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理想装备 电子图书·学校专集 校园上的最佳资源 中国通史 第十二卷 近代后编(11-1949) (上册) K 内部料非品
题记 本卷是中国近代史的后编,论述1919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 1919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在经济形态和阶级关系上,同近代前编(1840 19)的历史是一致的,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 根本任务仍然是一致的,即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所不同 的是,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马克思列宁主义 传入了中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中国的民主革 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本卷的编写小组是于1987年12月成立的,主编为王桧林、郭大钧、鲁 振祥三位同志。王桧林同志,1925年生于河北省乐亭县,1952年毕业于北 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后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 师,中国现代史学会名誉会长,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 日本中国现代史研究会特别会员等。长期从事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政治思 想史、抗日战争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主编《中国现代史》(1919-1949) 《中国现代史》(1919—1987),《中国现代政治思想评要》(主编之一) 《中国通史纲要续编》(参加撰写)。主要论文有:《关于建立中国现代史 科学体系问题》、《五四时期民主思想的演变》、《论“二次革命论”》 《从“九一八”到“双十二”蒋介石的对日基本政策和处理内政外交的根本 原则》、《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总格局》、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三条路线、两种斗争、一个结局》等。他 为本卷撰写了甲编序说部分的第三章和乙编综述。 郭大钧同志,1935年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留校任教,曾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参与编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通史》(第三卷)、《中国现代史(1919-1949)》、《中国现代史(1919 1987)》、《中国通史纲要续编》、《中国现代史研究入门》、《中华人 民共和国史》等书,与人合著《浴血八年树丰碑——受降与审判》;主要论 文有《从“九一八”到“八一三”的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的演变》等。他为 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六章。 鲁振祥同志,1938年生于河北省蓟县(今属天津市)。1960年毕业于 河北师院历史系,1963至1965年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近代史所学 习。先后任教于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曾任副主任 副教授、教授。现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主任,研究员。合作编 撰《中国现代史》、《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内 争外患的交错》、《百年国耻》,《中国现代史研究入门》等教材和著作多 部。主要论文有:《五四运动研究述评》、《近代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 选择》、《孙中山三大政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理论
题 记 本卷是中国近代史的后编,论述 1919 至 1949 年的中国历史。 1919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在经济形态和阶级关系上,同近代前编(1840 —1919)的历史是一致的,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 根本任务仍然是一致的,即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所不同 的是,自 1919 年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马克思列宁主义 传入了中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中国的民主革 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本卷的编写小组是于 1987 年 12 月成立的,主编为王桧林、郭大钧、鲁 振祥三位同志。王桧林同志,1925 年生于河北省乐亭县,1952 年毕业于北 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后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 师,中国现代史学会名誉会长,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 日本中国现代史研究会特别会员等。长期从事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政治思 想史、抗日战争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主编《中国现代史》(1919—1949)、 《中国现代史》(1919—1987),《中国现代政治思想评要》(主编之一), 《中国通史纲要续编》(参加撰写)。主要论文有:《关于建立中国现代史 科学体系问题》、《五四时期民主思想的演变》、《论“二次革命论”》、 《从“九一八”到“双十二”蒋介石的对日基本政策和处理内政外交的根本 原则》、《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总格局》、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三条路线、两种斗争、一个结局》等。他 为本卷撰写了甲编序说部分的第三章和乙编综述。 郭大钧同志,1935 年生于上海,1958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留校任教,曾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参与编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通史》(第三卷)、《中国现代史(1919—1949)》、《中国现代史(1919 —1987)》、《中国通史纲要续编》、《中国现代史研究入门》、《中华人 民共和国史》等书,与人合著《浴血八年树丰碑——受降与审判》;主要论 文有《从“九一八”到“八一三”的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的演变》等。他为 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六章。 鲁振祥同志,1938 年生于河北省蓟县(今属天津市)。1960 年毕业于 河北师院历史系,1963 至 1965 年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近代史所学 习。先后任教于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曾任副主任、 副教授、教授。现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主任,研究员。合作编 撰《中国现代史》、《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内 争外患的交错》、《百年国耻》,《中国现代史研究入门》等教材和著作多 部。主要论文有:《五四运动研究述评》、《近代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 选择》、《孙中山三大政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理论
