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理想装备 电子图书·学校专集 园上的最佳资源 中国通史 第五卷 中齿时代·三国两晋南此朝时期 (上册) OB++K 内部语科非品
图版目次 莫高窟259窟佛北魏敦煌 莫高窟248窟菩萨北魏敦煌 三、莫高窟432窟菩萨北魏敦煌 四、洛神赋图卷(部分)晋顾恺之故宫博物院藏 宋摹本 五、梁武帝修陵石刻天禄南朝丹阳 六、墓砖画狩猎耕作魏晋嘉峪失 七、《荐季直表》魏钟繇唐摹本传刻 八、《丧乱帖》晋王羲之日本藏唐摹本 九、《兰亭序》晋王羲之故宫博物院藏唐摹本 十、墓砖画竹林七贤和荣启期(南壁)南朝南京 西善桥 十一、墓砖画竹林七贤和荣启期(北壁) 十二、梁南康简王萧绩墓石刻全景南朝句容 十三、云岗石窟20窟主佛及东立佛北魏大同 十四、云岗石窟6窟后室东壁北魏大同 十五、云岗石窟13窟南壁门拱上部七立佛北魏 大同 十六、龙门石窟中洞北壁全景北魏洛阳 十七、麦积山石窟千佛廊北魏天水 图版共十七幅。图版十三至十七,是关于石窟艺术的,分别选自《云岗 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图版一至三,选自《敦煌彩绘》, 均系文物岀版社岀版。图版四至十二,选题较宽,涉及书法、绘画、雕刻等 方百。图版七,选自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三希堂法帖》。图版八、图版九, 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通史》。图版五、图版六,选自中国 历史博物馆收藏相片。图版四,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岀版的《中国历代绘画 宫博物院藏画集》。图版十至十二,选自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南朝艺术》
图版目次 一、莫高窟 259 窟佛 北魏 敦煌 二、莫高窟 248 窟菩萨 北魏 敦煌 三、莫高窟 432 窟菩萨 北魏 敦煌 四、洛神赋图卷(部分) 晋 顾恺之 故宫博物院藏 宋摹本 五、梁武帝修陵石刻 天禄 南朝 丹阳 六、墓砖画 狩猎耕作 魏晋 嘉峪失 七、《荐季直表》魏 钟繇 唐摹 本传刻 八、《丧乱帖》 晋 王羲之 日本藏唐摹本 九、《兰亭序》 晋 王羲之 故宫博物院藏唐摹本 十、墓砖画 竹林七贤和荣启期(南壁) 南朝 南京 西善桥 十一、墓砖画 竹林七贤和荣启期(北壁) 十二、梁南康简王萧绩墓石刻全景 南朝 句容 十三、云岗石窟 20 窟主佛及东立佛 北魏 大同 十四、云岗石窟 6 窟后室东壁 北魏 大同 十五、云岗石窟 13 窟南壁门拱上部七立佛 北魏 大同 十六、龙门石窟中洞北壁全景 北魏 洛阳 十七、麦积山石窟 千佛廊 北魏 天水 图版共十七幅。图版十三至十七,是关于石窟艺术的,分别选自《云岗 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图版一至三,选自《敦煌彩绘》, 均系文物出版社出版。图版四至十二,选题较宽,涉及书法、绘画、雕刻等 方百。图版七,选自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三希堂法帖》。图版八、图版九, 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通史》。图版五、图版六,选自中国 历史博物馆收藏相片。图版四,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绘画·故 宫博物院藏画集》Ⅰ。图版十至十二,选自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南朝艺术》
题记 本卷和下卷(第六卷)都是论述中国中古时代发展时期历史的。这是 个全国性民族重新组合的时期。在这时期的前期,民族重新组合现象在展开。 这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这时期的后期,民族重新组合的现象逐渐告 一阶段。这是在隋唐时期。三国而晋南北朝时期给一些人的印象,好像只是 团混乱,其实这段历史也自有它的行程可以稽考的。大致说来,这个时期 相当于公元196年至589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三国的鼎立。第二 西晋短暂的统一和东晋十六国的混乱。第三,南北朝的对峙。第四,从北魏 的分裂到隋的统一。从这四个阶段的划分上看,这个时期历史形成的脉络还 是相当清楚的。本卷的综述对这种情况有更具体的论述。这种划分是从历史 发展的全局上看,而不是简单的作为割据的历史来处理的。 本卷的撰写者整整有42位,其中有: 何兹金同志,是本卷主编,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一、二、三、四、五章 和第六章的一至五节。兹全,1911年生于山东菏泽,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史学系,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读史集》、《中国古 代社会》、《历史学的突破、创新和普及》。 周一良同志撰写了序说部分的第一章和第三章。他1913年生于安徽东 至,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4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历任历史语言研 究所助理员、哈佛大学日文教员、燕京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兼历史系 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1988年离休。主要著作有《魏晋南北朝 史论集》、《魏晋南北朝史礼记》,并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与吴于廑 同志共同主编《世界通史》等。 黄展岳同志撰写了序说部分的第二章 陈连庆同志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六章第六节和传记部分的第二十二章第 三节。