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选择研究课题的方法 任何研究都是从研究问题开始的。教育研究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提出问题往往是研究的出发点,解决问题则是研究的终点。选择课题就是选择 要研究的对象,选择要研究的问题。 选择研究课题的意义 选择研究课题是硏究设计的开端。万事开头难,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确实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即使有了合适的课题,要进一步界定清楚研究问题也相当困难。但是一旦研究问题 适当地界定,又有了合适的研究计划,那么以后的研究实施大致就可以顺利进行了 教育研究的过程是问题层出不穷的过程,解决一个问题往往会冒出来十个问题。要发现或 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问题并非是件举手可得的事,常常要经历费尽苦心的探索和反反复复的思 考。一般情况下,硏究者要了解硏究问题可能的来源,然后依据选题的标准,运用适当的选题 策略,在众多的问题中发现研究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提出问题是选择课题的第一步。关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爱因斯坦曾有一段精辟的话,他 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 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 性,有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把提出问题看作科学研究过程中最重要、 最关键的一环,看作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一步。选择研究课题需要想象和洞见,而这些因素往 往决定了一项研究的最终价值。因此需要研究者集中大量时间用来选择要研究的问题 在科学研究中最糟糕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有研究的冲动,没有研究的冲 动也就不会有研究的行动。当研究者处于没有问题的状态时,首要任务是开拓挖掘研究问题 当研究者处于众多问题包围之中时,主要任务是选择合适的可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问题的来源 从事教育研究,选择研究课题,研究者不外乎处于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奉命行事,研究问 题有些来自上级部门直接下达的研究任务,要求必须完成;二是来自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现 实需要,试图通过研究改善实际情况,变革现状:三是来自研究者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研 究问题可以从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两个方面展开 1、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是研究问题的主要来源。通常从教育实践的困难和需求入手,通过观察 分析教育现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以教育实践为着眼点来形成研究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考虑: (1)将教育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直接转化为研究问题 教育研究问题存在于教育实践活动中。在实践过程中问题是层出不穷、永无止境的。我们 可以把这些问题中重要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直接转化为研究问题。如:当前基础教育实践中提 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现实中的问题是:学生负担究竟有多重?如何实质性地减轻学生负 担?减轻学生负担究竟减什么?怎么减? (2)从教育实践的矛盾、困惑中寻找研究问题 当我们无法准确判断事物的合理性时,疑问便自然产生,就会在原来以为没有问题的地方 发现可研究的问题。如,课堂教学中究竞是以教师为主还是以学生为主?只有合作没有竞争的 教学存在吗?用档案袋方式评价学生学业成绩合适吗?百分制错在什么地方?用等级制评分真 的有利学生的发展? (3)抓住思想中的火花来形成研究问题
第二章 选择研究课题的方法 任何研究都是从研究问题开始的。教育研究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提出问题往往是研究的出发点,解决问题则是研究的终点。选择课题就是选择 要研究的对象,选择要研究的问题。 一、选择研究课题的意义 选择研究课题是研究设计的开端。万事开头难,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确实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即使有了合适的课题,要进一步界定清楚研究问题也相当困难。但是一旦研究问题 适当地界定,又有了合适的研究计划,那么以后的研究实施大致就可以顺利进行了。 教育研究的过程是问题层出不穷的过程,解决一个问题往往会冒出来十个问题。要发现或 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问题并非是件举手可得的事,常常要经历费尽苦心的探索和反反复复的思 考。一般情况下,研究者要了解研究问题可能的来源,然后依据选题的标准,运用适当的选题 策略,在众多的问题中发现研究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提出问题是选择课题的第一步。关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爱因斯坦曾有一段精辟的话,他 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 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 性,有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把提出问题看作科学研究过程中最重要、 最关键的一环,看作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一步。选择研究课题需要想象和洞见,而这些因素往 往决定了一项研究的最终价值。因此需要研究者集中大量时间用来选择要研究的问题。 在科学研究中最糟糕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有研究的冲动,没有研究的冲 动也就不会有研究的行动。当研究者处于没有问题的状态时,首要任务是开拓挖掘研究问题; 当研究者处于众多问题包围之中时,主要任务是选择合适的可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问题的来源 从事教育研究,选择研究课题,研究者不外乎处于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奉命行事,研究问 题有些来自上级部门直接下达的研究任务,要求必须完成;二是来自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现 实需要,试图通过研究改善实际情况,变革现状;三是来自研究者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研 究问题可以从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两个方面展开: 1、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是研究问题的主要来源。通常从教育实践的困难和需求入手,通过观察 分析教育现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以教育实践为着眼点来形成研究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考虑: (1)将教育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直接转化为研究问题 教育研究问题存在于教育实践活动中。