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中国通史》参考文献(共十二卷二十二册)第四卷 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上册)(白寿彝)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557,文件大小:1.54MB,团购合买
这是《中国通史》第四卷。本卷所要论述的是中国中古时代成长时期, 约略相当于秦汉皇朝统治时期的历史。所谓中古时代,是指以封建制生产方 式占支配地位、同时还有别种生产方式存在的时代。秦汉皇朝统治时期,上 限起自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灭六国,下限到公元 196 年汉迁都许昌。迁都许 昌后,汉仍保持着它作为一个朝代的称号,但实际上大权已归曹操掌握,历 史已进入另外一个时期了。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学校的理想装备 电子图书·学校专集 校园网上的最佳资源 中国通史第四卷 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上册) OBOK 内科品

题记 这是《中国通史》第四卷。本卷所要论述的是中国中古时代成长时期, 约略相当于秦汉皇朝统治时期的历史。所谓中古时代,是指以封建制生产方 式占支配地位、同时还有别种生产方式存在的时代。秦汉皇朝统治时期,上 限起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下限到公元196年汉迁都许昌。迁都许 昌后,汉仍保持着它作为一个朝代的称号,但实际上大权已归曹操掌握,历 史已进入另外一个时期了 依照第三卷体例,本卷设序说、综述、典志、传记等四编,分上、下两 册。前三编为上册,由白寿彝、高敏、安作璋主编;第四编为下册,由白寿 彝、廖德清、施丁主编。 序说,由周天游同志撰写第一章;黄展岳同志撰写第二章;唐赞功同志 撰写第三章。周天游同志,1944年生于浙江省诸暨县。1967年毕业于天津南 开大学历史系。1978年考入西北大学历史系,由陈直先生指导攻读中国古代 史专业秦汉史方向硕士学位。1981年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并在西北大 学历史系秦汉史研究室任职。现任西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兼文博学 院古籍整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 中国社会史研究会、陕西省历史学会等理事。主要撰述有《八家后汉书辑注》 《史略校笺》、《七家后汉书》、《后汉纪校注》、《秦汉史研究概要》及 秦汉史论文多篇。黄展岳同志,1926年生于福建省南安县。1954年毕业于北 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57年考取中国科学院副博士研究生,在导师夏鼐 先生指导下从事秦汉考古研究。从1954-1983年,先后参加了洛阳中州路东 周墓、洛阳汉河南县城、陕县七里铺遗址、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群 广州南越王墓的发掘和黄河水库渭南段考古调查、西安汉长安城的勘查等项 重要的田野考古工作,并多次担任发掘队队长或副队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 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报》副主编,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兼职教授,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 理事。参加集体撰写的重要编著有《洛阳沟汉墓》、《新中国的考古收获》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西汉南越王墓》 和《中国古代的人牲人殉》(专著)及有关论文多篇。唐赞功同志,1934年 生于江苏铜山县。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即留系任教, 现为教授,兼历史系主任,并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北京史学会理事。对秦 汉史和秦简及汉代封国史有较深入的研究,主要撰述有《汉初“布衣将相” 浅论》、《云梦秦简官私奴婢问题试探》、《吴楚七国之乱与汉初封国》等 多篇论文。 综述,由吕名中同志撰写第一章、第七章、第八章;邹贤俊同志撰写第 章、第三章;陈其泰同志撰写第四章、第五章;许殿才同志撰写第六章; 刘家和同志撰写第九章。吕名中同志,1932年岀生于湖南省城步县儒林镇。 195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长期在中南民族学院历史系工作。现为历史 系教授,研究生指导教师。在学术研究上,侧重于秦汉至隋的阶级关系和民 族关系史,特别是南方民族关系史。主要论著有《试论汉魏西晋时期北方各 族的内迁》、《汉代奴婢的阶级地位问题》、《汉族南迁与岭南百越地区的 早期开发》、《百越民族对祖国经济文化的重要贡献》等。主编《南方民族

题记 这是《中国通史》第四卷。本卷所要论述的是中国中古时代成长时期, 约略相当于秦汉皇朝统治时期的历史。所谓中古时代,是指以封建制生产方 式占支配地位、同时还有别种生产方式存在的时代。秦汉皇朝统治时期,上 限起自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灭六国,下限到公元 196 年汉迁都许昌。迁都许 昌后,汉仍保持着它作为一个朝代的称号,但实际上大权已归曹操掌握,历 史已进入另外一个时期了。 依照第三卷体例,本卷设序说、综述、典志、传记等四编,分上、下两 册。前三编为上册,由白寿彝、高敏、安作璋主编;第四编为下册,由白寿 彝、廖德清、施丁主编。 序说,由周天游同志撰写第一章;黄展岳同志撰写第二章;唐赞功同志 撰写第三章。周天游同志,1944 年生于浙江省诸暨县。1967 年毕业于天津南 开大学历史系。1978 年考入西北大学历史系,由陈直先生指导攻读中国古代 史专业秦汉史方向硕士学位。1981 年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并在西北大 学历史系秦汉史研究室任职。现任西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兼文博学 院古籍整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 中国社会史研究会、陕西省历史学会等理事。主要撰述有《八家后汉书辑注》、 《史略校笺》、《七家后汉书》、《后汉纪校注》、《秦汉史研究概要》及 秦汉史论文多篇。黄展岳同志,1926 年生于福建省南安县。1954 年毕业于北 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57 年考取中国科学院副博士研究生,在导师夏鼐 先生指导下从事秦汉考古研究。从 1954—1983 年,先后参加了洛阳中州路东 周墓、洛阳汉河南县城、陕县七里铺遗址、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群、 广州南越王墓的发掘和黄河水库渭南段考古调查、西安汉长安城的勘查等项 重要的田野考古工作,并多次担任发掘队队长或副队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 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报》副主编,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兼职教授,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 理事。参加集体撰写的重要编著有《洛阳 沟汉墓》、《新中国的考古收获》、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西汉南越王墓》 和《中国古代的人牲人殉》(专著)及有关论文多篇。唐赞功同志,1934 年 生于江苏铜山县。1961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即留系任教, 现为教授,兼历史系主任,并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北京史学会理事。对秦 汉史和秦简及汉代封国史有较深入的研究,主要撰述有《汉初“布衣将相” 浅论》、《云梦秦简官私奴婢问题试探》、《吴楚七国之乱与汉初封国》等 多篇论文。 综述,由吕名中同志撰写第一章、第七章、第八章;邹贤俊同志撰写第 二章、第三章;陈其泰同志撰写第四章、第五章;许殿才同志撰写第六章; 刘家和同志撰写第九章。吕名中同志,1932 年出生于湖南省城步县儒林镇。 1957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长期在中南民族学院历史系工作。现为历史 系教授,研究生指导教师。在学术研究上,侧重于秦汉至隋的阶级关系和民 族关系史,特别是南方民族关系史。主要论著有《试论汉魏西晋时期北方各 族的内迁》、《汉代奴婢的阶级地位问题》、《汉族南迁与岭南百越地区的 早期开发》、《百越民族对祖国经济文化的重要贡献》等。主编《南方民族