探索》、《略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与确立》、《抗战时期“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则的提出和中国革命理论的成熟》、《关于新民主主义 社会理论的若干问题》、《建国初期周恩来的几次理论思考》等。他为本卷 撰写了甲编序说部分的第二章(与朱汉国同志合撰);丁编传记部分的第六 章(与巫绍泉同志合撰)、二十四章。 参加本卷撰写工作的同志依次有 张宪文同志,1934年生于山东省泰安市。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 系,留校从事中国现代史、中华民国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历史系主任 等职,现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华民国 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 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副会长等职。主编大型中华民 国史丛书40余种,主编和独著的主要著作有《中华民国史纲》、《中国现 代史史料学》等。他为本卷撰写了甲编序说部分的第一章。 朱汉国同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现代史 学会副会长。他为本卷撰写了甲编序说部分的第二章(与鲁振祥同志合撰); 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九章。 杨直民同志,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一 章 刘先觉同志,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 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一节的建筑部分。 颜元亮同志,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他为本卷撰写了丙 编典志部分第二章第一节的水利部分。 黄晞同志,水电部科技情报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电力技术》主 编。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二节的电力部分。 李进尧同志,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 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二节的煤炭部分。 凌光同志,石油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石油史研究室编辑。他为本 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二节的石油部分。 招冀同志,中国金属学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吴坤仪同志,北京科技大 学冶金史研究所教授。关锦镗同志,中南工业大学教授。他们为本卷共同撰 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三节。 杜金铭同志,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二 章第四节的铁路部分。 席龙飞同志,武汉交通科技大学船舶及海洋工程系教授。他为本卷撰写 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四节的造船部分。 张柏春、胡维佳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他们共 同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四节的汽车部分。 李成智同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
探索》、《略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与确立》、《抗战时期“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则的提出和中国革命理论的成熟》、《关于新民主主义 社会理论的若干问题》、《建国初期周恩来的几次理论思考》等。他为本卷 撰写了甲编序说部分的第二章(与朱汉国同志合撰);丁编传记部分的第六 章(与巫绍泉同志合撰)、二十四章。 参加本卷撰写工作的同志依次有: 张宪文同志,1934 年生于山东省泰安市。1958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 系,留校从事中国现代史、中华民国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历史系主任 等职,现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华民国 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 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副会长等职。主编大型中华民 国史丛书 40 余种,主编和独著的主要著作有《中华民国史纲》、《中国现 代史史料学》等。他为本卷撰写了甲编序说部分的第一章。 朱汉国同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现代史 学会副会长。他为本卷撰写了甲编序说部分的第二章(与鲁振祥同志合撰); 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九章。 杨直民同志,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一 章。 刘先觉同志,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 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一节的建筑部分。 颜元亮同志,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他为本卷撰写了丙 编典志部分第二章第一节的水利部分。 黄晞同志,水电部科技情报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电力技术》主 编。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二节的电力部分。 李进尧同志,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 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二节的煤炭部分。 凌光同志,石油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石油史研究室编辑。他为本 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二节的石油部分。 招冀同志,中国金属学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吴坤仪同志,北京科技大 学冶金史研究所教授。关锦镗同志,中南工业大学教授。他们为本卷共同撰 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三节。 杜金铭同志,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二 章第四节的铁路部分。 席龙飞同志,武汉交通科技大学船舶及海洋工程系教授。他为本卷撰写 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四节的造船部分。 张柏春、胡维佳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他们共 同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四节的汽车部分。 李成智同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