在实践过程中问题是层出不穷、永无止境的。我们 可以把这些问题中重要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直接转化为研究问题。如:当前基础教育实践中提 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现实中的问题是:学生负担究竟有多重?如何实质性地减轻学生负 担?减轻学生负担究竟减什么?怎么减? (2)从教育实践的矛盾、困惑中寻找研究问题 当我们无法准确判断事物的合理性时,疑问便自然产生,就会在原来以为没有问题的地方 发现可研究的问题。如,课堂教学中究竟是以教师为主还是以学生为主?只有合作没有竞争的 教学存在吗?用档案袋方式评价学生学业成绩合适吗?百分制错在什么地方?用等级制评分真 的有利学生的发展? (3)抓住思想中的火花来形成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并非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产生的,有时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来自灵感,来自突发的 联想。如,当苹果落到牛顿的头上,牛顿突发奇想:为什么苹果往下掉,不往上飞?由此产生 了研究问题。又如,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错误没有必要去纠正,随着训练量的增加,错误会自 然矫正。有些错误必须及时矫正,否则会先入为主,形成定势。产生的研究问题是:错误有哪 些类型?哪些错误必须有错必纠?哪些可以听其自然? (4)凭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发现研究问题 个人经验是寻找研究问题的最重要的资源,当教育现象与个人经验不相吻合,产生冲突, 我们就可以从冲突、不满意、需要改进的地方入手,去发现可以研究的问题。如,有些老师根 据经验发现,强化训练有助于迅速提高测验成绩,因此着手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强化训练,来 提高教学效率。 (5)从有争议的讨论焦点或热点问题上选择研究问题 焦点和热点问题是社会大众关注的论题,反映了社会的关心和需求,常常是研究问题之所 在。如,人的素质究竞指什么?创造性能教吗?教出来的是创造性吗? 2、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是形成研究问题的另一个来源。通常从阅读有关理论、文献出发,从相关理论中 推演出某种假设、理念、原则,然后再作为问题进行研究。以教育理论为着眼点来形成研究问 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承袭已有的研究成果来探究新的问题 原有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冒出来,科学研究就是在不断的解决旧问题和不断的涌 现新问题中发展前进,要解决的问题不会是越来越少,只能是越来越多。如:成功教育、愉快 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有其积极作用,但在教育教学中是否只能给予成功和愉快的情绪体验?挫折 和失败在教育教学中究竟起怎样的作用?正强化和负强化在教育中各有哪些作用?适用条件有 哪些? (2)在理论空白处挖掘问题 教育研究领域内尚有许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在这些领域中进行挖掘,可以产生很多可以 研究的问题。如:学生是怎样学会知识的?学生是怎样理解知识的?如何知道学生掌握知识的 程度?知识教学教到怎样程度为止? (3)在理论观点的争议中寻找问题 不同的理论观点,有争议的问题本身就给我们提供了互相冲突的对立面,为提出研究问题 提供了参照。如: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对 知识的理解是教会的还是学会的? (4)以反其道而行之来开拓问题 当站在一个观点的反面,以走极端的形式来看问题时,常常会打开视野,产生许多有价值 的研究问题。如,当人们都在谈论教师如何教时,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学生如何学;当大家都 在讨论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时,我们可以反过来考虑学校教育中哪些方面不属于素质教育;三十 多年前,当人们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天经地义的指标时,前苏联的阿莫纳什维利则提出取消分 数的教学。当大家对给差生补缺补差的效果莫衷一是时,前苏联的雷先科娃则在进行让数学学 科的差生先学60课时以后要教内容的实验。 (5)在阅读理论、审视理论的过程中构思研究问题 教育研究问题可以从学术理论推演或验证中得来,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可以启发研究者构思 研究问题的灵感,了解或提示研究问题的方向,为形成研究问题提供参照 教育研究领域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要发现或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问题却不是一件容易的 事,需要研究者从各个可能的来源去寻找、思考,去发现合适的研究问题。个人的教育教学经 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相关的文献资料;教育教学中争论的问题;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等, 都是形成研究问题的重要来源。 三、选择研究课题的思维策略
研究问题并非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产生的,有时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来自灵感,来自突发的 联想。如,当苹果落到牛顿的头上,牛顿突发奇想:为什么苹果往下掉,不往上飞?由此产生 了研究问题。又如,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错误没有必要去纠正,随着训练量的增加,错误会自 然矫正。有些错误必须及时矫正,否则会先入为主,形成定势。产生的研究问题是:错误有哪 些类型?哪些错误必须有错必纠?哪些可以听其自然? (4)凭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发现研究问题 个人经验是寻找研究问题的最重要的资源,当教育现象与个人经验不相吻合,产生冲突, 我们就可以从冲突、不满意、需要改进的地方入手,去发现可以研究的问题。如,有些老师根 据经验发现,强化训练有助于迅速提高测验成绩,因此着手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强化训练,来 提高教学效率。 (5)从有争议的讨论焦点或热点问题上选择研究问题 焦点和热点问题是社会大众关注的论题,反映了社会的关心和需求,常常是研究问题之所 在。如,人的素质究竟指什么?创造性能教吗?教出来的是创造性吗? 2、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是形成研究问题的另一个来源。通常从阅读有关理论、文献出发,从相关理论中 推演出某种假设、理念、原则,然后再作为问题进行研究。以教育理论为着眼点来形成研究问 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承袭已有的研究成果来探究新的问题 原有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冒出来,科学研究就是在不断的解决旧问题和不断的涌 现新问题中发展前进,要解决的问题不会是越来越少,只能是越来越多。如:成功教育、愉快 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有其积极作用,但在教育教学中是否只能给予成功和愉快的情绪体验?挫折 和失败在教育教学中究竟起怎样的作用?正强化和负强化在教育中各有哪些作用?适用条件有 哪些? (2)在理论空白处挖掘问题 教育研究领域内尚有许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在这些领域中进行挖掘,可以产生很多可以 研究的问题。如:学生是怎样学会知识的?学生是怎样理解知识的?如何知道学生掌握知识的 程度?知识教学教到怎样程度为止? (3)在理论观点的争议中寻找问题 不同的理论观点,有争议的问题本身就给我们提供了互相冲突的对立面,为提出研究问题 提供了参照。