古史书录》。邹贤俊同志,1932年生于湖北天门。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 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及副秘书长,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中国 郭沬若研究会、湖北省中国史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国史学史与秦汉史研究 主要编著有《中国古代史学史纲》、《中国古代史提要》、《中国史学史论 稿》等,并撰有《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军功地主的统治与秦末农民起 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汉之际的地主阶级》等秦汉史论文。陈其泰同志, 1939年生于广东丰顺县。196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1978年考入中国 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史学史专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 大学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曾参加白寿彝教授主编《史学概论》和本书第一 卷的编写工作。主要著作有《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国近代史学的历 程》,并发表论文多篇。许殿才同志,1953年生于辽宁省绥中县。1982年毕 业于辽宁大学历史系。1987年获硕士学位,1990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 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撰有《汉书的成就》等多 篇论文。 典志,由本书科技史组撰写第一章和第四章;高敏、安作璋、廖德清和 我撰写了第二章;高敏同志撰写了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 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安作璋同志撰写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 十四章、第十五章。高敏同志,1927年生于湖南桃江县。1958年武汉大学研 究生毕业,导师唐长孺教授。以后,历任郑州师院、郑州大学历史系教职。 现任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秦汉史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史学 会副会长等职。著有《云梦秦简初探》、《云梦秦简初探(增订本)》、《秦 汉史论集》、《秦汉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研究》、《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探讨》等书,先后发表有关秦汉史论文多篇。安作璋同志,1928年生于山东 曹县。1951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历史系。现任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山东师范 大学历史系教授兼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主要编著有《汉史初探》、《两汉 与西域关系史》、《班固与汉书》、《秦汉农民战争史料汇编》、《秦汉官 制史稿》、《中国史简编》、《刘邦评传》等书及论文多篇。廖德清同志, 1923年生于四川省成都市。解放前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解放后毕业于中 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部。历任四川大学历史系助教,沈阳师范学院历史系教员, 辽宁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兼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著有《中国 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地图集》、《二十六史述略》等书及论文多篇。另, 典志第二章《土地制度和阶级结构》章有一部分原稿“地主阶级的构成及其 演变”、第十二章《朝廷、郡县和封国》、第十三章《官吏的选用、考核及 其他制度》、第十四章《兵制》、第十五瘴《刑法》以及附录《礼俗》,分 別由逢振镐、张汉东、庄春波、陈乃华、刘德增等同志执笔,安作璋同志修 改定稿。 传记,由吉书时、施丁、廖德清、刘雪英、孙开泰、季镇淮、许殿才、 安作璋及科技史组等同志分头撰写。其中,有季镇淮同志与薄树人同志合写 的《司马迁传》、《张衡传》,季镇淮同志与施丁同志合写的《班固传》; 有廖德清同志撰写的《汉光武帝传》及中兴二十八将中的邓禹等十人传;有 施丁同志撰写的《党锢传》和《宦者传》;有科技史组同志撰写的数学、天 文学等七个学科的传记。施丁同志做了大量的修改工作。施丁同志,1933年 生于江苏丹阳县。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是后,曾先后在辽宁大学 历史系任教,《历史研究》编辑部任编辑。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古史书录》。邹贤俊同志,1932 年生于湖北天门。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 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及副秘书长,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中国 郭沫若研究会、湖北省中国史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国史学史与秦汉史研究, 主要编著有《中国古代史学史纲》、《中国古代史提要》、《中国史学史论 稿》等,并撰有《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军功地主的统治与秦末农民起 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汉之际的地主阶级》等秦汉史论文。陈其泰同志, 1939 年生于广东丰顺县。1963 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1978 年考入中国 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史学史专业。1981 年获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 大学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曾参加白寿彝教授主编《史学概论》和本书第一 卷的编写工作。主要著作有《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国近代史学的历 程》,并发表论文多篇。许殿才同志,1953 年生于辽宁省绥中县。1982 年毕 业于辽宁大学历史系。1987 年获硕士学位,1990 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 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撰有《汉书的成就》等多 篇论文。 典志,由本书科技史组撰写第一章和第四章;高敏、安作璋、廖德清和 我撰写了第二章;高敏同志撰写了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 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安作璋同志撰写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 十四章、第十五章。高敏同志,1927 年生于湖南桃江县。1958 年武汉大学研 究生毕业,导师唐长孺教授。以后,历任郑州师院、郑州大学历史系教职。 现任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秦汉史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史学 会副会长等职。著有《云梦秦简初探》、《云梦秦简初探(增订本)》、《秦 汉史论集》、《秦汉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研究》、《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探讨》等书,先后发表有关秦汉史论文多篇。安作璋同志,1928 年生于山东 曹县。1951 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历史系。现任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山东师范 大学历史系教授兼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主要编著有《汉史初探》、《两汉 与西域关系史》、《班固与汉书》、《秦汉农民战争史料汇编》、《秦汉官 制史稿》、《中国史简编》、《刘邦评传》等书及论文多篇。廖德清同志, 1923 年生于四川省成都市。解放前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解放后毕业于中 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部。历任四川大学历史系助教,沈阳师范学院历史系教员, 辽宁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兼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著有《中国 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地图集》、《二十六史述略》等书及论文多篇。另, 典志第二章《土地制度和阶级结构》章有一部分原稿“地主阶级的构成及其 演变”、第十二章《朝廷、郡县和封国》、第十三章《官吏的选用、考核及 其他制度》、第十四章《兵制》、第十五瘴《刑法》以及附录《礼俗》,分 别由逢振镐、张汉东、庄春波、陈乃华、刘德增等同志执笔,安作璋同志修 改定稿。 传记,由吉书时、施丁、廖德清、刘雪英、孙开泰、季镇淮、许殿才、 安作璋及科技史组等同志分头撰写。其中,有季镇淮同志与薄树人同志合写 的《司马迁传》、《张衡传》,季镇淮同志与施丁同志合写的《班固传》; 有廖德清同志撰写的《汉光武帝传》及中兴二十八将中的邓禹等十人传;有 施丁同志撰写的《党锢传》和《宦者传》;有科技史组同志撰写的数学、天 文学等七个学科的传记。施丁同志做了大量的修改工作。施丁同志,1933 年 生于江苏丹阳县。1958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是后,曾先后在辽宁大学 历史系任教,《历史研究》编辑部任编辑。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著有《司马迁研究新论》(合著)、《中国史学简史》、《资治通 鉴译注(战争卷)》等书及论文多篇。季镇淮同志,1913年生于江苏淮安市 1941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194年肄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历任清华 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系主任、教授。五十年 代,曾赴捷克斯洛伐克查理大学讲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鲁迅研究所作研究 工作。主编《近代诗选》、《中国文学史》、《历代诗歌选》、《中国近代 文学史》等,并著有《司马迁》、《闻朱年谱》、《来之文录》等书。吉书 时同志,1932年生于河北巨鹿,196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 班,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成果有《稽古录》点 校和秦汉史论文多篇。 本卷的编写组织工作开始于1981年。这年6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 究所举行了秦汉卷第一次编写工作会议,提出了编写的初步计划。1983年4 月举行了第二次工作会议,提出了关于经济、政治制度的十六个篇目,总称 为“别录”,后来改为“典志”,十六个篇目后来也不断有所调整。1987年 9月举行第三次工作会议,明确了本卷的一些问题,促进了工作的进度。同 年12月底,典志编预定各章全部完成,于1988年4月30日初步定稿。序说、 综述和传记工作因多种主客观原因进展很慢。1992年3月上册完成,1993 年8月7日下册完成。至此,全卷全部脱稿,距离第一次编写工作会议,已 经十二年了。 序说编论述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内容翔实,对秦汉史研究概况也能举 其大端。综述编勾划了秦汉时期历史进程的轮廓。典志编论述秦汉时期的生 产力、生产状况、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当广泛和深入,为通史撰述中所 仅见。《土地制度和阶级结构》和《朝廷、郡县和封国》是其中很重要的两 章,前者是关系秦汉时期的社会性质、社会结构的问题,也是史学界争论相 当多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封建土地等级所有制的看 法和阶级中也有等级的看法。这种说法,对土地国有说和土地私有说的内容 都可以概括进来,而对于秦汉阶级关系的分析也可以有进一步的深化。当然, 这都还不能作为定论,提出来是希望大家讨论的。这一章原来是三篇文章。 一篇是高敏同志的《土地制度》;一篇是安作璋同志的《地主阶级的形成及 其发展》;一篇是廖德清同志的《农民和其他劳动者》。这三篇文章所论述 的问题,相互间的关系特别密切,论述的内容有相当多的重复。经过商量, 对这三篇进行了一些增删和局部的改写,把三篇合为一章。在这一章里,有 的论点如同原作者平日所持见解不尽相同,并不等于对平日见解的放弃,这 是应当说明的。传记编所收人物见于标目者有近百人,写出的稿子也都有他 们的特点,但还不甚理想。撰写历史人物的传记,是我们史学工作中很薄弱 的一环,还需要投入很大力量来改变这种情况。在本书中,我们很注意科技 史方面的研究,在本卷的典制编和传记编中,都有相当精彩的作品发表,这 都是有关各方面的专家的力作。何绍庚同志在组稿和稿件加工上出了很大的 我们对于编撰这样的大型史书没有经验。我们的史学水平和表述水平都 有限,因而书中不免有许多不足和缺点。就本卷来说,我们已发现的不足和 缺点有很重要的三点:一是表述的方式多属于论文式的,还缺乏史书撰述特 点的自觉;二是没有能够充分吸收国内外学者有关的研究成果;三是我们希 望写出多民族的历史,但实际上我们在这方面写得很不够。这些问题的由来