的第二章第四节的航空部分。 锺允若同志,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主任高级工程师。他为本卷撰 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四节的通信部分。 柴文官同志,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西南兵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为 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五节的兵器部分。 盛维勇同志,北京化工大学副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 二章第五节的化工部分。 周启澄同志,中国纺织大学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二 章第六节的纺织部分。 王诗文同志,云南省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 志部分的第二章第六节的造纸部分。 张树栋同志,印刷工业出版社副编审。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 第二章第六节的印刷部分 金德群同志,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现代史学会当代方志专业 委员会主任委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三章。 隆武华同志,财政学博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现在中国 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作。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四章。 徐锡祺同志,北京教育学院历史系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 的第五章、第八章;丁编传记部分的第十五章、十九章、二十章、二十二章。 李占才同志,江苏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 典志部分的第七章。 田百春同志,《求是》杂志社政治理论编辑部副编审。他为本卷撰写了 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九章。 王永祥同志,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 长。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十章。 蔡德金同志,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现为北京师范大 学法政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抗日战争、汪精卫南京伪国民政府问题的研 究,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多种。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十 章;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三十五章。 冯蕙同志,195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现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 室室务委员、编审。她与李捷同志为本卷共同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第一章。 李捷同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主任助理、研究员,中国毛 泽东诗词研究会副秘书长。他与冯蕙同志为本卷合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第一 章,并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七章、第八章。 韩荣璋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毛泽东思想研究室主任,研究生院马 列系主任、教授,中国毛泽东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毛泽 东思想专业委员会顾问。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和毛泽东思想的教学与研究。主 要著作或合著有《周恩来外交战略》、《周恩来年谱》等,并撰有论文多篇
的第二章第四节的航空部分。 锺允若同志,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主任高级工程师。他为本卷撰 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四节的通信部分。 柴文官同志,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西南兵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为 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五节的兵器部分。 盛维勇同志,北京化工大学副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 二章第五节的化工部分。 周启澄同志,中国纺织大学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二 章第六节的纺织部分。 王诗文同志,云南省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 志部分的第二章第六节的造纸部分。 张树栋同志,印刷工业出版社副编审。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 第二章第六节的印刷部分。 金德群同志,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现代史学会当代方志专业 委员会主任委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三章。 隆武华同志,财政学博士,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现在中国 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作。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四章。 徐锡祺同志,北京教育学院历史系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 的第五章、第八章;丁编传记部分的第十五章、十九章、二十章、二十二章。 李占才同志,江苏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 典志部分的第七章。 田百春同志,《求是》杂志社政治理论编辑部副编审。他为本卷撰写了 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九章。 王永祥同志,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 长。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十章。 蔡德金同志,1958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现为北京师范大 学法政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抗日战争、汪精卫南京伪国民政府问题的研 究,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多种。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十一 章;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三十五章。 冯蕙同志,1958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现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 室室务委员、编审。她与李捷同志为本卷共同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第一章。 李捷同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主任助理、研究员,中国毛 泽东诗词研究会副秘书长。他与冯蕙同志为本卷合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第一 章,并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七章、第八章。 韩荣璋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毛泽东思想研究室主任,研究生院马 列系主任、教授,中国毛泽东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毛泽 东思想专业委员会顾问。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和毛泽东思想的教学与研究。主 要著作或合著有《周恩来外交战略》、《周恩来年谱》等,并撰有论文多篇