如: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对 知识的理解是教会的还是学会的? (4)以反其道而行之来开拓问题 当站在一个观点的反面,以走极端的形式来看问题时,常常会打开视野,产生许多有价值 的研究问题。如,当人们都在谈论教师如何教时,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学生如何学;当大家都 在讨论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时,我们可以反过来考虑学校教育中哪些方面不属于素质教育;三十 多年前,当人们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天经地义的指标时,前苏联的阿莫纳什维利则提出取消分 数的教学。当大家对给差生补缺补差的效果莫衷一是时,前苏联的雷先科娃则在进行让数学学 科的差生先学 60 课时以后要教内容的实验。 (5)在阅读理论、审视理论的过程中构思研究问题 教育研究问题可以从学术理论推演或验证中得来,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可以启发研究者构思 研究问题的灵感,了解或提示研究问题的方向,为形成研究问题提供参照。 教育研究领域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要发现或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问题却不是一件容易的 事,需要研究者从各个可能的来源去寻找、思考,去发现合适的研究问题。个人的教育教学经 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相关的文献资料;教育教学中争论的问题;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等, 都是形成研究问题的重要来源。 三、选择研究课题的思维策略
研究者的科硏能力体现在能否发现研究问题上。要发现问题,研究者首先必须对所硏究的 问题领域有基本的了解,这是从事该项研究的知识基础。第二是要经常关注研究动态的发展 了解热点,把握时代脉搏,站在研究的前沿。第三应具有不安于现状,求变革的心态。第四要 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盲目服从。选择课题的思维策略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二条 1、怀疑 怀疑是产生研究问题的最简便、最常用的思维策略,怀疑是每个人的天赋权力。当你对原 有的理论、观点、行为的正确性无法作出明确判断时,怀疑便会自然产生。怀疑能引起人们对 事物合理性的重新思考,会在原以为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新的问题。一般来说,学科发展水平 越低,值得怀疑的结论越多:实践越是依赖于经验和常识,可信程度也就越低。教育学科与其 它学科相比还比较年轻,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发展的水平和层次还不高,因此通过怀疑产生新 问题的机会很多。 例如,大家都知道掌握知识需要不断的强化和重复,要经常复习,这是常识。但是如何强 化?如何重复?什么时候重复?需要重复多少次?什么样的重复效果最好?个体之间重复的差 异有多大?为什么有些知识无需重复,一次便可记忆终身,而有些知识则要多次重复,甚至重 复几十次还是记不住?以上这些问题都是通过怀疑产生的 通过怀疑提出新问题时应考虑怀疑的依据,怀疑的依据可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考虑。从 实践着眼,怀疑的依据可以来自经验和事实,当结论与经验不符或结论与事实不一致时,怀疑 就会产生:从理论着眼,逻辑则是检验理论合理性的工具,当我们发觉某种理论、观点不符合 逻辑,那我们完全有理由对此提出怀疑 怀疑是研究人员应具备的思维策略,富有怀疑精神的人往往更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品质,而 缺乏怀疑精神的人则更相信权威或书本。在教育实践中,当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观测到的事实与 现成的理论、权威的观点或大纲的规定相矛盾时,有些人习惯于自责,否认自己的经验,不相 信自己的感受,总认为是自己出错,没按要求做,没做好;有些人则会反问:现成的理论、权 威的观点、大纲的规定是否正确,是否合理。在形成课题的过程中,更需要的是第二种人的那 种思维品质。研究者不应该把现存的现象都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不可改变的;不应该把现有的 结论都看作是绝对正确的、无可挑剔的:不应该盲目轻信书本上的观点和权威的言论。要敢于 质疑问难,即使是正确的结论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怀疑。 通过怀疑提出问题,最终研究结果可能有二,一是证实了怀疑是对的,得出了新的结论: 二是证明怀疑是错的,维持了原来的结论。第一种结果当然是理想的、令人满意的,第二种结 果虽然怀疑被否决,但否认本身就是科学认识的一种形式,也是研究结果的组成部分。 2、变换角度 变换角度则是改变原来的思维路线,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发现新的探索天地,它不以 否定原有结论为前提,它需要摆脱以往的思维定势和已有知识的影响,另辟蹊径,思维形式为 发散思维、横向思维。正如要描述一个建筑物,可以从建筑物的前后左右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 描述,也可以深入到建筑物的内部一层一层、一间一间的细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看 会有不同的感受,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会形成不同的问题。 以变换角度的方式去观察,去发现问题的可能性很大。由于发散思维的不定向性和产生结 果的多样性,这种思维策略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并且对每一个人都是开放的。一般来说,在课 题形成过程中,变换思考角度的基本方向是:向研究较少的、较薄弱的方面转化,向研究的空 白点上转化 虽然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在基本走向上是根本不同的思维策略,但正像一枚硬币有正反两 个面一样,二者不能互相代替,然而二者可以互相补充,发散思维常常产生某种新问题、新想 法,对发现问题起决定作用,而逻辑思维则完善、拓展这些新问题、新想法,对确定课题起决 定作用 四、选择研究课题的标准 选择研究问题的基本准则有三
研究者的科研能力体现在能否发现研究问题上。要发现问题,研究者首先必须对所研究的 问题领域有基本的了解,这是从事该项研究的知识基础。第二是要经常关注研究动态的发展, 了解热点,把握时代脉搏,站在研究的前沿。第三应具有不安于现状,求变革的心态。第四要 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盲目服从。选择课题的思维策略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二条: 1、 怀疑 怀疑是产生研究问题的最简便、最常用的思维策略,怀疑是每个人的天赋权力。当你对原 有的理论、观点、行为的正确性无法作出明确判断时,怀疑便会自然产生。怀疑能引起人们对 事物合理性的重新思考,会在原以为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新的问题。一般来说,学科发展水平 越低,值得怀疑的结论越多;实践越是依赖于经验和常识,可信程度也就越低。教育学科与其 它学科相比还比较年轻,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发展的水平和层次还不高,因此通过怀疑产生新 问题的机会很多。 例如,大家都知道掌握知识需要不断的强化和重复,要经常复习,这是常识。但是如何强 化?如何重复?什么时候重复?需要重复多少次?什么样的重复效果最好?个体之间重复的差 异有多大?为什么有些知识无需重复,一次便可记忆终身,而有些知识则要多次重复,甚至重 复几十次还是记不住?以上这些问题都是通过怀疑产生的。 通过怀疑提出新问题时应考虑怀疑的依据,怀疑的依据可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考虑。从 实践着眼,怀疑的依据可以来自经验和事实,当结论与经验不符或结论与事实不一致时,怀疑 就会产生;从理论着眼,逻辑则是检验理论合理性的工具,当我们发觉某种理论、观点不符合 逻辑,那我们完全有理由对此提出怀疑。 