他1913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早年留学日本,在日本明治大学学习法 律,后转攻中国史。先后任长春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主要著作有《秦汉魏晋南北朝姓氏研究》、《西域南海古地志辑佚》、《岭 南大地志辑佚》、《诸家异物志辑佚》。所写论文已收录在《中国古代史研 究》中。1989年去世 黎虎同志为典志部分撰写了第一章第一节,他于1936年生于广东兴农 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年留系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 授、教授,现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发表有《略论曹魏屯田的历 史作用与地位》、《三国时期的自耕农经济》、《论西晋占田制的历史渊源》、 《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早田作物的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主粮作物品种的 增加》、《六朝时期江沔地区的屯田和农业》、《古代长江中游的经济开发》 等论文多篇。 范楚玉同志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一章第二至第六节。 华觉明、周卫荣、杨文衡同志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一节至第八节 和第十节。杨文衡同志并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二章第三节、第十五章第三 节和第二十六章。 张清健同志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九节。 凌光、朱大为同志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十一节。 祝总斌同志为典志部分撰写了第三章。他1930年生于江苏苏州,现为北
题 记 本卷和下卷(第六卷)都是论述中国中古时代发展时期历史的。这是一 个全国性民族重新组合的时期。在这时期的前期,民族重新组合现象在展开。 这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这时期的后期,民族重新组合的现象逐渐告 一阶段。这是在隋唐时期。三国而晋南北朝时期给一些人的印象,好像只是 一团混乱,其实这段历史也自有它的行程可以稽考的。大致说来,这个时期 相当于公元 196 年至 589 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三国的鼎立。第二, 西晋短暂的统一和东晋十六国的混乱。第三,南北朝的对峙。第四,从北魏 的分裂到隋的统一。从这四个阶段的划分上看,这个时期历史形成的脉络还 是相当清楚的。本卷的综述对这种情况有更具体的论述。这种划分是从历史 发展的全局上看,而不是简单的作为割据的历史来处理的。 本卷的撰写者整整有 42 位,其中有: 何兹金同志,是本卷主编,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一、二、三、四、五章 和第六章的一至五节。兹全,1911 年生于山东菏泽,193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史学系,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读史集》、《中国古 代社会》、《历史学的突破、创新和普及》。 周一良同志撰写了序说部分的第一章和第三章。他 1913 年生于安徽东 至,1935 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4 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历任历史语言研 究所助理员、哈佛大学日文教员、燕京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兼历史系 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1988 年离休。主要著作有《魏晋南北朝 史论集》、《魏晋南北朝史礼记》,并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与吴于廑 同志共同主编《世界通史》等。 黄展岳同志撰写了序说部分的第二章。 陈连庆同志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六章第六节和传记部分的第二十二章第 三节。他 1913 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早年留学日本,在日本明治大学学习法 律,后转攻中国史。先后任长春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主要著作有《秦汉魏晋南北朝姓氏研究》、《西域南海古地志辑佚》、《岭 南大地志辑佚》、《诸家异物志辑佚》。所写论文已收录在《中国古代史研 究》中。1989 年去世。 黎虎同志为典志部分撰写了第一章第一节,他于 1936 年生于广东兴农。 1969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年留系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 授、教授,现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发表有《略论曹魏屯田的历 史作用与地位》、《三国时期的自耕农经济》、《论西晋占田制的历史渊源》、 《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早田作物的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主粮作物品种的 增加》、《六朝时期江沔地区的屯田和农业》、《古代长江中游的经济开发》 等论文多篇。 范楚玉同志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一章第二至第六节。 华觉明、周卫荣、杨文衡同志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一节至第八节 和第十节。杨文衡同志并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二章第三节、第十五章第三 节和第二十六章。 张清健同志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九节。 凌光、朱大为同志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十一节。 祝总斌同志为典志部分撰写了第三章。他 1930 年生于江苏苏州,现为北
