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学》教学大纲 学时:68 学分:3 理论学时:34 实践或讨论学时:34 适用专业:新闫学、广告、摄影等专业 大纲执笔人:沈正赋 大纲审定人:袁立庠 课程说明 新闻采访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新闻采访活动的现象与规律的科学,新闻采访学是新闻学的 个重要分支,属于新闻业务范畴,同时又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具有一套相对完整的 学科理论体系。新闻采访学的任务,是研究新闻采访活动的现象,揭示新闻采访活动的内在 规律,从而科学地概括出反映这一活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并确立实施这一活动应有的行为规 范,更好地指导新闻采访实践。 学习新闻采访学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是搞好新闻工作所不可缺少的一门必修 课。掌握这门课程应当重视四个方面的学习要求:一是学习和硏究新闻采访学的系统理论 二要注意学习和收集他人的采访方法:三要重视自己的新闻采访实践:四要重视和研究新闻 采访实践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关注新闻采访工作的新发展。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讲授新闻采访理论,二是讲授新闻采访方法, 三是将采访方法应用于学生的模拟采访活动之中,注重教学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逐 步消化、理解和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 本文 上篇新闻采访理论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新闻采访学研究的对象 作为采访活动主体存在的采访者,亦即专业的新闻记者和业余的新闻通讯员。 、作为采访活动客体存在的各种客观现象,亦即采访主体以外的社会现象、自然 现象、被采访者情况,以及新闻受众情况等。 三、作为连结采访活动主体与客体的采访关系,亦即采访活动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 把握的关系
1 《新闻采访学》教学大纲 学 时:68 学 分:3 理论学 时:34 实践或讨论学时:34 适用专 业:新闻学、广告、摄影等专业 大纲执笔人:沈正赋 大纲审定人:袁立庠 课 程 说 明 新闻采访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新闻采访活动的现象与规律的科学,新闻采访学是新闻学的 一个重要分支,属于新闻业务范畴,同时又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具有一套相对完整的 学科理论体系。新闻采访学的任务,是研究新闻采访活动的现象,揭示新闻采访活动的内在 规律,从而科学地概括出反映这一活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并确立实施这一活动应有的行为规 范,更好地指导新闻采访实践。 学习新闻采访学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是搞好新闻工作所不可缺少的一门必修 课。掌握这门课程应当重视四个方面的学习要求:一是学习和研究新闻采访学的系统理论; 二要注意学习和收集他人的采访方法;三要重视自己的新闻采访实践;四要重视和研究新闻 采访实践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关注新闻采访工作的新发展。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讲授新闻采访理论,二是讲授新闻采访方法, 三是将采访方法应用于学生的模拟采访活动之中,注重教学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逐 步消化、理解和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 本 文 上篇 新闻采访理论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新闻采访学研究的对象 一、作为采访活动主体存在的采访者,亦即专业的新闻记者和业余的新闻通讯员。 二、作为采访活动客体存在的各种客观现象,亦即采访主体以外的社会现象、自然 现象、被采访者情况,以及新闻受众情况等。 三、作为连结采访活动主体与客体的采访关系,亦即采访活动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 把握的关系
