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C系列资料之四(科研测试题第一套 语言积累和运用(30分) 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1和2题 重庆,因其依山而建,层恋叠 zhang ,得“山城”之名;又因其傍水而筑,襟带两江(长江和嘉陵江在 此会合),更有“江城”之称。这样,被群山拥抱着的重庆城,又为两江环绕,依山傍水,山水相应,山、城、水r 为一体,有山之起伏,有城之活力,更有水之潋滟。所以,自古以来重庆城山清水秀,人杰地伶,是巴 渝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长江上游的航运交通shu纽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3分) 层恋叠 zhang rong为一体 2.找出文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2分) 改为 改为 3.下列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个建筑工地管理混乱,建筑材料随意堆放,错落有致,被责令限期整改。 B.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尽管是高科技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可以事倍功半,一蹴而就。 C.托尔斯泰的墓地没有墓碑,不留姓名,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侈装饰更人 心弦 D.学习遇到疑难时,我们要及时向老师请教,做到不耻下问。 4.请将下列被选项填在恰当的位置上。(4分) 书是益友,当你痛苦时, 当你困惑时, 当你迷茫时, 当你消沉时 与书为伍,如有良师益友指路导航,目光可以穿越历史的漫长隧道,透彻人生的真谛 A.书给你指路B.书给你抚慰C.书给你振作D.书给你解疑 5.下面画线的三个句子中有两个病句,请修改。(4分) 垃圾畅销书畅销的原因很多,或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或是作为一时新闻的补充,①或是拿来作为炫耀, 但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生命力短暂,②未必经不起仔细推敲。它们因急功近利而生,也因急功近利而死。走边街头旧 书摊,我时常发现它们的踪影。③它们灰头土脸杂在一些过期杂志中,没有了往日的骄横 句应改为 句应改为 阅读下面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并提炼出“年轻人”明白的人生哲理。(4分) 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去请教一位得道高僧。高僧明白他的来意后,便在他面前放了两只装了茶叶的杯子, 他用温水冲了一杯,叫年轻人喝,年轻人喝下几口后发现一点香味也没有。高僧又用沸水冲了另一杯,只见茶叶在 杯子里上上下下的沉浮着,一会儿,一丝细微的清香便缓缓地从杯子中溢出来。接着,高僧又往杯中加了点沸水, 共加了三次水,里面的茶叶一次比一次沉浮得厉害。年轻人闻到的是沁人心脾的芳香,他细细的品味了一会儿, 满意的点了点头,说一切全都明白了 内容 人生: 8.在徜徉书本、汲取知识的同时,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社会。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8分) (1)总有一些景物,让我们流连忘返。看那“长河落日”、“小桥流水”、“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青山绿水” “柳树萌芽”,你有什么感受?任选其中一处景物,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 示例:我看青山换绿,感受到生机勃发的力量 我看 感受到 (2)总有一些人,让我们心生敬意。在消防队门口,有这样醒目的标语:“赴汤蹈火为人民,恪守职守保平安 请你说说标语中运用“赴汤蹈火”这一成语的妙处。(3分) (3)总有一些事,让我们热泪盈眶。在2008年初那些震憾人心的抗冻救灾的故事激发了足够的热泪、感动、 激动。请你模仿下面的点评从下列两个事例中任选一件来抒发你心中的感动。(3分) 【示例】事件:1月30日温总理视察广州火车站。温总理来到了一站台—一广州往武昌的列车,视察了一节车 厢,然后从站台进入大厅,在三号候车棚对旅客讲话,并将一包食物送给一位重庆的旅客。温总理话知道大家辛苦 正在修复电网,让大家回家过年,并祝新春快乐。候车的旅客听了温总理的话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点评:总理那焦虑的目光,承载千万受灾同胞的期望。总理热诚的话语,消融千里冰障。总理坚强的脚步,赋 予南中国灾区信心和力量 事件一:1月31日广州火车站大批乘客聚焦在站前广场准备进站时,一乘客在人海中晕倒,人们用接力的方式
