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康杰中学等四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康杰中学临汾一中忻州一中长治二中 【试卷综析】2015届山西省康杰中学等四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的命制把 握了高考的命题方向,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主干知识和考生能力的考查,导向准确, 有很强的仿真性和实战性,体现了发现问题和诊断调整的检测要求, 整体来看,具有以下特色 第一,题型稳定。词语、病句和连贯题等常规题型依然存在,与高考完全一致。 第二,所选素材具有很强的文化信息和较强的现实感。如论述类文本就选了《,别样的经典》这个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话题。 第三,注重学生能力考查。如第16、17题,在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同时, 还注重考生创新能力的和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题也紧跟时下热点。 第四,作文仍然选择了材料文,作文材料有一定的难度,考生须深度思考才能找 到写作角度。 应该说,这份试卷中规中矩,分量不重,题目所选材料都为常见材料,题目总体 难度不大,对高考考生临考前的备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和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两部分。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题文】M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 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 《水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 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 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 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 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 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一一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 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本土的 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 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 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 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 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 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 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 意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 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 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 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 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
山西省康杰中学等四校 2015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康杰中学 临汾一中 忻州一中 长治二中 【试卷综析】2015 届山西省康杰中学等四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的命制把 握了高考的命题方向,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主干知识和考生能力的考查,导向准确, 有很强的仿真性和实战性,体现了发现问题和诊断调整的检测要求。 整体来看,具有以下特色。 第一,题型稳定。词语、病句和连贯题等常规题型依然存在,与高考完全一致。 第二,所选素材具有很强的文化信息和较强的现实感。如论述类文本就选了《,别样的经典》这个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话题。 第三,注重学生能力考查。如第 16、17 题,在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同时, 还注重考生创新能力的和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题也紧跟时下热点。 第四,作文仍然选择了材料文,作文材料有一定的难度,考生须深度思考才能找 到写作角度。 应该说,这份试卷中规中矩,分量不重,题目所选材料都为常见材料,题目总体 难度不大,对高考考生临考前的备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和第Ⅱ卷(表达题共 80 分)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题文】M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 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 《水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 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 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 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 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 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 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本土的 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 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 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 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 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 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 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 意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 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 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 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 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
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稽 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限, 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 在很大程度被揭露了: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 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虚构的产物。《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 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 《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 现内容,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篇 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 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宾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 作品。《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行途上和穷 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它是 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节选自《西游记〈前言〉》) 1.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佛妖魔故事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 术经验,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受到了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 B.