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万绳楠同志为典志部分撰写了第四章。他现任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 授。 郑佩欣同志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五章,传记部分的第三章第一节、第四 章第一节。他1933年生于河南省温县。195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现 任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全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著有《魏晋南 北朝史探索》,并发表有关魏晋南北朝史论多篇 胡守为、叶妙娜同志合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六章。胡守为同志并为传记部 分撰写了第八章第三节。他1929年生于广东东芜。现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 授、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研究会理事、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 事、广东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副校长。 主要论文有:《汉魏的浮华士风》、《黄巾起义口号试释》、《大般涅经在 河西的传释》、《山越与宗部》、《张昭与孙吴的立国方针》、《暨艳案试 释》、《陈寅恪的史学成就与治学方法》。 陈玉屏同志为典志部分撰写了第七章。 陈琳国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一章第一节、第三章第三节、第四章第 二节、第七章第三节、第十章第一节、第十六章第二节、第十七章第四节, 与周兆望同志合写第二十一章第一节。他1943年生于福建龙海。1990年获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发表有《魏 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和《庶族、素族和寒门》、《论两晋九品中正制与 选官制度》、《论南朝襄阳的晩渡士族》等论文。 曹文柱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第五章第一节、 第三节、第四节,第八章第一节,第十二章第一节、第二节,第十三章第· 节、第二节,第十六章第三节,第十七章第一节,第十九章第一节,第二十 章第一节、第二节。他于1945年生于北京,1981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 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著有《略论魏初年都址的选择》、 《六朝时期江南社会风气的变迁》、《西晋前期的党争与武帝的对策》、《治 乱嬗替》、《胡汉分治》等。 张文强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一章第二节和第十章第三节 余桂元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章。 杨光辉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五章第二节,第七章第一节,第九章第 一节,第十一章第一节,第十六章第一节,第十八章第二节。他1981年毕业 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1985年、1988年先后获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博士 学位。1989年至1991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大百 科全书出版社社科部主任、副编审,主要论著有《两汉魏晋南北朝封爵制度》、 《西晋分封与八王之乱》等。 郭豫衡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六章第一节。 韩国磐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六章第二节、第七章第二节。他1919 年生于江苏海安。现为厦门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 学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中国唐史学会顾问,福建省历史学会会长 主要著作有《隋唐五代史纲》、《魏晋南北朝史纲》、《隋唐五代史论集》、 《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度》、《北朝经济试探》、《南朝经济试探》、《南北 朝经济史略》、《隋朝史略》等,并发表论文多篇。 于天池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六章第三节,第二十章第四节。他194