研究员。著有《司马迁研究新论》(合著)、《中国史学简史》、《资治通 鉴译注(战争卷)》等书及论文多篇。季镇淮同志,1913 年生于江苏淮安市。 1941 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1944 年肄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历任清华 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系主任、教授。五十年 代,曾赴捷克斯洛伐克查理大学讲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鲁迅研究所作研究 工作。主编《近代诗选》、《中国文学史》、《历代诗歌选》、《中国近代 文学史》等,并著有《司马迁》、《闻朱年谱》、《来之文录》等书。吉书 时同志,1932 年生于河北巨鹿,1962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 班,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成果有《稽古录》点 校和秦汉史论文多篇。 本卷的编写组织工作开始于 1981 年。这年 6 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 究所举行了秦汉卷第一次编写工作会议,提出了编写的初步计划。1983 年 4 月举行了第二次工作会议,提出了关于经济、政治制度的十六个篇目,总称 为“别录”,后来改为“典志”,十六个篇目后来也不断有所调整。1987 年 9 月举行第三次工作会议,明确了本卷的一些问题,促进了工作的进度。同 年 12 月底,典志编预定各章全部完成,于 1988 年 4 月 30 日初步定稿。序说、 综述和传记工作因多种主客观原因进展很慢。1992 年 3 月上册完成,1993 年 8 月 7 日下册完成。至此,全卷全部脱稿,距离第一次编写工作会议,已 经十二年了。 序说编论述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内容翔实,对秦汉史研究概况也能举 其大端。综述编勾划了秦汉时期历史进程的轮廓。典志编论述秦汉时期的生 产力、生产状况、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当广泛和深入,为通史撰述中所 仅见。《土地制度和阶级结构》和《朝廷、郡县和封国》是其中很重要的两 章,前者是关系秦汉时期的社会性质、社会结构的问题,也是史学界争论相 当多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封建土地等级所有制的看 法和阶级中也有等级的看法。这种说法,对土地国有说和土地私有说的内容 都可以概括进来,而对于秦汉阶级关系的分析也可以有进一步的深化。当然, 这都还不能作为定论,提出来是希望大家讨论的。这一章原来是三篇文章。 一篇是高敏同志的《土地制度》;一篇是安作璋同志的《地主阶级的形成及 其发展》;一篇是廖德清同志的《农民和其他劳动者》。这三篇文章所论述 的问题,相互间的关系特别密切,论述的内容有相当多的重复。经过商量, 对这三篇进行了一些增删和局部的改写,把三篇合为一章。在这一章里,有 的论点如同原作者平日所持见解不尽相同,并不等于对平日见解的放弃,这 是应当说明的。传记编所收人物见于标目者有近百人,写出的稿子也都有他 们的特点,但还不甚理想。撰写历史人物的传记,是我们史学工作中很薄弱 的一环,还需要投入很大力量来改变这种情况。在本书中,我们很注意科技 史方面的研究,在本卷的典制编和传记编中,都有相当精彩的作品发表,这 都是有关各方面的专家的力作。何绍庚同志在组稿和稿件加工上出了很大的 力气。 我们对于编撰这样的大型史书没有经验。我们的史学水平和表述水平都 有限,因而书中不免有许多不足和缺点。就本卷来说,我们已发现的不足和 缺点有很重要的三点:一是表述的方式多属于论文式的,还缺乏史书撰述特 点的自觉;二是没有能够充分吸收国内外学者有关的研究成果;三是我们希 望写出多民族的历史,但实际上我们在这方面写得很不够。这些问题的由来

