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教学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小麦的起源、进化和栽培区划以及小麦的种植情况。 二、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重点 栽培区划。 四、教学时数:0.5学时。 五、教学内容: 、起源 1、世界小麦种植历史 2、我国小麦种植历史 、进化 、小麦的分布情况 1、世界小麦的分布 2、我国小麦的分布 四、栽培区划 1、小麦区域划分的依据 分区命名 第一章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小麦的一生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小麦生育阶段的划分和小麦的三段生长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三、重点: 生育阶段的标准和小麦的三段生长。 四、教学时数:1学时 五、教学内容 、关于生育期 关于生育时期 各生育期划分标准 出苗期三叶期分蘗期拔节期(农艺、生理) 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 三、小麦的三段生长 ()小麦生长阶段的划分 1、两段划分 2、三段划分:①依器官分化和生长特征划分 ②依器官建成和对产量构成作用划分 3、四段划分 4、五段划分 (小麦的三段生长 1、幼苗阶段 2、器官建成阶段 3、籽粒形成阶段
绪 论 一、教学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小麦的起源、进化和栽培区划以及小麦的种植情况。 二、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三、重点: 栽培区划。 四、教学时数:0.5 学时。 五、教学内容: 一、起源 1、世界小麦种植历史 2、我国小麦种植历史 二、进化 三、小麦的分布情况 1、世界小麦的分布 2、我国小麦的分布 四、栽培区划 1、小麦区域划分的依据 2、分区命名 第一章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 小麦的一生 一、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小麦生育阶段的划分和小麦的三段生长。 二、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三、重点: 生育阶段的标准和小麦的三段生长。 四、教学时数:1 学时。 五、教学内容: 一、关于生育期 二、关于生育时期 各生育期划分标准: 出苗期 三叶期 分蘖期 拔节期(农艺、生理) 孕穗期 抽穗期 开花期 成熟期 三、小麦的三段生长 ㈠ 小麦生长阶段的划分 1、两段划分 2、三段划分:①依器官分化和生长特征划分 ②依器官建成和对产量构成作用划分 3、四段划分 4、五段划分 ㈡ 小麦的三段生长 1、幼苗阶段 2、器官建成阶段 3、籽粒形成阶段
第二节小麦的感温性和感光性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小麦的阶段发育,了解阶段发育的应用 二、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重点: 小麦的感温性和感光性以及分类。 四、教学时数:0.5学时。 五、教学内容: 阶段发育 ()小麦的感温性 1、冬性 2、弱冬性 3、春性 (光照阶段 1、反应迟钝型 2、反应中等型 3、反应敏感型 、阶段发育的应用 1、引种 用种 育种 第三节种子构成及萌发出苗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种子的构造以及种子的萌发过程。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三、重点: 小麦种子胚的结构及功能:三叶期的重要意义;影响种子萌发出苗的因素 四、教学时数:1学时。 五、教学内容: 种子构造 ()外观 1、外部结构 2、形态 3、色泽 (内观 1、皮层 2、胚乳 、种子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膨胀过程 2、物质转化过程 3、生物学过程 、幼胚生长与出苗 1、胚芽鞘 2、第一片绿叶 3、地中茎 4、三叶期 四、影响种子萌发出苗的因素