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二章。 陈绍畴同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主要编著合著有《刘少奇在 白区》、《刘少奇年谱》等著作,并撰有关论文多篇。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 传记部分的第三章、十一章。 王纪一同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 的第四章。 朱志敏同志,北京师范大学法律与政治研究所副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 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五章。 唐宝林同志,196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化学会陈独秀研究会执行会长、《陈独秀 研究动态》主编。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十章。 李少兵同志,历史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副教授。 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十二章、四十五章。 罗敏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在读博士研究生。她为本卷撰 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十三章。 李茂盛同志,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 的第十四章、二十三章。 耿向东同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副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丁 编传记部分的第十六章 王宗荣同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解放军岀版社特约编辑。他为 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十七章 郭晓合同志,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 分的第十八章。 习五一同志,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日本冈山大学文学 部客座研究员。她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二十一章。 李起民同志,北京铁道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全国铁路中共党中会会长。 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二十五章、二十七章、二十八章 陈兴唐同志,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民国档案》杂志前任主编、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 二十六章。 周天度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华民国史编委 蔡元培研究会理事。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二十九章、三十· 章 欧阳礼泉同志,北京商学院讲师。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三 十章、三十六章、三十七章。 岳梅同志,北京市外国语学校一级教师。颜江红同志,中国科学院中科 集团人事处干部。她们为本卷共同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三十二章。 公茂虹同志,北京市委宣传部干部,历史学博士。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
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二章。 陈绍畴同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主要编著合著有《刘少奇在 白区》、《刘少奇年谱》等著作,并撰有关论文多篇。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 传记部分的第三章、十一章。 王纪一同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 的第四章。 朱志敏同志,北京师范大学法律与政治研究所副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 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五章。 唐宝林同志,1964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化学会陈独秀研究会执行会长、《陈独秀 研究动态》主编。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十章。 李少兵同志,历史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副教授。 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十二章、四十五章。 罗敏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在读博士研究生。她为本卷撰 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十三章。 李茂盛同志,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 的第十四章、二十三章。 耿向东同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副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丁 编传记部分的第十六章。 王宗荣同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解放军出版社特约编辑。他为 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十七章。 郭晓合同志,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 分的第十八章。 习五一同志,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日本冈山大学文学 部客座研究员。她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二十一章。 李起民同志,北京铁道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全国铁路中共党中会会长。 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二十五章、二十七章、二十八章。 陈兴唐同志,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民国档案》杂志前任主编、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 二十六章。 周天度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华民国史编委、 蔡元培研究会理事。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二十九章、三十一 章。 欧阳礼泉同志,北京商学院讲师。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三 十章、三十六章、三十七章。 岳梅同志,北京市外国语学校一级教师。颜江红同志,中国科学院中科 集团人事处干部。她们为本卷共同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三十二章。 公茂虹同志,北京市委宣传部干部,历史学博士。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
