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理想装备 电子图书·学校专集 赦园网上的最佳咨源 中国通史第一卷 导论 OB.eK 内部语料非此品
题记 《中国通史》的编撰工作,是从一九七五年开始的。当时的想法是写三 部通史。一部小型的,二十万字。一部中型的,二百万字。一部大型的,六 百万字。后来,中型本有了二百五十多万字的草稿,因具体的困难,没有把 工作继续下去。小型本,即《中国通史纲要》,于一九八○年六月完稿,约 三十万字,同年十一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来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了 英文本、日文本、西班牙文本。大型本,即本书,于一九七九年开始工作。 一九八三年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上定为重点科研项目。同年十月, 邀请有关兄弟单位的专家成立编辑委员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报请教育部备 案。据目前进行情况来看,全书大约要有一千二百万字,一九八八年开始出 书,如工作做得好,可望三年内全部完成。 本书共十二卷,二十二册。第一卷,导论,论述与中国史有关的一些重 要问题。第二卷,远古时代,从考古资料探索原始社会的状况。第三卷,上 古时代,主要论述有文字记载以来到秦灭六国时的历史。第四卷至第十卷 中古时代,论述自秦汉至鸦片战争前的历史。中古时代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 每一时期中又有小的分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第十一、十二卷,近代,论述 自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在体例上,除第一卷、第二卷 按照具体情况另作处理外,各卷都分为序说、综述、典志、传记四个部分。 在内容上,要求在“通”字上下功夫,重视各种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重视 贯通古今的发展规律。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但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本卷只讲述一些我们感到兴趣的问题,不能对中国历史作理论上的全面 分析。一九八一年六月,我们在《史学史研究》第二期上发表了导论的提纲 提出了中国历史的十二个方面,三百四十六个问题,涉及面相当广泛,但在 短时期内不能对这些问题都进行研究,经过反复讨论,拟定了现在这样的内 容。一九八一年的提纲,我们认为仍值得参考,现作为附录,附在本卷之后。 本卷第一章、第六章和第九章,分别由我、邱汉生同志和刘家和同志撰 写。第二章、第三章是由瞿林东同志起草的,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 八章是分别由崔春华、孙文良、吴怀琪、陈其泰等同志起草的,这六章都经 过讨论,由我修改、增删、定稿。刘雪英同志在工作上给我很多协助。全卷 文风不能一致,内容难免有重复、粗疏错误,甚至矛盾的地方,希望得到同 志们的指正。 本书的编撰得到各方面领导的关注,同志们的鼓励和帮助,上海人民出 版社的大力支持,我们表示深切的感谢。对我个人来说,还应该感谢牟传珸 同志对我在生活上的照顾。 白寿彝 1986.10.15于北京 1991.3.20修改
题 记 《中国通史》的编撰工作,是从一九七五年开始的。当时的想法是写三 部通史。一部小型的,二十万字。一部中型的,二百万字。一部大型的,六 百万字。后来,中型本有了二百五十多万字的草稿,因具体的困难,没有把 工作继续下去。小型本,即《中国通史纲要》,于一九八○年六月完稿,约 三十万字,同年十一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来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了 英文本、日文本、西班牙文本。大型本,即本书,于一九七九年开始工作。 一九八三年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上定为重点科研项目。同年十月, 邀请有关兄弟单位的专家成立编辑委员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报请教育部备 案。据目前进行情况来看,全书大约要有一千二百万字,一九八八年开始出 书,如工作做得好,可望三年内全部完成。 本书共十二卷,二十二册。第一卷,导论,论述与中国史有关的一些重 要问题。第二卷,远古时代,从考古资料探索原始社会的状况。第三卷,上 古时代,主要论述有文字记载以来到秦灭六国时的历史。第四卷至第十卷, 中古时代,论述自秦汉至鸦片战争前的历史。中古时代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 每一时期中又有小的分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第十一、十二卷,近代,论述 自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在体例上,除第一卷、第二卷 按照具体情况另作处理外,各卷都分为序说、综述、典志、传记四个部分。 在内容上,要求在“通”字上下功夫,重视各种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重视 贯通古今的发展规律。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但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本卷只讲述一些我们感到兴趣的问题,不能对中国历史作理论上的全面 分析。一九八一年六月,我们在《史学史研究》第二期上发表了导论的提纲, 提出了中国历史的十二个方面,三百四十六个问题,涉及面相当广泛,但在 短时期内不能对这些问题都进行研究,经过反复讨论,拟定了现在这样的内 容。一九八一年的提纲,我们认为仍值得参考,现作为附录,附在本卷之后。 本卷第一章、第六章和第九章,分别由我、邱汉生同志和刘家和同志撰 写。第二章、第三章是由瞿林东同志起草的,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 八章是分别由崔春华、孙文良、吴怀琪、陈其泰等同志起草的,这六章都经 过讨论,由我修改、增删、定稿。刘雪英同志在工作上给我很多协助。全卷 文风不能一致,内容难免有重复、粗疏错误,甚至矛盾的地方,希望得到同 志们的指正。 本书的编撰得到各方面领导的关注,同志们的鼓励和帮助,上海人民出 版社的大力支持,我们表示深切的感谢。对我个人来说,还应该感谢牟传珸 同志对我在生活上的照顾。 白寿彝 1986.10.15 于北京 1991.3.20 修改
第一章统一的多民族的历史 第一节关于中国民族史撰述的回顾 古老的传说和记录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 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也包含着曾经在这块广大国土上生存、繁衍而现在已 经消失的民族的历史 远古文化遗存,表明中国境内在那遥远的时代,曾经在不同地区发展着 不同系统的文化。先秦的文字记载,从甲骨文、金文、《诗》、《书》、《春 秋》经传、《竹书纪年》、诸子书以至《天问》、《山海经》,或叙说当时 史事,或追述前人的传说,都在民族方面有所反映。但在这些文字记载中 只有《诗》《书》所记略具首尾,《春秋》经传所记材料较多。 《诗·大雅》、《周颂》、《鲁颂》都有诗史性质的篇章。《生民》 歌咏周人始祖姜嫄及其子后稷的故事。《繇》歌咏古公亶父在周原创业的故 事。《大明》歌咏殷周关系的变化。《大明》说,王季、文王都娶了殷商贵 族的女儿。文王迎亲时,在渭水上“造舟为梁,不(丕)显其光”,举行了 盛大的仪式。后来武王奉天命伐殷,大战牧野,军容很盛。这是一篇写得相 当有系统的诗。《鲁颂·閣宫》,旧说是颂鲁僖公的功德。诗中,从姜嫄之 德和后稷播百谷,说到太王、文王、武王相继,振兴国家,牧野克殷,再说 到周公受封,建立鲁邦。诗中还说到鲁侯的武功,“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淮夷蛮貊,及彼南夷,莫不率从。”《商颂》五篇,颂商的史事,也是从 其始祖有娀氏因“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起。诗中说到,“维女(汝)荆 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殷周始 祖各有诞生的奇迹,表明殷周各有自己的族源。荆蛮、淮夷、氐羌,还有獵 狁,都是殷周以外的重要民族,各有自己的文化系统。 