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八校2017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 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 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 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 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 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 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 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 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 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 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 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 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 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 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 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 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 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 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 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 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 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 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 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 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 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 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 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污 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 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 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 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 代使命》) 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 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山西省八校 2017 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 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 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 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 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 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 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 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 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 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 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 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 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 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 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 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 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 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 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 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 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 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 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 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 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 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 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污 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 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 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 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 代使命》) 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 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 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 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 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的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 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利居,仍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 作为环境的价值。 C.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 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 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髙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 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 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成 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 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1.C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 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査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 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原文第一段倒数第 四行是这样表述的“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倒数第三行“从自然界 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选项表达与这两句都不 相符 【八校点拨】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 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 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 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题中C选项曲解文意。 2.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题干“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 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 进行比较、辨析。本题比较简单。A项表述错误,原文第二段第三行“家的首要 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原文表述的是“首要功能”,同时“ 个层级”并非“三个方面”。 【八校点拨】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 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 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 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项曲解文意
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 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 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 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的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 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利居,仍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 作为环境的价值。 C.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 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 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 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 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成 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 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1.C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 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 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 项,原文第一段倒数第 四行是这样表述的“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倒数第三行“从自然界 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选项表达与这两句都不 相符。 【八校点拨】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 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 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 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题中 C 选项曲解文意。 2.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题干“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 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 进行比较、辨析。本题比较简单。A 项表述错误,原文第二段第三行“家的首要 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原文表述的是“首要功能”,同时“三 个层级”并非“三个方面”。 【八校点拨】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 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 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 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 A 项曲解文意
3.D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可见本题考査对作者观点的理解。D项,表述有误,原文第三段第五行“这里的 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 式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 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并未强调“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 美的因素” 【八校点拨】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 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 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 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严歌苓:在历史中追问,在创作中燃烧 金涛 从柏林回到北京,严歌苓的生活一下子忙碌起来了。在国外,她会经常到森林里 走一走,很幸福,很享受;每天读两个小时书,一星期在家看两三部电影。一回 到国内,读书和看电影的时间都没了。 作为一位非常髙产的作家,严歌苓说自己的创作就是厚积之后的瞬间爆发。“依 靠谷歌、百度,现在人人都可以一分钟变成学者,但这样了解知识很害自己。想 了解西方文化,就要读原著,不一定是看小说,还可以看一些政论、哲学书籍等, 然后去思考。这样知识就在血液里生长,一旦有知识长进生命中,看问题,想故 事,进而表述这个故事,和临时抱佛脚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创作要厚积薄。 严歌苓小说讲述的故事大都发生在中国,但她却有着国际视野。“在更广阔的坐 标上去看,哪怕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能都会不一样。”在小说《金陵十三钗》 中,她讲述了一个救赎的故事。“风尘女子在拯救女孩子的同时,还在救赎自己 种柔弱生命对一种更柔弱生命的保护,一种被世俗认为低贱的生命通过这样 种保护变得宝贵。”改编成电影后,原著的基本精神依然没有改变。 作家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严歌苓的新作《陆犯焉识》,书中有很多是关于严歌苓爷 爷的。“陆焉识的前半生就是我爷爷的影子。我从小就对爷爷很着迷,他是我们 家的骄傲。那么年轻出国留学,16岁上大学,会多种语言,博闻强记,25岁读 完博士,40岁自杀。这个人对我来讲太精英了。这样的精英好像是活不下来的 但后来我发现他可能跟我一样有狂躁症、忧郁症,因为燃烧得特别快,不能睡觉, 创造力极高,很多时候都在写作、都在工作、都在思考,然后高到浪峰的时候哗 一下就跌下来了。因为到浪峰的时候基本是一个蜡烛有很多捻子在燃烧,很多夜 睡不着觉。睡不着觉,脑子里就发生化学转换,产生很黑暗的东西,感觉就完了, 开始厌世 为了写好这本以爷爷为原型的书,严歌苓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出了爷爷在美国读 书时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还看了当代人的传记。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 国史》严歌苓也非常爱读。 特别厚的两本。下册讲辛亥革命后的历史,特别好。看了这些东西以后我知道 爷爷当时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过在严歌苓的记忆中,爷爷的故事依然支离破碎,少之又少。因此她写小说, 必须要靠大量的想象力去添枝加叶。“我这个人还有一种病态,疯狂地想象,特 别是只有这么不多的几篇素材时,要把它们黏合起来、丰富起来、立体化起来