语文教学 C 系列资料之四(科研测试题第一套) 一、 语言积累和运用(30 分) 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 1 和 2 题 重庆,因其依山而建,层恋叠 zhàng ,得“山城”之名;又因其傍水而筑,襟带两江(长江和嘉陵江在 此会合),更有“江城”之称。这样,被群山拥抱着的重庆城,又为两江环绕,依山傍水,山水相应,山、城、水 r óng 为一体,有山之起伏,有城之活力,更有水之潋滟。所以,自古以来重庆城山清水秀,人杰地伶,是巴 渝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长江上游的航运交通 shū 纽。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3 分) 层恋叠 zhàng róng 为一体 shū 纽 2. 找出文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2 分) 改为 改为 3.下列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这个建筑工地管理混乱,建筑材料随意堆放,错落有致,被责令限期整改。 B.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尽管是高科技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可以事倍功半,一蹴而就。 C.托尔斯泰的墓地没有墓碑,不留姓名,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侈装饰更扣人 心弦。 D.学习遇到疑难时,我们要及时向老师请教,做到不耻下问。 4.请将下列被选项填在恰当的位置上。(4 分) 书是益友,当你痛苦时, ;当你困惑时, ;当你迷茫时, ;当你消沉时, 。 与书为伍,如有良师益友指路导航,目光可以穿越历史的漫长隧道,透彻人生的真谛。 A. 书给你指路 B. 书给你抚慰 C. 书给你振作 D. 书给你解疑 5.下面画线的三个句子中有两个病句,请修改。(4 分) 垃圾畅销书畅销的原因很多,或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或是作为一时新闻的补充,①或是拿来作为炫耀, 但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生命力短暂,②未必经不起仔细推敲。它们因急功近利而生,也因急功近利而死。走边街头旧 书摊,我时常发现它们的踪影。③它们灰头土脸杂在一些过期杂志中,没有了往日的骄横。 句应改为 句应改为 6.阅读下面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并提炼出“年轻人”明白的人生哲理。(4 分)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去请教一位得道高僧。高僧明白他的来意后,便在他面前放了两只装了茶叶的杯子, 他用温水冲了一杯,叫年轻人喝,年轻人喝下几口后发现一点香味也没有。高僧又用沸水冲了另一杯,只见茶叶在 杯子里上上下下的沉浮着,一会儿,一丝细微的清香便缓缓地从杯子中溢出来。接着,高僧又往杯中加了点沸水, 一共加了三次水,里面的茶叶一次比一次沉浮得厉害。年轻人闻到的是沁人心脾的芳香,他细细的品味了一会儿, 满意的点了点头,说一切全都明白了。 内容: 人生: 8.在徜徉书本、汲取知识的同时,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社会。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8 分) (1)总有一些景物,让我们流连忘返。看那“长河落日”、“小桥流水”、“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青山绿水”、 “柳树萌芽”,你有什么感受?任选其中一处景物,完成下面的填空。(2 分) 示例:我看青山换绿,感受到生机勃发的力量。 我看 ,感受到 。 (2)总有一些人,让我们心生敬意。在消防队门口,有这样醒目的标语:“赴汤蹈火为人民,恪守职守保平安。” 请你说说标语中运用“赴汤蹈火”这一成语的妙处。(3 分) (3)总有一些事,让我们热泪盈眶。在 2008 年初那些震憾人心的抗冻救灾的故事激发了足够的热泪、感动、 激动。请你模仿下面的点评从下列两个事例中任选一件来抒发你心中的感动。(3 分) 【示例】事件:1 月 30 日温总理视察广州火车站。温总理来到了一站台——广州往武昌的列车,视察了一节车 厢,然后从站台进入大厅,在三号候车棚对旅客讲话,并将一包食物送给一位重庆的旅客。温总理话知道大家辛苦, 正在修复电网,让大家回家过年,并祝新春快乐。候车的旅客听了温总理的话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点评:总理那焦虑的目光,承载千万受灾同胞的期望。总理热诚的话语,消融千里冰障。总理坚强的脚步,赋 予南中国灾区信心和力量。 事件一:1 月 31 日广州火车站大批乘客聚焦在站前广场准备进站时,一乘客在人海中晕倒,人们用接力的方式
将其抬高送出。 事件二:2月1日一辆运送供电抢修器材的卡车陷进南昌招贤镇盘山公路的积雪里,附近马口村村民闻讯后带 着铁铲和铁链跑了5公里路赶来,帮助将汽车拉出,大家喊着:“乡亲们加把劲,供电抢修车绝对不能陷在里面……” 你选事件 你的点评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10.漫步街头,你会发现有些饱含文化底蕴的招牌,请指出现在几个招牌所隐含的诗文名句 例:食为天酒店(民以食为天) 人和客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杏花村酒家 涌泉鲜花礼品店 14.在《爱莲说》中,作者以“莲”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 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理由。(3分) (1)最喜爱的花是 (2)喜爱的理由是 、现代文阅读(40分) )阅读《向生命鞠躬》一文,完成15-20题。(24分 (1)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 人工的东西构成的。