第二节新闻采访学研究述略 国外新闻采访学研究概况 我国新闻采访学研究概况 三、新闻采访学研究的三个阶段: 1、表层硏究阶段;2、深层研究阶段;3、立体硏究阶段 第三节学习新闻采访学的目的和方法 学习新闻采访学的目的在于应用和研究 学习新闻采访学的方法 1、学习新闻采访学的系统理论; 2、注意学习、收集他人的采访方法 3、重视自己的新闻采访实践 4、研究新闻采访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关注新闻采访工作的新发展。 本章思考题: 1、新闻采访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2、新闻采访学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是什么? 3、学习新闻采访学的目的何在?有什么方法 第二章新闻记者及其职业特点 第一节记者及其类型 记者职业的产生及其现状 1、记者的起源 2、记者的现状 二、记者的类型 1、专业记者与机动记者 2、特派记者与特约记者 3、驻外记者与驻站记者 第二节记者的职责 采写新闻 反映情况 舆论监督 第三节记者的职业道德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四、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五、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六、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2 第二节 新闻采访学研究述略 一、国外新闻采访学研究概况 二、我国新闻采访学研究概况。 三、新闻采访学研究的三个阶段: 1、表层研究阶段;2、深层研究阶段;3、立体研究阶段。 第三节 学习新闻采访学的目的和方法 一、学习新闻采访学的目的在于应用和研究 二、学习新闻采访学的方法: 1、学习新闻采访学的系统理论; 2、注意学习、收集他人的采访方法; 3、重视自己的新闻采访实践; 4、研究新闻采访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关注新闻采访工作的新发展。 本章思考题: 1、新闻采访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2、新闻采访学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是什么? 3、学习新闻采访学的目的何在?有什么方法? 第二章 新闻记者及其职业特点 第一节 记者及其类型 一、记者职业的产生及其现状 1、记者的起源 2、记者的现状 二、记者的类型 1、专业记者与机动记者 2、特派记者与特约记者 3、驻外记者与驻站记者 第二节 记者的职责 一、采写新闻 二、反映情况 二、舆论监督 第三节 记者的职业道德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四、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五、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六、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第四节记者的条件 广博的知识 熟练的采写技能 三、强健的体魄 本章思考题: 何谓记者?它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何职业特点? 2、记者的职责是什么? 3、结合某一实例谈谈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 4、当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第三章新闻采访的历史、性质及其要求 第一节新闻采访史略 、采访活动的初始阶段 新闻采访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新闻采访的性质 采访的定义 新闻采访的性质 1、采访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与变化 2、采访的发展与整个新闻事业的发展分不开 3、采访的发展既有历史继承性又有社会阶级性 第三节新闻采访的特点及其作用 、新闻采访的特点 1、求新性;2、求实性;3、时限性:4、广泛性:5、连续性;6、公开性。 、新闻采访的作用 即采访决定写作 1、反映在活动程序上,先有采访,后有写作。 2、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 3、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一个是认识实际,一个是反映实际 4、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 第四节新闻采访的要求 具有新闻敏感,发现和识别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新闻敏感定义; 2、新闻敏感的培养途径 3、新闻敏感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的关系。 掌握新闻政策,坚持新闻的思想性 1、新闻政策;2、新闻政策与新闻价值之间的关系 、坚持用事实说话,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3 第四节 记者的条件 一、广博的知识 二、熟练的采写技能 三、强健的体魄 本章思考题: 1、何谓记者?它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何职业特点? 2、记者的职责是什么? 3、结合某一实例谈谈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 4、当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第三章 新闻采访的历史、性质及其要求 第一节 新闻采访史略 一、采访活动的初始阶段 二、新闻采访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新闻采访的性质 一、采访的定义 二、新闻采访的性质 1、采访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与变化 2、采访的发展与整个新闻事业的发展分不开 3、采访的发展既有历史继承性又有社会阶级性 第三节 新闻采访的特点及其作用 一、新闻采访的特点 1、求新性;2、求实性;3、时限性;4、广泛性;5、连续性;6、公开性。 