《书》,主要是收录殷周的官文书,很有史料价值。其《牧誓》一篇, 记武王在牧野誓师时的仪态和誓师辞。誓辞的开端说:“逖矣西土之人 这是指来自周土的人。又说:“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 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擊、微、卢、彭、濮人。”友 邦冢君等是一类人,庸、蜀、羌、擊、微、卢、彭、濮是八个民族的名称, 这些民族是又一类人。这可见,武王伐纣的队伍,是一支多民族的联军。对 于庸、蜀等八个民族,现在还不能作出完全可信的解释。 《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和被称为“春秋外传” 的《国语》,都是政治史性质的书,但记载了大量的民族史材料,这可以说 ①所谓“民族”,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里所下的定义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 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他说 的是近代民族,即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民族。但这四种要素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在近代民族形成以前, 在民族共同体的不同发展阶段,如氏族、部落、部族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但都还没有达到完备的程 度。我们习惯上所说的民族,也是根据这四种要素来进行分析的,但是,泛称民族共同体的各个发展,而 不是专指近代民族。参看杨堃《民族和民族共同体的几个问题》,见《民族与民族学》,四川民族出版社, 1953年版
第一章 统一的多民族的历史 第一节 关于中国民族史撰述的回顾 古老的传说和记录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 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也包含着曾经在这块广大国土上生存、繁衍而现在已 经消失的民族的历史。① 远古文化遗存,表明中国境内在那遥远的时代,曾经在不同地区发展着 不同系统的文化。先秦的文字记载,从甲骨文、金文、《诗》、《书》、《春 秋》经传、《竹书纪年》、诸子书以至《天问》、《山海经》,或叙说当时 史事,或追述前人的传说,都在民族方面有所反映。但在这些文字记载中, 只有《诗》《书》所记略具首尾,《春秋》经传所记材料较多。 《诗·大雅》、《周颂》、《鲁颂》都有诗史性质的篇章。《生民》, 歌咏周人始祖姜嫄及其子后稷的故事。《緜》歌咏古公亶父在周原创业的故 事。《大明》歌咏殷周关系的变化。《大明》说,王季、文王都娶了殷商贵 族的女儿。文王迎亲时,在渭水上“造舟为梁,不(丕)显其光”,举行了 盛大的仪式。后来武王奉天命伐殷,大战牧野,军容很盛。这是一篇写得相 当有系统的诗。《鲁颂·閟宫》,旧说是颂鲁僖公的功德。诗中,从姜嫄之 德和后稷播百谷,说到太王、文王、武王相继,振兴国家,牧野克殷,再说 到周公受封,建立鲁邦。诗中还说到鲁侯的武功,“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淮夷蛮貊,及彼南夷,莫不率从。”《商颂》五篇,颂商的史事,也是从 其始祖有娀氏因“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起。诗中说到,“维女(汝)荆 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殷周始 祖各有诞生的奇迹,表明殷周各有自己的族源。荆蛮、淮夷、氐羌,还有玁 狁,都是殷周以外的重要民族,各有自己的文化系统。 《书》,主要是收录殷周的官文书,很有史料价值。其《牧誓》一篇, 记武王在牧野誓师时的仪态和誓师辞。誓辞的开端说:“逖矣西土之人。” 这是指来自周土的人。又说:“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 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友 邦冢君等是一类人,庸、蜀、羌、髳、微、卢、彭、濮是八个民族的名称, 这些民族是又一类人。这可见,武王伐纣的队伍,是一支多民族的联军。对 于庸、蜀等八个民族,现在还不能作出完全可信的解释。 《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和被称为“春秋外传” 的《国语》,都是政治史性质的书,但记载了大量的民族史材料,这可以说 ① 所谓“民族”,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里所下的定义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 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他说 的是近代民族,即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民族。但这四种要素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在近代民族形成以前, 在民族共同体的不同发展阶段,如氏族、部落、部族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但都还没有达到完备的程 度。我们习惯上所说的民族,也是根据这四种要素来进行分析的,但是,泛称民族共同体的各个发展,而 不是专指近代民族。参看杨堃《民族和民族共同体的几个问题》,见《民族与民族学》,四川民族出版社, 1953 年版
是民族史撰述的正式开始。《春秋》经传记载了周王室和一百四十九个国的 史事,记载了他们之间的朝聘、会盟、婚好和战争。他们中,有姬、姜、嬴、 ■、子、姒、妫、风、姞、熊、偃、己、妘、祁等姓。从他们的姓,可以看 出他们是分别属于周族、殷族、夏族和其他古代民族。此外,还有戎、蛮、 狄、夷、濮等民族,这在当时是被视为文化水平低的民族,但他们中的某些 部分也参加先进集团的会盟、征伐和婚好,他们活动的地区也有跟齐、鲁、 晋、卫杂处的。狄人在春秋时比较活跃,有赤狄、白狄之称。赤狄又有东山 ■落氏、穡咎如、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区别。白狄有鲜虞、肥、鼓 等区别。夷,有淮夷、介、萊、根牟,而他们的活动见于记载者不多。戎的 名号颇为杂乱。蛮称“群蛮”,濮称“百濮”,似都是泛称°。以上这些民族 经过春秋、战国长时期的历史陶冶,其中大量融合为汉族,也有不少成为秦 汉以后的少数民族。《春秋》经传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民族史料,但它们都 是按编年的形式写的,按史事发生年代的先后进行记载,还不能对这些民族 分别作出比较集中的表述。 《国语》,是按王国和侯国的区别汇编的政治史资料。如从民族史的角 度去看,却又可说基本上也是民族史的资料。其中的《周语》、《鲁语) 《晋语》、《郑语》,都是关于周族宗亲的材料。《齐语》记齐桓公的霸业 齐和周是世为婚姻的。还有《楚语》、《吴语》、《越 语》,都是关于南方民族的材料。《国语》记事,于各国史事都以发生的先 后相次,但于彼此之间很少联续。无论《国语》的哪一部分,都不足以说明 某国历史的始末,但保存了重要的史料。如《鲁语》下: 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石,其长尺有咫。陈惠公使以隼 如仲尼之馆问之。仲尼曰:“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氏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 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署,其长尺有咫。先王 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故铭其栝曰,‘肃慎氏之贡矢’。以分大 姬,配虞胡公,而封诸陈。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亲也,分异姓以远方之职贡,使无忘 服也。故分陈以肃慎氏之贡。君若使有司求诸故府,其可得也。”使求得金椟,如之 这一段材料,一直为治东北民族史的学者所重视。又如《郑语》记史伯论南 方民族的话,说: 夫成天地之火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 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佐制物于前代者,昆吾为夏伯矣,大 彭豕韦为商伯矣。