这一想法的实现是在儿子两岁半时的初冬。 (2)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疏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 润泽而了无生气。置身在这空旷寂寥的山上,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原始的静谧和苍凉 (3)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惊恐地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绝对是这山上惟一至今还倔强 活着的蚂蚱了 (4)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去。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很衰老或孱弱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 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这只周身呈土褐色的蚂蚱因惊惧和愤怒而拼命挣 扎,两条后腿有力地蹬着。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必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 入,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 里滴出淡绿的液体,它用前腿摸着刮着,那是它的血。 (5)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是蚂蚱,专门吃庄稼的,是害虫。 (6)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视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 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是新鲜的,或许他指望能从土里刨出点什么东西来 (7)我点着一支烟,眺望远景 (8)"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 (9)我扭头看去,见儿子手里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寻找。其实蚂 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已受到重创,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未走出两步就轻易地发现了它,再 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又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并没有离开而是蹲在儿子旁边 注视着蚂蚱。我要看看这五脏六腑都被穿透的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竟能逃跑! ⑩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的抬高,那穿着 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不放。难以想象如此孱弱和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儿 子的手稍一松懈,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它每爬行一毫米,都要停下来歇一歇,或许是为了缓解-下身体里 的巨大疼痛。穿过它口中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而已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①D我大张着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这悲壮逃生的蚂蚱强烈震撼着。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 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我相信我正在目睹着一个奇迹,一个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当蚂蚱终 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精疲力竭了。生命所赋予它的最 后一点儿力量就是让它挣脱束缚,获得自由然后无疑地它将慢慢死去 ⑩D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再没有动。我抬眼一看,原来他早已如我一样,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3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 04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它太厉害了!” 05我明白儿子的意思。他其实是在说:"它太顽强了!” 0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老师点评 王蒙说微型小说"是一种机智,一种敏感,一种对生活中的某个场景、某个瞬间、某个侧面的忽然抓住抓住了就表现出来的本领 微型小说《向生命鞠躬》是很符合王蒙对微型小说的定义的。