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万绳楠同志为典志部分撰写了第四章。他现任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 授。 郑佩欣同志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五章,传记部分的第三章第一节、第四 章第一节。他 1933 年生于河南省温县。1958 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现 任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全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著有《魏晋南 北朝史探索》,并发表有关魏晋南北朝史论多篇。 胡守为、叶妙娜同志合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六章。胡守为同志并为传记部 分撰写了第八章第三节。他 1929 年生于广东东芜。现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 授、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研究会理事、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 事、广东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副校长。 主要论文有:《汉魏的浮华士风》、《黄巾起义口号试释》、《大般涅经在 河西的传释》、《山越与宗部》、《张昭与孙吴的立国方针》、《暨艳案试 释》、《陈寅恪的史学成就与治学方法》。 陈玉屏同志为典志部分撰写了第七章。 陈琳国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一章第一节、第三章第三节、第四章第 二节 、第七章第三节、第十章第一节、第十六章第二节、第十七章第四节, 与周兆望同志合写第二十一章第一节。他 1943 年生于福建龙海。1990 年获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发表有《魏 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和《庶族、素族和寒门》、《论两晋九品中正制与 选官制度》、《论南朝襄阳的晚渡士族》等论文。 曹文柱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第五章第一节、 第三节、第四节,第八章第一节,第十二章第一节、第二节,第十三章第一 节、第二节,第十六章第三节,第十七章第一节,第十九章第一节,第二十 章第一节、第二节。他于 1945 年生于北京,1981 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 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著有《略论魏初年都址的选择》、 《六朝时期江南社会风气的变迁》、《西晋前期的党争与武帝的对策》、《治 乱嬗替》、《胡汉分治》等。 张文强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一章第二节和第十章第三节。 余桂元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章。 杨光辉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五章第二节,第七章第一节,第九章第 一节,第十一章第一节,第十六章第一节,第十八章第二节。他 1981 年毕业 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1985 年、1988 年先后获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博士 学位。1989 年至 1991 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大百 科全书出版社社科部主任、副编审,主要论著有《两汉魏晋南北朝封爵制度》、 《西晋分封与八王之乱》等。 郭豫衡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六章第一节。 韩国磐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六章第二节、第七章第二节。他 1919 年生于江苏海安。现为厦门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 学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中国唐史学会顾问,福建省历史学会会长。 主要著作有《隋唐五代史纲》、《魏晋南北朝史纲》、《隋唐五代史论集》、 《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度》、《北朝经济试探》、《南朝经济试探》、《南北 朝经济史略》、《隋朝史略》等,并发表论文多篇。 于天池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六章第三节,第二十章第四节。他 1945
年生于山东烟台。197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1年获北京师范大 学中文系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8年至1990年赴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 金日成综合大学任专家,讲授汉语。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他编印了馆藏多种书刊,发表了研究蒲松龄的 论文多篇。 周兆望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八章第二节、第十章第二节、第十一章 第三节、第十七章第三节、与陈琳国同志合写第二十一章第一节。他1944 年生于湖南。