当周未有。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夷、豢龙,则夏灭 之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秃姓舟人,则周灭之矣。妘姓,邬、郐、 路、僵、阳,曹姓邹、莒,皆为采卫,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而又无令闻, 必不兴矣。斟姓无后。融之兴者,其在■姓乎!■姓■越,不足命也。唯荆,实有昭德, 若周衰,其必兴矣。姜赢荆■,实与诸姬代相干也。</PGN004.TXT/PGN 这是对于南方民族、对于荆楚的先世和发展趋势的重要史料。所谓八姓是己、 董、彭、秃、妘、曹、斟、■,他们差不多又都各有子姓 近人研究先秦民族,如章炳麟著《序种姓》、王国维著《鬼方昆夷玀狁 ①参看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五,《春秋列国爵姓及存灭表》。 a参看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三十九,《春秋四裔表》 ①见《章太炎全集》,第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是民族史撰述的正式开始。《春秋》经传记载了周王室和一百四十九个国的 史事,记载了他们之间的朝聘、会盟、婚好和战争。他们中,有姬、姜、嬴、 ■、子、姒、妫、风、姞、熊、偃、己、妘、祁等姓。从他们的姓,可以看 出他们是分别属于周族、殷族、夏族和其他古代民族①。此外,还有戎、蛮、 狄、夷、濮等民族,这在当时是被视为文化水平低的民族,但他们中的某些 部分也参加先进集团的会盟、征伐和婚好,他们活动的地区也有跟齐、鲁、 晋、卫杂处的。狄人在春秋时比较活跃,有赤狄、白狄之称。赤狄又有东山 ■落氏、廧咎如、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区别。白狄有鲜虞、肥、鼓 等区别。夷,有淮夷、介、萊、根牟,而他们的活动见于记载者不多。戎的 名号颇为杂乱。蛮称“群蛮”,濮称“百濮”,似都是泛称②。以上这些民族, 经过春秋、战国长时期的历史陶冶,其中大量融合为汉族,也有不少成为秦 汉以后的少数民族。《春秋》经传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民族史料,但它们都 是按编年的形式写的,按史事发生年代的先后进行记载,还不能对这些民族 分别作出比较集中的表述。 《国语》,是按王国和侯国的区别汇编的政治史资料。如从民族史的角 度去看,却又可说基本上也是民族史的资料。其中的《周语》、《鲁语》、 《晋语》、《郑语》,都是关于周族宗亲的材料。《齐语》记齐桓公的霸业。 齐和周是世为婚姻的。还有《楚语》、《吴语》、《越 语》,都是关于南方民族的材料。《国语》记事,于各国史事都以发生的先 后相次,但于彼此之间很少联续。无论《国语》的哪一部分,都不足以说明 某国历史的始末,但保存了重要的史料。如《鲁语》下: 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石砮,其长尺有咫。陈惠公使以隼 如仲尼之馆问之。仲尼曰:“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氏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 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先王 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故铭其栝曰,‘肃慎氏之贡矢’。以分大 姬,配虞胡公,而封诸陈。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亲也,分异姓以远方之职贡,使无忘 服也。故分陈以肃慎氏之贡。君若使有司求诸故府,其可得也。”使求得金椟,如之。 这一段材料,一直为治东北民族史的学者所重视。又如《郑语》记史伯论南 方民族的话,说: 夫成天地之火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 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佐制物于前代者,昆吾为夏伯矣,大 彭豕韦为商伯矣。当周未有。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 之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秃姓舟人,则周灭之矣。妘姓,邬、郐、 路、偪、阳,曹姓邹、莒,皆为采卫,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而又无令闻, 必不兴矣。斟姓无后。融之兴者,其在■姓乎!■姓■越,不足命也。唯荆,实有昭德, 若周衰,其必兴矣。姜嬴荆■,实与诸姬代相干也。 这是对于南方民族、对于荆楚的先世和发展趋势的重要史料。所谓八姓是己、 董、彭、秃、妘、曹、斟、■,他们差不多又都各有子姓。 近人研究先秦民族,如章炳麟著《序种姓》①、王国维著《鬼方昆夷玁狁 ① 参看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五,《春秋列国爵姓及存灭表》。 ② 参看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三十九,《春秋四裔表》。 ① 见《章太炎全集》,第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
考》、闻一多著《伏羲考》、《龙凤》、《姜嫄履大人迹考》③,徐炳昶著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都成绩斐然。但先秦史料究竟过于零碎,研究工 作所受到的局限过大。这个缺憾,只有到了秦汉时期才得到改变。 在思想上,由于民族区别的存在,就不免在民族关系上出现这样或那样 的看法。孔子被后世的经学家宣传为“尊周室,攘夷狄”的圣人,好象孔子 对于所谓“夷狄”是很严厉的。其实,孔子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理智的 他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 行乎哉 又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这在口气上对夷狄蛮貊,有点不以平等相看,但认为他们和诸夏之间存在着 共同的道德标准,是与一些持狭隘的民族观念的人大不相同的。孔子还认为 夷狄也有长处,有的地方比诸夏还好。他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也”5。对于“夷狄”的一些落后的东西,孔子认为是可以改变的。有一次 他表示要到九夷去,有人说:“那地方陋,怎么能住下去啊?”孔子答复说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对于夷狄的干扰,孔子是反对的,所以他虽不大 赞许管仲之为人,却推重管仲能联合诸侯,保卫诸夏的功绩,而说:“管仲 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这种看法,无疑也是正确的。孟子在一次责备楚人陈良的弟子陈相时说:“吾 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 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 年,师死而遂倍之。”“今也南蛮.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 之。…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 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② 孟子的话,不只是表示了学术上的门户之见,而且表示了他对其他民族的严 重歧视。所谓“南蛮舌”简直就是骂人了。孔孟对民族关系的两种态度, 实际上是民族关系史上两种观点上的根本分歧,到了秦汉以后就更为明显 了 多民族史撰述的杰作 司马迁是中国史学的奠基人,他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范晔的 《后汉书》,都是有卓越成就的史书。它们在民族史方面也都有杰出的撰述。 《史记》把环绕中原的各民族,尽可能地展开一幅极为广阔而又井然有 序的画卷。它写了《匈奴列传》、《南越尉佗列传》、《东越列传》、《朝 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分别按地区写出北方、南方、 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民族历史。把这六个专篇合起来,可以说是一部 相当完整的民族史,其中有些记载是超越当时和今日国境范围的。这与先秦 2见《观堂集林》第二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①见《闻一多全集》第一册,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版。 ④这两条,分见《论语·卫灵公》,又《子路》 见《论语·八佾》。这句话有不同解释。朱熹《论语集注》引程子曰:“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谮 乱。”这个解释近是 ①以上两条分见《论语·子罕》,又《宪问》。 2见《孟子·滕文公上》