传记部分的第三十三章。 孙茂生同志,中国工运学院历史系教授。孙向远同志,武汉工业大学北 京研究生部研究生、国家建材局机关党委副书记。他们为本卷合撰了丁编传 记部分的第三十四章、三十九章。 周暹同志,《北京日报》编辑。她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三十 八章 耿云志同志,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硏究所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 记部分的第四十章。 郑大华同志,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他 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四十一章。 叶丽搽同志,中国工运学院副教授。她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 四十二章。 孙立峰同志,北京师范大学汉语中心教师。她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 分的第四十三章。 李汉松同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 分的第四十四章。 左玉河同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 究所博士后。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四十六章。 段万倜同志,1949年7月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学系。1953 年10月至1964年4月,担任李四光先生的秘书。现为地质矿产部地质力学 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四十七章。 王元同志,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 会理事长。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四十八章 钱振纲同志,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副教授。他为本 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四十九章。 李岫,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茅盾研究会常务理 事,《茅盾研究》杂志副主编。她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五十章 徐庆平同志,中央美术学院外国美术史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徐悲 鸿纪念馆副馆长,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1981年至1985 年曾在法国进行美术史研究,获巴黎大学美术史博士学位。他为本卷撰写了 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五十一章、五十二章。 刘乃崇同志,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48年进入解放区,曾先后在 华北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艺术事业管理局、中国戏剧 家协会工作编审。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学会理事、北京京剧 史研究会理事。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五十三章、五十四章。 张奠宙同志,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 的第五十五章。 丁蔚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她为本卷撰写了丁编
传记部分的第三十三章。 孙茂生同志,中国工运学院历史系教授。孙向远同志,武汉工业大学北 京研究生部研究生、国家建材局机关党委副书记。他们为本卷合撰了丁编传 记部分的第三十四章、三十九章。 周暹同志,《北京日报》编辑。她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三十 八章。 耿云志同志,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 记部分的第四十章。 郑大华同志,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他 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四十一章。 叶丽瑹同志,中国工运学院副教授。她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 四十二章。 孙立峰同志,北京师范大学汉语中心教师。她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 分的第四十三章。 李汉松同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 分的第四十四章。 左玉河同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 究所博士后。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四十六章。 段万倜同志,1949 年 7 月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学系。1953 年 10 月至 1964 年 4 月,担任李四光先生的秘书。现为地质矿产部地质力学 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四十七章。 王元同志,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 会理事长。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四十八章。 钱振纲同志,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副教授。他为本 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四十九章。 李岫,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茅盾研究会常务理 事,《茅盾研究》杂志副主编。她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五十章。 徐庆平同志,中央美术学院外国美术史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徐悲 鸿纪念馆副馆长,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1981 年至 1985 年曾在法国进行美术史研究,获巴黎大学美术史博士学位。他为本卷撰写了 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五十一章、五十二章。 刘乃崇同志,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48 年进入解放区,曾先后在 华北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艺术事业管理局、中国戏剧 家协会工作编审。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学会理事、北京京剧 史研究会理事。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五十三章、五十四章。 张奠宙同志,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 的第五十五章。 丁蔚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她为本卷撰写了丁编