1981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现为江西南昌大学历 史系副教授。 薛军力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九章第二节、第十章第二节。 郭良玉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二章第三节。她1915年生于山东巨 野,曾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学校教师,北京三十九中语文教员。1974年退休。 著有《唐太宗演义》、《朱元璋外传》、《唐明皇》、《女皇武则天》等历 史小说。 曾敬民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四章第一节。 李经纬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四章第二节、第二十八章。 何绍庚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五章第一节、第二十三章,并负责第 二十三至二十八章的统稿工作。 施光明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七章第二节、第十九章第二节 夏露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八章第一节、第十九章第三节。她还在 综述部分协助何兹全同志写了几节初稿 邓奕琦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八章第三节。 瞿林东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章第三节、第二十一章第二节。他 1937年生于安徽肥东。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67年获硕士 学位。曾任內蒙古民族师范学院政史系讲师、副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史 学研究所教授。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散论》、《中国古代史 学批评纵横》、《史学导论》(合作)。 郭朋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二章第一节。他1920年生于河南唐 县,现为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已经离休)。先后出版了《隋 唐佛教》、《汉魏而晋南北朝佛教》等九部书,在同时期内,还先后发表了 有关中国佛教思想史方面的学术论文多篇。 季羡林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二章第二节。他1911年生于山东省 请平县。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被录取为清华大学与德 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1978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 所长。1984年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 译著甚富,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印度简史》、《罗摩衍那初 探》、《季羡林选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大唐西域记校注》 《论印度》、《沙恭达罗》、《罗摩衍那》(1-7)等。 杜升云同志、刘金沂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四章。 林文照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五章 汪子春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七章。 刘雪英同志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二十九章
年生于山东烟台。1972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1 年获北京师范大 学中文系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8 年至 1990 年赴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 金日成综合大学任专家,讲授汉语。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他编印了馆藏多种书刊,发表了研究蒲松龄的 论文多篇。 周兆望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八章第二节、第十章第二节、第十一章 第三节、第十七章第三节、与陈琳国同志合写第二十一章第一节。他 1944 年生于湖南。1981 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现为江西南昌大学历 史系副教授。 薛军力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九章第二节、第十章第二节。 郭良玉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二章第三节。她 1915 年生于山东巨 野,曾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学校教师,北京三十九中语文教员。1974 年退休。 著有《唐太宗演义》、《朱元璋外传》、《唐明皇》、《女皇武则天》等历 史小说。 曾敬民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四章第一节。 李经纬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四章第二节、第二十八章。 