考》②、闻一多著《伏羲考》、《龙凤》、《姜嫄履大人迹考》③,徐炳昶著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都成绩斐然。但先秦史料究竟过于零碎,研究工 作所受到的局限过大。这个缺憾,只有到了秦汉时期才得到改变。 在思想上,由于民族区别的存在,就不免在民族关系上出现这样或那样 的看法。孔子被后世的经学家宣传为“尊周室,攘夷狄”的圣人,好象孔子 对于所谓“夷狄”是很严厉的。其实,孔子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理智的。 他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 行乎哉!”,又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④ 这在口气上对夷狄蛮貊,有点不以平等相看,但认为他们和诸夏之间存在着 共同的道德标准,是与一些持狭隘的民族观念的人大不相同的。孔子还认为, 夷狄也有长处,有的地方比诸夏还好。他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也”⑤。对于“夷狄”的一些落后的东西,孔子认为是可以改变的。有一次, 他表示要到九夷去,有人说:“那地方陋,怎么能住下去啊?”孔子答复说: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对于夷狄的干扰,孔子是反对的,所以他虽不大 赞许管仲之为人,却推重管仲能联合诸侯,保卫诸夏的功绩,而说:“管仲 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①这种看法,无疑也是正确的。孟子在一次责备楚人陈良的弟子陈相时说:“吾 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 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 年,师死而遂倍之。”“今也南蛮 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 之。……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 ‘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② 孟子的话,不只是表示了学术上的门户之见,而且表示了他对其他民族的严 重歧视。所谓“南蛮 舌”简直就是骂人了。孔孟对民族关系的两种态度, 实际上是民族关系史上两种观点上的根本分歧,到了秦汉以后就更为明显 了。 多民族史撰述的杰作 司马迁是中国史学的奠基人,他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范晔的 《后汉书》,都是有卓越成就的史书。它们在民族史方面也都有杰出的撰述。 《史记》把环绕中原的各民族,尽可能地展开一幅极为广阔而又井然有 序的画卷。它写了《匈奴列传》、《南越尉佗列传》、《东越列传》、《朝 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分别按地区写出北方、南方、 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民族历史。把这六个专篇合起来,可以说是一部 相当完整的民族史,其中有些记载是超越当时和今日国境范围的。这与先秦 ② 见《观堂集林》第二册,中华书局,1959 年版。 ③ 见《闻一多全集》第一册,上海开明书店,1948 年版。 ④ 这两条,分见《论语·卫灵公》,又《子路》。 ⑤ 见《论语·八佾》。这句话有不同解释。朱熹《论语集注》引程子曰:“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谮 乱。”这个解释近是。 ① 以上两条分见《论语·子罕》,又《宪问》。 ② 见《孟子·滕文公上》
记载之局限于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的有关事迹,是大不相同的。秦汉的空前 统一局面及其对外交通的发展,使当时人大开眼界,也使我们的历史家能写 出这样包容广大的民族史。自战国以来,我们的先民有了解世界的追求。邹 衍大九州之说,是这种思想的地理形式。《礼记·中庸》说:“舟车所至, 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坠),凡有血气者 莫不尊亲”,是这种思想的道德形式。《史记》写民族,也许可以说,在一 定程度上,是这种思想的历史形式。 《匈奴列传》在材料的选择和表述的形式上,都有创始的意义。列传的 开头,说: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 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这是说匈奴历史的古老、地理的位置和民族的最大特点。下文紧接着就说 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馳、驴■駛騠、騊驗、■。逐水草迁徙, 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 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 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功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 矢,短兵则刀鋋。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 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PGN007.TXT/PGN 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 这两段话把这个游牧民族在生产上的特点,畜牧、狩猎和军事相结合的特点, 日常生活和婚姻制度的特点以及文化水平,都说到了。这同列传开头的一小 段话,概括地勾画出这个民族在几个重要方面的特点,大体上反映了匈奴社 会所可能达到的历史发展阶段 《匈奴列传》,除开头的三段外,可分为三个部份。一个部份,是从夏 后氏少康之衰说起,直到冒顿称单于之前,说的是匈奴不断发展及其与汉族 先民的关系。冒顿称单于,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他在位三十六 年,是匈奴最强盛的时期,也是列传中重点表述的部分。这里写出冒顿的坚 毅雄悍,并因写匈奴的强大而同时写出月氏、东胡及一些北方民族的盛衰。 冒顿与汉廷曾有书信往来,可见这时已使用文字,但未明说是匈奴自制文字 或是汉字。这是关系匈奴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记事。最后一部分,是从老上 单于即位之年(前174年)起,写到天汉四年(前97年)。列传写出,在这 一时期,因汉降人对匈奴的教唆和汉家将相贪图战功,匈奴跟汉朝的关系复 杂化了。列传在写这一时期的双方关系时,很有分寸,透露了作者对双方关 系的独到见解。列传还写了在老上单于时,汉降人中行说“教单于左右疏记 以计课其人众畜物”。这也是关系匈奴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记事。对于这 类好象细小但有历史意义的事,司马迁往往不轻易放过。 匈奴的活动,主要是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后来 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几个在全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民族也都在这里 活动,使这里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特别活跃的地方,因而《匈奴列传》 也就越来越加强它在民族史文献上的重要地位。 《匈奴列传》以外的五篇民族史传记,都各有特点,也都在民族史文献 上有其重要性。《西南夷列传》的篇幅较少,而在地理范围上包含今云南省、 贵州省及四川省西南部,涉及的民族的数目也特别多。传文把这些民族加以 简明的叙述
