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教育研究设计》课程教学资源(电子讲义)第三章 提出待答问题或研究假设的方法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2,文件大小:70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三章提出研究假设的方法 科学研究的真正任务在于探索未知,形成理论。而提出待答问题或研究假设则是理论构建 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教育研究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研究课题的具体化 选定硏究课题后,研究者对于研究问题的性质、研究的范围与重点会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这时研究者心目中大体有了研究问题、问题的意义、以及可行性,应该从哪个方向、采用何种 方法来进行研究的框架。为了实施具体的课题研究,研究者还必须进一步确定研究目的或主题 范围,作为研究行动的依据,然后收集研究资料,构思具体的硏宄计划。研究课题的具体化涉 及:提出研究目的;提炼研究主题:提出待答问题 (一)提出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是研究的基本意图,是研究内容的焦点,也是研究行动的指南。惟有明确的研究 目的,研究资料的收集才有依据,研究结果的解释才有意义。因此,课题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 确定硏究目的。提出研究目的是课题研究具体化的步骤之 研究者在确定研究课题以后,首先要确定一个暂时的研究题目,然后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事实上,研究题目和查阅文献资料是互动的,一方面研究者以研究题目为中心和线索来收集査 阅文献资料,另一方面在査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可以随时修正研究题目,不断向研究的核心问 题聚焦,完善研究课题 研究目的的表述要求直截了当,以下5条策略可以参考 1、以提示探究行动的陈述句来表述 陈述句一般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常用句式“本研究的目的是 、“本研究探讨的内 容是。。。”等。例如: 本研究的目的在了解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本研究旨在调査中学生抽烟现况,并分析抽烟的原因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男女分班教学对中学生两性态度的影响 以上三个研究目的的表述都提示了探究行动,如“了解”、“调查”、“分析”、“探讨”等语词 三句话的表述语意清楚,任务明确,使用概念具体,可操作, 2、提示研究变量与研究对象 研究目的的表述可以从研究变量或研究对象着手,使人一看研究目的就知道研究变量和研 究对象。通常,提示变量的特征:提示变量特征的群体差异:;提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关、 因果)。例: 本研究旨在调査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变量特征) 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中学男女学生的学业成就(群体差异)。 本研究的目的是要分析小学生识字量与语文学业成绩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相关)。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探讨挫折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比较这种影响的性别 差异(因果关系)。 以上4个例子都提示了研究对象:小学教师、中学男女学生、小学生、儿童:同时,也提 示了研究变量:职业道德、学业成就、识字量与语文学业成绩、挫折和攻击性行为 3、提示的变量、对象须与研究的其他部分一致 研究目的所提示的研究变量与研究对象必须与研究题目相符,不可逾越研究题目的范围 如研究题目不足以含盖研究目的,则需要修改研究题目。 4、提示可以研究的具体问题 ①吴明清:《教育研究:基本观念与方法之分析》,(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年,第186-189页

第三章 提出研究假设的方法 科学研究的真正任务在于探索未知,形成理论。而提出待答问题或研究假设则是理论构建 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教育研究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一、研究课题的具体化 选定研究课题后,研究者对于研究问题的性质、研究的范围与重点会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这时研究者心目中大体有了研究问题、问题的意义、以及可行性,应该从哪个方向、采用何种 方法来进行研究的框架。为了实施具体的课题研究,研究者还必须进一步确定研究目的或主题 范围,作为研究行动的依据,然后收集研究资料,构思具体的研究计划。研究课题的具体化涉 及:提出研究目的;提炼研究主题;提出待答问题。 (一)提出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是研究的基本意图,是研究内容的焦点,也是研究行动的指南。惟有明确的研究 目的,研究资料的收集才有依据,研究结果的解释才有意义。因此,课题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 确定研究目的。提出研究目的是课题研究具体化的步骤之一。 研究者在确定研究课题以后,首先要确定一个暂时的研究题目,然后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事实上,研究题目和查阅文献资料是互动的,一方面研究者以研究题目为中心和线索来收集查 阅文献资料,另一方面在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可以随时修正研究题目,不断向研究的核心问 题聚焦,完善研究课题。 研究目的的表述要求直截了当,以下 5 条策略可以参考①: 1、以提示探究行动的陈述句来表述 陈述句一般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常用句式“本研究的目的是。。。。。。”、“本研究探讨的内 容是。。。。。。”等。例如: 本研究的目的在了解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本研究旨在调查中学生抽烟现况,并分析抽烟的原因;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男女分班教学对中学生两性态度的影响。 以上三个研究目的的表述都提示了探究行动,如“了解”、“调查”、“分析”、“探讨”等语词, 三句话的表述语意清楚,任务明确,使用概念具体,可操作。 2、提示研究变量与研究对象 研究目的的表述可以从研究变量或研究对象着手,使人一看研究目的就知道研究变量和研 究对象。通常,提示变量的特征;提示变量特征的群体差异;提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关、 因果)。例: 本研究旨在调查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变量特征)。 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中学男女学生的学业成就(群体差异)。 本研究的目的是要分析小学生识字量与语文学业成绩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相关)。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探讨挫折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比较这种影响的性别 差异(因果关系)。 以上 4 个例子都提示了研究对象:小学教师、中学男女学生、小学生、儿童;同时,也提 示了研究变量:职业道德、学业成就、识字量与语文学业成绩、挫折和攻击性行为。 3、提示的变量、对象须与研究的其他部分一致 研究目的所提示的研究变量与研究对象必须与研究题目相符,不可逾越研究题目的范围。 如研究题目不足以含盖研究目的,则需要修改研究题目。 4、提示可以研究的具体问题 ① 吴明清:《教育研究:基本观念与方法之分析》,(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 年,第 186-189 页

变量及其关系的性质决定研究的可行性,有些变量过于抽象,以致于无法具体操作,有些 关系过于笼统、复杂、或涉及价值判断,以致于无法由实证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来解释,使之成 为不可研究的问题。提示变量及其关系时,一定要考虑可以操作并能进行实证检验。例: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我国中学教育的品质(“教育品质”具体操作不易)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中小学行政人员的能力(“行政人员的能力”具体操作不易)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师资培训是否应多元化(涉及价值判断,无法实证检验) 5、分条列举复杂的研究目的 对于比较复杂的研究,由于研究变量多,分析的层面也广,如以单一的陈述句来说明研究 目的,常常流于抽象笼统,或不切实际。采用分条列举的方法,可以涵盖广阔的硏究范围,提 示具体的研究项目。例 本研究旨在探讨9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情况,其具体的研究目的如下: 了解中小学的师资结构 分析中小学学生就学与在学情况 调查中小学校舍建筑数量及其使用情况 探讨中小学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意见 研究结果为决策部门改进和发展义务教育提供参考 一般列举具体的研究目的,3-5条为宜,少了失去列举的意义,多了则流于繁琐 (二)选择、提炼研究主题 课题硏究具体化的另一步骤就是选择、提炼硏究主题。研究主题是指要探究的问题或硏究 段落解释研究目的(见前“提出研究目的”)。待答问题是硏究主题内在的基本问题,或是大问 题下的一系列小的具体问题,待答问题通常以问句形式表述。研究假设则是对研究结果所作的 预测,是研究者期望得出的结论 研究者选定的研究问题通常都可以引发出许多研究主题。但对于研究者个人来说,可能只 关心其中的某个具体问题,这个问题对他而言就是要研究的主题。研究设计包括确定主题范围, 选择待研究的主题,以及提炼研究主题,并以特定的方式表述研究主题。 发掘研究主题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研究主题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随便找一本教 育期刊,从中就可以发现多个潜在的研究主题:也可以到大学图书馆翻阅教育目录索引或教育 期刊索引,从中发现所需主题;还可以通过访谈交流,如询问教师什么因素困扰课堂教学或需 要得到什么样的帮助等,教师的回答将有助于获得有关的研究主题。例如,研究者的研究课题 是关于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这个方向,我们可以从中提炼需要研究的主题领域。 课堂环境 可以考虑环境方面的因素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态度、兴趣、责任感、同学关系以 及师生关系造成怎样的影响?课堂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时间、安排活动、更有效地进行分组教 学和管理? 教材 可以考虑教材是否适合学生的水平?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教材能否吸引学生的兴趣、 能否允许发挥创造力,并激励学生取得好成绩? 课堂管理 可以考虑课堂运作的效率如何?管理方法的有效性如何?教师是否能按照自己所想去教? 学生学习能否不受干扰? 教学方法 可以考虑不同教法和不同教师人格特质是如何影响不同性格学生学习的?如何保持学生的 注意力?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主要有哪些?对学生的努力给予有效的反馈方式有哪些 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美) C M. Charles著,张莉莉张学文等译:《教育研究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42-45页