二、新闻采访的作用 即采访决定写作 1、反映在活动程序上,先有采访,后有写作。 2、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 3、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一个是认识实际,一个是反映实际。 4、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 第四节 新闻采访的要求 一、具有新闻敏感,发现和识别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1、新闻敏感定义; 2、新闻敏感的培养途径; 3、新闻敏感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的关系。 二、掌握新闻政策,坚持新闻的思想性。 1、新闻政策;2、新闻政策与新闻价值之间的关系 三、坚持用事实说话,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本章思考题 、何谓采访?它的性质是什么? 2、新闻采访的特点和作用分别有哪些? 3、何谓新闻敏感、新闻政策、新闻事实? 4、新闻敏感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的关系如何? 5、新闻政策与新闻价值之间的关系如何? 下篇新闻采访方法篇 第四章新闻采访的前期准备 第一节新闻策划 、新闻策划的定义 新闻策划的性质 1、策划对象是重大题材的新闻事实; 2、策划目的是产生最佳的传播效果 3、策划往往是群体性行为 4、新闻策划不等于策划新闻。 、新闻策划的作用 1、提高新闻报道质量 2、发挥舆论引导功能 3、调动记者采访的主观能动性 四、新闻策划的要求与方法 1、坚持策划“创意”的科学性 2、坚持策划报道“导向”的正确性; 3、坚持策划报道“火候”的把握性 第二节新闻报道思想 、报道思想定义 明确报道思想的作用 1、从政治上、政策上为采访工作“导航 2、指导新闻素材的获取 3、指导新闻主题的提炼。 第三节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的定义 新闻线索的作用 1、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 2、决定记者采访的方向 3、线索的价值决定报道的质量
4 本章思考题: 1、何谓采访?它的性质是什么? 2、新闻采访的特点和作用分别有哪些? 3、何谓新闻敏感、新闻政策、新闻事实? 4、新闻敏感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的关系如何? 5、新闻政策与新闻价值之间的关系如何? 下篇 新闻采访方法篇 第四章 新闻采访的前期准备 第一节 新闻策划 一、新闻策划的定义 二、新闻策划的性质 1、策划对象是重大题材的新闻事实; 2、策划目的是产生最佳的传播效果; 3、策划往往是群体性行为; 4、新闻策划不等于策划新闻。 三、新闻策划的作用 1、提高新闻报道质量; 2、发挥舆论引导功能; 3、调动记者采访的主观能动性。 四、新闻策划的要求与方法 1、坚持策划“创意”的科学性; 2、坚持策划报道“导向”的正确性; 3、坚持策划报道“火候”的把握性。 第二节 新闻报道思想 一、报道思想定义 二、明确报道思想的作用 1、从政治上、政策上为采访工作“导航”; 2、指导新闻素材的获取; 3、指导新闻主题的提炼。 第三节 新闻线索 一、新闻线索的定义 二、新闻线索的作用 1、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 2、决定记者采访的方向; 3、线索的价值决定报道的质量
、新闻线索获得的渠道 1、来自政策、决议和领导的活动、讲话 2、来自各种会议; 3、来自各种传播渠道 4、来自通讯员和基层群众; 5、来自记者日常生活中的耳闻目睹。 第四节采访准备 、采访准备的意义 1、有助于记者进一步明确采访的目的和重点 2、有助于缩短与采访对象间的距离 3、有助于记者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采访,提高工作效率。 采访准备的内容 1、进一步学习与本次采访相关的政策 2、尽快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 3、努力寻找并分析已有的报道资料 4、认真制订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 5、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 本章思考题 1、何谓新闻策划?它在采访活动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2、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3、何谓新闻报道思想?报道思想对新闻采访有什么作用? 4、何谓新闻线索?新闻线索的获得渠道有哪些? 5、采访准备的意义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第五章新闻采访的方式 第一节口头采访 、访问的特点、作用和要求 1、访问的特点 ①访问是记者“面对面”与采访对象打交道; ②从访问双方来看,彼此处在一个特定的人际关系之中; ③访问活动的中心是双方的“交谈” ④访问是有目的的谈话 ⑤访问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的 访问的作用 ①访问是口头采访的必经过程 ②访问有利于记者进行深层的挖掘 ③访问还是一个采访目的的实现和另一个采访线索获得的途径之一
