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e zh o以q∥分 刻的求剑》 《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u)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 契(q美“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 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 n所契者入水求之野已征 不行入求剑若 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去找剑 此,不亦惑乎? 不也是太糊涂了吗?
▪ 【原文】 ▪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 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 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 ▪ 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 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去找剑, ▪ 此,不亦惑乎? 不也是太糊涂了吗?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 2.自-从。 3遽-急忙,立刻,匆忙 4契-用刀刻。 5是-指代这里。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 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落。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探求。 13天剑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这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主谓间,第三人称,它(们)。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向前行 19亦:也
▪ 注 释 ▪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 ▪ 2.自--从。 ▪ 3.遽--急忙,立刻,匆忙。 ▪ 4.契--用刀刻。 ▪ 5.是--指代这里。 ▪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 婉的反问句式。 ▪ 7.坠--掉落。 ▪ 8.若--像。 ▪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 11.求--寻找,探求。 ▪ 12.之--代词,代“剑”。 ▪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 14.遽契其舟,其:这。 ▪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主谓间,第三人称,它(们)。 ▪ 17.止:动词,停止。 ▪ 18.行:向前行。 ▪ 19.亦:也
■作者 吕不韦的门客,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 思想家、目录学家和经学家,卫国濮阳(今河南 濮阳西南)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 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 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 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 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 思想的代表人物。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 作 者 ▪ 吕不韦的门客,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 思想家、目录学家和经学家,卫国濮阳(今河南 濮阳西南)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 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 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 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 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 思想的代表人物。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典故寓意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 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 思。成语词 典中注音为( ke zhe jou qiu jan ),出自战国吕不韦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 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 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 惑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 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 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 通是不行的。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 墨守陈规的人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 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 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 典故寓意 ▪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 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成语词 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 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 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 惑乎?”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 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 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 通是不行的。 ▪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 墨守陈规的人。 ▪ 刻舟求剑是一个贬义词,并列式短语,为“刻舟” 和“求剑”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在句子中可 以作谓语、定语或者状语
检测题 基础题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郑人买履()(2)遂(su)不得履 (3)宁(mng)信度(4)逮(j)契(q) 其舟 ■2.你觉得下边的字容易写错的部位是什么,或 容易与什么字混淆,试作说明 (1)遂:容易与“遂”混淆 (2)涉:·右下边容易多写一点 ■(3)坠:-容易与“堕”混淆
▪ 检测题 ▪ 基础题 ▪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 (1)郑人买履( ) (2)遂( )不得履 ▪ (3)宁( )信度 (4)遽( )契( ) 其舟 ▪ 2.你觉得下边的字容易写错的部位是什么,或 容易与什么字混淆,试作说明。 ▪ (1)遂: ▪ (2)涉: ▪ (3)坠: lǚ suì nìng jù qì ▪容易与“逐”混淆 ▪右下边容易多写一点 ▪容易与“堕”混淆
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置之其坐坐:同 (2)而忘操之操:拿座携带 (3)反归取之反: 同 (4)遗契其舟遽:“返” (5)楚人有涉江者新,匆忙 n(6)宁信度,无自信也: 渡x从水上经过 4.辨别下边语句中的“度”的不罴思。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度:量长短,是动词 (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n度:指量好的尺码,是名词
▪ 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 (1)置之其坐 坐: ▪ (2)而忘操之 操: ▪ (3)反归取之 反: ▪ (4)遽契其舟 遽: ▪ (5)楚人有涉江者 涉: ▪ (6)宁信度,无自信也 无: ▪ 4.辨别下边语句中的“度”的不同意思。 ▪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度: ▪ (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 度: 同 “座” 同 “返” 拿,携带 立即,匆忙 不,不要 渡,从水上经过 量长短,是动词 指量好的尺码,是名词
8.读句子,回答问题。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 (这个郑人自己去集市上买鞋,却先要量好自己 的尺码。这个“多此一举”的行为反映了什么? 答:反映他思想僵化,宁可信“度”而不信自己的 (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 (这个刻舟求剑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 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关系是一动一静,而把 两者都看成静的了。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 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 8.读句子,回答问题。 ▪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 坐。 ▪ (这个郑人自己去集市上买鞋,却先要量好自己 的尺码。这个“多此一举”的行为反映了什么?) ▪ (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 乎? ▪ (这个刻舟求剑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 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反映他思想僵化,宁可信“度”而不信自己的 脚 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关系是一动一静,而把 两者都看成静的了。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 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9.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请 按要求默写出有关句子。 (1)郑人最可笑的“言”: 宁信度,无自信也 (2)楚人最可笑的“行”: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9.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请 按要求默写出有关句子。 ▪ (1)郑人最可笑的“言”: ▪ ▪ ▪ (2)楚人最可笑的“行”: 宁信度,无自信也。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综合题 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 点?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 请举出例子说明 两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 理。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郑人买不到 鞋,楚人找不到剑。 联系实际举例,可以举死搬教条,硬套 框框,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也可举 味凭主观想像从事,无视变化了的客观 实际的人
▪ 综合题 ▪ 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 点?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 请举出例子说明。 两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 理。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郑人买不到 鞋,楚人找不到剑。 联系实际举例,可以举死搬教条,硬套 框框,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也可举一 味凭主观想像从事,无视变化了的客观 实际的人