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 间幻象逐渐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C.到了神魔小说《西游记》,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 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佛祖如来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D.《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的世界,奠定了神魔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 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知识点】本题考査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解析:不能确定佛、菩萨、魔是“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 事的体系”的 【思路点拨】做此类题要善于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 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 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 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 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 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 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积累型小说中,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以《西游记》最不露集 体创作的痕迹,留下了个人风格的印记 B.吴承恩为了抛弃并超越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在《西游记》 中有意泯除了神与魔的界限,甚至把不少神、魔写成了一家子。 C.《西游记》里的各种艺术形象既是艺术虚构的产物,也是意识虚构的产物, 它们都来源于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 D.《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战胜自然的凯歌。它描绘了人与自 然的关系,此类作品在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
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稽 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限, 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 在很大程度被揭露了: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 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虚构的产物。《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 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 《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 现内容,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篇 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 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宾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 作品。《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行途上和穷 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它是 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节选自《西游记〈前言〉》) 1.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佛妖魔故事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 术经验,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受到了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 B.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 间幻象逐渐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C.到了神魔小说《西游记》,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 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佛祖如来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D.《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的世界,奠定了神魔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 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 解析:不能确定佛、菩萨、魔是“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 事的体系”的。 【思路点拨】做此类题要善于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 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 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 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 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 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 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传统积累型小说中,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以《西游记》最不露集 体创作的痕迹,留下了个人风格的印记。 B.吴承恩为了抛弃并超越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在《西游记》 中有意泯除了神与魔的界限,甚至把不少神、魔写成了一家子。 C.《西游记》里的各种艺术形象既是艺术虚构的产物,也是意识虚构的产物, 它们都来源于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 D.《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战胜自然的凯歌。它描绘了人与自 然的关系,此类作品在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 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D解析:A项,明朝四大奇书不全是传统积累型小说。B项,“吴 承恩为了抛弃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宗教的虚伪性”错。C项,“它们都来源 于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说法绝对 【思路点拨】在一篇文章中,解说同一观点的材料可能不集中在同一段落或相邻 的段落,可能相距较远;或能支持某观点的句子、名言、例子相距较远,这些信 息不聚在一起,但解说的是同一观点。阅读时要善于寻找遥远的信息,并把它们 拉近,使其聚在一起。寻找遥远信息是阅读文章,特别是阅读论述类文本经常遇 到的问题和难点,也是考査筛选、整合信息的重点之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 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B.因为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颠覆了神的神圣,所以人们不再认为神与魔 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 C.《西游记》的艺术虚构以传统的艺术经验和宗教性观念、风习为基础,而又 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嘲弄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 D.孙悟空可亲可爱,有人情味,他的魅力表现在他的妖气、他的个性放纵上, 他受紧箍咒的气让人同情,他有时妖性复发让人欣喜。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 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解析:吴承恩的态度不能决定人们对神魔的看法,强加因果。 【思路点拨】文章往往在表述同一内容时会变换不同的说法,但这些不同说法体 现的信息是一样的;或者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故意变换一种说法,其实这种说法 和文本中的说法是一个意思。