变量及其关系的性质决定研究的可行性,有些变量过于抽象,以致于无法具体操作,有些 关系过于笼统、复杂、或涉及价值判断,以致于无法由实证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来解释,使之成 为不可研究的问题。提示变量及其关系时,一定要考虑可以操作并能进行实证检验。例: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我国中学教育的品质(“教育品质”具体操作不易)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中小学行政人员的能力(“行政人员的能力”具体操作不易)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师资培训是否应多元化(涉及价值判断,无法实证检验) 5、分条列举复杂的研究目的 对于比较复杂的研究,由于研究变量多,分析的层面也广,如以单一的陈述句来说明研究 目的,常常流于抽象笼统,或不切实际。采用分条列举的方法,可以涵盖广阔的研究范围,提 示具体的研究项目。例: 本研究旨在探讨 9 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情况,其具体的研究目的如下: 了解中小学的师资结构; 分析中小学学生就学与在学情况; 调查中小学校舍建筑数量及其使用情况; 探讨中小学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意见; 研究结果为决策部门改进和发展义务教育提供参考。 一般列举具体的研究目的,3-5 条为宜,少了失去列举的意义,多了则流于繁琐。 (二)选择、提炼研究主题 课题研究具体化的另一步骤就是选择、提炼研究主题。研究主题是指要探究的问题或研究 的具体领域。研究主题通常以问题陈述、待答问题、研究假设来表示。问题陈述就是用句子或 段落解释研究目的(见前“提出研究目的”)。待答问题是研究主题内在的基本问题,或是大问 题下的一系列小的具体问题,待答问题通常以问句形式表述。研究假设则是对研究结果所作的 预测,是研究者期望得出的结论。 研究者选定的研究问题通常都可以引发出许多研究主题。但对于研究者个人来说,可能只 关心其中的某个具体问题,这个问题对他而言就是要研究的主题。研究设计包括确定主题范围, 选择待研究的主题,以及提炼研究主题,并以特定的方式表述研究主题。 发掘研究主题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研究主题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随便找一本教 育期刊,从中就可以发现多个潜在的研究主题;也可以到大学图书馆翻阅教育目录索引或教育 期刊索引,从中发现所需主题;还可以通过访谈交流,如询问教师什么因素困扰课堂教学或需 要得到什么样的帮助等,教师的回答将有助于获得有关的研究主题。例如,研究者的研究课题 是关于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这个方向,我们可以从中提炼需要研究的主题领域①。 课堂环境: 可以考虑环境方面的因素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态度、兴趣、责任感、同学关系以 及师生关系造成怎样的影响?课堂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时间、安排活动、更有效地进行分组教 学和管理? 教材: 可以考虑教材是否适合学生的水平?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教材能否吸引学生的兴趣、 能否允许发挥创造力,并激励学生取得好成绩? 课堂管理: 可以考虑课堂运作的效率如何?管理方法的有效性如何?教师是否能按照自己所想去教? 学生学习能否不受干扰? 教学方法: 可以考虑不同教法和不同教师人格特质是如何影响不同性格学生学习的?如何保持学生的 注意力?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主要有哪些?对学生的努力给予有效的反馈方式有哪些? 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① (美)C.M.Charles 著,张莉莉 张学文等译:《教育研究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年,第 42-45 页

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人的学习兴趣、爱好、习惯、速度等的差异如何处理?如何教 学生体验情感? 评价: 不同的评分方式是怎样影响学生的动机、压力、态度和成绩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全面评价 学生? 选择研究主题应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1、所选择的主题应是你的专业和兴趣所在,主题应是新颖、有趣的 2、所选择的主题应是重要的,能对教育教学某个方面产生影响的 3、选择具有挑战性的,能得出新结论的主题 4、要考虑所选主题的大小和难易程度 5、通过广泛查阅文献资料来确认主题的适切性。 6、还要分析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和可行性 7、最后需考虑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三)提出待答问题 待答问题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待答问题是根据研究目的提出的,作为研究目的与研究行动 的桥梁。待答问题决定硏究行动,产生的研究结果必须能充分反映待答问题,同时,待答问题 也是检验研究结果的基本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研究行动、研究结果 的关系见下图 研究目的—→待答问题一→研究行动 研究结果 反馈 反馈 提出合适的待答问题可以考虑以下几点①: 1、以简洁的疑问句提出 提出待答问题的基本要领就是要用简洁的疑问句提出,例如: 天资优异的儿童的学习行为有什么特征 小学男生与女生的学习能力有何差异? 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与家庭背景有关吗? 提早入学对儿童适应学校生活有何影响? 2、降低概念的抽象程度 概念的抽象程度是相对的,由比较而得的。在提出待答问题时,一定要以所提示的概念为 依据,降低其抽象层度,以比较具体的下位概念来表达。待答问题中概念的抽象程度越低,就 越容易操作和测量。例: 小学天资优异的儿童上课时比较专注吗? 小学男生与女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有差异吗? 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与父母的教育程度有何相关? 提早入学对儿童在学校中的同伴关系有何影响? 3、以研究变量及其关系的提示为主 提示研究变量,并质疑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才会明确。待答问题可以分为三类:描 述性问题;相关性问题:因果性问题 小学优秀学生的家庭背景如何?(描述性) 师范院校学生与普通大学学生的价值观有何差异?(描述-比较) 学校组织气氛的相关因素有哪些?(相关性) ①吴明清:《教育研究:基本观念与方法之分析》,(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年,第190-194页