非一朝一夕之故。要改变这些状况,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所能解决,但我 们只要去努力,还是可以不断取得进展的 为了全卷在观点上、体例上的一致,在表达上要求更可能的明确,我对 些稿件做了必要的修改、改写、补写和调整。这样的做法,有时也可能会 不符作者的原意,有时也可能出现新的失误,尚请同志们指教。在全卷的结 构上,虽有第三卷的成例可循,但在具体安排上,还有不少的困难,往往会 遇见复杂的情况,处理未必得当,这是需要读者帮助解决的。 佟冬同志为本卷上册题字,杨向奎同志为本卷下册题字,增加了本卷的 光彩,我们很感谢。 白寿彝 1993年8月25日于北京

非一朝一夕之故。要改变这些状况,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所能解决,但我 们只要去努力,还是可以不断取得进展的。 为了全卷在观点上、体例上的一致,在表达上要求更可能的明确,我对 一些稿件做了必要的修改、改写、补写和调整。这样的做法,有时也可能会 不符作者的原意,有时也可能出现新的失误,尚请同志们指教。在全卷的结 构上,虽有第三卷的成例可循,但在具体安排上,还有不少的困难,往往会 遇见复杂的情况,处理未必得当,这是需要读者帮助解决的。 佟冬同志为本卷上册题字,杨向奎同志为本卷下册题字,增加了本卷的 光彩,我们很感谢。 白寿彝 1993 年 8 月 25 日于北京

中国通史(第四卷) 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上册)

中国通史(第四卷) 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上册)

甲编序说 第一章文献资料 第一节基本史籍 《史记》 《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 本卷丁编别有传 《史记》全书五十二万言,上起传说中的五帝,下迄汉武帝末年。记述 了三千余年的历史。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所述秦商鞅变法至汉武帝晚 年的历史,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 《史记》的史料来源十分广泛,既有取自先秦文献和政府档案,也有作 者司马迁自己游历的所见所闻。书中有些汉代人物的事迹,甚至是司马迁亲 身交往所了解的。司马迁在此基础上,考信择善,当书则书,秉正不阿,疑 则存疑,或缺略不论。刘向、扬雄等汉代知名学者都服其有良史之才,以为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作为一部规模宏大的通史,《史记》的内容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的典章制度和重大事件,以及天文地理、风俗民情、民族 关系,乃至东亚、东南亚、中亚诸邻国的社会情状,都在书中得到了反映。 其所记载的历史人物,上自帝王将相,下及游侠、商贾、医卜、俳优等等, 大都栩栩如生,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的图景 《史记》在流传过程中,有亡缺也有续补。最先提出《史记》有缺的是 东汉卫宏。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谓《史记》“十篇缺,有录无书” 三国时张晏胪举亡缺十篇的篇目,即《景帝纪》、《武帝纪》、《礼书》 《乐书》、《兵书》(按:当即《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三 王世家》、《日者列传》、《龟策列传》、《傅靳蒯列传》等篇。他还指出 《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和《日者列传》是元、成间博士 褚少孙补作。后人对张晏的说法有不同意见。一般认为,十篇并非全佚,褚 少孙所补也并非四篇,凡今本中标“褚先生曰”者皆是,其所补虽缺乏史识 及文采。其他续补者尚有刘向、刘歆、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 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恂等,所补内容,已无从稽 考 最早为《史记》作注的,是东汉人延笃,撰《史记音义》一卷,早亡。 此后,晋徐广,刘宋裴骃,梁邹诞生,唐许子儒、王元感、陈伯宣、徐坚、 李镇、刘伯庄、窦群、裴安时、司马贞、张守节等人都曾为《史记》作注, 而能留传至今的唯有裴骃《史记集解》八十卷,司马贞《史记索隐》三十卷, 张守节《史记正义》三十卷,号称“三家注”。裴注重于释义,司马注音义 并重而长于音,张注则最为精审,尤详于地理。三家注本各自单行,至北宋 时始分隶于《史记》正文之下,形成今本模样,为研读者带来不少的方便。 然而在此过程中,误引误删而失原貌的也不少,尤以张守节《正义》最为严 重 有关《史记》的考订校补之作甚多,详见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