传记部分的第五十六章。 程维枢同志(1914-1997),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局研究员级高 级工程师,原中国气象局总工程师、副局长。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 的第五十七章。 王冰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 传记部分的第五十八章 张藜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她为本卷撰写了丁 编传记部分的第五十九章。 张九辰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 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六十章。 罗桂环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丁 编传记部分的第六十一章。 蔡景峰同志,中国中医硏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 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六十二章。 林文照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丁 编传记部分的第六十三章。 何绍庚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他负责本卷科 技部分的全部组稿审阅、定稿工作。 张皓同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历史系教师。他为本卷做了图版 资料的搜集工作。 刘雪英同志,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她为本卷做了编目及 选图工作。本卷图版由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宫伟同志翻拍。 本卷的编撰是在几乎全无依傍的情况下编写的。在编写过程中,遇到了 不少的问题,我们认为这是正常的。我们只有努力,尽先解决比较重要的问 题,能解决多少写多少。历史上还有许多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做长期 的打算,不能着急,更不能草率从事。我们的任务是还要和同志们一齐继续 努力研究下去。 蔡尚思同志和李新同志分别为本卷上、下册题写了书名,在此谨表感 谢 白寿彝 1998.7月于北京
传记部分的第五十六章。 程维枢同志(1914—1997),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局研究员级高 级工程师,原中国气象局总工程师、副局长。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 的第五十七章。 王冰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 传记部分的第五十八章。 张藜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她为本卷撰写了丁 编传记部分的第五十九章。 张九辰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 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六十章。 罗桂环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丁 编传记部分的第六十一章。 蔡景峰同志,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 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六十二章。 林文照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丁 编传记部分的第六十三章。 何绍庚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他负责本卷科 技部分的全部组稿审阅、定稿工作。 张皓同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历史系教师。他为本卷做了图版 资料的搜集工作。 刘雪英同志,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她为本卷做了编目及 选图工作。本卷图版由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宫伟同志翻拍。 本卷的编撰是在几乎全无依傍的情况下编写的。在编写过程中,遇到了 不少的问题,我们认为这是正常的。我们只有努力,尽先解决比较重要的问 题,能解决多少写多少。历史上还有许多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做长期 的打算,不能着急,更不能草率从事。我们的任务是还要和同志们一齐继续 努力研究下去。 蔡尚思同志和李新同志分别为本卷上、下册题写了书名,在此谨表感 谢。 白寿彝 1998.7 月于北京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甲编序说 第一章文献资料 第一节档案 档案的典藏 马克思在《答布伦坦诺的文章》中说:“我的《资本论》一书引起了特 别大的愤恨,因为书中引用了许多官方材料,来评述资本主义制度,而迄今 为止还没有一个学者能从这些材料中找到一个错误。”马克思的话道出了档 案材料的重要性。 近百年以来,我国各时期的政府都十分重视历史档案的整理与保存。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3月黄兴、胡汉民、宋教仁等97人, 上书孙中山要求设立国史院,孙中山批示同意。其后,几经周折,至1947 年1月才在南京正式成立国史馆。1930年5月,也在南京成立中国国民党中 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这两个机构,典藏着民国时期绝大部分国家级的重 要档案。1949年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国民党党史会的档案全部迁往台湾, 而国史馆的档案均留在了大陆 1951年2月,以原国史馆的史料为基础,并接收了原国民党政权各部门 残留在南京等地的档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 处,1964年4月更名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着从1912年至1949年中华民国时期各中央政 权的大量档案,其中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广州大元帅府、广州国民政府和 武汉国民政府的珍贵档案,有北洋政府各院、部、会、署、厅的档案。南京 国民政府的档案,是该馆典藏的主要部分,数量也最多,包括国民政府五院 和各部、会、局、署的档案。除此之外,还有汪伪政权和其他汉奸政权的档 案、著名人物的档案等。如果将该馆档案排列起来,总长度可达40余公里 显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研究中国现代史、中华民国史的资料宝库。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历史档案的整理与保存。在建党初期,在十分艰苦 的斗争环境中,也保存下来一些珍贵史料。这些材料成为研究党的早期历史 的重要依据。 1936年后,中共中央和革命根据地的军政机关,逐步建立档案管理机 构,进一步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但是残酷的战争也给档案史料造成重大损 失。艰难保存下来的一批革命历史档案,1949年后运往北京。1954年,设 立了国家档案局,1959年又建立了国家档案馆。各省市也相继建立了档案局 (馆),从而由上到下建立了一个收集、整理、保存历史档案的完善的档案