何绍庚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五章第一节、第二十三章,并负责第 二十三至二十八章的统稿工作。 施光明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七章第二节、第十九章第二节。 夏露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八章第一节、第十九章第三节。她还在 综述部分协助何兹全同志写了几节初稿。 邓奕琦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八章第三节。 瞿林东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章第三节、第二十一章第二节。他 1937 年生于安徽肥东。1964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67 年获硕士 学位。曾任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政史系讲师、副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史 学研究所教授。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散论》、《中国古代史 学批评纵横》、《史学导论》(合作)。 郭朋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二章第一节。他 1920 年生于河南唐 县,现为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已经离休)。先后出版了《隋 唐佛教》、《汉魏而晋南北朝佛教》等九部书,在同时期内,还先后发表了 有关中国佛教思想史方面的学术论文多篇。 季羡林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二章第二节。他 1911 年生于山东省 请平县。1934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 年被录取为清华大学与德 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 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1978 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 所长。1984 年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 译著甚富,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印度简史》、《罗摩衍那初 探》、《季羡林选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大唐西域记校注》、 《论印度》、《沙恭达罗》、《罗摩衍那》(1—7)等。 杜升云同志、刘金沂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四章。 林文照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五章。 汪子春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七章。 刘雪英同志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二十九章
以上共41人,把我算在里边就是42人。这里有少数人没有介绍他们的 学历、经历和著作。这是因为他们在本书第三卷、第四卷的题记中介绍过了 有的是国为编者手下材料残缺,以后有条件的还可以把欠缺的地方增补起 来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是很复杂的历史,写成一部史书很不容易。现在 依靠各位同志的努力,毕竟还是把这部历史写出来了。在我们的书稿中,有 好多佳作,如周一良同志的文献资料,黄展岳同志的考古资料,祝总斌同志 写的门阀制度,郭预衡同志写的曹植,何绍庚同志写的祖冲之,曾敬民同志 和何绍庚同志合写的葛洪,郭朋同志写的道安,季羨林同志写的法显,科技 史小组的同志们合写的科技各章,都是可以提出来说一说的 书稿中也有明显的欠缺,这主要是,各篇数字之间的不平衡,文字表述 有时浮词过多,把史书写成论文,这些都是史学界长时间形成的,必须不断 加以克服,但也不是一下子可以克服得了的。 王仲荦同志是研究三国两晋南北朝史著名的专家。我曾邀请他参加本卷 的编撰工作。他说,因为他已经写出了《魏晋南北朝史》一书,就不再参加 我们的这项工作了,但答应本卷可以采用他这部著作的材料和论点。本卷确 实利用了他的一些成果,有的注明了,有的也没有注明。我谨在这里表示对 这位史学家的感调和怀念 本卷传记部分在编辑上的工作是相当重的,黎虎同志为此费了很多的力 气。科技小组的同志们对于所承担的任务都是完成得那么认真、及时,这都 是我们深为感谢的。本卷科技方面拟目原有化学一项,因其内容几乎完全与 葛洪、陶弘景相同,在本卷订稿时,也就删去了 缪钺同志和周一良同志为本卷扉页题署书名,在此深致谢意。 白寿彝 1987年5月30日于北京友谊医院初稿 1994年2月6日修改