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人的学习兴趣、爱好、习惯、速度等的差异如何处理?如何教 学生体验情感? 评价: 不同的评分方式是怎样影响学生的动机、压力、态度和成绩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全面评价 学生? 选择研究主题应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1、 所选择的主题应是你的专业和兴趣所在,主题应是新颖、有趣的。 2、 所选择的主题应是重要的,能对教育教学某个方面产生影响的。 3、 选择具有挑战性的,能得出新结论的主题。 4、 要考虑所选主题的大小和难易程度。 5、 通过广泛查阅文献资料来确认主题的适切性。 6、 还要分析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和可行性。 7、 最后需考虑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三)提出待答问题 待答问题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待答问题是根据研究目的提出的,作为研究目的与研究行动 的桥梁。待答问题决定研究行动,产生的研究结果必须能充分反映待答问题,同时,待答问题 也是检验研究结果的基本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研究行动、研究结果 的关系见下图: 研究目的 待答问题 研究行动 研究结果 反馈 反馈 提出合适的待答问题可以考虑以下几点①: 1、以简洁的疑问句提出 提出待答问题的基本要领就是要用简洁的疑问句提出,例如: 天资优异的儿童的学习行为有什么特征? 小学男生与女生的学习能力有何差异? 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与家庭背景有关吗? 提早入学对儿童适应学校生活有何影响? 2、降低概念的抽象程度 概念的抽象程度是相对的,由比较而得的。在提出待答问题时,一定要以所提示的概念为 依据,降低其抽象层度,以比较具体的下位概念来表达。待答问题中概念的抽象程度越低,就 越容易操作和测量。例: 小学天资优异的儿童上课时比较专注吗? 小学男生与女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有差异吗? 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与父母的教育程度有何相关? 提早入学对儿童在学校中的同伴关系有何影响? 3、以研究变量及其关系的提示为主 提示研究变量,并质疑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才会明确。待答问题可以分为三类:描 述性问题;相关性问题;因果性问题。 小学优秀学生的家庭背景如何?(描述性) 师范院校学生与普通大学学生的价值观有何差异?(描述-比较) 学校组织气氛的相关因素有哪些?(相关性) ① 吴明清:《教育研究:基本观念与方法之分析》,(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 年,第 190-194 页

中学实施电脑辅助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何影响?(因果性) 4、降低问题的层次 待答问题强调概念的具体程度,常常把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分解成几个具体的小问题。在 项研究中,通常要提出好几个待答问题才能满足研究需要。问题和问题之间要有层次,如 小学儿童学校生活满意程度的调査硏究”“学校生活满意程度”这个词比较抽象,可以提出 以下一系列待答问题,当这些待答问题解决了,学生对学校生活满意程度的结果也就出来了 小学儿童对学校环境的满意程度如何? 对校园活动空间满意吗? 对校园的绿化美化满意吗? 小学儿童对课堂学习活动的满意程度如何? 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满意吗? 对学习活动的形式满意吗? 对学习的内容满意吗? 小学儿童对课间和课外活动的满意程度如何? 对课间活动满意吗? 对课外活动满意吗? 小学儿童对学校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如何? 对师生关系满意吗? 对同伴关系满意吗? 5、待答问题的范围要与研究目的相符 通常硏究范围可以从硏究变量及其关系来辨识,因此在提岀待答问题后,必须逐项检査所 提示的变量,看是否逾越研究目的所规定的范围,是否遗漏了重要的变量,务必使待答问题与 研究目的范围一致。下图表明待答问题的来源 待答问题(1) 研究目的1 待答问题(2) 待答问题(3 研究问题或研究题目 研究目的2 待答问题(4) 待答问题(5) 研究目的3 待答问题(6) 待答问题(7) 6、要提出可回答的问题 个待答问题必须是经过收集资料可以回答的问题。凡不可能收集实证资料,或有了资料 仍不能回答的问题,不适合做待答问题。如,8岁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脑细胞正在发生什 么样的变化?对于这样的问题,现在是无法收集实证资料的,也不可能得到检验的。因此不能 作为待答问题提出,必须加以修正。修正问题的最佳策略就是使问题具体化,只要待答问题具 体化就能使待答问题成为可以回答的问题。 形成研究假设 在教育研究设计过程中,通常可以通过提出研究假设来取代待答问题,尤其是实证性研究 提出研究假设是硏究设计的重要环节。研究假设的提出有助于研究者理清硏究思路,明确研究 方向。提出研究假设也是教育研究探索的必经之路,是构建和发展教育理论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一)研究假设的概念 研究假设( research hypothesis)是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硏究的问题预先 赋予的有待验证的暂时性答案,是对研究结果的预测,是对课题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关系

中学实施电脑辅助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何影响?(因果性) 4、降低问题的层次 待答问题强调概念的具体程度,常常把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分解成几个具体的小问题。在 一项研究中,通常要提出好几个待答问题才能满足研究需要。问题和问题之间要有层次,如; “小学儿童学校生活满意程度的调查研究”,“学校生活满意程度”这个词比较抽象,可以提出 以下一系列待答问题,当这些待答问题解决了,学生对学校生活满意程度的结果也就出来了。 小学儿童对学校环境的满意程度如何? 对校园活动空间满意吗? 对校园的绿化美化满意吗? 小学儿童对课堂学习活动的满意程度如何? 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满意吗? 对学习活动的形式满意吗? 对学习的内容满意吗? 小学儿童对课间和课外活动的满意程度如何? 对课间活动满意吗? 对课外活动满意吗? 小学儿童对学校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如何? 对师生关系满意吗? 对同伴关系满意吗? 5、待答问题的范围要与研究目的相符 通常研究范围可以从研究变量及其关系来辨识,因此在提出待答问题后,必须逐项检查所 提示的变量,看是否逾越研究目的所规定的范围,是否遗漏了重要的变量,务必使待答问题与 研究目的范围一致。下图表明待答问题的来源: 待答问题(1) 研究目的 1 待答问题(2) 待答问题(3) 研究问题或研究题目 研究目的 2 待答问题(4) 待答问题(5) 研究目的 3 待答问题(6) 待答问题(7) 6、要提出可回答的问题 一个待答问题必须是经过收集资料可以回答的问题。凡不可能收集实证资料,或有了资料 仍不能回答的问题,不适合做待答问题。如,8 岁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脑细胞正在发生什 么样的变化?对于这样的问题,现在是无法收集实证资料的,也不可能得到检验的。因此不能 作为待答问题提出,必须加以修正。修正问题的最佳策略就是使问题具体化,只要待答问题具 体化就能使待答问题成为可以回答的问题。 二、形成研究假设 在教育研究设计过程中,通常可以通过提出研究假设来取代待答问题,尤其是实证性研究。 提出研究假设是研究设计的重要环节。研究假设的提出有助于研究者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 方向。提出研究假设也是教育研究探索的必经之路,是构建和发展教育理论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一)研究假设的概念 研究假设(research hypothesis)是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的问题预先 赋予的有待验证的暂时性答案,是对研究结果的预测,是对课题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关系

