不能堪,头插泥中死矣。夏热,鱼不甚长,春秋长躯,冬长脂,一年即大者五斤,小者四斤,一无所 损。若畜多即渐消谢,鱼亦不夂长矣。” 西乡人盖养鱼为生者,故知之甚悉。余始悟向者园池之鱼,盖亦畜多消谢耳。獭固食鱼,岂至数千斤?若非 西乡人言,獭亦寃哉。 (选自明•冯汝弼《佑山杂说》,有改动) 【注】①畜(xǔ):畜养。②比年:到了一年。③隈(wēi):山或水弯曲的地方。④獭(tǎ):水獺。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①头可一斤许.( ) ②网.之,果得三百斤( ) ③问鱼苗几何..( ) ④余始悟向.者园池之鱼( ) 10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5 分) . 余谓獭食吾鱼数千斤矣。(2 分) 獭固食鱼,岂至数千斤?(3 分) 11 .“我”两次养鱼犯了同样的错误,这个错误是什么?(1 分) 12.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述西乡人的养鱼经验。(3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15 题。(共 10 分) 训练语感(节选) 叶圣陶 ①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 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 ②夏丐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语感,有下面的一节说: 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兩” 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 “落 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③夏先生这篇文章提及的那些例子,如果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 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 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④譬如作者在作品中描写一个人从事劳动,末了说那个人“感到了健康的疲倦”,这是很生动很实感的说法。但 是语感欠锐敏的人就不觉得这个说法的有味,他想:“疲倦就疲倦了,为什么加上“健康的”这个形容词呢?难 道疲倦还有健康和不健康的分别吗?”另外一个读者却不然了,他自己有过劳动的经验,觉得劳动后的疲倦确然 和一味懒散所感到的疲倦不同:一是发皇的、兴奋的,一是萎缩的、萎靡的,前者虽然疲倦但有快感,后者却使 四肢百骸 都像销融了那样地不舒服。现在看见作者写着“健康的疲倦”,不由得拍手称赏,以为“健康的”这个形容词真 有分寸,真不可少,这当儿的疲倦必须称为“健康的疲倦”,才传达出那个人的实感,才引得起读者经历过的同 样的实感。 ⑤这另外一个读者自然是语感锐敏的人了。他的语感为什么会锐敏?就在乎他有深切的生活经验,他知道同样叫 做疲倦的有性质上的差别,他知道劳动后的疲倦怎样适合于“健康的”这个形容词。 ⑥看了上面的例子,可见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 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选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改动) 13.在如何训练语感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 分) 14.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3 分) 15.作者对如何训练语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请结合加点的字回答问题。(5 分) (1)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 ——萧红《呼兰河传》 (榆树怎么会“啸”呢? “冒烟”是怎么回事?)(2 分)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院子里怎么会有“积水”?又怎么会有“藻荇”?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3 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20 题。(共 16 分) 塑料花 路明 ① 上午最后一节课,班主任说,中午大家回家,换白衬衫、白球鞋,每人带一束塑料花来,下午有外宾。 ② 我们都欢呼起来。外宾的到来意味着停课。那几年,合资、独资企业一家一家入驻小镇。每年总有一两 次,有重量级外宾来我们小学访问,我们穿上整齐的服装,挥舞着手中的花束,在校门口列队欢迎。 ③ 和九十年代所有的家庭一样,我爸妈卧室里挂着一幅结婚照。我妈身披婚纱,捧一束白色马蹄莲。这束 马蹄莲,就插在照片底下的花瓶里。 ④ 我抓起马蹄莲,有一支脱落了。我哇哇大叫,妈,花坏了。 ⑤ 我妈皱眉说,要不,用胶带贴一下? ⑥ 我大声抗议。身为中队学习委员,两条杠的班干部,怎么可以带一支伤兵一样的花去? ⑦ 我妈为难地说,那怎么办?