甲编 序 说 第一章 文献资料 第一节 档案 档案的典藏 马克思在《答布伦坦诺的文章》中说:“我的《资本论》一书引起了特 别大的愤恨,因为书中引用了许多官方材料,来评述资本主义制度,而迄今 为止还没有一个学者能从这些材料中找到一个错误。”马克思的话道出了档 案材料的重要性。 近百年以来,我国各时期的政府都十分重视历史档案的整理与保存。 1912 年 1 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3 月黄兴、胡汉民、宋教仁等 97 人, 上书孙中山要求设立国史院,孙中山批示同意。其后,几经周折,至 1947 年 1 月才在南京正式成立国史馆。1930 年 5 月,也在南京成立中国国民党中 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这两个机构,典藏着民国时期绝大部分国家级的重 要档案。1949 年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国民党党史会的档案全部迁往台湾, 而国史馆的档案均留在了大陆。 1951 年 2 月,以原国史馆的史料为基础,并接收了原国民党政权各部门 残留在南京等地的档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 处,1964 年 4 月更名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着从 1912 年至 1949 年中华民国时期各中央政 权的大量档案,其中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广州大元帅府、广州国民政府和 武汉国民政府的珍贵档案,有北洋政府各院、部、会、署、厅的档案。南京 国民政府的档案,是该馆典藏的主要部分,数量也最多,包括国民政府五院 和各部、会、局、署的档案。除此之外,还有汪伪政权和其他汉奸政权的档 案、著名人物的档案等。如果将该馆档案排列起来,总长度可达 40 余公里。 显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研究中国现代史、中华民国史的资料宝库。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历史档案的整理与保存。在建党初期,在十分艰苦 的斗争环境中,也保存下来一些珍贵史料。这些材料成为研究党的早期历史 的重要依据。 1936 年后,中共中央和革命根据地的军政机关,逐步建立档案管理机 构,进一步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但是残酷的战争也给档案史料造成重大损 失。艰难保存下来的一批革命历史档案,1949 年后运往北京。1954 年,设 立了国家档案局,1959 年又建立了国家档案馆。各省市也相继建立了档案局 (馆),从而由上到下建立了一个收集、整理、保存历史档案的完善的档案
事业体系,为历史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其中中央档案馆存有档案66万卷 资料150万册,声像档案8500余盘。其范围包括:中国革命先驱者们在从 事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等活 动中形成的档案资料;中共中央及其直属机构和派出机关形成的档案资料; 苏维埃红色政权、抗日民主政权、解放区民主政权及政协、工会、青年团、 妇联等群众团体形成的档案资料;中央国家机关形成的档案资料;党和国家 领导人及老一辈革命家、著名社会活动家的手迹、书信、日记等,还有与馆 藏档案有关的声像档案、照片档案及党、政、军、群杋关编辑岀版的报纸、 刊物和各种文献资料。 文革”以后,从中央到地方又相继建立了中共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等 机构,不仅征集了许多口碑资料,也征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 如前所述,国民党当局去台湾时,也带走一批重要历史档案。这些史料, 主要保存在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据说它收藏的档案有45万件以人 多是国民党的原始档案。如孙中山的手稿、墨迹、著述、函件;重要人物的 信札、日记、著作;国民党各个历史时期的史料及历次历届全国代表大会、 全会、常会及中央政治会议、国防最高委员会的会议原始文件等。另一个收 藏历史档案的重要机构,是在台北新建的国史馆。据称,它收藏的各种史料 达400余万件(册)。主要是南京国民政府自1927年到1948年间的档案及 些人物专档。近年,蒋介石的“大溪档案”也移交到国史馆保存。台湾近 代史研究所保存着一批北洋政府的经济和外交档案。其他有关部门还保存着 战争年代国民党获取的共产党档案以及军事档案。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改革 开放事业的发展及海峡两岸关系的不断改善,两岸的历史档案部门将会为中 国历史科学的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已公布的重要档案 近年来,档案部门陆续公布、出版了一批档案。这些历史档案是近代史 研究的基本史料。 《六大以来》(上、下册)和《六大以前》 1942年至1944年,中共中央为了使全党对历史上所犯的几次错误,统 认识,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因而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了讨论,并 作出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了帮助高级干部学习党的历史,中 共中央书记处在毛泽东主持下,编辑出版了《六大以前》和《六大以来》两 部书。 《六大以来》是1941年12月在延安编印的有关党内文件,1981年由人 民出版社重印出版。内容包括1928年至1941年11月间中共历次会议的决 议,中共中央的决定、指示、布告、宣言、声明等,涉及政治问题、组织问 题、军事问题、宣传教育问题及工青妇运等。约收录文件500篇。它比较全
事业体系,为历史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其中中央档案馆存有档案 66 万卷, 资料 150 万册,声像档案 8500 余盘。其范围包括:中国革命先驱者们在从 事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等活 动中形成的档案资料;中共中央及其直属机构和派出机关形成的档案资料; 苏维埃红色政权、抗日民主政权、解放区民主政权及政协、工会、青年团、 妇联等群众团体形成的档案资料;中央国家机关形成的档案资料;党和国家 领导人及老一辈革命家、著名社会活动家的手迹、书信、日记等,还有与馆 藏档案有关的声像档案、照片档案及党、政、军、群机关编辑出版的报纸、 刊物和各种文献资料。 “文革”以后,从中央到地方又相继建立了中共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等 机构,不仅征集了许多口碑资料,也征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 如前所述,国民党当局去台湾时,也带走一批重要历史档案。这些史料, 主要保存在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据说它收藏的档案有 45 万件以上, 多是国民党的原始档案。如孙中山的手稿、墨迹、著述、函件;重要人物的 信札、日记、著作;国民党各个历史时期的史料及历次历届全国代表大会、 全会、常会及中央政治会议、国防最高委员会的会议原始文件等。另一个收 藏历史档案的重要机构,是在台北新建的国史馆。据称,它收藏的各种史料 达 400 余万件(册)。主要是南京国民政府自 1927 年到 1948 年间的档案及 一些人物专档。近年,蒋介石的“大溪档案”也移交到国史馆保存。台湾近 代史研究所保存着一批北洋政府的经济和外交档案。其他有关部门还保存着 战争年代国民党获取的共产党档案以及军事档案。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改革 开放事业的发展及海峡两岸关系的不断改善,两岸的历史档案部门将会为中 国历史科学的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已公布的重要档案 近年来,档案部门陆续公布、出版了一批档案。这些历史档案是近代史 研究的基本史料。 《六大以来》(上、下册)和《六大以前》 1942 年至 1944 年,中共中央为了使全党对历史上所犯的几次错误,统 一认识,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因而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了讨论,并 作出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了帮助高级干部学习党的历史,中 共中央书记处在毛泽东主持下,编辑出版了《六大以前》和《六大以来》两 部书。 《六大以来》是 1941 年 12 月在延安编印的有关党内文件,1981 年由人 民出版社重印出版。内容包括 1928 年至 1941 年 11 月间中共历次会议的决 议,中共中央的决定、指示、布告、宣言、声明等,涉及政治问题、组织问 题、军事问题、宣传教育问题及工青妇运等。约收录文件 500 篇。它比较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