以上共 41 人,把我算在里边就是 42 人。这里有少数人没有介绍他们的 学历、经历和著作。这是因为他们在本书第三卷、第四卷的题记中介绍过了。 有的是国为编者手下材料残缺,以后有条件的还可以把欠缺的地方增补起 来。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是很复杂的历史,写成一部史书很不容易。现在 依靠各位同志的努力,毕竟还是把这部历史写出来了。在我们的书稿中,有 好多佳作,如周一良同志的文献资料,黄展岳同志的考古资料,祝总斌同志 写的门阀制度,郭预衡同志写的曹植,何绍庚同志写的祖冲之,曾敬民同志 和何绍庚同志合写的葛洪,郭朋同志写的道安,季羡林同志写的法显,科技 史小组的同志们合写的科技各章,都是可以提出来说一说的。 书稿中也有明显的欠缺,这主要是,各篇数字之间的不平衡,文字表述 有时浮词过多,把史书写成论文,这些都是史学界长时间形成的,必须不断 加以克服,但也不是一下子可以克服得了的。 王仲荦同志是研究三国两晋南北朝史著名的专家。我曾邀请他参加本卷 的编撰工作。他说,因为他已经写出了《魏晋南北朝史》一书,就不再参加 我们的这项工作了,但答应本卷可以采用他这部著作的材料和论点。本卷确 实利用了他的一些成果,有的注明了,有的也没有注明。我谨在这里表示对 这位史学家的感调和怀念。 本卷传记部分在编辑上的工作是相当重的,黎虎同志为此费了很多的力 气。科技小组的同志们对于所承担的任务都是完成得那么认真、及时,这都 是我们深为感谢的。本卷科技方面拟目原有化学一项,因其内容几乎完全与 葛洪、陶弘景相同,在本卷订稿时,也就删去了。 缪钺同志和周一良同志为本卷扉页题署书名,在此深致谢意。 白寿彝 1987 年 5 月 30 日于北京友谊医院初稿 1994 年 2 月 6 日修改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甲编序说 第一章文献资料 第一节正史 《三国志》 《三国志》陈寿(233-297)撰。有魏志(志一作书,下同)三十卷, 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陈寿字承柞,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蜀汉 时任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入晋后任治书侍御史。晋太康元年(280) 平吴后,陈寿撰《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但他的思想感情,仍倾向于蜀汉。 关于《三国志》的宗旨、体例和后人对它评论的当否,可参看缪钺《三国志 选注·前言》 陈寿的时代距三国不远,不少事是他所闻甚至及见的。魏、吴两国都有 官修史书,成为陈寿撰述的依据。蜀汉末立史官,但陈寿心怀故国,尽力搜 求能得到的材料,如《诸葛亮传》中收录了诸葛氏集目录和传主自己编集的 上表;《杨戏传》中收录了杨戏的《季汉辅臣赞》,都是《史记》《汉书》 所未有的变例。《三国志》中包括董卓、袁绍等人的传,可与范晔《后汉书》 比较对照研究。所撰日本古代史重要资料的《倭人传》,迄今为中外学者所 重视。陈寿书取材颇广,但漏略也不少,如名医张仲景、发明家马钧都未立 传。少数民族只收录了东北方面,而蜀汉的南中诸族和孙吴的山越都付缺如。 《三国志》以简练见长,而“裁制有余,文采不足”(清李慈铭语),是其 缺点。 弥补《三国志》这一缺陷的,是宋裴松之(372-451)的《三国志注》。 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先世东晋时渡江。松之官至国 子博士太中大夫。他奉朱文帝命为《三国志》作注,元嘉六年(429)奏上。 裴松之的宗旨是补缺略,备异闻,纠正错误,评论得失。他广搜博采,注中 引书一百五十余种,绝大多数今已亡佚,如陈寿只在《武帝纪》和《任峻传》 中各用了十三字和四十一字叙述曹魏重要措施屯田,裴松之在《武帝纪》注 中引用王沈《魏书》的记载,补充了一百四十七字:在《任峻传》注中,引 用《魏武故事》所载曹操令以补充枣抵事迹,关于屯田有一百八十二字。裴 注中保存的史料,质和量都不在原书之下,同为今天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依 据。裴注的字数约为本书的三倍,但亦有六十一篇传(包括一些重要人物的 传)没有注。关于裴注的评价,参看杨翼骧的《裴松之与三国志注》一文, 载《中国史学史论集》 长期以来,《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四史, 受到重视。清代学者赵一清、钱大昭、潘眉、粱章矩、钱仪吉等,都曾为《三 国志》作注。民国时,杨守敬的弟子沔阳卢弼(字慎之1876-1967)汇集各 家之注,并附自己的校勘与见解,编成《三国志集解》,书前有1936年自序。 卢氏创获无多,但鸠集旧注颇完备,地理方面尤详,是目前最方便的本子
甲编 序 说 第一章 文献资料 第一节 正史 《三国志》 《三国志》陈寿(233—297)撰。有魏志(志一作书,下同)三十卷, 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陈寿字承柞,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蜀汉 时任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入晋后任治书侍御史。晋太康元年(280) 平吴后,陈寿撰《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但他的思想感情,仍倾向于蜀汉。 关于《三国志》的宗旨、体例和后人对它评论的当否,可参看缪钺《三国志 选注·前言》。 陈寿的时代距三国不远,不少事是他所闻甚至及见的。魏、吴两国都有 官修史书,成为陈寿撰述的依据。蜀汉末立史官,但陈寿心怀故国,尽力搜 求能得到的材料,如《诸葛亮传》中收录了诸葛氏集目录和传主自己编集的 上表;《杨戏传》中收录了杨戏的《季汉辅臣赞》,都是《史记》《汉书》 所未有的变例。《三国志》中包括董卓、袁绍等人的传,可与范晔《后汉书》 比较对照研究。所撰日本古代史重要资料的《倭人传》,迄今为中外学者所 重视。陈寿书取材颇广,但漏略也不少,如名医张仲景、发明家马钧都未立 传。少数民族只收录了东北方面,而蜀汉的南中诸族和孙吴的山越都付缺如。 《三国志》以简练见长,而“裁制有余,文采不足”(清李慈铭语),是其 缺点。 弥补《三国志》这一缺陷的,是宋裴松之(372—451)的《三国志注》。 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先世东晋时渡江。松之官至国 子博士太中大夫。他奉朱文帝命为《三国志》作注,元嘉六年(429)奏上。 裴松之的宗旨是补缺略,备异闻,纠正错误,评论得失。他广搜博采,注中 引书一百五十余种,绝大多数今已亡佚,如陈寿只在《武帝纪》和《任峻传》 中各用了十三字和四十一字叙述曹魏重要措施屯田,裴松之在《武帝纪》注 中引用王沈《魏书》的记载,补充了一百四十七字:在《任峻传》注中,引 用《魏武故事》所载曹操令以补充枣抵事迹,关于屯田有一百八十二字。裴 注中保存的史料,质和量都不在原书之下,同为今天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依 据。裴注的字数约为本书的三倍,但亦有六十一篇传(包括一些重要人物的 传)没有注。关于裴注的评价,参看杨翼骧的《裴松之与三国志注》一文, 载《中国史学史论集》一。 长期以来,《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四史, 受到重视。清代学者赵一清、钱大昭、潘眉、粱章矩、钱仪吉等,都曾为《三 国志》作注。民国时,杨守敬的弟子沔阳卢弼(字慎之 1876—1967)汇集各 家之注,并附自己的校勘与见解,编成《三国志集解》,书前有 1936 年自序。 卢氏创获无多,但鸠集旧注颇完备,地理方面尤详,是目前最方便的本子