记载之局限于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的有关事迹,是大不相同的。秦汉的空前 统一局面及其对外交通的发展,使当时人大开眼界,也使我们的历史家能写 出这样包容广大的民族史。自战国以来,我们的先民有了解世界的追求。邹 衍大九州之说,是这种思想的地理形式。《礼记·中庸》说:“舟车所至, 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坠),凡有血气者 莫不尊亲”,是这种思想的道德形式。《史记》写民族,也许可以说,在一 定程度上,是这种思想的历史形式。 《匈奴列传》在材料的选择和表述的形式上,都有创始的意义。列传的 开头,说: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 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这是说匈奴历史的古老、地理的位置和民族的最大特点。下文紧接着就说: 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駞、驴■駃騠、騊駼、■騱。逐水草迁徙, 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 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 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功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 矢,短兵则刀鋋。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 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 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 这两段话把这个游牧民族在生产上的特点,畜牧、狩猎和军事相结合的特点, 日常生活和婚姻制度的特点以及文化水平,都说到了。这同列传开头的一小 段话,概括地勾画出这个民族在几个重要方面的特点,大体上反映了匈奴社 会所可能达到的历史发展阶段。 《匈奴列传》,除开头的三段外,可分为三个部份。一个部份,是从夏 后氏少康之衰说起,直到冒顿称单于之前,说的是匈奴不断发展及其与汉族 先民的关系。冒顿称单于,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 209 年)。他在位三十六 年,是匈奴最强盛的时期,也是列传中重点表述的部分。这里写出冒顿的坚 毅雄悍,并因写匈奴的强大而同时写出月氏、东胡及一些北方民族的盛衰。 冒顿与汉廷曾有书信往来,可见这时已使用文字,但未明说是匈奴自制文字 或是汉字。这是关系匈奴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记事。最后一部分,是从老上 单于即位之年(前 174 年)起,写到天汉四年(前 97 年)。列传写出,在这 一时期,因汉降人对匈奴的教唆和汉家将相贪图战功,匈奴跟汉朝的关系复 杂化了。列传在写这一时期的双方关系时,很有分寸,透露了作者对双方关 系的独到见解。列传还写了在老上单于时,汉降人中行说“教单于左右疏记, 以计课其人众畜物”。这也是关系匈奴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记事。对于这一 类好象细小但有历史意义的事,司马迁往往不轻易放过。 匈奴的活动,主要是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后来, 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几个在全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民族也都在这里 活动,使这里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特别活跃的地方,因而《匈奴列传》 也就越来越加强它在民族史文献上的重要地位。 《匈奴列传》以外的五篇民族史传记,都各有特点,也都在民族史文献 上有其重要性。《西南夷列传》的篇幅较少,而在地理范围上包含今云南省、 贵州省及四川省西南部,涉及的民族的数目也特别多。传文把这些民族加以 简明的叙述:
西南夷君长以十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十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 以十数,邛都最大。此皆魈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桐师以东,北至叶榆,名为 雋,昆明,皆编发,随畜移徙,亡常处,亡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自雋以东北,君长以 十数,徙、萑都最大。自祚以东北,君长以十数,冉駹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 在蜀之西,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十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 这一小段文字,把西南夷区分为四类。田耕邑聚者为一类。随畜牧迁徙,无 君长者为一类。或土著、或移徙者为一类。有君长而定居或移徙不明者为 类。每类各有若干族群,各有相当范围内的活动地区。《西南夷列传》,总 的说来,材料并不丰富,但提供了一个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古代史的线索,是 很可珍贵的。象《西南夷列传》这种按照地区分别表述民族历史的方法,特 别对于民族复杂的地区,很适用。这种办法对于后来的民族史撰述有很大的 影响。 应该特别指出来,《史记》对汉族的形成,做了很多的工作。学者们习 惯于把这些工作看作是中国史的一般工作。而从民族史的角度看,这些工作 还应该说是对叙述汉族形成过程所做的工作。《史记》有《夏本纪》、《殷 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以至汉以后的帝纪,它 们所表述的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就是汉族形成的不同阶段。《史记》又有《三 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这些表 是表述不同历史阶段的又一形式。尽管司马迁还没有“汉族”的概念,他也 不一定会意识到这是为一个民族的形成写历史,但实际上他做了这个工作 直到现在,他的工作成果还是我们研究汉族形成史的基本文献。 《史记》论述了不同民族的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但不斤斤于夷夏之别。 司马迁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是理智的,没有明显的狭隘民族思想。《史记》 记:“禹兴于西羌”°,而为夏后氏之祖。又,秦之先祖大费,其子孙“或在 中国,或在夷狄”②。又,春秋时,秦以“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 3后来秦用商鞅变法,改革了一些戎俗,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史记》记周 人历史说,周在夏殷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文化较高的民族。而周的先世却曾 奔戎狄间”,到古公亶父始“贬戎狄之俗”。又,匈奴在一般人眼中好象 是不可能有什么文化历史的民族,但它却是“夏后氏之苗裔”。。《吴太伯世 家》说:“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越 王勾践世家》说:“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山。” 这些记载所反映的思想,与战国时期的孟子大不同。孟子只承认“用夏变夷”, 而不承认夏会“变于夷”。《史记》的这些记载,则是“用夏变夷”者有之, 变于夷”者亦有之 匈奴问题是汉代尖锐的民族问题。《史记》既反对匈奴对汉边地的侵扰, 也反对汉朝对匈奴牧地的侵夺。在关于河南地的争夺上,《史记》肯定了匈 奴在当地的主权。所以《匈奴列传》记秦始皇侵占这块土地时是说:“使蒙 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而在记匈奴冒顿单于时事,是说“悉 ①《吏记·六国年表·序》。 ②《史记·秦本纪》 《史记·六国年表·序》 《论语·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⑤《史记·匈奴列传》