判断信息是否同一,是整合信息的一个难点 【题文】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题文】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侭,邠州知州。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 擢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束言:“尚文 为将,忠义自许。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旸、江瀚,力 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 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 闻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唯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已, 刑部坐束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时束入谏垣①未半岁也。 逾年,俺答②薄都城。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束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后同邑沈练劾嵩,嵩疑与束同 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徐阶劝,得免。迨嵩去位,束在狱十六年矣,妻张 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束无子 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 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则夫之館粥无资。欲留养夫,则舅又 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 实陛下莫大之德也。”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 是 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D 解析:A 项,明朝四大奇书不全是传统积累型小说。B 项,“吴 承恩为了抛弃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宗教的虚伪性”错。C 项,“它们都来源 于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说法绝对。 【思路点拨】在一篇文章中,解说同一观点的材料可能不集中在同一段落或相邻 的段落,可能相距较远;或能支持某观点的句子、名言、例子相距较远,这些信 息不聚在一起,但解说的是同一观点。阅读时要善于寻找遥远的信息,并把它们 拉近,使其聚在一起。寻找遥远信息是阅读文章,特别是阅读论述类文本经常遇 到的问题和难点,也是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重点之一。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 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B.因为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颠覆了神的神圣,所以人们不再认为神与魔 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 C.《 西游记》的艺术虚构以传统的艺术经验和宗教性观念、风习为基础,而又 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嘲弄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 D.孙悟空可亲可爱,有人情味,他的魅力表现在他的妖气、他的个性放纵上, 他受紧箍咒的气让人同情,他有时妖性复发让人欣喜。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 是 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 解析:吴承恩的态度不能决定人们对神魔的看法,强加因果。 【思路点拨】文章往往在表述同一内容时会变换不同的说法,但这些不同说法体 现的信息是一样的;或者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故意变换一种说法,其实这种说法 和文本中的说法是一个意思。判断信息是否同一,是整合信息的一个难点。 【题文】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题文】J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侭,邠州知州。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 擢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束言:“尚文 为将,忠义自许。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旸、江瀚,力 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 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 闻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唯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已, 刑部坐束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时束入谏垣①未半岁也。 逾年,俺答②薄都城。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束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后同邑沈练劾嵩,嵩疑与束同 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徐阶劝,得免。迨嵩去位,束在狱十六年矣,妻张 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束无子, 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 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则夫之饘粥无资。欲留养夫,则舅又 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 实陛下莫大之德也。”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 食息,谓之监帖。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岂 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 杖之,锢诏狱,而释束还其家。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 除,召为都给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束系狱凡 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明史》列传第九十七) ①谏垣: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②俺答:明朝时的蒙古土默 特部落。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大学士严嵩擅政擅政:擅长政事 B.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得罪:获罪 C.惟日读《周易》为疏解疏解:疏通调解 D.衰病侵寻侵寻:渐进,渐次发展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 解) 【答案解析】A解析:“擅政”,独揽国政。 【思路点拨】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 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辐射面广,占分值大,失 误率也较其他知识能力点要高。究其错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情况:①不 辨古今,以今义解释古义;②不知通假,以通假字为本字;③不明活用,未按活 用类型解释词义;④不分单双,将两个单音字误作一个双音词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 赴.赴C赴.赴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 D.束还父/己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 【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解析:通读上下文理解大意,再抓“父”“束”“世宗”“穆宗 等代词断句。 【思路点拨】文言断句可以采用下列方法。一是通读全文,了解大意;二是先 易后难,逐步分割;三是借助标志,巧妙断句,如看虚词,找对话标志词,分析 修辞手法,重视名词和代词;四是利用句式特点辅助断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在报复他,于是命令狱官将沈练的 手脚铐起来 B.沈束要求表彰周尚文、董旸、江瀚等这些忠臣,赐予他们爵位,充分表现了 他的直言敢谏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 食息,谓之监帖。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岂 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 杖之,锢诏狱,而释束还其家。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 除,召为都给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束系狱凡 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明史》列传第九十七) ①谏垣: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②俺答:明朝时的蒙古土默 特部落。