因此,要想写好微型小说作者必须具备"机智”、"敏感"的素质 其实,大千世界绚丽无比能感动人的东西很多。只要我们平时对生活多一些理解、多一份投入,就会发现许多世界与生命真谛的光 芒。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无非是具有采日月之精华汲天地之灵气的本领吧。热爱生活,关注世界我们的生命必定会充满很多色彩。 15本文中作者目睹的“一个生命奇迹”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将其抬高送出。 事件二:2 月 1 日一辆运送供电抢修器材的卡车陷进南昌招贤镇盘山公路的积雪里,附近马口村村民闻讯后带 着铁铲和铁链跑了 5 公里路赶来,帮助将汽车拉出,大家喊着:“乡亲们加把劲,供电抢修车绝对不能陷在里面……” 你选事件 你的点评: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 分) 10.漫步街头,你会发现有些饱含文化底蕴的招牌,请指出现在几个招牌所隐含的诗文名句。 例:食为天酒店(民以食为天) 人和客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杏花村酒家 , 涌泉鲜花礼品店, , 14.在《爱莲说》中,作者以“莲”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 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理由。(3 分) (1)最喜爱的花是: (2)喜爱的理由是: 三、现代文阅读(40 分) (一)阅读《向生命鞠躬》一文,完成 15-20 题。(24 分) ⑴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 人工的东西构成的。这一想法的实现是在儿子两岁半时的初冬。 ⑵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疏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 润泽而了无生气。置身在这空旷寂寥的山上,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原始的静谧和苍凉。 ⑶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惊恐地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绝对是这山上惟一至今还倔强 活着的蚂蚱了。 ⑷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去。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很衰老或孱弱,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 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这只周身呈土褐色的蚂蚱因惊惧和愤怒而拼命挣 扎,两条后腿有力地蹬着。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必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 入,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 里滴出淡绿的液体,它用前腿摸着刮着,那是它的血。 ⑸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是蚂蚱,专门吃庄稼的,是害虫。" ⑹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视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 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是新鲜的,或许他指望能从土里刨出点什么东西来。 ⑺我点着一支烟,眺望远景。 ⑻"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 ⑼我扭头看去,见儿子手里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寻找。其实蚂 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已受到重创,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未走出两步就轻易地发现了它,再一 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又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并没有离开,而是蹲在儿子旁边 注视着蚂蚱。我要看看这五脏六腑都被穿透的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竟能逃跑! ⑽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的抬高,那穿着 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不放。