怀疑是研究人员应具备的思维策略,富有怀疑精神的人往往更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品质,而 缺乏怀疑精神的人则更相信权威或书本。在教育实践中,当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观测到的事实与 现成的理论、权威的观点或大纲的规定相矛盾时,有些人习惯于自责,否认自己的经验,不相 信自己的感受,总认为是自己出错,没按要求做,没做好;有些人则会反问:现成的理论、权 威的观点、大纲的规定是否正确,是否合理。在形成课题的过程中,更需要的是第二种人的那 种思维品质。研究者不应该把现存的现象都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不可改变的;不应该把现有的 结论都看作是绝对正确的、无可挑剔的;不应该盲目轻信书本上的观点和权威的言论。要敢于 质疑问难,即使是正确的结论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怀疑。 通过怀疑提出问题,最终研究结果可能有二,一是证实了怀疑是对的,得出了新的结论; 二是证明怀疑是错的,维持了原来的结论。第一种结果当然是理想的、令人满意的,第二种结 果虽然怀疑被否决,但否认本身就是科学认识的一种形式,也是研究结果的组成部分。 2、 变换角度 变换角度则是改变原来的思维路线,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发现新的探索天地,它不以 否定原有结论为前提,它需要摆脱以往的思维定势和已有知识的影响,另辟蹊径,思维形式为 发散思维、横向思维。正如要描述一个建筑物,可以从建筑物的前后左右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 描述,也可以深入到建筑物的内部一层一层、一间一间的细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看, 会有不同的感受,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会形成不同的问题。 以变换角度的方式去观察,去发现问题的可能性很大。由于发散思维的不定向性和产生结 果的多样性,这种思维策略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并且对每一个人都是开放的。一般来说,在课 题形成过程中,变换思考角度的基本方向是:向研究较少的、较薄弱的方面转化,向研究的空 白点上转化。 虽然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在基本走向上是根本不同的思维策略,但正像一枚硬币有正反两 个面一样,二者不能互相代替,然而二者可以互相补充,发散思维常常产生某种新问题、新想 法,对发现问题起决定作用,而逻辑思维则完善、拓展这些新问题、新想法,对确定课题起决 定作用。 四、选择研究课题的标准 选择研究问题的基本准则有三:
1、问题必须有价值 所选问题的价值表现在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理论价值在于有关知识的拓展,能为教育理 论増添新内容,如理论的构建、发展、完善,对原有理论的检验或突破等。应用价值在于解决 现实问题,用于直接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或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 选择问题应根据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需要,选择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上有较大意义 的问题进行研究 2、问题必须有新意 教育研究是探索未知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选择的问题应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 决的问题。科研选题最忌讳的是无意义地重复别人的研究。选择问题要有新意是指要从新问题、 新事物、新理论、新思想、新经验、新方法、新设计中选题: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从热点上选 题:要从独特的角度来看问题,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进行挖掘。所选问题要具有原创性和唯 性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重复别人的研究通常不能算作科学研究。但是我们也要清醒 地认识到,任何研究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总是有所继承,有所借鉴。创新并非要 求所研究的一切都是独创的,全新的。选择一个别人未曾研究过的问题是创新:用与别人的研 究方法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同一个问题也是创新:将某个理论、某种方法应用到新的研究领域中 去,这还是创新 3、问题必须有可行性 所选的问题本身应该是可以研究的,存在被解决的可能性。研究的可行性包括三个方面的 条件 (1)主观条件涉及研究人员自身的素质,包括研究者的知识基础、科研能力、实践经验、专 业特长、研究兴趣等。从事课题研究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与技 术,以及研究的动力—一兴趣。凡研究者的知识与能力所不及者,即使与兴趣相符,也须慎重 考虑。 (2)客观条件涉及研究的物资条件,包括研究规模和范围:占有资料的完备程度:研究必 的时间、经费、人力、物力,以及课题实施的可行程度。通常要考虑问题本身是否可行:研究 方法是否可行:伦理道德上是否可行:资源的使用是否可行:资料收集是否可行等。客观条件 是课题研究的硬指标,无论哪个条件不具备或可行性很低,都有可能导致研究工作只限于纸上 (3)时机条件涉及与研究有关的理论、工具、技术手段的发展成熟程度。当时机条件还不成 熟,任何努力都是枉然 个好的研究问题应该同时具备价值、创新、可行三条准则,缺一不可 安德生( G Anderson)将适合于进行课题研究的好的问题的特征概括为10条①,可作为选择课 题的参考。 1、问题能被清晰、准确地陈述 2、问题能概括与研究有关的一系列具体问题。 3、问题具有理论背景或基础。 4、问题与一个或多个研究学术领域相关 5、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文献供参考 6、问题具有潜在的意义和重要性 7、问题能在一定的时间和经费范围内完成。 8、能够获得或收集到足够的资料 9、研究者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这个问题 10、问题是新的,还没有充分满意的答案 当然,一个好的研究问题要全部具备以上条件是困难的,但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必须具备绝大部 aNderson, G. (1999). Fundamental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 Ed), The Falmer Press, 39-41
1、问题必须有价值 所选问题的价值表现在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理论价值在于有关知识的拓展,能为教育理 论增添新内容,如理论的构建、发展、完善,对原有理论的检验或突破等。应用价值在于解决 现实问题,用于直接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或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 选择问题应根据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需要,选择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上有较大意义 的问题进行研究。 2、 问题必须有新意 教育研究是探索未知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选择的问题应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 决的问题。科研选题最忌讳的是无意义地重复别人的研究。选择问题要有新意是指要从新问题、 新事物、新理论、新思想、新经验、新方法、新设计中选题;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从热点上选 题;要从独特的角度来看问题,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进行挖掘。