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课程:耕作学 学时:12 班级:植保 教师:丁希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教 案 课 程: 耕作学 学 时:12 班 级:植保 教 师:丁希武 黑 龙 江 八 一 农 垦 大 学
教学进度计划 周次学时教学内容 备注 耕作制度基本原理 作物布局 112 间套作 轮作 土耕耕作 12土壤耕作
教 学 进 度 计 划 周次 学时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1 2 耕作制度基本原理 1 4 作物布局 1 6 间套作 2 8 轮作 2 10 土耕耕作 2 12 土壤耕作
单元教学计划 名称 耕作制度基本原理 掌握农业生产的实质、特点、组成、结构;耕作制度的基本 目的原则。 要求 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 重点 难点 时间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1.总体介绍耕作制度基本原理所应包括的理论1.多媒体教 2.讲授农业生产的分析 2.启发式教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交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学法 原则 3.一般教学 法 3.对本章作总结。 4.自学内容 5.留作业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名称 耕作制度基本原理 目 的 要求 掌握农业生产的实质、特点、组成、结构;耕作制度的基本 原则。 重点 难点 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 1.总体介绍耕作制度基本原理所应包括的理论 2.讲授农业生产的分析、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交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 原则 3.对本章作总结。 4 .自学内容。 5.留作业 1.多媒体教 学法 2 .启发式教 学法 3.一般教学 法
单元教学计划 名称 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对本章 目的的学习,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理论依据 要求 光照条件、温度、地貌等对作物布局的影响、作物布局研究法、 重点|粮食作物布局 难点 时间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 1.总体介绍作物布局的概念、理论 1.多媒体教 2.讲授: 学法 2.启发式教 作物布局的意义 学法 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 3.一般教学 我国的作物布局 3.对本章作总结 4.自学内容 5.留作业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名称 作物布局 目 的 要求 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对本章 的学习,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理论依据。 重点 难点 光照条件、温度、地貌等对作物布局的影响、作物布局研究法、 粮食作物布局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 1.总体介绍作物布局的概念、理论 2.讲授: 作物布局的意义、 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 我国的作物布局 3.对本章作总结。 4 .自学内容。 5.留作业 1.多媒体教 学法 2 .启发式教 学法 3.一般教学 法
单元教学计划 名称 间套作 种植方式包括间、混、套作和复种,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 目的掌握间、混、套作的概念、增产理论、农业技术。 要求 间套作的概念、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重点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难点 时间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 1.总体介绍间套作的关有概念、理论 1.多媒体教 2.讲授 学法 间套作的意义 2.启发式教 间套作效益原理 学法 间套作主要类型与方式 3.一般教学 3.对本章作总结 4.自学内容 5.留作业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名称 间套作 目 的 要求 种植方式包括间、混、套作和复种,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 掌握间、混、套作的概念、增产理论、农业技术。 重点 难点 间套作的概念、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 1.总体介绍间套作的关有概念、理论 2.讲授: 间套作的意义 间套作效益原理 间套作主要类型与方式 3.对本章作总结。 4 .自学内容。 5.留作业 1.多媒体教 学法 2 .启发式教 学法 3.一般教学 法
单元教学计划 名称 轮作与连作 掌握作物轮作作用、产生连作不良作用的原因、茬口。 要求 轮作换茬的作用、连作的危害与消除的途径、作物茬口特性的形 重点|成 难点 时间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 1.总体轮作的有关概念、理论 1.多媒体教 2.讲授 学法 轮作换茬的作用 2.启发式教 连作 学法 茬 3.一般教学 3.对本章作总结 4.自学内容 5.留作业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名称 轮作与连作 目 的 要求 掌握作物轮作作用、产生连作不良作用的原因、茬口。 重点 难点 轮作换茬的作用、连作的危害与消除的途径、作物茬口特性的形 成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 1.总体轮作的有关概念、理论 2.讲授: 轮作换茬的作用 连作 茬口 3.对本章作总结。 4 .自学内容。 5.留作业 . 1.多媒体教 学法 2 .启发式教 学法 3.一般教学 法
单元教学计划 名称 土壤耕作 掌握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什么、什么时间、用何种方法进行土壤耕 目的作 要求 土壤耕作的理论依据、平翻耕法、东北地区传统垄作耕法、深 重点松耕法 难点 时间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4 1.总体介绍土壤耕作有关概念、理论 1.多媒体教 2.讲授 学法 土壤耕作的任务 2.启发式教 土壤耕作的理论依据 学法 耕法 3.一般教学 土壤耕作制 3.对本章作总结 4.自学内容。 5.留作业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名称 土壤耕作 目 的 要求 掌握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什么、什么时间、用何种方法进行土壤耕 作。 重点 难点 土壤耕作的理论依据、平翻耕法、东北地区传统垄作耕法、深 松耕法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4 1.总体介绍土壤耕作有关概念、理论 2.讲授: 土壤耕作的任务 土壤耕作的理论依据 耕法 土壤耕作制 3.对本章作总结。 4 .自学内容。 5.留作业 1.多媒体教 学法 2 .启发式教 学法 3.一般教学 法