第二节 小麦的感温性和感光性 一、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小麦的阶段发育,了解阶段发育的应用。 二、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三、重点: 小麦的感温性和感光性以及分类。 四、教学时数:0.5 学时。 五、教学内容: 一、阶段发育 ㈠ 小麦的感温性 1、冬性 2、弱冬性 3、春性 ㈡ 光照阶段 1、反应迟钝型 2、反应中等型 3、反应敏感型 二、阶段发育的应用 1、引种 2、用种 3、育种 第三节 种子构成及萌发出苗 一、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种子的构造以及种子的萌发过程。 二、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三、重点: 小麦种子胚的结构及功能;三叶期的重要意义;影响种子萌发出苗的因素。 四、教学时数:1 学时。 五、教学内容: 一、种子构造 ㈠ 外观 1、外部结构 2、形态 3、色泽 ㈡ 内观 1、皮层 2、胚乳 3、胚 二、种子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膨胀过程 2、物质转化过程 3、生物学过程 三、幼胚生长与出苗 1、胚芽鞘 2、第一片绿叶 3、地中茎 4、三叶期 四、影响种子萌发出苗的因素
()农艺上对麦苗要求的四条标准 影响因素 1、种子质量及品种特性 2、温度 3、土壤水分 4、氧气 5、土壤溶液浓度 6、播种深度 7、种子存贮年限 第四节小麦的根系 、教学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小麦根系的发生以及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了解根系的分布和功能。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三、重点 根系的发生和影响生长的因素 四、教学时数:1学时 五、教学内容: 、根系的发生 1、初生根 2、次生根 3、初生根与次生根比较 、根系的生长与分布 三、根的功能 四、影响根系生长条件 1、土壤水分 2、土壤结构 3、土壤营养 4、温度与光照 5、土壤溶液浓度 第五节分蘖与成穗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分蘖节的结构,重点掌握分蘖的作用、发生规律、影响因素和调控分蘖成穗。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重点: 分蘖的作用:分蘖发生的规律:影响分蘖出现的因素:如何调控分蘖成穗。 四、教学时数:1学时。 五、教学内容: 分蘖节 、分蘖的作用 分蘖的有无是麦苗好坏的标志,有分蘖的小麦个体,其器官发育也相对好。 2、分蘖是环境与群体的“缓冲者”,因为分蘖对外界条件变化的反应比主茎敏感。 3、分蘖是产量构成的重要因素。 4、分蘖可产生更多近根叶和次生根,成倍的增加光合作用和吸收能力。 5、分蘖具有再生功能,当主茎或其他分蘖受到意外伤害时,产生新的分蘖使植株生命延续。 6、分蘖是冬小麦越冬的条件 7、分蘖节内有复杂的输导组织,成为联系根系和地上各蘖位的枢纽 、分蘖的发生规律 1、分蘖的发生
㈠ 农艺上对麦苗要求的四条标准 ㈡ 影响因素 1、种子质量及品种特性 2、温度 3、土壤水分 4、氧气 5、土壤溶液浓度 6、播种深度 7、种子存贮年限 第四节 小麦的根系 一、教学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小麦根系的发生以及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了解根系的分布和功能。 二、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三、重点: 根系的发生和影响生长的因素。 四、教学时数:1 学时。 五、教学内容: 一、根系的发生 1、初生根 2、次生根 3、初生根与次生根比较 二、根系的生长与分布 三、根的功能 四、影响根系生长条件 1、土壤水分 2、土壤结构 3、土壤营养 4、温度与光照 5、土壤溶液浓度 第五节 分蘖与成穗 一、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分蘖节的结构,重点掌握分蘖的作用、发生规律、影响因素和调控分蘖成穗。 二、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三、重点: 分蘖的作用;分蘖发生的规律;影响分蘖出现的因素;如何调控分蘖成穗。 四、教学时数:1 学时。 五、教学内容: 一、分蘖节 二、分蘖的作用 1、分蘖的有无是麦苗好坏的标志,有分蘖的小麦个体,其器官发育也相对好。 2、分蘖是环境与群体的“缓冲者”,因为分蘖对外界条件变化的反应比主茎敏感。 3、分蘖是产量构成的重要因素。 4、分蘖可产生更多近根叶和次生根,成倍的增加光合作用和吸收能力。 5、分蘖具有再生功能,当主茎或其他分蘖受到意外伤害时,产生新的分蘖使植株生命延续。 6、分蘖是冬小麦越冬的条件。 7、分蘖节内有复杂的输导组织,成为联系根系和地上各蘖位的枢纽。 三、分蘖的发生规律 1、分蘖的发生