《三国志》没有表和志,清代以来不少学者补撰,虽然材料基本上不出原书 和裴注,但经过分类排比,眉目清醒,有关地理、职官的表志,尤为有用。 这类补表补志绝大多数收在《二十五史补编》和《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 今胪列有关《三国志》的补表补志于下 万斯同(1638-1702):《三国大事年表》。 周嘉猷:《三国纪年表》。 谢钟英:《三国大事表》。 张守常:《三国大事表补正》。 万斯同:《三国汉季方镇年表》 万斯同:《三国诸王世表》 万斯同:《魏国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魏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魏方镇年表》。 万斯同:《汉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吴将柏大臣年表》。 黄大华:《三国志三公宰辅年表》。 周明泰:《三国志世系表》。据南宋本《世说新语》所附人名谱,补录 不见于陈寿书中者多人。 陶元珍:《三国志世系表补遗附订■》。 洪饴孙(1773--1816):《三国职官表》。曹魏官制大异于汉,而两晋 南北朝的职官多渊源于此,所以表中凡初建置者皆特著出。此表合职官志与 表为一,每官下列前后居此官者姓名,可以考见官职高下和迁转。 吴增仅、杨守敬(1839-1915):《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吴氏订正洪 亮吉《补三国疆域志》,三国分列,按诸帝次序,依州郡县列为表。杨氏补 正, 谢钟英:《三国疆域表》。列三国最后疆域所包括郡县名,并注清末今 洪亮吉(1746--1809)、谢钟英:《补三国疆域志补注》。洪氏撰,谢 氏补注,以三国最后疆域为断。县下注城镇山川等及有关当地故实。 谢钟英:《三国疆域志疑》 金兆丰:《校补三国疆域志》 侯康(1798-1837):《补三国艺文志》。 姚振宗:《三国艺文志》。 陶元珍:《三国食货志)。 清代杨晨编《三国会要》二十二卷,分十六门。引用正史为正文,裴注 等书低格写。此书与以后朱铭盘所编南朝宋、齐、梁等会要一样,都不能提 供新史料,但可作分类的索引利用。 关于《三国志》的工具书,有哈佛燕京学社所出引得编纂处的《三国志 及裴注综合引得》,中华书局所出高秀芳、杨济安编的《三国志人名索引》。 前者是全面的索引,用处较广。但编者在选定条目编入引得时,着眼不宽, 只注意习见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对于某些词语,尤其是具有时代特征而 较少见的词语,反未收录。如“三史”、“人伦”、“人流”、“羌胡穀” 虏穀、“楼梦”、“保官”等,因而不能利用引得排列此类词语进行研究 又如“中国”、“中州”、“部曲”等条目下所列出处,亦有脱漏。引得约
《三国志》没有表和志,清代以来不少学者补撰,虽然材料基本上不出原书 和裴注,但经过分类排比,眉目清醒,有关地理、职官的表志,尤为有用。 这类补表补志绝大多数收在《二十五史补编》和《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 今胪列有关《三国志》的补表补志于下: 万斯同(1638—1702):《三国大事年表》。 周嘉猷:《三国纪年表》。 谢钟英:《三国大事表》。 张守常:《三国大事表补正》。 万斯同:《三国汉季方镇年表》。 万斯同:《三国诸王世表》。 万斯同:《魏国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魏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魏方镇年表》。 万斯同:《汉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吴将柏大臣年表》。 黄大华:《三国志三公宰辅年表》。 周明泰:《三国志世系表》。据南宋本《世说新语》所附人名谱,补录 不见于陈寿书中者多人。 陶元珍:《三国志世系表补遗附订■》。 洪饴孙(1773—1816):《三国职官表》。曹魏官制大异于汉,而两晋 南北朝的职官多渊源于此,所以表中凡初建置者皆特著出。此表合职官志与 表为一,每官下列前后居此官者姓名,可以考见官职高下和迁转。 吴增仅、杨守敬(1839—1915):《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吴氏订正洪 亮吉《补三国疆域志》,三国分列,按诸帝次序,依州郡县列为表。杨氏补 正。 谢钟英:《三国疆域表》。列三国最后疆域所包括郡县名,并注清末今 地。 洪亮吉(1746—1809)、谢钟英:《补三国疆域志补注》。洪氏撰,谢 氏补注,以三国最后疆域为断。县下注城镇山川等及有关当地故实。 谢钟英:《三国疆域志疑》。 金兆丰:《校补三国疆域志》。 侯康(1798—1837):《补三国艺文志》。 姚振宗:《三国艺文志》。 陶元珍:《三国食货志)。 清代杨晨编《三国会要》二十二卷,分十六门。引用正史为正文,裴注 等书低格写。此书与以后朱铭盘所编南朝宋、齐、梁等会要一样,都不能提 供新史料,但可作分类的索引利用。 关于《三国志》的工具书,有哈佛燕京学社所出引得编纂处的《三国志 及裴注综合引得》,中华书局所出高秀芳、杨济安编的《三国志人名索引》。 前者是全面的索引,用处较广。但编者在选定条目编入引得时,着眼不宽, 只注意习见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对于某些词语,尤其是具有时代特征而 较少见的词语,反未收录。如“三史”、“人伦”、“人流”、“羌胡穀”、 “虏穀、“楼梦”、“保官”等,因而不能利用引得排列此类词语进行研究。 又如“中国”、“中州”、“部曲”等条目下所列出处,亦有脱漏。引得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