甲编 序 说 第一章 文献资料 第一节 基本史籍 《史 记》 《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司马迁(约前 145 或前 135—?), 本卷丁编别有传。 《史记》全书五十二万言,上起传说中的五帝,下迄汉武帝末年。记述 了三千余年的历史。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所述秦商鞅变法至汉武帝晚 年的历史,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 《史记》的史料来源十分广泛,既有取自先秦文献和政府档案,也有作 者司马迁自己游历的所见所闻。书中有些汉代人物的事迹,甚至是司马迁亲 身交往所了解的。司马迁在此基础上,考信择善,当书则书,秉正不阿,疑 则存疑,或缺略不论。刘向、扬雄等汉代知名学者都服其有良史之才,以为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作为一部规模宏大的通史,《史记》的内容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的典章制度和重大事件,以及天文地理、风俗民情、民族 关系,乃至东亚、东南亚、中亚诸邻国的社会情状,都在书中得到了反映。 其所记载的历史人物,上自帝王将相,下及游侠、商贾、医卜、俳优等等, 大都栩栩如生,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的图景。 《史记》在流传过程中,有亡缺也有续补。最先提出《史记》有缺的是 东汉卫宏。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谓《史记》“十篇缺,有录无书”。 三国时张晏胪举亡缺十篇的篇目,即《景帝纪》、《武帝纪》、《礼书》、 《乐书》、《兵书》(按:当即《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三 王世家》、《日者列传》、《龟策列传》、《傅靳蒯列传》等篇。他还指出 《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和《日者列传》是元、成间博士 褚少孙补作。后人对张晏的说法有不同意见。一般认为,十篇并非全佚,褚 少孙所补也并非四篇,凡今本中标“褚先生曰”者皆是,其所补虽缺乏史识 及文采。其他续补者尚有刘向、刘歆、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 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恂等,所补内容,已无从稽 考。 最早为《史记》作注的,是东汉人延笃,撰《史记音义》一卷,早亡。 此后,晋徐广,刘宋裴骃,梁邹诞生,唐许子儒、王元感、陈伯宣、徐坚、 李镇、刘伯庄、窦群、裴安时、司马贞、张守节等人都曾为《史记》作注, 而能留传至今的唯有裴骃《史记集解》八十卷,司马贞《史记索隐》三十卷, 张守节《史记正义》三十卷,号称“三家注”。裴注重于释义,司马注音义 并重而长于音,张注则最为精审,尤详于地理。三家注本各自单行,至北宋 时始分隶于《史记》正文之下,形成今本模样,为研读者带来不少的方便。 然而在此过程中,误引误删而失原貌的也不少,尤以张守节《正义》最为严 重。 有关《史记》的考订校补之作甚多,详见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

二所合编的《史记研究的资料和论文索引》,也可参阅载于《中国历史文献 研究集刊》第四集的陈乃乾《二十四史注补表谱考证书籍简目》。他们所举 较为重要的有: 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和《考史拾遗》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和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关前四史部分, 清梁玉绳《史记志疑》, 清郭嵩焘《史记札记》 清沈家本《史记琐言》, 近人陈直《史记新证》 上述诸书中,清人之作以钱大昕、梁玉绳、郭嵩焘之作最为特出。近人 陈直之作,则多取甲骨文、金文及秦汉权量、石刻、竹简、铜器、陶器之铭 文印证《史记》,独锌蹊径,创获尤多。因所著《汉书新证》成书在前,《史 记新证》稿中关于汉武帝以前西汉史之考证与之重复者,均已删去。 汇集《史记》各家注释考订之作,有近人张森楷《史记新校注稿》,成 书于二十年代,惜未定稿。1967年由杨家骆编纂整理,交由台湾中国学典馆 筹备处印行,但文有残缺。南京图书馆收藏有张森楷《史记新斟注》稿本。 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引三家注外中国有关考订之作一百 余种,日人之作二十余种,汇为一编,考校得失,颇有便于读者。其后水泽 利忠又作《史记会注考证校补》,集世所罕见的宋本和日本古抄本、古校本, 作为校记,为洞悉《史记》古本原貌,作出了贡献。《考证》辑录《正义》 千多条,省略出处,《校补》为之一一注明,又增辑《正义》佚文二百多 条。虽二书中出于己者而“坚壁不可撼”之精说不多,有些注文过于繁琐 对考古资料的利用也不足,但不失为研究《史记》的重要参考书。 又《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对读《史记》诸表有较高参考价值,其中 以汪越、徐克范《读史记十表》和卢文弨《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校补》较为 重要。 《史记》的版本,现存最早的善本是南宋黄善夫刻本,经商务印书馆影 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以同治金陵书局刻本为底本, 兼取百衲本。二本在传目编排和文字上均有差异,互有短长。 有关《史记》的工具书,以前述《史记研究的资料和论文索引》最为有 用。索引内容,包括版本、目录、题解、关于《史记》全书及各个部分的研 究、司马迁生平事迹及其学术贡献的研究、稿本和未见传本目录、有关《史 记》的非专门著作日录、唐宋元明笔记中有关《史记》的文字条目、外国研 究论文和专著目录等,甚为详备。此外,尚有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的 《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黄福銮《史记索引》、钟华《史记人名索引》 段书安《史记三家注引书索引》等书。其中黄福銮《史记索引》对查索《史 记》中的人名、地名、事件、词汇及习俗语,最为有用。 在纪传体史书中,《史记》是研究秦史的最基本的典籍。有关秦史,还 应注意下列诸书 清孙楷的《秦会要》,从先秦诸子、《战国策》、《史记》、《汉书》 《太平御览》诸书中摘取有关秦典章制度的资料,分入世系、礼、乐、舆服、 学校、历数、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法、方域、四裔等十四门, 使零散的材料条理清晰地整理岀来,颇有益于学人。近人徐复又钩稽群籍, 逐条予以劃正,并续有增补,成《秦会要订补》一书,也颇利于用