2、春小麦分蘖少的原因:内因、外因 3、小麦分蘖成穗的标志 四、影响分蘖出现的因素 1、在幼苗阶段体内同化产物含量 2、种子的大小 3、温度与光照 4、播种覆土深度 5、播种密度 土壤肥力 7、植株体内同化产物和矿物营养的分配 8、品种特性 五、分蘖消长及其调控 分蘖成穗 第六节小麦的茎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茎秆的植物学特征和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倒伏的有关知识。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重点: 倒伏的原因、危害和防止倒伏的途径。 四、教学时数:1.5学时。 教学内容 、茎的形态与来源 1、茎的形态 2、茎的来源 、茎的功能 1、物质交流的通道 2、地上器官的支柱 3、干物质积累的暂时贮存库 、茎的生长 四、影响茎秆伸长的因素 1、温度 2、施肥 3、水分 五、茎秆特性与穗部生产力 1、茎秆与产量 2、基部茎秆特性 3、穗下节特性 六、倒伏原因与危害 1、倒伏的危害 2、倒伏时期与减产程度 3、倒伏的判断 4、发生倒伏的原因 七、倒伏后的措施 (1)风雨而倒伏的,可在雨过天晴后,用竹竿轻轻抖落茎叶上的雨水珠。 (2)喷洒磷酸二氢钾溶液或草木灰浸提液。 (3)加强病害的防治工作。 八、基部节间与倒伏 九、防止倒伏的途径
2、春小麦分蘖少的原因:内因、外因。 3、小麦分蘖成穗的标志 四、影响分蘖出现的因素 1、在幼苗阶段体内同化产物含量 2、种子的大小 3、温度与光照 4、播种覆土深度 5、播种密度 6、土壤肥力 7、植株体内同化产物和矿物营养的分配 8、品种特性 五、分蘖消长及其调控 六、分蘖成穗 第六节 小麦的茎 一、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茎秆的植物学特征和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倒伏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三、重点: 倒伏的原因、危害和防止倒伏的途径。 四、教学时数:1.5 学时。 五、教学内容: 一、茎的形态与来源 1、茎的形态 2、茎的来源 二、茎的功能 1、物质交流的通道 2、地上器官的支柱 3、干物质积累的暂时贮存库 三、茎的生长 四、影响茎秆伸长的因素 1、温度 2、施肥 3、水分 五、茎秆特性与穗部生产力 1、茎秆与产量 2、基部茎秆特性 3、穗下节特性 六、倒伏原因与危害 1、倒伏的危害 2、倒伏时期与减产程度 3、倒伏的判断 4、发生倒伏的原因 七、倒伏后的措施 (1)风雨而倒伏的,可在雨过天晴后,用竹竿轻轻抖落茎叶上的雨水珠。 (2)喷洒磷酸二氢钾溶液或草木灰浸提液。 (3)加强病害的防治工作。 八、基部节间与倒伏 九、防止倒伏的途径
1、选用秆强抗倒的品种 2、深耕细作,加深耕层 3、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改善麦田通风透光条件 4、改变种植方式 5、在起身、拔节期进行碾压 6、合理施肥 7、利用生长调节剂 第七节小麦的叶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小麦叶片的结构和生长规律、叶数的变化及株型的调控,掌握叶组的功能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重点 叶组的功能。 四、教学时数:1学时 五、教学内容 、叶片的构造 、叶片的生长规律 1、叶片的伸长 2、叶片的厚度 、叶形 4、叶面积 5、生长规律 6、叶片的衰老 、叶数 1、品种特性与主茎叶数 2、自然气候环境与主茎叶数 3、栽培技术与主茎叶数 四、叶组与功能 (一)叶组 1、近根叶 2、中层叶 3、上层叶 (二)旗叶的特殊功能 (三)叶片的光合作用与产量的关系 五、影响叶片生长的因素 ①温度 ②光照 ③二氧化碳 ④水分 ⑤氮磷营养 六、株型的调控 ①叶片倾角(叶片披散程度 ②叶面积垂直分布 ③叶片间距(节间长度) ④叶片厚度 ⑤叶片色泽 、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法