难以想象如此孱弱和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儿 子的手稍一松懈,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它每爬行一毫米,都要停下来歇一歇,或许是为了缓解一下身体里 的巨大疼痛。穿过它口中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而已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⑾我大张着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这悲壮逃生的蚂蚱强烈震撼着。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 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我相信我正在目睹着一个奇迹,一个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当蚂蚱终 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精疲力竭了。生命所赋予它的最 后一点儿力量,就是让它挣脱束缚,获得自由,然后无疑地,它将慢慢死去。 ⑿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再没有动。我抬眼一看,原来他早已如我一样,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⒀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 ⒁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它太厉害了!" ⒂我明白儿子的意思。他其实是在说:"它太顽强了!" ⒃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老师点评: 王蒙说,微型小说"是一种机智,一种敏感,一种对生活中的某个场景、某个瞬间、某个侧面的忽然抓住,抓住了就表现出来的本领"。 微型小说《向生命鞠躬》是很符合王蒙对微型小说的定义的。因此,要想写好微型小说,作者必须具备"机智"、"敏感"的素质。 其实,大千世界,绚丽无比,能感动人的东西很多。只要我们平时对生活多一些理解、多一份投入,就会发现许多世界与生命真谛的光 芒。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无非是具有采日月之精华,汲天地之灵气的本领吧。热爱生活,关注世界,我们的生命必定会充满很多色彩。 15.本文中作者目睹的“一个生命奇迹”具体指的是什么?(3 分)
16第(2)段是一段景物描写,它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17作者两次将蚂蚱捉住,穿在草秆上,其前后感情是否一样?概括叙述作者对蚂蚱的感情变化。(4分) 18.文中第(8)段,儿子曾急切地叫道:“跑了!跑了!”第0段中,儿子却又连忙喊:“别别,别动它!它太厉害 了!”这一“叫”一“喊”,分别表现了儿子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9.文章题目能否改成《向那只蚂蚱鞠躬》?为什么?(5分) 20.蚂蚱会尽力向生命挑战,你还能举出哪些有这种精神的人或事物吗?(至少举出两个事例)(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16分) 美丽的错误 ①记得第一次看到丰子恺先生这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就喜欢得不得了,然后就总是把它带在身边 它是一幅很小的印刷品,是从杂志中裁下来的,其实就是一张薄薄的画片。 ②喜欢它体现出的中国文化中那种虚静的时空观,一壶茶与已散去了的友朋,圈起的芦帘和屋外的月色,有着 李泽厚先生所言的禅的意味———“对时间的某种顿时的神秘领悟,即所谓‘永恒的瞬刻’或“瞬刻即可永恒’这 直觉感受”。从喧闹繁华的大街中回到自己栖居的小屋,从疲惫而又烦躁的文字操作中停下来,看见它,我便会 沉静下来,面对它真是有一种在瞬间的直观中获得万古长空般的永恒之感。 ③这一次,不知怎么了,我会在体会它的意境的同时注意起了它的细部,而过去我从没有这样注意过一—只 要有着基本的天文知识,都可以知道画上的月亮根本不是新月,而是残月。一般的人不知道农历的日子,只看月相 很难分清怎样的月相是新月,怎样的月相是残月。对于这一点,有一个简单的办法,是小的时候老师教给我的,他 说残月的时候,月亮看起来正好像是“残”字拼音的字头“C”,新月的凹面则与残月相反,所以只要记住残月的形 状,自然也就知道了新月的形状 ④作为李叔同的弟子,丰子恺是中国一代漫画大家。据现在可以搜集到的资料证明,《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 水》还是丰子恺先生发表的第一幅漫画呢 ⑤1924年,丰子恺的好友朱自清把这幅画稿拿了去,发表在朱自清和俞平伯当时合办的一份不定期文艺刊物《我 们的七月》上。《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是一幅古诗新画,画题来自宋朝临川(属江西)诗人谢无逸的《千秋 咏夏景》。丰子恺先生曾言:“我觉得古人的诗词,全篇都可爱的极少。我所爱的,往往只是一篇中的一段, 甚至一句。这一句我吟咏之不足,往往把它译作小画,粘在左右,随时欣赏。” ⑥这幅画发表后,被郑振铎看到,他也非常喜欢,说:“他的一幅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立刻引起 我的注意。