的设想。一般来说,科学研究以假设验证为主。 设在日常处理问题过程中是大量存在的。例如,教室里有一盏灯不亮,这是一个需要我 们去解决的问题。我们会去试一下开关。这就意味着我们假设灯不亮的原因可能是开关没开。 如果试一下开关,灯亮了,这就证实了原先的假设,问题得到解决。如果试一下开关,灯仍不 亮,便否定了原先的假设,说明灯不亮的原因可能不是开关问题,这时我们会继续假设:是否 是启动器出了毛病,我们会去换启动器来验证假设。是否是灯管坏了,我们会去换灯管来验证 假设等,直到最后解决问题。总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任何验证性的活动前,总是会有 假设作为行动的基础和指南 教育研究与上面处理问题的过程相似。通常研究要探讨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 尚未获得结果之前,研究者总要事先要提出一种暂时性的、有待验证的答案,然后通过收集合 适的资料来验证假设。例如,当研究教学方法与学业成就的关系时,我们总会提出新的教学方 法的效果要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假设,或提出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 绩的假设,然后通过收集事实或数据来验证提出的假设 在教育研究中,预先提出假设的研究称之为有框架研究,没有明确提出假设的研究称之为 无框架硏究。即使是无框架硏究也并不意味着没有假设,而是没有把隐含的假设明确提出来罢 了。正如我们在池塘边钓鱼这个行为本身就已隐含了池塘里有鱼这个假设一样。 研究者应根据硏究的性质来决定是否需要正式提出假设,通常定量硏究、验证性研究、涉 及两个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要求明确提出研究假设,而定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单一变量的研 究则不一定要预先提出研究假设,其假设往往隐含在研究过程之中或在研究过程中形成。在实 际操作过程中,能直接提出研究假设最好,如情形不适合提出假设或不知该如何提出假设时, 研究者至少应该提出待答问题,对研究结果作个预测。 (二)研究假设的作用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未知,形成理论,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一般以假设验证为主,因 此研究假设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概括起来假设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假设是研究的核心 在有假设的研究中,整个研究过程实际上就是围绕着验证假设展开的。当然验证的结果并 非总是假设被证实,也有被证伪的可能性,但是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假设就像大海中的航标, 为研究指明方向,使研究不偏离航向。见图3-1: 复印袁振国假设为核心的图

的设想。一般来说,科学研究以假设验证为主。 假设在日常处理问题过程中是大量存在的。例如,教室里有一盏灯不亮,这是一个需要我 们去解决的问题。我们会去试一下开关。这就意味着我们假设灯不亮的原因可能是开关没开。 如果试一下开关,灯亮了,这就证实了原先的假设,问题得到解决。如果试一下开关,灯仍不 亮,便否定了原先的假设,说明灯不亮的原因可能不是开关问题,这时我们会继续假设:是否 是启动器出了毛病,我们会去换启动器来验证假设。是否是灯管坏了,我们会去换灯管来验证 假设等,直到最后解决问题。总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任何验证性的活动前,总是会有 假设作为行动的基础和指南。 教育研究与上面处理问题的过程相似。通常研究要探讨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 尚未获得结果之前,研究者总要事先要提出一种暂时性的、有待验证的答案,然后通过收集合 适的资料来验证假设。例如,当研究教学方法与学业成就的关系时,我们总会提出新的教学方 法的效果要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假设,或提出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 绩的假设,然后通过收集事实或数据来验证提出的假设。 在教育研究中,预先提出假设的研究称之为有框架研究,没有明确提出假设的研究称之为 无框架研究。即使是无框架研究也并不意味着没有假设,而是没有把隐含的假设明确提出来罢 了。正如我们在池塘边钓鱼这个行为本身就已隐含了池塘里有鱼这个假设一样。 研究者应根据研究的性质来决定是否需要正式提出假设,通常定量研究、验证性研究、涉 及两个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要求明确提出研究假设,而定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单一变量的研 究则不一定要预先提出研究假设,其假设往往隐含在研究过程之中或在研究过程中形成。在实 际操作过程中,能直接提出研究假设最好,如情形不适合提出假设或不知该如何提出假设时, 研究者至少应该提出待答问题,对研究结果作个预测。 (二)研究假设的作用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未知,形成理论,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一般以假设验证为主,因 此研究假设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概括起来假设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假设是研究的核心 在有假设的研究中,整个研究过程实际上就是围绕着验证假设展开的。当然验证的结果并 非总是假设被证实,也有被证伪的可能性,但是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假设就像大海中的航标, 为研究指明方向,使研究不偏离航向。见图 3-1: 复印袁振国假设为核心的图

2.假设能明确地规定课题 假设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起定向和统领的作用。有假设的研究,内容更具体,方向更明确, 目标更集中,既便于硏究者把握硏究的主攻方向,集中火力,又易于别人理解课题内容。研究 假设可以帮助硏究者确定研究的重点,提示收集资料的方向与范围,并能提供研究结论的框架 指导研究深入发展。 3.假设是通向理论的桥梁 假设是理论的先导,从假设到理论是科学认识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出假设不是认识的最终 目的,而是为过渡到理论作准备的,假设只是为解决问题提供暂时性的答案。从性质和意义上 来说,假设与理论并无很大的区别,只不过假设是有待验证的理论,理论则是己经证实了的假 设。假设具有理论的某些特征,是理论的先导。当假设的基本观念或预言被证实或被证伪,这 个假设就有可能上升为理论。理论在未经实践检验之前只能具有假设的性质。 另外,假设是一种解释的工具,它能够解释事实。假设陈述的是两个变量之间可能的联系 能通过事实数据证明这种联系,我们不但解决了有关的问题,而且还解释了与此问题有关 的其他问题。对某一事实的解释,在于用合适的方法把一事实与其他事实联系起来,研究假设 就是这种联系的桥梁 几乎所有的实证性研究都是围绕着研究假设进行的,因此,提出合适的研究假设是研究成 功的基本条件。假设的最终结局有二,一是假设被证实,这是通常认为的理想结局:二是假设 被证伪,事实上这也是一种理想的结局,因为假设被证伪、被否定,这并不意味着研究本身的 失败。何况有些假设(如虚无假设)的提出,其目的就是希望事先提出的假设被否定,被拒绝。 假设的证实或证伪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判断,而只能是事实检验的结果,事实是检验假设的根 本标准。 (三)假设的类型 假设的类型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可对假设作不同的分类。 通常按假设是由归纳还是演绎派生分为归纳假设和演绎假设。归纳假设来自于研究者对行 为的观察,研究者凭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去构建假设。如: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的效果要优于 讲授式的教学方法的效果。 演绎假设来自理论,因此更易于检验理论和推广应用。如:及时奖励儿童的行为有助于强 化和巩固该行为 按假设中变量关系变化的方向可分为三类 1.条件式 假设两个变量有条件关系。即如果A成立,则B也成立,即ifA, then b。这是假设的典 型模式,在表述上采用“如果……,那么…”的标准逻辑句型。例如,如果摩擦,那么就会 产生热。如果铜被加热,那么它就会膨胀。如果教师采用言语强化的方式来教学,那么学生的 课堂行为就会改变 2.差异式 假设两个变量之间在程度上存在差异关系。如,可假设A=B:也可假设A≠B:可假设A>B 也可假设AB) ④讲授式教学方法的效果差于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效果。(A<B) 3.函数式 假设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共变关系。,并且用数学形式表达。如果Ⅹ表示原因,Y表示 结果,那么函数公式就是Y=f(x),表示“Y随Ⅹ的变化而变化”的函数关系。即,如果“X 是这个值,那么“Y”是那个值。假设用数字形式表示意味着假设的精确性。例如:“男孩的侵 犯性行为是女孩侵犯性行为的二倍