1、选用秆强抗倒的品种 2、深耕细作,加深耕层 3、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改善麦田通风透光条件 4、改变种植方式 5、在起身、拔节期进行碾压 6、合理施肥 7、利用生长调节剂 第七节 小麦的叶 一、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小麦叶片的结构和生长规律、叶数的变化及株型的调控,掌握叶组的功能。 二、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三、重点: 叶组的功能。 四、教学时数:1 学时。 五、教学内容: 一、叶片的构造 二、叶片的生长规律 1、叶片的伸长 2、叶片的厚度 3、叶形 4、叶面积 5、生长规律 6、叶片的衰老 三、叶数 1、品种特性与主茎叶数 2、自然气候环境与主茎叶数 3、栽培技术与主茎叶数 四、叶组与功能 (一)叶组 1、近根叶 2、中层叶 3、上层叶 (二)旗叶的特殊功能 (三)叶片的光合作用与产量的关系 五、影响叶片生长的因素 ①温度 ②光照 ③二氧化碳 ④水分 ⑤氮磷营养 六、株型的调控 ① 叶片倾角(叶片披散程度) ② 叶面积垂直分布 ③ 叶片间距(节间长度) ④ 叶片厚度 ⑤ 叶片色泽 七、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法
第八节结实器官的形成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穗的结构和穗发育的条件,掌握穗的分化形成和退化的规律,以及影响穗发育的因素。 二、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重点 穗的分化形成;小穗退化的规律和影响穗发育的因素。 四、教学时数:1.5学时。 五、教学内容 、穗的结构: 、穗的分化与形成 茎叶原基分化期 1、穗生长锥形成期(伸长期) 2、苞叶原基形成期(单棱期、穗轴分化期) 3、小穗原基形成期(二棱期 4、护颖原基形成期(小穗分化期) 5、小花原基形成期 6、雌雄蕊分化期 7、药隔分化期 8、四分体形成期 、小穗与产量 四、小穗退化的规律 1、小穗和小花分化发育的差异及退化 2、决定退化的重要时期 ①顶端小穗的形成是小穗分化的终期 ②四分体时期是成花退化的转折点 3、小花退化的原因 减少退化小花的措施: ①建立合理群体结构,增加中部通风透光阶段 ②适期调控肥水,尤其是第三叶开始伸长时,增加肥水供应 ③选用多花品种 五、影响穗发育的生育条件 1、生长和发育都有利 2、不利的发育条件,有利的生长条件 3、有利的发育条件,不利的生长条件 4、对生长发育都不利的条件 六、影响穗发育的环境因素 1、光照 2、温度 水分 4、营养 第九节开花与结实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开花结实、籽粒灌浆的过程以及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三、重点 籽粒的形成过程以及影响粒重的生育条件 四、教学时数:1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八节 结实器官的形成 一、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穗的结构和穗发育的条件,掌握穗的分化形成和退化的规律,以及影响穗发育的因素。 二、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三、重点: 穗的分化形成;小穗退化的规律和影响穗发育的因素。 四、教学时数:1.5 学时。 五、教学内容: 一、穗的结构: 二、穗的分化与形成 0、茎叶原基分化期 1、穗生长锥形成期(伸长期) 2、苞叶原基形成期(单棱期、穗轴分化期) 3、小穗原基形成期(二棱期) 4、护颖原基形成期(小穗分化期) 5、小花原基形成期 6、雌雄蕊分化期 7、药隔分化期 8、四分体形成期 三、小穗与产量 四、小穗退化的规律 1、小穗和小花分化发育的差异及退化 2、决定退化的重要时期 ① 顶端小穗的形成是小穗分化的终期 ② 四分体时期是成花退化的转折点 3、小花退化的原因 4、减少退化小花的措施: ① 建立合理群体结构,增加中部通风透光阶段 ② 适期调控肥水,尤其是第三叶开始伸长时,增加肥水供应 ③ 选用多花品种 五、影响穗发育的生育条件 1、生长和发育都有利 2、不利的发育条件,有利的生长条件 3、有利的发育条件,不利的生长条件 4、对生长发育都不利的条件 六、影响穗发育的环境因素 1、光照 2、温度 3、水分 4、营养 第九节 开花与结实 一、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开花结实、籽粒灌浆的过程以及影响因素 二、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三、重点: 籽粒的形成过程以及影响粒重的生育条件。 四、教学时数:1 学时。 五、教学内容:
、开花 1、时间 2、条件 、籽粒形成 1、胚的发育 2、籽粒体积变化 3、籽粒干重变化 4、籽粒含水量的变化 5、营养器官衰老过程 、灌浆成熟 1、乳熟 2、蜡熟 3、完熟 四、影响粒重的生育条件 1、温度 2、光照 3、土壤水分 4、土壤养分 第二章几项主要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第一节合理轮作是小麦高产前提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合理轮作的作用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重点 为什么要合理轮作 四、教学时数:0.5学时。 五、教学内容 1、轮作是合理利用地力的重要措施 2、轮作可以防止和减轻病虫草危害 、合理轮作可以提高小麦产量 第二节提高整地质量是小麦高产的基础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春小麦整地的目的,掌握春小麦整地的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三、重点: 春小麦整地的方法 四、教学时数:0.5学时 五、教学内容 、整地的目的 、春小麦整地的主要方法 1、耕翻整地 2、耙茬整地 3、深松整地 4、早春整地 第三节科学施肥是小麦高产的关键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小麦的营养、需肥特点和施肥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一、开花 1、时间 2、条件 二、籽粒形成 1、胚的发育 2、籽粒体积变化 3、籽粒干重变化 4、籽粒含水量的变化 5、营养器官衰老过程 三、灌浆成熟 1、乳熟 2、蜡熟 3、完熟 四、 影响粒重的生育条件 1、温度 2、光照 3、土壤水分 4、土壤养分 第二章 几项主要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第一节 合理轮作是小麦高产前提 一、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合理轮作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三、重点: 为什么要合理轮作。 四、教学时数:0.5 学时。 五、教学内容: 1、轮作是合理利用地力的重要措施 2、轮作可以防止和减轻病虫草危害 3、合理轮作可以提高小麦产量 第二节 提高整地质量是小麦高产的基础 一、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春小麦整地的目的,掌握春小麦整地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三、重点: 春小麦整地的方法。 四、教学时数:0.5 学时。 五、教学内容: 一、整地的目的 二、春小麦整地的主要方法 1、耕翻整地 2、耙茬整地 3、深松整地 4、早春整地 第三节 科学施肥是小麦高产的关键 一、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小麦的营养、需肥特点和施肥方法。 二、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三、重点: 春小麦的需肥特点和施肥方法 四、教学时数:0.5学时。 五、教学内容: 小麦需要的营养元素 氮素营养 2、磷素营养 3、钾素营养 4、硫素营养 、小麦需肥特点 、春小麦的施肥方法 基肥和种肥 2、追肥 第三节合理密植是小麦高产的保证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春小麦的密植依据和原则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重点: 春小麦密植的原则 四、教学时数:0.5学时。 五、教学内容: 合理密植增产的依据 合理密植的原则 1、合理密植与品种特性的关系 2、密植与肥水条件关系 3、密植与栽培条件关系 4、密植与生产水平的关系 5、密植与分蘖的关系
三、重点: 春小麦的需肥特点和施肥方法 四、教学时数:0.5 学时。 五、教学内容: 一、小麦需要的营养元素 1、氮素营养 2、磷素营养 3、钾素营养 4、硫素营养 二、小麦需肥特点 三、春小麦的施肥方法 1、基肥和种肥 2、追肥 第三节 合理密植是小麦高产的保证 一、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春小麦的密植依据和原则。 二、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三、重点: 春小麦密植的原则。 四、教学时数:0.5 学时。 五、教学内容: 一、合理密植增产的依据 二、合理密植的原则 1、合理密植与品种特性的关系 2、密植与肥水条件关系 3、密植与栽培条件关系 4、密植与生产水平的关系 5、密植与分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