虽然是疏朗的几笔墨痕,画着一道圈起的芦帘,一个放在廊边的小桌,桌上是一把壶,几个杯,天上是 一钩新月,我的情思却被他带到了一个诗的仙境,我的心上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这时所得到的印象,较之我读 那首《千秋岁》(谢无逸作,咏夏景)为尤深。” ⑦可见,郑先生也被这幅画感染,甚至被迷住,他也认为丰子恺先生在这幅画上所画的月亮是新月 ⑧这真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了。也许它的珍贵就像错版的邮票。我甚至想找一个机会,求我的画家朋友把它 临摹下来,裱了挂在屋里,只是把画上的残月转一个方向,让它与题款一致。我对朋友这么说的时候,我的朋友却 说我多事。他说:错误如此美丽,又孰论新月残月。他说的也对。 2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中作者所说的“错误”具体指什么。为什么作者又说是“美丽的”?(4分) 2丰子恺先生为什么要画这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我”为什么对这幅画“喜欢得不得了”?请用 自己的话概括出来(4分) 3.郑振铎看到了丰子恺先生这幅画时说:“我的情思却被他带到了一个诗的境界,我的心上感到一种说不出来 的美感”。你能具体描绘一下他说的是怎样的诗的境界,怎样的美感吗?(4分) 24文章结尾处画家友人说“错误如此美丽,又孰论新月残月”,可谓意蕴深刻。我们常常也会喜欢上生活中 些美丽的错误。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16.第⑵段是一段景物描写,它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 分) 17.作者两次将蚂蚱捉住,穿在草秆上,其前后感情是否一样?概括叙述作者对蚂蚱的感情变化。(4 分) 18.文中第⑻段,儿子曾急切地叫道:“跑了!跑了!”第⒁段中,儿子却又连忙喊:“别别,别动它!它太厉害 了!”这一“叫”一“喊”,分别表现了儿子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19.文章题目能否改成《向那只蚂蚱鞠躬》?为什么?(5 分) 20.蚂蚱会尽力向生命挑战,你还能举出哪些有这种精神的人或事物吗?(至少举出两个事例)(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21-24 题。(16 分) 美丽的错误 ①记得第一次看到丰子恺先生这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就喜欢得不得了,然后就总是把它带在身边。 它是一幅很小的印刷品,是从杂志中裁下来的,其实就是一张薄薄的画片。 ②喜欢它体现出的中国文化中那种虚静的时空观,一壶茶与已散去了的友朋,圈起的芦帘和屋外的月色,有着 李泽厚先生所言的禅的意味———“对时间的某种顿时的神秘领悟,即所谓‘永恒的瞬刻’或‘瞬刻即可永恒’这 一直觉感受”。从喧闹繁华的大街中回到自己栖居的小屋,从疲惫而又烦躁的文字操作中停下来,看见它,我便会 沉静下来,面对它真是有一种在瞬间的直观中获得万古长空般的永恒之感。 ③这一次,不知怎么了,我会在体会它的意境的同时注意起了它的细部,而过去我从没有这样注意过———只 要有着基本的天文知识,都可以知道画上的月亮根本不是新月,而是残月。一般的人不知道农历的日子,只看月相 很难分清怎样的月相是新月,怎样的月相是残月。对于这一点,有一个简单的办法,是小的时候老师教给我的,他 说残月的时候,月亮看起来正好像是“残”字拼音的字头“C”,新月的凹面则与残月相反,所以只要记住残月的形 状,自然也就知道了新月的形状。 ④作为李叔同的弟子,丰子恺是中国一代漫画大家。据现在可以搜集到的资料证明,《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 水》还是丰子恺先生发表的第一幅漫画呢。 ⑤1924 年,丰子恺的好友朱自清把这幅画稿拿了去,发表在朱自清和俞平伯当时合办的一份不定期文艺刊物《我 们的七月》上。《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是一幅古诗新画,画题来自宋朝临川(属江西)诗人谢无逸的《千秋 岁———咏夏景》。丰子恺先生曾言:“我觉得古人的诗词,全篇都可爱的极少。我所爱的,往往只是一篇中的一段, 甚至一句。这一句我吟咏之不足,往往把它译作小画,粘在左右,随时欣赏。” ⑥这幅画发表后,被郑振铎看到,他也非常喜欢,说:“他的一幅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立刻引起 我的注意。虽然是疏朗的几笔墨痕,画着一道圈起的芦帘,一个放在廊边的小桌,桌上是一把壶,几个杯,天上是 一钩新月,我的情思却被他带到了一个诗的仙境,我的心上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这时所得到的印象,较之我读 那首《千秋岁》(谢无逸作,咏夏景)为尤深。” ⑦可见,郑先生也被这幅画感染,甚至被迷住,他也认为丰子恺先生在这幅画上所画的月亮是新月。 ⑧这真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了。也许它的珍贵就像错版的邮票。我甚至想找一个机会,求我的画家朋友把它 临摹下来,裱了挂在屋里,只是把画上的残月转一个方向,让它与题款一致。我对朋友这么说的时候,我的朋友却 说我多事。他说:错误如此美丽,又孰论新月残月。他说的也对。 2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中作者所说的“错误”具体指什么。为什么作者又说是“美丽的”?(4 分) 22.丰子恺先生为什么要画这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我”为什么对这幅画“喜欢得不得了”?请用 自己的话概括出来(4 分) 23.郑振铎看到了丰子恺先生这幅画时说:“我的情思却被他带到了一个诗的境界,我的心上感到一种说不出来 的美感”。你能具体描绘一下他说的是怎样的诗的境界,怎样的美感吗?(4 分) 24.文章结尾处画家友人说“错误如此美丽,又孰论新月残月”,可谓意蕴深刻。我们常常也会喜欢上生活中一 些美丽的错误。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分)