2.假设能明确地规定课题 假设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起定向和统领的作用。有假设的研究,内容更具体,方向更明确, 目标更集中,既便于研究者把握研究的主攻方向,集中火力,又易于别人理解课题内容。研究 假设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研究的重点,提示收集资料的方向与范围,并能提供研究结论的框架, 指导研究深入发展。 3.假设是通向理论的桥梁 假设是理论的先导,从假设到理论是科学认识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出假设不是认识的最终 目的,而是为过渡到理论作准备的,假设只是为解决问题提供暂时性的答案。从性质和意义上 来说,假设与理论并无很大的区别,只不过假设是有待验证的理论,理论则是已经证实了的假 设。假设具有理论的某些特征,是理论的先导。当假设的基本观念或预言被证实或被证伪,这 个假设就有可能上升为理论。理论在未经实践检验之前只能具有假设的性质。 另外,假设是一种解释的工具,它能够解释事实。假设陈述的是两个变量之间可能的联系, 一旦能通过事实数据证明这种联系,我们不但解决了有关的问题,而且还解释了与此问题有关 的其他问题。对某一事实的解释,在于用合适的方法把一事实与其他事实联系起来,研究假设 就是这种联系的桥梁。 几乎所有的实证性研究都是围绕着研究假设进行的,因此,提出合适的研究假设是研究成 功的基本条件。假设的最终结局有二,一是假设被证实,这是通常认为的理想结局;二是假设 被证伪,事实上这也是一种理想的结局,因为假设被证伪、被否定,这并不意味着研究本身的 失败。何况有些假设(如虚无假设)的提出,其目的就是希望事先提出的假设被否定,被拒绝。 假设的证实或证伪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判断,而只能是事实检验的结果,事实是检验假设的根 本标准。 (三)假设的类型 假设的类型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可对假设作不同的分类。 通常按假设是由归纳还是演绎派生分为归纳假设和演绎假设。归纳假设来自于研究者对行 为的观察,研究者凭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去构建假设。如: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的效果要优于 讲授式的教学方法的效果。 演绎假设来自理论,因此更易于检验理论和推广应用。如:及时奖励儿童的行为有助于强 化和巩固该行为。 按假设中变量关系变化的方向可分为三类: 1.条件式 假设两个变量有条件关系。即如果 A 成立,则 B 也成立,即 if A,then B。这是假设的典 型模式,在表述上采用“如果……,那么……”的标准逻辑句型。例如,如果摩擦,那么就会 产生热。如果铜被加热,那么它就会膨胀。如果教师采用言语强化的方式来教学,那么学生的 课堂行为就会改变。 2.差异式 假设两个变量之间在程度上存在差异关系。如,可假设 A=B;也可假设 A≠B;可假设 A>B; 也可假设 AB) ④讲授式教学方法的效果差于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效果。(A<B) 3.函数式 假设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共变关系。,并且用数学形式表达。如果 X 表示原因,Y 表示 结果,那么函数公式就是 Y = f(x),表示“Y 随 X 的变化而变化”的函数关系。即,如果“X” 是这个值,那么“Y”是那个值。假设用数字形式表示意味着假设的精确性。例如:“男孩的侵 犯性行为是女孩侵犯性行为的二倍

在教育研究实际操作过程中,通常按假设的性质来分类,也可分为三类 1.特定假设 特定假设是推测特定对象之间关系的假设,指向个别的、具体的、特定的事例。如,“在思 维能力上,甲班学生比乙班学生推理能力强”。在这个假设中,甲班学生和乙班学生是具体的、 特指的。这个假设只能用于这个甲班和乙班,不能推论到其他班级中去 2.一般假设 般假设是推测一般种类之间关系的假设,指向普通的、抽象的、可推广的事例。如,“在 思维能力上,男生比女生的推理能力强”。这个假设中的男生和女生涉及一般种类。尽管这项研 究只是在某个班上进行的,但这项研究的结论可以推广到同类的男生和女生中去。 3.虚无假设 虚无假设( null hypothesis)又称统计假设,是推测某种不存在的、无倾向的关系的假设, 指向中性的、无差异的、无区别的事例。这种假设实际上就是统计学上的零假设。虚无假设在 表述上大多采用某变量与某变量之间“无差异”、“不相关”、“没有影响”等形式来陈述变量之 间的关系。如:“在推理能力上,男生与女生无差异”。“学生的学业成就与自我概念无关”。 为理解起见,我们再举一例说明这三种假设。我们对某小学一年级甲班儿童的侵犯性行为 进行了几周的观察,发现该班男孩好动,好惹是生非,于是我们作了个特定假设,“甲班学生中 男孩的侵犯性行为比女孩多”。在这里研究对象是特定的,特指甲班学生,不涉及其它班的学生, 研究结论也只适用于甲班的情况。我们也可以作一个一般假设,“男孩的侵犯性行为比女孩多”。 在这里男孩和女孩是指一般种类,尽管这项研究只是在某个随机抽样的学校或班上进行的,但 研究结论可推广到其他同类学校或班级的男孩和女孩中去,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我 们还可以作一个虚无假设,“男孩的侵犯性行为和女孩的侵犯性行为一样多”。在这里设想的男 女学生的侵犯性行为是无差异的、无区别的,至于实际上是否有差异,则由事实数据来检验。 虚无假设一般不反映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期待,人们之所以使用虚无假设是为了使假设与 推论统计逻辑相适应。虚无假设的本意是想通过事实的检验来否定自己,否定了虚无假设,结 果的倾向性也就明显地显现出来了。虚无假设虽然比特定假设和一般假设难以理解,但是为了 避免研究过程中主观偏向的先入为主,为了易于提出假设,便于统计检验,现在许多研究者开 始乐意采用虚无假设 按假设在表述变量关系所具有的倾向性可分为 1.定向假设 定向假设( directional hypothesis)在陈述中示意假设结果的预期方向,指出变量之间差异 的特点和倾向。采用定向假设比较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易于理解和讨论,特定假设和一般假 设通常为定向假设。如: “男生的推理能力比女生的推理能力强 “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则学习成绩好”。 “教师的口头警告次数越多,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越分散 2.非定向假设 非定向假设( nondirectional hypothesis)在陈述中不提示假设结果的预期方向,而是期望通 过收集数据、检验结果来揭示变量间差异,常用虚无假设来表示。如,当“男孩的侵犯性行为 和女孩的侵犯性行为无差异”这个非定向假设被收集到的事实数据拒绝时,我们便可以从实际 的男生和女生侵犯性行为的平均次数上判定其方向性,得出研究结果 按照研究假设的概括程度,还可以把假设分为普遍性假设和存在性假设 普遍性假设 普遍性假设所陈述的变量关系具有普及性、规律性。无论什么情况都可以概括变量的所有 变化情景。例如:“学生在校必要学习时间越少,学习成绩也就越差”:“中学生谈恋爱会影响学 业成绩”。然而由于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很多,不免产生种种例外。所以当表述普遍性假设 时,要把假设的适用程度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2、存在性假设