⑧办法肯定有,问题是,让我妈拿出近十分之一的月工资,去买一束不能吃不能穿的玩意,她要是同意 班主任要求带塑料花→我借塑料花→严彩萍 →小周老师赞美野花 那就是本年度最大的童话 7.第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⑨我妈灵机一动说,你去隔壁照相馆借借看他们一定有 ⑩我去忑不安地走到振国照相馆很不幸,道具花已经被另一个小学生借走了。老板娘去仓库翻了半天 总算又找出一束来。我向老板娘行了个队礼捧着花,喜笑颜开地去学校了 ①学校后边是一片农田,可以抄近路.我走在田痍上,风吹动我的头发,春天,油菜花盛开,望去一片金黄 18根据句式特点赏析第@段划线的句子。(3分) 我看見或菜瓶蹲在地里我就喊,威菜瓶咸菜瓶,你在 喂,你抽一支给我。不行,要这支 ②或菜瓶挥挥手朝我走过来。她的左手攥着一把鲜花,有野菊,有蒲公英,有牵牛,有太阳花,还有几支 我叫不上名字,用橡皮觞箍在一起,五彩斑斓的。她的右手提着几支油菜。咸菜瓶不好意思地说,我在找最好看 的油菜花 19小周老师为什么说严彩萍的花“最漂亮?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5分) ④她松开橡皮筋,把油菜插进花束,调整好位置,再重新扎起来 ④我说,老师不是讲要塑料花吗 ⑤咸菜瓶小声说我家没塑料花她结结巴巴地解释全村只有两户人家有塑料花,不巧的是,这两家都有小 学生,所以,她就只好采一些野花来代替了 20文末严彩葬“蹲了下去,紧紧住自己的脸,请具体分析她此刻的复杂心情。(3分) 我说,咸菜瓶,老师会骂你的 我的同学显然被吓到了。我不满地说,你这样做,是给我们的班级抹黑 8成菜瓶看看手里的花束,又看看我的,可怜兮兮地问,是不是。也差不多? 差多了,我摇摇头,一点都不像 三、作文(共50分) 我不再理会咸菜瓶,自顾自走了 21请以“难得这样”为题写一篇文章 @黄潇潇也没带塑料花。黄潇潇声称,她家里的花是在上海南京路买的,拿出来容易弄脏,她大摇大摆地走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要求①将文题抄写在答题卷“题目“后的横线上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 到我们跟前,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喂,你抽一支给我。不行,要这支 我们乖乖照做了,黄潇潇一下子拥有了一束最大最好看的花。黄潇潇有资格这么做,她是班上最好看的女 生,还是大队长、三条杠,级别比我还高。何况这一回本来安排黄潇潇给外宾献红领中的,临时换成高年级的 两个女士。此刻,黄潇潇正憋着一肚子的火,谁还敢惹她? 我们列队集合,咸某瓶小心地把花藏在身后,成功地躲开了班主任的眼睛。大家在校门口集合完毕。外宾 快到了。教音乐的小周老师走过来,指挥大家最后的练习。她用好听的声音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举起花束,什 么时候故下,什么时候喊口号,突然,小周老师快步走到或菜瓶身边,严彩萍同学,你手里拿的是什么?给老师 @操场一下子安静了,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成菜瓶手上。威菜瓶涨红了脸,嘴巴扁啊扁,像要哭出来。 哇!小周老师叫起来,好美的花! 小周老师高高举起花束,眯起眼睛,欣赏那含苞的牵牛、怒放的野菊和饱满的油菜。她的脸上荡漾着春天 般的笑容。这是老师今天看见的最漂亮的花了,她大声地问减菜瓶,一会儿结束后,可以送给老师吗?可以吗 ②可以的,成菜瓶用力地点头。然后她蹲了下去,紧紧捂住自己的脸 (逸自2019年5月5日《丈汇报),有删改) 16.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故事情节。(2分)