3.D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D 项,表述有误,原文第三段第五行“这里的 ‘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 式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 ‘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并未强调“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 美的因素”。 【八校点拨】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 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 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 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严歌苓:在历史中追问,在创作中燃烧 金涛 从柏林回到北京,严歌苓的生活一下子忙碌起来了。在国外,她会经常到森林里 走一走,很幸福,很享受;每天读两个小时书,一星期在家看两三部电影。一回 到国内,读书和看电影的时间都没了。 作为一位非常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说自己的创作就是厚积之后的瞬间爆发。“依 靠谷歌、百度,现在人人都可以一分钟变成学者,但这样了解知识很害自己。想 了解西方文化,就要读原著,不一定是看小说,还可以看一些政论、哲学书籍等, 然后去思考。这样知识就在血液里生长,一旦有知识长进生命中,看问题,想故 事,进而表述这个故事,和临时抱佛脚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创作要厚积薄。” 严歌苓小说讲述的故事大都发生在中国,但她却有着国际视野。“在更广阔的坐 标上去看,哪怕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能都会不一样。”在小说《金陵十三钗》 中,她讲述了一个救赎的故事。“风尘女子在拯救女孩子的同时,还在救赎自己。 一种柔弱生命对一种更柔弱生命的保护,一种被世俗认为低贱的生命通过这样一 种保护变得宝贵。”改编成电影后,原著的基本精神依然没有改变。 作家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严歌苓的新作《陆犯焉识》,书中有很多是关于严歌苓爷 爷的。“陆焉识的前半生就是我爷爷的影子。我从小就对爷爷很着迷,他是我们 家的骄傲。那么年轻出国留学,16 岁上大学,会多种语言,博闻强记,25 岁读 完博士,40 岁自杀。这个人对我来讲太精英了。这样的精英好像是活不下来的。 但后来我发现他可能跟我一样有狂躁症、忧郁症,因为燃烧得特别快,不能睡觉, 创造力极高,很多时候都在写作、都在工作、都在思考,然后高到浪峰的时候哗 一下就跌下来了。因为到浪峰的时候基本是一个蜡烛有很多捻子在燃烧,很多夜 睡不着觉。睡不着觉,脑子里就发生化学转换,产生很黑暗的东西,感觉就完了, 开始厌世……” 为了写好这本以爷爷为原型的书,严歌苓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出了爷爷在美国读 书时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还看了当代人的传记。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 国史》严歌苓也非常爱读。 “特别厚的两本。下册讲辛亥革命后的历史,特别好。看了这些东西以后我知道 爷爷当时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过在严歌苓的记忆中,爷爷的故事依然支离破碎,少之又少。因此她写小说, 必须要靠大量的想象力去添枝加叶。“我这个人还有一种病态,疯狂地想象,特 别是只有这么不多的几篇素材时,要把它们黏合起来、丰富起来、立体化起来
对我来讲非常开心。如果讲得太具体了,我就觉得被绑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取 舍 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一个共同的特点,而对于现实生活,她似乎无暇顾及。“我 做不到把当今的个人生活、把发现自己当成写作的第一主题。我的脑子已经被太 多重大的、还没搞清楚的历史上的追问所占据,我还在一直追问,在不依不饶。 严歌苓天生对故事敏感,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民间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严歌 苓发现了很多她想象不到的东西:“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编造不出 来,也想象不出来。”但严歌苓并不苛责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现在人们大概 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故事怎么写、怎样进行、 怎样开端,需要一定技巧,不能说读者素质太差根本看不进我的书,这种傲慢对 今天的读者是行不通的。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 信息传达给读者。要给读者提供最好的表达方式、最好的故事,否则文学将走向 死亡。有很多好的民间故事,作家不能把这些全撇开,还要去当乔伊斯、博尔赫 斯,认为小说就应该高高在上。虽然那也是一种追求,但我希望文学不死,希望 文学越来越多地获得它生命的土壤,就是大众。”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做到写作上的厚积薄发,严歌苓广泛阅读各种相关的书籍,储备了大量 的知识和素材,积极地探究写作的技巧。 B.严歌苓十分敏感,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她认为作家应用最好的表达 方式把故事讲好。对于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她从不苛责 C.严歌苓自由地来往于国内外,从而使得她的小说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哪怕 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或者发生在小村庄的故事。 D.严歌苓热衷于写作,常为写作睡不着觉,甚至为此患上了狂躁症、忧郁症 写作带给她巨大的压力,使她一度产生厌世思想 5.严歌苓是如何“在历史中追问,在创作中燃烧”的?(4分) 6.严歌苓认为文学不能高高在上,请分析她这么说的原因.(5分) 4.A 5.①严歌苓喜欢追问历史,且不依不饶,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的共同点,她喜 欢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实。②用疯狂的想象去丰富题材,用生命的激情去点燃写 作的“蜡烛”。(每点2分) 6.①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作家 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信息传达给读者。②民间 有很多好故事,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编造不出来,也想象不出来。 ③大众是文学生命的土壤,文学脱离大众,必然走向死亡。(答出1点给2分, 答出2点给4分,答出3点给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祈求 林敬钧 ①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 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 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 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 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 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对我来讲非常开心。