二所合编的《史记研究的资料和论文索引》,也可参阅载于《中国历史文献 研究集刊》第四集的陈乃乾《二十四史注补表谱考证书籍简目》。他们所举 较为重要的有: 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和《考史拾遗》。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和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关前四史部分, 清梁玉绳《史记志疑》, 清郭嵩焘《史记札记》, 清沈家本《史记琐言》, 近人陈直《史记新证》。 上述诸书中,清人之作以钱大昕、梁玉绳、郭嵩焘之作最为特出。近人 陈直之作,则多取甲骨文、金文及秦汉权量、石刻、竹简、铜器、陶器之铭 文印证《史记》,独辟蹊径,创获尤多。因所著《汉书新证》成书在前,《史 记新证》稿中关于汉武帝以前西汉史之考证与之重复者,均已删去。 汇集《史记》各家注释考订之作,有近人张森楷《史记新校注稿》,成 书于二十年代,惜未定稿。1967 年由杨家骆编纂整理,交由台湾中国学典馆 筹备处印行,但文有残缺。南京图书馆收藏有张森楷《史记新斠注》稿本。 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引三家注外中国有关考订之作一百 余种,日人之作二十余种,汇为一编,考校得失,颇有便于读者。其后水泽 利忠又作《史记会注考证校补》,集世所罕见的宋本和日本古抄本、古校本, 作为校记,为洞悉《史记》古本原貌,作出了贡献。《考证》辑录《正义》 一千多条,省略出处,《校补》为之一一注明,又增辑《正义》佚文二百多 条。虽二书中出于己者而“坚壁不可撼”之精说不多,有些注文过于繁琐, 对考古资料的利用也不足,但不失为研究《史记》的重要参考书。 又《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对读《史记》诸表有较高参考价值,其中 以汪越、徐克范《读史记十表》和卢文弨《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校补》较为 重要。 《史记》的版本,现存最早的善本是南宋黄善夫刻本,经商务印书馆影 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以同治金陵书局刻本为底本, 兼取百衲本。二本在传目编排和文字上均有差异,互有短长。 有关《史记》的工具书,以前述《史记研究的资料和论文索引》最为有 用。索引内容,包括版本、目录、题解、关于《史记》全书及各个部分的研 究、司马迁生平事迹及其学术贡献的研究、稿本和未见传本目录、有关《史 记》的非专门著作日录、唐宋元明笔记中有关《史记》的文字条目、外国研 究论文和专著目录等,甚为详备。此外,尚有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的 《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黄福銮《史记索引》、钟华《史记人名索引》、 段书安《史记三家注引书索引》等书。其中黄福銮《史记索引》对查索《史 记》中的人名、地名、事件、词汇及习俗语,最为有用。 在纪传体史书中,《史记》是研究秦史的最基本的典籍。有关秦史,还 应注意下列诸书: 清孙楷的《秦会要》,从先秦诸子、《战国策》、《史记》、《汉书》、 《太平御览》诸书中摘取有关秦典章制度的资料,分入世系、礼、乐、舆服、 学校、历数、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法、方域、四裔等十四门, 使零散的材料条理清晰地整理出来,颇有益于学人。近人徐复又钩稽群籍, 逐条予以斠正,并续有增补,成《秦会要订补》一书,也颇利于用