所选问题要具有原创性和唯一 性。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重复别人的研究通常不能算作科学研究。但是我们也要清醒 地认识到,任何研究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总是有所继承,有所借鉴。创新并非要 求所研究的一切都是独创的,全新的。选择一个别人未曾研究过的问题是创新;用与别人的研 究方法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同一个问题也是创新;将某个理论、某种方法应用到新的研究领域中 去,这还是创新。 3、 问题必须有可行性 所选的问题本身应该是可以研究的,存在被解决的可能性。研究的可行性包括三个方面的 条件: (1)主观条件 涉及研究人员自身的素质,包括研究者的知识基础、科研能力、实践经验、专 业特长、研究兴趣等。从事课题研究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与技 术,以及研究的动力——兴趣。凡研究者的知识与能力所不及者,即使与兴趣相符,也须慎重 考虑。 (2)客观条件 涉及研究的物资条件,包括研究规模和范围;占有资料的完备程度;研究必需 的时间、经费、人力、物力,以及课题实施的可行程度。通常要考虑问题本身是否可行;研究 方法是否可行;伦理道德上是否可行;资源的使用是否可行;资料收集是否可行等。客观条件 是课题研究的硬指标,无论哪个条件不具备或可行性很低,都有可能导致研究工作只限于纸上 谈兵。 (3)时机条件 涉及与研究有关的理论、工具、技术手段的发展成熟程度。当时机条件还不成 熟,任何努力都是枉然。 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应该同时具备价值、创新、可行三条准则,缺一不可。 安德生(G.Anderson)将适合于进行课题研究的好的问题的特征概括为 10 条①,可作为选择课 题的参考。 1、 问题能被清晰、准确地陈述。 2、 问题能概括与研究有关的一系列具体问题。 3、 问题具有理论背景或基础。 4、 问题与一个或多个研究学术领域相关。 5、 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文献供参考。 6、 问题具有潜在的意义和重要性。 7、 问题能在一定的时间和经费范围内完成。 8、 能够获得或收集到足够的资料。 9、 研究者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这个问题。 10、问题是新的,还没有充分满意的答案。 当然,一个好的研究问题要全部具备以上条件是困难的,但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必须具备绝大部 ①Anderson, G. (1999). Fundamental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 Ed), The Falmer Press, 39-41
分的条件 选择课题还要考虑两点:一是问题值不值得去研究,要象顾炎武所说的“必古人之所未及 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这样的问题值得去研究:二是这个问题自己能不能做下来,主要涉及研 究者以往的积累和能力,以及有没有完成的可能性。这两点锁定以后,再选课题,成功的把握 就比较大了 五、研究问题的表述 研究问题是一种意义或内涵不明确、信息不充分、需要进一步探究的状态:是等待研究者 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来解释的待答问题。既然是问题,那么在表述上必定是疑问句形式。从解 决问题的性质、对事物了解程度和探求的深度来看,研究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描述性问题 描述性问题主要是对事物或现象进行叙述,了解现状,探讨是什么(what)的问题。通常 只涉及一个变量 例:高中生报考理科人数比率是多少? 城市小学毕业生识字量是多少? 中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程度如何? 2、相关性问题 相关性问题主要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密切程度,探讨如何(how)的问题。通常涉及 两个变量 例:学生的智力与学业成绩有关联吗? 家长的社会地位和学生的道德品质有联系吗? 小学生的识字量与语文学业成绩相关吗? 3、因果性问题 因果性问题主要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规律性,探讨为什么(way)的问题。通常也 涉及两个变量。 例:挫折会导致学生侵犯性行为吗? 兴趣能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吗? 个别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业成就吗 以上各类研究问题,有的比较概括,有的比较具体,但所有问题都包含了可以操作或测量 的变量,这是研究问题的基本条件。 研究问题从表述上最好能涉及两个变量,这样硏究问题就会变得具体明确。如果研究问题 只涉及一个变量,人们往往难以知道研究者究竟会做怎样的研究,会研究到什么层次。一个变 量的研究是发散型的,它可能会与任何有关的变量联系,这种联系的数量是无限的。见图2-1: 变量 图2-1一个变量的研究取向示意图
分的条件。 选择课题还要考虑两点:一是问题值不值得去研究,要象顾炎武所说的“必古人之所未及 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这样的问题值得去研究;二是这个问题自己能不能做下来,主要涉及研 究者以往的积累和能力,以及有没有完成的可能性。这两点锁定以后,再选课题,成功的把握 就比较大了。 五、研究问题的表述 研究问题是一种意义或内涵不明确、信息不充分、需要进一步探究的状态;是等待研究者 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来解释的待答问题。既然是问题,那么在表述上必定是疑问句形式。从解 决问题的性质、对事物了解程度和探求的深度来看,研究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 描述性问题 描述性问题主要是对事物或现象进行叙述,了解现状,探讨是什么(what)的问题。通常 只涉及一个变量。 例:高中生报考理科人数比率是多少? 城市小学毕业生识字量是多少? 中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程度如何? 2、 相关性问题 相关性问题主要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密切程度,探讨如何(how)的问题。通常涉及 两个变量。 例:学生的智力与学业成绩有关联吗? 家长的社会地位和学生的道德品质有联系吗? 小学生的识字量与语文学业成绩相关吗? 3、 因果性问题 因果性问题主要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规律性,探讨为什么(way)的问题。通常也 涉及两个变量。 例:挫折会导致学生侵犯性行为吗? 兴趣能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吗? 个别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业成就吗? 以上各类研究问题,有的比较概括,有的比较具体,但所有问题都包含了可以操作或测量 的变量,这是研究问题的基本条件。 研究问题从表述上最好能涉及两个变量,这样研究问题就会变得具体明确。如果研究问题 只涉及一个变量,人们往往难以知道研究者究竟会做怎样的研究,会研究到什么层次。一个变 量的研究是发散型的,它可能会与任何有关的变量联系,这种联系的数量是无限的。见图 2-1: 图 2-1 一个变量的研究取向示意图 变量