5 三、新闻线索获得的渠道 1、来自政策、决议和领导的活动、讲话; 2、来自各种会议; 3、来自各种传播渠道; 4、来自通讯员和基层群众; 5、来自记者日常生活中的耳闻目睹。 第四节 采访准备 一、采访准备的意义 1、有助于记者进一步明确采访的目的和重点; 2、有助于缩短与采访对象间的距离; 3、有助于记者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采访,提高工作效率。 二、采访准备的内容 1、进一步学习与本次采访相关的政策; 2、尽快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 3、努力寻找并分析已有的报道资料; 4、认真制订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 5、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 本章思考题: 1、何谓新闻策划?它在采访活动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2、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3、何谓新闻报道思想?报道思想对新闻采访有什么作用? 4、何谓新闻线索?新闻线索的获得渠道有哪些? 5、采访准备的意义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第五章 新闻采访的方式 第一节 口头采访 一、访问的特点、作用和要求 1、访问的特点 ①访问是记者“面对面”与采访对象打交道; ②从访问双方来看,彼此处在一个特定的人际关系之中; ③访问活动的中心是双方的“交谈”; ④访问是有目的的谈话; ⑤访问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的。 2、访问的作用 ①访问是口头采访的必经过程; ②访问有利于记者进行深层的挖掘; ③访问还是一个采访目的的实现和另一个采访线索获得的途径之一
3、访问的要求 ①平等;②因人而异;③主动权 访问的选择 1、选择理想的访问对象 2、选择合适的访问场所; 3、选择适宜的访问时机 、提问的方式与方法 1、提问的方式 ①开放式提问 ②闭合式提问 2、提问的主要方法 ①正问法;②迂回法;③激将法:④设问法(自发式) 四、提问的技巧 1、要问得恰到好处; 2、要问到点子上 3、要问得有份量 4、要善于通过提问拨动采访对象的心弦。 第二节观察采访 、观察采访的方式 1、参与性观察;2、隐匿性观察;3、非参与性观察 观察采访的作用 1、有利于获得第一手材料,验证间接性材料 有利于获取生动、形象的现场材料和细节材料 3、有利于获得真情实感,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4、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成为记者的一种不可剥夺的采访手段 记者的观察力 1、宏观本领与微观能力的结合 孩童般的眼睛与聪明长者眼光的统 3、“一眼看穿”的透视力 第三节体验式采访 、体验式采访的作用 1、有利于记者获得真情实感,提高采访材料的可信度、感染力; 有利于实现记者与报道对象、报道对象与受众之间的情感沟通; 3、有利于记者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和主体意识的提升。 、体验式采访的局限性 1、记者时间有限,不能事事体验,也常常不能深入体验
6 3、访问的要求 ①平等;②因人而异;③主动权。 二、访问的选择 1、选择理想的访问对象; 2、选择合适的访问场所; 3、选择适宜的访问时机。 三、提问的方式与方法 1、提问的方式; ①开放式提问; ②闭合式提问。 2、提问的主要方法 ①正问法;②迂回法;③激将法;④设问法(自发式) 四、提问的技巧 1、要问得恰到好处; 2、要问到点子上; 3、要问得有份量; 4、要善于通过提问拨动采访对象的心弦。 第二节 观察采访 一、观察采访的方式 1、参与性观察;2、隐匿性观察;3、非参与性观察。 二、观察采访的作用 1、有利于获得第一手材料,验证间接性材料; 2、有利于获取生动、形象的现场材料和细节材料; 3、有利于获得真情实感,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4、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成为记者的一种不可剥夺的采访手段。 三、记者的观察力 1、宏观本领与微观能力的结合; 2、孩童般的眼睛与聪明长者眼光的统一; 3、“一眼看穿”的透视力。 第三节 体验式采访 一、体验式采访的作用 1、有利于记者获得真情实感,提高采访材料的可信度、感染力; 2、有利于实现记者与报道对象、报道对象与受众之间的情感沟通; 3、有利于记者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和主体意识的提升。 二、体验式采访的局限性 1、记者时间有限,不能事事体验,也常常不能深入体验;