如果讲得太具体了,我就觉得被绑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取 舍。” 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一个共同的特点,而对于现实生活,她似乎无暇顾及。“我 做不到把当今的个人生活、把发现自己当成写作的第一主题。我的脑子已经被太 多重大的、还没搞清楚的历史上的追问所占据,我还在一直追问,在不依不饶。” 严歌苓天生对故事敏感,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民间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严歌 苓发现了很多她想象不到的东西:“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编造不出 来,也想象不出来。”但严歌苓并不苛责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现在人们大概 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故事怎么写、怎样进行、 怎样开端,需要一定技巧,不能说读者素质太差根本看不进我的书,这种傲慢对 今天的读者是行不通的。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 信息传达给读者。要给读者提供最好的表达方式、最好的故事,否则文学将走向 死亡。有很多好的民间故事,作家不能把这些全撇开,还要去当乔伊斯、博尔赫 斯,认为小说就应该高高在上。虽然那也是一种追求,但我希望文学不死,希望 文学越来越多地获得它生命的土壤,就是大众。”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为了做到写作上的厚积薄发,严歌苓广泛阅读各种相关的书籍,储备了大量 的知识和素材,积极地探究写作的技巧。 B.严歌苓十分敏感,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她认为作家应用最好的表达 方式把故事讲好。对于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她从不苛责。 C.严歌苓自由地来往于国内外,从而使得她的小说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哪怕 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或者发生在小村庄的故事。 D.严歌苓热衷于写作,常为写作睡不着觉,甚至为此患上了狂躁症、忧郁症。 写作带给她巨大的压力,使她一度产生厌世思想。 5.严歌苓是如何“在历史中追问,在创作中燃烧”的?(4 分) 6.严歌苓认为文学不能高高在上,请分析她这么说的原因.(5 分) 4.A 5.①严歌苓喜欢追问历史,且不依不饶,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的共同点,她喜 欢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实。②用疯狂的想象去丰富题材,用生命的激情去点燃写 作的“蜡烛”。(每点 2 分) 6.①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作家 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信息传达给读者。②民间 有很多好故事,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编造不出来,也想象不出来。 ③大众是文学生命的土壤,文学脱离大众,必然走向死亡。(答出 1 点给 2 分, 答出 2 点给 4 分,答出 3 点给 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祈求 林敬钧 ①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 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 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 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 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 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②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③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 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 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 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 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 温暖与安乐 ④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 去了。 ⑤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 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 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⑥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 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 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 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 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 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⑦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 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 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 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⑧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髙髙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一一那 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⑨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⑩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 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 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一一它不吃 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选自《美丽如初——10年精短散文100篇》 7.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开篇选择“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一方面象征了中华民族,同时奠定 了沉郁、厚重、苍凉的基调,也为下文看到鹰旗,展开联想以至为鹰震撼做铺垫。 B.作者写南方织鸟精致而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造成对比,反衬鹰是“飞 翔的精灵”“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C.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虐待人才的行为给予了有 力的批判 D.文章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望 8.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5分) (1)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 的目光投向远方。(请品味句中划线词的妙处,3分) (2)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请写出这一颗泪珠 的特殊含义,2分)