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 擅政:擅长政事 B. 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 得罪:获罪 C. 惟日读《周易》为疏解 疏解:疏通调解 D. 衰病侵寻 侵寻:渐进,渐次发展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级(理 解)。 【答案解析】A 解析:“擅政”,独揽国政。 【思路点拨】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 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辐射面广,占分值大,失 误率也较其他知识能力点要高。究其错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情况:①不 辨古今,以今义解释古义;②不知通假,以通假字为本字;③不明活用,未按活 用类型解释词义;④不分单双,将两个单音字误作一个双音词。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 赴 B.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 赴 C.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 赴 D.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 赴 【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B 解析:通读上下文理解大意,再抓“父”“束”“世宗”“穆宗” 等代词断句。 【思路点拨】文言断句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一是通读全文,了解大意;二是先 易后难,逐步分割;三是借助标志,巧妙断句,如看虚词,找对话标志词,分析 修辞手法,重视名词和代词;四是利用句式特点辅助断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沈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在报复他,于是命令狱官将沈练的 手脚铐起来。 B. 沈束要求表彰周尚文、董旸、江瀚等这些忠臣,赐予他们爵位,充分表现了 他的直言敢谏
C.沈束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相关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 然没有同意赦免沈束。 D.沈束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过着清贫的生活,终老于家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 析综合)。 【答案解析】B解析:混为一谈,应该是要求赐予周尚文爵位,祭祀董旸、江瀚。 【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非”的形式考查,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 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 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5分) (2)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1)现在当权的臣子,任意给与或者剥夺,忠诚勤勉的官吏却被抛弃, 用什么鼓舞士气,激励军心呢?(2)等到达京师,沈束已经被拘囚下狱,潘氏坚 守志向不改嫁他人。解析:(1)“予夺”,给与或者剥夺;“捐弃”,被抛弃;“何 以”,用什么:各1分,大意2分。(2)“比”,等到;“系狱”,被拘囚下狱 “不他适”,不改嫁他人;各1分,大意2分。 【思路点拨】翻译时,做到字字落实,采用直译法,遵循翻译的“信达雅”原则 注意重点实词、虚词含义的准确,注意文言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 义的用法等。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三个句子的翻译对 偏重对文言实词理解能力的考査。考生应把语句放到原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 高理解、翻译的正确性,还应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题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题文】K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8.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査考生鉴赏诗歌诗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 湖风景的美好;(3分)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 当年生活的回忆。(2分) 解析:先通读诗歌,理解大意;再结合诗句抓关键词的含义,为何“长忆”,因 为西湖风景的美好;再从诗句的位置,首句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思路点拨】赏析句子要先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 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 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 是赏析的对象。还要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 句不离篇。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高考所选句 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开篇、点题、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 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
C. 沈束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相关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 然没有同意赦免沈束。 D. 沈束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过着清贫的生活,终老于家。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分 析综合)。 【答案解析】B 解析:混为一谈,应该是要求赐予周尚文爵位,祭祀董旸、江瀚。 【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非”的形式考查,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 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 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5 分) (2)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5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理解)。 【答案解析】⑴现在当权的臣子,任意给与或者剥夺,忠诚勤勉的官吏却被抛弃, 用什么鼓舞士气,激励军心呢? ⑵等到达京师,沈束已经被拘囚下狱,潘氏坚 守志向不改嫁他人。解析:⑴“予夺”,给与或者剥夺;“捐弃”,被抛弃;“何 以”,用什么;各 1 分,大意 2 分。⑵“比”,等到;“系狱”,被拘囚下狱; “不他适”,不改嫁他人;各 1 分,大意 2 分。 【思路点拨】翻译时,做到字字落实,采用直译法,遵循翻译的“信达雅”原则。 注意重点实词、虚词含义的准确,注意文言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 义的用法等。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三个句子的翻译对 偏重对文言实词理解能力的考查。考生应把语句放到原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 高理解、翻译的正确性,还应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题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题文】K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8. 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诗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 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 湖风景的美好;(3 分)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 当年生活的回忆。(2 分) 解析:先通读诗歌,理解大意;再结合诗句抓关键词的含义,为何“长忆”,因 为西湖风景的美好;再从诗句的位置,首句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思路点拨】赏析句子要先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 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 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 是赏析的对象。还要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 句不离篇。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高考所选句 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开篇、点题、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 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