2、记者的能力有限,许多事难以体验 3、记者的活动要受到道德规范、法规规范的约束,不允许事事都亲身体验一番 4、容易让记者产生片面感,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第四节电话采访 、电话采访的定义 二、电话采访的优势和劣势 优势 ①快速;②方便;③轻松。 2、劣势 ①缺乏面对面交流:②缺乏深刻性 ③信息传递易受干扰 、电话采访的适宜性原则 1、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记者难以与采访对象直接接触和见面; 2、新闻人物工作繁忙,事务缠身,记者难以作个别访问 3、对一些不明真相的事实进行澄清或证实 第五节网络采访 、网络新闻采访方式 网上新闻源 ①配合时事新闻的报道 ②ⅠT产业的相关报道 ③在因特网上找寻独家新闻或奇人异事。 2、网上提供新闻源的方式 ①在线聊天;②电子邮件;③网上浏览。 3、搜寻背景资料 ①利用新闻组;②利用电子小组;③利用电脑资料库。 二、网络采访的特点 ①网络采访不受时空限制,因而能高效、便捷地进行采访; ②网络采访能使记者的信息来源更具广泛性 ③网络采访“互动性”强,为公众的参与和不定时的双向交流打开方便之门 三、网络新闻采访面临的问题 1、如何才能确保在第一时间,接触到第一手信息; 2、版权问题是困扰大多数网络媒体的一大难题; 3、不应过多地依赖电脑辅助报道手段 4、电脑辅助手段可能导致对不同对象的报道不均衡。 本章思考题 1、口头访问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提问方式、方法有哪些?提问有什么技巧
7 2、记者的能力有限,许多事难以体验; 3、记者的活动要受到道德规范、法规规范的约束,不允许事事都亲身体验一番; 4、容易让记者产生片面感,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第四节 电话采访 一、电话采访的定义 二、电话采访的优势和劣势 1、优势 ①快速; ②方便; ③轻松。 2、劣势 ①缺乏面对面交流; ②缺乏深刻性; ③信息传递易受干扰。 三、电话采访的适宜性原则 1、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记者难以与采访对象直接接触和见面; 2、新闻人物工作繁忙,事务缠身,记者难以作个别访问; 3、对一些不明真相的事实进行澄清或证实。 第五节 网络采访 一、网络新闻采访方式 1、网上新闻源 ①配合时事新闻的报道; ②IT 产业的相关报道; ③在因特网上找寻独家新闻或奇人异事。 2、网上提供新闻源的方式 ①在线聊天; ②电子邮件; ③网上浏览。 3、搜寻背景资料 ①利用新闻组; ②利用电子小组; ③利用电脑资料库。 二、网络采访的特点 ①网络采访不受时空限制,因而能高效、便捷地进行采访; ②网络采访能使记者的信息来源更具广泛性; ③网络采访“互动性”强,为公众的参与和不定时的双向交流打开方便之门。 三、网络新闻采访面临的问题 1、如何才能确保在第一时间,接触到第一手信息; 2、版权问题是困扰大多数网络媒体的一大难题; 3、不应过多地依赖电脑辅助报道手段; 4、电脑辅助手段可能导致对不同对象的报道不均衡。 本章思考题 1、口头访问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2、提问方式、方法有哪些?提问有什么技巧?
3、观察采访的方式和作用是什么?何谓记者的观察力? 4、体验式采访的作用和局限性分别有哪些? 5、电话采访的优、劣势是什么?电话采访的适应性原则是什么? 6、网络采访的方式包括哪些? 7、网络采访的优势是什么?网络采访目前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8、网络采访能代替传统的新闻采访方式吗?为什么? 第六章新闻采访的方法 第一节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采访 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的定义 、简介中外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的情况 、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采访的运作要求 1、摸清意图,做好相关问题的研究和准备 2、积极而大胆地提问,讲究所提问题的质量 3、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及时发稿 四、解剖一个记者招待会的案例 第二节座谈会采访 、座谈会采访的定义 座谈会采访的长处 1、可以较快地掌握各方面的情况,提高新闻采访的工作效率 2、可以同时听到来自各方的反应,有助于记者的分析和判断; 3、与会者相互启发和补充,有利于记者弄清事实真相,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座谈会采访的运作要求 参加座谈会的人数要适 2、认真做好会前的准备; 3、采用漫谈、讨论的方式进行座谈; 4、座谈会采访要与个别采访等相结合使用。 第三节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的定义 隐性采访的形式 1、旁观式隐性采访; 2、参与式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的作用 1、不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有助于记者掌握事实; 2、不会因批评性、揭露性报道导致采访遭拒,有助于记者把握采访的主控权。 四、隐性采访的特殊要求 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8 3、观察采访的方式和作用是什么?何谓记者的观察力? 4、体验式采访的作用和局限性分别有哪些? 5、电话采访的优、劣势是什么?电话采访的适应性原则是什么? 6、网络采访的方式包括哪些? 7、网络采访的优势是什么?