当研究问题涉及两个变量,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是线性的、对应的。见图2-2: 变量2 图2-2两个变量的研究取向示例 研究问题不仅是研究者的疑惑和困难,也是整个研究活动的指南。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 收集、分析有关资料来回答提出的研究问题。既然研究问题是研究行动的方向和中心,那么研 究问题就必需明确具体,要有较好的操作性。 例如:(1)上海市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理想吗? (2)上海市中小学生患近视的人数比率是多少? 以上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不够明确,过于笼统,并且涉及价值判断,人们难以知道怎样 的健康状态是理想的。第二个问题比较明确具体,容易操作,只要确定近视的标准,通过测量 就可以获得数据。 在教育研究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多如牛毛,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课题的, 问题有大小、主次、轻重、缓急之分,因此研究什么问题是一个选择的问题。选择问题就是按 定的标准和条件,在可供选择的问题中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选择问题就 是确定研究课题 六、选择研究课题的具体方法 选择研究课题要力求做到小题大做,课题的切入口要小,但解释面要大。小题小做可以做 到小巧玲珑,就事论事,但没多大意思:大题大做当然好,但往往受条件的限制,难以承担, 需要多年甚至一辈子的精力;大题小做,名不副实,往往只能是经验、感想、体会之类,有失 肤浅:最合适的是小题大做。因为在研究能力不是特别强、知识积累不是很雄厚时,大题大做 会有困难,而小题大做有可能使你的成果比较结实。做学问、搞研究就要象陈垣先生所说那样 “竭泽而渔”。小题大做可以做得到,但若大题大做则不可能。 小题大做的意思是要将课题做深做透,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另外,目标集中的课题研 究也容易加以控制。但是,并非所有小题都可以大做的。这里,需要研究者的眼光、经验和洞 察力,要学会在一个富有潜力的小题目里做出大文章。有些小题可以大做,有些则大做不了。 这取决于小题背后有无大的理论背景,也取决于课题本身的潜力,以及研究者的挖掘能力。我 们希望的是进去时很小,出来时很大。这是研究的理想状态。下面介绍几个选择课题的具体方 法 1、聚焦选题法 研宄课题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缩小搜索包围圈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从朦胧、 粗略的研究方向向具体、明确的研究课题逐步逼近的过程。见图2-3:
当研究问题涉及两个变量,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是线性的、对应的。见图 2-2: 图 2-2 两个变量的研究取向示例 研究问题不仅是研究者的疑惑和困难,也是整个研究活动的指南。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 收集、分析有关资料来回答提出的研究问题。既然研究问题是研究行动的方向和中心,那么研 究问题就必需明确具体,要有较好的操作性。 例如:(1)上海市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理想吗? (2)上海市中小学生患近视的人数比率是多少? 以上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不够明确,过于笼统,并且涉及价值判断,人们难以知道怎样 的健康状态是理想的。第二个问题比较明确具体,容易操作,只要确定近视的标准,通过测量 就可以获得数据。 在教育研究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多如牛毛,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课题的, 问题有大小、主次、轻重、缓急之分,因此研究什么问题是一个选择的问题。选择问题就是按 一定的标准和条件,在可供选择的问题中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选择问题就 是确定研究课题。 六、选择研究课题的具体方法 选择研究课题要力求做到小题大做,课题的切入口要小,但解释面要大。小题小做可以做 到小巧玲珑,就事论事,但没多大意思;大题大做当然好,但往往受条件的限制,难以承担, 需要多年甚至一辈子的精力;大题小做,名不副实,往往只能是经验、感想、体会之类,有失 肤浅;最合适的是小题大做。因为在研究能力不是特别强、知识积累不是很雄厚时,大题大做 会有困难,而小题大做有可能使你的成果比较结实。做学问、搞研究就要象陈垣先生所说那样 “竭泽而渔”。小题大做可以做得到,但若大题大做则不可能。 小题大做的意思是要将课题做深做透,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另外,目标集中的课题研 究也容易加以控制。但是,并非所有小题都可以大做的。这里,需要研究者的眼光、经验和洞 察力,要学会在一个富有潜力的小题目里做出大文章。有些小题可以大做,有些则大做不了。 这取决于小题背后有无大的理论背景,也取决于课题本身的潜力,以及研究者的挖掘能力。我 们希望的是进去时很小,出来时很大。这是研究的理想状态。下面介绍几个选择课题的具体方 法。 1、聚焦选题法 研究课题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缩小搜索包围圈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从朦胧、 粗略的研究方向向具体、明确的研究课题逐步逼近的过程。见图 2-3: 变量 1 变量 2
研究方向 研究课题 图2-3课题聚焦法形成示意图 选择硏究课题的具体过程可以分为确定硏究方向:课题聚焦:决定硏究方法三个步骤: 首先,初步确定研究的方向或范围。研究课题形成之初,只是一个宽泛粗略的课题,它可 以来源于研究者的经验和兴趣,也可以来自对文献的査阅或对理论的思考。这时的课题通常是 朦胧模糊的,抽象笼统的,只是大概的研究方向或范围。 其次,课题聚焦。课题聚焦就是对初定的课题进行分解,将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因素罗列出 来,逐步缩小课题范围,向课题焦点逼近的过程。 例如,初步确定的课题范围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研究,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个变量是个 很大的范畴,从中可以分解出许多与学生学习成就有关的因素,如,年龄、性别、学习能力、 动机、兴趣、性格、学习策略、教师、教材、教学方法、学习环境、家庭状况.….研究者可将 这些影响学习的因素尽可能地罗列。当然,研究者不可能去研究罗列的所有因素,而只能是选 择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进行研究。如,研究学生性格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或研究学习策 略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这样课题范围就大大的缩小了,课题的焦点就集中了。有时可能还需将 所选因素再具体化,再分解,再进一步“聚焦”,直到研究者满意为止 选题从大的范围到具体的某一点,是不断缩小包围圈的过程,也是研究者思考不断深入的 过程。是将问题不断推进,课题不断成熟的过程。当然,光凭这一点进行研究是不够的,对这 点的研究要能够放大,研究结果能解释更大的范围。要以小见大,就像一个沙漏。瓶颈就是 硏究课题的切入点,沙从瓶颈中的一个点漏下来,到瓶底则覆盖一个面,瓶底就是研究课题要 解释的范围。见图2-4 范围 课题 范围 图2-4选题以小见大示意图 2菜单选题法 菜单选题法类似于计算机程序中的下拉菜单,又称分解菜单法。这种方法是将某一研究范 围分成许多类别,然后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其中一个类别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当然,如果类别