近人马非百之《秦集史》,略仿纪传体史书成例,材料丰富,兼有考证, 既可补二十四史无“秦史”之憾,又可省却读者许多翻检之劳。惜与作者原 计划相较,尚有漏略。涉及秦史的文物考古资料也欠完备。 此外,有关秦汉典章制度的材料,还应参阅唐杜佑《通典》,其中《食 货》、《选举》、《职官》三典尤为重要,不可不读。 《汉书》 《汉书》,一百二十卷,东汉班固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 固(32-92),本卷丁编别有传 《汉书》在吸取《史记》成果的基础上,纠偏补缺。如补立《惠帝纪》, 补叙了当时有影响的制度和法令。又增王陵、吴芮、蒯通、伍被、贾山诸传, 还将张骞事迹从《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抽出,加以扩充,设立专传。此外, 于贾谊、晁错、韩安国等传中,增补了不少诏令奏疏。其中,如贾谊的《治 安策》,晁错的《言兵事疏》和《募民徙塞疏》尤为著名。比较完整地引用 诏书、奏议,成为《汉书》的重要特点。此外,边疆诸少数民族传的内容也 相当丰富。 班固于志书和史表的撰作中,多有突破,显示其博学贯通的特点。如《百 官公卿表》是现存最早的秦汉官制大纲,虽事略不详,但极为精要。它如《刑 法》、《地理》、《五行》、《艺文》、《食货》五志,独具匠心,是探讨 秦汉法制、地理沿革、天文气象和生物变异、先秦秦汉典籍源流、财政经济 状况的必读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对汉武帝以后的历史,班固除参据班彪所著《史记后传》外,也利用了 刘向、刘歆、扬雄、冯商等人的研究成果。如《高祖纪》径用刘向《高祖颂》, 《艺文志》脱胎于刘歆《七略》,《郊祀志》部分袭用扬雄补作的《封禅书》, 《张汤传赞》则引用了冯商的案语。内容丰富,叙事极具条理。《王莽传》 更是研究新朝史的最基本的史料,对照《东观汉记》和《后汉书》有意无意 地美化刘秀贬斥王莽的情况,《汉书》此传,客观翔实,愈发显得可贵。 班固深受正统儒学的熏陶,恪守封建礼教的规范,又崇信天命图谶,不 能像司马迁那样秉正直言,而多所避讳。但他又不能不受到史家直书的传统 影响,因而不敢轻改《史记》已著的史实,并能曲折地反映西汉社会的种种 腐败现象。这一矛盾的心理和作为,是阅读中必须留意的。 《汉书》多古字古训,较为难读。为此作注者甚多。据《汉书》注中引 延笃说推测,延笃在撰《史记音义》时,同时撰有《汉书音义》。而现确知 最早的《汉书》注,当推应劭、服虔两家。他们所作《汉书音义》虽均亡佚, 但在唐颜师古注中颇多征引,可略窥其概。颜师古以其叔父游秦的《汉书决 疑》为基础,集东汉以来二十三家之说,总为《汉书》注,较为精核,成为 历代最流行的注本。今通行《汉书》诸本,均采用颜注。 有关《汉书》的重要考订之作,有如下数种: 清王念孙《读汉书杂志》, 清沈钦韩《汉书疏证》, 清周寿昌《汉书注校补》, 清钱大昭《汉书辨疑》, 清朱一新《汉书管见》

近人马非百之《秦集史》,略仿纪传体史书成例,材料丰富,兼有考证, 既可补二十四史无“秦史”之憾,又可省却读者许多翻检之劳。惜与作者原 计划相较,尚有漏略。涉及秦史的文物考古资料也欠完备。 此外,有关秦汉典章制度的材料,还应参阅唐杜佑《通典》,其中《食 货》、《选举》、《职官》三典尤为重要,不可不读。 《汉 书》 《汉书》,一百二十卷,东汉班固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 固(32—92),本卷丁编别有传。 《汉书》在吸取《史记》成果的基础上,纠偏补缺。如补立《惠帝纪》, 补叙了当时有影响的制度和法令。又增王陵、吴芮、蒯通、伍被、贾山诸传, 还将张骞事迹从《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抽出,加以扩充,设立专传。此外, 于贾谊、晁错、韩安国等传中,增补了不少诏令奏疏。其中,如贾谊的《治 安策》,晁错的《言兵事疏》和《募民徙塞疏》尤为著名。比较完整地引用 诏书、奏议,成为《汉书》的重要特点。此外,边疆诸少数民族传的内容也 相当丰富。 班固于志书和史表的撰作中,多有突破,显示其博学贯通的特点。如《百 官公卿表》是现存最早的秦汉官制大纲,虽事略不详,但极为精要。它如《刑 法》、《地理》、《五行》、《艺文》、《食货》五志,独具匠心,是探讨 秦汉法制、地理沿革、天文气象和生物变异、先秦秦汉典籍源流、财政经济 状况的必读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对汉武帝以后的历史,班固除参据班彪所著《史记后传》外,也利用了 刘向、刘歆、扬雄、冯商等人的研究成果。如《高祖纪》径用刘向《高祖颂》, 《艺文志》脱胎于刘歆《七略》,《郊祀志》部分袭用扬雄补作的《封禅书》, 《张汤传赞》则引用了冯商的案语。内容丰富,叙事极具条理。《王莽传》 更是研究新朝史的最基本的史料,对照《东观汉记》和《后汉书》有意无意 地美化刘秀贬斥王莽的情况,《汉书》此传,客观翔实,愈发显得可贵。 班固深受正统儒学的熏陶,恪守封建礼教的规范,又崇信天命图谶,不 能像司马迁那样秉正直言,而多所避讳。但他又不能不受到史家直书的传统 影响,因而不敢轻改《史记》已著的史实,并能曲折地反映西汉社会的种种 腐败现象。这一矛盾的心理和作为,是阅读中必须留意的。 《汉书》多古字古训,较为难读。为此作注者甚多。据《汉书》注中引 延笃说推测,延笃在撰《史记音义》时,同时撰有《汉书音义》。而现确知 最早的《汉书》注,当推应劭、服虔两家。他们所作《汉书音义》虽均亡佚, 但在唐颜师古注中颇多征引,可略窥其概。颜师古以其叔父游秦的《汉书决 疑》为基础,集东汉以来二十三家之说,总为《汉书》注,较为精核,成为 历代最流行的注本。今通行《汉书》诸本,均采用颜注。 有关《汉书》的重要考订之作,有如下数种: 清王念孙《读汉书杂志》, 清沈钦韩《汉书疏证》, 清周寿昌《汉书注校补》, 清钱大昭《汉书辨疑》, 清朱一新《汉书管见》