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总之,关注句子位置,联系 全篇赏析。 9.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 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 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3分) ②“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词人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 地表现出来,衬托了词人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3分) 解析:理解词的情感,一定要抓关键词和意象,如“笛声”“芦花”“白鸟”描 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闲 整”“思入”表现出词人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 【思路点拨】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意 象为我们提供了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空间,特别是传统的意象,象征意义基本是固 定的,掌握这些意象,对把握诗歌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题文】(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题文】L0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两句描写了秦 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2)《逍遥游》中,庄子认为“ ”才是真正的逍 遥游。 (3)刘禹锡《陋室铭》中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思想情趣 的句子是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名家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 【答案解析】(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2)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3)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解析:回答本题,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思索所填句子,再 注意“鼎”“铛”“砾”“御”“辩”“馨”的写法,注意不要漏掉 “之”“而”等字。 【思路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对所考查“名篇名句”的分析或提示,要求写出诗 文内容。这种题型较之填充补足型,增加了对“名篇名句”内涵的考査,要求考 生不仅会背诵原文,而且更要对原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吸收。要答好这类题,就 必须根据题干的提示或要求的具体情况来填写句子 【题文】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 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题文】N2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小公务员之死 (俄)契·诃夫 个美好的晚上,一位心情美好的庶务官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亚科夫,坐在 剧院第二排座椅上,正拿着望远镜观看轻歌剧《科尔涅维利的钟声》。他看着演 出,感到无比幸福。但突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睛往上翻,呼吸停住了……他 放下望远镜,低下头,便阿嚏一声,打了个喷嚏,无论何时何地,谁打喷嚏都是
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总之,关注句子位置,联系 全篇赏析。 9.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 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 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 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 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3 分) ②“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词人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 地表现出来,衬托了词人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3 分) 解析:理解词的情感,一定要抓关键词和意象,如“笛声”“芦花”“白鸟”描 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闲 整”“思入”表现出词人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 【思路点拨】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意 象为我们提供了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空间,特别是传统的意象,象征意义基本是固 定的,掌握这些意象,对把握诗歌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题文】(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题文】L0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秦 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2)《逍遥游》中,庄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是真正的逍 遥游。 (3)刘禹锡《陋室铭》中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思想情趣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名家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 级(识记)。 【答案解析】(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2)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3)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解析:回答本题,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思索所填句子,再 注意“鼎”“铛”“砾”“御”“辩”“馨”的写法,注意不要漏掉 “之”“而”等字。 【思路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对所考查“名篇名句”的分析或提示,要求写出诗 文内容。这种题型较之填充补足型,增加了对“名篇名句”内涵的考查,要求考 生不仅会背诵原文,而且更要对原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吸收。要答好这类题,就 必须根据题干的提示或要求的具体情况来填写句子。 【题文】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 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题文】N2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小公务员之死 (俄)契·诃夫 一个美好的晚上,一位心情美好的庶务官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亚科夫,坐在 剧院第二排座椅上,正拿着望远镜观看轻歌剧《科尔涅维利的钟声》。他看着演 出,感到无比幸福。但突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睛往上翻,呼吸停住了……他 放下望远镜,低下头,便阿嚏一声,打了个喷嚏,无论何时何地,谁打喷嚏都是