网络采访目前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8、网络采访能代替传统的新闻采访方式吗?为什么? 第六章 新闻采访的方法 第一节 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采访 一、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的定义 二、简介中外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的情况 三、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采访的运作要求 1、摸清意图,做好相关问题的研究和准备; 2、积极而大胆地提问,讲究所提问题的质量; 3、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及时发稿。 四、解剖一个记者招待会的案例。 第二节 座谈会采访 一、座谈会采访的定义 二、座谈会采访的长处 1、可以较快地掌握各方面的情况,提高新闻采访的工作效率; 2、可以同时听到来自各方的反应,有助于记者的分析和判断; 3、与会者相互启发和补充,有利于记者弄清事实真相,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三、座谈会采访的运作要求 1、参加座谈会的人数要适宜; 2、认真做好会前的准备; 3、采用漫谈、讨论的方式进行座谈; 4、座谈会采访要与个别采访等相结合使用。 第三节 隐性采访 一、隐性采访的定义 二、隐性采访的形式 1、旁观式隐性采访; 2、参与式隐性采访。 三、隐性采访的作用 1、不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有助于记者掌握事实; 2、不会因批评性、揭露性报道导致采访遭拒,有助于记者把握采访的主控权。 四、隐性采访的特殊要求 1、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2、采访的目的应该是善意的 3、采访不得违背正常的新闻采访原则 4、在具体运作中,最好与显性采访结合使用。 本章思考题: 、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的区别与联系 2、以一次记者招待会为例,谈谈记者的采访艺术 3、座谈会采访的长处和运作要求 4、隐性采访必要性与局限性分别是什么? 5、你认为,隐性采访值不值得提倡?为什么? 第七章采访活动的分类 第一节事件性新闻采访 、事件性新闻采访的定义 事件性新闻采访的特点 1、采访对象信息量集中、清晰,易传通 2、采访的内容直观性强,可信度高 、事件性新闻采访的样式及其运作要求 1、突发性事件采访 ①现场要能当机立断 ②反应要快,作风要敏捷 ③要有很强的活动能力 2、预发性事件采访 ①不要停留在事件的程序性材料的采集与运用上,而应着力采集、选用事件中 “含金量”高的新闻性材料 ②不要囿于事件本身找新闻,而应拓宽视野和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地从事件 的联系点上去发现新闻; ③不要局限于事件的“动态”性材料的采集与选用,而要注意事件的“静态” 性材料的采集与选用 ④不要按部就班进行采访,而要抓紧时间,超前工作。 四、灾难性事件采访与报道 1、灾难性事件与大众知情权 2、灾难性事件与新闻舆论监督 3、灾难性事件与人文主义关怀 第二节非事件性新闻采访 非事件性新闻采访的定义 非事件性新闻采访的特点 构成上的多头绪特点
9 2、采访的目的应该是善意的; 3、采访不得违背正常的新闻采访原则; 4、在具体运作中,最好与显性采访结合使用。 本章思考题: 1、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的区别与联系。 2、以一次记者招待会为例,谈谈记者的采访艺术。 3、座谈会采访的长处和运作要求。 4、隐性采访必要性与局限性分别是什么? 5、你认为,隐性采访值不值得提倡?为什么? 第七章 采访活动的分类 第一节 事件性新闻采访 一、事件性新闻采访的定义 二、事件性新闻采访的特点 1、采访对象信息量集中、清晰,易传通; 2、采访的内容直观性强,可信度高。 三、事件性新闻采访的样式及其运作要求 1、突发性事件采访 ①现场要能当机立断; ②反应要快,作风要敏捷; ③要有很强的活动能力。 2、预发性事件采访 ①不要停留在事件的程序性材料的采集与运用上,而应着力采集、选用事件中 “含金量”高的新闻性材料; ②不要囿于事件本身找新闻,而应拓宽视野和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地从事件 的联系点上去发现新闻; ③不要局限于事件的“动态”性材料的采集与选用,而要注意事件的“静态” 性材料的采集与选用; ④不要按部就班进行采访,而要抓紧时间,超前工作。 四、灾难性事件采访与报道 1、灾难性事件与大众知情权 2、灾难性事件与新闻舆论监督 3、灾难性事件与人文主义关怀 第二节 非事件性新闻采访 一、非事件性新闻采访的定义 二、非事件性新闻采访的特点 1、构成上的多头绪特点;