②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③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 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 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 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 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 温暖与安乐。 ④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 去了。 ⑤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 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 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⑥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 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 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 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 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 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⑦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 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 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 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⑧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 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⑨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⑩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 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 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 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选自《美丽如初——10 年精短散文 100 篇》) 7.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在开篇选择“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一方面象征了中华民族,同时奠定 了沉郁、厚重、苍凉的基调,也为下文看到鹰旗,展开联想以至为鹰震撼做铺垫。 B.作者写南方织鸟精致而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造成对比,反衬鹰是“飞 翔的精灵”“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C.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虐待人才的行为给予了有 力的批判。 D.文章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望。 8.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5 分) (1)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 的目光投向远方。(请品味句中划线词的妙处,3 分) (2)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请写出这一颗泪珠 的特殊含义,2 分)
9.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祈求”若换成“鹰的遭遇”,可以更加突出鹰的不幸。 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说说你的理由。(6分) 7.C(“虐待人才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在文中没有根据。) 8.(1)(3分)(1)运用了神态描写(1分)。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虽有 鹰的身躯,而全然没有野生鹰的特性,没有自由的灵魂。因此它不会同情野生鹰 的遭遇,它更不能理解野生鹰所向往的远方。(2分,只要能说出“不会同情” 和“不能理解”之意即可) (2)(2分)天上落下的泪,是鹰的泪。鹰高傲、凶猛,却被捆在架上无法高 飞,当尊严受到冒犯却无法还击时,心中当然充满强烈的悲怆(1分)。作者用梦 到鹰泪的描写,表达了对奋飞者厄运的深深的同情以及对鹰的施害者的怨愤(l 分)。 9.不赞成。(1分)因为本文不只写鹰的不幸遭遇,(1分)更重要的是借鹰的遭 遇来呼吁善良的人们应“给鹰一颗翱翔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2分) 是对生命意识、生命尊严的祈求。(2分)所以用“祈求”作为题目,更能切合 文章的主旨。(答题关键在于把握主旨,比较两个题目,答题能言之有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郑伯克段于鄢(节选) 《左转》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 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 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 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 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 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 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 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 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10.下列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公寤生寤生:脚先出来,难产 B.为之请制制:制度,礼节 C.大叔完聚完:修治城廓 D.大叔出奔共奔:逃跑 11.给文章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 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B.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 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9.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祈求”若换成“鹰的遭遇”,可以更加突出鹰的不幸。 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说说你的理由。(6 分) 7.C(“虐待人才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在文中没有根据。) 8.(1)(3 分)(1)运用了神态描写(1 分)。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虽有 鹰的身躯,而全然没有野生鹰的特性,没有自由的灵魂。因此它不会同情野生鹰 的遭遇,它更不能理解野生鹰所向往的远方。(2 分,只要能说出“不会同情” 和“不能理解”之意即可) (2)(2 分)天上落下的泪,是鹰的泪。鹰高傲、凶猛,却被捆在架上无法高 飞,当尊严受到冒犯却无法还击时,心中当然充满强烈的悲怆(1 分)。作者用梦 到鹰泪的描写,表达了对奋飞者厄运的深深的同情以及对鹰的施害者的怨愤(1 分)。 9.不赞成。