图 2-3 课题聚焦法形成示意图 选择研究课题的具体过程可以分为确定研究方向;课题聚焦;决定研究方法三个步骤: 首先,初步确定研究的方向或范围。研究课题形成之初,只是一个宽泛粗略的课题,它可 以来源于研究者的经验和兴趣,也可以来自对文献的查阅或对理论的思考。这时的课题通常是 朦胧模糊的,抽象笼统的,只是大概的研究方向或范围。 其次,课题聚焦。课题聚焦就是对初定的课题进行分解,将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因素罗列出 来,逐步缩小课题范围,向课题焦点逼近的过程。 例如,初步确定的课题范围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研究,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个变量是个 很大的范畴,从中可以分解出许多与学生学习成就有关的因素,如,年龄、性别、学习能力、 动机、兴趣、性格、学习策略、教师、教材、教学方法、学习环境、家庭状况……研究者可将 这些影响学习的因素尽可能地罗列。当然,研究者不可能去研究罗列的所有因素,而只能是选 择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进行研究。如,研究学生性格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或研究学习策 略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这样课题范围就大大的缩小了,课题的焦点就集中了。有时可能还需将 所选因素再具体化,再分解,再进一步“聚焦”,直到研究者满意为止。 选题从大的范围到具体的某一点,是不断缩小包围圈的过程,也是研究者思考不断深入的 过程。是将问题不断推进,课题不断成熟的过程。当然,光凭这一点进行研究是不够的,对这 一点的研究要能够放大,研究结果能解释更大的范围。要以小见大,就像一个沙漏。瓶颈就是 研究课题的切入点,沙从瓶颈中的一个点漏下来,到瓶底则覆盖一个面,瓶底就是研究课题要 解释的范围。见图 2-4: 范围 课题 范围 图 2-4 选题以小见大示意图 2 菜单选题法 菜单选题法类似于计算机程序中的下拉菜单,又称分解菜单法。这种方法是将某一研究范 围分成许多类别,然后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其中一个类别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当然,如果类别 研究课题 研究方向
还不够具体眀确,可再将该类的某一项分成更细的次类别,再进行选择,直至获得满意的课题 为止。以上例研究学生学习效果为例,具体过程见图2-5 性别 性格 学习能力 练习次数 学习动机 练习时间 学习兴趣 练习形式 学习策略 练习内容 教师 练习情景 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风格 练习方式 教材 练习难度 练习方法}课内练习 学习环境 课外练习 伴 练习效果 班级气氛 家庭状况 图2-5研究课题分解菜单示例 图2-5这份菜单表明,当我们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可将影响学习效果的有关因素尽 可能地罗列,当然我们不可能去研究罗列的所有因素,而是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因素进行研究。 如图2-5中,我们选中“练习方法”,但是我们感到“练习方法”仍然范围较大,难以操作,因 此将“练习方法”再作分解,最后我们的课题焦点落在“练习时间”上,研究课题可以表述为 练习时间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研究”。一般说来研究课题的菜单分解到三级菜单这样的课题必 定是具体明确的,可以操作的了 3、多维选题法 菜单选题法是从一个总研究方向出发,不断地分解具体的因素,从而使研究课题具体化 可操作化。多维选题法则是从两个以上的层面来考虑问题的选题方法。具体操作是先选两个或 两个以上相关的研究领域,应用菜单选题法,在每个研究维度中尽可能罗列各种可能的因素 然后将任何两个有关的因素连接起来,构成研究问题。这种选题方法又称为多层面模式选题法①。 例如要对教学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先列出“教学因素”、“教学活动”和“教学成果”三个 维度,在每个维度之下罗列各种可能的次级因素,然后根据研究者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合适的 研宄课题,例如,以教学因素中的“学生”为例,“学生”可以和教学活动或教学效果中的任何 项目联系,组合成一个个研究课题。见图2-6所示 ①吴明清:《教育研究:基本观念与方法之分析》,(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年,第160-161页
还不够具体明确,可再将该类的某一项分成更细的次类别,再进行选择,直至获得满意的课题 为止。以上例研究学生学习效果为例,具体过程见图 2-5: 年龄 性别 性格 学习能力 练习次数 学习动机 练习时间 学习兴趣 练习形式 学习策略 练习内容 教师 练习情景 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风格 练习方式 教材 练习难度 练习方法 课内练习 学习环境 课外练习 同伴 练习效果 班级气氛 . 家庭状况 . . . . . 图 2-5 研究课题分解菜单示例 图 2-5 这份菜单表明,当我们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效果时, 可将影响学习效果的有关因素尽 可能地罗列,当然我们不可能去研究罗列的所有因素,而是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因素进行研究。 如图 2-5 中,我们选中“练习方法”,但是我们感到“练习方法”仍然范围较大,难以操作,因 此将“练习方法”再作分解,最后我们的课题焦点落在“练习时间”上,研究课题可以表述为 “练习时间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研究”。一般说来,研究课题的菜单分解到三级菜单,这样的课题必 定是具体明确的,可以操作的了。 3、多维选题法 菜单选题法是从一个总研究方向出发,不断地分解具体的因素,从而使研究课题具体化、 可操作化。多维选题法则是从两个以上的层面来考虑问题的选题方法。具体操作是先选两个或 两个以上相关的研究领域,应用菜单选题法,在每个研究维度中尽可能罗列各种可能的因素, 然后将任何两个有关的因素连接起来,构成研究问题。这种选题方法又称为多层面模式选题法①。 例如要对教学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先列出“教学因素”、“教学活动”和“教学成果”三个 维度,在每个维度之下罗列各种可能的次级因素,然后根据研究者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合适的 研究课题,例如,以教学因素中的“学生”为例,“学生”可以和教学活动或教学效果中的任何 项目联系,组合成一个个研究课题。见图 2-6 所示。 ① 吴明清:《教育研究:基本观念与方法之分析》,(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 年,第 160-161 页
教学因素 教学活动 教学效果 学生 适应社会需求 教师 满足个人需要 社会 改变学习态度 环境 提高认知能力 教材 学习方法 掌握技能技巧 教具 陶冶情操 图2-6多维分类选题法示例 在实际选题过程中,可以将教学因素中的“学生”与“学习方法”联系起来作为研究问题, 如果觉得这个研究问题还不够具体,还可将”学生”和“学习方法”作进一步分解,最后将某一种 学生因素(如学生性格)与某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如发现法)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研究课题 可以是“发现法对不同性格学生进行教学的效果研究?”。我们也可以将“学习方法”与“改变 学习态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研究课题可以是“学习方法与学生学习态度的关系研究”。 从理论上说,多维分类选题法所产生的课题数量是各个因素数量的组合。我们以教学因素 这一列中的“教师因素”为例,教师因素可以分别和教学活动中的每个项目组成课题,如:“教 师因素与班级组织形式”、“教师因素与师生关系”、“教师因素与教学计划”、“教师因素与 教学目标”、“教师因素与学习方法”、“教师因素与教具”等。同样道理,教师因素也可以分 别和教学效果中的每个项目组成课题。 每一领域分解的因素越多,可以组合的可能课题也就越多。在如此众多的课题组合中选择 必定存在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必定会有他人想也没有想到过的、有新意的研究课题,研究者选 择课题的余地就会大得多 4、矩阵选题法 有时,也可以采用排列矩阵的方式来选择研究课题。例如,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 研究,但我们还不知道研究该从哪里入手,研究的切入口在哪里。因此必须使问题明确化、具 体化。采用矩阵选题法可将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可能因素尽量罗列,如以前的经验;对教师的 态度;学习的动机:学习的能力;知识基础;练习量:认知特征:性格:性别:班级气氛;课 堂组织 方式等。然后将这些因素排列成一个矩阵,再在矩阵因素之间进行选择①。见图 2-7: ①吴明清:《教育研究:基本观念与方法之分析》,(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年,第161-162页