2、产生时间上的延缓性 3、内容上的综合性; 4、写法上的灵活性; 5、采访对象的新闻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的启迪和警示意义上 非事件性新闻采访的样式及其运作要求 1、告知型的非事件性新闻采访 ①要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 ②要注意发现新闻由头或新闻根据 2、调查型的非事件性新闻采访 ①调査要确保准确、全面、有力 ②采访要有“钻劲”“韧劲”,要善于运用多种采访手段与技巧。 3、思辨型的非事件性新闻采访 ①采访选题要不回避矛盾,敢抓“热点”和“难点” ②要深入新闻事实的内部,挖掘新闻的深层价值; ③让事实经过理性过滤,加深报道的思辨色彩 本章思考题 1、事件性新闻采访的特点是什么?其运作要求分别有哪些? 2、灾难性事件在采访和报道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3、非事件性新闻采访与事件性新闻采访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4、非事件性新闻采访的样式及其运作要求有哪些? 5、事件性新闻采访和非事件性新闻采访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本课程的实践环节主要通过模拟采访的作业形式完成的,具体实施的步骤和内容是 渗透在每一章节的教学之中。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试。 教学参考书目 1、蓝鸿文,《新闻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二版。 2、刘海贵,《当代新闻采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 3、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 4、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 5、梁一高,《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 6、邱沛篁,《新闻采访艺术》,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第一版。 7、申凡,《新闻采访学纲要》,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6年4月第一版。 8、姚福申,《新时期中国新闻传播评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9、[美]约翰·布雷迪,《采访技巧》,新华出版社,1986年8月第一版 10、张海鹰、滕谦,《网络传播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10 2、产生时间上的延缓性; 3、内容上的综合性; 4、写法上的灵活性; 5、采访对象的新闻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的启迪和警示意义上。 三、非事件性新闻采访的样式及其运作要求 1、告知型的非事件性新闻采访 ①要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 ②要注意发现新闻由头或新闻根据。 2、调查型的非事件性新闻采访 ①调查要确保准确、全面、有力; ②采访要有“钻劲”、“韧劲”,要善于运用多种采访手段与技巧。 3、思辨型的非事件性新闻采访 ①采访选题要不回避矛盾,敢抓“热点”和“难点”; ②要深入新闻事实的内部,挖掘新闻的深层价值; ③让事实经过理性过滤,加深报道的思辨色彩。 本章思考题 1、事件性新闻采访的特点是什么?其运作要求分别有哪些? 2、灾难性事件在采访和报道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3、非事件性新闻采访与事件性新闻采访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4、非事件性新闻采访的样式及其运作要求有哪些? 5、事件性新闻采访和非事件性新闻采访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本课程的实践环节主要通过模拟采访的作业形式完成的,具体实施的步骤和内容是 渗透在每一章节的教学之中。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试。 教学参考书目: 1、蓝鸿文,《新闻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 1 月第二版。 2、刘海贵,《当代新闻采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年 7 月第一版。 3、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年 3 月第一版。 4、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1991 年 6 月第一版。 5、梁一高,《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年 8 月第一版。 6、邱沛篁,《新闻采访艺术》,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 年 12 月第一版。 7、申凡,《新闻采访学纲要》,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6 年 4 月第一版。 8、姚福申,《新时期中国新闻传播评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年 1 月第一版。 9、[美]约翰·布雷迪,《采访技巧》,新华出版社,1986 年 8 月第一版。 10、张海鹰、滕谦,《网络传播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 5 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