(1 分)因为本文不只写鹰的不幸遭遇,(1 分)更重要的是借鹰的遭 遇来呼吁善良的人们应“给鹰一颗翱翔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2 分) 是对生命意识、生命尊严的祈求。(2 分)所以用“祈求”作为题目,更能切合 文章的主旨。(答题关键在于把握主旨,比较两个题目,答题能言之有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郑伯克段于鄢(节选) 《左转》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 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 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 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 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 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 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 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 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10.下列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公寤生寤生:脚先出来,难产 B.为之请制制:制度,礼节 C.大叔完聚完:修治城廓 D.大叔出奔共奔:逃跑 11.给文章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 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B.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 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C.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 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D.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 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12.下列对于文中有关词语和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武公是郑桓公的儿子,武姜是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 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B.本文塑造人物个性鲜明。郑庄公老谋深算,阴险狡猾。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 同胞兄弟“纵其欲而使之放,养其恶而使其成”,充分暴露共叔段的“不义”。 C.作者紧紧抓住以郑庄公为一方,以姜氏、共叔段为另一方的矛盾冲突这一线 索,围绕争夺权利这一焦点安排叙事线索。第一部分(第一、二段)交代人物和 矛盾的起因。 D.“伐”指的是公开宣战,有时还有伴有礼乐,古汉语表示“宣战”的字词还 有“侵”“征”“袭”,“征”是天子随从作战,一般指的是正义的战争。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2)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10.C(根据文意、语法结构和语言标志来断) 11.A(“进士”不是官名,是科举时代会试考取后通过了殿试的人的称呼) 12.B(教训元甲是李若谷在荆南任知州时所为) 13.(1)州里修葺军营,规定百姓交纳木材,下达公文由县尉收纳 (“课”“输”“檄”各1分,句意2分) (2)曾经捕获过(贼人),因为没有尸首作为验证,经常(只能)宽免贼人的死刑, 发配到别的州做奴隶。(“以”“贷”“隶”各1分,句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自贻 杜牧 杜陵萧次君①,迁少去官频。 寂寞怜吾道,依稀似古人。 饰心无彩缋②,到骨是风尘 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 【注】①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 萧次君:《汉书》记载,萧育,字次君,为人刚直严猛,做官常被免职,很少升 迁。②彩缋:彩色的绘画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首诗的题目是“自贻”一一自己写诗赠送给自己。诗人需要写诗来自我宽 慰、排解,诗题透露出凄苦的味道。 B.本诗开端即以刚直而屡遭贬斥的萧次君自比,借其“迁少去官频”的遭遇,抒 发的却是自己的命运感喟。 C.“寂寞怜吾道”意为“怜吾道寂寞”,诗人坚守自己的信念“吾道”,却难被 世道认同而感“寂寞”,令人怜惜 D.颈联表达了诗人遗憾自己没有以“彩缋”般的锦绣前程作为内心追求,以至于 为官四方,充斥身心的只有世俗的扰攘
C.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 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D.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 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12.下列对于文中有关词语和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武公是郑桓公的儿子,武姜是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 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B.本文塑造人物个性鲜明。郑庄公老谋深算,阴险狡猾。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 同胞兄弟“纵其欲而使之放,养其恶而使其成”,充分暴露共叔段的“不义”。 C.作者紧紧抓住以郑庄公为一方,以姜氏、共叔段为另一方的矛盾冲突这一线 索,围绕争夺权利这一焦点安排叙事线索。第一部分(第一、二段)交代人物和 矛盾的起因。 D.“伐”指的是公开宣战,有时还有伴有礼乐,古汉语表示“宣战”的字词还 有“侵”“征”“袭”,“征”是天子随从作战,一般指的是正义的战争。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2)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10.C(根据文意、语法结构和语言标志来断) 11.A(“进士”不是官名,是科举时代会试考取后通过了殿试的人的称呼) 12.B(教训元甲是李若谷在荆南任知州时所为) 13.(1)州里修葺军营,规定百姓交纳木材,下达公文由县尉收纳。 (“课”“输”“檄”各 1 分,句意 2 分) (2)曾经捕获过(贼人),因为没有尸首作为验证,经常(只能)宽免贼人的死刑, 发配到别的州做奴隶。(“以”“贷”“隶”各 1 分,句意 2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自贻 杜牧 杜陵萧次君①,迁少去官频。 寂寞怜吾道,依稀似古人。 饰心无彩缋②,到骨是风尘。 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 【注】①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 萧次君:《汉书》记载,萧育,字次君,为人刚直严猛,做官常被免职,很少升 迁。②彩缋:彩色的绘画。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这首诗的题目是“自贻”——自己写诗赠送给自己。诗人需要写诗来自我宽 慰、排解,诗题透露出凄苦的味道。 B.本诗开端即以刚直而屡遭贬斥的萧次君自比,借其“迁少去官频”的遭遇,抒 发的却是自己的命运感喟。 C.“寂寞怜吾道”意为“怜吾道寂寞”,诗人坚守自己的信念“吾道”,却难被 世道认同而感“寂寞”,令人怜惜。 D.颈联表达了诗人遗憾自己没有以“彩缋”般的锦绣前程作为内心追求,以至于 为官四方,充斥身心的只有世俗的扰攘