清沈家本《汉书琐言》 近人杨树达《汉书窥管》 近人陈直《汉书新证》 王、周之作,长于音训文义。二沈、钱、朱诸氏精于考证。杨树达之训 诂校勘也颇有可取。惟陈直别开生面,系统利用居延和敦煌汉简、汉碑、秦 汉铜器、漆器等古器物文字,秦汉印玺、封泥和瓦当等文字,以作新证,多 所发明。其中对《百官公卿表》的发伏疏证,尤为精当。 此外,金少英《汉书食货志集释》是研究汉代经济的重要参考书。岑仲 勉的《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则是研讨西域地名沿革的必读书。 清末王先谦集六十七家考订之作的精华,撰《汉书补注》。其个人发明 虽不多,但综合抉择能力极强,成就斐然,至今无可替代,是阅读《汉书》 最基本的参考书。其缺点是对钱大昭、周寿昌诸人之精说,采摭均有未备 所以清代学者的考订之书仍不可轻废,而近现代学者的新成果,更需格外重 清人有关《汉书》表志的校补之作甚多,成就亦较大。有代表性的佳作 多收入《二十五史补编》及《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二书中。其中夏燮《校 书八表》、梁玉绳《人表考》、杨守敬《汉书地理志补校》、姚振宗《汉书 艺文志拾补》最为重要。 《汉书》版本,可看中华书局点校本,也应参考百衲本。 工具书首推黄福銮《汉书索引》,其次有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所编 《汉书及补注综合引得》、魏连科《汉书人名索引》等。 南宋徐天麟的《西汉会要》七十卷,取资《史》、《汉》,将西汉典章 制度的有关资料,分隶于帝系、礼、乐、舆服、学校、运历、祥异、职官、 选举、民政、食货、兵、刑法、方域、番夷等十五门凡三百六十七事。虽便 于翻检,但取材狭隘,重要资料仍有遗漏,引文节略过甚,时有错误,使用 时皆当核查原文,不可直接引用。 《后汉书》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398-445)撰。《续汉志》,三十 卷,西晋司马彪(?一约306)撰。范晔、司马彪,本书第五卷丁编别有传。 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范晔已完成《后汉书》纪传的写作,并同谢 俨撰成《礼乐》、《舆服》、《五行》、《天文》、《州郡》五志。《州郡 志》实包括百官于内。南齐檀超作十志,其《百官》即依范晔而合于《州郡》。 范晔下狱那天,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志稿,使范书残而不全。 在范书之前,有关东汉的史作不下十部,即《东观汉记》、谢承《后汉 书》、薛莹《后汉书》、司马彪《续汉书》、华峤《汉后书》、谢沈《后汉 书》、张莹《后汉南记》、袁山松《后汉书》、袁宏《后汉纪》、张璠《后 汉纪》等。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采撷诸 家书之长,删繁补缺,整齐故事,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书取代《东 观汉记》残本,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而东观诸史除袁宏纪 外相继散亡。于是范书成为研究东汉史最主要的史籍 范晔《后汉书》以“正一代之得失”为宗旨,多用合传形成,以明褒贬。 如列王充、王符、仲长统为一传,表彰三位思想家以布衣针贬朝政的事迹

清沈家本《汉书琐言》, 近人杨树达《汉书窥管》, 近人陈直《汉书新证》。 王、周之作,长于音训文义。二沈、钱、朱诸氏精于考证。杨树达之训 诂校勘也颇有可取。惟陈直别开生面,系统利用居延和敦煌汉简、汉碑、秦 汉铜器、漆器等古器物文字,秦汉印玺、封泥和瓦当等文字,以作新证,多 所发明。其中对《百官公卿表》的发伏疏证,尤为精当。 此外,金少英《汉书食货志集释》是研究汉代经济的重要参考书。岑仲 勉的《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则是研讨西域地名沿革的必读书。 清末王先谦集六十七家考订之作的精华,撰《汉书补注》。其个人发明 虽不多,但综合抉择能力极强,成就斐然,至今无可替代,是阅读《汉书》 最基本的参考书。其缺点是对钱大昭、周寿昌诸人之精说,采摭均有未备。 所以清代学者的考订之书仍不可轻废,而近现代学者的新成果,更需格外重 视。 清人有关《汉书》表志的校补之作甚多,成就亦较大。有代表性的佳作 多收入《二十五史补编》及《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二书中。其中夏燮《校 书八表》、梁玉绳《人表考》、杨守敬《汉书地理志补校》、姚振宗《汉书 艺文志拾补》最为重要。 《汉书》版本,可看中华书局点校本,也应参考百衲本。 工具书首推黄福銮《汉书索引》,其次有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所编 《汉书及补注综合引得》、魏连科《汉书人名索引》等。 南宋徐天麟的《西汉会要》七十卷,取资《史》、《汉》,将西汉典章 制度的有关资料,分隶于帝系、礼、乐、舆服、学校、运历、祥异、职官、 选举、民政、食货、兵、刑法、方域、番夷等十五门凡三百六十七事。虽便 于翻检,但取材狭隘,重要资料仍有遗漏,引文节略过甚,时有错误,使用 时皆当核查原文,不可直接引用。 《后汉书》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398—445)撰。《续汉志》,三十 卷,西晋司马彪(?—约 306)撰。范晔、司马彪,本书第五卷丁编别有传。 元嘉二十二年(公元 445 年),范晔已完成《后汉书》纪传的写作,并同谢 俨撰成《礼乐》、《舆服》、《五行》、《天文》、《州郡》五志。《州郡 志》实包括百官于内。南齐檀超作十志,其《百官》即依范晔而合于《州郡》。 范晔下狱那天,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志稿,使范书残而不全。 在范书之前,有关东汉的史作不下十部,即《东观汉记》、谢承《后汉 书》、薛莹《后汉书》、司马彪《续汉书》、华峤《汉后书》、谢沈《后汉 书》、张莹《后汉南记》、袁山松《后汉书》、袁宏《后汉纪》、张璠《后 汉纪》等。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采撷诸 家书之长,删繁补缺,整齐故事,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书取代《东 观汉记》残本,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而东观诸史除袁宏纪 外相继散亡。于是范书成为研究东汉史最主要的史籍。 范晔《后汉书》以“正一代之得失”为宗旨,多用合传形成,以明褒贬。 如列王充、王符、仲长统为一传,表彰三位思想家以布衣针贬朝政的事迹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557页,可试读40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