在教育研究实际操作过程中,通常按假设的性质来分类,也可分为三类: 1.特定假设 特定假设是推测特定对象之间关系的假设,指向个别的、具体的、特定的事例。如,“在思 维能力上,甲班学生比乙班学生推理能力强”。在这个假设中,甲班学生和乙班学生是具体的、 特指的。这个假设只能用于这个甲班和乙班,不能推论到其他班级中去。 2.一般假设 一般假设是推测一般种类之间关系的假设,指向普通的、抽象的、可推广的事例。如,“在 思维能力上,男生比女生的推理能力强”。这个假设中的男生和女生涉及一般种类。尽管这项研 究只是在某个班上进行的,但这项研究的结论可以推广到同类的男生和女生中去。 3.虚无假设 虚无假设(null hypothesis)又称统计假设,是推测某种不存在的、无倾向的关系的假设, 指向中性的、无差异的、无区别的事例。这种假设实际上就是统计学上的零假设。虚无假设在 表述上大多采用某变量与某变量之间“无差异”、“不相关”、“没有影响”等形式来陈述变量之 间的关系。如:“在推理能力上,男生与女生无差异”。“学生的学业成就与自我概念无关”。 为理解起见,我们再举一例说明这三种假设。我们对某小学一年级甲班儿童的侵犯性行为 进行了几周的观察,发现该班男孩好动,好惹是生非,于是我们作了个特定假设,“甲班学生中, 男孩的侵犯性行为比女孩多”。在这里研究对象是特定的,特指甲班学生,不涉及其它班的学生, 研究结论也只适用于甲班的情况。我们也可以作一个一般假设,“男孩的侵犯性行为比女孩多”。 在这里男孩和女孩是指一般种类,尽管这项研究只是在某个随机抽样的学校或班上进行的,但 研究结论可推广到其他同类学校或班级的男孩和女孩中去,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我 们还可以作一个虚无假设,“男孩的侵犯性行为和女孩的侵犯性行为一样多”。在这里设想的男 女学生的侵犯性行为是无差异的、无区别的,至于实际上是否有差异,则由事实数据来检验。 虚无假设一般不反映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期待,人们之所以使用虚无假设是为了使假设与 推论统计逻辑相适应。虚无假设的本意是想通过事实的检验来否定自己,否定了虚无假设,结 果的倾向性也就明显地显现出来了。虚无假设虽然比特定假设和一般假设难以理解,但是为了 避免研究过程中主观偏向的先入为主,为了易于提出假设,便于统计检验,现在许多研究者开 始乐意采用虚无假设。 按假设在表述变量关系所具有的倾向性可分为: 1.定向假设 定向假设(directional hypothesis)在陈述中示意假设结果的预期方向,指出变量之间差异 的特点和倾向。采用定向假设比较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易于理解和讨论,特定假设和一般假 设通常为定向假设。如: “男生的推理能力比女生的推理能力强”。 “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则学习成绩好”。 “教师的口头警告次数越多,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越分散”。 2.非定向假设 非定向假设(nondirectional hypothesis)在陈述中不提示假设结果的预期方向,而是期望通 过收集数据、检验结果来揭示变量间差异,常用虚无假设来表示。如,当 “男孩的侵犯性行为 和女孩的侵犯性行为无差异”这个非定向假设被收集到的事实数据拒绝时,我们便可以从实际 的男生和女生侵犯性行为的平均次数上判定其方向性,得出研究结果。 按照研究假设的概括程度,还可以把假设分为普遍性假设和存在性假设。 1、普遍性假设 普遍性假设所陈述的变量关系具有普及性、规律性。无论什么情况都可以概括变量的所有 变化情景。例如:“学生在校必要学习时间越少,学习成绩也就越差”;“中学生谈恋爱会影响学 业成绩”。然而由于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很多,不免产生种种例外。所以当表述普遍性假设 时,要把假设的适用程度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2、存在性假设

存在性假设所陈述的变量关系具有独特性、经验性。所陈述的关系至少会在一种情形下是 对的,即确定会有至少一个现象的存在。例如:至少有一个中学生由于谈恋爱而学业成绩下降 了。存在性假设在教育研究中经常使用,通常用于单一被试设计或个案研究。存在性假设的确 立,会促使研究者进一步探索所涉及现象的普遍性问题。科学研究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从确定点 滴经验,到最终提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四)研究假设在表述上的特征 在现实的教育研究中,研究假设的类型还可细分,但无论采用哪一种研究假设,研究者必 须明白如何陈述研究假设。我们从以上各类研究假设的表述中,可以概括出研究假设在表述上 的特征 1.一个研究假设只能涉及两个变量。 研究假设必须提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果涉及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将变量一一对 应地分成几组假设。例如要研究教师的文化程度和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业成绩的相互关系,这 里涉及三个变量:教师的文化程度、教师的教学经验、学生的学业成绩。我们不要将假设表述 为,“教师的文化程度和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呈正相关”。因为教师的文化程度和教学经 验这两个变量混在一起,研究难以验证学生的学业成绩究竟是教师的文化程度起决定作用,还 是教师的教学经验起决定作用,或是教师的文化程度与教师的教学经验组合后产生的作用。我 们应该将三个变量分为两组假设分别进行验证 教师的文化程度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呈正相关 教师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呈正相关 研究假设要设想两个变量之间的期望关系 研究假设涉及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假设中必须就两个变量的关系明确提出某种设 想。有些假设虽然也描述了两个变量,但没有表明彼此之间的可能关联,没有反映两个变量间 可能的变化形式,这样的研究假设就不符合规范。如:“小学生的语文学业成绩和数学学业成绩 都好”,这个假设仅提及“语文学业成绩”和“数学学业成绩”两个变量,未说明两者之间关联 情形,因此不能算作研究假设。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假设:“小学生的语文学业成绩和数学学业 成绩呈正相关”:“学习策略对语言能力的提高有重要影响”。 3.用陈述句形式简洁明确地描述 研究假设不要用疑问句形式,因为假设是研究者对研究结果预先赋予的答案,是一种可能 的解释和说明,而不是问题,不要把问题转问他人。像“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文化程度有 没有关系?”这种假设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研究者没有对这个问题的结果作出推测,这个问题 原该研究者回答的,而不是研究者去问别人。 另外,假设的表述应尽可能明确具体,概念要简单,语义要淸楚,要直截了当,不要隐含 在文字描述之中。研究假设的结构要规范,假设命题本身要符合逻辑,一般一个假设用一句话 来表述。假设中尽可能避免用使用含义模糊的形容词。请看下面这个假设:“聪明的学生对学校 的态度好”。在这里“聪明”、“态度”、“好”这些词太宽泛、太笼统,不能明确表示研究中的具 体问题,人们会继续追问:怎样的学生是聪明的?态度具体指哪些方面?好的具体指标有哪些? 这些问题不解决,研究假设就无法检验。如果我们用以下的假设表述就比较具体明确,可以检 “学业成绩排列前十名的学生比学业成绩最后十名的学生更喜欢学校生活”。 “智力测验分数与态度测验分数呈正相关”。 有时,当我们难以用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句式来表述时,可以用条件肯定或条件否定的 句式表述,如:在小学阶段,教师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呈正相关;在中学阶段,教师 的文化水平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呈正相关。 4.变量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可检验的 研究假设必须是可以验证的,无法验证的假设是不能作为研究假设的,因为人们无法检验 假设的有效性。假设必须指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变量的测量方法,作为检验假设及判断事实的 基础