E.整首诗由古及今,由人及己,尾联借物自喻,形象生动,一个“嫌”字凝聚了 落魄失意者复杂的情感。 15.本诗是杜牧晚年赠送给自己的作品,一生的辛酸蕴含其中,请结合诗句分析 作者表达的复杂情感。(6分) 14.CD(C不是“令人怜惜”,而是“自生哀怜”;D“遗憾”理解错误,应是诗 人“不愿”矫饰自己的内心,违心改变志向。选对一个2分,两个5分) 15.①对自己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愤懑。首联引用萧次君的典故,表明自己仕 途与他一样坎坷,升迁次数少,离职却非常频繁,内心深感不平 ②对自己坚守正道,却不被重用,寂寥落寞的悲叹。颔联写自己像古代圣贤一样, 坚守自己的人生原则,却无法实现人生价值,内心感到悲伤。 ③对自己人生志向的坚持与执着。颈联写自己长期四处漂泊为官,到老遭受奔波 劳碌之苦,但还是不愿矫饰自己的内心,违心改变志向。 ④对自己无法掌控命运的厌烦、痛苦和无奈。尾联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自己 的命运如布匹一般,任人裁剪,不由自己。“嫌”字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厌烦、痛 苦和无奈之情。 (每个要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爱莲说》中,较之于菊或牡丹,诗人独爱莲“”的品性,犹如君子之美名远 扬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和抒情融为一体, 笔力遒劲,境界宏阔,词中“,”两句起承上启下作用,过渡自然。 (3)《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 两句是“,”。 (1)香远益清(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 胜有声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李鸿章主张大清国参与世界商品经济往来,利用双边贸易富强自己,制约别人, 这样的认识在当时可谓空谷足音 ②日本与中国有绕不开历史恩怨,又不能从日美同盟中脱身。它可以羡慕的对象 是印度,因为印度能够做到在中美之间左支右绌。 ③许多学者质疑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具体做法,如名明人王世贞就认为蔺相如 是个冒险主义者,其成功不足为训,实乃“天曲全之 ④为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师生课余生活,元旦期间,学校团委举办首届校园书画 展,师生舞文弄墨,共度美好时光。 ⑤受强冷空气影响,黑龙江多地降雪,气温持续下降,空中喷温水秒变冰雾,地 面倒水瞬间结冰,人们在室内座位上坐了半天,仍然觉得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⑥以每个人分发一百元钱然后遣散的方式来应付民工集中追索欠款,这种作为只 能是扬汤止沸,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⑥D.③④⑥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E.整首诗由古及今,由人及己,尾联借物自喻,形象生动,一个“嫌”字凝聚了 落魄失意者复杂的情感。 15.本诗是杜牧晚年赠送给自己的作品,一生的辛酸蕴含其中,请结合诗句分析 作者表达的复杂情感。(6 分) 14.CD(C 不是“令人怜惜”,而是“自生哀怜”;D“遗憾”理解错误,应是诗 人“不愿”矫饰自己的内心,违心改变志向。选对一个 2 分,两个 5 分) 15.①对自己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愤懑。首联引用萧次君的典故,表明自己仕 途与他一样坎坷,升迁次数少,离职却非常频繁,内心深感不平。 ②对自己坚守正道,却不被重用,寂寥落寞的悲叹。颔联写自己像古代圣贤一样, 坚守自己的人生原则,却无法实现人生价值,内心感到悲伤。 ③对自己人生志向的坚持与执着。颈联写自己长期四处漂泊为官,到老遭受奔波 劳碌之苦,但还是不愿矫饰自己的内心,违心改变志向。 ④对自己无法掌控命运的厌烦、痛苦和无奈。尾联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自己 的命运如布匹一般,任人裁剪,不由自己。“嫌”字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厌烦、痛 苦和无奈之情。 (每个要点 2 分,答对 3 点得满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⑴《爱莲说》中,较之于菊或牡丹,诗人独爱莲“”的品性,犹如君子之美名远 扬。 ⑵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和抒情融为一体, 笔力遒劲,境界宏阔,词中“,”两句起承上启下作用,过渡自然。 ⑶《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 两句是“,”。 (1)香远益清(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 胜有声 第Ⅱ卷表达题(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李鸿章主张大清国参与世界商品经济往来,利用双边贸易富强自己,制约别人, 这样的认识在当时可谓空谷足音。 ②日本与中国有绕不开历史恩怨,又不能从日美同盟中脱身。它可以羡慕的对象 是印度,因为印度能够做到在中美之间左支右绌。 ③许多学者质疑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具体做法,如名明人王世贞就认为蔺相如 是个冒险主义者,其成功不足为训,实乃“天曲全之”。 ④为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师生课余生活,元旦期间,学校团委举办首届校园书画 展,师生舞文弄墨,共度美好时光。 ⑤受强冷空气影响,黑龙江多地降雪,气温持续下降,空中喷温水秒变冰雾,地 面倒水瞬间结冰,人们在室内座位上坐了半天,仍然觉得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⑥以每个人分发一百元钱然后遣散的方式来应付民工集中追索欠款,这种作为只 能是扬汤止沸,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⑥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这篇文章能够使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是腐朽的,它最终必然 被无产阶级代替 B.以损人利己手段牟取财富的,无论多少,都是肮脏的;而损人利己的致富者 应视为“公敌” C.空中的飞鸟对飞机是个很大的威胁,飞鸟虽小,却能像子弹一样击穿飞机而 坠落 D.电门一关,就可以阻止电流不再进来,相信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 19.下列句子中,选出语言最得体的一项()(3分) A.医生刘某回复病人,这种草药能治疗高血压病,对人体又没有任何副作用,我 们屡试不爽,你还有什么可怀疑的? B.在向导师提出自己的意见时,小康说:“望您对我的意见有所损益 C.淮海路上一家手机经销店正在搞让利促销,我过去垂询了一下几款名牌智能手 机的价格,发现并没有便宜多少 D.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 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曾经大学时期有人问我,爱一个人是什么感觉?那时,我像一个未萌芽的种子, 对爱情懵懵懂懂。现在,当我深切经历过后,(1)。做什么事都静不下心来, 时时刻刻都想着他……过一会就要把手机拿起来看一下有没有他的信息, (2),要是没有就怅然若失。(3),愿意为对方做任何事。真爱一个人,内 心深处愿意为对方着想,并且首先为对方着想,而不是为自己。对方快乐,才是 自己最大的快乐 21.中华民族自古重视血缘亲情,清明祭祖是绵延数千年的习俗,是慎终追远、 敦亲睦族的具体表现。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答题。(6分) 材料一如今随着生活节奏与方式的变化,祭祖的流程逐渐被简化,对于年轻的 代来说,清明甚至仅仅意味着一个小长假。又一个清明节来了,你还“祭祖”吗? 某记者特别选取了5位普通人的祭祖故事,他们中有江苏启海移民后人、有90 后大学生、有旅居海外的游子……尽管随着生活半径的不断扩大,人们归乡祭祖 的道路变得越来越漫长,但每年的这一天,他们总会用自己的方式寄托对先人的 思念,同时也完成了对一个家族精神文明的又一次接力 (1)对此,你是如何理解“清明祭祖对家族精神文化的传承与接力”?(3分) 材料二新华社北京2017年4月1日电(记者樊曦)记者从中国铁路总公司获悉 为期4天的2017年清明假期铁路旅客运输于1日正式启动,全国铁路预计发送 旅客4520万人次。 今年清明假期铁路旅客运输从4月1日起至4月4日共4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 旅客4520万人次,同比增加393万人次,增长9.5%。其中,4月2日将是清明 小长假客流最髙峰,预计发送旅客1280万人次,比去年最髙峰日增加118万人 次,同比增长10.1%。从车票发售情况看,假日期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桂林、张家界、昆明等城市客流较为集中。 (2)请你为材料二拟一则新闻标题,15字以内。(3分) 17.C18.A19.B 20.(5分)(1)我才明白爱一个人的感觉(1分)(2)要是有就会欣喜若狂(2 分)(3)对方快乐自己才快乐(2分)