不能禁止的。庄稼汉打喷嚏,警长打喷嚏,有时连达官贵人也在所难免。人人都 打喷嚏。切尔维亚科夫毫不慌张,掏岀小手绢擦擦脸,而且像一位讲礼貌的人那 样,举目看看四周:他的喷嚏是否溅着什么人了?但这时他不由得慌张起来,因 为他看到,坐在他前面第一排座椅上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擦他的秃头和 脖子,嘴里还嘟哝着什么。切尔维亚科夫认出这人是三品文官布里扎洛夫将军, 他在交通部门任职。 “我的喷嚏溅着他了!”切尔维亚科夫心想,“他虽说不是我的上司,是别的部 门的,不过这总不妥当。应当向他赔个不是才对。 切尔维亚科夫咳嗽一声,身子探向前去,凑着将军的耳朵小声说:“务请大人原 谅,我的唾沫星子溅着您了……我出于无心…” “没什么,没什么……” “看在上帝份上,请您原谅。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请坐下吧!让人听戏嘛!” 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了,他傻笑一下,开始望着舞台。他看着演出,但已不再 感到幸福。他开始惶恐不安起来。幕间休息时,他走到布里扎洛夫跟前,在他身 边走来走去,终于克制住胆怯心情,嗫嚅道: “我溅着您了,大人……务请宽恕……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够了!我已经忘了,您怎么老提它呢!”将军说完,不耐烦地撇了撇下嘴 唇 “他说忘了,可是他那眼神多凶!”切尔维亚科夫暗想,不时怀疑地瞧他一眼。 “连话都不想说了。应当向他解释清楚,我完全是无意的…这是自然规律 否则他会认为我故意啐他。他现在不这么想,过后肯定会这么想的!……” 回家后,切尔维亚科夫把自己的失态告诉了妻子。他的妻子先是被吓着了,但后 来听说布里扎洛夫是“别的部门的”,也就放心了。但他觉得妻子对发生的事过 于轻率了。 “不过你还是去一趟赔礼道歉的好,”他的妻子说,“他会认为你在公共场合举 止不当! “说得对呀!刚才我道歉过了,可是他有点古怪,而且一句中听的话也没说… 再者也没有时间细谈。” 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刮了脸,去找布里扎洛夫解释。他走进将军 的接待室,看到里面有许多请求接见的人。将军被围坐在其中,已经开始接受呈 文了。将军询问过几人后,抬眼望着切尔维亚科夫 “昨天在‘阿尔卡吉亚’剧场,如果大人还记得的话,”切尔维亚科夫说,“我 打了一个喷嚏,无意中溅了……务请您原… “什么废话……天知道怎么回事!”将军扭过脸,对下一名来访者说:“您有什 么事?” “他不想说!”切尔维亚科夫脸色煞白,心里想道,“看来他生气了…不行, 这事不能这样放下,我要跟他解释清楚’ 当将军接见完最后一名来访者,正要返回内室时,切尔维亚科夫一步跟上去,又 开始嗫嚅道:“大人,倘若在下胆敢打搅大人的话,那么可以说,只是出于一种 悔过的心情……我不是有意的,务请您谅解,大人!” 将军做出一副哭笑不得的样子,挥一下手 “您简直开玩笑,先生!”将军说完,进门不见了
不能禁止的。庄稼汉打喷嚏,警长打喷嚏,有时连达官贵人也在所难免。人人都 打喷嚏。切尔维亚科夫毫不慌张,掏出小手绢擦擦脸,而且像一位讲礼貌的人那 样,举目看看四周:他的喷嚏是否溅着什么人了?但这时他不由得慌张起来,因 为他看到,坐在他前面第一排座椅上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擦他的秃头和 脖子,嘴里还嘟哝着什么。切尔维亚科夫认出这人是三品文官布里扎洛夫将军, 他在交通部门任职。 “我的喷嚏溅着他了!”切尔维亚科夫心想,“他虽说不是我的上司,是别的部 门的,不过这总不妥当。应当向他赔个不是才对。” 切尔维亚科夫咳嗽一声,身子探向前去,凑着将军的耳朵小声说:“务请大人原 谅,我的唾沫星子溅着您了……我出于无心……” “没什么,没什么……” “看在上帝份上,请您原谅。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请坐下吧!让人听戏嘛!” 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了,他傻笑一下,开始望着舞台。他看着演出,但已不再 感到幸福。他开始惶恐不安起来。幕间休息时,他走到布里扎洛夫跟前,在他身 边走来走去,终于克制住胆怯心情,嗫嚅道: “我溅着您了,大人……务请宽恕……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够了!我已经忘了,您怎么老提它呢!”将军说完,不耐烦地撇了撇下嘴 唇。 “他说忘了,可是他那眼神多凶!”切尔维亚科夫暗想,不时怀疑地瞧他一眼。 “连话都不想说了。应当向他解释清楚,我完全是无意的……这是自然规律…… 否则他会认为我故意啐他。他现在不这么想,过后肯定会这么想的!……” 回家后,切尔维亚科夫把自己的失态告诉了妻子。他的妻子先是被吓着了,但后 来听说布里扎洛夫是“别的部门的”,也就放心了。但他觉得妻子对发生的事过 于轻率了。 “不过你还是去一趟赔礼道歉的好,”他的妻子说,“他会认为你在公共场合举 止不当!” “说得对呀!刚才我道歉过了,可是他有点古怪,而且一句中听的话也没说…… 再者也没有时间细谈。” 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刮了脸,去找布里扎洛夫解释。他走进将军 的接待室,看到里面有许多请求接见的人。将军被围坐在其中,已经开始接受呈 文了。将军询问过几人后,抬眼望着切尔维亚科夫。 “昨天在‘阿尔卡吉亚’剧场,如果大人还记得的话,”切尔维亚科夫说,“我 打了一个喷嚏,无意中溅了……务请您原……” “什么废话……天知道怎么回事!”将军扭过脸,对下一名来访者说:“您有什 么事?” “他不想说!”切尔维亚科夫脸色煞白,心里想道,“看来他生气了……不行, 这事不能这样放下,我要跟他解释清楚” 当将军接见完最后一名来访者,正要返回内室时,切尔维亚科夫一步跟上去,又 开始嗫嚅道:“大人,倘若在下胆敢打搅大人的话,那么可以说,只是出于一种 悔过的心情……我不是有意的,务请您谅解,大人!” 将军做出一副哭笑不得的样子,挥一下手。 “您简直开玩笑,先生!”将军说完,进门不见了
“这怎么是开玩笑?”切尔维亚科夫想,“根本不是开玩笑!身为将军,却不明 事理!既然这样,我再也不向这个装腔作势的人赔不是了!去他的!我给他写封 信,再也不来了!真的,再也不来了!” 切尔维亚科夫这么思量着回到家里。可是给将军的信却没有写成。想来想去,怎 么也想不出这信该怎么写,只好次日又去向将军本人解释 “我昨天来打搅了大人,”当将军向他抬起疑问的目光,他开始嗫嚅道,“我不 是如您讲的来开玩笑的。我来是向您赔礼道歉,因为我打喷嚏时溅着您了,大 人……说到开玩笑,我可从来没有想过。在下胆敢开玩笑吗?倘若我们真开玩笑 那样的话,就丝毫谈不上对大人的敬重了……谈不上……” “滚出去!!”忽然间,脸色发青、浑身打颤的将军大喝一声 “什么,大人?”切尔维亚科夫小声问道,他吓呆了。 “滚出去!”将军跺着脚,又喊了一声。 切尔维亚科夫突然感到肚子里什么东西碎了。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着,他 步一步退到门口。他来到街上,步履艰难地走着……他迷迷糊糊地回到家里, 没脱制服,就倒在长沙发上……咽了气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向布里扎洛夫将军前后进行了多达六次的“道 歉”,而且一次比一次显得郑重、真诚而又卑怯、悲戚。 B.小说运用了重复和渐进深入的描述技巧,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喷嚏对主人 公的影响,也使人物的心理变化逐步显现。 C.小说不仅表现了作者对思想庸俗、生活猥琐的小市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 争”的痛恨,也表达了其对罪恶的等级制度的控诉 D.小说灵活地运用了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主人公切 尔维亚科夫这一典型形象。 E.小说的格调幽默诙谐。切尔维亚科夫在观看歌剧时把喷嚏溅到了一位将军头 上,然后就陷入了循环往复的道歉之中,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AD解析:A小说中切尔维亚科夫向长官布里扎洛夫将军前后进行 的六次道歉并不真诚;D文中刻画切尔维亚科夫这一人物形象时没有使用外貌描 【思路点拨】内容概括题是考査考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能力。解题时,应先整体 感知全文内容,然后明确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或选项对照原文的相关信息,对文 本内容进行正确的概括和判断。 (2)小说中切尔维亚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切尔维亚科夫是一个胆小怯弱,具有奴性心理且地位卑微的小公务 员形象。解析:先审题干,根据分值“6分”所以答案共3点,每点2分;注 意每点要结合作品内容具体分析,如“唾沫”事件本身表现他的“胆小怯弱”等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从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分 析人物。②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来分析人物。③从 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④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人 物
“这怎么是开玩笑?”切尔维亚科夫想,“根本不是开玩笑!身为将军,却不明 事理!既然这样,我再也不向这个装腔作势的人赔不是了!去他的!我给他写封 信,再也不来了!真的,再也不来了!” 切尔维亚科夫这么思量着回到家里。可是给将军的信却没有写成。想来想去,怎 么也想不出这信该怎么写,只好次日又去向将军本人解释。 “我昨天来打搅了大人,”当将军向他抬起疑问的目光,他开始嗫嚅道,“我不 是如您讲的来开玩笑的。我来是向您赔礼道歉,因为我打喷嚏时溅着您了,大 人……说到开玩笑,我可从来没有想过。在下胆敢开玩笑吗?倘若我们真开玩笑, 那样的话,就丝毫谈不上对大人的敬重了……谈不上……” “滚出去!!”忽然间,脸色发青、浑身打颤的将军大喝一声。 “什么,大人?”切尔维亚科夫小声问道,他吓呆了。 “滚出去!”将军跺着脚,又喊了一声。 切尔维亚科夫突然感到肚子里什么东西碎了。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着,他 一步一步退到门口。他来到街上,步履艰难地走着……他迷迷糊糊地回到家里, 没脱制服,就倒在长沙发上……咽了气。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小说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向布里扎洛夫将军前后进行了多达六次的“道 歉”,而且一次比一次显得郑重、真诚而又卑怯、悲戚。 B.小说运用了重复和渐进深入的描述技巧,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喷嚏对主人 公的影响,也使人物的心理变化逐步显现。 C.小说不仅表现了作者对思想庸俗、生活猥琐的小市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 争”的痛恨,也表达了其对罪恶的等级制度的控诉。 D.小说灵活地运用了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主人公切 尔维亚科夫这一典型形象。 E.小说的格调幽默诙谐。切尔维亚科夫在观看歌剧时把喷嚏溅到了一位将军头 上,然后就陷入了循环往复的道歉之中。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AD 解析:A 小说中切尔维亚科夫向长官布里扎洛夫将军前后进行 的六次道歉并不真诚;D 文中刻画切尔维亚科夫这一人物形象时没有使用外貌描 写。 【思路点拨】内容概括题是考查考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能力。解题时,应先整体 感知全文内容,然后明确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或选项对照原文的相关信息,对文 本内容进行正确的概括和判断。 (2)小说中切尔维亚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切尔维亚科夫是一个胆小怯弱,具有奴性心理且地位卑微的小公务 员形象。 解析:先审题干,根据分值“6 分”所以答案共 3 点,每点 2 分;注 意每点要结合作品内容具体分析,如“唾沫”事件本身表现他的“胆小怯弱”等 等。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从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分 析人物。②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来分析人物。③从 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④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人 物