教学因素 教学活动 教学效果 学生 班级组织形式 适应社会需求 教师 师生关系 满足个人需要 社会 教学计划 改变学习态度 环境 教学目标 提高认知能力 教材 学习方法 掌握技能技巧 . 教具 陶冶情操 . . . . . . . . 图 2-6 多维分类选题法示例 在实际选题过程中,可以将教学因素中的“学生”与“学习方法”联系起来作为研究问题, 如果觉得这个研究问题还不够具体,还可将”学生”和“学习方法”作进一步分解,最后将某一种 学生因素(如学生性格)与某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如发现法)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研究课题 可以是“发现法对不同性格学生进行教学的效果研究?”。我们也可以将“学习方法”与“改变 学习态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研究课题可以是“学习方法与学生学习态度的关系研究”。 从理论上说,多维分类选题法所产生的课题数量是各个因素数量的组合。我们以教学因素 这一列中的“教师因素”为例,教师因素可以分别和教学活动中的每个项目组成课题,如:“教 师因素与班级组织形式”、“ 教师因素与师生关系”、“ 教师因素与教学计划”、“ 教师因素与 教学目标”、“ 教师因素与学习方法”、“ 教师因素与教具”等。同样道理,教师因素也可以分 别和教学效果中的每个项目组成课题。 每一领域分解的因素越多,可以组合的可能课题也就越多。在如此众多的课题组合中选择, 必定存在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必定会有他人想也没有想到过的、有新意的研究课题,研究者选 择课题的余地就会大得多。 4、矩阵选题法 有时,也可以采用排列矩阵的方式来选择研究课题。例如,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 研究,但我们还不知道研究该从哪里入手,研究的切入口在哪里。因此必须使问题明确化、具 体化。采用矩阵选题法可将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可能因素尽量罗列,如以前的经验;对教师的 态度;学习的动机;学习的能力;知识基础;练习量;认知特征;性格;性别;班级气氛;课 堂组织;评价方式等。然后将这些因素排列成一个矩阵,再在矩阵因素之间进行选择①。见图 2-7: ① 吴明清:《教育研究:基本观念与方法之分析》,(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 年,第 161-162 页
1234567|8 1011|12 经态学学知练认 动能基量特 气|组|方 机力础 氛|织式 1经验 2态度 3学习动机 4学习能力 5知识基础 6练习量 7认知特征 8性格 9性别 10班级气氛 12评价方式 图2-7矩阵选题法示例 图2-7中,阴影方格为某因素本身,可以看作单因素或单一变量的研究问题,其余空格均为涉 及两个因素或两个变量的研究问题。由此看来,可产生的研究课题数量似乎是罗列因素的平方 这样研究者就可在众多的研究问题中选择有价值的、适合于自身能力的研究课题 在确定硏究课题的同时,还要确定硏究的基本方法。如: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硏究,是思 辨性硏究还是实证性硏究,是描述性硏宄还是探究性硏究。描述性硏究通常只对一个变量进行 处理,如要对在校学生的智力进行研究,研究问题是某校学生智商在120以上的学生有多少? 对这样的问题是不要确定变量之间关系的,只需用量表测量,然后登录就行了。探究性研究的 问题常常要探讨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学生智商与学业成绩有什么关系?好的研究课题应就 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 七、研究题目的表述 研究问题经过多次的筛选、聚焦后,变得比较具体明朗了,再从价值、创新、可行三项原 则上作些考虑,研究问题大致就可以确定了。但研究问题并不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者必须将研 究问题转换成研究课题,必须用简洁的文字表述一个真正的研究题目。如果说,选择一个合适 的研究问题,是研究成功的一半,那么准确表述一个研究题目,就是已经回答了研究问题的 半。找到一个好的研究课题不容易。好的课题本身体现了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学会提出一个有 价值的问题,不只是找到了研究对象,而且还蕴含了研究者的思路、方法、策略。 课题题目的表述要求具体明确。好的课题题目、实证性的研究题目要求: 1、最好能囊括研究范围、对象、内容、方 研究课题的表述最好囊括研究范围、对象、内容、方法。例如:“上海市小学生识字量与语 文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在这个课题中“上海市”是研究范围,“小学生”是研究对象,“识字 量与语文学业成绩”是研究内容,“相关研究”是指研究采用的方法 2、题目内容最好涉及两个变量 硏究题目涉及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内容就会变得清晰、具体,硏究目标就会明确、一目 了然。例如:初中生智力水平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这个题目中研究内容就是“智力水平与
1 经 验 2 态 度 3 学 习 动 机 4 学 习 能 力 5 知 识 基 础 6 练 习 量 7 认 知 特 征 8 性 格 9 性 别 10 班 级 气 氛 11 课 堂 组 织 12 评 价 方 式 1 经验 2 态度 3 学习动机 4 学习能力 5 知识基础 6 练习量 7 认知特征 8 性格 9 性别 10 班级气氛 11 课堂组织 12 评价方式 图 2-7 矩阵选题法示例 图 2-7 中,阴影方格为某因素本身,可以看作单因素或单一变量的研究问题,其余空格均为涉 及两个因素或两个变量的研究问题。由此看来,可产生的研究课题数量似乎是罗列因素的平方, 这样研究者就可在众多的研究问题中选择有价值的、适合于自身能力的研究课题。 在确定研究课题的同时,还要确定研究的基本方法。如: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是思 辨性研究还是实证性研究,是描述性研究还是探究性研究。描述性研究通常只对一个变量进行 处理,如要对在校学生的智力进行研究,研究问题是某校学生智商在 120 以上的学生有多少? 对这样的问题是不要确定变量之间关系的,只需用量表测量,然后登录就行了。探究性研究的 问题常常要探讨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学生智商与学业成绩有什么关系?好的研究课题应就 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 七、研究题目的表述 研究问题经过多次的筛选、聚焦后,变得比较具体明朗了,再从价值、创新、可行三项原 则上作些考虑,研究问题大致就可以确定了。但研究问题并不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者必须将研 究问题转换成研究课题,必须用简洁的文字表述一个真正的研究题目。如果说,选择一个合适 的研究问题,是研究成功的一半,那么准确表述一个研究题目,就是已经回答了研究问题的一 半。找到一个好的研究课题不容易。好的课题本身体现了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学会提出一个有 价值的问题,不只是找到了研究对象,而且还蕴含了研究者的思路、方法、策略。 课题题目的表述要求具体明确。好的课题题目、实证性的研究题目要求: 1、 最好能囊括研究范围、对象、内容、方法 研究课题的表述最好囊括研究范围、对象、内容、方法。例如:“上海市小学生识字量与语 文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在这个课题中“上海市”是研究范围,“小学生”是研究对象,“识字 量与语文学业成绩”是研究内容,“相关研究”是指研究采用的方法。 2、 题目内容最好涉及两个变量 研究题目涉及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内容就会变得清晰、具体,研究目标就会明确、一目 了然。例如:初中生智力水平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这个题目中研究内容就是“智力水平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