A.这篇文章能够使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是腐朽的,它最终必然 被无产阶级代替. B.以损人利己手段牟取财富的,无论多少,都是肮脏的;而损人利己的致富者 应视为“公敌”. C.空中的飞鸟对飞机是个很大的威胁,飞鸟虽小,却能像子弹一样击穿飞机而 坠落. D.电门一关,就可以阻止电流不再进来,相信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 19.下列句子中,选出语言最得体的一项()(3 分) A.医生刘某回复病人,这种草药能治疗高血压病,对人体又没有任何副作用,我 们屡试不爽,你还有什么可怀疑的? B.在向导师提出自己的意见时,小康说:“望您对我的意见有所损益。” C.淮海路上一家手机经销店正在搞让利促销,我过去垂询了一下几款名牌智能手 机的价格,发现并没有便宜多少 D.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 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曾经大学时期有人问我,爱一个人是什么感觉?那时,我像一个未萌芽的种子, 对爱情懵懵懂懂。现在,当我深切经历过后,(1)___。做什么事都静不下心来, 时时刻刻都想着他……过一会就要把手机拿起来看一下有没有他的信息, (2)___,要是没有就怅然若失。(3)___,愿意为对方做任何事。真爱一个人,内 心深处愿意为对方着想,并且首先为对方着想,而不是为自己。对方快乐,才是 自己最大的快乐。 21.中华民族自古重视血缘亲情,清明祭祖是绵延数千年的习俗,是慎终追远、 敦亲睦族的具体表现。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答题。(6 分) 材料一如今随着生活节奏与方式的变化,祭祖的流程逐渐被简化,对于年轻的一 代来说,清明甚至仅仅意味着一个小长假。又一个清明节来了,你还“祭祖”吗? 某记者特别选取了 5 位普通人的祭祖故事,他们中有江苏启海移民后人、有 90 后大学生、有旅居海外的游子……尽管随着生活半径的不断扩大,人们归乡祭祖 的道路变得越来越漫长,但每年的这一天,他们总会用自己的方式寄托对先人的 思念,同时也完成了对一个家族精神文明的又一次接力。 (1)对此,你是如何理解“清明祭祖对家族精神文化的传承与接力”?(3 分) 材料二新华社北京 2017 年 4 月 1 日电(记者樊曦)记者从中国铁路总公司获悉, 为期 4 天的 2017 年清明假期铁路旅客运输于 1 日正式启动,全国铁路预计发送 旅客 4520 万人次。 今年清明假期铁路旅客运输从 4 月 1 日起至 4 月 4 日共 4 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 旅客 4520 万人次,同比增加 393 万人次,增长 9.5%。其中,4 月 2 日将是清明 小长假客流最高峰,预计发送旅客 1280 万人次,比去年最高峰日增加 118 万人 次,同比增长 10.1%。从车票发售情况看,假日期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桂林、张家界、昆明等城市客流较为集中。 (2)请你为材料二拟一则新闻标题,15 字以内。(3 分) 17.C18.A19.B 20.(5 分)(1)我才明白爱一个人的感觉(1 分)(2)要是有就会欣喜若狂(2 分)(3)对方快乐自己才快乐(2 分)
21.(1)中华民族每一个家庭传承至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凡的历程,而“祭 祖”正是作为后辈传承先人精神,表达后人追思的重要途径。清明祭祖,最重要 的是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不仅要追思先祖,更重要的是将先祖的风范传递给后 人,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才是清明节的意义所在。 (2)清明假期铁路旅客运输拉开帷幕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期“辱母杀人案”在朋友圈疯狂地刷屏,微博热榜居高不下,事发山东聊城的 刺死辱母者”案引发舆论高度关注,而于欢是否构成正当防卫或成最大的争议 点 事发当时,警察介入4分钟后就离开了拘禁于欢母子的办公室,而于欢被催债者 拿椅子杵到退无可退,且逼债者当于欢的面侮辱其母,在经历6小时的煎熬后, 23岁的于欢拿起水果刀,刺向纠缠许久的催债者。这些逼债者最终一死三伤, 而于欢本人也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无期徒刑。审判结果一出,引发了社会髙度 热议,一时间愤怒的情绪蔓延开来,不满判决结果的网友占到绝大多数 这起案件被媒体报道后,无论是媒体界、法律界还是普通老百姓,一片哗然,各 抒己见。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 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 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作文立意角度 (1)法制与人治,法与情。辱母杀人案的判决显然与人们所秉持的基本基本伦 常相违背,尽管从法律技术角度,法官的判决或许是“依法”而没有枉法,但罔 顾犯罪行为是在绝望情况下的人性自然反应,冷血生硬地予以判决,显然不是 个正当的判决。母亲被凌辱不能正当防卫,有一天我们的祖国被欺负了,谁还敢 挺身而出?这是正义的缺失造成的法律的蛮横。法律也要考虑伦理的因素、社会 的因素,不是随心所欲制定一条不近人情的条条框框就要欺负弱者的,不能伸张 正义的法律是不能被公众信服的!考生可从此角度出发,围绕“法律”“人 情”“道德”“正义”作文 (2)珍惜生命,远离高利贷。山东聊城女企业家因还剩17万高利贷未还被11 人极端羞辱,髙利贷,利滚利,不值得去冒险。要远离,不要沾染这种髙利贷, 这是恶因缘,一旦沾染上这个恶友再要抽身,必定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3)如何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发扬创新精神,树立创新意识。于欢案中折射出 来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也折射出中小企业创新力度不够,容易被市场 淘汰。 (4)网络时代与维权,互联网+民意,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21.(1)中华民族每一个家庭传承至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凡的历程,而“祭 祖”正是作为后辈传承先人精神,表达后人追思的重要途径。清明祭祖,最重要 的是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不仅要追思先祖,更重要的是将先祖的风范传递给后 人,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才是清明节的意义所在。 (2)清明假期铁路旅客运输拉开帷幕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近期“辱母杀人案”在朋友圈疯狂地刷屏,微博热榜居高不下,事发山东聊城的 “刺死辱母者”案引发舆论高度关注,而于欢是否构成正当防卫或成最大的争议 点。 事发当时,警察介入 4 分钟后就离开了拘禁于欢母子的办公室,而于欢被催债者 拿椅子杵到退无可退,且逼债者当于欢的面侮辱其母,在经历 6 小时的煎熬后, 23 岁的于欢拿起水果刀,刺向纠缠许久的催债者。这些逼债者最终一死三伤, 而于欢本人也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无期徒刑。审判结果一出,引发了社会高度 热议,一时间愤怒的情绪蔓延开来,不满判决结果的网友占到绝大多数。 这起案件被媒体报道后,无论是媒体界、法律界还是普通老百姓,一片哗然,各 抒己见。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 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 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作文立意角度 (1)法制与人治,法与情。辱母杀人案的判决显然与人们所秉持的基本基本伦 常相违背,尽管从法律技术角度,法官的判决或许是“依法”而没有枉法,但罔 顾犯罪行为是在绝望情况下的人性自然反应,冷血生硬地予以判决,显然不是一 个正当的判决。母亲被凌辱不能正当防卫,有一天我们的祖国被欺负了,谁还敢 挺身而出?这是正义的缺失造成的法律的蛮横。法律也要考虑伦理的因素、社会 的因素,不是随心所欲制定一条不近人情的条条框框就要欺负弱者的,不能伸张 正义的法律是不能被公众信服的!考生可从此角度出发,围绕“法律”“人 情”“道德”“正义”作文。 (2)珍惜生命,远离高利贷。山东聊城女企业家因还剩 17 万高利贷未还被 11 人极端羞辱,高利贷,利滚利,不值得去冒险。要远离,不要沾染这种高利贷, 这是恶因缘,一旦沾染上这个恶友再要抽身,必定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3)如何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发扬创新精神,树立创新意识。于欢案中折射出 来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也折射出中小企业创新力度不够,容易被市场 淘汰。 (4)网络时代与维权,互联网+民意,有序参与政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