存在性假设所陈述的变量关系具有独特性、经验性。所陈述的关系至少会在一种情形下是 对的,即确定会有至少一个现象的存在。例如:至少有一个中学生由于谈恋爱而学业成绩下降 了。存在性假设在教育研究中经常使用,通常用于单一被试设计或个案研究。存在性假设的确 立,会促使研究者进一步探索所涉及现象的普遍性问题。科学研究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从确定点 滴经验,到最终提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四)研究假设在表述上的特征 在现实的教育研究中,研究假设的类型还可细分,但无论采用哪一种研究假设,研究者必 须明白如何陈述研究假设。我们从以上各类研究假设的表述中,可以概括出研究假设在表述上 的特征: 1.一个研究假设只能涉及两个变量。 研究假设必须提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果涉及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将变量一一对 应地分成几组假设。例如要研究教师的文化程度和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业成绩的相互关系,这 里涉及三个变量:教师的文化程度、教师的教学经验、学生的学业成绩。我们不要将假设表述 为,“教师的文化程度和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呈正相关”。因为教师的文化程度和教学经 验这两个变量混在一起,研究难以验证学生的学业成绩究竟是教师的文化程度起决定作用,还 是教师的教学经验起决定作用,或是教师的文化程度与教师的教学经验组合后产生的作用。我 们应该将三个变量分为两组假设分别进行验证: 教师的文化程度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呈正相关 教师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呈正相关 2.研究假设要设想两个变量之间的期望关系 研究假设涉及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假设中必须就两个变量的关系明确提出某种设 想。有些假设虽然也描述了两个变量,但没有表明彼此之间的可能关联,没有反映两个变量间 可能的变化形式,这样的研究假设就不符合规范。如:“小学生的语文学业成绩和数学学业成绩 都好”,这个假设仅提及“语文学业成绩”和“数学学业成绩”两个变量,未说明两者之间关联 情形,因此不能算作研究假设。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假设:“小学生的语文学业成绩和数学学业 成绩呈正相关”;“学习策略对语言能力的提高有重要影响”。 3.用陈述句形式简洁明确地描述 研究假设不要用疑问句形式,因为假设是研究者对研究结果预先赋予的答案,是一种可能 的解释和说明,而不是问题,不要把问题转问他人。像“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文化程度有 没有关系?”这种假设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研究者没有对这个问题的结果作出推测,这个问题 原该研究者回答的,而不是研究者去问别人。 另外,假设的表述应尽可能明确具体,概念要简单,语义要清楚,要直截了当,不要隐含 在文字描述之中。研究假设的结构要规范,假设命题本身要符合逻辑,一般一个假设用一句话 来表述。假设中尽可能避免用使用含义模糊的形容词。请看下面这个假设:“聪明的学生对学校 的态度好”。在这里“聪明”、“态度”、“好”这些词太宽泛、太笼统,不能明确表示研究中的具 体问题,人们会继续追问:怎样的学生是聪明的?态度具体指哪些方面?好的具体指标有哪些? 这些问题不解决,研究假设就无法检验。如果我们用以下的假设表述就比较具体明确,可以检 验: “学业成绩排列前十名的学生比学业成绩最后十名的学生更喜欢学校生活”。 “智力测验分数与态度测验分数呈正相关”。 有时,当我们难以用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句式来表述时,可以用条件肯定或条件否定的 句式表述,如:在小学阶段,教师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呈正相关;在中学阶段,教师 的文化水平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呈正相关。 4.变量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可检验的 研究假设必须是可以验证的,无法验证的假设是不能作为研究假设的,因为人们无法检验 假设的有效性。假设必须指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变量的测量方法,作为检验假设及判断事实的 基础