西南夷君长以十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十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 以十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桐师以东,北至叶榆,名为 嶲,昆明,皆编发,随畜移徙,亡常处,亡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自嶲以东北,君长以 十数,徙、莋都最大。自莋以东北,君长以十数,冉駹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 在蜀之西,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十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 这一小段文字,把西南夷区分为四类。田耕邑聚者为一类。随畜牧迁徙,无 君长者为一类。或土著、或移徙者为一类。有君长而定居或移徙不明者为一 类。每类各有若干族群,各有相当范围内的活动地区。《西南夷列传》,总 的说来,材料并不丰富,但提供了一个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古代史的线索,是 很可珍贵的。象《西南夷列传》这种按照地区分别表述民族历史的方法,特 别对于民族复杂的地区,很适用。这种办法对于后来的民族史撰述有很大的 影响。 应该特别指出来,《史记》对汉族的形成,做了很多的工作。学者们习 惯于把这些工作看作是中国史的一般工作。而从民族史的角度看,这些工作 还应该说是对叙述汉族形成过程所做的工作。《史记》有《夏本纪》、《殷 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以至汉以后的帝纪,它 们所表述的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就是汉族形成的不同阶段。《史记》又有《三 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这些表 是表述不同历史阶段的又一形式。尽管司马迁还没有“汉族”的概念,他也 不一定会意识到这是为一个民族的形成写历史,但实际上他做了这个工作。 一直到现在,他的工作成果还是我们研究汉族形成史的基本文献。 《史记》论述了不同民族的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但不斤斤于夷夏之别。 司马迁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是理智的,没有明显的狭隘民族思想。《史记》 记:“禹兴于西羌”①,而为夏后氏之祖。又,秦之先祖大费,其子孙“或在 中国,或在夷狄”②。又,春秋时,秦以“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 ③后来秦用商鞅变法,改革了一些戎俗,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史记》记周 人历史说,周在夏殷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文化较高的民族④。而周的先世却曾 “奔戎狄间”,到古公亶父始“贬戎狄之俗”。又,匈奴在一般人眼中好象 是不可能有什么文化历史的民族,但它却是“夏后氏之苗裔”。⑤《吴太伯世 家》说:“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越 王勾践世家》说:“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山。” 这些记载所反映的思想,与战国时期的孟子大不同。孟子只承认“用夏变夷”, 而不承认夏会“变于夷”。《史记》的这些记载,则是“用夏变夷”者有之, “变于夷”者亦有之。 匈奴问题是汉代尖锐的民族问题。《史记》既反对匈奴对汉边地的侵扰, 也反对汉朝对匈奴牧地的侵夺。在关于河南地的争夺上,《史记》肯定了匈 奴在当地的主权。所以《匈奴列传》记秦始皇侵占这块土地时是说:“使蒙 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而在记匈奴冒顿单于时事,是说“悉 ① 《吏记·六国年表·序》。 ② 《史记·秦本纪》。 ③ 《史记·六国年表·序》。 ④ 《论语·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⑤ 《史记·匈奴列传》
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 对于汉和匈奴间的战争,《史记》并不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它指出,汉 武帝初年,“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但自王恢设计诓骗匈 奴以后,双方才不断用兵。《史记》指出,汉家对匈奴用兵为自己带来很大 的困难。《平准书》指陈对匈奴战争的严重后果,说: 及王恢设谋马邑,匈奴绝和亲,侵扰北边,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 行者齋,居者送,中外骚扰而相奉,百姓抚弊以巧法,财赂衰耗而不赡。入物者补官, 出货者除罪,选举陵迟,廉耻相冒,武力进用,法严令具。兴利之臣自此始也。其后, 汉将岁以数万骑岀击胡。及车骑将军卫青,取匈奴河南地,筑朔方。……转漕甚辽远, 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益虚。乃募民能入奴婢得以终身复。为郎增秩, 及入羊为郎,始于此。 其后四年,而汉遣大将将六将军,军十余万,击右贤王,获首虏万五千级。明年 大将军将六将军仍再出击胡,得首虏万九千级。捕斩首虏之士赐黄 金二十余万斤。虏数万人皆得厚赏,衣食仰给县官;而汉军之士马死者十余万,兵甲之 财转漕之费不与焉。 《匈奴列传》对于汉廷在民族问题上所犯的错误,是微婉其词的。所以在列 传的结尾,感慨于《春秋》“隐、桓之间则章,至定、哀之际则微,为其切 当世之文而罔褒,忌讳之辞也。”但以《平准书》和《匈奴列传》合观,可 见作者对自己的真实思想还是不愿掩盖的。司马迁死后两千多年的悠久岁月 中,在汉与匈奴的问题上,很少有人能象他这样看的。 班固的《汉书》和范晔的《后汉书》,继承《史记》,在民族史方面, 对前史或续或补,对创兴的新史专立篇目。它们在资料上可说是收集得不少 而见识上要比司马迁差得多。 《汉书》的《匈奴传》,有上、下两卷,收录了《史记·匈奴列传》的 旧文,增益了李广利降匈奴以后以至更始末年的史事。把《史》、《汉》和 《后汉书》的《南匈奴传》合起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对夏、殷以至东汉末年 的匈奴历史具有相当完整的记载。《汉书·西域传》也分上下两卷,比较系 统地记录了天山南北各民族的情况,对于道里和户口的数字也都有所记载。 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代民族史的重要资料。《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几乎 全是抄录旧史,而所收文帝赐赵佗书和赵佗所上书,是《史记》所缺略的重 要文献。 《后汉书》的民族史部分,收罗繁富,甚见工力。《西域传》、《南匈 奴传》接续前史,记录了匈奴和西域在东汉时期的重大变化。《东夷传》 《南蛮西南夷传》好象是因袭旧规,而记载翔实,过于前史。西羌问题是东 汉时期比较突出的民族问题,乌桓和鲜卑是这时期新兴的民族,而鲜卑对后 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大有影响。《西羌传》和《乌桓鲜卑传》是《后汉书》新 创的篇章。陈寿的《三国志》,一向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 称“四史”,而陈书民族史部分很简略,仅有乌丸、鲜卑、东夷传,但也可 与《后汉书》有关部分相参证。 在编写体例上,《汉书》和《后汉书》都是按地区对多种民族作综合表 述,有时是以一个最占优势的民族为主而连带叙述其他民族的。它们在表述 民族史事时,往往穿插着有关的中外关系,使读者可以看到民族地区在中外 关系史上的地位。这两点,都是继承了《史记》的编纂方法,对后来的民族 史撰述很有影响。一直到今天,这两点还是值得采用的