3 ⑧ 办法肯定有。问题是,让我妈拿出近十分之一的月工资,去买一束不能吃不能穿的玩意,她要是同意, 那就是本年度最大的童话。 ⑨ 我妈灵机一动说,你去隔壁照相馆借借看,他们一定有。 ⑩ 我忐忑不安地走到振国照相馆,很不幸,道具花已经被另一个小学生借走了。老板娘去仓库翻了半天, 总算又找出一束来。我向老板娘行了个队礼,捧着花,喜笑颜开地去学校了。 ⑪学校后边是一片农田,可以抄近路。我走在田痍上,风吹动我的头发。春天,油菜花盛开,望去一片金黄。 我看见咸菜瓶蹲在地里,我就喊,咸菜瓶,咸菜瓶,你在干嘛? ⑫咸菜瓶挥挥手,朝我走过来。她的左手攥着一把鲜花,有野菊,有蒲公英,有牵牛,有太阳花,还有几支 我叫不上名字,用橡皮筋箍在一起,五彩斑斓的。她的右手提着几支油菜。咸菜瓶不好意思地说,我在找最好看 的油菜花。 ⑬她松开橡皮筋,把油菜插进花束,调整好位置,再重新扎起来。 ⑭我说,老师不是讲要塑料花吗? ⑮咸菜瓶小声说,我家没塑料花……她结结巴巴地解释,全村只有两户人家有塑料花,不巧的是,这两家都有小 学生,所以,她就只好采一些野花来代替了。 ⑯我说,咸菜瓶,老师会骂你的。 ⑰我的同学显然被吓到了。我不满地说,你这样做,是给我们的班级抹黑。 ⑱咸菜瓶看看手里的花束,又看看我的,可怜兮兮地问,是不是……也差不多? ⑲差多了,我摇摇头,一点都不像。 ⑳我不再理会咸菜瓶,自顾自走了。 ㉑黄潇潇也没带塑料花。黄潇潇声称,她家里的花是在上海南京路买的,拿出来容易弄脏。她大摇大摆地走 到我们跟前,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喂,你,抽一支给我。不行,要这支。 ㉒我们乖乖照做了,黄潇潇一下子拥有了一束最大最好看的花。黄潇潇有资格这么做,她是班上最好看的女 生,还是大队长、三条杠,级别比我还高。何况这一回,本来安排黄潇潇给外宾献红领巾的,临时换成高年级的 两个女士。此刻,黄潇潇正憋着一肚子的火,谁还敢惹她? ㉓我们列队集合,咸某瓶小心地把花藏在身后,成功地躲开了班主任的眼睛。大家在校门口.集合完毕。外宾 快到了。教音乐的小周老师走过来,指挥大家最后的练习。她用好听的声音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举起花束,什 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喊口号。突然,小周老师快步走到咸菜瓶身边,严彩萍同学,你手里拿的是什么?给老师 看看。 ㉔操场一下子安静了,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成菜瓶手上。咸菜瓶涨红了脸,嘴巴扁啊扁,像要哭出来。 ㉕哇!小周老师叫起来,好美的花! ㉖小周老师高高举起花束,眯起眼睛,欣赏那含苞的牵牛、怒放的野菊和饱满的油菜。她的脸上荡漾着春天 般的笑容。这是老师今天看见的最漂亮的花了,她大声地问咸菜瓶,一会儿结束后,可以送给老师吗?可以吗? ㉗可以的,成菜瓶用力地点头。然后她蹲了下去,紧紧捂住自己的脸。 (逸自 2019 年 5 月 5 日《丈汇报〉,有删改) 16. 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故事情节。(2 分) 班主任要求带塑料花→我借塑料花→严彩萍 →黄潇潇____________→小周老师赞美野花 17. 第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句式特点赏析第㉑段划线的句子。(3 分) 喂,你,抽一支给我。不行,要这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小周老师为什么说严彩萍的花“最漂亮”?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5 分) 20.文末严彩葬“蹲了下去,紧紧捂住自己的脸”,请具体分析她此刻的复杂心情。(3 分) 三、作文(共 50 分) 21.请以“难得这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文题抄写在答题卷“题目”后的横线上。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 600 字。③文中不得出现(或 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