课目 耕作制度基本原理 目的 掌握农业生产特点、组成、结构;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要求 重点 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 难点 主要内容:耕作制度引论、基本原理 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耕作:广义指作物生产中在农田上进行的各种作业 狭义指土壤耕作。 耕作学: science of cropping system and soil management 研究和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理论及其技术体系的科学。 耕作制度: farming system,也称农作制,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 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即包括种 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以种植制度为中心,养地制度为基础。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种、植方式的综 合 耕作制度的功能 1、技术指导 2、宏观调控与决策 三、耕作学的研究对象 作物布局、熟制、种植方式、轮作与连作等和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及提高 土地生产力的对策措施如土地培肥、土壤耕作、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农田 基本建设等等 四、耕作学的学科地位 耕作学从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及相关学科又有十分密 切的关系。它属应用科学,有较强的技术性,同时也包含农业宏观决策管理 等一些软科学内容,耕作学以作物栽培学、土壤学、生态学、农业经济学、 农业气象学、农业系统工程学等学科为基础,博采众长,作为研究耕作制度 各个组成部分的理论基础与依据,同时它又经过科学的组装与改造,形成了 自己的一整套技术与理论体系 第二节、农业生产的分析 农业生产的特点 (一)强烈的地域性
课 目 耕作制度基本原理 目 的 要 求 掌握农业生产特点、组成、结构;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重 点、 难 点 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 主要内容: 耕作制度引论、基本原理 第一节 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一、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耕作:广义指作物生产中在农田上进行的各种作业。 狭义指土壤耕作。 耕作学:science of cropping system and soil management 研究和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理论及其技术体系的科学。 耕作制度:farming system,也称农作制,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 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即包括种 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以种植制度为中心,养地制度为基础。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种、植方式的综 合 二、耕作制度的功能 1、技术指导 2、宏观调控与决策 三、耕作学的研究对象 作物布局、熟制、种植方式、轮作与连作等和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及提高 土地生产力的对策措施如土地培肥、土壤耕作、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农田 基本建设等等。 四、耕作学的学科地位 耕作学从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及相关学科又有十分密 切的关系。它属应用科学,有较强的技术性,同时也包含农业宏观决策管理 等一些软科学内容,耕作学以作物栽培学、土壤学、生态学、农业经济学、 农业气象学、农业系统工程学等学科为基础,博采众长,作为研究耕作制度 各个组成部分的理论基础与依据,同时它又经过科学的组装与改造,形成了 自己的一整套技术与理论体系。 第二节、农业生产的分析 一、农业生产的特点 (一)强烈的地域性
主要内容: (二)明显的季节性 (三)生产的连续性 (四)资源的分散性 (五)经营的综合性 、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 (一)植物生产 (二)动物生产 (三)土壤管理是农业的转化车间 第三节“用地”与“养地”结合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土地是农业的持续生产资料 、用地与养地结合的必要性 (一)植物产品输出耗用土壤营养物质 (二)农业耕作促进有机质的耗损 (三)土壤侵蚀严重损坏地力 三、用地与养地结合的可能性: (一)、地力的可培育性 (二)农田作物增进地力的作用 (三)人类农耕活动的培肥作用
主要内容: (二)明显的季节性 (三)生产的连续性 (四)资源的分散性 (五)经营的综合性 二、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 (一)植物生产 (二)动物生产 (三)土壤管理是农业的转化车间 第三节 “用地”与“养地”结合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土地是农业的持续生产资料 二、用地与养地结合的必要性 (一)植物产品输出耗用土壤营养物质 (二)农业耕作促进有机质的耗损 (三)土壤侵蚀严重损坏地力 三、用地与养地结合的可能性: (一)、地力的可培育性 (二)农田作物增进地力的作用 (三)人类农耕活动的培肥作用
课目 作物布局 目的 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我国的作物布 要求 局 重点 作物布局的意义、作物对光的适应性、作物对温度的适应 难点 主要内容: 第一节作物布局的意义与作物生态适应性 、作物布局的意义 、作物对光的适应性 1、C4、C3作物的分布 2喜光作物与耐荫作物的分布 3短日照作物与长日照作物的分布 、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 (一)喜凉作物 (二)喜温作物 (三)亚热带作物 四、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 (一)大田作物的水旱适应性 (二)树木的水分适应性 (三)草类的水分适应性 (四)雨养农业( rained farming)的作物布局 (五)灌溉农业的作物布局 五、作物对土肥的适应性 (一)土层厚度 (二)质地 (三)酸碱度(pH) (四)盐碱度 (五)耐瘠性与耐肥性 (六)养地与耗地 六、作物对地貌的适应性
课 目 作物布局 目 的 要 求 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我国的作物布 局 重 点 难 点 作物布局的意义、作物对光的适应性、作物对温度的适应 性 主要内容: 第一节作物布局的意义与作物生态适应性 一、作物布局的意义 二、作物对光的适应性 1、C4、C3 作物的分布 2 喜光作物与耐荫作物的分布 3 短日照作物与长日照作物的分布 三、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 (一)喜凉作物 (二)喜温作物 (三)亚热带作物 四、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 (一)大田作物的水旱适应性 (二)树木的水分适应性 (三)草类的水分适应性 (四)雨养农业(rained farming)的作物布局 (五)灌溉农业的作物布局 五、作物对土肥的适应性 (一)土层厚度 (二)质地 (三)酸碱度(pH) (四)盐碱度 (五)耐瘠性与耐肥性 (六)养地与耗地 六、作物对地貌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