(3)请问小说中切尔维亚科夫回家后和妻子谈话的情节可以删去吗?请简要分 析。(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査考生对小说情节的把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不可以。①这段情节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胆小怯弱、 惶恐忧郁的性格特点。当他的妻子得知布里扎洛夫是“别的部门的”,就放心了 的时候,他觉得妻子对这件事的态度过于轻率了。②切尔维亚科夫的妻子的言行 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当切尔维亚科夫内心惶恐不安地把自己的失态告诉妻子 时,她给予丈夫的建议是向长官道歉,这才有了之后的切尔维亚科夫向扎洛夫将 军的道歉。③表现了当时俄国社会中切尔维亚科夫式的奴性意识和等级观念的普 遍性,进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不仅切尔维亚科夫,就连他的妻子也认为应该再 向布里扎洛夫将军进行赔礼道歉,可以看出奴性意识在人民心中的根深蒂固。(3 点,每点2分,每点要结合作品内容具体分析)解析:本题实际考查情节的作 用。考生可先回归原文,根据上下文看对话的作用,可顺着如果删去会有怎样的 结果的思路来思考;再从情节作用的角度分析,“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如 若删去前后情节脱节;再看此情节的效果,“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的 性格特点”“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等等 【思路点拨】情节在小说中,在结构和表现人物及主题方面的作用,概括而言, 就是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作用,主要有: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含故事发生的时间 和地点);设置悬念或埋下伏笔,引人入胜,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后面的情 节发展作铺垫;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起线索作用。解答时,根据这个基本知识,分析本题设问的意图,先将该情节和 上述作用中相关的作用分析出来,再找出该情节在文本中特有的作用,分析概括 出来,就能正确而全面了。 (4)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小公务员的死亡?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自己的看 法。(8分) 【知识点】本题考査考生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是面对切尔维亚科夫的道歉,将军始终生硬而傲慢的态度;是小公 务员胆小怯弱的性格:更主要的是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导致了他 的死亡。①从情节上分析是一个喷嚏导致了小公务员的死。一个小公务员不小心 将喷嚏溅到了坐在前排的将军级文官身上,他惟恐大将军会将自己的不慎视为自 己的粗野冒犯,而一而再再而三地道歉,就是这执着地道歉,在遭遇大将军的不 耐烦与呵斥后一命呜呼。②从性格上分析是胆怯和懦弱导致了他的死亡;③从 社会制度角度分析,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是造成小公务员之死的 根本原因。大将军比小公务员地位高,这在当时的社会中,地位的差异给小公务 员在精神上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导致了小公务员的恐惧和死亡。解析:本题 的回答考生需先理解文本,再找准答题的角度,考生可从情节、性格、环境等角 度来探讨:;注意答题,一要结合文本,二要注意有自己的分析,三要注意条理及 语言的简明、连贯。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1.从题材内容着眼,题材中蕴含着主题。小 说的作者选取怎样的题材来反映怎样的生活,来传达怎样的感情,来表现怎样的 思想是在小说创作之前就规定好的。所以从小说的题材着眼,可以把握小说的主 题方向。2.从人物塑造看主题。在小说中,由于作者浓墨重彩皆泼洒在人物身 上,因此,主要人物也就是“主题性人物”。在故事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故事的 主角,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
(3)请问小说中切尔维亚科夫回家后和妻子谈话的情节可以删去吗?请简要分 析。(6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情节的把握,能力层次为 D 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不可以。①这段情节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胆小怯弱、 惶恐忧郁的性格特点。当他的妻子得知布里扎洛夫是“别的部门的”,就放心了 的时候,他觉得妻子对这件事的态度过于轻率了。②切尔维亚科夫的妻子的言行 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当切尔维亚科夫内心惶恐不安地把自己的失态告诉妻子 时,她给予丈夫的建议是向长官道歉,这才有了之后的切尔维亚科夫向扎洛夫将 军的道歉。③表现了当时俄国社会中切尔维亚科夫式的奴性意识和等级观念的普 遍性,进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不仅切尔维亚科夫,就连他的妻子也认为应该再 向布里扎洛夫将军进行赔礼道歉,可以看出奴性意识在人民心中的根深蒂固。(3 点,每点 2 分,每点要结合作品内容具体分析)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情节的作 用。考生可先回归原文,根据上下文看对话的作用,可顺着如果删去会有怎样的 结果的思路来思考;再从情节作用的角度分析,“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如 若删去前后情节脱节;再看此情节的效果,“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的 性格特点”“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等等。 【思路点拨】情节在小说中,在结构和表现人物及主题方面的作用,概括而言, 就是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作用,主要有: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含故事发生的时间 和地点);设置悬念或埋下伏笔,引人入胜,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后面的情 节发展作铺垫;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起线索作用。解答时,根据这个基本知识,分析本题设问的意图,先将该情节和 上述作用中相关的作用分析出来,再找出该情节在文本中特有的作用,分析概括 出来,就能正确而全面了。 (4)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小公务员的死亡?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自己的看 法。(8 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是面对切尔维亚科夫的道歉,将军始终生硬而傲慢的态度;是小公 务员胆小怯弱的性格;更主要的是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导致了他 的死亡。①从情节上分析是一个喷嚏导致了小公务员的死。一个小公务员不小心 将喷嚏溅到了坐在前排的将军级文官身上,他惟恐大将军会将自己的不慎视为自 己的粗野冒犯,而一而再再而三地道歉,就是这执着地道歉,在遭遇大将军的不 耐烦与呵斥后一命呜呼。②从性格上分析是胆怯和懦弱导致了他的死亡; ③从 社会制度角度分析,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是造成小公务员之死的 根本原因。大将军比小公务员地位高,这在当时的社会中,地位的差异给小公务 员在精神上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导致了小公务员的恐惧和死亡。 解析:本题 的回答考生需先理解文本,再找准答题的角度,考生可从情节、性格、环境等角 度来探讨;注意答题,一要结合文本,二要注意有自己的分析,三要注意条理及 语言的简明、连贯。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1.从题材内容着眼,题材中蕴含着主题。小 说的作者选取怎样的题材来反映怎样的生活,来传达怎样的感情,来表现怎样的 思想是在小说创作之前就规定好的。所以从小说的题材着眼,可以把握小说的主 题方向。2.从人物塑造看主题。在小说中,由于作者浓墨重彩皆泼洒在人物身 上,因此,主要人物也就是“主题性人物”。在故事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故事的 主角,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