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 对于汉和匈奴间的战争,《史记》并不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它指出,汉 武帝初年,“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但自王恢设计诓骗匈 奴以后,双方才不断用兵。《史记》指出,汉家对匈奴用兵为自己带来很大 的困难。《平准书》指陈对匈奴战争的严重后果,说: 及王恢设谋马邑,匈奴绝和亲,侵扰北边,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 行者齎,居者送,中外骚扰而相奉,百姓抏弊以巧法,财赂衰耗而不赡。入物者补官, 出货者除罪,选举陵迟,廉耻相冒,武力进用,法严令具。兴利之臣自此始也。其后, 汉将岁以数万骑出击胡。及车骑将军卫青,取匈奴河南地,筑朔方。……转漕甚辽远, 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益虚。乃募民能入奴婢得以终身复。为郎增秩, 及入羊为郎,始于此。 其后四年,而汉遣大将将六将军,军十余万,击右贤王,获首虏万五千级。明年, 大将军将六将军仍再出击胡,得首虏万九千级。捕斩首虏之士赐黄 金二十余万斤。虏数万人皆得厚赏,衣食仰给县官;而汉军之士马死者十余万,兵甲之 财转漕之费不与焉。 《匈奴列传》对于汉廷在民族问题上所犯的错误,是微婉其词的。所以在列 传的结尾,感慨于《春秋》“隐、桓之间则章,至定、哀之际则微,为其切 当世之文而罔褒,忌讳之辞也。”但以《平准书》和《匈奴列传》合观,可 见作者对自己的真实思想还是不愿掩盖的。司马迁死后两千多年的悠久岁月 中,在汉与匈奴的问题上,很少有人能象他这样看的。 班固的《汉书》和范晔的《后汉书》,继承《史记》,在民族史方面, 对前史或续或补,对创兴的新史专立篇目。它们在资料上可说是收集得不少, 而见识上要比司马迁差得多。 《汉书》的《匈奴传》,有上、下两卷,收录了《史记·匈奴列传》的 旧文,增益了李广利降匈奴以后以至更始末年的史事。把《史》、《汉》和 《后汉书》的《南匈奴传》合起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对夏、殷以至东汉末年 的匈奴历史具有相当完整的记载。《汉书·西域传》也分上下两卷,比较系 统地记录了天山南北各民族的情况,对于道里和户口的数字也都有所记载。 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代民族史的重要资料。《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几乎 全是抄录旧史,而所收文帝赐赵佗书和赵佗所上书,是《史记》所缺略的重 要文献。 《后汉书》的民族史部分,收罗繁富,甚见工力。《西域传》、《南匈 奴传》接续前史,记录了匈奴和西域在东汉时期的重大变化。《东夷传》、 《南蛮西南夷传》好象是因袭旧规,而记载翔实,过于前史。西羌问题是东 汉时期比较突出的民族问题,乌桓和鲜卑是这时期新兴的民族,而鲜卑对后 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大有影响。《西羌传》和《乌桓鲜卑传》是《后汉书》新 创的篇章。陈寿的《三国志》,一向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 称“四史”,而陈书民族史部分很简略,仅有乌丸、鲜卑、东夷传,但也可 与《后汉书》有关部分相参证。 在编写体例上,《汉书》和《后汉书》都是按地区对多种民族作综合表 述,有时是以一个最占优势的民族为主而连带叙述其他民族的。它们在表述 民族史事时,往往穿插着有关的中外关系,使读者可以看到民族地区在中外 关系史上的地位。这两点,都是继承了《史记》的编纂方法,对后来的民族 史撰述很有影响。一直到今天,这两点还是值得采用的
在观点上,《汉书》不赞成汉对南粤、西南夷及朝鲜的用兵,而称赞汉 文帝对赵佗的安抚政策。这种观点还反映了班固对这些民族的鄙视态度,但 比起他对待匈奴的态度来,还是温和的。他说,匈奴是“贪而好利,被发左 衽,人面兽心,其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饮食不同,言语不通,辟居北垂 塞露之野,逐草随畜,射猎为生,隔以山谷,雍以沙幕,天地所绝外内也。 是故圣王禽兽畜之,不与约誓,不就攻伐;约之则费赂而见欺,攻之则劳师 而招寇。其地不可耕而食也,其民不可臣而畜也”。这把匈奴看作天生的劣 等民族,是不符合史实的。这种对少数民族极为恶劣的态度,是很不妥当的。 《后汉书》对两汉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指陈形势,立论相当概括。在 这一点上,《南匈奴传·论》和《乌桓鲜卑传·论》都表现了作者的史才。 但《后汉书》忽视民族间的历史友谊,而强调少数民族对中原皇朝的威胁。 这种对待民族问题的态度,是远远落后于司马迁的 《史记》、《汉书》、《后汉书》的成就不同,均为中国民族史工作提 供了宝贵的资料、研究的线索和撰写的方法,在中国民族史的研究史上占有 重要的地位。 民族重新组合的历史记录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民族重新组合的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是民族重新组合的又一时期。关于这两个时期的历史记录,在数量上的丰富 是远远超过前代的。 三国时期,匈奴人、氐人、羌人、鲜卑人等入居内地,跟汉人杂居。民 族矛盾的机会增多了,民族融合的条件也增多了。此后,经历了所谓“五胡 十六国”的战乱、南北朝的对抗、北朝的分裂,经历了北方民族的兴替、南 方民族在南朝影响下所起的变化,经历了南诏的兴起和吐蕃的强大。在长时 期的历史性的变化中,民族分分合合,使汉族本身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更新, 一些少数民族得到经济上和文化上的提高,全国封建化过程有了进一步的发 展。隋唐正是在民族重新组合的基础上建立了兴盛的皇朝。它们的朝廷上有 来自少数民族的臣僚,它们的后宫坐着出身少数民族的皇后。 五代时,在五个小朝廷中,就有三个是突厥族的沙陀人所建立的。北宋 的北境,契丹占有燕云诸州,西北境有西夏。北宋号称统一,实际上并没有 统一起来。在北宋时,契丹继续强大起来,女真也强大起来,蒙古更强大起 来。在蒙古族占统治地位的年代,不同民族的人们,因军事上、政治上、经 济上、文化上、宗教上和婚姻上的原因,不断有大大小小的组合。在葱岭以 西的许多民族的成员,也有不少人进入中国,日子久了,变成中国人。这时 居住在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居民被称为“契丹”,实际上是包含了大量的汉人, 其次是女真人和原来的契丹人,还有别的少数民族,如匈奴人、突厥人、氐 人、羯人等。长江以南的人是称为“汉人”,实际上也包含更多民族的人。 “契丹”和“汉人”的名称,在当时主要表明政治上的不同身份,但也可见 若干不同民族间的区别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趋向淡薄了。据记载,在蒙古人 回回人的家庭中,有时包含几个不同的民族成份。蒙古人当时在政治上是第 ①《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赞》。 《汉书·匈奴传·赞》
在观点上,《汉书》不赞成汉对南粤、西南夷及朝鲜的用兵,而称赞汉 文帝对赵佗的安抚政策①。这种观点还反映了班固对这些民族的鄙视态度,但 比起他对待匈奴的态度来,还是温和的。他说,匈奴是“贪而好利,被发左 衽,人面兽心,其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饮食不同,言语不通,辟居北垂 塞露之野,逐草随畜,射猎为生,隔以山谷,雍以沙幕,天地所绝外内也。 是故圣王禽兽畜之,不与约誓,不就攻伐;约之则费赂而见欺,攻之则劳师 而招寇。其地不可耕而食也,其民不可臣而畜也”②。这把匈奴看作天生的劣 等民族,是不符合史实的。这种对少数民族极为恶劣的态度,是很不妥当的。 《后汉书》对两汉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指陈形势,立论相当概括。在 这一点上,《南匈奴传·论》和《乌桓鲜卑传·论》都表现了作者的史才。 但《后汉书》忽视民族间的历史友谊,而强调少数民族对中原皇朝的威胁。 这种对待民族问题的态度,是远远落后于司马迁的。 《史记》、《汉书》、《后汉书》的成就不同,均为中国民族史工作提 供了宝贵的资料、研究的线索和撰写的方法,在中国民族史的研究史上占有 重要的地位。 民族重新组合的历史记录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民族重新组合的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是民族重新组合的又一时期。关于这两个时期的历史记录,在数量上的丰富 是远远超过前代的。 三国时期,匈奴人、氐人、羌人、鲜卑人等入居内地,跟汉人杂居。民 族矛盾的机会增多了,民族融合的条件也增多了。