假设可检验的条件是:假设中的主要变量可以数量化或能以可操作的形式来重新表述。如 生的学业成绩可表述为在某一标准化测验上的得分:教师的文化程度可按教师的学历层次划 分为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研究生等:教师的教学经验可按教师的教学年限的长短划分为 1-5年、5-10年、10-15年、15-20年、20-25年、25-30年等。当假设中的变量具体化到这种程 度,假设便具有被检验的可能性了。因此提出假设时,研究者应尽可能避免使用概念过于抽象, 范围过于宽泛,并且不易操作量化的变量。如,“学生的素质与其遗传基因有关”这样的假设 虽然已具备研究假设的形式,但能否通过收集事实和数据来验证就值得考虑了。因为从这个假 设中,我们不清楚学生的素质具体指什么,如何去操作,遗传基因如何去测量等。这些问题不 解决,这个假设就无法得到验证 (五)好的研究假设的标准 判断一个研究假设的好坏,会有许多标准。一个好的假设应符合以下标准: (1)科学性假设是以经验和理论为基础的,假设有待验证。但假设必须要有一定的事实和理 论依据,应符合逻辑,理由充分,能解释与假设有关的事物与现象。假设应尽可能用量化 的形式表达,这样可以提高假设的客观性。假设应与现有的知识相协调。 (2)预测性假设应具有预测性,假设的正确与否有待于事实的检验,它对因果关系的解释是 不确定的、或然的,即两个变量的关系非真则假,非此即彼,要么接受,要么拒绝,不存 在中间道路。例如 “我要么是男性要么是女性”,这样的描述是成立的,但没有意义,因为除了男性和女性 两种可能性外,没有其他可能性存在。 我是男性,我又不是男性”,这一描述是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我是男性”,这样的陈述反映的事实可能是真实的(是男的),也可能是不真实的(不是 男的),这就是假设的或然性,好的假设就应处于这种状态。 (3)新颖性假设是对变量之间关系的大胆设想,应具有创新意义,不要老是用现成的结论来 代替假设。当然假设必须针对研究问题而建立。 (4)可验证性假设涉及的概念、变量应是可以操纵、测量的,具有被证实或被证伪的可能性。 每一个假设都要接受检验,能被验证的假设肯定要比不能被验证的假设要好,已被证实的 假设肯定要比一个未被证实的假设要好 (5)简明性假设在表述上应简要明晰。简洁的假设既利于读者理解,又便于研究者检验。当 简单的假设和复杂的假设具有同等解释能力时,应选择简单的假设。 (6)概括性好的假设大多能产生或推演出大量的推论,并且在所及范围内具有较大的概括 性,一般来说,能演绎产生大量推论的假设必定是好的假设 (六)形成研究假设的策略 大千世界,包罗万象。面对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世界,我们的探索必须要有方向,否则我 们只能描述或探讨周围碰巧发生的现象与事物。假设可以用来帮助我们决定优先研究的现象和 事物,可以引导启发我们应该做哪些或不应该做哪些研究。下面的例子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形成 研究假设的过程0 假定你对人们为什么头痛这一问题的研究很感兴趣,你可能会想起当你紧张不安的E 候就会头痛。你会问自己,这时你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以致引起了头痛?你注意到 其中—个现象是心情烦躁,肌肉过度紧张。这个观察促使你提出一个假设:“如果一 个人的肌肉过度紧张,那么产生头痛的次数就会增加”。于是这个假设引导你作关于 人们的肌肉紧张程度和头痛次数的相关研究。这个假设还进一步指导你提出治疗头痛 的方案。例如,指导患者放松肌肉,然后观察头痛次数是否减少。这个假设还可能指 ①黄一宁:《实验心理学:原理、设计与数据处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假设可检验的条件是:假设中的主要变量可以数量化或能以可操作的形式来重新表述。如, 学生的学业成绩可表述为在某一标准化测验上的得分;教师的文化程度可按教师的学历层次划 分为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研究生等;教师的教学经验可按教师的教学年限的长短划分为 1-5 年、5-10 年、10-15 年、15-20 年、20-25 年、25-30 年等。当假设中的变量具体化到这种程 度,假设便具有被检验的可能性了。因此提出假设时,研究者应尽可能避免使用概念过于抽象, 范围过于宽泛,并且不易操作量化的变量。如,“学生的素质与其遗传基因有关”这样的假设, 虽然已具备研究假设的形式,但能否通过收集事实和数据来验证就值得考虑了。因为从这个假 设中,我们不清楚学生的素质具体指什么,如何去操作,遗传基因如何去测量等。这些问题不 解决,这个假设就无法得到验证。 (五)好的研究假设的标准 判断一个研究假设的好坏,会有许多标准。一个好的假设应符合以下标准: (1)科学性 假设是以经验和理论为基础的,假设有待验证。但假设必须要有一定的事实和理 论依据,应符合逻辑,理由充分,能解释与假设有关的事物与现象。假设应尽可能用量化 的形式表达,这样可以提高假设的客观性。假设应与现有的知识相协调。 (2)预测性 假设应具有预测性,假设的正确与否有待于事实的检验,它对因果关系的解释是 不确定的、或然的,即两个变量的关系非真则假,非此即彼,要么接受,要么拒绝,不存 在中间道路。例如: “我要么是男性要么是女性”,这样的描述是成立的,但没有意义,因为除了男性和女性 两种可能性外,没有其他可能性存在。 “我是男性,我又不是男性”,这一描述是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我是男性”,这样的陈述反映的事实可能是真实的(是男的),也可能是不真实的(不是 男的),这就是假设的或然性,好的假设就应处于这种状态。 (3)新颖性 假设是对变量之间关系的大胆设想,应具有创新意义,不要老是用现成的结论来 代替假设。当然假设必须针对研究问题而建立。 (4)可验证性 假设涉及的概念、变量应是可以操纵、测量的,具有被证实或被证伪的可能性。 每一个假设都要接受检验,能被验证的假设肯定要比不能被验证的假设要好,已被证实的 假设肯定要比一个未被证实的假设要好。 (5)简明性 假设在表述上应简要明晰。简洁的假设既利于读者理解,又便于研究者检验。当 简单的假设和复杂的假设具有同等解释能力时,应选择简单的假设。 (6)概括性 好的假设大多能产生或推演出大量的推论,并且在所及范围内具有较大的概括 性,一般来说,能演绎产生大量推论的假设必定是好的假设。 (六)形成研究假设的策略 大千世界,包罗万象。面对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世界,我们的探索必须要有方向,否则我 们只能描述或探讨周围碰巧发生的现象与事物。假设可以用来帮助我们决定优先研究的现象和 事物,可以引导启发我们应该做哪些或不应该做哪些研究。下面的例子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形成 研究假设的过程①: 假定你对人们为什么头痛这一问题的研究很感兴趣,你可能会想起当你紧张不安的时 候就会头痛。你会问自己,这时你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以致引起了头痛?你注意到 其中一个现象是心情烦躁,肌肉过度紧张。这个观察促使你提出一个假设:“如果一 个人的肌肉过度紧张,那么产生头痛的次数就会增加”。于是这个假设引导你作关于 人们的肌肉紧张程度和头痛次数的相关研究。这个假设还进一步指导你提出治疗头痛 的方案。例如,指导患者放松肌肉,然后观察头痛次数是否减少。这个假设还可能指 ① 黄一宁:《实验心理学:原理、设计与数据处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引你作其他研究,例如,如何预防头痛等。 研究假设是研究者预想获得的研究结果,也是有待验证的暂时性答案。一般来说,科学研 究皆以假设验证为主要形式。要确切了解形成假设的思维过程是困难的。以下几条策略有助于 理解假设的形成过程。 1、分清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的适用条件 般来说,适合用待答问题的情形:叙述性研究;旨在了解事实真相的研究:定性研究。 凡不能确定是提出待答问题还是硏究假设时,通常提出待答问题,因为待答问题留给硏究者的 探索空间较大。 适合提出研究假设的情形:以理论为基础的验证性研究:有争议的问题:涉及两个变量的 研究:定量研究等 2、利用演绎方法提出研究假设 逻辑推理是产生研究假设的重要方法。逻辑推理主要有两种方法:演绎( deduction)与归 纳( induction)。演绎法以理论或普遍性原理为基础,推论出特定的个别结论;用演绎法来推论 涉及逻辑三段论,形成研究假设的过程如下 大前提:凡生物必死;(普遍原理) 小前提:人是生物 结 凡人必死。(个别结论 “凡人必死”这个结论,还可以作为后续推演的大前提。如 大前提:凡人必死;(普遍原理) 小前提:张三是人; 结论:张二必死个别结论) 3、利用归纳方法提出研究假设 归纳法则以个别的事实资料和特定现象为基础,推论至普遍的命题或原理。用归纳法来推 论也包括前提和结论,前提是一些个别事物或现象,而结论则是关于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性判断 因此,归纳法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过程。如人们根据经验发现“张三会死、李四会死、王五 会死”等个别现象,最后归纳出“凡人必死”的命题。形成假设的推理过程如下: 逻辑模式 实例 前提:S是P(乌鸦1是黑的) S是P(乌鸦2是黑的) S是P(乌鸦n是黑的) 结论:所有的S都是P。(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 但在归纳推理中,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或然的。当我们研究某一现象 时,通过感知、观察到的可能只是有限的事实,即使这些经验事实是正确的,也不能保证归纳 推理出的结论一定是正确可靠的。上例中,虽然我们观察到n只乌鸦,并且都是黑的,但毕竟 我们没有观察到世上所有的乌鸦,因此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归纳推理方法运用简便,易于 理解,只需根据少数观察到的事实就能推演出研究假设。归纳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事实,浏

引你作其他研究,例如,如何预防头痛等。 研究假设是研究者预想获得的研究结果,也是有待验证的暂时性答案。一般来说,科学研 究皆以假设验证为主要形式。要确切了解形成假设的思维过程是困难的。以下几条策略有助于 理解假设的形成过程。 1、 分清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的适用条件 一般来说,适合用待答问题的情形:叙述性研究;旨在了解事实真相的研究;定性研究。 凡不能确定是提出待答问题还是研究假设时,通常提出待答问题,因为待答问题留给研究者的 探索空间较大。 适合提出研究假设的情形:以理论为基础的验证性研究;有争议的问题;涉及两个变量的 研究;定量研究等。 2、 利用演绎方法提出研究假设 逻辑推理是产生研究假设的重要方法。逻辑推理主要有两种方法:演绎(deduction)与归 纳(induction)。演绎法以理论或普遍性原理为基础,推论出特定的个别结论;用演绎法来推论 涉及逻辑三段论,形成研究假设的过程如下, 大前提: 凡生物必死;(普遍原理) 小前提: 人是生物; 结论: 凡人必死。 (个别结论) “凡人必死”这个结论,还可以作为后续推演的大前提。如, 大前提: 凡人必死; (普遍原理) 小前提: 张三是人; 结论: 张三必死 (个别结论) 3、利用归纳方法提出研究假设 归纳法则以个别的事实资料和特定现象为基础,推论至普遍的命题或原理。用归纳法来推 论也包括前提和结论,前提是一些个别事物或现象,而结论则是关于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性判断。 因此,归纳法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过程。如人们根据经验发现“张三会死、李四会死、王五 会死”等个别现象,最后归纳出“凡人必死”的命题。形成假设的推理过程如下: 逻辑模式 实例 前提:S 是 P (乌鸦1是黑的) S 是 P (乌鸦2是黑的) . . . . . . S 是 P (乌鸦n是黑的) 结论:所有的S都是P。(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 但在归纳推理中,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或然的。当我们研究某一现象 时,通过感知、观察到的可能只是有限的事实,即使这些经验事实是正确的,也不能保证归纳 推理出的结论一定是正确可靠的。上例中,虽然我们观察到n只乌鸦,并且都是黑的,但毕竟 我们没有观察到世上所有的乌鸦,因此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归纳推理方法运用简便,易于 理解,只需根据少数观察到的事实就能推演出研究假设。归纳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事实,浏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2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