3.从情节发展看主题。小说写人不能离开人物活动的形式一一情节,而情节又 是通过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来完成的。情节必须以某些矛盾为内容,矛盾 怎么发展、怎么解决,无不体现出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4.从环境看对主题 的暗示。环境描写不管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终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在多数情 况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刻画人物性格创造必要的条 件,提供生动的衬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有时可能带有象征或 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揣摩主题, 【题文】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题文】0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唯物论者启示录 赵凡周敏 他曾经有过华丽的家世,在“伤痕”岁月中度过22年光景:22年前,他气概冲 天,有《大风歌》作证;22年后,他将抒情变成了反思,于是,有了我们喜爱 的系列读物—一《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我的菩提树》… 他后来有一种创想,将这一系列总体命名为《唯物论者的启示录》。这位深深迷 恋马克思唯物理论的人物就是我们熟悉的作家张贤亮先生。 除了在文学上的建树,张贤亮还有很多文人以外的传奇活动。他号称“中国 作家中的首富”;曾经是宁夏文联主席,如今却成了“堡主”,潜心经营自己的 “另类作品” 张贤亮祖籍江苏,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个名门望族。祖父是民国的外交官 父亲是热血青年,早年攻读于哈佛商学院,“九·一八”事变以后,回国革命, 于张学良旗下任职。西安事变之后主力经商,家财丰厚。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 除了衣食无忧之外,给予张贤亮更多的是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童年是 短暂的,在张贤亮13岁的时候,家庭已经开始破败。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 1951年,张贤亮携母来到北京,在39中读书,但却因为出身问题肄业。15岁的 张贤亮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最苦难的时候父亲在监狱中死去,年幼的 张贤亮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担,那一年他18岁。1955年,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 妹来到甘肃,准备在这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平静地生活和创业 年轻的张贤亮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萌发了抒发情感的欲望。于是,他开始 写诗,他所抒写并且期待的新时代并没有如愿而至,适得其反,就是这首《大风 歌》使得张贤亮运交华盖,被定为右派送进了离银川市30里路的一个农场劳改。 就这样,22年的苦难开始上演。于牢房内外.张贤亮几进几出,反反复复, 最青春有为的年龄在其中虚度。劳改生活毕竟是苦难的,每天劳动18个小时 只有6个小时用来睡觉吃饭,生活苦难,精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张贤亮说:“那 个时候接触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这本书让我活下来。”这本书张贤亮反复 阅读了数遍,也正是这本书让张贤亮懂得了运营方略,在新时代玩转文化产业 重新获得自由已经是文革的末年,张贤亮试图重新拿起笔杆抒发诗情,秉持这 样的文学观念,张贤亮的小说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这个社会深层的反思感,张贤 亮颇为自豪和自傲的是自己的文字总是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在小说的创作上, 张贤亮如鱼得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他作品多产的时期。每一部作品出现都能够 给经历那个年代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反思顺应了新的时代。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 的时候,张贤亮开始转换角色,有心经营起了文化事业。他成了影视城的董事长, 如今城堡在影视圈已经颇有影响,吸引了多个剧组到来,《大话西游》《双旗镇 刀客》《红高粱》等都曾在此安营扎寨。一席谈话,无由地更加生出感叹来。他
3.从情节发展看主题。小说写人不能离开人物活动的形式——情节,而情节又 是通过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来完成的。情节必须以某些矛盾为内容,矛盾 怎么发展、怎么解决,无不体现出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4.从环境看对主题 的暗示。环境描写不管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终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在多数情 况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刻画人物性格创造必要的条 件,提供生动的衬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有时可能带有象征或 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揣摩主题。 【题文】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题文】O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唯物论者启示录 赵凡 周敏 他曾经有过华丽的家世,在“伤痕”岁月中度过 22 年光景;22 年前,他气概冲 天,有《大风歌》作证;22 年后,他将抒情变成了反思,于是,有了我们喜爱 的系列读物——《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我的菩提树》…… 他后来有一种创想,将这一系列总体命名为《唯物论者的启示录》。这位深深迷 恋马克思唯物理论的人物就是我们熟悉的作家张贤亮先生。 除了在文学上的建树,张贤亮还有很多文人以外的传奇活动。他号称“中国 作家中的首富”;曾经是宁夏文联主席,如今却成了“堡主”,潜心经营自己的 “另类作品”。 张贤亮祖籍江苏,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个名门望族。祖父是民国的外交官, 父亲是热血青年,早年攻读于哈佛商学院,“九·一八”事变以后,回国革命, 于张学良旗下任职。西安事变之后主力经商,家财丰厚。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 除了衣食无忧之外,给予张贤亮更多的是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童年是 短暂的,在张贤亮 13 岁的时候,家庭已经开始破败。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 1951 年,张贤亮携母来到北京,在 39 中读书,但却因为出身问题肄业。15 岁的 张贤亮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最苦难的时候父亲在监狱中死去,年幼的 张贤亮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担,那一年他 18 岁。1955 年,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 妹来到甘肃,准备在这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平静地生活和创业。 年轻的张贤亮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萌发了抒发情感的欲望。于是,他开始 写诗,他所抒写并且期待的新时代并没有如愿而至,适得其反,就是这首《大风 歌》使得张贤亮运交华盖,被定为右派送进了离银川市 30 里路的一个农场劳改。 就这样,22 年的苦难开始上演。于牢房内外.张贤亮几进几出,反反复复, 最青春有为的年龄在其中虚度。劳改生活毕竟是苦难的,每天劳动 18 个小时, 只有 6 个小时用来睡觉吃饭,生活苦难,精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张贤亮说:“那 个时候接触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这本书让我活下来。”这本书张贤亮反复 阅读了数遍,也正是这本书让张贤亮懂得了运营方略,在新时代玩转文化产业。 重新获得自由已经是文革的末年,张贤亮试图重新拿起笔杆抒发诗情,秉持这 样的文学观念,张贤亮的小说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这个社会深层的反思感,张贤 亮颇为自豪和自傲的是自己的文字总是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在小说的创作上, 张贤亮如鱼得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他作品多产的时期。每一部作品出现都能够 给经历那个年代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反思顺应了新的时代。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 的时候,张贤亮开始转换角色,有心经营起了文化事业。他成了影视城的董事长, 如今城堡在影视圈已经颇有影响,吸引了多个剧组到来,《大话西游》《双旗镇 刀客》《红高粱》等都曾在此安营扎寨。一席谈话,无由地更加生出感叹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