语文教学系列资料之四(科研测试题第一套)参考答案 语言积累与运用 嶂融枢2.“应”改为“映”“伶”改为“灵”3.C4.BDAC5.在①句“炫耀”后面加上“的资 本”或删去“作为”②句删掉“未必”或将“经不起”改为“经得起”6.两样的茶叶,一杯索然无味 杯香气四溢,关键在于不同温度的水。只有在沸水中沉浮,那种浸渍在茶叶血液里的清香才能散发出来。人生就 如一片茶叶,在那一次次沉浮与磨砺中,弥漫出生命和智慧的清香。8.(1)答案示例:我看长河落日,感受 到雄奇壮观之美。我看小桥流水,感受到诗情画意之美。我看鹰击长空,感受到勇于搏击的力量。我看鱼翔浅底, 感受到自由自在的快乐。我看柳树萌芽,感受到生命萌发的美丽。(2)“赴汤蹈火”一语双关,既切合消防队 员职责的特点,又突出他们英勇无畏的精神(3)答案示例:一个乘客倒下支,百千手臂举起来。一份不幸和 痛苦,被无数热心分担,传递一片爱一团火。齐心协力,天堑能变通途,众志成城,天灾可化春雨。只要这车 载满了希望,只要这路通向阳光,我们有的是力量,有的是坚强!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1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14.合理即可,答案略。 三.现代文阅读 15.一只本已很衰老孱弱的蚂蚱在受到摧残后,为了挣脱束缚、获得自由而顽强抗争的过程 16.交代了时间己到了初冬,渲染了一种苍凉的气氛,为下文悲壮作铺垫,引出“我”和“儿子”发现一只还倔强 活着的蚂蚱而感到惊恐、惊讶。 17.不一样。第一次,作者只是为了给没见过世面的孩子玩,抱着一种戏弄的感情。第二次,则是好奇,并由此产 生了一种敬意。 18.前句“叫”,是儿子希望爸爸重新捉住逃跑的蚂蚱:后句“喊”,是害怕“我”再去捉住蚂蚱,可见蚂蚱顽强的 精神,求生的欲望也震撼了两岁的儿子,使他不想再伤害它,并对它产生了崇敬之情 19.不能,这办蚂蚱只是顽强生命的代表,作者向它鞠躬其实是向一种叫顽强的精神鞠躬;更是向一切顽强的生命 鞠躬。这样拟题更能深刻揭示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 略 21.“错误”指丰子恺先生画的是残月,但题字上却是新月。无论画上的是新月还是残月,看画的人都会被画中的 诗意所感染,所以说是“美丽的”。 22.丰子恺先生觉得一句古诗吟咏不足,就把它译成小画;“我”喜欢它体现出的中国文化中那种虚静的进空观,使 人沉静,获得万古长空般的永恒之感 23.运用描写手法,所描绘的画面应是宁静而和谐的。24.略
语文教学系列资料之四(科研测试题第一套) 参考答案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1.嶂 融 枢 2.“应”改为“映” “伶”改为“灵” 3.C 4.BDAC 5.在①句“炫耀”后面加上“的资 本”或删去 “作为” ②句删掉“未必”或将“经不起”改为“经得起” 6.两样的茶叶,一杯索然无味,一 杯香气四溢,关键在于不同温度的水。只有在沸水中沉浮,那种浸渍在茶叶血液里的清香才能散发出来。 人生就 如一片茶叶,在那一次次沉浮与磨砺中,弥漫出生命和智慧的清香。 8.(1)答案示例:我看长河落日,感受 到雄奇壮观之美。我看小桥流水,感受到诗情画意之美。我看鹰击长空,感受到勇于搏击的力量。我看鱼翔浅底, 感受到自由自在的快乐。我看柳树萌芽,感受到生命萌发的美丽。 (2)“赴汤蹈火”一语双关,既切合消防队 员职责的特点,又突出他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3)答案示例:一个乘客倒下支,百千手臂举起来。一份不幸和 痛苦,被无数热心分担,传递一片爱一团火。 齐心协力,天堑能变通途,众志成城,天灾可化春雨。只要这车 载满了希望,只要这路通向阳光,我们有的是力量,有的是坚强!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1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14.合理即可,答案略。 三.现代文阅读 15.一只本已很衰老孱弱的蚂蚱在受到摧残后,为了挣脱束缚、获得自由而顽强抗争的过程。 16.交代了时间已到了初冬,渲染了一种苍凉的气氛,为下文悲壮作铺垫,引出“我”和“儿子”发现一只还倔强 活着的蚂蚱而感到惊恐、惊讶。 17.不一样。第一次,作者只是为了给没见过世面的孩子玩,抱着一种戏弄的感情。第二次,则是好奇,并由此产 生了一种敬意。 18.前句“叫”,是儿子希望爸爸重新捉住逃跑的蚂蚱;后句“喊”,是害怕“我”再去捉住蚂蚱,可见蚂蚱顽强的 精神,求生的欲望也震撼了两岁的儿子,使他不想再伤害它,并对它产生了崇敬之情。 19.不能,这办蚂蚱只是顽强生命的代表,作者向它鞠躬其实是向一种叫顽强的精神鞠躬;更是向一切顽强的生命 鞠躬。这样拟题更能深刻揭示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 20.略 21.“错误”指丰子恺先生画的是残月,但题字上却是新月。无论画上的是新月还是残月,看画的人都会被画中的 诗意所感染,所以说是“美丽的”。 22.丰子恺先生觉得一句古诗吟咏不足,就把它译成小画;“我”喜欢它体现出的中国文化中那种虚静的进空观,使 人沉静,获得万古长空般的永恒之感。 23.运用描写手法,所描绘的画面应是宁静而和谐的。 2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