此后,经历了所谓“五胡 十六国”的战乱、南北朝的对抗、北朝的分裂,经历了北方民族的兴替、南 方民族在南朝影响下所起的变化,经历了南诏的兴起和吐蕃的强大。在长时 期的历史性的变化中,民族分分合合,使汉族本身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更新, 一些少数民族得到经济上和文化上的提高,全国封建化过程有了进一步的发 展。隋唐正是在民族重新组合的基础上建立了兴盛的皇朝。它们的朝廷上有 来自少数民族的臣僚,它们的后宫坐着出身少数民族的皇后。 五代时,在五个小朝廷中,就有三个是突厥族的沙陀人所建立的。北宋 的北境,契丹占有燕云诸州,西北境有西夏。北宋号称统一,实际上并没有 统一起来。在北宋时,契丹继续强大起来,女真也强大起来,蒙古更强大起 来。在蒙古族占统治地位的年代,不同民族的人们,因军事上、政治上、经 济上、文化上、宗教上和婚姻上的原因,不断有大大小小的组合。在葱岭以 西的许多民族的成员,也有不少人进入中国,日子久了,变成中国人。这时, 居住在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居民被称为“契丹”,实际上是包含了大量的汉人, 其次是女真人和原来的契丹人,还有别的少数民族,如匈奴人、突厥人、氐 人、羯人等。长江以南的人是称为“汉人”,实际上也包含更多民族的人。 “契丹”和“汉人”的名称,在当时主要表明政治上的不同身份,但也可见 若干不同民族间的区别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趋向淡薄了。据记载,在蒙古人、 回回人的家庭中,有时包含几个不同的民族成份。蒙古人当时在政治上是第 ① 《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赞》。 ② 《汉书·匈奴传·赞》
一等人,但蒙古人也有被卖给回回人、汉人为奴的。当然,这些蒙古人就可 能变成回回人或汉人。安西王阿难答部下的蒙古人和唐兀人,因阿难答信奉 伊斯兰教,这些人大量地成为穆斯林,后来可能都成为回族人了。元代是民 族重新组合的大时代,其深度和广度超过隋唐。在一定范围内,元代的民族 重新组合还包含有世界性的因素。中国历史上的民族组合,到了元代,可以 说是基本上稳定下来了,其后虽有满族的入关,变动并不太大。在这一次民 族重新组合中,汉族在经济上文化上的力量继续占有优势,不断地对其他各 族人民施加影响。 这两个时期的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的,都有专门的记述。这 首先要说到鲜卑族。在所谓“五胡十六国”中,鲜卑族所建之国就有五个, 在数量上居于首位。北魏崔鸿著《十六国春秋》,有一百二卷之多,可惜原 书久佚,仅有十六卷节抄本传世。唐房玄龄等所撰《晋书》载记,部分记十 六国史事,在今传史书中是比较详备的。南北朝时,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 鲜卑族宇文部建立北周,北齐魏收和唐令狐德棻等为分别撰《魏书》和《周 书》。在隋唐时曾一度强盛起来的吐谷浑,也是鲜卑族的一支,但居于青海 自成一个系统。梁沈约所撰《宋书》,和唐魏征等所撰《隋书》、后晋刘昫 等所撰《旧唐书》,都有吐谷浑传。其次,契丹族建立辽,女真族建立金, 元脱脱等为撰《辽史》、《金史》。党项族,为羌族之一支,建立了西夏。 元脱脱等修《宋史》,有夏国传上、下卷,主要记政治大事、夏宋关系,最 后记夏之军制。《辽史》以西夏跟高丽合为一卷,称《二国外纪》,主要记 夏的风土习俗和辽夏关系。《金史》有关西夏记述有一卷,主要记夏金关系。 三书所记互有详略,可能是在撰述时有所规划。契丹人、女真人都有民族文 字流传下来,但还没有岀现史书。蒙古族建立了蒙古汘国,建立了四大汗国。 明宋濂等修撰《元史》,这书在纪传体史书中是一部颇为芜杂的史书,但保 留了相当数量的原始材料。蒙古人有自己写的史书,如《蒙古秘史》,还有 波斯人写的蒙古历史,如《史集》、《世界征服者传》等,都是有名的撰述。 在上述这些民族以外,这两个时期的其他民族,旧史所记名目繁多,又 颇杂乱,有待于学者们的逐步清理。相对地说,北方民族中在历史上影响较 大的民族,如柔然、赖勒、突厥、黠戛斯、回纥等记载较详,而西南民族中 影响较大的民族,如吐蕃、乌蛮、白蛮等次之。这些民族的历史分别见于《魏 书》、《周书》、《隋书》、《北史》、《旧唐书》、《新唐书》、《通典》 和《宋史》。柔然,或作茹茹、蠕蠕,与鲜卑同源,原役属于鲜卑、北魏, 后成为北魏北境上的强敌。突厥跟柔然有密切的关系,有一部分是柔然的锻 工。勅勒,在南北朝时曾败于北魏,为所奴役,隋初转为强大。突厥、黠戛 斯、回纥都出于勅勒,先后建立了汗国。回纥是今维吾尔族的先民。黠戛斯 是今柯尔克孜族的先民。吐蕃是今藏族的先民,在唐代颇为强大,兵力曾 度进入长安。乌蛮建立了南诏,白蛮为助。后来,白蛮又建立了大理政权 乌蛮,是今彝族的先民。白蛮是今白族的先民。 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地区, 旧史自《晋书》以下多有记述,一般缺乏伦次,但究竟也提供了一些资料 晋人常璩著《华阳国志》,唐人樊绰著《蛮书》,为关于西南民族的重要撰 述。南方民族,旧史混称为“蛮”,实际上包含了许多民族。《宋史》有“蛮 夷”四卷,大致包括今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西相毗连的苗、瑶、羌 壮、土家等民族地区。这是关于当时南方民族比较详细的记载。后来清人修
一等人,但蒙古人也有被卖给回回人、汉人为奴的。当然,这些蒙古人就可 能变成回回人或汉人。安西王阿难答部下的蒙古人和唐兀人,因阿难答信奉 伊斯兰教,这些人大量地成为穆斯林,后来可能都成为回族人了。元代是民 族重新组合的大时代,其深度和广度超过隋唐。在一定范围内,元代的民族 重新组合还包含有世界性的因素。中国历史上的民族组合,到了元代,可以 说是基本上稳定下来了,其后虽有满族的入关,变动并不太大。在这一次民 族重新组合中,汉族在经济上文化上的力量继续占有优势,不断地对其他各 族人民施加影响。 这两个时期的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的,都有专门的记述。这 首先要说到鲜卑族。在所谓“五胡十六国”中,鲜卑族所建之国就有五个, 在数量上居于首位。北魏崔鸿著《十六国春秋》,有一百二卷之多,可惜原 书久佚,仅有十六卷节抄本传世。唐房玄龄等所撰《晋书》载记,部分记十 六国史事,在今传史书中是比较详备的。南北朝时,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 鲜卑族宇文部建立北周,北齐魏收和唐令狐德棻等为分别撰《魏书》和《周 书》。在隋唐时曾一度强盛起来的吐谷浑,也是鲜卑族的一支,但居于青海, 自成一个系统。梁沈约所撰《宋书》,和唐魏征等所撰《隋书》、后晋刘昫 等所撰《旧唐书》,都有吐谷浑传。其次,契丹族建立辽,女真族建立金, 元脱脱等为撰《辽史》、《金史》。党项族,为羌族之一支,建立了西夏。 元脱脱等修《宋史》,有夏国传上、下卷,主要记政治大事、夏宋关系,最 后记夏之军制。《辽史》以西夏跟高丽合为一卷,称《二国外纪》,主要记 夏的风土习俗和辽夏关系。《金史》有关西夏记述有一卷,主要记夏金关系。 三书所记互有详略,可能是在撰述时有所规划。契丹人、女真人都有民族文 字流传下来,但还没有出现史书。蒙古族建立了蒙古汗国,建立了四大汗国。 明宋濂等修撰《元史》,这书在纪传体史书中是一部颇为芜杂的史书,但保 留了相当数量的原始材料。蒙古人有自己写的史书,如《蒙古秘史》,还有 波斯人写的蒙古历史,如《史集》、《世界征服者传》等,都是有名的撰述。 在上述这些民族以外,这两个时期的其他民族,旧史所记名目繁多,又 颇杂乱,有待于学者们的逐步清理。相对地说,北方民族中在历史上影响较 大的民族,如柔然、赖勒、突厥、黠戛斯、回纥等记载较详,而西南民族中 影响较大的民族,如吐蕃、乌蛮、白蛮等次之。这些民族的历史分别见于《魏 书》、《周书》、《隋书》、《北史》、《旧唐书》、《新唐书》、《通典》 和《宋史》。柔然,或作茹茹、蠕蠕,与鲜卑同源,原役属于鲜卑、北魏, 后成为北魏北境上的强敌。突厥跟柔然有密切的关系,有一部分是柔然的锻 工。勅勒,在南北朝时曾败于北魏,为所奴役,隋初转为强大。突厥、黠戛 斯、回纥都出于勅勒,先后建立了汗国。回纥是今维吾尔族的先民。黠戛斯 是今柯尔克孜族的先民。吐蕃是今藏族的先民,在唐代颇为强大,兵力曾一 度进入长安。乌蛮建立了南诏,白蛮为助。后来,白蛮又建立了大理政权。 乌蛮,是今彝族的先民。白蛮是今白族的先民。 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地区, 旧史自《晋书》以下多有记述,一般缺乏伦次,但究竟也提供了一些资料。 晋人常璩著《华阳国志》,唐人樊绰著《蛮书》,为关于西南民族的重要撰 述。南方民族,旧史混称为“蛮”,实际上包含了许多民族。《宋史》有“蛮 夷”四卷,大致包括今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西相毗连的苗、瑶、羌、 壮、土家等民族地区。这是关于当时南方民族比较详细的记载。后来清人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